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气多层吸附的分子模拟与理论模型 被引量:10
1
作者 穆中奇 宁正福 +2 位作者 吕方涛 顾可名 刘蓓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9-76,84,共9页
用蒙特卡洛方法获得了储层条件下页岩气在有机质孔内的吸附等温线,并用分子动力学方法获得孔内气体分布与吸附层特征。基于热力学理论提出了表征过剩吸附的超临界气体多层吸附模型。通过用多层吸附模型与Langmuir模型拟合吸附等温线并... 用蒙特卡洛方法获得了储层条件下页岩气在有机质孔内的吸附等温线,并用分子动力学方法获得孔内气体分布与吸附层特征。基于热力学理论提出了表征过剩吸附的超临界气体多层吸附模型。通过用多层吸附模型与Langmuir模型拟合吸附等温线并分析拟合结果,说明多层吸附模型的合理性与优点。结果表明:非微孔中,页岩气发生双层吸附,靠近孔壁的第一吸附层受到的吸附作用远强于远离孔壁的第二吸附层,吸附层体积与温度、压力、孔宽无关,吸附层密度与孔宽基本无关。在宽1 nm的孔中,页岩气形成填充全部自由空间的吸附。超临界多层吸附模型拟合非微孔吸附等温线的效果与Langmuir模型同样良好,但其得到的吸附层厚度更准确,且能较准确计算吸附层密度随压力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吸附 多层吸附 分子模拟 超临界 页岩气
下载PDF
树状高分子溶液在粘度计毛细管表面的吸附现象 被引量:4
2
作者 徐敏 严晓虎 +1 位作者 程鎔时 余学海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76-479,共4页
本文测定了树状高分子DAB(PA) n 水溶液和脂肪族超支化聚酯及其硅烷化衍生物溶液性质 .通过粘度测量 ,得到了吸附常数k ,半数吸附浓度ca,分子间缔合常数Km ,特性粘度 [η]等参数 ,解释了特性粘度的反常行为 ,重点研究了吸附现象 .发现... 本文测定了树状高分子DAB(PA) n 水溶液和脂肪族超支化聚酯及其硅烷化衍生物溶液性质 .通过粘度测量 ,得到了吸附常数k ,半数吸附浓度ca,分子间缔合常数Km ,特性粘度 [η]等参数 ,解释了特性粘度的反常行为 ,重点研究了吸附现象 .发现树状高分子和超支化高分子溶液在粘度计毛细管表面形成了多层吸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状高分子 超支化高分子 特性粘度 多层吸附 粘度计 毛细管表面 高分子溶液
下载PDF
铁改性生物炭吸附初雨中氮磷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何琨 姜应和 +2 位作者 周龙 韩旻沂 金建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8-86,共9页
将制备的铁负载改性生物炭(Fe-BC)用于初期雨水径流中低浓度氮磷的吸附去除,旨在寻求经济高效的氮磷吸附材料。文章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Fe-BC进行了表征,发现有晶体结构产生和Fe-O官能团出现。... 将制备的铁负载改性生物炭(Fe-BC)用于初期雨水径流中低浓度氮磷的吸附去除,旨在寻求经济高效的氮磷吸附材料。文章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Fe-BC进行了表征,发现有晶体结构产生和Fe-O官能团出现。通过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吸附热力学试验对Fe-BC吸附氮磷的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Fe-BC与NO_(3)^(-)-N的结合方式主要是外层络合物,吸附过程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的拟合度较高,以物理吸附为主,是自发、熵增的放热反应,不同温度下理论最大吸附量为2.83~5.70 mg/g;与PO_(4)^(3-)-P的结合则主要通过形成内层络合物实现,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Temkin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是自发、熵增的吸热反应,不同温度下理论最大吸附量为1.78~2.19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改性生物炭 磷酸根 硝酸根 吸附模型 吸附机理
下载PDF
煤表面对多个氧分子的多层吸附机理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继仁 刘仲田 +2 位作者 邓汉忠 邓存宝 张俭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1-284,共4页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在6-311水平上研究煤表面与氧的吸附作用,比较煤吸附5个氧分子,其表面与氧分子化学键的变化情况,吸附后氧分子的键变长,但不断裂,煤表面的变化很小,证明煤表面吸附5个氧分子是物理吸附,根据优化后的几何结构,证明还是...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在6-311水平上研究煤表面与氧的吸附作用,比较煤吸附5个氧分子,其表面与氧分子化学键的变化情况,吸附后氧分子的键变长,但不断裂,煤表面的变化很小,证明煤表面吸附5个氧分子是物理吸附,根据优化后的几何结构,证明还是多层吸附。其中侧链吸附的氧分子键长变化最大,由1.2582(?)变为1.3244(?),说明侧链吸附的氧分子最活泼。从电荷集居数分析可知,原子中电子转移的多少与化学键的变化成正比,转移越多,化学键变化越大。煤表面与5个氧分子组成的吸附态中,氧分子的振动频率变小,计算其吸附能为409.68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自燃 多层吸附 电荷集居数 非晶体微观吸附机理
原文传递
Modeling of coal swelling induced by water vapor adsorption 被引量:5
5
作者 Zhejun PAN 《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1期94-103,共10页
Gas adsorption-induced coal swelling is a well- know phenomenon. Coal swelling or shrinkage by adsorption or desorption of water vapor has not been well understood but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on gas drainage proc... Gas adsorption-induced coal swelling is a well- know phenomenon. Coal swelling or shrinkage by adsorption or desorption of water vapor has not been well understood but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on gas drainage process for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and for primary and enhanced combed methane production. Decreased matrix moisture content leads to coal shrinkage and thus the change of cleat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under reservoir conditions. Unlike gas adsorption in coal which usually forms a single layer of adsorbed molecules, water vapor adsorption in the coal micropores forms multilayer of adsorbed molecules. In this work, a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to describe the coal swelling strain with respect to the amount of moisture intake by the coal matrix. The model extended an energy balance approach for gas adsorption-induced coal swelling to water vapor adsorption-induced coal swelling, assuming that only the first layer of adsorbed molecules of the multilayer adsorption changes the surface energy, which thus causes coal to swell. The model is applied to describe the experimental swelling strain data measured on an Aus- tralian coal. The results show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model and the experiment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layer adsorption vapour pressure coalshrinkage relative humidity PERMEABILITY
原文传递
考虑修正BET吸附的异常高压页岩气藏物质平衡计算方法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城玮 程时清 +4 位作者 周文 张腾 蒋柯 祝朗 徐浩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7-82,共6页
页岩气物质平衡方程中,通常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表征吸附气量,但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的使用条件并不适合异常高压页岩气藏。鉴于此,针对异常高压页岩气藏的单井控制储量计算的问题,基于物质平衡方程的基本原理,考虑页岩气的多层... 页岩气物质平衡方程中,通常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表征吸附气量,但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的使用条件并不适合异常高压页岩气藏。鉴于此,针对异常高压页岩气藏的单井控制储量计算的问题,基于物质平衡方程的基本原理,考虑页岩气的多层吸附、超临界吸附、异常高压三重影响,引入修正BET吸附模型,表征页岩气的吸附特性,建立考虑修正BET吸附因素的异常高压页岩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区块单井分析中,应用实例表明:文中建立模型的直线相关系数更高,不仅能计算气井的控制储量,也能计算泄气范围内的自由气含量以及吸附气含量。根据该方程计算的结果与实际储层的地质条件结合,文中模型所考虑的建立条件与实际储层的情况更为接近,研究成果对异常高压页岩气藏的生产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页岩气藏 物质平衡计算方法 改进BET吸附 多层吸附 超临界吸附 动态预测
下载PDF
还原氧化石墨烯高效吸附双酚F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张迪 杨迪 +4 位作者 徐翠 周日宇 李浩 李靖 王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54-959,共6页
本研究关注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对内分泌干扰物双酚F(BPF)的高效吸附机理。与同类碳基吸附剂材料GP和GO相比,RGO显示出作为一种高效吸附剂用于去除废水中BPF的巨大潜力。Freundlich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BPF在RGO表面的吸附等温线,这说明... 本研究关注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对内分泌干扰物双酚F(BPF)的高效吸附机理。与同类碳基吸附剂材料GP和GO相比,RGO显示出作为一种高效吸附剂用于去除废水中BPF的巨大潜力。Freundlich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BPF在RGO表面的吸附等温线,这说明BPF在RGO表面可能发生了多层吸附。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BPF在RGO表面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溶液pH值从2.0增加到11.0,RGO对BPF的吸附最开始缓慢增加,pH值超过BPF的pKa1后,吸附容量增加到最大值。BPF发生二次解离后,由于静电排斥作用较强,导致其与RGO的结合作用减弱,从而使吸附效率急剧减小。RGO高效吸附BPF的主要机理为π-π相互作用、疏水作用和静电辅助氢键作用,由于溶液pH值不同,导致各种作用的强弱不同,从而使RGO的吸附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为RGO这类石墨烯碳基吸附剂用于去除水环境中具有可解离性的内分泌干扰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氧化石墨烯 双酚F 多层吸附 静电辅助氢键 静电排斥
下载PDF
单壁碳纳米管储氢密度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辛 马贺 韩东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27-430,共4页
借助于分子动力学方法,对单壁碳纳米管的储氢过程进行了模拟。根据得到的管内外H2分子的分布规律,计算了H2分子密度分布曲线,对其结果给出了理论分析和物理解释,提出了单壁碳纳米管储氢的多层吸附机制,定量地计算了碳纳米管储氢量(wt.%... 借助于分子动力学方法,对单壁碳纳米管的储氢过程进行了模拟。根据得到的管内外H2分子的分布规律,计算了H2分子密度分布曲线,对其结果给出了理论分析和物理解释,提出了单壁碳纳米管储氢的多层吸附机制,定量地计算了碳纳米管储氢量(wt.%)。这些为进一步研究单壁碳纳米管储氢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壁碳纳米管 分子动力学 储氢 多层吸附 计算
下载PDF
考虑气体多层吸附的表面扩散传输模型 被引量:4
9
作者 王登科 李文睿 +2 位作者 浦海 魏建平 于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5-123,共9页
纳米孔内气体主要以吸附态为主,孔隙壁面的表面扩散传输对多孔介质内气体流动的贡献不容忽视。鉴于Langmuir单层吸附模型不能有效描述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气体吸附特征,以单层吸附覆盖度为基础,推导出新的吸附气体表面扩散系数的理论计算公... 纳米孔内气体主要以吸附态为主,孔隙壁面的表面扩散传输对多孔介质内气体流动的贡献不容忽视。鉴于Langmuir单层吸附模型不能有效描述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气体吸附特征,以单层吸附覆盖度为基础,推导出新的吸附气体表面扩散系数的理论计算公式,并利用相关实验和理论数据验证其合理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构建纳米孔隙壁面气体多层吸附表面扩散模型,分析压力和温度对表面扩散传输的影响效应和规律。结果表明:提出的新的吸附气体表面扩散系数计算公式在计算吸附气体表面扩散系数方面更具优势,有效反映了气体分子的多层吸附特征;基于多层吸附理论所建立起来的吸附气体表面扩散新模型,综合考虑了温度和压力的耦合效应,比传统气体表面扩散模型更加准确可靠;压力和温度是影响吸附气体表面扩散的两个重要方面,在以表面扩散传输为主的纳米孔中,气体表面扩散通量的压力影响效应显著(压力升高9 MPa,通量增大2个数量级),温度影响效应较弱(平均温度每升高1℃,通量降低1.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吸附 表面扩散模型 纳米孔隙 温度影响 压力影响
下载PDF
Molecular Simulation of Hydrogen Adsorption Density in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nd Multilayer Adsorption Mechanism 被引量:2
10
作者 LianquanGUO ChangxiangMA +2 位作者 ShuaiWANG HeMA XinLI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23-127,共5页
The adsorption of hydrogen onto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SWCNTs) was studied by molecular dynamics (MD) sim'l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hydrogen molecules distribute regularly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tu... The adsorption of hydrogen onto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SWCNTs) was studied by molecular dynamics (MD) sim'l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hydrogen molecules distribute regularly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tube. Density distribution was computed for H2 molecul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result showed the multilayer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SWCNTs. The storage of H2 in SWCNTs is computed, which provides essential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further study of hydrogen adsorption in SWC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olecular dynamics multilayer adsorption Hydrogen storage
下载PDF
页岩储层润湿性及孔隙结构对吸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范青云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5期10-13,共4页
采用氮气吸附法和高压压汞法对基质孔隙和有机质孔隙进行分类,并构建了2个分段函数模型对吸附特征进行描述。结果表明,有机质孔隙表面为油润湿,基质孔隙表面为水润湿,且水相接触角和油相铺展程度差异较大。在储层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页岩... 采用氮气吸附法和高压压汞法对基质孔隙和有机质孔隙进行分类,并构建了2个分段函数模型对吸附特征进行描述。结果表明,有机质孔隙表面为油润湿,基质孔隙表面为水润湿,且水相接触角和油相铺展程度差异较大。在储层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页岩气属于气相多层吸附,采用Langmuir单分子层模型和L-F多分子层模型组成的分段函数拟合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孔隙结构 赋存场所 多层吸附 分段函数
下载PDF
煤层对瓦斯吸附现象的数值回归分析
12
作者 王慧敏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32-233,共2页
利用回归分析研究煤层对瓦斯的吸附能力,模型分析充分说明了煤层吸附瓦斯量取决于煤层对瓦斯的吸附能力、瓦斯压力及温度等条件。吸附瓦斯在煤体中是以多分子层吸附的状态附着于煤的表面,瓦斯的吸附能力决定于煤质和煤结构。
关键词 瓦斯吸附 数值回归分析 多分子层吸附
下载PDF
纳米氧化锆多层吸附的模拟及实验研究
13
作者 张莲芝 吴张永 +3 位作者 王庭有 朱启晨 蔡晓明 莫子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8040-18046,共7页
采用机械搅拌法制备CTAB-ZrO_(2)、SDS-ZrO_(2)、CTAB-SiO_(2)、SDS-SiO_(2)纳米磨粒,并深入研究了纳米磨粒的包覆机理。推导出任意表面活性剂浓度下吸附量的计算式及多层吸附的Langmuir2-SCA等温方程,由修正的吸附量计算式可得到不同... 采用机械搅拌法制备CTAB-ZrO_(2)、SDS-ZrO_(2)、CTAB-SiO_(2)、SDS-SiO_(2)纳米磨粒,并深入研究了纳米磨粒的包覆机理。推导出任意表面活性剂浓度下吸附量的计算式及多层吸附的Langmuir2-SCA等温方程,由修正的吸附量计算式可得到不同吸附剂浓度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并运用高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下的吸附量检验Langmuir2-SCA等温方程的适用性。通过XRD、FT-IR、FE-SEM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光学性质和形貌进行表征,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Langmuir2-SCA等温方程可准确地描述高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下的吸附量。相比于SDS-SiO_(2)纳米颗粒,CTAB-ZrO_(2)纳米颗粒能吸附更多的表面活性剂、更少的水分子;同时CTAB-ZrO_(2)具有更好的摩擦磨损性能,且微粒呈球状,粒径分布较均匀,包覆性较好。因此,在磁性磨料研磨加工中,选择CTAB-ZrO_(2)作为磨粒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剂浓度效应 等温式方程 多层吸附 磁性磨粒研磨 摩擦磨损性能
下载PDF
济阳坳陷缓坡带页岩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彭艳霞 杜玉山 +5 位作者 蒋龙 方正 晁静 杨依庆 孙宁 曹增辉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5-544,共10页
页岩孔隙主要为微—纳米级孔,其微观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对页岩油储层评价至关重要。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X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和低温氮气吸附-脱附实验等方法,定量表征了济阳坳陷缓坡带陆相页岩油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和分形特征。结果表明... 页岩孔隙主要为微—纳米级孔,其微观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对页岩油储层评价至关重要。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X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和低温氮气吸附-脱附实验等方法,定量表征了济阳坳陷缓坡带陆相页岩油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和分形特征。结果表明:济阳坳陷缓坡带主要发育碳酸盐质页岩、混合碳酸盐质页岩、含硅灰质页岩、含灰(硅)混合质页岩等4种岩相类型。低温氮气吸附-脱附曲线主要呈现为Ⅳ类,发育4种迟滞回线类型。选取多层吸附区域氮气吸附数据,计算分形维数,页岩样品分形维数介于2.4106~2.6160,平均为2.5275,页岩样品孔隙结构整体复杂,粗糙程度中等偏高,非均质性较强。页岩的有机质丰度变化主要受陆源碎屑质量分数的影响。分形维数与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关系密切,页岩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越小,分形维数越大。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多与页岩层理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纹层状页岩具有更大的平均孔径、更好的孔隙结构及更弱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低温氮气吸附 孔隙结构 多层吸附区 分形维数 济阳坳陷
下载PDF
沥青质在高定向热解石墨表面络合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晔帆 张迎春 +2 位作者 刘显东 张弛 陆现彩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2-603,共12页
沥青质在固体表面的络合机制是解决剩余油开采难题的重要理论基础。为了给聚集抑制剂和表面活性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系统研究了沥青质在高定向热解石墨表面附着、聚集的特征。通过计算表面吸附过程中沥青质的自由... 沥青质在固体表面的络合机制是解决剩余油开采难题的重要理论基础。为了给聚集抑制剂和表面活性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系统研究了沥青质在高定向热解石墨表面附着、聚集的特征。通过计算表面吸附过程中沥青质的自由能变化,基于Yen-Mullins模型的定量判据,结合沥青质平均相互作用分子数和分子密度分布,定量分析了沥青质在固-液界面体系与溶液体系中聚集作用的差异。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表明,固体表面会降低沥青质的聚集程度,加快聚集过程中的阶段分化,具体包括4个阶段的界面过程:①沥青质覆盖固体表面并逐渐铺满一层;②固体表面上形成纳米聚集体;③固体表面上纳米聚集体与溶液中的纳米聚集体通过边缘堆叠、T形堆叠形成簇状物;④固体表面的聚集体与溶液中的聚集体通过脂肪侧链接触形成絮凝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聚集 沥青质沉积 多层吸附模型 络合机制 粗粒化方法 平均力势
原文传递
煤弹性参数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AVO响应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雨珊 邹冠贵 +2 位作者 曾葫 佘佳生 赵太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94-208,共15页
研究煤弹性参数的影响因素可以揭示煤层AVO响应的物理含义,有利于指导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层气勘探。以沁水盆地寺河矿区3号煤层的60块煤样为研究对象,根据煤的工业成分分析、矿物成分分析和地层条件下测试结果,基于BET多层吸附理论(The ... 研究煤弹性参数的影响因素可以揭示煤层AVO响应的物理含义,有利于指导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层气勘探。以沁水盆地寺河矿区3号煤层的60块煤样为研究对象,根据煤的工业成分分析、矿物成分分析和地层条件下测试结果,基于BET多层吸附理论(The Brunauer-Emmett-Teller theory)和自洽模型构建不同流体饱和的煤层气储层岩石物理模型。主要考虑3种流体饱和情况:1种为完全水饱和,另外2种为不同的含水、吸附气和游离气的多相混合流体。在此基础上,分析煤基质组成、孔隙率和流体饱和情况对煤的弹性参数的综合影响,进一步开展含煤地层在不同孔隙率、不同流体饱和情况下的地震AVO响应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煤的孔隙率是引起煤纵横波速度、多相流体饱和煤体积模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孔隙率增大引起多相流体饱和煤体积模量的变化较明显;相比于孔隙率,不同煤基质组成对完全水饱和煤体积模量、密度的影响更为显著;不同流体饱和情况引起的煤弹性参数变化相较于孔隙率、煤基质组成小。分析含煤地层的AVO响应特征可以发现,孔隙率与AVO属性呈一定线性关系,含水饱和度与AVO属性呈一定非线性关系;与其他AVO属性相比,横波阻抗属性在不同孔隙率、不同流体饱和情况下的地震AVO响应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T多层吸附 煤的弹性参数 AVO属性 煤层气
下载PDF
富氧膜与变压吸附结合的制氧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
17
作者 李毅 刘晓峰 +4 位作者 王博 柴渭莉 王学友 张伟 崔淑洁 《军事医学》 CAS 2022年第11期863-866,共4页
目的设计研制富氧膜与变压吸附制氧结合的联合制氧系统,探索两种制氧模式相结合的制氧工艺。方法通过理论计算、三维设计和性能试验,实现对富氧膜制氧组件和变压吸附制氧组件结构、制氧工艺的优化设计和制氧系统性能验证。结果先富氧膜... 目的设计研制富氧膜与变压吸附制氧结合的联合制氧系统,探索两种制氧模式相结合的制氧工艺。方法通过理论计算、三维设计和性能试验,实现对富氧膜制氧组件和变压吸附制氧组件结构、制氧工艺的优化设计和制氧系统性能验证。结果先富氧膜后变压吸附的联合制氧系统制氧浓度可达约95%。结论较之单独的变压吸附制氧装置,在保持出氧压力和制氧量稳定的前提下,先富氧膜后变压吸附的联合制氧工艺能将制氧浓度提升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膜 变压吸附 多层吸附塔 制氧性能
原文传递
电容式铜掺杂氧化锌湿度传感器的特性
18
作者 叶子 孙宁 刘伟景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68-375,共8页
通过水热法制备不同原子数分数铜(Cu)掺杂氧化锌(ZnO)纳米棒材料,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所制备样品的结构形貌及表面价态进行表征与测量。采用介电泳(DEP)操控技术将不同材料按照电场... 通过水热法制备不同原子数分数铜(Cu)掺杂氧化锌(ZnO)纳米棒材料,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所制备样品的结构形貌及表面价态进行表征与测量。采用介电泳(DEP)操控技术将不同材料按照电场的分布均匀排列在叉指电极之间,制成电容式湿度传感器。测试数据表明与未掺杂ZnO样品相比,Cu掺杂ZnO样品尤其是原子数分数2%及5%Cu掺杂ZnO,具有更好的灵敏度等传感特性。Freundlich模型拟合结果表明,Cu掺杂能够有效提高材料的湿度吸附强度与容量。同时结合复阻抗频谱与多层吸附理论对传感机理进行深入讨论,结果表明适量Cu掺杂能够有效提高敏感材料中氧空位浓度,进而提供更多吸附位点,提高湿度传感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式湿度传感器 纳米棒 氧化锌(ZnO) 氧空位 FREUNDLICH模型 多层吸附理论
下载PDF
贵阳红黏土介-微观结构对力学特性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彦召 左双英 李雨霏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6-42,共7页
为阐明贵阳红黏土宏观力学强度与变形特性的介-微观机理,同时考虑不同围压、不同干密度下贵阳重塑红黏土宏观力学特性之间的差异,通过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N2吸附测试及电镜扫描(SEM)测试,研究了原状和重塑土样因颗粒形态、孔隙... 为阐明贵阳红黏土宏观力学强度与变形特性的介-微观机理,同时考虑不同围压、不同干密度下贵阳重塑红黏土宏观力学特性之间的差异,通过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N2吸附测试及电镜扫描(SEM)测试,研究了原状和重塑土样因颗粒形态、孔隙结构与分布等不同所产生的宏观力学特性之间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条件下贵阳红黏土原状样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具有驼峰状的应变软化特性;重塑样则呈现出明显的应变硬化现象。随着干密度的增加,一定围压下重塑样强度曲线硬化现象加强;随围压增加,强度不断增强。原状和重塑土样氮气吸附-脱附等温曲线均表现出明显的Ⅳ型、H3滞后环,曲线整体均呈反"S"型。不过,在平均孔径、比表面积、总孔容积等指标上有差异,反映出原状样孔隙主要由中大孔构成,含部分微小孔;经重塑后大孔和微孔有所减少,介孔呈增多趋势。扫描电镜(SEM)下原状样较重塑样介-微观结构更加复杂,介-微观结构形态参数更加优化,表现出明显的原生结构、更强的力学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阳红黏土 介-微观结构 宏观力学特性 内部作用机理 PCAS岩土体结构识别 多层饱和吸附状态 弱膨胀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