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旋毛虫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原的保护性免疫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涂涛 安桂珍 杨树森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6-69,共4页
目的 比较旋毛虫成虫抗原、新生幼虫抗原和肌幼虫抗原接种小鼠诱导产生的保护性免疫。方法 检查肠道成虫、肌幼虫和血液中嗜酸性细胞数 ;用ELISA测血清中抗旋毛虫肌幼虫IgG抗体滴度。 结果 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原免疫组的成虫... 目的 比较旋毛虫成虫抗原、新生幼虫抗原和肌幼虫抗原接种小鼠诱导产生的保护性免疫。方法 检查肠道成虫、肌幼虫和血液中嗜酸性细胞数 ;用ELISA测血清中抗旋毛虫肌幼虫IgG抗体滴度。 结果 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原免疫组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 82 19%、72 31%和 42 88% ;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 6 8 83%、78 19%和 5 1 96 %。血清IgG抗体滴度明显升高 ,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原免疫组的GMRT分别为对照组的 7 46倍、5 2 8倍和 4 92倍。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结论 旋毛虫成虫抗原、新生幼虫抗原和肌幼虫抗原均可激发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诱导小鼠对攻击感染产生保护性。其中 ,成虫抗原和新生幼虫抗原显示出更好的免疫原性 ,而成虫抗原有可能成为较理想的免疫疫苗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成虫 新生幼虫 肌幼虫 抗原 保护性免疫
下载PDF
旋毛虫肌肉期幼虫分泌排泄物中特异性抗原的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燎 雷莉 +1 位作者 冯瑞元 阎和平 《地方病通报》 1996年第3期15-18,共4页
用胃蛋白酶消化旋毛虫感染鼠肌肉,获得肌肉期幼虫。37℃,用RPMI1640培养基培养幼虫,控制虫体死亡率低于5%。每24hr收集上清培养液,即为分泌排泄抗原(ESA)。共获10天次ESA(ESA_(1d~10d))。... 用胃蛋白酶消化旋毛虫感染鼠肌肉,获得肌肉期幼虫。37℃,用RPMI1640培养基培养幼虫,控制虫体死亡率低于5%。每24hr收集上清培养液,即为分泌排泄抗原(ESA)。共获10天次ESA(ESA_(1d~10d))。应用SDS-PAGE及氨银染色技术进行蛋白组份分析显示:各天次ESA的主要蛋白区带数及位置基本相同,分子量范围在96~14kd,主带3条,分别为48,53和58kD蛋白组份。应用Western-blot技术进行免疫识别分析显示:旋毛虫病人血清对各天次ESA的免疫识别结果相似,识别的抗原组份有7~8条区带,均有上述3条主带。正常人、蛔虫病人和囊虫病人血清均未能识别任何区带。肺吸虫病人血清能识别2~3条抗原区带,但其分子量位于24~14kD之间。血吸虫病人血清也能识别2~3条抗原区带,其分子量位于18~14kD之间。结果表明:在严格控制死亡虫体抗原污染条件下,较长期内培养肌肉期幼虫获得的各天次ESA,其成份和免疫识别效果基本无改变,各天次ESA中的46~58kD蛋白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肌肉期幼虫 分泌 排泄物 特异性抗原 分析
下载PDF
旋毛虫肌幼虫在感染小鼠体内的分布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国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12-213,共2页
目的观察旋毛虫肌幼虫在感染小鼠体内不同部位横纹肌内的分布和密度。方法分别取感染旋毛虫小鼠的舌肌、咬肌、胸肌、腹肌、前肢肌、后肢肌、膈肌和背肌各50mg,肌肉压片镜检。结果膈肌幼虫密度最高,其次为舌肌、胸肌;前肢肌、后肢肌、... 目的观察旋毛虫肌幼虫在感染小鼠体内不同部位横纹肌内的分布和密度。方法分别取感染旋毛虫小鼠的舌肌、咬肌、胸肌、腹肌、前肢肌、后肢肌、膈肌和背肌各50mg,肌肉压片镜检。结果膈肌幼虫密度最高,其次为舌肌、胸肌;前肢肌、后肢肌、咬肌、背肌幼虫密度无明显差异,均低于胸肌,腹肌幼虫密度最低。结论感染旋毛虫的小鼠从膈肌取材,检出肌幼虫的阳性率较其他部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肌幼虫 小鼠 横纹肌
下载PDF
旋毛虫肌幼虫cDNA文库的免疫筛选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付宝权 原丽红 +6 位作者 张亚兰 吴秀萍 李莲瑞 卢强 刘明远 陈启军 P.Boireau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3-325,333,共4页
用旋毛虫感染猪血清对旋毛虫肌幼虫cDNA文库进行了免疫筛选,从1 6×105个重组噬菌体中筛选出21个阳性克隆。阳性克隆的测序结果表明:有9个克隆为未曾报道过的新基因;有9个克隆不含有开放阅读框架(ORF),与旋毛虫线粒体DNA同源,编码... 用旋毛虫感染猪血清对旋毛虫肌幼虫cDNA文库进行了免疫筛选,从1 6×105个重组噬菌体中筛选出21个阳性克隆。阳性克隆的测序结果表明:有9个克隆为未曾报道过的新基因;有9个克隆不含有开放阅读框架(ORF),与旋毛虫线粒体DNA同源,编码核糖体大亚基RNA;3个克隆为旋毛虫已知基因,其中克隆ML12,34与Serineproteaseinhibitor[Trichinellaspiralis](AAF63473)同源性为99%,克隆ML42与HypotheticalOFR17 20[Trichinellaspiralis](AAB48489)同源性为99%,与21kDExcretory secretoryprotein[Trichinellapseudospiralis](AAF79206)同源性为90%,这为进一步研究基因重组抗原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肌幼虫 CDNA文库 免疫筛选
下载PDF
旋毛虫幼虫在大鼠与小鼠肌肉分布及囊包内幼虫数量的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姜鹏 崔晶 +3 位作者 王莉 李峰 张玺 王中全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旋毛虫感染大鼠与小鼠后幼虫在肌肉内的分布及囊包内的幼虫数量。方法将30只昆明小鼠和30只SD大鼠均随机分为轻、中、重度感染组(每组10只),分别按每g克体重1、5、20条肌幼虫经口感染。感染后42d剖杀,取不同部位肌肉称...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旋毛虫感染大鼠与小鼠后幼虫在肌肉内的分布及囊包内的幼虫数量。方法将30只昆明小鼠和30只SD大鼠均随机分为轻、中、重度感染组(每组10只),分别按每g克体重1、5、20条肌幼虫经口感染。感染后42d剖杀,取不同部位肌肉称重后压片镜检,观察不同部位每克肌肉虫荷(larvaepergram,lpg)及囊包内幼虫数量。结果大鼠在轻度感染时以咬肌虫荷最高,中、重度感染时分别以膈肌和舌肌虫荷最高;小鼠在轻度感染时以咬肌虫荷最高,中、重度感染时均以膈肌虫荷最高。在大鼠肌肉8028个囊包中,含1、2、3条幼虫的囊包分别占97.91%、1.95%及0.14%;在小鼠肌肉7559个囊包中,含1、2、3条幼虫的囊包分别占97.33%、2.54%及0.13%。小鼠肌肉多幼虫(2~3条)囊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大鼠(χ2=5.644,P<0.05)。多幼虫囊包的检出率在大鼠和小鼠均随感染剂量的增加而升高(χ2大鼠=42.656,P<0.05;χ2小鼠=45.713,P<0.05);在含3条幼虫囊包的肌肉,重度感染的大鼠和小鼠肌肉分别占81.82%(9/11)与100%(10/10)。未发现含有4条及4条以上幼虫的囊包。结论对鼠类旋毛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时应首选咬肌进行病原学检查,其次为膈肌或舌肌;进行肌肉活检或肉类检疫时发现含3条幼虫的囊包提示为重度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肌幼虫 分布 囊包 大鼠 小鼠
下载PDF
旋毛虫肌幼虫强反应原性抗原基因的筛选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吴秀萍 赫荣华 +3 位作者 邹洪斌 杨志东 P.Boireau 刘明远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3-218,共6页
应用感染旋毛虫60 d猪血清为抗体探针,对旋毛虫肌幼虫cDNA文库进行免疫筛选,获得旋毛虫肌幼虫期强反应原性抗原基因,利用生物学信息网站(NCBI、BLAST等)及其相关软件(DNA star等)对获得的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筛选约2.5×10... 应用感染旋毛虫60 d猪血清为抗体探针,对旋毛虫肌幼虫cDNA文库进行免疫筛选,获得旋毛虫肌幼虫期强反应原性抗原基因,利用生物学信息网站(NCBI、BLAST等)及其相关软件(DNA star等)对获得的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筛选约2.5×105个重组噬菌体,获得13个阳性克隆,有6个克隆为同一个基因,编码蛋白与染色体结构维持蛋白(SMC蛋白,structural maintenance of chromosome proteins)同源性为48.1%,在免疫筛选中均有较强的反应信号;有3个克隆为同一个已知基因(AAF63473),编码蛋白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同源性为99%,在免疫筛选中反应信号次之;还有2个为同一个基因,与旋毛虫线粒体(Mitochondrion ofTrichinella spiralis)DNA有较高的同源性(同源性为87.7%),编码核糖体大亚基RNA,其他2个为未曾报道过的新基因,编码不同的未知蛋白,这4个克隆在免疫筛选过程中反应信号相对较弱。得到的2个强反应原性的旋毛虫肌幼虫cDNA分子,其中相对信号最强cDNA分子编码SMC蛋白,另一个编码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二者有望用于旋毛虫病的诊断候选抗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肌幼虫 反应原性 抗原基因 筛选
下载PDF
旋毛虫肌幼虫体外生存状况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国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观察旋毛虫肌幼虫在干燥和生理盐水环境中的生存状况。方法90只昆明小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干燥组,生理盐水组和干燥组分别再分为4组,共9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每鼠经口感染200条收集的肌幼虫。生理盐水组分为4组... 目的观察旋毛虫肌幼虫在干燥和生理盐水环境中的生存状况。方法90只昆明小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干燥组,生理盐水组和干燥组分别再分为4组,共9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每鼠经口感染200条收集的肌幼虫。生理盐水组分为4组:①肌幼虫0℃放置10 d,②肌幼虫20℃放置10 d,③肌幼虫0℃放置20 d,④肌幼虫20℃放置20 d;干燥组分组与生理盐水组相同。然后将8组小鼠每鼠经口感染200条处理的肌幼虫。感染后30 d处死小鼠,取膈肌压片镜检,并将全部肌肉人工消化后计数幼虫数。结果在生理盐水和干燥环境中放置10 d的肌幼虫分别感染小鼠后,压片法和人工消化法镜检,感染小鼠的幼虫检出率均为100%;在生理盐水和干燥环境中放置20 d的肌幼虫分别感染小鼠后,两种方法镜检,感染小鼠均未检出幼虫。结论在生理盐水和干燥环境中,肌幼虫能生存较长时间,但不超过2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肌幼虫 体外 生存
原文传递
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诊断早期旋毛虫病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文慧 胡晨曦 +7 位作者 王李昂 王涵 刘春颖 宋艳艳 刘若丹 姜鹏 王中全 崔晶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58-1063,共6页
目的评价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excretory-secretory,ES)抗原诊断早期旋毛虫病的价值。方法应用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Western blot对旋毛虫感染后6~11d的小鼠血清及19d的早期旋毛虫病人血清进行检测,并与感染后35d的晚期旋毛虫病人和其他... 目的评价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excretory-secretory,ES)抗原诊断早期旋毛虫病的价值。方法应用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Western blot对旋毛虫感染后6~11d的小鼠血清及19d的早期旋毛虫病人血清进行检测,并与感染后35d的晚期旋毛虫病人和其他寄生虫病人血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肌幼虫ES蛋白中的2条蛋白带(41.5、55kDa)可被旋毛虫感染后7~11d的小鼠血清识别,6条蛋白带(41.5、44.1、45、55、61和65.2kDa)能被早期和晚期旋毛虫病人血清识别,阳性反应率均为100%(15/15);这6条蛋白带与裂头蚴病人和健康人血清无交叉反应,但与其他寄生虫病(血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棘球蚴病及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具有明显的交叉反应(19.12%~38.23%)。结论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中的41.5kDa^65.2kDa蛋白带可与旋毛虫感染早期血清反应,但与其他蠕虫病患者有明显的交叉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病 旋毛虫 肌幼虫 排泄分泌抗原 Western BLOT 早期诊断
下载PDF
乙醇对旋毛虫幼虫活力及感染性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张玺 崔晶 +2 位作者 祁欣 井封军 王中全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11期833-835,839,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对旋毛虫幼虫活力及感染性的影响。方法在体外模拟胃内环境条件下,将100条旋毛虫用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处理,美蓝-伊红-硼砂(M.E.B)染液鉴定幼虫的活力。6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6组小鼠分... 目的观察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对旋毛虫幼虫活力及感染性的影响。方法在体外模拟胃内环境条件下,将100条旋毛虫用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处理,美蓝-伊红-硼砂(M.E.B)染液鉴定幼虫的活力。6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6组小鼠分别经口接种或喂饲500条用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处理不同时间后的幼虫或含500条幼虫的肌肉,另2组分别为生理盐水处理幼虫与含幼虫肌肉的对照组,感染后7 d与40 d每组各剖杀4只小鼠,分别观察肠道雌虫数与肌幼虫数。结果肌幼虫用体积分数为0.20和0.25的乙醇溶液处理240 min,死亡率分别为0和1.4%;在体积分数为0.30、0.35、0.40、0.45、0.50、0.55和0.60的乙醇溶液处理组幼虫全部死亡所需时间分别为180、90、45、30、30、20和20 min;肌幼虫用体积分数为0.65的乙醇溶液处理1和6 min的死亡率分别为44.4%和100%。旋毛虫幼虫经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溶液处理不同时间后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趋势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体积分数为0.25~0.60的乙醇处理组,幼虫的死亡率随乙醇体积分数的增加及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0.05)。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处理不同时间的幼虫接种小鼠后7 d和40 d,未发现肠道成虫与肌幼虫。结论乙醇对旋毛虫幼虫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幼虫用体积分数≥0.35的乙醇溶液处理30 min其感染性及生殖力完全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肌幼虫 感染性 乙醇 小鼠
原文传递
人工消化法检验旋毛虫效果及其对肌幼虫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国英 都景芳 +2 位作者 顿国庆 孙伟力 王金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1-213,共3页
目的观察人工消化法检验旋毛虫的效果及对肌幼虫活性、感染性的影响。方法将小鼠感染100条肌幼虫后30 d剖杀,分别应用3组消化法检验,即:消化2 h组(磁力搅拌法)、消化12 h组、消化20 h组,每组取肉样10份,每份含300个囊包,消化后分别计数... 目的观察人工消化法检验旋毛虫的效果及对肌幼虫活性、感染性的影响。方法将小鼠感染100条肌幼虫后30 d剖杀,分别应用3组消化法检验,即:消化2 h组(磁力搅拌法)、消化12 h组、消化20 h组,每组取肉样10份,每份含300个囊包,消化后分别计数每份肉样的幼虫数;同时对幼虫活性进行观察。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3个消化组(消化2、12、20 h组),共4组,每组10只。对照组:每鼠感染100个囊包;消化组:将3组方法收集的幼虫分别感染小鼠,每鼠经口感染100条幼虫。感染后30 d剖杀,取膈肌压片镜检,并用磁力搅拌法收集幼虫、计数。结果消化2、12、20 h组的幼虫检出率分别为78.47%、76.73%、68.63%,死亡率分别为0.59%、4.60%、7.43%。3组收集的幼虫分别感染小鼠,30 d后剖杀,与对照组相比,消化2、12、20 h组的减虫率分别为60.56%、61.94%、73.07%。结论磁力搅拌法(消化2 h)在幼虫检出率、幼虫活性、幼虫感染性等方面均优于消化12、20 h实验组,为进行旋毛虫检验和动物实验,优先选择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肌幼虫 消化法
原文传递
肌幼虫期旋毛虫感染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分析
11
作者 康杰 仝明薇 杨勇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30,共8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肌幼虫期旋毛虫感染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变化。选取12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K)和感染组(Ts35),感染组小鼠经口感染300条旋毛虫肌幼虫,对照组口服等量PBS。收集对照组和感染组小鼠在感染后第35 d的盲肠内容... 本研究旨在分析肌幼虫期旋毛虫感染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变化。选取12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K)和感染组(Ts35),感染组小鼠经口感染300条旋毛虫肌幼虫,对照组口服等量PBS。收集对照组和感染组小鼠在感染后第35 d的盲肠内容物,提取DNA,并对其进行16S rRNA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对照组小鼠和感染组小鼠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而β多样性发生变化,表明两组的菌群结构不同。Metastats分析发现,与CK组相比,旋毛虫感染35 d后的小鼠肠道中产丁酸的罗斯拜瑞氏菌(Roseburia)和抗炎及组织修复相关的梭菌属(Clostridium)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拟杆菌(Bacteroides)(P<0.01)、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Ralstonia(P<0.05)的丰度显著下降。同样地,LEfSe分析发现罗斯拜瑞氏菌的丰度明显升高(P<0.05)。综上表明,肌幼虫期旋毛虫感染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与对照组有明显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肌幼虫 肠道菌群 宿主寄生虫相互作用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旋毛虫肌幼虫海藻糖及海藻糖酶的影响
12
作者 王雪莹 侯嘉茗 +6 位作者 薄禄琪 魏冬旭 阮入琳 张博涵 张鉴慧 宋铭忻 张子群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8-84,共7页
为探究旋毛虫肌幼虫体内海藻糖酶(TsTRE)和海藻糖在抵抗低温胁迫中的作用,将旋毛虫肌幼虫置于37℃环境中培养1 h后,移至不同温度的环境中,通过qRT-PCR方法筛选出最佳胁迫温度,再在最佳胁迫温度下,应用q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不... 为探究旋毛虫肌幼虫体内海藻糖酶(TsTRE)和海藻糖在抵抗低温胁迫中的作用,将旋毛虫肌幼虫置于37℃环境中培养1 h后,移至不同温度的环境中,通过qRT-PCR方法筛选出最佳胁迫温度,再在最佳胁迫温度下,应用q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不同培养时间下TsTRE的基因转录水平与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检测TsTRE活性,用蒽酮比色法检测旋毛虫肌幼虫体内海藻糖含量的变化,免疫荧光检测TsTRE在虫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在最佳胁迫温度4℃下,可引起TsTRE基因转录水平、蛋白表达水平和酶活性显著下降,均在1 h时达到最低值,其分别下降约64.96%、68.89%和36.98%(P<0.01),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增加,TsTRE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整体呈“W”型趋势;而海藻糖含量则与之相反,呈“M”型趋势,在3 h达到最高值(P<0.01),约是对照组的1.6倍;TsTRE主要分布于旋毛虫肌幼虫全身表皮、中肠、后肠及生殖原基内,且低温处理组较对照组诱导的绿色荧光信号明显减弱(P<0.01)。以上研究揭示,在低温胁迫下,旋毛虫肌幼虫体内TsTRE表达的变化和海藻糖含量的变化呈此消彼长的关系,TsTRE表达水平及其酶活性的降低引起海藻糖迅速积累以保护虫体,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旋毛虫抗低温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肌幼虫 海藻糖 海藻糖酶 低温
原文传递
旋毛虫肌幼虫在小鼠体内发育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国英 李祥会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5-237,共3页
为观察旋毛虫肌幼虫在小鼠体内的发育过程及特点,取28只雌性昆明小鼠,每鼠经口感染100条旋毛虫肌幼虫,感染后8、 9、 10、 11、 13、 17、 20、 23、 27、 29、 50、 60、 240、 400 d各剖杀2只小鼠,取完整隔肌和部分腹肌,醋酸明矾卡红... 为观察旋毛虫肌幼虫在小鼠体内的发育过程及特点,取28只雌性昆明小鼠,每鼠经口感染100条旋毛虫肌幼虫,感染后8、 9、 10、 11、 13、 17、 20、 23、 27、 29、 50、 60、 240、 400 d各剖杀2只小鼠,取完整隔肌和部分腹肌,醋酸明矾卡红染色后,镜下观查肌幼虫、囊包形态,测量肌幼虫长和宽。结果显示,旋毛虫感染后10、 13 d,小鼠膈肌和腹肌中分别发现旋毛虫肌幼虫,以直杆状、弧形居多。感染后17 d,肌幼虫形态以环状、折叠、弯曲、 s形、直杆状、弧形为主,囊包雏形形成。感染后29 d,囊包基本发育成熟,囊壁细线状,囊内结构分为两层。感染后60 d,肌幼虫出现蜷曲成团,囊内结构开始出现透明化。感染后400 d,囊包退化,囊内层(深染层)出现透明。旋毛虫感染后10、 17、 29、 60 d,肌幼虫长均值分别为(131.7±21.4)、(435.5±201.5)、(928.4±188.5)、(1044.4±86.7)μm,前后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肌幼虫宽均值分别为(10.4±2.5)、(22.8±5.2)、(35.0±5.2)、(38.3±3.0)μm,前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旋毛虫感染小鼠后,肌幼虫及囊包发育大致可以分为成囊前期、囊包发育期、囊包成熟期和囊包退化期等4个时期。肌幼虫和囊包的形态结构变化与感染时间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肌幼虫 染色法 检查
原文传递
旋毛虫肌幼虫虫体蛋白对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于莉 苏萌 +5 位作者 谢广成 李丹 邴玉艳 方艳辉 赵蕾 杜娈英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探讨旋毛虫肌幼虫虫体蛋白对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H446细胞与0.2mg/mL、0.4mg/mL、0.6mg/mL、0.8mg/mL、1.0mg/mL、1.2 mg/mL虫体蛋白分别培养并设为实验组,不处理的H446细胞设为对照组,采用噻唑... 目的探讨旋毛虫肌幼虫虫体蛋白对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H446细胞与0.2mg/mL、0.4mg/mL、0.6mg/mL、0.8mg/mL、1.0mg/mL、1.2 mg/mL虫体蛋白分别培养并设为实验组,不处理的H446细胞设为对照组,采用噻唑兰(MTT)比色法检测旋毛虫肌幼虫虫体蛋白对H446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旋毛虫肌幼虫虫体蛋白诱导H446细胞株凋亡的情况;采用Real-time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和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apoptotic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 1,Apaf-1)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MTT比色法结果表明虫体蛋白能够抑制H446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虫体蛋白作用于H446细胞24h后,有明显的促凋亡作用;Real-timePCR及Western blot法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促凋亡基因Cyt-C和Apaf-1表达均上调。结论旋毛虫肌幼虫虫体蛋白能够抑制H446细胞增殖活性,并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可能与Cyt-C和Apaf-1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肌幼虫 虫体蛋白 小细胞肺癌 细胞凋亡
下载PDF
旋毛虫与伪旋毛虫肌幼虫抗原的SDS-PAGE和双向电泳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胜力 崔晶 +1 位作者 范清堂 王中全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87-790,共4页
目的鉴定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与伪旋毛虫(T.pseudospiralis,T4)肌幼虫的差异蛋白。方法应用SDS-PAGE和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对T1、T4肌幼虫的可溶性抗原与培养24h的ES抗原的蛋白组分进行分... 目的鉴定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与伪旋毛虫(T.pseudospiralis,T4)肌幼虫的差异蛋白。方法应用SDS-PAGE和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对T1、T4肌幼虫的可溶性抗原与培养24h的ES抗原的蛋白组分进行分析。结果SDS-PAGE显示,T1肌幼虫可溶性抗原有22条蛋白带(221.62kDa~14.88kDa),其中6条为T1特异性蛋白带(59.72、44.37、23.66、22.36、18.26、16.34kDa);T4可溶性抗原蛋白有18条带(185.28kDa~14.27kDa),其中4条为T4特异性蛋白带(132.60、119.30、35.26、31.02kDa)。T1的ES抗原有10条蛋白带(113.21kDa~14.37kDa),T4的ES抗原有9条蛋白带(104.71kDa~14.51kDa),T1、T4肌幼虫ES抗原的蛋白带均不相同。2-DE显示,T1可溶性抗原有193±12个蛋白点,分子量主要为11kDa~22kDa、25kDa~64kDa及100kDa~144kDa,所对应的等电点(pI)分别为4.7~8.2、4.5~6.5及5~7;T4可溶性抗原有175±9个蛋白点,分子量主要为12kDa~21kDa及25kDa~90kDa,所对应的pI分别为4~9.5与4.5~9.6。T1的ES抗原具有82±6个蛋白点,分子量主要为13kDa~16kDa、18kDa~22kDa及40kDa~55kDa,所对应的pI分别为4~7、3.8~6.2及5~9;T4的ES抗原具有69±5个蛋白点,分子量主要为10kDa~15kDa、17kDa~25kDa及29kDa~55kDa,所对应的pI分别为4.7~6.5、4.6~6及5~7。结论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及ES抗原的蛋白组分与伪旋毛虫的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伪旋毛虫 肌幼虫 可溶性抗原 ES抗原 SDS-PAGE 双向电泳(2-DE)
下载PDF
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时期排泄分泌产物iTRAQ法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雨璐 王洋 +5 位作者 白雪 唐斌 胡晓祥 张春玲 刘明远 刘晓雷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7-53,共7页
目的探究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时期排泄分泌产物(ESP)中的差异蛋白,分析两者免疫抑制差异的原因和参与包囊形成的潜在功能蛋白。方法收集旋毛虫和伪旋毛虫ESP,采用二喹啉甲酸检测法测定旋毛虫、伪旋毛虫ESP蛋白浓度,十二烷基硫酸钠-... 目的探究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时期排泄分泌产物(ESP)中的差异蛋白,分析两者免疫抑制差异的原因和参与包囊形成的潜在功能蛋白。方法收集旋毛虫和伪旋毛虫ESP,采用二喹啉甲酸检测法测定旋毛虫、伪旋毛虫ESP蛋白浓度,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蛋白质量,对经过超滤管酶解法酶解后的ESP多肽段采用同位素相对定量和绝对定量标记技术(iTRAQ)标记,混合标记后的样品进行液相分离高pH反相色谱和液相串联质谱检测。检测完成后,搜索UniProt数据库中的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和伪旋毛虫(Trichinella pseiudospiralis)数据库,在可信蛋白(得分80以上)的基础上筛选同源蛋白,比较同源蛋白的差异表达情况。利用QuickGO对差异蛋白进行标准化描述。选取9个差异明显的重要蛋白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采用△△Ct法验证基因表达水平。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iTRAQ标记鉴定出旋毛虫可信蛋白492个,伪旋毛虫535个,可用于定量分析的旋毛虫蛋白193个,伪旋毛虫蛋白164个。旋毛虫/伪旋毛虫同源比对结果显示,表达蛋白上调162个,下调31个。GO分析结果显示,分子功能主要富集在离子结合功能、肽酶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和核酸酶活性,分别为45、18、12和8个。在生物过程中,涉及最多的是小分子代谢过程(15个),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12个),生物合成过程(12个),DNA代谢过程过程(8个)。差异蛋白涉及的细胞组成成分主要为细胞质和含蛋白质的复合物。KECG分析显示,与硫胺素代谢,鞘糖脂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相关的蛋白大部分上调。plancitoxin-1(E5SXW8)、胰蛋白酶(E5SPA7)、胱抑素(E5S387)、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5SJH4)、5’-核苷酸酶(E5S554)、烯醇酶(E5SQX1)、L-天冬酰胺酶(E5SBA6)蛋白表达和基因转录水平在旋毛虫肌幼虫时期均高于伪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伪旋毛虫 肌幼虫 排泄分泌产物 蛋白质组学 ITRAQ
原文传递
酸性条件对旋毛虫肌幼虫TsGAD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泽 胡静 +5 位作者 许静秀 李晓云 刘畅 赵祥 王琦 宋铭忻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7-472,共6页
为探讨旋毛虫肌幼虫谷氨酸脱羧酶(TsGAD)在酸性条件下的抗酸作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不同酸性条件下培养的TsGAD 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随着pH值的降低,TsGAD mRNA表达量逐渐升高,在pH 2.5时TsGAD mRNA表达量显著高... 为探讨旋毛虫肌幼虫谷氨酸脱羧酶(TsGAD)在酸性条件下的抗酸作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不同酸性条件下培养的TsGAD 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随着pH值的降低,TsGAD mRNA表达量逐渐升高,在pH 2.5时TsGAD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pH 4.0、pH 6.6和pH 9.0(P<0.05)。结果表明,强酸环境能显著诱导TsGAD mRNA的表达,旋毛虫肌幼虫具有谷氨酸依赖型抗酸机制,这为进一步研究旋毛虫的抗酸机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肌幼虫 谷氨酸脱羧酶(GAD) pH 实时荧光定量PCR
原文传递
旋毛虫肌幼虫粗提物对成肌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琨 王姗姗 +5 位作者 刁子洋 陈成 孔得丽 卢淑珺 白志坤 宋铭忻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6-743,共8页
为探究旋毛虫肌幼虫粗提物(Trichinella spiralis muscle larvae crude worm extract,TMCWE)是否干扰旋毛虫寄生的骨骼肌修复过程及其影响保姆细胞形成的分子机制,以C2C12细胞系作为细胞模型,用不同质量浓度的TMCWE刺激C2C12细胞,并设... 为探究旋毛虫肌幼虫粗提物(Trichinella spiralis muscle larvae crude worm extract,TMCWE)是否干扰旋毛虫寄生的骨骼肌修复过程及其影响保姆细胞形成的分子机制,以C2C12细胞系作为细胞模型,用不同质量浓度的TMCWE刺激C2C12细胞,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于刺激后第0、3、6、12、24小时,通过检测C2C12细胞增殖分化相关因子及信号通路,在体外评估TMCWE对小鼠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TMCWE可促进Cyclin D1基因层面和蛋白层面的表达,能抑制分化标志物Myf5、Pax7和MYH及p2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TMCWE可以促进AKT及NF-κB的磷酸化,激活PI3K/AKT/NF-κB信号通路。以上研究结果显示,TMCWE可通过上调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促进C2C12细胞增殖及下调分化标志分子基因的表达抑制C2C12细胞分化,这为阐明旋毛虫干扰骨骼肌修复和保姆细胞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肌幼虫 粗提取物 成肌细胞 增殖分化
原文传递
香肠腌制法对旋毛虫感染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傅皓 秦啸鸣 +3 位作者 宋辉 白慧玲 张军 王国英 《青岛医药卫生》 2014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观察香肠腌制法对旋毛虫肌幼虫感染性的影响。方法 30只昆明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5组,共6组,每组5只。对照组每鼠经口感染300条收集的肌幼虫。实验组分5组,4℃,阳性鼠肉香肠配料分别腌制24、48、72、96、120h,... 目的观察香肠腌制法对旋毛虫肌幼虫感染性的影响。方法 30只昆明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5组,共6组,每组5只。对照组每鼠经口感染300条收集的肌幼虫。实验组分5组,4℃,阳性鼠肉香肠配料分别腌制24、48、72、96、120h,然后将5组小鼠每鼠经口感染300条处理好的肌幼虫。感染后28d处死小鼠,取膈肌压片镜检,并将全部肌肉人工消化后计数幼虫数。结果 24h组、48h组、72h组、96h组压片法和人工消化法镜检,感染小鼠的幼虫检出率均为100%;4组的幼虫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48h组、72h组、96h组的幼虫均数均显著低于24h组(P<0.01)。120h组两种方法镜检,感染小鼠均未检出幼虫。结论使用香肠腌制法腌制肉类,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肉内旋毛虫幼虫的活性和感染性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肌幼虫 香肠腌制
下载PDF
旋毛虫肌幼虫细胞传代培养及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宛青 王中全 +3 位作者 王睿 侯小君 赵桂花 崔晶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5-89,共5页
消化、分离观察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肌幼虫,获得肌幼虫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原代细胞,胰酶(含0.02%EDTA)消化法进行传代,透射电镜观察培养细胞超微结构,用多重PCR鉴定培养细胞。结果表明,在培养24~72h... 消化、分离观察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肌幼虫,获得肌幼虫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原代细胞,胰酶(含0.02%EDTA)消化法进行传代,透射电镜观察培养细胞超微结构,用多重PCR鉴定培养细胞。结果表明,在培养24~72h原代细胞开始贴壁,7~8d形成单层细胞,细胞间融合现象不明显,10~12d传一代。透射电镜显示旋毛虫细胞核为椭圆形,核膜、核仁清晰,核内染色质较丰富,胞浆含丰富的线粒体。细胞主要有两种类型:椭圆形和多角形,以椭圆形为主。多重PCR扩增培养细胞DNA,可见1条与旋毛虫肌幼虫DNA扩增产物相同的条带(173bp)。结果表明,旋毛虫肌幼虫细胞可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传代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肌幼虫 细胞培养 超微结构 多重PC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