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d掺杂BiFeO_3多铁陶瓷的磁电性能 被引量:4
1
作者 朱珺钏 王伟 +1 位作者 毛翔宇 陈小兵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3-27,共5页
采用快速液相烧结工艺制备出Bi1-xNdxFeO3(BNFO—x,x=0.00~0.20)多铁陶瓷样品,研究了掺杂对BiFeO3微观结构和铁电、磁电及介电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谱显示样品BiFeO3的相均已形成,且在掺杂量x=0.10附近出现结构相变.掺杂后... 采用快速液相烧结工艺制备出Bi1-xNdxFeO3(BNFO—x,x=0.00~0.20)多铁陶瓷样品,研究了掺杂对BiFeO3微观结构和铁电、磁电及介电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谱显示样品BiFeO3的相均已形成,且在掺杂量x=0.10附近出现结构相变.掺杂后样品的剩余磁化(2Mr)和剩余极化(2Pr)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以铁电性能改善最为明显.当掺杂量x=0.10时,样品的耐压性能最好,可观察到完全饱和的电滞回线,且剩余极化达到最大值,2Pr=0.494C·m^-2,比未掺杂时提高了117.6%,随着Nd的掺杂,样品介电常数随温度变化的关系曲线在尼尔温度之前179℃附近多出一个介电峰,但是在BiFeO3样品中并未发现该介电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铁陶瓷 掺杂 剩余极化 剩余磁化 介电常数 尼尔温度
下载PDF
Co掺杂Bi_5Ti_3FeO_(15)多铁陶瓷的磁电性能 被引量:4
2
作者 胡星 王伟 +1 位作者 毛翔宇 陈小兵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160-8166,共7页
采用了传统的固相烧结工艺制备出Bi5Fe1-xCoxTi3O15(BFCT-x,x=0.0—0.6)多铁陶瓷样品,研究了Co掺杂对Bi5FeTi3O15(BFTO)微观结构、铁电和磁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谱显示样品均已形成四层铋系层状钙钛矿相,且随着掺杂量的增加发生了结构变... 采用了传统的固相烧结工艺制备出Bi5Fe1-xCoxTi3O15(BFCT-x,x=0.0—0.6)多铁陶瓷样品,研究了Co掺杂对Bi5FeTi3O15(BFTO)微观结构、铁电和磁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谱显示样品均已形成四层铋系层状钙钛矿相,且随着掺杂量的增加发生了结构变化.拉曼光谱进一步证实掺入的Co占据了B位,并且Co的掺杂对B位离子的有序排列产生了影响.掺杂后样品在室温下显示为铁磁性,磁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剩余磁化强度(2Mr)在掺杂量x=0.5时达到最大值,为2.3memu/g,是未掺杂时的1000倍.在不同Co含量下,BFCT-x样品都具有铁电性,但随掺杂量x的增加,剩余极化强度(2Pr)呈现先增加,减小后又增加的趋势.当掺杂量x=0.1时,样品的铁电性能最好,2Pr=11μC/cm2,比未掺杂时提高了38.2%.实验得到综合性能最佳的Co掺杂样品为BFCT-0.5,在室温下能同时具备良好的铁电和铁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烧结 多铁陶瓷 剩余磁化 剩余极化
原文传递
BiFeO3-BaTiO3-LaFeO3三元多铁性陶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晓燕 杜强 +3 位作者 赵晓楠 李金生 张敏 齐西伟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20-525,共6页
采用固相法制备了1-x(0.71BiFeO3-0.29B aTiO3)-xLaFeO3 (x=0.0,0.1,0 2,0 3,0 4,0.5)三元多铁性陶瓷材料,并研究了LaFeO3含量对陶瓷物相结构、微观组织、电学性能和磁电耦合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所有陶瓷均为单一钙钛矿结构,但随LaFeO... 采用固相法制备了1-x(0.71BiFeO3-0.29B aTiO3)-xLaFeO3 (x=0.0,0.1,0 2,0 3,0 4,0.5)三元多铁性陶瓷材料,并研究了LaFeO3含量对陶瓷物相结构、微观组织、电学性能和磁电耦合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所有陶瓷均为单一钙钛矿结构,但随LaFeO3含量的增加,伴随着结构相变。所得陶瓷晶粒尺寸均匀,表现出良好的微观形貌,陶瓷晶粒随LaFeO3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变小。虽然LaFeO3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陶瓷的介电常数,但分析发现,x=0.1时能降低陶瓷的漏导,其漏电流达到了最小值,在10-7~10-8 A/cm2数量级,并且该陶瓷的剩余极化强度Pr和磁电耦合系数αME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45μC/cm2和132.21 mV/cm·Oe (120 kHz)。因此,与0.71BiFeO3-0.29BaTiO3陶瓷相比,添加少量LaFeO3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陶瓷的铁电性和磁电耦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铁性陶瓷 微观组织 电学性能 磁电耦合
原文传递
镶嵌结构Na_(0.5)Bi_(0.5)TiO_(3)-CoFe_(2)O_(4)复相多铁性陶瓷的制备与界面阻抗特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方喆 柯华 +5 位作者 张洪军 邢苗 田晶鑫 唐晓慧 贾德昌 周玉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63-1071,共9页
使用溶胶-凝胶法原位制备了具有镶嵌结构的0-3型Na_(0.5)Bi_(0.5)TiO_(3)-CoFe_(2)O_(4)(NBT-CFO)复相多铁性陶瓷,并研究其电、磁性能。通过TG-DTA、XRD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干凝胶的结晶过程,利用CFO与NBT的差异化结晶温度设计了分步煅烧... 使用溶胶-凝胶法原位制备了具有镶嵌结构的0-3型Na_(0.5)Bi_(0.5)TiO_(3)-CoFe_(2)O_(4)(NBT-CFO)复相多铁性陶瓷,并研究其电、磁性能。通过TG-DTA、XRD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干凝胶的结晶过程,利用CFO与NBT的差异化结晶温度设计了分步煅烧结晶工艺并得到粒径45 nm的NBT-CFO纳米粉体,并烧结得到具有镶嵌结构的0.9NBT-0.1CFO(0.1CFO-SG)复相陶瓷,陶瓷中CFO晶粒均匀分布在NBT晶粒内部。与使用机械混合法制备的复相陶瓷(0.1CFO-MM)相比,具有镶嵌结构的0.1CFO-SG复相陶瓷在250 Hz~1 MHz频率范围内的室温介电损耗均更低,250 Hz时其损耗只有前者的30%。介电温谱、阻抗谱与模谱分析表明,0.1CFO-SG复相陶瓷在350~650℃温区内表现出由铁电-铁磁相界面极化造成的介电弛豫行为,其激活能为0.77 eV。镶嵌结构使0.1CFO-SG复相陶瓷在室温下具有更大的剩余极化和更高的抗击穿场强,提高了其铁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多铁性陶瓷 界面 介电弛豫 阻抗谱
原文传递
Bi_5Fe_(0.7)Ni_(0.3)Ti_3O_(15)多铁陶瓷的电磁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信民 吴静 +2 位作者 王伟 毛翔宇 陈小兵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39,47,共6页
采用传统的固相烧结工艺制备出Bi5Fe0.7Ni0.3Ti3O15(BFNT)多铁陶瓷样品,研究镍离子基团的植入对材料的微观结构、磁性能和电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谱显示BFNT样品的4层Aurivillius相已形成.室温下,BFNT样品具有铁磁性,其剩余磁化(2Mr)和... 采用传统的固相烧结工艺制备出Bi5Fe0.7Ni0.3Ti3O15(BFNT)多铁陶瓷样品,研究镍离子基团的植入对材料的微观结构、磁性能和电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谱显示BFNT样品的4层Aurivillius相已形成.室温下,BFNT样品具有铁磁性,其剩余磁化(2Mr)和矫顽场(2Hc)分别为0.086 A.m2.kg-1和18.5 kA.m-1.样品磁性的增强可能来源于局域的Fe—O—Ni的耦合.介电温度谱的测试结果表明:与Bi5FeTi3O15(BFTO)比较,BFNT的铁电相变温度降低,低温段的介电峰具有明显的弛豫特征,该弛豫可能与磁有关.室温下,当外加电场为24.5 MV.m-1时,样品的剩余极化(2Pr)和矫顽场(2Ec)分别为0.069 C.m-2和14.3 MV.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铁陶瓷 固相烧结 剩余磁化 剩余极化 介电弛豫
下载PDF
磁性离子基团耦合激发Bi_5FeTi_3O_(15)材料中的铁磁性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伟 胡星 +1 位作者 毛翔宇 陈小兵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63-1267,共5页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Bi_5Fe_(1-x)Co_xTi_O_(15)(BFCT-x,x=0.0~0.6)陶瓷样品.掺杂后样品的剩余磁化强度(2M_r)和剩余极化强度(2P_r)都得到了提高,并以磁性能改善最为明显,在室温下显示为铁磁性.BFCT-0.5样品的磁化强度达到2.3 mA...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Bi_5Fe_(1-x)Co_xTi_O_(15)(BFCT-x,x=0.0~0.6)陶瓷样品.掺杂后样品的剩余磁化强度(2M_r)和剩余极化强度(2P_r)都得到了提高,并以磁性能改善最为明显,在室温下显示为铁磁性.BFCT-0.5样品的磁化强度达到2.3 mA·m^2/kg,比未掺杂高两个数量级.样品铁磁性的增强可能来源于Fe-O-Co耦合.样品的铁电性能随掺杂量的变化则表现为增强、减弱、再增强趋势.这一趋势是由掺杂导致的晶格畸变、电荷补偿以及共价键的变化所共同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铁陶瓷 剩余磁化 剩余极化
下载PDF
烧结温度对Bi6Fe2Ti3O18多铁陶瓷的结构和铁电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孟欣 祁红艳 祁亚军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6期658-662,共5页
以Bi2O3、Fe2O3、TiO2为原料,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法,分别在930℃、950℃、1000℃、1050℃下烧结制备Bi6Fe2Ti3O18陶瓷.X线衍射结果表明,在930℃、950℃和1000℃烧结的陶瓷均为单一的层状钙钛矿Bi6Fe2Ti3O18相,而在较高温度1050℃下烧结的... 以Bi2O3、Fe2O3、TiO2为原料,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法,分别在930℃、950℃、1000℃、1050℃下烧结制备Bi6Fe2Ti3O18陶瓷.X线衍射结果表明,在930℃、950℃和1000℃烧结的陶瓷均为单一的层状钙钛矿Bi6Fe2Ti3O18相,而在较高温度1050℃下烧结的陶瓷出现了杂相.扫描电镜观察显示,950℃烧结得到的陶瓷晶粒尺寸均一,气孔率较低.电滞回线测试显示,950℃烧结的陶瓷耐压性最好,剩余极化随外加电场的增加逐渐增大,当测试电压为240kV/cm时,剩余极化强度(2Pr)最大值为21μC/cm^2.压电力显微镜测量显示该陶瓷具有良好的铁电极化翻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铁陶瓷 烧结温度 微观结构 剩余极化
下载PDF
BiFeO_3基铁磁电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进展
8
作者 王宝珍 陈永庄 《商洛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24-27,共4页
BiFeO3是一种典型的铁磁电材料,因在室温下同时具有铁电性与磁性而在新型存储器件、磁电传感器和自旋电子器件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人们从理论和实验上不断地进行探索。在对比分析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综述研究国内外在该领域取得的成... BiFeO3是一种典型的铁磁电材料,因在室温下同时具有铁电性与磁性而在新型存储器件、磁电传感器和自旋电子器件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人们从理论和实验上不断地进行探索。在对比分析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综述研究国内外在该领域取得的成果,以理清新近在BiFeO3基铁磁电陶瓷材料制备、性能等研究工作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电磁陶瓷 BIFEO3 固溶体 磁电效应
下载PDF
BiFeO_3-Bi(Ti_(0.5)Ni_(0.5))O_3固溶体陶瓷的多铁性能研究
9
作者 马争争 李建青 +2 位作者 胡晓军 陈子鹏 余灵风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14,38,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系列(1-x)BiFeO3-xBi(Ti0.5Ni0.5)O3固溶体陶瓷,研究了不同组分下样品的结构和铁电、铁磁及介电性能。X射线衍射谱显示出样品具有纯相的菱方钙钛矿结构。与纯BFO陶瓷相比,固溶体陶瓷样品的剩余磁化(Mr)和剩余极化(...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系列(1-x)BiFeO3-xBi(Ti0.5Ni0.5)O3固溶体陶瓷,研究了不同组分下样品的结构和铁电、铁磁及介电性能。X射线衍射谱显示出样品具有纯相的菱方钙钛矿结构。与纯BFO陶瓷相比,固溶体陶瓷样品的剩余磁化(Mr)和剩余极化(Pr)都有明显的提高。其中x=0.1的样品能观察到饱和的磁滞回线,并表现出最佳的磁电性能,具有最大的剩余磁化Mr=0.565 31emμ/g和最大的剩余极化Pr=5.767μC/cm2。通过测量样品介电常数随温度变化的关系曲线,观察到铁电相变与铁磁性相变发生的介电异常峰,并显示出样品的损耗和漏电流大幅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EO3 多铁 室温铁电 室温磁性
原文传递
Ho掺杂的BiFeO_3多铁陶瓷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6
10
作者 余洋 胡忠强 +3 位作者 邱达 裴玲 于本方 李美亚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9-543,共5页
用固相反应和快速退火冷却法制备了纯的BiFeO3(BFO)陶瓷和15%Ho掺杂的Bi0.85Ho0.15FeO3(BHFO)陶瓷,研究了室温下陶瓷的晶格结构及其铁电、介电、漏电和磁性能.结果表明,Ho掺杂有助于减少BiFeO3陶瓷中的杂相,改善其铁电、介电、漏电和磁... 用固相反应和快速退火冷却法制备了纯的BiFeO3(BFO)陶瓷和15%Ho掺杂的Bi0.85Ho0.15FeO3(BHFO)陶瓷,研究了室温下陶瓷的晶格结构及其铁电、介电、漏电和磁性能.结果表明,Ho掺杂有助于减少BiFeO3陶瓷中的杂相,改善其铁电、介电、漏电和磁性能.与BFO陶瓷相比,BHFO陶瓷具有典型的电滞回线;当电场强度为150 kV/cm时,其2Pr(剩余极化值)为15μC/cm2.同时,BHFO具有比BFO显著增大的介电常数和明显降低的介电损耗.磁性能测试表明,BHFO陶瓷表现出弱的铁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eO3多铁陶瓷 Ho掺杂 铁电性 介电性 磁性
原文传递
PrBi_4Fe_(0.5)Co_(0.5)Ti_3O_(15)多铁陶瓷的性能研究
11
作者 陈春霞 李浩然 郑仁奎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1-515,共5页
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法与两步合成法制备了Pr Bi4Fe0.5Co0.5Ti3O15陶瓷,研究了Pr与Co共掺杂对Bi5Fe Ti3O15陶瓷的结构、磁性能以及介电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传统固相反应法制备的样品比两步法制备的样品更容易形成单相结构。铁... 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法与两步合成法制备了Pr Bi4Fe0.5Co0.5Ti3O15陶瓷,研究了Pr与Co共掺杂对Bi5Fe Ti3O15陶瓷的结构、磁性能以及介电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传统固相反应法制备的样品比两步法制备的样品更容易形成单相结构。铁电和磁性测量证明样品具有多铁性,并且Pr与Co共掺杂能大幅提高材料的磁性能,固相反应法与两步合成法制备的样品在室温下的剩余磁化强度(2Mr)分别为0.315,0.576 Am2/kg,比文献报道的Bi5Fe Ti3O15陶瓷的2Mr(2.7×10-6 Am2/kg)高5个数量级,比掺Co的Bi5Fe0.5Co0.5Ti3O15陶瓷2Mr(7.8×10-3 Am2/kg)高2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铁陶瓷 固相反应法 磁性能 介电性能
下载PDF
La掺杂BiFe_(0.5)Co_(0.5)O_3陶瓷的结构和性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静 李信民 +1 位作者 毛翔宇 陈小兵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23,共4页
采用固相烧结工艺制备了LaxBi1-xFe0.5Co0.5O3(BLFCO-x,x=0.00,0.05,0.15,0.30)陶瓷样品,研究了La掺杂对BiFe0.5Co0.5O3陶瓷结构、漏电流、磁性能以及介电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显示,BLFCO-x样品基本形成了BFCO的相,但随着La的掺... 采用固相烧结工艺制备了LaxBi1-xFe0.5Co0.5O3(BLFCO-x,x=0.00,0.05,0.15,0.30)陶瓷样品,研究了La掺杂对BiFe0.5Co0.5O3陶瓷结构、漏电流、磁性能以及介电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显示,BLFCO-x样品基本形成了BFCO的相,但随着La的掺杂,晶格常数发生改变,结构向四方相转变.少量La离子的掺入降低了BFCO的漏电流.在常温下,随着La离子浓度的增大,BLFCO-x样品的磁性逐渐下降.样品的变温介电结果表明,当La离子浓度较小时,存在两个介电峰,但La离子浓度较大时,呈现单一介电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铁陶瓷 LA掺杂 剩余磁化 介电常数
下载PDF
(K_(0.5)Na_(0.5))NbO_(3)-xBi(Co_(0.875)Fe_(0.125))O_(3)多铁陶瓷的相变及其铁电性和铁磁性
13
作者 张超 郑东亮 +2 位作者 陶加华 杨平雄 褚君浩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76-684,共9页
采用固相反应烧结法合成了(K_(0.5)Na_(0.5))NbO_(3)-xBi(Co_(0.875)Fe_(0.125))O_(3)(KNN-xBCF)多铁陶瓷,并且对其结构和光电磁等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BCF组分x的增加,KNN-xBCF陶瓷表现出明显的由正交相向菱形相的结构... 采用固相反应烧结法合成了(K_(0.5)Na_(0.5))NbO_(3)-xBi(Co_(0.875)Fe_(0.125))O_(3)(KNN-xBCF)多铁陶瓷,并且对其结构和光电磁等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BCF组分x的增加,KNN-xBCF陶瓷表现出明显的由正交相向菱形相的结构转变行为,而且其光学带隙也被降低到了3 eV。此外,源于正交相和菱形相的共存,KNN-0.01BCF陶瓷拥有最大的剩余极化强度,约为4.02μC/cm^(2)。同时,KNN-xBCF陶瓷的磁性可以由抗磁性转化为铁磁性,从而实现铁电性与铁磁性的共存。系统研究了无铅钙钛矿多铁KNN-xBCF陶瓷的结构相变、带隙窄化、铁电性和铁磁性,并且展示了其在多铁器件中的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_(0.5)Na_(0.5))NbO_(3)-xBi(Co_(0.875)Fe_(0.125))O_(3) 多铁陶瓷 相变 铁电性 铁磁性
下载PDF
Ba,Ti双位共掺杂BiFeO_3多铁功能陶瓷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炎 朱永丹 +1 位作者 胡诚 李美亚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1-337,共7页
采用快速液相烧结法制备出多铁BiFeO_3(BFO),Bi_1-xBa_xFe_(0.950)Ti_(0.050)O_3(x=0.100,0.150,0.200,0.300,0.350) 和Bi_(0.800)Ba_(0.200)Fe_(1-y)Ti_yO_3(y=0.025,0.050,0.075,0.100)陶瓷.研究了不同Ba,Ti掺杂含量对BFO陶瓷微观结... 采用快速液相烧结法制备出多铁BiFeO_3(BFO),Bi_1-xBa_xFe_(0.950)Ti_(0.050)O_3(x=0.100,0.150,0.200,0.300,0.350) 和Bi_(0.800)Ba_(0.200)Fe_(1-y)Ti_yO_3(y=0.025,0.050,0.075,0.100)陶瓷.研究了不同Ba,Ti掺杂含量对BFO陶瓷微观结构、表面形貌、介电性能以及磁性的影响.XRD测试表明制得的陶瓷样品为菱形钙钛矿结构,属于R3c空间群,Ba,Ti掺杂含量较高时会引起结构发生畸变.陶瓷的漏电流密度随Ba掺杂含量的升高而增大,却随Ti掺杂含量的升高而减小.磁性测试表明,Ba,Ti双位共掺杂BFO陶瓷具有饱和的磁滞回线,其剩余磁化强度随Ba掺杂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Ti掺杂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在x=0.350时陶瓷样品的最大剩余磁化强度达到0.29em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铁BiFeO3陶瓷 Ba和Ti双位共掺杂 磁性增强 快速液相烧结法
原文传递
多铁性复合陶瓷的制备及电磁性能研究
15
作者 官钰洁 《陶瓷》 CAS 2016年第7期24-28,共5页
采用传统的固相反应法制备了钛酸钡与铁氧体的多铁性复合陶瓷。XRD和SEM测试表明,复合陶瓷由四方相的BaTiO_3陶瓷和Co-Ti掺杂的铁氧体混合物组成。磁性和铁电性能测试表明,复合陶瓷同时表现为室温下的铁磁性和铁电性共存。复合物的饱和... 采用传统的固相反应法制备了钛酸钡与铁氧体的多铁性复合陶瓷。XRD和SEM测试表明,复合陶瓷由四方相的BaTiO_3陶瓷和Co-Ti掺杂的铁氧体混合物组成。磁性和铁电性能测试表明,复合陶瓷同时表现为室温下的铁磁性和铁电性共存。复合物的饱和磁化强度随着铁氧体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饱和极化强度,剩余极化强度和矫顽场随铁氧体含量的增加而减少。复合陶瓷的介电常数在更高的频率时随铁氧体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而介电损耗随着铁氧体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铁性复合陶瓷 铁磁性 铁电性 介电性
下载PDF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Multiferroic BiFeO<sub>3</sub>Ceramic by Argon Sputtering 被引量:1
16
作者 Paul W. Wang Matthew Guttag C.-S. Tu 《Journal of Surface Engineered Materials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2014年第5期295-308,共14页
Films fabricated by sputter deposit are extensively used in the semiconductor, optical and optoelectronic industries. However, studies to-date have focused only on analyzing the BFO films fabricated by sputter deposit... Films fabricated by sputter deposit are extensively used in the semiconductor, optical and optoelectronic industries. However, studies to-date have focused only on analyzing the BFO films fabricated by sputter deposition. This paper’s research seeks to fill the gap in understanding the sputter effect on the target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whole process of fabricating films by sputter deposition. In this study, 3 keV argon ions were continuously sputtered onto a target of multiferroic bismuth ferrite, BiFeO3, (BFO) with 5 mol% BaTiO3, in increasing time intervals.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was applied to examine the sputtered surface after each sputter time interval. This paper makes the following findings. First, the surface-contaminant carbon was almost completely removed after 5120 seconds of sputtering. Second, the study observed two-component oxygen spectra remained after sputtering. Other than the chemi- and physic-sorbed oxygen, these two oxygen components perhaps resulted from the short and long O-Fe bonds due to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Fe3+ ions. Third, sputtering resulted in a change of the oxidation states of bismuth from dominant Bi3+ state to equally weighted Bi3+ state and metallic Bi&#176 state. The changes of the bismuth’s oxidation states, i.e., a non-stoichiometric BFO target might alter the film compositions deposited onto the substrate. This paper shows by introducing low pressure oxygen during the sputtering, the metallic Bio on the target can be re-oxid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Modification by ARGON SPUTTERING multiferroic BiFeO3 ceramIC XP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