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cular drug delivery systems:An overview 被引量:20
1
作者 Ashaben Patel Kishore Cholkar +1 位作者 Vibhuti Agrahari Ashim K Mitra 《World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13年第2期47-64,共18页
The major challenge faced by today's pharmacologist and formulation scientist is ocular drug delivery. Topical eye drop is the most convenient and patient compliant route of drug administration,especially for the ... The major challenge faced by today's pharmacologist and formulation scientist is ocular drug delivery. Topical eye drop is the most convenient and patient compliant route of drug administration,especially for the treatment of anterior segment diseases. Delivery of drugs to the targeted ocular tissues is restricted by various precorneal,dynamic and static ocular barriers. Also,therapeutic drug levels are not maintained for longer duration in target tissue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ocular drug delivery research acceleratedly advanced towards developing a novel,safe and patient compliant formulation and drug delivery devices/techniques,which may surpass these barriers and maintain drug levels in tissues. Anterior segment drug delivery advances are witnessed by modulation of conventional topical solutions with permeation and viscosity enhancers. Also,it includes development of conventional topical formulations such as suspensions,emulsions and ointments. Various nanoformulations have also been introduced for anterior segment ocular drug delivery. On the other hand,for posterior ocular delivery,research has been immensely focused towards development of drug releasing devices and nanoformulations for treating chronic vitreo-retinal diseases. These novel devices and/or formulations may help to surpass ocular barriers and associated side effects with conventional topicaldrops. Also,these novel devices and/or formulations are easy to formulate,no/negligibly irritating,possess high precorneal residence time,sustain the drug release,and enhance ocular bioavailability of therapeutics. An update of current research advancement in ocular drug delivery necessitates and helps drug delivery scientists to modulate their think process and develop novel and safe drug delivery strategies. Current review intends to summarize the existing conventional formulations for ocular delivery and their advancements followed by current nanotechnology based formulation developments. Also,recent developments with other ocular drug delivery strate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tomy and physiology CORNEA Contact lens Drug delivery Eye Emulsions Formulations Im-plants Liposomes nanomicelles OINTMENTS RETINA SUSPENSIONS
下载PDF
甘草酸-F127/TPGS混合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其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朱君君 沈成英 +2 位作者 王镜 戴博 袁海龙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845-1851,共7页
目的制备甘草酸(GL)-普朗尼克F127(F127)/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混合纳米胶束(MMs)(GL-F127/TPGS-MMs),以改善GL的口服吸收。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GL-F127/TPGS-MMs,以胶束包封率、载药量为评价指标,单因素实验优化处方... 目的制备甘草酸(GL)-普朗尼克F127(F127)/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混合纳米胶束(MMs)(GL-F127/TPGS-MMs),以改善GL的口服吸收。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GL-F127/TPGS-MMs,以胶束包封率、载药量为评价指标,单因素实验优化处方及工艺,包括F127与TPGS的比例、聚合物的质量浓度、GL的用量、水化温度、水化时间;采用透射电镜考察胶束形态;以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为评价指标,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考察GL-F127/TPGS-MMs的肠吸收特性。结果优化得到处方和工艺为TPGS 180 mg、F127270 mg、GL 70 mg、水化温度50℃、水化时间3 h。所制备GL-F127/TPGS-MMs澄明度好,平均粒径为(28.20±5.63)nm,多分散系数为0.20±0.06,Zeta电位为(?5.24±1.55)mV,包封率为(97.57±5.29)%,载药量为(13.13±0.71)%;胶束呈球形,可见明显的囊泡结构。与回肠段比较,GL在空肠段吸收较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L原料药比较,GL-F127/TPGS-MMs的肠吸收较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制备的GL-F127/TPGS-MMs显著地提高了GL的体内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酸 纳米胶束 薄膜分散法 包封率 载药量 肠吸收 吸收速率常数 表观吸收系数 单向肠灌流法
原文传递
根皮素聚乙二醇-聚乳酸纳米胶束的制备、表征及口服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董丹丹 焦红军 郝海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79-788,共10页
目的制备根皮素聚乙二醇-聚乳酸[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poly(lactic acid),mPEG-PLA]纳米胶束(phloretin mPEG-PLA nanomicelles,Phl@mPEG-PLA/NM)处方,考察其口服药动学行为。方法薄膜分散-探头超声法制备Phl@mPEGPLA/NM。采... 目的制备根皮素聚乙二醇-聚乳酸[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poly(lactic acid),mPEG-PLA]纳米胶束(phloretin mPEG-PLA nanomicelles,Phl@mPEG-PLA/NM)处方,考察其口服药动学行为。方法薄膜分散-探头超声法制备Phl@mPEGPLA/NM。采用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为指标,单因素结合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外貌形态,透析法考察体外释药行为。SD大鼠分别ig给予根皮素混悬液和Phl@mPEG-PLA/NM,HPLC法测定根皮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Phl@mPEG-PLA/NM最佳处方为m PEG-PLA用量为105 mg、水化体积为9.5 mL、水化温度40℃。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粒径及ζ电位分别为(88.52±1.86)%、(8.84±0.32)%、(8.04±0.23)%、(85.07±6.12)nm和(-23.56±1.49)mV。纳米胶束外貌为球形。Phl@mPEG-PLA/NM的半衰期(t1/2)增加至(4.60±0.84)h,血药浓度(Cmax)增加至(1284.56±307.65)ng/mL,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3.34倍。结论Phl@mPEG-PLA/NM显著促进了根皮素口服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皮素 聚乙二醇-聚乳酸 纳米胶束 薄膜分散-探头超声法 冻干粉 药动学行为 生物利用度 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
原文传递
黄芩苷PEG-PLGA纳米胶束的制备、表征及在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被引量:11
4
作者 赵炎军 王建平 +2 位作者 吴凡 谢瑞 周定荣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4269-4276,共8页
目的制备黄芩苷-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载药纳米胶束,并研究其体外释药性能及在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选黄芩苷PEG-PLGA纳米胶束的制备工艺,优化的黄芩苷PEG-PLGA纳米胶束再进行粒... 目的制备黄芩苷-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载药纳米胶束,并研究其体外释药性能及在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选黄芩苷PEG-PLGA纳米胶束的制备工艺,优化的黄芩苷PEG-PLGA纳米胶束再进行粒径、Zeta电位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检测表征,采用体外释放实验、组织分布实验对该载药系统进行评价。结果黄芩苷PEG-PLGA纳米胶束优选的制备工艺条件为黄芩苷-PEG-PLGA的质量比为1∶10,旋转蒸发仪转动速率为80 r/min,水化温度为40℃,优化的黄芩苷PEG-PLGA纳米胶束粒径为(18.5±0.5)nm,Zeta电位为(-10.9±0.7)mV,载药量为(7.9±0.3)%,包封率为(86.2±2.5)%。采用芘测定法检测PEG-PLGA纳米胶束的临界胶束质量浓度为3.8μg/mL,TEM检测发现黄芩苷PEG-PLGA纳米胶束呈现粒径均一的圆球型;体外释放实验表明,黄芩苷PEG-PLGA纳米胶束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组织分布实验表明黄芩苷PEG-PLGA纳米胶束在正常大鼠脏器中分布大小顺序为肝>脾>心>肾>肺>脑,而在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脏器分布大小顺序为肝>心>脾>肾>肺>脑,与正常大鼠比较,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脏中药物浓度在各时间段都呈现明显升高的趋势,在120 min时最高药物质量浓度可达(2 897±135)ng/mL,显著高于正常大鼠中心脏的最高药物浓度(2 411±89)ng/mL,该结果表明,黄芩苷PEG-PLGA纳米胶束在急性心肌缺血区域具有良好的靶向性。结论黄芩苷PEG-PLGA纳米胶束具有良好的载药性能,体外释药缓慢,且可以将药物蓄积于缺血心肌部位,具有良好的心脏靶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PEG-PLGA 纳米胶束 临界胶束浓度 心脏靶向 缓慢释放 正交试验
原文传递
Targeted delivery of hyaluronic acid nanomicelles to hepatic stellate cells in hepatic fibrosis rats 被引量:11
5
作者 Wenhao Li Chuchu Zhou +4 位作者 Yao Fu Tijia Chen Xing Liu Zhirong Zhang Tao Gong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4期693-710,共18页
Hepatic fibrosis is one kind of liver diseases with a high mortality rate and incidence.The activat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is the most fundamental reason of hepatic fibrosis.There are no s... Hepatic fibrosis is one kind of liver diseases with a high mortality rate and incidence.The activat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is the most fundamental reason of hepatic fibrosis.There are no specific and effective drug delivery carriers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 fibrosis at present.We found that when hepatic fibrosis occurs,the expression of CD44 receptors on the surface of HSCs i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Based on this finding,we designed silibinin-loaded hyaluronic acid(SLB-HA)micelles to achieve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 fibrosis.Meanwhile,we constructed liver fibrosis rat model using Sprague-Dawley rats.We demonstrated that HA micelles had specific uptake to HSCs in vitro while avoiding the distribution in normal liver cells and the phagocytosis of macrophages.Importantly,HA micelles showed a significant liver targeting effect in vivo,especially in fibrotic liver which highly expressed CD44 receptors.In addition,SLB-HA micelles could selectively kill activated HSCs,having an excellent anti-hepatic fibrosis effect in vivo and a significant sustained release effect,and also had a good biological safety and biocompatibility.Overall,HA micelles represented a novel nanomicelle system which showed great potentiality in anti-hepatic fibrosis drugs deli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micelles Hyaluronic ACID HEPATIC stellate CELLS HEPATIC FIBROSIS SILIBININ
原文传递
左旋肉碱修饰的壳聚糖-硬脂酸协载槲皮素口服紫杉醇纳米胶束的制备、表征及在体肠循环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倩 杨坛 +5 位作者 黎枰坪 奉建芳 林世源 陈卉 吴卫 张玮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5440-5446,共7页
目的制备左旋肉碱修饰的壳聚糖-硬脂酸(LC-SA/CS-SA)纳米胶束,包载紫杉醇(PTX)且协载槲皮素,考察胶束特性,并以大鼠在体肠循环评估给药系统对PTX口服吸收的促进作用。方法将硬脂酸(SA)通过酰胺化反应接枝于壳聚糖(CS),形成共聚物CS-SA;... 目的制备左旋肉碱修饰的壳聚糖-硬脂酸(LC-SA/CS-SA)纳米胶束,包载紫杉醇(PTX)且协载槲皮素,考察胶束特性,并以大鼠在体肠循环评估给药系统对PTX口服吸收的促进作用。方法将硬脂酸(SA)通过酰胺化反应接枝于壳聚糖(CS),形成共聚物CS-SA;采用核磁共振H谱、红外光谱鉴定产物结构;以PTX为主药,槲皮素为辅药,采用激光粒径分析、Zeta电位分析和HPLC分析分别考察了胶束的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包封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胶束形貌;芘荧光探针法测定LC-SA/CS-SA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透析袋法考察胶束的体外释放行为;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评估载药胶束的促吸收作用。结果红外与核磁结果表明SA通过酰胺键接枝于CS;协载槲皮素的LC-SA/CS-SA载PTX胶束呈类球形,粒径为(148.3±1.7)nm,多分散系数(PDI)为0.16±0.07,Zeta电位为(24.600±0.167)mV,CMC为14.31μg/mL;体外释放结果表明,与市售紫杉醇注射剂相比,协载槲皮素的LC-SA/CS-SA载PTX胶束、LC-SA/CS-SA载PTX胶束具有明显缓释效应;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表明,协载槲皮素的LC-SA/CS-SA胶束对载药PTX的胃肠吸收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结论构建的协载槲皮素的LC-SA/CS-SA载PTX胶束性能优良,促进了PTX的大鼠肠吸收,具有增强药物口服吸收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硬脂酸 左旋肉碱 紫杉醇 槲皮素 在体肠吸收 协载 纳米胶束 在体肠循环
原文传递
聚乙二醇/聚己内酯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纳米胶束 被引量:2
7
作者 邓联东 孙多先 +2 位作者 霍建中 靳建洲 董岸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7-219,223,共4页
研究了制备聚乙二醇-b-聚己内酯-b-聚乙二醇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PECL)纳米胶束的各种影响因素,发现PECL纳米胶束的粒径受制备方法的影响较大,且随着PECL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混合溶剂中二氯甲烷用量的增大而增大。PECL的临界聚集浓度小于4&#... 研究了制备聚乙二醇-b-聚己内酯-b-聚乙二醇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PECL)纳米胶束的各种影响因素,发现PECL纳米胶束的粒径受制备方法的影响较大,且随着PECL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混合溶剂中二氯甲烷用量的增大而增大。PECL的临界聚集浓度小于4×10-6mol/L,随着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减小,纳米分散液的临界聚沉浓度随着PECL中PCL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减小,分散液稳定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胶束 聚乙二醇 聚己内酯 纳米分散液 PECL 药物 生物利用度
下载PDF
叶酸靶向负载索拉非尼的磁性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其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的靶向治疗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马靖 张磊 +2 位作者 巩发明 张芳 张培东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90-492,共3页
目的探讨叶酸修饰的负载索拉非尼及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的磁性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其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靶向性、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方法制备由叶酸修饰及无叶酸修饰的负载索拉非尼的磁性纳米胶束,将不同浓度(10.0000、5... 目的探讨叶酸修饰的负载索拉非尼及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的磁性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其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靶向性、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方法制备由叶酸修饰及无叶酸修饰的负载索拉非尼的磁性纳米胶束,将不同浓度(10.0000、5.0000、2.5000、1.2500、0.6250、0.3125μmol/L)的纳米胶束分别与人肝癌细胞HepG2共孵育ih,以普鲁士蓝染色观察其靶向性,以噻唑蓝(MTT)法测定HepG2的增殖,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叶酸靶向纳米胶束与HepG2细胞共孵育后行普鲁士蓝染色显示细胞内存在大量铁,非叶酸靶向纳米胶束及体外竞争抑制实验普鲁士蓝染色显示细胞内铁浓度极低;MTT法显示叶酸靶向药物组对HepG2细胞的总平均抑制率为38.13%,非叶酸靶向药物组为22.5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显示叶酸靶向药物组的平均细胞凋亡率为17.01%,非叶酸靶向药物组为11.04%,而对照组为7.89%,叶酸靶向药物组的细胞凋亡率较非叶酸靶向药物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叶酸修饰的负载索拉非尼的磁性纳米胶束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HepG2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酸 索拉非尼 纳米胶束 靶向治疗
原文传递
厚朴酚药理作用及增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曹佳 兰星 +2 位作者 邱晨旭 夏明 赵兴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3-106,共4页
厚朴酚是从中药厚朴的根和茎皮中分离出来的联苯酚类化合物,具有抑菌、抗炎、抗氧化、抗寄生虫等生物学作用。厚朴酚在提高家禽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功能及肠道健康方面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但由于厚朴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低、生物利用度... 厚朴酚是从中药厚朴的根和茎皮中分离出来的联苯酚类化合物,具有抑菌、抗炎、抗氧化、抗寄生虫等生物学作用。厚朴酚在提高家禽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功能及肠道健康方面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但由于厚朴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低、生物利用度不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为了提高厚朴酚的溶解度,扩大其临床应用,国内外学者对厚朴酚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应用固体分散体、纳米药物、包合物等技术。论文就厚朴酚的药理作用及其增溶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厚朴酚和其他难溶性中药活性成分的增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朴酚 固体分散体 纳米粒 纳米胶束 包合物
下载PDF
高良姜素纳米胶束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栗忠强 决利利 +1 位作者 万亚存 吕东霞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0-1416,共7页
目的制备高良姜素纳米胶束,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薄膜水化法制备纳米胶束,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稳定性、体外释药。以水化体积、水化温度、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用量为影响因素,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 目的制备高良姜素纳米胶束,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薄膜水化法制备纳米胶束,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稳定性、体外释药。以水化体积、水化温度、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用量为影响因素,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工艺。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高良姜素、高良姜素自微乳、高良姜素纳米胶束的0.5%CMC-Na混悬液(40 mg/kg),于不同时间点采血,HPLC法测定高良姜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最佳处方为水化体积20 mL,水化温度45℃,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用量220 mg,包封率为(95.42±1.14)%,载药量为(7.92±0.15)%,沉降率为(0.85±0.18)%,粒径为(78.76±5.94)nm,Zeta电位为-(33.40±1.28)mV。纳米胶束冻干粉在60 d内粒径、包封率无明显变化,模拟胃液、模拟肠液中其48 h内累积释放度高于原料药。与原料药、自微乳比较,纳米胶束t_(max)、t_(1/2)延长(P<0.05,P<0.01),C_(max)、AUC_(0~t)、AUC_(0-∞)升高(P<0.05,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至3.64倍。结论纳米胶束可有效促进高良姜素口服吸收,改善其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良姜素 纳米胶束 制备 体内药动学 薄膜水化法 单因素试验 HPLC
下载PDF
蛇葡萄素混合纳米胶束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仁杰 鄢雪梨 陈虎彪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54-1058,共5页
为了提高蛇葡萄素的溶解性和抗肿瘤活性,以普朗尼克F127和D-α-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为复合载体材料,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蛇葡萄素纳米胶束,考察蛇葡萄素纳米胶束的最佳工艺条件和理化参数。采用MTT法,比较原料及纳米胶束制剂对MC... 为了提高蛇葡萄素的溶解性和抗肿瘤活性,以普朗尼克F127和D-α-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为复合载体材料,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蛇葡萄素纳米胶束,考察蛇葡萄素纳米胶束的最佳工艺条件和理化参数。采用MTT法,比较原料及纳米胶束制剂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蛇葡萄素纳米胶束平均粒径为(22.6±0.5)nm,包封率为(80.42±1.13)%,载药量为(4.41±0.26)%。所制得的蛇葡萄素混合纳米胶束比蛇葡萄素原料的溶解度增加16倍,且在不同释放介质中8 h可累积释放药物90%以上,并能够显著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P<0.01)。该混合纳米胶束可作为蛇葡萄素新的药物传递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葡萄素 纳米胶束 普朗尼克F127 D-α-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 薄膜水化法 抗肿瘤
原文传递
聚氨酯基可控释放微纳米材料结构设计及应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师文钊 张领 +3 位作者 刘瑾姝 陆少锋 吴若楠 崔君洁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0-45,共16页
聚氨酯因其结构的多孔性、灵敏的刺激响应性以及与其他无机或有机材料复合的可加工性能,被广泛用于微胶囊、纳米胶束、纳米水凝胶等可控释放材料的制备研究。分析了聚氨酯用于微胶囊、纳米胶束、纳米水凝胶等可控释放材料研究的结构设... 聚氨酯因其结构的多孔性、灵敏的刺激响应性以及与其他无机或有机材料复合的可加工性能,被广泛用于微胶囊、纳米胶束、纳米水凝胶等可控释放材料的制备研究。分析了聚氨酯用于微胶囊、纳米胶束、纳米水凝胶等可控释放材料研究的结构设计思路,并详述了不同制备方法对聚氨酯基可控释放材料可控释放性能的影响。主要介绍了界面聚合法和乳液聚合法制备单壳层/双壳层微胶囊、化学交联法制备刺激响应型纳米胶束以及物理交联、化学交联和互穿网络技术制备刺激响应型纳米水凝胶。同时总结了聚氨酯基可控释放微纳米材料在纺织化工、医用、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分析了聚氨酯基可控释放材料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对其未来应用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微胶囊 可控释放 纳米胶束 纳米水凝胶
下载PDF
载多西紫杉醇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其体外抗Lewis肺癌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亚杰 王杰 +7 位作者 郝单丽 岳巧欣 谢冉 德格晶 易红 臧琛 赵庆贺 陈燕军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251-2259,共9页
为提高多西紫杉醇(DTX)的水溶性及靶向性,降低不良反应,采用pH敏感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β-氨基酯(polyethyleneglycol methoxy-polylactide-poly-β-aminoester,PBAE)和非pH敏感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polyethyleneglycol methoxy... 为提高多西紫杉醇(DTX)的水溶性及靶向性,降低不良反应,采用pH敏感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β-氨基酯(polyethyleneglycol methoxy-polylactide-poly-β-aminoester,PBAE)和非pH敏感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polyethyleneglycol methoxy-polylactide,PELA)2种聚合物材料,分别包载多西紫杉醇制成纳米胶束(PBAE-DTX,PELA-DTX),对胶束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并研究其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的活性作用。粒度测定结果显示空白及载药胶束粒径相近,均在10~100 nm;PBAE胶束在弱酸性条件下粒径发生变化,pH响应性较好;制备的2种载药胶束中DTX的包封率分别为(93.8±1.70)%,(87.2±4.10)%,载药量分别为(5.3±0.10)%,(4.9±0.05)%;MTT检测载药胶束对Lewis肺癌细胞的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H敏感的PBAE-DTX表现出更好的细胞毒性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给药48 h后DTX,PELA-DTX,PBAE-DTX 3组的凋亡细胞率分别为(20.72±1.47)%,(29.71±2.38)%,(40.91±1.90)%(P<0.05),表明不同多西紫杉醇制剂均能促进Lewis细胞的凋亡,PBAE-DTX的促凋亡作用更强。pH敏感性的PBAE-DTX载药胶束制备简单,稳定性好,能显著抑制Lewis肺癌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紫杉醇 纳米胶束 PH敏感 LEWIS肺癌
原文传递
α-倒捻子素/甘草酸纳米胶束的制备、表征及评价
14
作者 郑慧敏 王兰 +6 位作者 王艳 郭若曦 武改红 王军 张蕾 张秀君 李雪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69,共9页
制备α-倒捻子素/甘草酸纳米胶束(α-Mangostin/glycyrrhizic Acid Nanomicelles,α-MG/GA NMs),以提高α-倒捻子素(α-Mangostin,α-MG)的溶解度和抗氧化活性。以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为载体制备α-MG/GA NMs,并进行工艺优化,... 制备α-倒捻子素/甘草酸纳米胶束(α-Mangostin/glycyrrhizic Acid Nanomicelles,α-MG/GA NMs),以提高α-倒捻子素(α-Mangostin,α-MG)的溶解度和抗氧化活性。以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为载体制备α-MG/GA NMs,并进行工艺优化,表征和体外释放度、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下制得的α-MG/GA NMs中α-MG溶解度为232.65μg/mL,比水中溶解度大了近1163倍;α-MG/GA NMs粒径为123.46 nm、PDI为0.24、Zeta电位为-20.94 mV;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显示其为类球形;冻干后在光照、高温、高湿条件下稳定性良好;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显示α-MG与GA可能发生氢键相互作用;体外释放结果表明α-MG/GA NMs能促进α-MG释放,具有缓释效果,在pH值7.4、5.0的释放介质中24 h累积释放率分别为47.03%、40.56%;与游离α-MG相比,α-MG/GA NMs的抗氧化活性更强,且GA与α-MG具有协同抗氧化作用,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的协同指数(CI值)分别为0.62、0.58。该研究制备的α-MG/GA NMs提高了α-MG的溶解度与抗氧化活性,为α-MG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倒捻子素 甘草酸 纳米胶束 溶解度 抗氧化
下载PDF
青蒿琥酯纳米胶束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抗肿瘤活性研究
15
作者 陈永顺 杨斌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7-1465,共9页
目的制备青蒿琥酯纳米胶束,并考察体内药动学和抗肿瘤活性。方法以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组氨酸(mPEG-PLA-PHis)为载体制备纳米胶束,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测定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粒径、Zeta电位、体外... 目的制备青蒿琥酯纳米胶束,并考察体内药动学和抗肿瘤活性。方法以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组氨酸(mPEG-PLA-PHis)为载体制备纳米胶束,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测定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粒径、Zeta电位、体外释药。12只H_(22)荷瘤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尾静脉注射给予青蒿琥酯注射液和青蒿琥酯纳米胶束(1 mg/kg),于不同时间点采血,HPLC法测定青蒿琥酯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36只H_(22)肝癌荷瘤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模型组(生理盐水)、阳性组(20 mg/kg环磷酰胺)、青蒿琥酯注射液组(30 mg/kg)及青蒿琥酯纳米胶束低、中、高剂量组(10、20、30 mg/kg),末次给药3 d后记录体质量和瘤重,计算抑瘤率。结果最佳处方为mPEG-PLA-PHis与青蒿琥酯比例10.18∶1,青蒿琥酯质量浓度0.48 mg/mL,水化时间0.96 h,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粒径、Zeta电位分别为(94.27±1.26)%、(8.26±0.18)%、(4.19±0.20)%、(65.14±4.96)nm、-(17.64±1.06)mV。纳米胶束在弱酸性介质中的累积释放度高于在弱碱性介质中,具有pH敏感性。与注射液比较,纳米胶束t_(1/2)、MRT延长(P<0.01),CL降低(P<0.01),AUC_(0~t)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青蒿琥酯纳米胶束不同剂量组小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P>0.05),瘤重下降(P<0.05,P<0.01),以中剂量组更明显,抑瘤率达55.40%。结论青蒿琥酯纳米胶束包封率较高,体内抗肿瘤活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纳米胶束 制备 体内药动学 抗肿瘤活性 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组氨酸(mPEG-PLA-PHis) HPLC H_(22)肝癌细胞
下载PDF
槲皮素纳米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卢双彦 张雅楠 翟光喜 《药物生物技术》 CAS 2019年第6期552-557,共6页
槲皮素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多羟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等药理活性。但低水溶性、易降解等性质限制了其应用。为了提高槲皮素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更好的发挥药理作用,槲皮素纳米制剂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文章就近年来槲... 槲皮素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多羟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等药理活性。但低水溶性、易降解等性质限制了其应用。为了提高槲皮素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更好的发挥药理作用,槲皮素纳米制剂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文章就近年来槲皮素纳米制剂的研究情况进行介绍,以期为槲皮素纳米制剂的后期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纳米制剂 纳米结晶 纳米脂质体 聚合物胶束 纳米囊 纳米乳 纳米粒
原文传递
姜黄素纳米胶束的制备、表征及抗酒精性肝病体外活性评价
17
作者 李禄辉 耿广平 +2 位作者 徐磊 张志坤 蒲晓辉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03-1208,共6页
目的制备并表征姜黄素纳米胶束(简称“Cur/mPEG-PBLA胶束”),并评价其抗酒精性肝病的体外活性。方法以聚乙二醇-聚天冬氨酸苄酯嵌段共聚物(mPEG-PBLA)为载体,采用透析法制备Cur/mPEG-PBLA胶束;观察其外观和显微形态,检测其粒径、多分散... 目的制备并表征姜黄素纳米胶束(简称“Cur/mPEG-PBLA胶束”),并评价其抗酒精性肝病的体外活性。方法以聚乙二醇-聚天冬氨酸苄酯嵌段共聚物(mPEG-PBLA)为载体,采用透析法制备Cur/mPEG-PBLA胶束;观察其外观和显微形态,检测其粒径、多分散性指数、Zeta电位、包封率及载药量,并进行体外释放、pH稳定性、热稳定性、稀释稳定性、储存稳定性、血浆稳定性考察和溶血实验。以人肝癌细胞、正常肝细胞为对象,以Cur对照品溶液为参照,采用无水乙醇干预建立酒精性肝病细胞模型,评价Cur/mPEG-PBLA胶束对酒精性肝病的体外预防和改善作用。结果所制Cur/mPEG-PBLA胶束显淡黄色乳光,呈圆球形且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140 nm,多分散性指数<0.3,Zeta电位为(-8.15±0.05)mV;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73.26±3.16)%、(4.87±0.42)%。Cur对照品在10 h时的累积释放率接近80%;Cur/mPEG-PBLA胶束在8 h时的累积释放率仅为28.94%,在48 h时的累积释放率才达48.25%。Cur/mPEG-PBLA胶束的pH稳定性、热稳定性均优于Cur对照品溶液,稀释稳定性、储存稳定性、血浆稳定性均较好,且不会引发溶血现象。Cur对照品溶液和Cur/mPEG-PBLA胶束对2种细胞的酒精性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外预防和改善作用;且作用48 h时,Cur/mPEG-PBLA胶束的上述作用均显著优于同质量浓度的Cur对照品溶液(P<0.05)。结论Cur/mPEGPBLA胶束可提高Cur的pH稳定性、热稳定性,延缓其释放速度,同时具有更强的体外抗酒精性肝病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纳米胶束 酒精性肝病 预防 改善 体外活性
下载PDF
响应性阳离子聚合物及聚合物纳米胶束基因载体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龙海 张泽 +4 位作者 曾天佑 夏磊 聂旋 陈光 尤业字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83-1904,共22页
人类多种疾病都与基因的结构或功能改变密切相关,基因治疗已经成为改善人类健康的新兴医学治疗手段,基因治疗的关键在于构筑高效的基因载体.发展生物可降解、具有高转染效率和低毒性的阳离子聚合物基因载体已经成为当今该领域的主要任务... 人类多种疾病都与基因的结构或功能改变密切相关,基因治疗已经成为改善人类健康的新兴医学治疗手段,基因治疗的关键在于构筑高效的基因载体.发展生物可降解、具有高转染效率和低毒性的阳离子聚合物基因载体已经成为当今该领域的主要任务.本文主要介绍了对细胞内外的环境差异和外界刺激具有响应性的阳离子聚合物基因载体的合成方法,实现DNA在细胞内的有效释放;构筑不同拓扑结构的聚合物,运用聚合物的拓扑结构来调节DNA与聚合物组装复合体形貌,实现DNA的可控压缩和提高载体的转染效率;通过两亲性阳离子聚合物的自组装形成稳定的阳离子纳米胶束,增加聚合物表面电荷密度,从而有效增强聚合物和DNA结合能力,实现低正负电荷比条件下的DNA压缩和基因的高效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聚合物 响应性 纳米胶束 基因传递
原文传递
两亲性壳聚糖/槲皮素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慧 杨子明 +3 位作者 何祖宇 周闯 王超 李普旺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80-986,共7页
槲皮素(QCT)是一种类黄酮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在热带植物界中广泛存在。但由于槲皮素溶解度低、稳定性差,因此限制了其在食品、医药中的应用。本研究以脱氧胆酸(DA)为疏水基团,N-乙酰-L-半胱氨酸(NAC)作为亲水基团合... 槲皮素(QCT)是一种类黄酮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在热带植物界中广泛存在。但由于槲皮素溶解度低、稳定性差,因此限制了其在食品、医药中的应用。本研究以脱氧胆酸(DA)为疏水基团,N-乙酰-L-半胱氨酸(NAC)作为亲水基团合成了一种新型两亲性壳聚糖(ACS),并制备了两亲性壳聚糖槲皮素纳米胶束(ACS-QNMs)。结果表明,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证明DA和NAC已成功接枝到壳聚糖上,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空白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值(CMC)为26.92μg/mL,扫描电镜观察纳米载药胶束外观呈球形且分布均匀。纳米粒度电位分析仪测定纳米胶束电位为31 mV。研究表明,槲皮素经两性壳聚糖包埋后,能在人体温度37℃下缓慢释放,同时在室温下稳定储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性壳聚糖 槲皮素 纳米胶束 荧光分光光度计
下载PDF
具有线粒体靶向功能的载去甲斑蝥素TPP-PEG-PCL纳米胶束促肝肿瘤细胞凋亡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韩黎丽 吕慧芳 +2 位作者 王丹 王居峰 唐觅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4943-4953,共11页
目的制备去甲斑蝥素(3-丙羧基)三苯基溴化膦(TPP)-聚乙二醇-b-聚己内脂(PEG-PCL)纳米胶束,研究其体外释放、细胞内转运及促肝肿瘤细胞凋亡作用。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去甲斑蝥素TPP-PEG-PCL纳米胶束,测定粒径、Zeta电位及显微电镜形... 目的制备去甲斑蝥素(3-丙羧基)三苯基溴化膦(TPP)-聚乙二醇-b-聚己内脂(PEG-PCL)纳米胶束,研究其体外释放、细胞内转运及促肝肿瘤细胞凋亡作用。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去甲斑蝥素TPP-PEG-PCL纳米胶束,测定粒径、Zeta电位及显微电镜形态分析,同时对胶束进行稳定性、体外释放、药代动力学和临界胶束浓度测定;以香豆素-6作为荧光探针,评价TPP-PEG-PCL纳米胶束在肝肿瘤细胞内的摄取、溶酶体逃逸及线粒体靶向功能;采用给药剂量等同条件下,评价去甲斑蝥素TPP-PEG-PCL纳米胶束促肝肿瘤细胞凋亡效果。结果去甲斑蝥素TPP-PEG-PCL纳米胶束粒径为(16.8±0.2)nm,Zeta电位为(14.3±0.2)m V,透射电镜图片该纳米胶束呈规则圆球型;荧光试验结果显示,TPP-PEG-PCL纳米胶束可以促进药物的细胞摄取、逃逸溶酶体的捕获,最终靶向聚集在线粒体部位;细胞存活率和Hoechst染色结果显示去甲斑蝥素TPP-PEG-PCL纳米胶束具有很好的促肝肿瘤细胞凋亡作用,去甲斑蝥素TPP-PEG-PCL纳米胶束可以明显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提高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增加促凋亡蛋白Bcl-2、减少抗凋亡Bax蛋白的表达,这些促凋亡相关的实验结果均明显优于去甲斑蝥素PEG-PCL纳米胶束和去甲斑蝥素,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去甲斑蝥素TPP-PEG-PCL纳米胶束具有良好的肝肿瘤细胞线粒体靶向性和促肿瘤细胞凋亡作用,为一种潜在高效靶向肿瘤细胞线粒体的载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斑蝥素 TPP-PEG-PCL 纳米胶束 细胞摄取 溶酶体逃逸 线粒体靶向 细胞凋亡 线粒体膜电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