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无牙颌全口义齿再修复患者的颌位记录方法
被引量:
11
1
作者
孙学武
柳忠豪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614-616,共3页
无牙颌再修复颌位记录的内容包括垂直颌位关系和水平颌位关系以及铰链轴关系。因无牙颌全口义齿修复的患者旧义齿使用多年,其关系多表现为牙位与肌位的不一致。如果在全口义齿再次修复时不及时调整这种颌位关系的不当,最终会诱导或加...
无牙颌再修复颌位记录的内容包括垂直颌位关系和水平颌位关系以及铰链轴关系。因无牙颌全口义齿修复的患者旧义齿使用多年,其关系多表现为牙位与肌位的不一致。如果在全口义齿再次修复时不及时调整这种颌位关系的不当,最终会诱导或加重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发生;因此,确定无牙颌全口义齿修复患者适宜的颌位关系是预防和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重要方法,也是再次修复成败的关键。本文就垂直颌位关系的记录、水平颌位关系的记录和铰链轴关系的记录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
全口义齿
哥特弓
面弓
牙位
肌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正常牙合肌接触位、下颌后退接触位咬合接触的计算机图像分析
被引量:
5
2
作者
陈一怀
王惠芸
+2 位作者
马轩祥
马辰春
曾晨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72-476,共5页
目的 :研究正常牙合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咬合接触的基本规律。方法 :采集 35名正常牙合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的硅橡胶牙合记录 ,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肌接触位 33人前牙无接触 ,单颌后牙区接触数为 16 .6± 7.2 ,所...
目的 :研究正常牙合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咬合接触的基本规律。方法 :采集 35名正常牙合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的硅橡胶牙合记录 ,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肌接触位 33人前牙无接触 ,单颌后牙区接触数为 16 .6± 7.2 ,所有受试者均为双侧接触。肌接触位咬合接触均在牙尖交错位重复出现。接触频率超过 5 0 %的部位位于上颌磨牙颊尖和舌尖的远中斜面 ,下颌磨牙颊尖和舌尖的近中斜面。下颌后退接触位所有受试者均为双侧接触 ,有接触的牙齿数目单颌单侧 2 .7± 0 .8,接触点数目单颌 8.0± 2 .3,前牙无接触 ,接触数目及比率从第二磨牙到第一前磨牙依次减少。接触频率超过 40 %以上的斜面上颌为前磨牙舌尖、磨牙远中舌尖及第二磨牙近舌尖的近中颊斜面 ,下颌为前磨牙及第二磨牙颊尖的远中舌斜面。结论 :以硅橡胶为记录材料准确采集到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牙合记录 ,经计算机图像分析 ,得出其咬合接触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He
肌接触位
RCP
咬合
计算机图像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安氏Ⅱ^1类人群牙尖交错位的平衡与稳定性的分析
被引量:
7
3
作者
林焱
张端强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35-139,共5页
目的研究安氏Ⅱ^1类人群肌位到牙位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咬合接触情况,探讨牙尖交错位的稳定性、肌位一牙位的一致性(平衡性)及其相关的牙胎形态因素。方法对60名未经过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类受试者进行检查,采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记...
目的研究安氏Ⅱ^1类人群肌位到牙位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咬合接触情况,探讨牙尖交错位的稳定性、肌位一牙位的一致性(平衡性)及其相关的牙胎形态因素。方法对60名未经过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类受试者进行检查,采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记录并分析其肌位到牙位运动过程中的动态骀接触情况,在模型上分析牙殆形态,利用SPSS12.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①牙尖交错位上的骀力中心点与中线的垂直距离、左右侧殆力差值及骀接触点数目在三次重复测量中均无显著差异;②肌位牙位不调与否的两组间在上下牙弓后段宽度上存在差异;③两组间在Spee曲线深度、Spee曲线流畅性、磨牙近远中向指数等垂直向及矢状向指标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氏Ⅱ。类人群具有一定的牙尖交错位的稳定性;肌位牙位的一致性与牙弓后段宽度的协调性有关,而与该人群的垂直向及矢状向的牙殆形态异常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合]接触
T-ScanⅡ肌接触位
牙尖接触位
原文传递
肌位板对颌间关系调整作用的研究
4
作者
焦国良
王永海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4-256,共3页
目的 :研究肌位板对下颌位置的调整作用。方法 :对 10 2例颅颌功能紊乱 (CMD)患者均戴用肌位板 ,戴板后 1周、2周、1月各复查 1次 ,以后每月复查 1次 ,共戴板 3~ 6月。记录戴板后是否出现咬合不稳 ,若有咬合印迹变化者则磨去原有...
目的 :研究肌位板对下颌位置的调整作用。方法 :对 10 2例颅颌功能紊乱 (CMD)患者均戴用肌位板 ,戴板后 1周、2周、1月各复查 1次 ,以后每月复查 1次 ,共戴板 3~ 6月。记录戴板后是否出现咬合不稳 ,若有咬合印迹变化者则磨去原有咬合印迹重垫 ,直至不再变化 ,待症状消失后去除板 ,轻咬至肌接触位 ,记录与颌位是否协调。结果 :戴板期间 66例患者的咬合印迹始终不变 ,3 6例患者出现咬合不稳 ,经重垫后 ,咬合板的关系稳定不变。待症状消失后去板。 10 2例患者中 ,12例表现为肌牙位不一致 ,其中前牙早接触 2例 ,先天性垂直距离不足 1例 ,牙尖交错位 (ICP)偏位 9例。结论 :肌位板对下颌位置的调整作用是调正肌位 ,在肌位正常情况下 ,判断肌牙位是否一致 ,从而检出 ICP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颌功能紊乱
咬合板
肌接触位
牙尖交错位
全文增补中
题名
无牙颌全口义齿再修复患者的颌位记录方法
被引量:
11
1
作者
孙学武
柳忠豪
机构
烟台市口腔医院修复科
出处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614-616,共3页
基金
烟台市科技发展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08147-1)
文摘
无牙颌再修复颌位记录的内容包括垂直颌位关系和水平颌位关系以及铰链轴关系。因无牙颌全口义齿修复的患者旧义齿使用多年,其关系多表现为牙位与肌位的不一致。如果在全口义齿再次修复时不及时调整这种颌位关系的不当,最终会诱导或加重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发生;因此,确定无牙颌全口义齿修复患者适宜的颌位关系是预防和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重要方法,也是再次修复成败的关键。本文就垂直颌位关系的记录、水平颌位关系的记录和铰链轴关系的记录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关系
全口义齿
哥特弓
面弓
牙位
肌位
Keywords
jaw
relationship
complete
denture
gothic
arch
face
bow
intercuspal
position
muscular
contact
position
分类号
R783.4 [医药卫生—口腔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正常牙合肌接触位、下颌后退接触位咬合接触的计算机图像分析
被引量:
5
2
作者
陈一怀
王惠芸
马轩祥
马辰春
曾晨光
机构
长春解放军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出处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72-476,共5页
文摘
目的 :研究正常牙合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咬合接触的基本规律。方法 :采集 35名正常牙合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的硅橡胶牙合记录 ,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肌接触位 33人前牙无接触 ,单颌后牙区接触数为 16 .6± 7.2 ,所有受试者均为双侧接触。肌接触位咬合接触均在牙尖交错位重复出现。接触频率超过 5 0 %的部位位于上颌磨牙颊尖和舌尖的远中斜面 ,下颌磨牙颊尖和舌尖的近中斜面。下颌后退接触位所有受试者均为双侧接触 ,有接触的牙齿数目单颌单侧 2 .7± 0 .8,接触点数目单颌 8.0± 2 .3,前牙无接触 ,接触数目及比率从第二磨牙到第一前磨牙依次减少。接触频率超过 40 %以上的斜面上颌为前磨牙舌尖、磨牙远中舌尖及第二磨牙近舌尖的近中颊斜面 ,下颌为前磨牙及第二磨牙颊尖的远中舌斜面。结论 :以硅橡胶为记录材料准确采集到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牙合记录 ,经计算机图像分析 ,得出其咬合接触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正常He
肌接触位
RCP
咬合
计算机图像分析
Keywords
Occlusion
muscular
contact
position
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
Computer
Image
analysis
分类号
R783 [医药卫生—口腔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安氏Ⅱ^1类人群牙尖交错位的平衡与稳定性的分析
被引量:
7
3
作者
林焱
张端强
机构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
出处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35-139,共5页
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8J0280)
文摘
目的研究安氏Ⅱ^1类人群肌位到牙位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咬合接触情况,探讨牙尖交错位的稳定性、肌位一牙位的一致性(平衡性)及其相关的牙胎形态因素。方法对60名未经过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类受试者进行检查,采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记录并分析其肌位到牙位运动过程中的动态骀接触情况,在模型上分析牙殆形态,利用SPSS12.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①牙尖交错位上的骀力中心点与中线的垂直距离、左右侧殆力差值及骀接触点数目在三次重复测量中均无显著差异;②肌位牙位不调与否的两组间在上下牙弓后段宽度上存在差异;③两组间在Spee曲线深度、Spee曲线流畅性、磨牙近远中向指数等垂直向及矢状向指标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氏Ⅱ。类人群具有一定的牙尖交错位的稳定性;肌位牙位的一致性与牙弓后段宽度的协调性有关,而与该人群的垂直向及矢状向的牙殆形态异常无关。
关键词
[牙合]接触
T-ScanⅡ肌接触位
牙尖接触位
Keywords
Occulsal
contact
s
muscular
contact
position
Intercuspal
position
分类号
R783.5 [医药卫生—口腔医学]
R283.6 [医药卫生—临床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肌位板对颌间关系调整作用的研究
4
作者
焦国良
王永海
机构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口腔科
出处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4-256,共3页
文摘
目的 :研究肌位板对下颌位置的调整作用。方法 :对 10 2例颅颌功能紊乱 (CMD)患者均戴用肌位板 ,戴板后 1周、2周、1月各复查 1次 ,以后每月复查 1次 ,共戴板 3~ 6月。记录戴板后是否出现咬合不稳 ,若有咬合印迹变化者则磨去原有咬合印迹重垫 ,直至不再变化 ,待症状消失后去除板 ,轻咬至肌接触位 ,记录与颌位是否协调。结果 :戴板期间 66例患者的咬合印迹始终不变 ,3 6例患者出现咬合不稳 ,经重垫后 ,咬合板的关系稳定不变。待症状消失后去板。 10 2例患者中 ,12例表现为肌牙位不一致 ,其中前牙早接触 2例 ,先天性垂直距离不足 1例 ,牙尖交错位 (ICP)偏位 9例。结论 :肌位板对下颌位置的调整作用是调正肌位 ,在肌位正常情况下 ,判断肌牙位是否一致 ,从而检出 ICP异常。
关键词
颅颌功能紊乱
咬合板
肌接触位
牙尖交错位
Keywords
craniomandibular
disorder
splint
muscular
contact
position
intercuspal
position
分类号
R783.9 [医药卫生—口腔医学]
全文增补中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无牙颌全口义齿再修复患者的颌位记录方法
孙学武
柳忠豪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1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正常牙合肌接触位、下颌后退接触位咬合接触的计算机图像分析
陈一怀
王惠芸
马轩祥
马辰春
曾晨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安氏Ⅱ^1类人群牙尖交错位的平衡与稳定性的分析
林焱
张端强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09
7
原文传递
4
肌位板对颌间关系调整作用的研究
焦国良
王永海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
0
全文增补中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