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调节滞后与儿童近视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7
1
作者 李瑾 施明光 董枫 《眼视光学杂志》 2000年第3期148-150,共3页
目的 :观察并评价调节滞后与儿童近视关系 ,探讨儿童近视发病机理。方法 :使用分光镜动态检影法测定 38名年龄 6~ 14岁在学儿童 (平均年龄 10 .1岁 )的张力性调节值与调节滞后值。其中 19名为正视 ,19名为近视。通过注视昏暗照明下置... 目的 :观察并评价调节滞后与儿童近视关系 ,探讨儿童近视发病机理。方法 :使用分光镜动态检影法测定 38名年龄 6~ 14岁在学儿童 (平均年龄 10 .1岁 )的张力性调节值与调节滞后值。其中 19名为正视 ,19名为近视。通过注视昏暗照明下置于眼前 40厘米的DOG视标 (0 .2cpd)打开调节环 ,于持续聚焦于一 3D目标5分钟之前及之后立即测定张力性调节值 ,取前后差值作为调节滞后值。统计分析采用组间样本t检验方法。结果 :本研究中近视儿童的调节滞后值为 0 .11± 0 .33D ,正视儿童该值为 0 .30± 0 .45D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环境因素如近距离工作在早发性近视发展中起较小作用。早发性近视与迟发性近视具有不同的发病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病因学 儿童 张力性调节 调节滞后
下载PDF
全反视黄酸在豚鼠近视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瑾 瞿小妹 褚仁远 《眼视光学杂志》 2006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全反视黄酸在豚鼠近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周龄英国短毛豚鼠48只,用0.25%托吡卡胺每5 min散瞳3次,45 min后以带状光检影法测定其屈光不正状态。用康宁动物A超仪(KM-1800)测定玻璃体腔深度和眼轴长。实验组24只随机选取一眼... 目的探讨全反视黄酸在豚鼠近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周龄英国短毛豚鼠48只,用0.25%托吡卡胺每5 min散瞳3次,45 min后以带状光检影法测定其屈光不正状态。用康宁动物A超仪(KM-1800)测定玻璃体腔深度和眼轴长。实验组24只随机选取一眼于暗光下球旁注射0.4 g/L浓度全反视黄酸0.2 ml,4周后以同样方法检测豚鼠屈光不正状态、玻璃体腔深度和眼轴长,并取眼球做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处理前眼屈光不正值为(3.73±0.75)D,玻璃体腔深度为(3.09±0.67)mm,眼轴长为(6.44±0.27)mm;对照组眼屈光不正值为(3.72±0.83)D,玻璃体腔深度为(3.19±0.74)mm,眼轴长为(6.54±0.38)mm,实验组和对照组三项参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分别为0.96,0.68及0.26)。4周后对照组屈光不正值为(3.56±0.80)D,玻璃体腔深度为(3.57±0.54)mm,眼轴长为(7.80±0.26)mm,实验处理眼屈光不正值为(0.90±1.25)D,玻璃体腔深度为(3.98±0.68)mm,眼轴长为(8.50±0.39)mm。实验组和对照组三项参数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三者均P<0.001)。病理检查提示,实验眼较对照眼相同部位的脉络膜变薄,脉络膜中的黑素细胞增加,色素上皮层粗糙,外丛状层增厚,巩膜层厚度增加。结论局部的全反视黄酸应用可诱导豚鼠近视漂移,提示它是动物模型中近视的信使。它可能首先通过使脉络膜变薄引起玻璃体腔的深度增加,从而致视网膜成像焦点落后导致近视。但增多的视黄酸是近视的起始信使还是近视过程中的产物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视黄酸/化学诱导 近视/病因学 豚鼠
下载PDF
早期形觉剥夺对眼球屈光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任力濛 杨景存 +1 位作者 张郑民 王介平 《眼视光学杂志》 2000年第3期142-144,共3页
目的 :研究早期形觉剥夺对眼球发育及屈光状态的影响 ,探讨近视眼发病机理及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先天性白内障 83例 10 9眼和对照组老年性白内障 97例 10 9眼的各屈光因子进行生物学测量 ,确定其屈光状态 ,并用多元线性和Logis... 目的 :研究早期形觉剥夺对眼球发育及屈光状态的影响 ,探讨近视眼发病机理及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先天性白内障 83例 10 9眼和对照组老年性白内障 97例 10 9眼的各屈光因子进行生物学测量 ,确定其屈光状态 ,并用多元线性和Logistic回归的方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先天组与老年组相比 ,先天组有较明显的近视倾向 ,平均屈光度相差 - 3.30D。两组比较角膜屈光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眼的屈光状态差异均出现显著性意义。先天性白内障组中角膜屈光度与眼轴长度两种因子的综合作用与眼的屈光度关系最密切 ,它们的值越大 ,近视度就越高。眼轴长度为近视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OR =138.6 99。结论 :早期形觉剥夺可发生近视 ,其主要危害因子是眼轴长度 ,主要危害部位在眼后段。尽早去除先天性白内障所造成的形觉剥夺 ,保持或恢复视觉发育敏感期的正常视觉环境 ,有利于预防近视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早期形觉剥夺 屈光状态 病因学
下载PDF
阿托品对兔实验性形觉剥夺性近视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高前应 高如尧 +5 位作者 王培杰 郭延奎 卢佩勇 蒙艳春 朱涛 李力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210-213,共4页
目的 研究阿托品对实验性近视形成的影响 .方法幼兔 5 3只 (7d) ,分 A,B,C3组 .A组 2 0只 ,单纯缝合眼睑 ;B组 1 7只 ,缝合眼睑 +玻璃体内注射阿托品 ;C组 1 6只 ,缝合眼睑 +玻璃体注射生理盐水 .均以右眼为实验眼 ,左眼为对照眼 .6 0 ... 目的 研究阿托品对实验性近视形成的影响 .方法幼兔 5 3只 (7d) ,分 A,B,C3组 .A组 2 0只 ,单纯缝合眼睑 ;B组 1 7只 ,缝合眼睑 +玻璃体内注射阿托品 ;C组 1 6只 ,缝合眼睑 +玻璃体注射生理盐水 .均以右眼为实验眼 ,左眼为对照眼 .6 0 d用 A超测量每组双眼的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和眼轴长度 ,并计算玻璃体腔长度 /眼轴长度 ,同时进行病理学观察 .结果 在 A,C两组中实验眼产生相对性近视 ,两眼的玻璃体腔长度、眼轴长度和玻璃体腔长度 /眼轴长度间的差异均有高度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 .0 1 ) .而前房深度和晶体厚度无统计学差异 ,而 B组均无统计学差异 .巩膜胶原纤维在 A,C两组实验眼中明显变细 ,而在 B组中改变较轻 .结论 形觉剥夺能导致眼球的轴性延长 ,使眼球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发生改变 ,其中玻璃体腔延长和玻璃体腔长度 /眼轴长度增大是其形态学原因 ,巩膜纤维的变细、延长是其病理学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品 形状知觉 近视 病因学 病理学
下载PDF
全反视黄酸对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瑾 褚仁远 +1 位作者 瞿小妹 蒋秀丽 《眼视光学杂志》 2007年第2期73-76,79,共5页
目的观察全反视黄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培养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的形态、增殖以及对RPE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2)表达的影响,并探讨ATRA与近... 目的观察全反视黄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培养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的形态、增殖以及对RPE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2)表达的影响,并探讨ATRA与近视的关系。方法RPE传代至第3代后以1×105/孔的密度接种于96孔板或以1×106的浓度接种于250ml培养瓶,以10%FBS的F12培养液培养48h后转为0.5%FBS的F12培养液,12h后培养液转换为F12和1nM/ml、5nM/ml、10nM/ml、20nM/ml、30nM/ml的ATRA。以未加ATRA组作对照。48h后观察RPE细胞形态,并以MTT法测定其增殖情况,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细胞凋亡情况,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RPE细胞TGF-β2表达,并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方法测定其上清液的TGF-β2浓度。结果不同浓度的ATRA对RPE细胞的形态、增殖有不同的影响。<10nM/ml的ATRA对RPE细胞的增殖无影响,细胞形态正常,MTT法显示在这些浓度下ATRA对RPE的增殖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10nM/ml、20nM/ml、30nM/ml的ATRA抑制RPE的增殖,MTT法显示ATRA对RPE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值分别为P<0.05,P<0.01,P<0.001),该效应呈剂量依赖性反应。RPE细胞增大变平,突起减少,部分裂解,活力减弱。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提示,10nM/ml、20nM/ml、30nM/ml浓度下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4.58%、19.95%和21.69%。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提示,当RPE的ATRA浓度大于10nM/ml时,TGF-β2的表达随浓度增高而增加。ELISA结果显示,ATRA浓度>10nM/ml时,RPE分泌TGF-β2的浓度增加。结论1nM/ml、5nM/ml的ATRA可维持培养的人RPE的生长,≥10nM/ml引起RPE的增殖抑制,并可诱导RPE的凋亡。10nM/ml及以上的ATRA引起的RPE病理性改变为理解近视眼的RPE改变提供了一条思路,≥10nM/ml的ATRA诱导RPE的TGF-β2表达增加可能导致TGF-β2拮抗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增强,使后者抑制近视发生的作用减弱而促进近视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视黄酸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近视/病因学
下载PDF
高度近视蛋白质组学研究及展望
6
作者 薛敏(综述) 任新军 李筱荣(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19-1123,共5页
高度近视是全世界低视力和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有着日渐严峻的形势,已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然而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随着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寻找高度近视动物模型和患者组织中... 高度近视是全世界低视力和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有着日渐严峻的形势,已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然而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随着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寻找高度近视动物模型和患者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功能蛋白质,以期获得与高度近视相关的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为探索高度近视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高度近视的临床特点、蛋白质组学研究内容及策略、高度近视蛋白质组学在模型动物眼组织和患者血液、晶状体、房水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高度近视研究中的突出优势和已有成果,从功能蛋白视角探索高度近视的病理机制,为开发具有治疗价值的特异性分子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病因学 蛋白质组学 综述 高度近视
下载PDF
幼猫近视模型眼眼轴、屈光度及眼球壁形态的变化
7
作者 苏云 徐艳春 +1 位作者 方学军 许军 《眼视光学杂志》 2006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研究形觉剥夺性近视幼猫模型的屈光状态、眼轴长度变化,并观察眼轴增长后巩膜,特别是视网膜的组织形态学的变化,为探讨近视进展的病理机制打下基础。方法选用出生4-5周的健康幼猫15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只,实验组10只。记... 目的研究形觉剥夺性近视幼猫模型的屈光状态、眼轴长度变化,并观察眼轴增长后巩膜,特别是视网膜的组织形态学的变化,为探讨近视进展的病理机制打下基础。方法选用出生4-5周的健康幼猫15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只,实验组10只。记录对照组和实验组幼猫屈光状态及眼轴长度的变化。并于眼睑缝合后第14周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幼猫,做病理切片,观察后极部视网膜、巩膜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实验组幼猫形觉剥夺后第14周屈光度值为(-2.45±0.33)D,眼轴长为(18.95±0.27)mm,对照组屈光度值为(-0.43±0.33)D,眼轴长为(16.95±0.34)m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另观察到有明显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实验组巩膜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视网膜的有核细胞层胞核数减少,神经节细胞的胞体小,胞浆内Nmsl体减少或消失,视杆与视锥层水肿,细胞结构被破坏。结论形觉剥夺可导致幼猫眼轴增长,诱发轴性近视。伴随形觉剥夺近视的形成,剥夺眼的巩膜、视网膜发生退行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觉剥夺 近视/病因学 视网膜/超微结构 幼猫 屈光 眼轴
下载PDF
高度近视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8
作者 贾丁 瞿佳 《眼视光学杂志》 2003年第2期123-125,共3页
高度近视发生的内因、外因 ,包括遗传倾向 ,相关基因定位 ,巩膜胶原自体免疫学说 ,视网膜生物活性物质失调学说 ,环境因素等 ,本研究就这些因素对高度近视发病的影响做一综述。现统一的认识有 :①高度近视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②迄今为... 高度近视发生的内因、外因 ,包括遗传倾向 ,相关基因定位 ,巩膜胶原自体免疫学说 ,视网膜生物活性物质失调学说 ,环境因素等 ,本研究就这些因素对高度近视发病的影响做一综述。现统一的认识有 :①高度近视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②迄今为止 ,已找到 4个高度近视相关基因 ,它们的遗传方式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③高度近视的巩膜组织病理改变和胶原代谢障碍引发了人们对高度近视免疫相关基因的深入研究。已发现HLAII类基因与部分高度近视具有相关性。④视网膜中存在的生物活性物质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⑤环境因素并非高度近视发病的决定因素 ,它仅起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将今后的工作重点放在高度近视基因定位的研究 ,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巩膜胶原代谢、网膜生物活性物质之间的关系研究上 ,无疑会进一步揭示高度近视的病因 ,为防治高度近视开辟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病因学 研究进展 发病因素 发病机制 巩膜胶原 自体免疫学说
下载PDF
实验性近视眼视网膜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扬 易明望 +1 位作者 管志华 蔡小军 《眼视光学杂志》 2001年第2期123-125,共3页
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外文献 ,以视网膜神经递质方面的改变为重点 ,就实验性近视眼基础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简要论述 ,为进一步研究近视的发病机制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实验性视眼 病因学 视网膜 动物实验替代实验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眼之巩膜硬度及其在发病因素中之作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关国华 黄仲委 +1 位作者 余杨桂 李志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1997年第1期30-32,共3页
本文报道204只病理性近视眼之巩膜E值,以0.0165~0.0237为正常值,低于0.0165者168眼(82.35%)。未发现E值与患者年龄大小、屈光度深浅或是否有家族病史和后巩膜葡萄肿存在之相关性,E值下降是由发... 本文报道204只病理性近视眼之巩膜E值,以0.0165~0.0237为正常值,低于0.0165者168眼(82.35%)。未发现E值与患者年龄大小、屈光度深浅或是否有家族病史和后巩膜葡萄肿存在之相关性,E值下降是由发生学上所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病因学 巩膜E值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冯竞仰 樊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4-387,共4页
视网膜劈裂是高度近视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在中心凹处的劈裂称为黄斑劈裂。如在其病程中同时合并有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视网膜前膜、玻璃体视网膜牵拉等疾病可导致视力下降。临床上主要借助OCT来观察其形态特征。目前有许多治疗黄... 视网膜劈裂是高度近视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在中心凹处的劈裂称为黄斑劈裂。如在其病程中同时合并有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视网膜前膜、玻璃体视网膜牵拉等疾病可导致视力下降。临床上主要借助OCT来观察其形态特征。目前有许多治疗黄斑劈裂的方法,包括玻璃体手术、巩膜手术、激光治疗等,各有优缺点。本文主要对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病因、转归及治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劈裂 高度近视 病因 转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