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拟失重对大鼠比目鱼肌肌梭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4
1
作者 吴苏娣 樊小力 +1 位作者 唐斌 陈明霞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观察模拟失重不同时期大鼠比目鱼肌肌梭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采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模型。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模拟失重 4、7、1 4d组和模拟失重 1 4d后恢复 1 4d组 ,以及各组的对照组。分离单一肌梭 ,用透射电镜观察模拟失... 目的观察模拟失重不同时期大鼠比目鱼肌肌梭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采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模型。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模拟失重 4、7、1 4d组和模拟失重 1 4d后恢复 1 4d组 ,以及各组的对照组。分离单一肌梭 ,用透射电镜观察模拟失重不同时期比目鱼肌肌梭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模拟失重 4d组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的超微结构有较明显的改变 ,表现为部分肌原纤维排列略见紊乱 ,线粒体增生、肿胀 ,终末池明显扩张等。模拟失重 7d组肌梭的超微结构改变更为明显。模拟失重 1 4d组肌梭超微结构改变显著 ,可见严重的退行性改变 ,超微结构模糊不清 ,细胞核固缩 ,线粒体增生、肿胀 ,线粒体嵴模糊、减少、消失 ,Z线排列紊乱 ,部分溶解消失 ,肌浆网终末池高度扩张。模拟失重 1 4d后恢复 1 4d组肌梭超微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模拟失重可致肌梭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可逆性的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重模拟 肌梭 超微结构 比目鱼肌 透射电镜
下载PDF
肌梭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2
作者 吴苏娣 樊小力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1-125,共5页
肌梭是骨骼肌内一种重要的本体感受器 ,参与肌紧张的维持和对随意运动的精细调节。本文对肌梭的形态结构、梭内肌纤维的分类及其神经支配、电生理特性、各型梭内肌纤维的功能特点、梭内肌纤维的组织化学特性、肌梭的分化发育。
关键词 肌梭 核袋纤维 核链纤维 结构 功能 研究进展 骨骼肌
下载PDF
牵拉运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3
作者 陈彩珍 卢健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5-27,共3页
通过介绍肌纤维和肌腱内的本体感受器———肌梭和高尔基腱器官的结构及工作机制 ,了解牵拉的神经生物学原理 ,从而对牵拉的重要性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正确应用牵拉、普遍推广牵拉 ,真正达到运动前热身、避免运损伤或... 通过介绍肌纤维和肌腱内的本体感受器———肌梭和高尔基腱器官的结构及工作机制 ,了解牵拉的神经生物学原理 ,从而对牵拉的重要性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正确应用牵拉、普遍推广牵拉 ,真正达到运动前热身、避免运损伤或运动后预防肌肉酸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拉 肌梭 腱器官 运动训练
下载PDF
尾部悬吊对大鼠比目鱼肌mATP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吴苏娣 樊小力 唐斌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8-300,共3页
目的 研究尾部悬吊对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纤维的mATP酶活性的影响 ,旨在探讨失重条件下梭内、外肌代谢的改变。方法 采用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模型 ,以钙增强的mATPase法检测模拟失重不同时期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的mATP酶活... 目的 研究尾部悬吊对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纤维的mATP酶活性的影响 ,旨在探讨失重条件下梭内、外肌代谢的改变。方法 采用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模型 ,以钙增强的mATPase法检测模拟失重不同时期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的mATP酶活性。结果 尾部悬吊可使梭外肌Ⅰ型肌纤维的构成比减少 ,Ⅱ型肌纤维的构成比增加 ,梭内肌纤维mATP酶活性增强 ,核袋 1纤维mATP酶染色不变或由阴性转变为弱阳性 ,核袋 2纤维和核链纤维由阳性转变为强阳性。结论 模拟失重导致梭内、外肌代谢发生改变 ,梭外肌纤维类型发生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失重 mATP 肌梭 大鼠 尾部悬吊 比目鱼 骨骼肌
下载PDF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两侧椎旁肌中肌梭与运动终板病理学变化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吴亮 邱勇 +4 位作者 王斌 俞扬 朱泽章 钱邦平 马薇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22-226,I0003,共6页
目的: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两侧椎旁肌中肌梭与运动终板的病理学变化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与脊柱侧凸病因学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脊柱病变患者共41例,分3组,其中AIS组20例,平均年龄15.3岁,平均Cobb角56.8... 目的: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两侧椎旁肌中肌梭与运动终板的病理学变化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与脊柱侧凸病因学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脊柱病变患者共41例,分3组,其中AIS组20例,平均年龄15.3岁,平均Cobb角56.8°,顶椎位于T7~T12;先天性脊柱侧凸(CS)组11例,平均年龄13.9岁,平均Cobb角66.7°,顶椎位于T7~T12;对照组10例,均为非脊柱侧凸病例,其中1例腰椎滑脱、1例腰椎管肿瘤、2例Scheuermann′s病、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平均年龄17.3岁。经患者知情同意,所有病例均于术中取材,AIS组和CS组取顶椎区两侧椎旁肌,对照组取非病变区两侧椎旁肌。标本分别行HE染色和非特异性酯酶(ANAE)染色,对3组病例两侧椎旁肌中肌梭的形态结构、梭内肌纤维数目、平均横截面积以及运动终板的类型进行比较。结果:AIS组患者两侧椎旁肌标本共发现19个肌梭,CS组患者两侧椎旁肌标本共发现13个肌梭,对照组两侧椎旁肌标本共发现5个肌梭。AIS和CS组患者凸侧椎旁肌肌梭内的肌纤维数目及平均横截面积显著大于凹侧椎旁肌(P<0.05)。AIS和CS组凹侧椎旁肌T0型终板数目和病变终板数目均显著多于凸侧椎旁肌(P<0.05)。对照组两侧椎旁肌T0型终板数目和病变终板数目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两侧椎旁肌中肌梭的形态结构和运动终板的类型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脊柱侧凸的继发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椎旁肌 肌梭 运动终板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椎旁肌中肌梭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洋 李明 王建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9期841-843,T002,共4页
目的 :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AIS)患者椎旁肌中肌梭的变化 ,以明确其在AI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为预防及治疗AI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 2 2例AIS患者及 4例尸体对照中椎旁肌中肌梭的数目、密度、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 :AIS患者中... 目的 :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AIS)患者椎旁肌中肌梭的变化 ,以明确其在AI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为预防及治疗AI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 2 2例AIS患者及 4例尸体对照中椎旁肌中肌梭的数目、密度、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 :AIS患者中肌梭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肌梭的病变在Cobb角 >5 0°的患者中比较常见。肌梭数同侧弯度数及取材部位无关。结论 :AIS的病理变化是一个连续的渐进过程 ,应适早行手术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特发性脊柱侧弯 肌梭 AIS 病理学
下载PDF
Sensory reinnervation of muscle spindles after repair of tibial nerve defects using autogenous vein grafts 被引量:8
7
作者 Youwang Pang Qingnan Hong Jinan Zhe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6期610-615,共6页
Motor reinnervation after repair of tibial nerve defects using autologous vein grafts in rats has previously been reported, but sensory reinnervation after the same repair has not been fully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 Motor reinnervation after repair of tibial nerve defects using autologous vein grafts in rats has previously been reported, but sensory reinnervation after the same repair has not been fully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partial sensory reinnervation of muscle spindles was observed after repair of lO-mm left tibial nerve defects using autologous vein grafts with end-to-end anasto- mosis in rats,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was confirmed by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ie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 size, or electro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reinnervated muscle spindles between the two experimental group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repair of short nerve defects with autologous vein grafts provides comparable results to immediate end-to-end anastomosis in terms of sensory reinnervation of muscle spind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muscle spindle VEIN tibial nerve gastroc-nemius muscle nearofilament protein H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痉挛状态的药物康复 被引量:7
8
作者 王瑞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1期23-25,共3页
痉挛导致运动功能障碍、个人生活能力及社会参与能力降低,延缓康复进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药物有助于改善痉挛状态,减少并发症,但是,有的药物对认知功能有不利影响。用药时注意个体化差异。
关键词 痉挛状态 肌梭 药物康复 综述
下载PDF
琥珀胆碱引起肌梭传入放电增加的量效关系 被引量:8
9
作者 师养荣 秦潮 樊小力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20-24,共5页
以大鼠为对象,在胫神经上分离神经细束,记录腓肠肌内肌梭的传入放电活动,然后静脉注入不同剂量的SCh,观察肌梭传入放电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SCh可以引起肌梭传入放电增加,而且在一定的范围内肌梭传入放电增加的... 以大鼠为对象,在胫神经上分离神经细束,记录腓肠肌内肌梭的传入放电活动,然后静脉注入不同剂量的SCh,观察肌梭传入放电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SCh可以引起肌梭传入放电增加,而且在一定的范围内肌梭传入放电增加的程度与SCh的剂量呈正相关,并由此得出了二者之间的量效关系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梭 琥珀胆碱 肌电 量效关系
下载PDF
川芎及两种主要药效成分对废用性肌萎缩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曹晋 高云芳 刘坤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9-113,共5页
目的:探讨川芎及川芎中起活血作用的两种主要药效成分(阿魏酸钠和川芎嗪)对后肢去负荷大鼠比目鱼肌萎缩的影响与作用。方法:尾部悬吊法建立大鼠废用性肌萎缩模型,用免疫组化技术及血液流变学方法观察药物对比目鱼肌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 目的:探讨川芎及川芎中起活血作用的两种主要药效成分(阿魏酸钠和川芎嗪)对后肢去负荷大鼠比目鱼肌萎缩的影响与作用。方法:尾部悬吊法建立大鼠废用性肌萎缩模型,用免疫组化技术及血液流变学方法观察药物对比目鱼肌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与后肢去负荷大鼠相比①高剂量的阿魏酸钠和川芎嗪使比目鱼肌I型肌纤维横截面积分别增加了37.3%和39.4%(P<0.05);②三种药物均能明显抑制梭外肌纤维MHCII表达水平的升高(P<0.01);③使肌梭内核袋2纤维MHCII的表达由阳性转变为阴性;④并能明显降低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结论:川芎及两种主要药效成分阿魏酸钠与川芎嗪均能不同程度地对抗废用性肌萎缩的发生,以高剂量川芎嗪与阿魏酸钠的药效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废用性肌萎缩 肌球蛋白重链 肌梭 血流变
下载PDF
家兔胸大肌肌内神经、运动终板与肌梭的分布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胜波 李季蓉 +1 位作者 薛黔 王启明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5-198,共4页
目的 :探究家兔胸大肌肌内神经、运动终板与肌梭的分布。方法 :改良的Sihler染色法、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法及HE染色法。结果 :家兔胸大肌接受胸前神经和胸后神经支配。胸前神经主要支配横行纤维 ,并在其中部形成一“U”形的神经襻。胸后... 目的 :探究家兔胸大肌肌内神经、运动终板与肌梭的分布。方法 :改良的Sihler染色法、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法及HE染色法。结果 :家兔胸大肌接受胸前神经和胸后神经支配。胸前神经主要支配横行纤维 ,并在其中部形成一“U”形的神经襻。胸后神经主要司斜行纤维 ,与胸前神经间存在吻合 ;胸大肌表面可见多条运动终板短带 ,弥散分布 ,似“虎皮样”外观 ;胸大肌的肌梭密度为 1 2 .98± 1 .85个 /克 ,但各部位的肌梭密度不同 ,以横行纤维中部最高。结论 :在家兔胸大肌内 ,肌内神经分支密集的部位 ,运动终板与肌梭分布密度亦高 ;该肌内肌梭的分布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胸大肌 肌内神经 运动终板 肌梭 组织形态 解剖学 Sihler染色法
下载PDF
阔筋膜张肌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坤祥 李名扬 薛黔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44-447,共4页
目的:评价阔筋膜张肌的功能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研究人阔筋膜张肌的大体形态、肌纤维型分布、肌构筑学特征和肌梭分布密度。结果:Ⅰ型肌纤维占 54. 5%,肌重 44. 3g,生理横切面积 3. 7 cm~2,羽状角... 目的:评价阔筋膜张肌的功能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研究人阔筋膜张肌的大体形态、肌纤维型分布、肌构筑学特征和肌梭分布密度。结果:Ⅰ型肌纤维占 54. 5%,肌重 44. 3g,生理横切面积 3. 7 cm~2,羽状角θ为0度,平均肌梭密度 6. 48个/g。结论:阔筋膜张肌是一块力弱的带状肌,与臀大肌共同组成平行肌组,在髋、膝关节的角度变化时起到运动监测器的作用,以唤起臀大肌的动作。作者假设它与缝匠肌、股薄肌共同组成三条运动监测带,在静力和动力状态下协助维持身体平衡。临床应用阔筋膜张肌和髂胫束作为覆盖物治疗缺损是可行的,而用该肌作肌移植则其肌力难以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筋膜张肌 肌纤维型 肌构筑 肌梭
下载PDF
琥珀胆碱引起肌梭传入放电增加的时效关系 被引量:7
13
作者 师养荣 樊小力 秦潮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143-146,共4页
以大鼠腓肠肌内肌梭传入单位的传入放电频率为指标,观察静注不同剂量(0.5~5.0mg/kg)的SCh后,放电频率变化的全过程,研究SCh引起肌梭传入放电增加的时效关系及重复用药是否具有蓄积作用或快速耐受性的问题。实验... 以大鼠腓肠肌内肌梭传入单位的传入放电频率为指标,观察静注不同剂量(0.5~5.0mg/kg)的SCh后,放电频率变化的全过程,研究SCh引起肌梭传入放电增加的时效关系及重复用药是否具有蓄积作用或快速耐受性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静注SCh后,经过约10s的潜伏期,肌梭传入放电开始增加,约1min放电频率达峰值,随之放电减少,约2min放电频率的最大增值降低到80%,约5min降低到50%,约12~26min恢复到注药前的基础水平;并得出了各剂量SCh所对应的时效关系曲线。实验证实:以25~35min的间期,反复应用SCh(4~6次),未出现蓄积作用或快速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梭 琥珀胆碱 时效关系 耐受性 肌松药
下载PDF
骨骼肌的肌梭分布与肌内神经分支分布关系的观察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平 薛黔 张宏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92-95,共4页
[目的 ]探讨人骨骼肌的肌梭分布与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的关系。[方法 ]用改良的Sihler’s神经染色法 ,观察肌肉的肌内、外神经分支分布 ;HE染色并体视学方法 ,观察肌梭形态及分布特点。[结果 ]胸大肌锁骨部肌内神经分支丰富 ,肌梭密度较高 ... [目的 ]探讨人骨骼肌的肌梭分布与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的关系。[方法 ]用改良的Sihler’s神经染色法 ,观察肌肉的肌内、外神经分支分布 ;HE染色并体视学方法 ,观察肌梭形态及分布特点。[结果 ]胸大肌锁骨部肌内神经分支丰富 ,肌梭密度较高 ,形态复杂 ,以联合体形式存在的比例较高。胸大肌胸肋部的肌腹中部及胸小肌肌腹中部肌内神经分支较中部以外其他部位丰富 ,肌梭密度高于其他部位 ,肌梭形态复杂。 [结论 ]肌梭沿肌内神经分支分布 ,肌内神经分支丰富处密度较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大肌 胸小肌 肌梭分布 肌内神经分布
下载PDF
尾部悬吊对达乌尔黄鼠比目鱼肌形态及mATP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琦 高云芳 樊小力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6-122,共7页
采用尾部悬吊法建立后肢骨骼肌废用的动物模型,以肌球蛋白ATP酶(mATPase)法测定比目鱼肌的mATPase活性,依据mATPase染色结果进行肌纤维分型,并测量肌纤维横截面积(Cross-section area,CSA),首次观察了尾部悬吊对达乌尔黄鼠比目鱼肌湿重... 采用尾部悬吊法建立后肢骨骼肌废用的动物模型,以肌球蛋白ATP酶(mATPase)法测定比目鱼肌的mATPase活性,依据mATPase染色结果进行肌纤维分型,并测量肌纤维横截面积(Cross-section area,CSA),首次观察了尾部悬吊对达乌尔黄鼠比目鱼肌湿重、CSA和梭外肌、梭内肌纤维mATPase活性的影响,并与尾部悬吊大鼠进行了比较。旨在探讨冬眠动物骨骼肌在废用状态下的变化。结果显示,尾部悬吊14d可使大鼠比目鱼肌湿重体重比下降35.52%(P<0.001),Ⅰ型肌纤维CSA和Ⅱ型肌纤维CSA分别下降18.91%和20.68%(P<0.05);肌纤维平均CSA减少20.45%(P<0.01)。比目鱼肌中Ⅰ型肌纤维的构成比由对照组的80.61%降低为66.83%,Ⅱ型肌纤维的构成比由19.39%增加到33.17%(P<0.001);梭内肌纤维mATPase活性增强,核袋1纤维的mATPase染色由阴性(-)转变为强阳性(+++),核袋2纤维和核链纤维由阳性(++)转变为强阳性(+++)。而达乌尔黄鼠在尾部悬吊14d后,比目鱼肌湿重仅比对照组下降0.05%,Ⅰ、Ⅱ型肌纤维CSA与平均CSA分别比对照组减少0.84%、0.63%和0.37%,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比目鱼肌中Ⅰ型肌纤维的构成比从82.55%减少到77.30%,Ⅱ型肌纤维的构成比由17.45%增加到22.70%(P<0.05);梭内肌纤维mATPase活性亦明显升高,核袋1纤维的mATPase染色由对照组的阴性(-)转化为强阳性(+++),核袋2纤维及核链纤维则由对照组的阳性(++)转化为核袋2纤维呈阳性(++),核链纤维则呈弱阳性(+)。结果表明:尾部悬吊可致大鼠比目鱼肌明显萎缩;达乌尔黄鼠比目鱼肌则无明显萎缩;两者比目鱼肌梭内、外肌mATPase活性均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乌尔黄鼠 大鼠 比目鱼肌 肌梭 肌球蛋白ATP酶
下载PDF
高频振动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纤维肌球蛋白重链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威 樊小力 +1 位作者 吴苏娣 宋新爱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6-170,共5页
目的观察高频正弦波振动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 (SOL)梭内、外肌纤维MHC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模型 ,高频正弦波振动大鼠比目鱼肌。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观察大鼠比目鱼肌 (SOL)梭内、外肌纤维MHC表达变化。... 目的观察高频正弦波振动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 (SOL)梭内、外肌纤维MHC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模型 ,高频正弦波振动大鼠比目鱼肌。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观察大鼠比目鱼肌 (SOL)梭内、外肌纤维MHC表达变化。结果尾部悬吊 7d后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纤维中快缩型MHC的表达均有所增加 ,而在吊尾期间给予高频正弦波振动比目鱼肌后梭内、外肌快缩型MHC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结论高频正弦波振动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纤维MHC表型转化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重模拟 尾部悬吊 高频振动 肌梭 基因表达 梭内肌纤维 梭外肌纤维 比目鱼肌
下载PDF
家兔跖肌肌内神经、运动终板及肌梭的分布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胜波 李季蓉 薛黔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9-81,F004,共4页
目的 :探究家兔跖肌肌内神经、运动终板及肌梭的分布。方法 :改良Sihler’s染色法、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法及HE染色法。结果 :肌的起端 ,神经主干上发出若干细小分支 ,尤以内侧部为多 ;肌的中上部 ,可见 2~ 4条“L”形初级支 ,分布到内侧... 目的 :探究家兔跖肌肌内神经、运动终板及肌梭的分布。方法 :改良Sihler’s染色法、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法及HE染色法。结果 :肌的起端 ,神经主干上发出若干细小分支 ,尤以内侧部为多 ;肌的中上部 ,可见 2~ 4条“L”形初级支 ,分布到内侧部肌纤维 ;3~ 5条初级支 ,穿越肌内腱膜板后司外侧部肌纤维。运动终板呈线状排列于跖肌两缘 ,矢状和冠状切面上可见“V”形终板带 ,横断面上呈“S”型。肌梭密度为 (16 .94± 1.72 )个 / g。 结论 :家兔跖肌的肌内神经、运动终板和肌梭分布与肌纤维排列有关 ;肌内神经分支密集的部位 ,运动终板聚集呈带状 ,肌梭密度高 ;跖肌具有划分亚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终板 肌梭 肌内神经 肌纤维 家兔 HE染色法 腱膜 分布 主干 密度
下载PDF
模拟失重条件下肌梭的改变与肌肉萎缩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雪红 樊小力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6-100,共5页
探明失重/模拟失重状态下骨骼肌发生萎缩的机理,寻找出预防和治疗肌萎缩的有效措施,是航天医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资料表明,肌梭功能活动的改变可能与失重性肌萎缩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组多年来,围绕着模拟失... 探明失重/模拟失重状态下骨骼肌发生萎缩的机理,寻找出预防和治疗肌萎缩的有效措施,是航天医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资料表明,肌梭功能活动的改变可能与失重性肌萎缩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组多年来,围绕着模拟失重条件下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的结构、代谢、功能等方面发生的改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本文对我们已取得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和相关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从模拟失重条件下肌梭改变方面来探讨失重性肌萎缩的发生机制,为制定更有效的防治失重性肌萎缩的措施提供线索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梭 肌萎缩 模拟失重
原文传递
斜方肌各亚部的肌构筑肌梭分布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方玖 薛黔 李季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为斜方肌亚部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1)用肌构筑法对10具成人尸体的斜方肌亚部进行肌构筑学研究。(2)用体视学方法对6具成人尸体的斜方肌亚部进行肌梭分布研究。结果(1)斜方肌降部的肌重(30.71±7.40)g、肌长(10.45... 目的为斜方肌亚部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1)用肌构筑法对10具成人尸体的斜方肌亚部进行肌构筑学研究。(2)用体视学方法对6具成人尸体的斜方肌亚部进行肌梭分布研究。结果(1)斜方肌降部的肌重(30.71±7.40)g、肌长(10.45±1.62)cm、肌纤维长(9.18±0.99)cm、生理横切面积(3.11±0.72)cm2,水平部的肌重(44.14±10.61)g、肌长(8.65±0.84)cm、肌纤维长(7.14±0.84)cm、生理横切面积(5.89±1.66)cm2,升部的肌重(44.89±11.67)g、肌长(11.83±1.12)cm、肌纤维长(9.09±0.94)cm、生理横切面积(5.37±1.55)cm2。(2)斜方肌降部的肌梭密度(39.05±5.08)个/cm3,水平部的肌梭密度(24.48±6.50)个/cm3,升部的肌梭密度(21.68±6.64)个/cm3。结论(1)根据斜方肌各亚部的构筑学特征,推测斜方肌降部和水平部在肩部运动中主要是保持和稳定肩胛骨位置,斜方肌的降部与升部在肩胛骨的旋转中起重要作用。(2)斜方肌降部的肌梭密度明显高于水平部和升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方肌 肌亚部 肌构筑 肌梭
下载PDF
缺血性神经阻滞状态下神经肌肉电刺激诱发感觉皮层活动的研究
20
作者 赵云 谢光辉 +8 位作者 闫艳影 秦海燕 高凤梅 杨仁强 孙红 古绍洁 蒋勤 吴小鹰 侯文生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2024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基于缺血性神经阻滞(INB)技术能够成功剥离出运动阈值上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前臂肌肉诱发的肌梭感觉传入信息,本文旨在探究INB状态下感觉运动皮层如何感知运动阈值上NMES所诱发的肌梭感觉传入信息。方法本文设计了一个2×2因素... 目的基于缺血性神经阻滞(INB)技术能够成功剥离出运动阈值上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前臂肌肉诱发的肌梭感觉传入信息,本文旨在探究INB状态下感觉运动皮层如何感知运动阈值上NMES所诱发的肌梭感觉传入信息。方法本文设计了一个2×2因素(INB:前、后;NMES强度:运动阈值上、下)的实验任务方案,任务期间记录健康受试者大脑64通道脑电信号,并利用脑电beta频段的事件相关去同步化(beta ERD)量化感觉运动皮层区域的激活水平。通过心理物理学测试评估血压袖带施加于右手腕处后受试者右手感觉与运动的变化。结果在INB状态下,运动阈值上NMES诱发的对侧感觉运动皮层脑电beta ERD显著减弱,并且在INB施加前,运动阈值上、下NMES诱发的对侧感觉运动皮层脑电beta ERD幅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此差异在INB状态下消失。此外,阻滞成功后NMES诱发的感觉运动皮层脑电beta ERD的对侧优势转移到了同侧。结论INB导致运动阈值上NMES诱发的皮层活动显著减弱,对侧感觉运动皮层对NMES刺激强度的感知减弱,这可能由INB引起感觉运动皮层产生快速功能重塑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神经阻滞 神经肌肉电刺激 肌梭 躯体感觉皮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