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原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7
1
作者 于少帅 徐启聪 +2 位作者 林彩丽 王圣洁 田国忠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5-215,共11页
植原体是引起众多植物病害的一类重要的无细胞壁的原核致病菌,其寄主种类多、危害面积广,对经济、环境等影响严重。大量研究表明植原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文就植原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作一概要评述,并对植原体遗传变异的研究技... 植原体是引起众多植物病害的一类重要的无细胞壁的原核致病菌,其寄主种类多、危害面积广,对经济、环境等影响严重。大量研究表明植原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文就植原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作一概要评述,并对植原体遗传变异的研究技术、产生机制、与致病性关系等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作一展望。对已完成的5个植原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它们在大小、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皆存在显著差异,缺少很多标准代谢所需的基因。不同植原体中质粒的数量、大小和功能等也存在一定差异。植原体含有2个核糖体RNA编码基因,其序列在不同株系中的变异奠定了现今植原体分类鉴定的基础。对植原体蛋白编码基因如核糖体蛋白编码基因(rp)、蛋白延伸因子基因(tuf、fus A)、转运蛋白基因(sec Y、sec A)、效应子及非编码区序列如启动子、假基因等的深入研究可进一步揭示植原体更丰富的遗传变异特征。由于植原体分离培养困难,人们对其形态特征、生理代谢等了解甚少,因而全基因组测序、多位点序列分析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会成为植原体遗传变异研究的主要手段。植原体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系统地阐明植原体遗传变异规律、系统进化特征及其与寄主(植物和昆虫)、生态环境间的互作和适应关系,并产生新的认识。这对于提高植原体的分类鉴定、致病机制、流行预测及病害防治等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原体 遗传变异 系统进化 分类鉴定 植物(介体昆虫)–植原体互作 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
原文传递
进境油菜籽中十字花科黑斑病菌的检测 被引量:7
2
作者 叶露飞 周国梁 +4 位作者 印丽萍 白章红 李孝军 杨赛军 易建平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0-417,共8页
利用MT选择性培养基从加拿大进境油菜籽样品中分离到2株细菌分离物2305-1和5309-1,对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LOPAT测试、Biolog测试、hrpZ和印基因序列分析,以及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株分离物人工接种油菜、花椰菜和番茄幼苗... 利用MT选择性培养基从加拿大进境油菜籽样品中分离到2株细菌分离物2305-1和5309-1,对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LOPAT测试、Biolog测试、hrpZ和印基因序列分析,以及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株分离物人工接种油菜、花椰菜和番茄幼苗都能引起典型黑斑症状;LOPAT测试和Biolog测试结果与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的各项生理指标一致;hrpZ基因序列与十字花科黑斑病菌(P.syringaepv.maculicola)和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yringae pv.tomato)的序列相似性均为99.18%-100%;cfl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分离物2305一l和5309—1基因组中存在冠毒素合成基因;选择gyrB、ropD、gltA、gap1、acnB和pgi6个看家基因进行多位点序列分析,系统发育树显示分离物2305.1和5309—1均与P.syringaepv.ma.culicola聚在一起。根据试验结果将分离物2305.1和5309.1鉴定为十字花科黑斑病菌P.syringaepv.maculico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籽 十字花科黑斑病菌 多位点序列分析 看家基因 检测
原文传递
正阳县花生根瘤菌遗传多样性及其共生特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俊杰 彭姗姗 +3 位作者 余辉 李硕 杨超 尚益民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3期495-503,共9页
从河南省正阳县土壤中捕捉67株根瘤菌,根据IGS-RFLP结果分成9个基因内间隔区(intergenic spacer,IGS)类型,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菌株为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并依据持家基因多位点序列分析(multilocus sequence... 从河南省正阳县土壤中捕捉67株根瘤菌,根据IGS-RFLP结果分成9个基因内间隔区(intergenic spacer,IGS)类型,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菌株为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并依据持家基因多位点序列分析(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MLSA)结果将其分成7个簇(Clusters)。其中,Clusters 1被鉴定为广东慢生根瘤菌(B.guangdongense),Clusters 2、3、4、5和6分别被鉴定为慢生根瘤菌属的疑似新种群B.genospeciesⅡ、Ⅲ、Ⅳ、Ⅴ和Ⅵ。选取11个代表菌株,结瘤基因nodA序列与广东慢生根瘤菌CCBAU 51649T和广州慢生根瘤菌(B.guangzhouense)CCBAU 51670T聚为相同分支,宿主均为花生。所有代表菌株均能与花生植株共生结瘤,且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干质量和地下部干质量、株高度、根长度与对照相比均有显著提升,其中接种ZB30的处理组的地上部干质量是对照组的2.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根瘤菌 慢生根瘤菌属 基因内间隔区 持家基因 共生基因 多位点序列分析 共生特性
下载PDF
大球盖菇软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
4
作者 贾娇 解修超 +3 位作者 邓百万 宋玉 陈国伟 曹乃馨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2-120,共9页
从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软腐病子实体中分离纯化病原菌,经科赫法则验证,通过形态学观察病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采用16S rDNA、多位点序列分析、生理生化指标鉴定病原菌,并测定不同温度、pH、NaCl质量分数对病原菌生长的... 从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软腐病子实体中分离纯化病原菌,经科赫法则验证,通过形态学观察病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采用16S rDNA、多位点序列分析、生理生化指标鉴定病原菌,并测定不同温度、pH、NaCl质量分数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以及病原菌致腐性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及最低抑制浓度。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得到病原菌S7,经鉴定为泛菌(Pantoea sp.);S7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pH为5,最适NaCl质量分数为2.5%,可致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和马铃薯腐烂;S7对链霉素敏感度最高,最低抑制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18.75μg·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球盖菇 软腐病 泛菌 多位点序列分析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2018年江苏省人感染布鲁氏菌分离株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谈忠鸣 汪秀斌 +6 位作者 周伟忠 董晨 周璐 洪捷 钱慧敏 胡建利 鲍倡俊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55-560,共6页
目的掌握江苏省2018年人感染布鲁氏菌主要流行株的种型和基因型。方法运用普通PCR及AMOS多重PCR确认分离株的生物种型;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MLSA)和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ultiple-locus variable number... 目的掌握江苏省2018年人感染布鲁氏菌主要流行株的种型和基因型。方法运用普通PCR及AMOS多重PCR确认分离株的生物种型;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MLSA)和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ultiple-locus 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 analysis,MLVA)鉴定基因型,并与国内外流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018年共分离到56株布鲁氏菌,MLSA分型显示一株菌为猪种布鲁氏菌ST(Sequence type)17型,其他均为羊种布鲁氏菌ST8型。MLVA将56株菌分为47个基因亚型(46个羊种,1个猪种),聚类显示羊种布鲁氏菌全部为“东地中海簇”。结论2018年江苏省人感染布病主要为“东地中海簇”的ST8型羊种布鲁氏菌,并首次发现一例人感染ST17型猪种布鲁氏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羊种布鲁氏菌 猪种布鲁氏菌 AMOS-PCR 多位点序列分析 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繁育系统菌群结构及优势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6
作者 唐苗苗 王印庚 +6 位作者 王春元 张正 廖梅杰 李彬 荣小军 葛建龙 于永翔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068-3082,共15页
【目的】探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繁育系统内发生细菌性玻化症(shrimp postlarva bacterial vitrified syndrome,BVS)时期可培养微生物的菌群特征以及优势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细菌体外培养方法结合基... 【目的】探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繁育系统内发生细菌性玻化症(shrimp postlarva bacterial vitrified syndrome,BVS)时期可培养微生物的菌群特征以及优势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细菌体外培养方法结合基因测序技术对不同育苗阶段的亲虾、受精卵、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及其育苗池水和饵料内可培养细菌菌群的组成与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通过多位点序列分析(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MLSA)方法解析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结果】系统内分离纯化的526株具有典型形态差异和群落优势的细菌分属于4门5纲16目24科38属113种。在纲水平上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丰度最高,共453株,占总分离株的86.1%;在属水平上弧菌属(Vibrio)丰度最高,共369株,占总分离株的70.2%;在种水平上,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为最优势种,共112株,占总分离株的21.3%,并且分布于整个繁育系统,在饵料中具有最高丰度。多元关联分析表明,随着对虾幼体的发育,饵料对幼体体内可培养细菌的菌群结构影响逐渐增加。对112株潜在溶藻弧菌的MLSA分析表明,其中100株菌株进一步确认为溶藻弧菌。进一步利用MLSA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发现,100株溶藻弧菌分为9个簇,分离自同类样品的菌株广泛分布在不同的簇中。【结论】在BVS发生时期,凡纳滨对虾工厂化繁育系统中具有丰富的可培养微生物种类。对虾幼体发育过程中,饵料对幼体体内可培养细菌的菌群结构具有重要影响。溶藻弧菌为凡纳滨对虾工厂化繁育系统中的优势弧菌,分布于整个繁育系统,且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为解析对虾繁育系统可培养微生物演替规律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对虾苗期病原防控和健康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工厂化繁育 细菌性玻化症(BVS) 菌群结构 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 溶藻弧菌
原文传递
滇中云南油杉显脉松寄生与重寄生现象调查及种类鉴定
7
作者 陈健鑫 魏玉倩 +3 位作者 刘乐荷 孙会林 马焕成 伍建榕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88-1296,共9页
显脉松寄生(Taxillus caloreas var.fargesii)是桑寄生科(Loranthaceae)半寄生性多年生种子植物,是滇中地区云南油杉林毁灭性的生物灾害之一.为了解滇中地区云南油杉林显脉松寄生与重寄生的发生情况,研究通过样地调查法,评估其感染危害... 显脉松寄生(Taxillus caloreas var.fargesii)是桑寄生科(Loranthaceae)半寄生性多年生种子植物,是滇中地区云南油杉林毁灭性的生物灾害之一.为了解滇中地区云南油杉林显脉松寄生与重寄生的发生情况,研究通过样地调查法,评估其感染危害程度,同时基于形态学特征与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云南油杉的寄生性种子植物为显脉钝果寄生的变种显脉松寄生(Taxillus caloreas var.fargesii),重寄生植物为硬序重寄生(Phacellaria rigidula),是一类寄生于桑寄生科的亚灌木.显脉松寄生对云南油杉危害严重,寄生率达64%,重寄生率为56%.重寄生发生严重的样地云南油杉桑寄生害的病情指数为26.7,而重寄生发生较少的样地病情指数高达58.4.研究首次报道了滇中地区显脉松寄生在自然条件下具有重寄生的现象,硬序重寄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显脉松寄生的蔓延.作为一种自然的生物控制因子,硬序重寄生在桑寄生害的防治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 云南油杉 显脉松寄生 硬序重寄生 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