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离心运动后骨骼肌微细损伤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世成 焦海舟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90-95,共6页
本研究观察骨骼肌组织形态、超微结构和细胞骨架中间丝蛋白(结蛋白和波形蛋白)免疫染色、以及血清酶(CK和LDH)的时相变化特点,从亚细胞水平探讨离心运动后骨骼肌微细损伤发生的机制.雄性SD大鼠以20±1 m/min的速度,坡度为_16°... 本研究观察骨骼肌组织形态、超微结构和细胞骨架中间丝蛋白(结蛋白和波形蛋白)免疫染色、以及血清酶(CK和LDH)的时相变化特点,从亚细胞水平探讨离心运动后骨骼肌微细损伤发生的机制.雄性SD大鼠以20±1 m/min的速度,坡度为_16°,持续性跑台训练120 min,分别在运动后0 h、12 h2、4 h和48 h等不同时间处死、取材、测试.大鼠离心运动后骨骼肌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细胞骨架结蛋白免疫染色出现不同程度的丢失;波形蛋白免疫染色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运动后血清CK和LDH水平显著升高,CK在运动后即刻出现峰值,而LDH在运动后12 h出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胞机制 骨骼肌微细损伤 离心运动 中间丝 血清酶
下载PDF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魏源 王革 卓莉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7-73,共7页
综述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将其归纳为机械损伤学说、代谢学说(包括能量代谢紊乱学说、细胞内钙稳态失调学说和自由基学说等)、炎症反应学说等不同假说。认为: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的机制仍处于探索之中,应综合机械损伤和化... 综述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将其归纳为机械损伤学说、代谢学说(包括能量代谢紊乱学说、细胞内钙稳态失调学说和自由基学说等)、炎症反应学说等不同假说。认为: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的机制仍处于探索之中,应综合机械损伤和化学损伤等假说解释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骨骼肌微损伤 机械损伤学说 代谢学说 炎症反应学说
下载PDF
力竭运动大鼠骨骼肌微损伤过程中Caveolin-3 mRNA表达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苏艳红 张青 +2 位作者 邹伟 齐鸷 吴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29-735,共7页
目的:观察大鼠力竭运动后不同时程Caveolin-3 mRNA的变化及其在运动损伤及修复中的作用。方法:48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安静对照组,运动后即刻、6 h、12 h、24 h、48 h、4 d、7 d组,每组6只。运动组进行一次性跑台力竭运动,... 目的:观察大鼠力竭运动后不同时程Caveolin-3 mRNA的变化及其在运动损伤及修复中的作用。方法:48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安静对照组,运动后即刻、6 h、12 h、24 h、48 h、4 d、7 d组,每组6只。运动组进行一次性跑台力竭运动,采用HE染色观察骨骼肌形态学变化,测定血清NO、腓肠肌细胞膜Na+-K+-ATP酶、细胞内游离钙浓度,RT-PCR测定Caveolin-3 mRNA表达。结果:形态学结果(HE)显示,力竭运动后24 h、48 h时骨骼肌损伤最严重;在力竭运动后即刻和6 h时血清NO显著低于安静对照组(P<0.01),12h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24 h、48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4 d和7 d时与对照组无差异;力竭运动后即刻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 h、12 h、24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48 h时虽有升高,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 d和7 d恢复正常;在运动后即刻、6 h、12 h时细胞内游离钙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后虽下降,但24 h、48 h、4 d时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 d时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力竭运动后6、12、24、48 h骨骼肌Caveolin-3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 d时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 d恢复正常。结论:一次性力竭运动造成细胞膜Na+-K+-ATP酶和细胞内游离钙代谢改变,Caveolin-3在骨骼肌微损伤过程中变化趋势为先升后降,可能与骨骼肌微损伤及损伤后的修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veolin-3 骨骼肌损伤 细胞膜
下载PDF
人参皂甙Rg1对大鼠离心运动后骨胳肌微损伤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唐晖 申伟华 +3 位作者 彭光辉 李忆湘 刘小翔 谢敏豪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934-936,979,共4页
离心运动导致的骨胳肌微损伤对机体的运动能力有较大影响。以大鼠为实验对象,从自由基和Ca2+来深入探讨人参皂甙Rg1对机体离心运动后骨胳肌微损伤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人参皂甙Rg1可能主要通过影响骨胳肌线粒体钙含量而减少离心运动后... 离心运动导致的骨胳肌微损伤对机体的运动能力有较大影响。以大鼠为实验对象,从自由基和Ca2+来深入探讨人参皂甙Rg1对机体离心运动后骨胳肌微损伤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人参皂甙Rg1可能主要通过影响骨胳肌线粒体钙含量而减少离心运动后骨胳肌微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甙RG1 离心运动 骨胳肌微损伤 自由基 CA^2+
原文传递
远红外陶瓷微珠干预后肌肉物理3种特性指标的变化
5
作者 何建伟 郑汉山 +1 位作者 许剑 张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3527-3533,共7页
背景:远红外光波治疗可促进血液快速流动、强化各组织间物质能量交换和促进骨骼肌微损伤快速恢复等能力,其中远红外陶瓷微珠为近年来运动理疗、康复领域一种崭新的功能康复材料。目的:以远红外陶瓷微珠为干预手段,验证其对骨骼肌损伤后... 背景:远红外光波治疗可促进血液快速流动、强化各组织间物质能量交换和促进骨骼肌微损伤快速恢复等能力,其中远红外陶瓷微珠为近年来运动理疗、康复领域一种崭新的功能康复材料。目的:以远红外陶瓷微珠为干预手段,验证其对骨骼肌损伤后肌肉伸展性、肌肉硬度和肌肉弹性物理3特性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18-21岁各体育专业确诊为股后肌群损伤的男性在校学生为试验对象,通过筛选最终纳入20名受试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进行普通远红外治疗仪(对照组)与远红外陶瓷微珠干预治疗(试验组),每组10名受试者,连续干预2周。利用无创肌肉检测系统采集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7,14天的股后肌肉伸展性、肌肉硬度和肌肉弹性数据。结果与结论:①试验组治疗后3,7,14 d的肌肉伸展性大于治疗前(P<0.05,P<0.01),且治疗后14 d已恢复至健侧水平(P>0.05);对照组仅治疗后14d的肌肉伸展性大于治疗前(P<0.05),但仍低于健侧(P<0.05);试验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肌肉伸展性大于对照组(P<0.05,P<0.01);②试验组治疗后3,7,14 d的肌肉硬度大于治疗前(P<0.05,P<0.01),且治疗后14 d已恢复至健侧水平(P>0.05);对照组仅治疗后14 d的肌肉硬度大于治疗前(P<0.05),但仍低于健侧(P<0.05);试验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肌肉硬度大于对照组(P<0.05,P<0.01);③试验组治疗后3,7,14 d的肌肉弹性大于治疗前(P<0.05,P<0.01),且治疗后14 d已恢复至健侧水平(P>0.05);对照组仅治疗后14 d的肌肉弹性大于治疗前(P<0.05),但仍低于健侧(P<0.05);试验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肌肉弹性大于对照组(P<0.05,P<0.01);④结果表明,远红外陶瓷微珠干预可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弹性,降低肌肉硬度,促进损伤肌肉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红外陶瓷微珠 肌肉伸展性 肌肉硬度 肌肉衰减度 量化评价 物质能量交换 骨骼肌微损伤 康复材料
下载PDF
体能训练过程中尿液肌红蛋白升高对有机酸代谢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桑培培 张蔓丽 +11 位作者 李婕 李锦 史文杰 彭薇 檀旭东 程昱璇 舒杨 崔佳奕 张民杰 蒋涛 张春燕 田亚平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2年第5期790-794,共5页
目的研究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尿液肌红蛋白增高对学员尿液代谢水平的变化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12人序贯进行队列动作训练、40km(6h)和55 km(11h)徒步训练,分别在静息状态、队列动作训练后、6h 40km徒步运动后和11h 55km徒步运动后收集尿液... 目的研究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尿液肌红蛋白增高对学员尿液代谢水平的变化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12人序贯进行队列动作训练、40km(6h)和55 km(11h)徒步训练,分别在静息状态、队列动作训练后、6h 40km徒步运动后和11h 55km徒步运动后收集尿液。现场即时测定尿液肌红蛋白水平,并将剩余尿液分装冻存,用于尿液有机酸检测。其中尿液肌红蛋白>1ng/mL被分为肌红蛋白升高组,尿液肌红蛋白<1ng/mL被分为正常组。结果在训练过程中,正常组各指标均较静息状态有显著变化(P<0.05),而肌红蛋白升高组琥珀酸、2-酮戊二酸、苹果酸、顺乌头酸和柠檬酸无显著变化,其余指标均较静息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在6h 40km徒步运动后,肌红蛋白升高组丙酮酸、2-酮戊二酸、3-羟基丁酸、2-羟基异戊酸、2-甲-3羟基丁酸水平降低(P<0.05),在11h 55km运动后,2-酮戊二酸和戊烯二酸低于正常组(P<0.05)。肌红蛋白升高组在6h 40km和11h 55km运动后乳酸水平增高,棕榈酸水平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运动过程中,肌红蛋白升高组较正常组无氧酵解产生更多乳酸,有氧氧化和脂肪酸代谢较弱。密切监测尿液肌红蛋白及尿液代谢水平的变化有助于揭示机体在运动中的肌肉微损伤情况及变化过程,指导科学训练,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酸 代谢 尿液 肌红蛋白 肌肉微损伤
下载PDF
补充活性肽对离心运动后骨骼肌微损伤及修复效果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魏源 周亮 +2 位作者 李良鸣 杨则宜 邢文华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9-67,共9页
研究目的:观察活性肽对离心运动后骨骼肌微损伤及修复的营养干预效果。研究方法:以大鼠离心运动为模型,分别观察补蛋白和补肽对运动后各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补肽比补蛋白对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微细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异常变化具... 研究目的:观察活性肽对离心运动后骨骼肌微损伤及修复的营养干预效果。研究方法:以大鼠离心运动为模型,分别观察补蛋白和补肽对运动后各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补肽比补蛋白对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微细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异常变化具有更好的抑制作用且对其恢复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2)补大豆蛋白和大豆活性肽都可减轻抗结蛋白抗体染色脱染和增加抗波形蛋白抗体对波形蛋白的免疫反应分值的现象,但大豆活性肽的作用效果更佳;3)运动后,血清CK活性和MDA含量升高,CK在运动后24h达峰值,48h以后逐渐开始恢复,MDA在运动后24h达峰值,72h以后才逐渐开始恢复,但CK和MDA的变化没有相关性,补肽在24h左右就能抑制运动后CK活性的升高,在48h左右就能抑制运动后MDA的升高,而补蛋白在运动后72hCK和MDA的水平还不能恢复;4)运动后,尿3-MH含量急剧上升并在即刻达峰值,48h以后开始恢复,补肽比补蛋白对运动引起的尿3-MH含量升高的抑制作用更佳,且对其运动后的恢复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5)运动后即刻骨骼肌β-葡萄糖苷酸酶含量急剧上升并达峰值,直至运动后72h仍没能恢复,运动后骨骼肌G6PDH含量明显上升,在运动后24h达峰值,直至运动后72h仍不能恢复,甚至还稍有上升;补大豆多肽能显著降低运动引起炎症反应两种标志酶升高的作用,但补蛋白对其变化的影响不明显。结论:研究揭示了活性肽对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和修复有很好的营养干预作用,其机制主要体现在促进运动后微损伤的修复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性肌肉酸痛 骨骼肌 微损伤 离心运动 活性肽
下载PDF
离心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宋卫红 汤长发 刘文锋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1期86-90,共5页
目的:探讨离心运动对骨骼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时序性影响。方法:50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和运动组(B1,B2,B3,B4)(n=10),运动组进行重复3 d的力竭性离心运动,TUNNEL法检测大鼠肱三头肌内侧头不同恢复时相细胞凋亡情况和免疫组化... 目的:探讨离心运动对骨骼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时序性影响。方法:50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和运动组(B1,B2,B3,B4)(n=10),运动组进行重复3 d的力竭性离心运动,TUNNEL法检测大鼠肱三头肌内侧头不同恢复时相细胞凋亡情况和免疫组化检测其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①骨骼肌细胞凋亡出现时序性变化,并与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出现了一致性,运动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后即刻凋亡指数升高,运动后24 h达到峰值,运动后48 h凋亡指数有所下降。②骨骼肌细胞增殖出现时序性,运动组增殖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后即刻增殖指数较高,运动后3 h增殖指数有所下降,运动后24 h增殖指数达到峰值,到运动后48 h下降,但还未恢复到对照组。并与细胞凋亡呈中度相关(P<0.05)。结论:①细胞凋亡是诱发骨骼肌再发性损伤的一个因素。②细胞凋亡可能是骨骼肌细胞再生的一个启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离心运动 大鼠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 细胞凋亡 增殖
下载PDF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和修复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魏源 李良鸣 +1 位作者 邢文华 杨则宜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6-98,共3页
为了探讨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和修复的机制。以大鼠离心运动为运动方式,观察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4h、运动后48h和运动后72h血清CK、血清MDA、尿液3-MH、骨骼肌组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和β-葡萄糖苷酸酶(GUS)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为了探讨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和修复的机制。以大鼠离心运动为运动方式,观察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4h、运动后48h和运动后72h血清CK、血清MDA、尿液3-MH、骨骼肌组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和β-葡萄糖苷酸酶(GUS)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1)离心运动后,血清CK活性和MDA含量升高,均在运动后24h达峰值,但它们的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2)离心运动后,尿3-MH含量急剧上升并在即刻达峰值,48h以后开始恢复;(3)离心运动后即刻骨骼肌β-葡萄糖苷酸酶含量急剧上升并达峰值,G6PDH含量明显上升,在运动后24h达峰值。揭示了:一次性离心运动能引起延迟性骨骼肌微损伤,其发生的原因可能与化学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性肌肉酸痛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 离心运动 大鼠 代谢学说
下载PDF
补充白藜芦醇对小鼠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修复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闻剑飞 孙高峰 +2 位作者 王强 刘玉倩 王海涛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研究补充白藜芦醇促进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修复效果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7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ontrol group,CG)、运动对照组(exercise group,EG)和运动+白藜芦醇组(exercise+resveratrol group,ER),EG组、ER组又... 目的研究补充白藜芦醇促进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修复效果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7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ontrol group,CG)、运动对照组(exercise group,EG)和运动+白藜芦醇组(exercise+resveratrol group,ER),EG组、ER组又分为三个亚组,运动后即刻组、运动后24h组、运动后48h组,每组10只。ER组每日给予白藜芦醇10mg/kg灌胃,与EG组同时进行4 w的跑台训练,训练结束后进行一次坡度为0,速度为18m/min,持续90min的跑台运动。运动结束后按组别取材,电镜观察肌原纤维和肌小节的排列,Z线结构变化等;测定血清肌酐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电镜观察结果表明,EG组出现了明显的肌节排列紊乱,Z线流、Z线波形变化等,ER组损伤程度小于EG组,且48h后损伤骨骼肌已基本恢复;ER组小鼠血清CK、LDH活性显著低于EG组,尤其在运动后24h、48h(P<0.05);ER组骨骼肌中SOD活性显著升高、MDA含明显降低,与EG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补充白藜芦醇对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具有一定的预防和促进修复作用,其可能机制与其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维护肌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稳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骨骼肌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