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修复的新方法——菌根根际生物修复 被引量:41
1
作者 耿春女 李培军 +4 位作者 韩桂云 张海荣 张春桂 巩宗强 王新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0-26,共7页
本文介绍了菌根根际生物修复方法 ,讨论了菌根根际生物修复方法的理论依据、机理和优缺点 ,探讨了从引入固氮菌。
关键词 污染土壤 生物修复 菌根根际 污染治理
下载PDF
菌根真菌磷酸酶活性对红三叶草生境中土壤有机磷亏缺的影响 被引量:42
2
作者 宋勇春 李晓林 冯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130-1135,共6页
利用 PVC分室培养装置研究了菌根际和菌丝际磷酸酶活性变化与土壤有机磷亏缺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磷 (植酸钠 )能促进菌根根系侵染、提高土壤磷酸酶尤其是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使菌丝际范围变宽。菌丝际的存在使土壤有机磷亏缺范... 利用 PVC分室培养装置研究了菌根际和菌丝际磷酸酶活性变化与土壤有机磷亏缺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磷 (植酸钠 )能促进菌根根系侵染、提高土壤磷酸酶尤其是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使菌丝际范围变宽。菌丝际的存在使土壤有机磷亏缺范围加大。与非菌根植物相比 ,由于菌根真菌的作用 ,植物能更容易地从有机磷中获得磷营养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际 菌丝际 磷酸酶活性 有机磷 菌根真菌 草地 三叶草 生境
下载PDF
不同生态条件下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菌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 被引量:38
3
作者 张海涵 唐明 +2 位作者 陈辉 杜小刚 郑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463-5470,共8页
利用BIOLOG代谢指纹方法分析了陕南商南和陕北安塞不同生态条件下油松菌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安塞油松和商南油松菌根根际微生物对糖类和氨基酸类碳源较易利用,商南油松菌根根际微生物总体上代谢碳源的种类和活性远大于安塞... 利用BIOLOG代谢指纹方法分析了陕南商南和陕北安塞不同生态条件下油松菌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安塞油松和商南油松菌根根际微生物对糖类和氨基酸类碳源较易利用,商南油松菌根根际微生物总体上代谢碳源的种类和活性远大于安塞油松,而且对同类碳源的代谢商南油松的AWCD比安塞油松均高出2倍多。安塞油松菌根根际微生物以氨基酸类代谢群为优势类群,商南油松以糖类代谢群为优势类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PCA)指标均表明商南油松和安塞油松菌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有明显不同,起分异作用的碳源主要为糖类,其次是羧酸类和氨基酸类。商南油松菌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AWCD极显著高于安塞油松(P<0.01),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安塞油松(P<0.05),Shannon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达极显著性差异(P<0.01),商南油松和安塞油松菌根侵染率差异不显著,但菌根生物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菌根生物量与丰富度指数、AWCD呈极显著正相关,与Shannon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但是与菌根侵染率相关性不显著。在商南温暖潮湿丘陵区油松菌根根际微生物活性、群落大小和多样性高于安塞油松,在安塞黄土高原干旱区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强于商南油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菌根根际 外生菌根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不同磷源对红三叶草根际和菌根际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4
作者 宋勇春 冯固 李晓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5期781-784,共4页
以红三叶草为研究对象 ,利用三室培养系统 ,在接种菌根真菌 (Glomusmosseae)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源对根际和菌根际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植株生长 8周后收获并测定根室、菌丝室的土壤磷酸酶活性、植株干重及含磷量 .结果表明 ,根室酸性磷... 以红三叶草为研究对象 ,利用三室培养系统 ,在接种菌根真菌 (Glomusmosseae)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源对根际和菌根际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植株生长 8周后收获并测定根室、菌丝室的土壤磷酸酶活性、植株干重及含磷量 .结果表明 ,根室酸性磷酸酶活性比碱性磷酸酶活性更高 ,接种条件下二者都稍有增加 ,特别是在供给有机磷 (植酸钠 )的条件下明显增加了菌丝室土壤磷酸酶活性 .接种菌根真菌显著增加了植株干重、磷含量和总磷吸收 .施用磷酸二氢钾 (KH2 PO4)时菌丝吸磷量占吸磷总量的 4 3.1% ,而施用植酸钠 (Na phytate)时菌丝吸磷量占吸磷总量的 6 0 .8%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真菌 根际 菌根际 磷酸酶活性 有机磷
下载PDF
黄土高原5种造林树种菌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3
5
作者 张海涵 唐明 +1 位作者 陈辉 杜小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5-90,共6页
为了准确评估造林树种在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中的作用,采用BIOLOG检测法,对黄土高原柠条、沙棘、狼牙刺、油松和刺槐5种造林树种菌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各树种根际土壤孔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为油松>沙棘>... 为了准确评估造林树种在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中的作用,采用BIOLOG检测法,对黄土高原柠条、沙棘、狼牙刺、油松和刺槐5种造林树种菌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各树种根际土壤孔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为油松>沙棘>狼牙刺>柠条>刺槐;不同树种菌根侵染率和菌根根际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均有显著差异;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油松外生菌根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和群落种群结构最丰富,其次为沙棘和柠条;碳源利用中与主成分1和主成分2相关的主要碳源分别是羧酸类、氨基酸类和糖类物质。相关性分析表明,菌根侵染率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随着菌根侵染率的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增加。外生菌根树种有利于改善黄土高原退化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优于泡囊丛枝菌根树种,油松作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先锋造林树种,可以改善该区域干旱贫瘠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菌根根际 BIOLOG 土壤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下载PDF
秦岭辛家山林区落叶松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彤彤 耿增超 +6 位作者 许晨阳 张晓鹏 杜璨 王志康 王强 韩欢 林云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3-454,共12页
【目的】以秦岭辛家山林区落叶松为研究对象,观察鉴定与其共生的外生菌根真菌。【方法】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结果】鉴定出31种外生菌根真菌,分属2门4目11科11属,分别有毛革菌属(Tomentella)、丝盖伞属(Inocy... 【目的】以秦岭辛家山林区落叶松为研究对象,观察鉴定与其共生的外生菌根真菌。【方法】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结果】鉴定出31种外生菌根真菌,分属2门4目11科11属,分别有毛革菌属(Tomentella)、丝盖伞属(Inocybe)、红菇属(Russula)、Amphinema、蜡蘑属(Laccaria)、蜡壳耳属(Sebacina)、鹅膏菌属(Amanita)、牛肝菌属(Boletus)、丝膜菌属(Cortinarius)、乳菇属(Lactarius)和硬皮马勃属(Scleroderma),丝盖伞属是优势类群。阳坡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高于阴坡。对菌根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化学性质分析表明,pH值显著低于非根际,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对根际土化学性质与外生菌根侵染率相关性分析表明,落叶松外生菌根侵染率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与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氮、速效磷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落叶松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丰富,且受坡向影响。外生菌根真菌可降低根际pH,提高根际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水溶性钙和水溶性镁的含量。外生菌根侵染率受土壤pH值、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外生菌根真菌 坡向 菌根根际 侵染率
原文传递
荧光假单胞菌的溶磷机制及其在杨树菌根际的定殖动态 被引量:7
7
作者 刘辉 吴小芹 +1 位作者 叶建仁 陈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0-97,共8页
【目的】探究荧光假单胞菌菌株JW-JS1的溶磷能力及其在杨树根际和菌根际的定殖动态,揭示菌株的溶磷机制并进一步阐明溶磷细菌与外生菌根真菌的互作机制,为杨树专用复合菌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液体培养试验分析荧光... 【目的】探究荧光假单胞菌菌株JW-JS1的溶磷能力及其在杨树根际和菌根际的定殖动态,揭示菌株的溶磷机制并进一步阐明溶磷细菌与外生菌根真菌的互作机制,为杨树专用复合菌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液体培养试验分析荧光假单胞菌菌株JW-JS1培养液可溶性磷含量、pH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有机酸种类和含量,利用抗利福平标记法筛选稳定的标记菌株,运用灌根法研究其在杨树根际和菌根际的定殖动态。【结果】1)JW-JS1菌株培养液可溶性磷含量随接种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培养液pH与可溶性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889^(**)),可滴定酸含量与可溶性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8^(**));2)JW-JS1菌株分泌的总有机酸量(434.39 mg·L^(-1))明显高于CK(25.94 mg·L^(-1))(P<0.05),共检测出草酸、酒石酸、柠檬酸、顺丁烯二酸和反丁烯二酸5种有机酸,其中,草酸含量(273.69 mg·L^(-1))明显高于其他种类有机酸,约占总有机酸量的63.01%;3)筛选出含有300μg·mL^(-1)利福平抗性的标记菌株JW-JS1Rif,与原始菌株相比,其菌落形态和溶磷能力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4)标记菌株在杨树根际和菌根际均能长期稳定存活并保持一定的定殖数量,随接种时间延长定殖数量呈下降趋势,定殖动态基本一致,其中,接种50天后定殖数量分别为5.2×10^(4)和4.5×10^(4)cfu·g^(-1)。【结论】荧光假单胞菌菌株JW-JS1的溶磷能力与培养液pH、可滴定酸含量和有机酸密切相关,特别是菌株分泌的草酸可能在溶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荧光假单胞菌菌株JW-JS1在杨树根际和菌根际均能长期稳定存活并保持一定的定殖数量。荧光假单胞菌菌株JW-JS1与红绒盖牛肝菌Xc是构建杨树专用功能复合微生物肥料的理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假单胞菌 有机酸 草酸 杨树 菌根际 定殖
下载PDF
油松菌根际高效解磷钾细菌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5
8
作者 杨倩倩 姚庆智 +1 位作者 员子晶 闫伟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26-1531,共6页
本研究筛选出油松-褐环乳牛肝菌菌根根际土中高效解磷钾细菌并对其进行种类鉴定。采用平板稀释法自菌根际土中筛选解磷钾细菌,并用钼蓝比色法和原子吸收法分别对其液体培养5 d后的菌株进行解磷能力和解钾能力测定,筛选出高效的解磷钾细... 本研究筛选出油松-褐环乳牛肝菌菌根根际土中高效解磷钾细菌并对其进行种类鉴定。采用平板稀释法自菌根际土中筛选解磷钾细菌,并用钼蓝比色法和原子吸收法分别对其液体培养5 d后的菌株进行解磷能力和解钾能力测定,筛选出高效的解磷钾细菌。同时,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显微观察、生物学鉴定和16Sr DNA序列分析。通过筛选得出解有机磷细菌P6和解无机磷细菌P15能力较强,其培养液中有效磷浓度分别为283 mg/L和898.5 mg/L,经鉴定P6属于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P15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以及2株能力较强的解钾细菌K1和K12,其培养液中有效钾浓度分别为21.6 mg/L,19.3 mg/L,经鉴定K1为壤霉菌属(Agromyces cerinus),K12为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 sp.)。由此可见,油松-褐环乳牛肝菌菌根根际存在高效解磷钾细菌,褐环乳牛肝菌可以通过影响根际解磷钾细菌的种类及能力来改善油松幼苗的根际磷钾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解磷钾细菌 细菌鉴定 菌根际
原文传递
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正红菇菌根围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4
9
作者 肖冬来 陈丽华 +2 位作者 陈宇航 杨菁 黄小菁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508-2512,共5页
以正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菌根围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土壤基因组DNA,以通用引物扩增真菌18S rRNA基因V1+V2区,将PCR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获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DNA特征指纹图... 以正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菌根围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土壤基因组DNA,以通用引物扩增真菌18S rRNA基因V1+V2区,将PCR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获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DNA特征指纹图谱,并对图谱中的优势条带回收测序,通过Blast进行同源性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而分析正红菇菌根围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在回收测序的19条DGGE条带中,4条为非真菌真核生物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全部序列可以分为4类菌群,GroupⅠ主要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真菌,GroupⅡ主要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GroupⅢ为未知真菌,GroupⅣ主要为节肢动物门生物(Arthropo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菇 菌根围 真菌多样性 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下载PDF
番茄菌根根际土壤产几丁质酶细菌的分离及其几丁质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娟 张树生 +3 位作者 李岳峰 茆泽圣 冉炜 沈其荣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8-82,共5页
对盆栽试验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计数结果表明,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苏格兰球囊霉菌(Glomuscaledonium)的番茄菌根根际土壤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和产几丁质酶细菌总数显著高于非菌根根际土壤。从番茄菌根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产几... 对盆栽试验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计数结果表明,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苏格兰球囊霉菌(Glomuscaledonium)的番茄菌根根际土壤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和产几丁质酶细菌总数显著高于非菌根根际土壤。从番茄菌根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产几丁质酶细菌,该菌能够抑制黄瓜尖镰孢的生长。经16SrDNA和生理生化鉴定,该菌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菌株。该菌在pH6—8范围几丁质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产酶的最适温度为35℃,最适装液量为1/5(250mL三角瓶)。在几丁质液体培养基中摇床培养125h后酶活性与蛋白质含量达到平衡。表明:该菌株具有稳定的产几丁质酶能力,因此具有潜在的生物防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根际 产几丁质酶细菌 16S RDNA 几丁质酶 芽孢杆菌
下载PDF
菌根围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莉 唐超 刘润进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4期241-246,共6页
菌根围(mycorrhizosphere)是指菌根真菌侵染植物根系形成菌根共生体与土壤紧密相互作用的微生态区域。菌根围内复杂的生理生态过程及其所产生的效应,即菌根围效应(mycorrhizosphere effect)对植物、土壤、其他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具有举足... 菌根围(mycorrhizosphere)是指菌根真菌侵染植物根系形成菌根共生体与土壤紧密相互作用的微生态区域。菌根围内复杂的生理生态过程及其所产生的效应,即菌根围效应(mycorrhizosphere effect)对植物、土壤、其他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长期以来人们给予了众多的关注。文章简要回顾了菌根围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菌根围的生理生态效应与机制、探讨了影响菌根围效应的因素及其调控途径;最后介绍了菌根围研究法;指出了今后研究发展动向,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菌根围及其应用提供依据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 丛枝菌根 外生菌根 菌根真菌 菌根围 菌根围效应
下载PDF
Ectomycorrhizal Fungus-Induced Changes of Cu and Cd Speciation in the Rhizosphere of Chinese Pine Seedlings 被引量:2
12
作者 HUANG Yi LI Ting HUANG Zhi-Ji FEI Ying-He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6期758-765,共8页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ectomycorrhizas in improving the tolerance of its host to excessive heavy metals in soil,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am the patterns of four fractions (the exchangeable, the carbonate-boun...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ectomycorrhizas in improving the tolerance of its host to excessive heavy metals in soil,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am the patterns of four fractions (the exchangeable, the carbonate-bound, the Fe-Mn oxide- bound and the organically bound) of both Cu and Cd in the rhizosphere of Chinese pine (Pinus tabulaeformis) seedlings grown in excessive Cu and Cd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eciation of Cu and Cd in the rhizosphere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inoculation of ectomycorrhizal fungus Boletus edulis. Compared to the rhizosphere, the content of exchangeable Cu slightly decreased in the mycorrhizosphere of the seedlings grown in 166 and 400 mg kg-1 Cu contaminated soil, whereas the exchangeable Cd in the mycorrhizosphere decreased remarkably to only 33% and to 60% that of the rhizosphere at 0.75 and 1.50 mg kg-1 Cd levels, respectively. These indicate the potential capacity of mycorrhizas to alleviate the damage of heavy metals to the host plants by reducing the bioavailability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Distribution of the 4 tested fractions of Cu and Cd at different contamination level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trong tendency of changing from loosely associated fractions to strongly associated fractions in the mycorrhizosphere. The most stable Cd fraction, organically bound Cd,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in the mycorrhizosphere than in the rhizosphere at different Cd contamination levels. This phenomenon was also observed for Cu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pine ectomycorrhizal fungus heavy metal speciation mycorrhizosphere RHIZOSPHERE
下载PDF
高寒草原菌根围细菌数量对丛枝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13
作者 蔡晓布 彭岳林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3-479,共7页
基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s fungi,AMF)孢子形态学鉴定,研究了藏北高寒草原主要建群植物菌根围细菌数量对AMF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细菌数量1.02×106~2.96×106、3.01×106~6.06×106个/g范围... 基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s fungi,AMF)孢子形态学鉴定,研究了藏北高寒草原主要建群植物菌根围细菌数量对AMF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细菌数量1.02×106~2.96×106、3.01×106~6.06×106个/g范围内,Glomus、Acaulospora均为优势属,Scutellospora则均为最常见属;AMF孢子密度、分离频度、相对多度、重要值和种的丰度(SN、SR)均呈Glomus>Acaulospora>Scutellospora属的趋势.2)细菌数量较低时(<3.0×106个/g),AMF各属孢子密度、种的丰度(SR)相对较高,Shannon-Weiner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亦较高,分别达1.774和0.127.3)不同细菌数量条件下,孢子密度随细菌数量的增加而均呈微弱下降,菌根侵染率、侵染强度、丛枝丰度则均呈不同程度的提高.细菌数量>3.0×106个/g时,菌根侵染率、侵染强度和丛枝丰度随细菌数量增加而提高的趋势尤为明显.4)不同细菌数量条件下,AMF种的构成呈共有种、共有优势种较多(Glomus属均占绝对比重),特有种、稀有种较少,以及不同优势种孢子密度、相对多度和重要值差异均较悬殊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围 细菌数量 AMF 物种多样性 西藏高寒草原
原文传递
有机污染土壤中菌根的作用 被引量:17
14
作者 陈瑞蕊 林先贵 +1 位作者 尹睿 施亚琴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6-180,共5页
近年来 ,土壤有机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传统的修复方法存在局限性。菌根是植物根系与菌根真菌形成的共生体 ,能增强植物的逆境抗胁迫能力 ,对于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石油、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农药... 近年来 ,土壤有机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传统的修复方法存在局限性。菌根是植物根系与菌根真菌形成的共生体 ,能增强植物的逆境抗胁迫能力 ,对于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石油、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农药和酞酸酯等几类典型的有机污染土壤中外生菌根和丛枝菌根的作用 ;旨在说明利用菌根技术修复有机污染土壤是生物修复的一项重要工具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进一步研究菌根的作用以及更好地运用菌根技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外生菌根 丛枝菌根 菌根际效应
下载PDF
意大利黑麦草菌根际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辛国荣 孙斌 +4 位作者 黎国喜 吴瑾 杨宇洁 王宇涛 杨中艺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9-84,共6页
研究了水田冬种意大利黑麦草AM形成的规律、稻田中AMF密度变化以及土壤因子对意大利黑麦草AM形成的影响,进而探讨AM对意大利黑麦草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翻耕不施肥、不翻耕施肥和不翻耕不施肥处理的意大利黑麦草总感染率上升... 研究了水田冬种意大利黑麦草AM形成的规律、稻田中AMF密度变化以及土壤因子对意大利黑麦草AM形成的影响,进而探讨AM对意大利黑麦草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翻耕不施肥、不翻耕施肥和不翻耕不施肥处理的意大利黑麦草总感染率上升幅度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②土壤中AMF孢子密度随着意大利黑麦草生长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与感染率的增长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且二者之间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③意大利黑麦草根系AM的感染率与土壤pH值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含水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水解N质量分数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中AMF孢子密度与土壤温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H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水解N质量分数、全P质量分数和速效P质量分数显著负相关的(p<0.05);④意大利黑麦草产量与AM感染率(p>0.05)和AMF孢子密度(p<0.05)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黑麦草(Lolium mutiflorum L.) 丛枝菌根真菌 感染率 孢子密度 菌根际效应 生理生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