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2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造山带岩石圈演化的动力学模式 被引量:80
1
作者 罗志立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1-7,共7页
在对龙门山的构造变形、沉积环境、地层古生物、石油地质、遥感地质、地球物理、同位素地质等专题研究基础上,综合归纳出龙门山造山带岩石圈演化的动力学模式——为多层次、乡阶段、深层破裂控制浅层变形的陆内俯冲模式。它不同于A型俯... 在对龙门山的构造变形、沉积环境、地层古生物、石油地质、遥感地质、地球物理、同位素地质等专题研究基础上,综合归纳出龙门山造山带岩石圈演化的动力学模式——为多层次、乡阶段、深层破裂控制浅层变形的陆内俯冲模式。它不同于A型俯冲带模式,也不同于阿尔卑斯碰撞型造山模式,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C型(中国型)俯冲造山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造山带 岩石圈 演化 动力学
下载PDF
龙门山推覆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72
2
作者 林茂炳 吴山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46-55,共10页
文章把龙门山推覆构造划分为4个推覆体和3个滑覆体。分别叙述了它们各自的变形特征。计算了造山带的地壳缩短率为42~63%。最后确认了龙门山推覆构造的推覆模式是推覆滑覆叠加模式,其发展方向为由北西向东南,扩展方式为背驮式(或前展式)。
关键词 龙门山 推覆构造 变形特征
下载PDF
昆仑山区构造区划初探 被引量:62
3
作者 潘裕生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1989年第3期196-203,共8页
青藏高原虽然经过了多次考察,已经基本摸清了高原的构造格架,然而高原西北部的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地区的构造区划仍很不明确。经过这次考察,获得了大量新资料;新发现了库地-苏巴什为一条独立的更早阶段的重要构造界线。考察发现麻札-康... 青藏高原虽然经过了多次考察,已经基本摸清了高原的构造格架,然而高原西北部的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地区的构造区划仍很不明确。经过这次考察,获得了大量新资料;新发现了库地-苏巴什为一条独立的更早阶段的重要构造界线。考察发现麻札-康西瓦-木孜塔格构造带与东面的昆仑山口-玛沁构造带相联,是真正原第四缝合带所指。由以上这两条构造带把昆仑山分成了北带、中带与南带3部分,而南带从构造发育历史看它与可可西里-巴颜喀喇区相联,不属于真正的昆仑构造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单元 昆仑山 构造区划
下载PDF
帕米尔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东段的基本特征与现代地震活动 被引量:64
4
作者 陈杰 曲国胜 +1 位作者 胡军 冯先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01-312,共12页
帕米尔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东段由强烈活动的艾卡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与卡兹克阿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南、北两条巨型边缘弧形构造带及其间的推覆构造构成。每个弧形带分别由多个不同级别的、相对独立的次级弧形构造组成。... 帕米尔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东段由强烈活动的艾卡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与卡兹克阿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南、北两条巨型边缘弧形构造带及其间的推覆构造构成。每个弧形带分别由多个不同级别的、相对独立的次级弧形构造组成。每个弧形构造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逆冲推覆席体,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但同时又具有自相似性特征。独立地震破裂区或形变带与独立活动的弧形推覆构造可能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带 推覆体 地震活动性 推覆构造
下载PDF
华北北部侏罗纪大型推覆构造带前缘盆地沉积特征和成因机制初探 被引量:53
5
作者 和政军 王宗起 任纪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86-195,共10页
华北北部的晚侏罗世沉积盆地群产生于自北向南的挤压构造背景下,为燕山—阴山大型推覆构造带的前缘拗陷盆地。盆地中以充填巨厚的红色粗碎屑堆积为特征,沉积环境主要包括网状河流、冲积扇、干化湖泊及沙漠。碎屑沉积物中普遍含有大量... 华北北部的晚侏罗世沉积盆地群产生于自北向南的挤压构造背景下,为燕山—阴山大型推覆构造带的前缘拗陷盆地。盆地中以充填巨厚的红色粗碎屑堆积为特征,沉积环境主要包括网状河流、冲积扇、干化湖泊及沙漠。碎屑沉积物中普遍含有大量的非稳定组分,是在高沉积速率下形成的近源堆积产物,与这一时期曾存在强烈的构造隆升活动有关。初步分析表明,一些地段的逆冲系具有向南推进的特点,并形成背驮式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北部 推覆构造 盆地成因 晚侏罗世 沉积特征
下载PDF
Discovery of the Longriba Fault Zone in Eastern Bayan Har Block, China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 被引量:49
6
作者 XU XiWei WEN XueZe +1 位作者 CHEN GuiHua YU GuiHu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9期1209-1223,共15页
Re-measured GPS data have recently revealed that a broad NE trending dextral shear zone exists in the eastern Bayan Har block about 200 km northwest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Re-measured GPS data have recently revealed that a broad NE trending dextral shear zone exists in the eastern Bayan Har block about 200 km northwest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strain rate along this shear zone may reach up to 4-6 mm/a. Our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images and field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this dextral shear zone corresponds to a newly generated NE trending Longriba fault zone that has been ignored before. The northeast segment of the Longriba fault zone consists of two subparallel N54°±5°E trending branch faults about 30 km apart, and late Quaternary offset landforms are well developed along the strands of these two branch faults. The northern branch fault, the Longriqu fault, has relatively large reverse component, while the southern branch fault, the Maoergai fault, is a pure right-lateral strike slip fault. According to vector synthesizing principle, the average right-lateral strike slip rate along the Longriba fault zone in the late Quaternary is calculated to be 5.4±2.0 mm/a, the vertical slip rate to be 0.7 mm/a, and the rate of crustal shortening to be 0.55 mm/a. The discovery of the Longriba fault zone may provide a new insight into the tectonics and dynamics of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aken the Longriba fault zone as a boundary, the Bayan Har block is divided into two sub-blocks: the Ahba sub-block in the west and the Longmenshan sub-block in the east. The shortening and uplifting of the Longmenshan sub-block as a whole reflects that both the Longmenshan thrust and Longriba fault zone are subordinated to a back propagated nappe tectonic system that was formed during the southeastward motion of the Bayan Har block owing to intense resistance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This nappe tectonic system has become a boundary tectonic type of an active block supporting crustal deformation alo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from late Cenozoic till now. The Longriba fault zone is just an a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 active BLOCK newly-generated fault zone slip rate nappe TECTONICS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构造样式与演化 被引量:34
7
作者 付建奎 张光亚 +1 位作者 马郡 李洪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0-11,共2页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断裂较发育,可分为3 组( 北西向,分布最广泛;东西向和北西西向;北北东向,主要分布于该区东南部) ,主要是基底卷入型断裂,断面较陡,上盘发育断展褶皱和伴生断裂。巴楚地区构造样式可分为盖层滑脱型和基底...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断裂较发育,可分为3 组( 北西向,分布最广泛;东西向和北西西向;北北东向,主要分布于该区东南部) ,主要是基底卷入型断裂,断面较陡,上盘发育断展褶皱和伴生断裂。巴楚地区构造样式可分为盖层滑脱型和基底卷入型。下寒武统泥岩、膏泥岩和下第三系膏泥岩是该区的两套区域性滑脱层,盖层滑脱型构造可分为两种:沿下寒武统滑脱层发育的断展背斜、叠瓦状逆冲断片和沿下第三系滑脱层发育的滑脱型逆冲断块。基底卷入型构造有多种构造样式,包括单斜式断块、“Y”形及反“Y”形断块和背冲式、对冲式断块。巴楚地区构造发育史可分为3 期:加里东期—海西期,海西晚期,这两期构造形成与中、晚志留世西昆仑早古生代火山弧和塔里木板块碰撞及西昆仑晚古生代火山弧的演化相关;喜山期,构造形成与印度板块同欧亚大陆南缘的碰撞密切相关。图3 参3(王孝陵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质 构造样式 构造演化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川西拗陷的沉降与龙门山的崛起 被引量:31
8
作者 崔秉荃 龙学明 李元林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39-45,共7页
文章从川西拗陷中生代陆源碎屑岩的物源研究入手,探讨了龙门山推覆构造的活动历史。根据大量的砾石统计、古水流测量、碎屑成分和所含化石的详细鉴定,确定了中生代不同时期碎屑岩的母岩来源、时代、水流方向和大地构造背景,并推演龙门... 文章从川西拗陷中生代陆源碎屑岩的物源研究入手,探讨了龙门山推覆构造的活动历史。根据大量的砾石统计、古水流测量、碎屑成分和所含化石的详细鉴定,确定了中生代不同时期碎屑岩的母岩来源、时代、水流方向和大地构造背景,并推演龙门山的崛起与川西拗陷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拗陷 沉降 龙门山 崛起
下载PDF
AN ENORMOUS THRUST NAPPE AND EXTENSIONAL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NEWLY DISCOVERED IN SINO-MONGOLIAN BOUNDARY AREA 被引量:26
9
作者 郑亚东 王士政 王玉芳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1年第9期1145-1154,共10页
An enormous thrust nappe and a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of extensional origin have been recently discovered within the Hercynian-Indosinian orogen of Inner Mongolia. Both features are of the Mesozoic age, but the form... An enormous thrust nappe and a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of extensional origin have been recently discovered within the Hercynian-Indosinian orogen of Inner Mongolia. Both features are of the Mesozoic age, but the former is older. The thrust nappe strikes WNW-ESE and Proterozoic dolomite was thrust southwards atop strata ranging from the Cambrian to the Triassic in age. The visible displacement of the thrust is ca. 70 km and the deduced one is over 140 km. The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mainly mylonites) extends in an N-E direction, forming itself into a dome geometry and lying under an extensional detachment fault. The mylonitic foliation dips gently and the stretching mineral lineation, as a whole, plunges SSE. Various shear sense markers show a normal-sense shear movement. Some significant problems atise from the coexistence of nappe and extensional structures at a postoro-genic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ppe KLIPPE metamorphie core complex mylonite.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前陆盆地演化及油气勘探目标 被引量:22
10
作者 胡受权 曹运江 +1 位作者 黄继祥 牟中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5,共5页
柴达木北缘地区前陆盆地背靠相对活动的南祁连造山带,面朝相对稳定的柴达木微板块,在中生代(至少侏罗纪)曾历经强烈的挤压作用,形成了一系列与褶皱—冲断作用有关的构造样式。该前陆盆地在平面上呈狭长状,沿南祁连山前绵延分布。... 柴达木北缘地区前陆盆地背靠相对活动的南祁连造山带,面朝相对稳定的柴达木微板块,在中生代(至少侏罗纪)曾历经强烈的挤压作用,形成了一系列与褶皱—冲断作用有关的构造样式。该前陆盆地在平面上呈狭长状,沿南祁连山前绵延分布。根据地震剖面解释及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表明,柴北缘侏罗纪沉积盆地具较典型的前陆盆地剖面形态,且该前陆盆地呈现背驮式渐次向前(盆内)发展演化模式。柴北缘地区逆冲推覆构造及其前陆盆地起始于印支运动,形成于燕山运动,改造于喜马拉雅期。柴北缘前陆盆地由南祁连造山带往盆内,可以划分为:南祁连造山带、柴北缘逆冲叠瓦扇带、隐伏逆冲前缘带及前缘斜坡带四个构造单元。在柴北缘前陆盆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前陆盆地 盆地演化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彭灌杂岩”推覆体的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29
11
作者 马永旺 王国芝 胡新伟 《四川地质学报》 1996年第2期110-114,共5页
位于龙门山中段的“彭灌杂岩”推覆体,主要由中晚元古代的二长花岗岩、英云间长岩、钾长花岗岩、辉长岩等组成,用颗粒锆石法测其年龄值为699—859Ma。该推覆体的推覆面(映秀断裂)为脆-韧性变形,且以脆性变形为主的逆冲推... 位于龙门山中段的“彭灌杂岩”推覆体,主要由中晚元古代的二长花岗岩、英云间长岩、钾长花岗岩、辉长岩等组成,用颗粒锆石法测其年龄值为699—859Ma。该推覆体的推覆面(映秀断裂)为脆-韧性变形,且以脆性变形为主的逆冲推覆断裂,并且有走滑性质。推覆体内部早期为韧性变形,叠加晚期脆性改造,其断裂呈叠瓦状排列,中后部以韧脆性变形为主,至前部脆性变形增强,总体为一个由众多岩片叠置而成的韧脆性冲断推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灌杂岩 推覆体 构造变形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构造特征及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23
12
作者 李江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15,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现令构造格局受控于自南向北扩展的两个逆冲推覆体系,上、下古生界之间及基底与盖层之间均存在滑脱层,其东段和西段构造缩短率分别为18.6%和4.8%。构造变形的主体是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其前缘带是勘探下古...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现令构造格局受控于自南向北扩展的两个逆冲推覆体系,上、下古生界之间及基底与盖层之间均存在滑脱层,其东段和西段构造缩短率分别为18.6%和4.8%。构造变形的主体是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其前缘带是勘探下古生界构造类气藏的有利区带,且以东北部地区勘探风化壳型气藏最有利;前缘外带保存条件最好,以非构造圈闭为主,是本区最有勘探前景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断层 推覆体 构造特征 天然气勘探 早古生代
下载PDF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的变形特征 被引量:22
13
作者 马永旺 杨尽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6-240,共5页
论述了龙门山三大推覆体和推覆面的构造变形特征 ,认为耿达 -汶川推覆体为褶皱冲断推覆体 ,映秀 -白水河推覆体为冲断推覆体 ,彭灌推覆体为冲断褶皱推覆体 ,并将其划分为两个次级推覆体 ,而相应的推覆面分别为韧性变形为主叠加后期脆性... 论述了龙门山三大推覆体和推覆面的构造变形特征 ,认为耿达 -汶川推覆体为褶皱冲断推覆体 ,映秀 -白水河推覆体为冲断推覆体 ,彭灌推覆体为冲断褶皱推覆体 ,并将其划分为两个次级推覆体 ,而相应的推覆面分别为韧性变形为主叠加后期脆性变形 ;脆 -韧性变形以脆性为主及脆性变形的特征。其形成次序由北西向南东 ,即前展式扩张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推覆体 推覆面 构造变形 推覆构造 印支期 前展式扩张方式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走滑-冲断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思路 被引量:23
14
作者 魏国齐 李本亮 +2 位作者 肖安成 陈汉林 杨树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7-402,共6页
处于阿尔金左行走滑构造带东缘的柴北缘,过去一致认为是个前陆逆冲带,并对其逆冲构造特征作了大量的研究。通过本次的野外地质勘察和深部地震测线研究,证实柴达木盆地北缘的主要变形样式为走滑-挤压构造,具有挤压推覆特征的同时伴生有... 处于阿尔金左行走滑构造带东缘的柴北缘,过去一致认为是个前陆逆冲带,并对其逆冲构造特征作了大量的研究。通过本次的野外地质勘察和深部地震测线研究,证实柴达木盆地北缘的主要变形样式为走滑-挤压构造,具有挤压推覆特征的同时伴生有走滑构造,并且主要断层系统沿走向滑动的距离远大于沿倾向冲断推覆的距离,从而建立了柴北缘走滑-逆冲构造的地质模型;这对其地震解释有指导作用。从柴达木盆地的构造变形时间序列和演变特征从西向东依次扩展、构造活动从老变新,认为柴北缘的走滑-逆冲构造受阿尔金山大型走滑构造和祁连山剧烈的逆冲挤压构造共同控制。最后研究了柴北缘的走滑-逆冲构造特征对油气勘探的意义,加强勘探评价冷湖—南八仙走滑逆冲构造带的翼部断块圈闭和赛什腾山南缘逆冲推覆体下伏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走滑-逆冲构造 花状构造 逆冲推覆体
下载PDF
窄缝式消能工在高坝消能中的应用与发展综述 被引量:23
15
作者 肖兴斌 《水电站设计》 2004年第3期76-81,共6页
介绍了国内外对窄缝式消能工挑流的应用情况,叙述了其水力特性及体型参数的选择,并与等宽挑坎的消能效果进行了比较。实践证明,窄缝式挑坎消能工能获得良好的消能防冲效果。
关键词 消能工 高坝 消能防冲 挑流 水力特性 体型 效果 综述 国内外 参数
下载PDF
龙门山北段二叠系栖霞组二段白云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20
16
作者 徐世琦 周建文 +3 位作者 曾庆 李毅 张光荣 胡恒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59-61,6-7,共5页
龙门山北段推覆体构造带的隐伏断层前锋构造带二叠系栖霞组二段砂糖状白云岩储层是一个重要的勘探目的层。研究认为储集层的空隙类型主要有3种原生孔隙、2种次生溶蚀孔隙、2种溶蚀孔洞、3种裂缝以及2种喉道。并认为次生溶蚀孔隙和溶蚀... 龙门山北段推覆体构造带的隐伏断层前锋构造带二叠系栖霞组二段砂糖状白云岩储层是一个重要的勘探目的层。研究认为储集层的空隙类型主要有3种原生孔隙、2种次生溶蚀孔隙、2种溶蚀孔洞、3种裂缝以及2种喉道。并认为次生溶蚀孔隙和溶蚀孔洞是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是天然气的有效储集场所。裂缝是重要的渗滤通道。储集类型有4种,以裂缝—孔隙型和裂缝—孔洞型为主要的储集类型。栖霞组二段砂糖状白云岩储层,在纵向上的分布特征是,栖霞组二段砂糖状白云岩分布在该段的中上部位,具有储层发育段数多、累厚大和裂缝发育的特点,孔隙度大于3%的有效储层累为24.15m,占砂糖状白云岩厚度的56.08%,且中低孔渗段储层中夹有高孔渗段储层。储层在横向上的分布特征是,栖霞组二段砂糖状白云岩储层的平面展布呈椭圆型,西宽东窄,展布方向为北东—南西向,分布面积大,达2276.4km2。储层发育最好的区块是0号与1号断层之间、1号与2号断层之间以及2号与3号断层之间所夹的推覆体岩片,砂糖状白云岩厚度在30m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北段 推覆体构造带 二叠系 栖霞组二段 白云岩 储层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西昆仑前陆逆冲-褶皱带主滑脱面深度 被引量:20
17
作者 肖安成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9-23,共5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西昆仑前陆构造带为薄皮滑脱的道冲-褶皱带,其滑脱面上覆构造层中发育了甫沙、柯克亚和固满3排北西西向的背斜,深部的主滑脱面位于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与上古生界沉积盖层之间的不整合面上。由于目前地震反射资料无法...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西昆仑前陆构造带为薄皮滑脱的道冲-褶皱带,其滑脱面上覆构造层中发育了甫沙、柯克亚和固满3排北西西向的背斜,深部的主滑脱面位于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与上古生界沉积盖层之间的不整合面上。由于目前地震反射资料无法揭示主滑脱面的深度,利用多余面积作图技术对柯克亚和固满两背斜的主滑肌面深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因满和柯克亚背斜的滑脱深度分别为14.59和14.98km,滑脱面向南倾伏,倾角为2°~3°。柯克亚构造的浅层(下第三系底)缩短量为1.17km,深部层位的缩短量为2.75km,这种深、浅层次收缩量的差异表明了上下构造的主次关系,深部为具顶、底板逆冲的双冲构造体系,断夹块的叠置是形成柯克亚浅层构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 逆掩断层 推覆体 骨脱深度 前陆盆地
下载PDF
周口坳陷的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被引量:20
18
作者 孙自明 熊保贤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2-24,共3页
周口坳陷位于华北盆地南部,是在华北地块、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这两个构造单元基础上发育的大型中、新生代断拗型坳陷。该坳陷有6条主要逆冲断裂,走向均为北西西向,剖面上有叠瓦式和对冲式两种构造组合样式,逆冲方向指向北北东方向... 周口坳陷位于华北盆地南部,是在华北地块、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这两个构造单元基础上发育的大型中、新生代断拗型坳陷。该坳陷有6条主要逆冲断裂,走向均为北西西向,剖面上有叠瓦式和对冲式两种构造组合样式,逆冲方向指向北北东方向,太古界至新生界不同程度地被卷入逆冲推覆系统,逆冲推覆构造是坳陷内最重要且独具特色的构造形迹。该坳陷推覆活动具有多期性、继承性和差异性等特点,早白垩世末期的逆冲推覆活动是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陆陆叠覆造山运动的结果,早第三纪末期以来的逆冲推覆活动则与秦岭—大别造山带晚近时期的差异块断和走滑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 构造型式 特征 周口坳陷
下载PDF
木孜塔格—鲸鱼湖断裂带特征、演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21
19
作者 弓小平 马华东 +2 位作者 杨兴科 李国填 王庆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8-427,共10页
通过对东昆仑山木孜塔格—鲸鱼湖断裂在青藏高原北部陆内变形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形迹、沉积建造、新生代火山活动、地球物理场变化综合研究,以野外第一手资料重建该过程的演化历史,认为木孜塔格—鲸鱼湖断裂是青藏高原北部陆内变形过程遗... 通过对东昆仑山木孜塔格—鲸鱼湖断裂在青藏高原北部陆内变形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形迹、沉积建造、新生代火山活动、地球物理场变化综合研究,以野外第一手资料重建该过程的演化历史,认为木孜塔格—鲸鱼湖断裂是青藏高原北部陆内变形过程遗留的重要地质证据,卫星遥感图像上显示极为明显,它具有重要的区域构造意义。首先,发育大规模由北向南的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新近纪由南向北沿构造带分布着东西向平行排列的"堑垒"相间式断陷盆地;其次还见有大量中性火山岩浆沿该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溢出分布,成因分析表明其来源于陆内俯冲作用;第三,该断裂的走向延伸线上现今还发生较大规模的地震活动。综合分析表明,该断裂作为与柴达木地块南部构造边界断裂彼此平行的南东东向大型走滑断裂带,具有左行走滑构造分量,应是青藏高原北缘亚洲大陆向北东逃逸的主要断裂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木孜塔格—鲸鱼湖断裂 逆冲推覆构造 变形序列 陆内变形
下载PDF
再论徐(州)-淮(南)推覆体 被引量:19
20
作者 徐树桐 陶正 陈冠宝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95-403,T001,共10页
我们在1987年曾指出过徐州—淮南地区是一个由中—朝板块的古生代盖层组成的大型褶皱推覆体。最近我们经详细研究,认为它是由南段定远—淮南、中段小涧集、北段徐州到台儿庄的山系组成的一个半圆形造山带。根据影响这些地区的应变强度不... 我们在1987年曾指出过徐州—淮南地区是一个由中—朝板块的古生代盖层组成的大型褶皱推覆体。最近我们经详细研究,认为它是由南段定远—淮南、中段小涧集、北段徐州到台儿庄的山系组成的一个半圆形造山带。根据影响这些地区的应变强度不同,该带可划分为南、北、中三段。最后讨论了该带动力学机制、构造过程及与邻区构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淮地区 推覆体 分支断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