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盱眙大云山一号墓出土仿玉玻璃编磬的复原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王子初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5-62,共18页
2009年江苏盱眙大云山1号汉墓(江都易王刘非墓)出土了一套仿玉玻璃编磬,为中国音乐及科技考古上的空前大发现。编磬为古代中国特有的高铅钡硅酸盐玻璃质地,由22件以上的单体磬块组成。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长69厘米,重11.3千克。汉初出现如... 2009年江苏盱眙大云山1号汉墓(江都易王刘非墓)出土了一套仿玉玻璃编磬,为中国音乐及科技考古上的空前大发现。编磬为古代中国特有的高铅钡硅酸盐玻璃质地,由22件以上的单体磬块组成。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长69厘米,重11.3千克。汉初出现如此巨幅的玻璃精品,为当时世界所仅见,更是古文献推崇备至的"玉磬"之最早、最完美的标本。全面复原这套编磬,对于研究编磬的乐器性质及音律、汉初宫廷礼制和社会乐音生活、古代玻璃制造工艺乃至中国科技史,均有重大意义。文章较为详细地记述了这套编磬的复原实验和研究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艺术 音乐考古 乐器 刘非墓 仿玉玻璃编磬 复原研究
下载PDF
黄河流域史前音乐考古与中华音乐文明的起源
2
作者 方建军 《中国音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共11页
根据目前黄河流域的史前音乐考古发现,在距今约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华音乐文明在中原地区起源,在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音乐文明已经形成,并在黄河流域呈多点分布。史前时期的中华音乐文明应是多地区、多民族的共同... 根据目前黄河流域的史前音乐考古发现,在距今约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华音乐文明在中原地区起源,在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音乐文明已经形成,并在黄河流域呈多点分布。史前时期的中华音乐文明应是多地区、多民族的共同创造。史前音乐所体现的仪式性因素,本身就包含着礼的义涵。史前墓葬资料所呈现的社会分化现象显示,音乐物质产品的拥有者应是都邑或聚落中心的首领或执掌特殊权力的人物,乐器成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乐与礼的结合是史前音乐文明的重要标志,礼乐内涵应是史前音乐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判断标准,音乐文明业已成为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精神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史前 音乐考古 中华音乐文明 起源
原文传递
南音管乐器考略
3
作者 王青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2-58,共7页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泉州南音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南音洞管、品管、嗳仔指、笙管相较于其他传统乐种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对南音不同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定型有着深刻的影响。运用文物与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南音管乐器进行整体性...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泉州南音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南音洞管、品管、嗳仔指、笙管相较于其他传统乐种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对南音不同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定型有着深刻的影响。运用文物与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南音管乐器进行整体性考察研究,是深入揭示南音历史变迁、艺术特征、表演技艺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音 南音乐器 音乐文物 音乐考古
下载PDF
甘肃出土摇响器研究
4
作者 朱迪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22-128,共7页
摇响器繁荣于新石器时代,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均有不同类型和一定数量的摇响器出土,后逐渐被青铜时代的钟磬乐器取代。在彩陶文化繁荣的音乐考古文物中,甘肃摇响器的形制与纹饰受大地湾文明的影响,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意象。与... 摇响器繁荣于新石器时代,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均有不同类型和一定数量的摇响器出土,后逐渐被青铜时代的钟磬乐器取代。在彩陶文化繁荣的音乐考古文物中,甘肃摇响器的形制与纹饰受大地湾文明的影响,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意象。与同期其他地区摇响器遗存相比,甘肃地区摇响器数量较多、保存较好、分布较广、时间跨度大,在时间上历经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并延续至汉代,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区域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音乐文物 音乐考古 摇响器 审美意识
下载PDF
从周代音乐考古看《诗经》乐器组合艺术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桂华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53-57,共5页
周代大量音乐文物的考古发现,为探求《诗经》音乐乐器组合艺术提供了实证材料。《诗经》音乐大致形成了七种常见乐器组合形式,其中瑟琴乐器组合、钟鼓乐器组合、金石乐器组合最具有代表性,而融击奏、弹弦与吹奏三大种类于一体的“六音... 周代大量音乐文物的考古发现,为探求《诗经》音乐乐器组合艺术提供了实证材料。《诗经》音乐大致形成了七种常见乐器组合形式,其中瑟琴乐器组合、钟鼓乐器组合、金石乐器组合最具有代表性,而融击奏、弹弦与吹奏三大种类于一体的“六音”乐器组合则代表了《诗经》大型交响乐器组合的最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音乐考古 《诗经》 乐器组合
下载PDF
“笛色谱字调定位尺”小考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宏锋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128-136,共9页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收录的众多音乐文物中,有一件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传世清代"笛色谱字调定位尺"。该尺由紫檀木质地的一块木板和一个木条拼合而成,木板中间开有凹槽,木条嵌于木板槽内,可左...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收录的众多音乐文物中,有一件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传世清代"笛色谱字调定位尺"。该尺由紫檀木质地的一块木板和一个木条拼合而成,木板中间开有凹槽,木条嵌于木板槽内,可左右拉动。木板与木条上均刻有若干工尺谱字,可通过移动木条改变两行工尺谱字对应关系,实现工尺调名的迅速定位,方便定调与转调应用。本文拟结合传统音乐工尺调名体系的应用特点,以及明清相关宫调理论的演变情况,考察"笛色谱字调定位尺"的"字调""出调"名词含义,探讨该定位尺的设计原理、使用方法和乐学内涵,揭示这一宫调物质形态背后隐含的工尺调名体系变迁及其与音乐实践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色谱字调定位尺” 工尺七调 正宫调 小工调 俗乐二十八调 音乐考古 乐实践
下载PDF
音乐考古学:方法和理论的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阿恩德.阿德杰.鲍斯 方雪扬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2-200,共9页
作者对音乐考古学的发展历史做了简要的回顾,讨论了音乐考古学的英文名称,探讨了音乐考古学研究的方法论架构,给出了音乐考古学研究的一般范式,并对音乐考古学与民族音乐学、民族考古学和实验考古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索了音乐考古学... 作者对音乐考古学的发展历史做了简要的回顾,讨论了音乐考古学的英文名称,探讨了音乐考古学研究的方法论架构,给出了音乐考古学研究的一般范式,并对音乐考古学与民族音乐学、民族考古学和实验考古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索了音乐考古学借鉴其他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考古学 理论 方法 范式
下载PDF
中韩人文合作项目“国际音乐考古学术会议”述评 被引量:1
8
作者 霍锟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5-128,共4页
2014年10月13日,中韩人文交流合作项目"国际音乐考古学术会议——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交流"在敦煌开幕,来自中国、韩国等七个国家的专家学者40余人出席会议。丝绸之路沿线音乐文化交流研究、音乐图像学研究、古代音乐复原演出... 2014年10月13日,中韩人文交流合作项目"国际音乐考古学术会议——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交流"在敦煌开幕,来自中国、韩国等七个国家的专家学者40余人出席会议。丝绸之路沿线音乐文化交流研究、音乐图像学研究、古代音乐复原演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音乐考古 国际交流 述评
原文传递
音乐考古学学科特征刍议
9
作者 问楚寒 《科教导刊》 2017年第1期33-34,共2页
音乐考古学以音乐史为研究目标,以考古为手段,以古代遗存为依据,其研究对象包括器物、图像、文字等。这种涉及多因素的研究范围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复杂多样,既需要在微观层面对古代遗存进行技术分析,如分析器物形制、测音、研究图像和文... 音乐考古学以音乐史为研究目标,以考古为手段,以古代遗存为依据,其研究对象包括器物、图像、文字等。这种涉及多因素的研究范围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复杂多样,既需要在微观层面对古代遗存进行技术分析,如分析器物形制、测音、研究图像和文字,又需要在宏观层面与相应时代的音乐社会历史文化联系,如文物与文献印证、运用断代法等。音乐考古学的学科特征要求其研究者做好大量的基础调查工作,同时具备开阔的视野,也意识到跨行的问题,此外还应培养建立一定的人脉资源,以保证音乐考古项目的顺利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考古学 古代遗存 音乐史
下载PDF
皖江地区出土的青铜乐钟初探
10
作者 孙瑜 《铜陵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92-96,共5页
青铜乐钟在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皖江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铜采冶区域,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先秦时期的青铜乐钟。通过较为系统地梳理区域内出土的青铜乐钟的种类、数量、形制及时空特征,并对代表性器物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皖江... 青铜乐钟在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皖江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铜采冶区域,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先秦时期的青铜乐钟。通过较为系统地梳理区域内出土的青铜乐钟的种类、数量、形制及时空特征,并对代表性器物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皖江地区出土的青铜乐钟具有年代久远、种类丰富、器型优美、文化内涵深厚等特征,这与皖江地区铜采冶的历史地位以及本地区先秦时期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出土的青铜乐钟也是皖江文化在先秦时期的代表性器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江地区 青铜乐钟 音乐考古 皖江文化
下载PDF
“二重证据法”演绎下的音乐研究——评王子初先生《中国音乐考古学》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四海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6-139,共4页
《中国音乐考古学》是王子初先生一部力作。该著作填补了音乐考古领域中系统理论的不足。它对音乐考古内容分期、分类进行论述,论证采取了宏观与微观并存的手法,既跳出音乐本体,将其融入到社会历史背景中,不仅是对中国音乐考古现状的归... 《中国音乐考古学》是王子初先生一部力作。该著作填补了音乐考古领域中系统理论的不足。它对音乐考古内容分期、分类进行论述,论证采取了宏观与微观并存的手法,既跳出音乐本体,将其融入到社会历史背景中,不仅是对中国音乐考古现状的归纳与分析,更是对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总结与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乐考古学》 王子初 音乐考古
下载PDF
音乐考古与音乐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李纯一全集》序
12
作者 方建军 《中国音乐》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9-181,F0002,共4页
将要出版的《李纯一全集》六卷,辑集先生已发表和未刊发的大量论作,其中包括两部中国古代音乐史遗著和不少尚未发表的音乐考古和音乐史研究论文。尤其是前者,分别撰就于1953和1954年,洵极珍贵,堪称早期中国音乐史教材撰著的典范。除此之... 将要出版的《李纯一全集》六卷,辑集先生已发表和未刊发的大量论作,其中包括两部中国古代音乐史遗著和不少尚未发表的音乐考古和音乐史研究论文。尤其是前者,分别撰就于1953和1954年,洵极珍贵,堪称早期中国音乐史教材撰著的典范。除此之外,先生与中外学者的部分学术通信也为首次公开发表。这些学术成果和资料的印行,对于中国音乐史学史和音乐学术史的建设,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纯一 音乐考古 音乐史 遗著 学术通信
原文传递
实验音乐考古研究中所蕴藏的逆向工程思维与方法
13
作者 潘子敬 訾威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9-127,22,168,共11页
实验音乐考古是基于中国音乐考古学研究中大量复原、复制工作的积累,近年来逐渐总结已得经验,而形成的具有极强学科特色的方法论。“复原”是实验音乐考古研究中的主要手段,而在其“复原”过程中所体现的内在逻辑实则与工程学领域下“... 实验音乐考古是基于中国音乐考古学研究中大量复原、复制工作的积累,近年来逐渐总结已得经验,而形成的具有极强学科特色的方法论。“复原”是实验音乐考古研究中的主要手段,而在其“复原”过程中所体现的内在逻辑实则与工程学领域下“逆向工程”这一理论高度契合。该文立足于中国音乐考古学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将实验音乐考古中所蕴藏的逆向工程理论进行阐明,并梳理其研究目的、研究流程中的共性与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音乐考古 研究方法 逆向工程
下载PDF
证经补史 治史新径——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论纲》之学术启示
14
作者 董静怡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4-159,166,共7页
王子初先生所著《中国音乐考古论纲·上编》由科学出版社于2022年3月推出,此书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纵轴,结合传统音乐史学研究与现代音乐考古方法,从新的视角重新撰写中国古代音乐史。文章从“证谬误、补缺佚、辟新径”三个方面深度思... 王子初先生所著《中国音乐考古论纲·上编》由科学出版社于2022年3月推出,此书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纵轴,结合传统音乐史学研究与现代音乐考古方法,从新的视角重新撰写中国古代音乐史。文章从“证谬误、补缺佚、辟新径”三个方面深度思考其学术启示,证明该书不仅是一部中国音乐考古学学科基础理论著作,还是一部服务于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全新视角的中国音乐史学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乐考古论纲 音乐考古学 中国古代音乐史 考古学
下载PDF
艺术联姻科技 传统结合当代——武汉音乐学院音乐考古学专业一路走来
15
作者 李幼平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9-174,共6页
武汉音乐学院的音乐考古学专业是20世纪80年代在学院“艺术与科技联姻、传统与当代结合”的学科建设方针指导下逐步建立并一路发展而来的。音乐考古学专业从1989年设置并招生以来,经历了史前(~1988)、创立(1989~1996)、发展(199... 武汉音乐学院的音乐考古学专业是20世纪80年代在学院“艺术与科技联姻、传统与当代结合”的学科建设方针指导下逐步建立并一路发展而来的。音乐考古学专业从1989年设置并招生以来,经历了史前(~1988)、创立(1989~1996)、发展(1996~2005)与嬗变(2006~)等四个阶段,形成了馆校合作、院校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校内外多学科协作建设的发展态势。在历经本科生、研究生专门化人才培养过程之后,如今的音乐考古学课程,已经成为了全院各专业学生重要的文化素质与专业学习课程和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音乐学院 音乐考古学专业 建设 历史 回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