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图像叙事视角下的导引图文创产品开发
1
作者 卢垠光 宋婉瑞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81-291,331,共12页
目的探讨图像叙事方法在导引图文创开发中的理念与实践,以设计研发出具有健康养生文化特征的创新性产品。方法首先概述图像叙事方法的运行逻辑与优势,作为其应用于导引图文创开发的前提。其次归纳演绎导引图的叙事情节,并提取核心符号元... 目的探讨图像叙事方法在导引图文创开发中的理念与实践,以设计研发出具有健康养生文化特征的创新性产品。方法首先概述图像叙事方法的运行逻辑与优势,作为其应用于导引图文创开发的前提。其次归纳演绎导引图的叙事情节,并提取核心符号元素,为开发提供素材储备。随后分析导引图文创的叙事意图,以确立精准的受众定位与开发动机。最后构建图像叙事方法在导引图文创开发中的模型,在模型的指导下,从造型、策略、材料、展示四个维度将创意落地呈现。结论图像叙事视角下的导引图文创开发,既满足了当下社群健康长寿的生活愿景,也拓宽了传统中医养生文化的传播路径。此方法为文博类文创的开发提供了优秀范例,纠正了当前开发中冷漠与矫饰的极端路径,实现了文化通俗传播与产品精准推广的双重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叙事 导引图 叙事情节 叙事意图 叙事创意
下载PDF
明清戏曲小说评点的叙事理论建构 被引量:4
2
作者 朱万曙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6-156,160,共12页
明清戏曲小说评点虽然存在零散、缺乏系统性的缺陷,但由于紧附于作品文本,围绕作品的叙事特征而展开批评,因而蕴含着丰富的叙事理论内容。就其理论建构而言,一是“通作者之意”——对叙事意图的分析和阐发,二是“从无讨有,从空挨实”—... 明清戏曲小说评点虽然存在零散、缺乏系统性的缺陷,但由于紧附于作品文本,围绕作品的叙事特征而展开批评,因而蕴含着丰富的叙事理论内容。就其理论建构而言,一是“通作者之意”——对叙事意图的分析和阐发,二是“从无讨有,从空挨实”——对叙事虚实问题的理论探讨和思考,三是“传神写照”——对人物形象塑造的批评和理论总结,四是对“情节”“结构”“文法”等叙事方法的提炼。这些叙事理论根生于中国古代的叙事作品,有别于西方的叙事学,体现了中国古代叙事理论的自我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意图 叙事虚实 人物塑造 叙事方法 叙事技巧
原文传递
论文学意义——“意义整体”的动态生成和历史累积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文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438-447,共10页
文学意义的生成与文学活动的过程密切相关,从最初的创作意图、创作中的叙述意向、到凝聚为文本意蕴、再到接受者的审美意味,作品的“意义整体”就是由此四要素融成一体的多元结构。同时,意义整体的四要素又可分为两个维度:创作意图、叙... 文学意义的生成与文学活动的过程密切相关,从最初的创作意图、创作中的叙述意向、到凝聚为文本意蕴、再到接受者的审美意味,作品的“意义整体”就是由此四要素融成一体的多元结构。同时,意义整体的四要素又可分为两个维度:创作意图、叙述意向和文本意蕴三个相对稳定的贮存性要素构成共时性维度,读者的审美意味这一处于不断变动中的生产性要素则可视为历时性维度;共时性维度是意义整体的基础,历时性维度是意义生长累积的动力,作品的图式化构成和读者的具体化阅读二者互为诱发,不断累积,从而使一部伟大作品的意义整体始终处于绵延无尽的历史生成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意义 创作意图 叙述意向 文本意蕴 审美体验
下载PDF
论小说陌生化之生成--从叙事意图的矛盾逻辑说起 被引量:5
4
作者 许建平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6-173,共8页
陌生化的概念早已不陌生,然而用叙事哲学(意图叙事理论)说明小说的陌生化何以生成,却是一个颇诱人的新话题。用意图叙事理论分析情节的本质,发现情节是一个最基本的意图叙事序列,意图及其实践过程规定着情节的类式。读者、外叙述者对内... 陌生化的概念早已不陌生,然而用叙事哲学(意图叙事理论)说明小说的陌生化何以生成,却是一个颇诱人的新话题。用意图叙事理论分析情节的本质,发现情节是一个最基本的意图叙事序列,意图及其实践过程规定着情节的类式。读者、外叙述者对内叙述者(核心人物)意图实践过程复杂、曲折、新奇的企求是小说陌生化生成的根源与动力,然而却与其简洁、顺畅、明了性企求构成矛盾逻辑,并在叙事中表现为延宕与压缩两大手段。延宕叙事产生的陌生化效果与压缩性叙事所达到的空灵性、神秘化效果,一起构成了小说情节引诱人的巨大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叙事意图 陌生化 延宕 压缩
下载PDF
《卫风·氓》“子无良媒”句意及其叙事意图
5
作者 孙新颖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1-115,共5页
《诗经·卫风·氓》是我国传世的第一首弃妇诗,有着杰出的艺术成就。千百年来有关《氓》的注解、研究相伴而生,尽管如此,诗中仍存有诸多疑点。诗歌第一章“子无良媒”一句的释义目前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为氓没有媒人。第二种为氓... 《诗经·卫风·氓》是我国传世的第一首弃妇诗,有着杰出的艺术成就。千百年来有关《氓》的注解、研究相伴而生,尽管如此,诗中仍存有诸多疑点。诗歌第一章“子无良媒”一句的释义目前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为氓没有媒人。第二种为氓有媒人,却没有好的媒人。结合历代学者的观点,立足《氓》文本,可知“子无良媒”的意义当为“子无媒”。并据此深入分析该句的叙事意图,推进对于诗篇文本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氓》 子无良媒 婚礼 叙事意图
下载PDF
论“史传叙事模式”对“三言”叙事的影响
6
作者 段军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6-9,共4页
"三言"作为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杰出代表,深深地刻下了"史传叙事模式"的烙印,呈现出独特的叙事风貌,具体体现为叙事题材的真实性、叙事内容的宏富性、叙事方式的客观性、叙事情节的完整性和叙事倾向的鲜明性。
关键词 史传叙事模式 叙事题材 叙事内容 叙事方式 叙事情节 叙事倾向
下载PDF
对余华小说叙事意图的动态试读
7
作者 方爱武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55-59,共5页
余华的文本世界始终参照现实世界的 ,并有着暗示现实的强烈的叙事意图 ,但由于余华在不同时期于文本中所采用的叙事符号的功能性与现实性的强弱不等 ,其叙事意图的体现呈现出前后不同的特色。本文从叙事角度出发把余华的创作分为三个阶... 余华的文本世界始终参照现实世界的 ,并有着暗示现实的强烈的叙事意图 ,但由于余华在不同时期于文本中所采用的叙事符号的功能性与现实性的强弱不等 ,其叙事意图的体现呈现出前后不同的特色。本文从叙事角度出发把余华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试图穿越文本中不同的叙事符号 ,读解不同阶段余华小说不同的且是深刻的叙事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意图 现实性 功能性 叙事符号 余华 小说创作 叙事角度
下载PDF
机遇、挑战与回应——数据库时代古典文学研究中的考证:以宋代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成国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1-137,共7页
数据库检索为古典文学研究中的考证提供了重大机遇、更高平台。与此同时,也对传统考证提出了尖锐挑战。以往那种以博闻强记为功底的考证,有可能逐渐沦为一种纯粹而又简单的"技术活"。传统考证所取得大部分成果,在今天将不得... 数据库检索为古典文学研究中的考证提供了重大机遇、更高平台。与此同时,也对传统考证提出了尖锐挑战。以往那种以博闻强记为功底的考证,有可能逐渐沦为一种纯粹而又简单的"技术活"。传统考证所取得大部分成果,在今天将不得不接受后起的研究者利用数据库检索等先进技术,对其结论进行重新认定。新的技术手段,加速了学术成果的"大浪淘沙"。为了应对这种挑战,考证应当追求高度的精确性、严谨的批判性、立体的动态化。除了细读、精读文献外,研究者应当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多学科、多重视角的观照。同时,注重文献史料的书写、修辞、史源追溯,发掘文献史料形成过程中,由于政治、文化权力的介入而可能发生的种种过滤、遮蔽、凸现、嫁接,警惕文献史料书写背后可能潜藏的叙事意图,进而分析这种叙事意图与时代政治文化变迁之关系。论证过程尤当寻求逻辑的严谨性、理路的内在一致性。应当超越纯粹技术层面的操作,更加自觉、鲜明地追求考证背后宏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数据库检索 考证 批判性解读 书写 叙事意图
下载PDF
《金瓶梅词话》“香”叙事探究
9
作者 史小军 田先红 《昆明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06-113,共8页
“香”是《金瓶梅词话》中典型的功能性物象,容量丰富,兼有观赏、熏燃、入食、入药以及宗教祭祀等多种用途。作者精心选用香气、香物描写日常生活,记录晚明社会纵情享乐的社会状况,并以此编织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增强了全书的历时... “香”是《金瓶梅词话》中典型的功能性物象,容量丰富,兼有观赏、熏燃、入食、入药以及宗教祭祀等多种用途。作者精心选用香气、香物描写日常生活,记录晚明社会纵情享乐的社会状况,并以此编织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增强了全书的历时性与真实感。中国古典小说自《金瓶梅词话》开始才大篇幅地以香叙事,这对《红楼梦》等后世小说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词话 世情小说 香叙事 叙事意向
下载PDF
别样的战争叙事美学——重读《八月桂花遍地开》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雪涛 《郑州师范教育》 2021年第3期63-67,共5页
《八月桂花遍地开》以精致的结构、丰富的蕴含、容量巨大的历史内容,拓展了战争叙事的空间。同时在故事的叙述中流露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是汇聚起全民族抗战的核心力量这一鲜明的叙事意图。在人文关怀和历史使命的视角... 《八月桂花遍地开》以精致的结构、丰富的蕴含、容量巨大的历史内容,拓展了战争叙事的空间。同时在故事的叙述中流露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是汇聚起全民族抗战的核心力量这一鲜明的叙事意图。在人文关怀和历史使命的视角上,作者生动摹画了日伪军上下层的军官,描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惶惑,反思了战争对人的异化和摧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月桂花遍地开》 战争叙事空间 叙事意图 人文关怀
原文传递
重建晚明信仰:王世贞“昙阳传”的书写策略及意图叙事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宏远 王如月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0-152,共13页
王世贞《昙阳大师传》通过隐藏或改动事件细节神化昙阳子,而梦境与现实的交叉书写使得“昙阳传”更具真实感。“昙阳传”灵异书写则由文本延展至现实,助推佛教与昙阳信仰的联动。“昙阳传”叙事伦理与现实伦理的错位,引发庶民舆论的反... 王世贞《昙阳大师传》通过隐藏或改动事件细节神化昙阳子,而梦境与现实的交叉书写使得“昙阳传”更具真实感。“昙阳传”灵异书写则由文本延展至现实,助推佛教与昙阳信仰的联动。“昙阳传”叙事伦理与现实伦理的错位,引发庶民舆论的反噬与攻击,因而王世贞不得不转变《昙阳师外传》徐景韶之死等事件的叙述,借助社会伦理将昙阳子推向女子守节的“典范”。这一书写策略直接将儒家所排斥的鬼神之事转化为推动昙阳子守节品质建构的驱动力,完成了昙阳子从“异类”向“典范”的转变。屠隆等精英文人参与到“昙阳传”的书写之中,试图争夺传记撰写权与昙阳子话语解释权。“昙阳传”书写盛行的背后是中晚明士人精神世界的荒芜与内心的虚无。心学影响下放纵自我的文人士大夫逐渐转向禁欲无为,却未回归提升自我政治素养及治国理政能力之路。王世贞等人重建晚明信仰的意图最终归于寂无,无法挽回晚明大厦将倾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世贞 昙阳传 书写策略 意图叙事
下载PDF
周梅森的小说创作是否“转型”——兼论周梅森的历史与现实政治题材系列
12
作者 林钦煜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7-92,共6页
近年来有关周梅森小说的评论文章显示出一个类似倾向,即认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周梅森实现了创作"转型"。笔者认为这个界说值得商榷。实际上,周梅森前后两个时段的创作存在着内在一致性。不能基于题材分野就将之割裂开来... 近年来有关周梅森小说的评论文章显示出一个类似倾向,即认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周梅森实现了创作"转型"。笔者认为这个界说值得商榷。实际上,周梅森前后两个时段的创作存在着内在一致性。不能基于题材分野就将之割裂开来甚至厚此薄彼。本论文结合作家创作谈,从叙事模式、叙事意图、价值理念这三个方面考察比较两大题材系列的文本,来具体阐发上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梅森 创作“转型” 叙事模式 叙事意图 价值理念
下载PDF
《祝福》叙事新解
13
作者 杨波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74-77,90,共5页
论文从叙事学角度阐释《祝福》的叙事行为,从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的时空压缩、叙事距离等方面探究了《祝福》叙事行为与叙事意图之间的一种潜在联系。
关键词 《祝福》 叙事意图 叙事行为
下载PDF
论《豆棚闲话》说理的新特征
14
作者 李艳丽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86-88,共3页
艾衲居士的白话短篇小说集《豆棚闲话》在独特的结构中凸显出强烈的议论说理倾向并有其新的特点。这既有源自中国古代白话小说说书人评论式叙事传统的影响,也得益于其独特的叙述交际场所设置,是作者为明确传达其叙事意图而创造出的新型... 艾衲居士的白话短篇小说集《豆棚闲话》在独特的结构中凸显出强烈的议论说理倾向并有其新的特点。这既有源自中国古代白话小说说书人评论式叙事传统的影响,也得益于其独特的叙述交际场所设置,是作者为明确传达其叙事意图而创造出的新型叙事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论式叙事 叙述场所 叙事意图
下载PDF
影片《断臂山》叙述中的虚构世界
15
作者 段鸣鸣 《新余高专学报》 2006年第5期64-66,共3页
电影《断臂山》的成功离不开影片鲜明的叙述技巧。影片创作者在同一叙述层次和不同叙述层次中营建了多个虚构世界,这些虚构世界的存在深化了影片的主题,清楚各个虚构世界间的关系对影片叙述意图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断臂山》 虚构世界 叙述标示 叙述意图
下载PDF
重评《镜花缘》琐言
16
作者 许并生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3期1-6,共6页
李汝珍《镜花缘》虽列为"以小说见才学者",然其"数典谈经"均在小说情节进展之内,艺术上亦有匠心,尤其反映了清代文人生活值得重视;作者也未囿于古书,能从生活实际出发,使小说表达出多方面新鲜思想。
关键词 重评《镜花缘》 叙事意图 清代文人生活
下载PDF
信仰建构与历史书写——惠皎《高僧传》叙述意图分析
17
作者 周骅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1年第4期107-121,156,157,共17页
南朝齐梁之际惠皎的《高僧传》较之早出的僧祐《出三藏记集》在取材上多有借鉴,但在叙述方法上却大有不同。在《高僧传》代表性篇目《鸠罗摩什传》中,惠皎记述了更多人物,借助人物间的对话、矛盾与冲突,展现了鸠罗摩什从小乘到大乘转变... 南朝齐梁之际惠皎的《高僧传》较之早出的僧祐《出三藏记集》在取材上多有借鉴,但在叙述方法上却大有不同。在《高僧传》代表性篇目《鸠罗摩什传》中,惠皎记述了更多人物,借助人物间的对话、矛盾与冲突,展现了鸠罗摩什从小乘到大乘转变的心路历程,再现了当时佛门内部不同思想交锋的情况。惠皎改变了早期僧传作品倚重史料收集,不重细节刻画的倾向。《高僧传》的记述,不仅在篇幅字数上有大量的增加,为高僧形象的"立体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且《高僧传》的文本在注重史料的同时,更具文学性。这种文学性的手法,并不是完全的故事虚构,而是通过冲突性的情节,对手形象的塑造,着力再现高僧的"精神本真",呈现时代的"内在精神"。惠皎自如地穿梭在文学与史学之间,一方面更好地贯彻作者弘法传教的著述意图,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虚构,更加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佛教内部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慧皎突破了传统高僧传记的撰写观念,运用"出文入史"手法,着力探寻历史人物与时代思想背后之"真实",对后世高僧传记的撰写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新的叙述方式,受到了中国传统"纪传体"史学观念与创作手法的影响,亦是佛教传记文学中国化的重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皎 《高僧传》 信仰建构 历史书写 叙述意图
下载PDF
神性与理性的交织——《左传》历史叙事之“巫”
18
作者 陶汝崇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37-140,共4页
春秋时期,传统的巫术天命观念受到人文理性的冲击,但巫术文化传统有强大的惯性,于是形成了《左传》历史叙事中天道与人事并存、神性与理性交织的特色。《左传》叙事之"巫"客观上增强了其文学性,然而作者并非有意为文,其"... 春秋时期,传统的巫术天命观念受到人文理性的冲击,但巫术文化传统有强大的惯性,于是形成了《左传》历史叙事中天道与人事并存、神性与理性交织的特色。《左传》叙事之"巫"客观上增强了其文学性,然而作者并非有意为文,其"虚枉"的预言叙事,实为获得叙事的真实效果。史家在叙述中借天道之神圣性以增强人事之合理性,根本是为落实其叙事意图——德政、礼治思想服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佐传》 巫术 理性 叙事意图
下载PDF
从《史记·孔子世家》的正文与三家注的异文对比看司马迁的叙事意图
19
作者 刘力铭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2期39-45,共7页
《史记·孔子世家》的史料来源颇为总杂,三家注为其中的人物事迹提供了不少异文。其中,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注释有三条,注者分别针对“孔子要绖”“匡人围孔子”“归与之叹”列出了另一故事版本。通过对比《史记·孔子世家》的正... 《史记·孔子世家》的史料来源颇为总杂,三家注为其中的人物事迹提供了不少异文。其中,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注释有三条,注者分别针对“孔子要绖”“匡人围孔子”“归与之叹”列出了另一故事版本。通过对比《史记·孔子世家》的正文与三家注的异文,并梳理历代研究者对于这些歧异之处的诠释,可以发现司马迁所书写的孔子形象近于普通人,具有与常人一般的情感、欲望,融入了作者曾受折辱的生命体验与发愤著书的创作理念。为了达成自己的叙事意图,司马迁会有意选择、剪切、重组史料,实现对原有材料的重写。此外,这些形象歧异也部分反映了汉唐之际学术思想与“士”概念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孔子世家》 司马迁 三家注 叙事意图
下载PDF
明清小说叙事聚焦研究的四点新发现
20
作者 许建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4,共6页
参照西方叙事聚焦概念研究明清小说,寻找适宜于中国文学作品叙事聚焦分析中有几个意外发现:一是关于叙事聚焦的分类,中国小说的主要叙述方式是全能视角,聚焦呈现为外聚焦包裹下的跳跃式内聚焦,内聚焦形态相对复杂;二是在内聚焦(B点内聚... 参照西方叙事聚焦概念研究明清小说,寻找适宜于中国文学作品叙事聚焦分析中有几个意外发现:一是关于叙事聚焦的分类,中国小说的主要叙述方式是全能视角,聚焦呈现为外聚焦包裹下的跳跃式内聚焦,内聚焦形态相对复杂;二是在内聚焦(B点内聚焦)、双重聚焦、外聚焦之外,有一个重要的聚焦类式——C点内聚焦;三是在不同聚焦者掌握图象信息量差异而形成的叙事悬念中,由C点内聚焦者所生发的聚焦悬念;四是聚焦与悬念生成的源泉和流变的驱动力——叙事意图、人物聚焦的生成、长度及其转换皆源于叙述意图的需要。由此对明清小说叙述聚焦的特点、内涵及分析方法有了新的体验和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C点内聚焦 聚焦悬念 叙事意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