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沉积盆地动态分类方法:从原型盆地及其叠加发展过程讨论 被引量:22
1
作者 温志新 童晓光 +2 位作者 张光亚 王兆明 宋成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9-252,共14页
沉积盆地是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基本地质单元,其形成和发展为板块构造演化所控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板块从分离到汇聚的不同阶段、板块的不同位置,产生不同的原型盆地,形成了特定的构造-沉积体系,决定了其生、储、盖等基本含油气条件... 沉积盆地是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基本地质单元,其形成和发展为板块构造演化所控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板块从分离到汇聚的不同阶段、板块的不同位置,产生不同的原型盆地,形成了特定的构造-沉积体系,决定了其生、储、盖等基本含油气条件;二是后期叠加的原型盆地不但本身具有新的油气地质特征,还能够改变早期原型盆地的成藏条件及油气分布规律。以板块构造演化历史为时间线索,通过对现今盆地早期原型及其后期叠加改造过程的系统解剖,用动态方法将全球处于一个威尔逊旋回的现今盆地划分为12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各类盆地的基本属性及含油气条件,为科学预测各类盆地的含油气远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威尔逊旋回 主要原型盆地 次要原型盆地 多旋回盆地
下载PDF
新疆地区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成藏组合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42
2
作者 匡立春 支东明 +4 位作者 王小军 李建忠 刘刚 何文军 马德波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6,共16页
近年来全球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呈现加快发展的趋势,不断获得多项重大油气发现,证实含油气盆地深层蕴含巨大的勘探潜力。新疆地区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是稳定中国油气战略坚实的能源保障,但限于深层领域多,油气富集规律复杂,其勘探潜... 近年来全球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呈现加快发展的趋势,不断获得多项重大油气发现,证实含油气盆地深层蕴含巨大的勘探潜力。新疆地区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是稳定中国油气战略坚实的能源保障,但限于深层领域多,油气富集规律复杂,其勘探潜力及方向不是十分明确,进一步厘清新疆地区深层—超深层重点领域区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新疆地区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分析,对比研究了新疆地区三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深层基础石油地质条件及油气成藏组合特征,系统梳理了三大盆地深层油气勘探领域,结合典型油气藏解剖,构建了新疆地区深层不同领域油气成藏模式,进一步明确了其控藏要素及油气分布特征。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库车前陆冲断带、塔西南山前带,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二叠系—三叠系、南缘冲断带下组合、二叠系页岩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二叠系—三叠系、深层石炭系等区带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是未来深层寻求规模储量及重大突破的重要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区 多旋回叠合盆地 深层—超深层 成藏组合 勘探潜力 勘探领域
下载PDF
中国西部海相盆地地质结构控制油气分布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3
3
作者 何登发 马永生 +2 位作者 蔡勋育 张健 张义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37-1057,共21页
中国西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海相盆地的中、下组合是我国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深化研究油气分布规律是优化勘探部署、提高勘探效益与持续获得勘探发现的关键。本文从盆地地质结构控制油气分布的学术思路出发,立足于近年来的勘探新... 中国西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海相盆地的中、下组合是我国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深化研究油气分布规律是优化勘探部署、提高勘探效益与持续获得勘探发现的关键。本文从盆地地质结构控制油气分布的学术思路出发,立足于近年来的勘探新进展、新发现,应用比较分析方法,揭示油气分布的构造控制规律。研究表明,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海相盆地位于古亚洲洋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的复合作用区,是在前寒武纪克拉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它们经历了Z-D_2、(D_3-)C_2-T、J-Q等三个伸展-聚敛旋回的演化;每一伸展-聚敛旋回发育了独立的生-储-盖组合,伸展期因差异沉降发育好的烃源岩,聚敛期发育大规模展布的储集体与圈闭组合;盆地的基底分区对后期原型盆地的发育和沉积盖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盆地多旋回叠合,形成了"垂向分层、横向分块"的地质结构,叠合结构样式控制了油气聚集层系与富集区带,普遍存在加里东中期与印支期等两期原生油气成藏期,及燕山中期(J_3-K_1)与喜马拉雅晚期(N_2-Q)等两期油气调整成藏期,新构造运动期油气成藏较为普遍。海相叠合盆地含油气层系多,原型盆地的叠合界面常是重要的油气富集部位,隆起带、断裂带、台缘带(或岩相带)是重要的油气富集区(带),叠合盆地的中下部组合是下一步油气勘探持续突破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旋回叠合盆地 地质结构 油气分布规律 比较分析 勘探领域 四川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中国沉积盆地油气立体综合勘探论 被引量:32
4
作者 何登发 李德生 +1 位作者 童晓光 吴晓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5-284,共20页
中国油气勘探近15年来进入发现高峰期,在成熟区精细勘探、新区、新层系、新类型、新领域勘探中不断取得突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剖析这一阶段勘探的性质与思维方法将为中国油气勘探持续深入开展奠立重要基础。从沉积盆... 中国油气勘探近15年来进入发现高峰期,在成熟区精细勘探、新区、新层系、新类型、新领域勘探中不断取得突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剖析这一阶段勘探的性质与思维方法将为中国油气勘探持续深入开展奠立重要基础。从沉积盆地系统论与油气勘探方法论的角度,通过剖析沉积盆地的油气地质基础,结合现阶段油气勘探实践,提出了新时期的勘探理念与方法。研究表明,中国的沉积盆地多为多旋回叠合盆地,沉积盆地的演化受周缘板块构造作用、陆内构造变形及其深部地幔地质过程的控制,复杂构造背景下油气多层系规模聚集。中国沉积盆地有常规油气、低熟油、生物气、致密气、页岩油气、煤、煤层气、盐类、天然气水合物和金属等多种矿产资源,资源潜力大。中国的油气勘探经历了构造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阶段,现今进入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并举的“立体综合勘探”阶段。这一阶段是针对“全盆地、多层系、多尺度储集体、多类型资源”的全链条的整体勘探,钻探进入万米尺度,海域进入深水区。立体综合勘探的理论基础是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地质学、油气成藏动力学与非常规油气地质学,技术手段是多尺度(微米-纳米)储集体分析技术、“两宽一高”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与“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主要工作方法是地质-工程一体化与勘探-开发一体化。立体综合勘探思维与方法将是常规与非常规油气一体化高效勘探与油气-煤-盐-金属等矿产资源综合勘探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思维 沉积盆地系统 盆地动力学 统一油气系统 多旋回叠合盆地 非常规油气 立体综合勘探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27
5
作者 杨长清 董贺平 李刚 《海洋地质前沿》 2014年第7期17-21,33,共6页
南黄海盆地是在前震旦系克拉通基础上发育的中、古生界海相与中、新生界陆相多旋回叠合盆地。通过地震资料解释,结合邻区钻井与区域地质资料,对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中、古生代地层及其形成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沉... 南黄海盆地是在前震旦系克拉通基础上发育的中、古生界海相与中、新生界陆相多旋回叠合盆地。通过地震资料解释,结合邻区钻井与区域地质资料,对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中、古生代地层及其形成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沉积了较全的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发育第四系—新近系、中—下三叠统青龙组、上二叠统、下二叠统—上泥盆统、中—下志留统,奥陶系—震旦系和前震旦系变质岩系等7套地震地质层序;主要经历了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震旦纪—早古生代克拉通发育、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稳定台地—陆内裂陷、晚三叠世—古近纪形成与抬升剥蚀及新近纪-第四纪坳陷沉降5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多旋回叠合盆地 中、古生代 地震层序 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
下载PDF
中国多旋回叠合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地质结构与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25
6
作者 何登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4-59,共36页
深入认识盆地的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探讨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将为揭示中国大陆属性、资源能源分布、环境变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奠立重要基础。本文立足于油气勘探的新资料,应用活动论构造历史观与比较大地构造学方法,分析了中国叠合沉积... 深入认识盆地的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探讨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将为揭示中国大陆属性、资源能源分布、环境变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奠立重要基础。本文立足于油气勘探的新资料,应用活动论构造历史观与比较大地构造学方法,分析了中国叠合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构造分区、地质结构与油气成藏模式,探索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中国叠合沉积盆地经历了中新元古代、寒武纪—泥盆纪(或中泥盆世)、(晚泥盆世—)石炭纪—三叠纪与侏罗纪—第四纪4个构造旋回的演化;据东西向两条构造锋线和南北(或北北东)向的两条改造锋线及西太平洋弧后盆地带,可将中国划分为北疆、内蒙古、松辽、塔里木—阿拉善、鄂尔多斯、渤海湾、青藏、四川、华南与海域等10个沉积盆地区;发育有前陆/克拉通、前陆/坳陷、坳陷/断陷、断陷/坳陷、反转断陷、被动陆缘、走滑叠合和改造残留等8种叠合盆地结构类型;发育安岳裂陷槽型、塔北型、苏里格复合三角洲型、玛湖凹陷型、陆梁隆起型、库车冲断带型、大庆长垣型、古潜山型、中央峡谷水道型、柴东生物气型、四川源内型与沁水向斜煤层气型等12种典型油气成模式;盆地内凹陷/断陷的油气分布具有空间有序性,叠合界面油气富集具优势性,油气叠合分布有强的非均一性,中西部前陆/克拉通叠合型盆地的油、气分区分布,海域被动陆缘/断陷叠合型盆地的油、气分带分布。中国多旋回叠合盆地具有独特的“三环带状”油气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旋回 盆地构造分区 地质结构样式 油气分布规律 多旋回叠合盆地 中国
下载PDF
中国超深层油气勘探领域研究进展与关键问题 被引量:15
7
作者 何登发 贾承造 +8 位作者 赵文智 徐凤银 罗晓容 刘文汇 唐勇 高山林 郑秀娟 李涤 郑娜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62-1172,共11页
基于油气勘探发现和地质认识进展,从成盆、成烃、成储及成藏的内在地质过程出发,揭示沉积盆地超深层油气的形成与赋存规律并探讨超深层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中国超深层主要经历中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2个伸展-聚敛旋回,构造-沉积分异产生... 基于油气勘探发现和地质认识进展,从成盆、成烃、成储及成藏的内在地质过程出发,揭示沉积盆地超深层油气的形成与赋存规律并探讨超深层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中国超深层主要经历中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2个伸展-聚敛旋回,构造-沉积分异产生空间上相邻的源-储组合;发育丘滩体型、岩溶缝洞型、断溶型、白云岩型和断裂带型等多种类型规模性碳酸盐岩储集体、超压型碎屑岩和基岩裂缝性储集体;油气多期复合成藏,晚期调整定位;油气分布受高能滩带、区域不整合面、古隆起与大型断裂带等的控制;赋存多种成因的天然气和轻质油。超深层油气资源占剩余总资源量的33%,为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超深层的大型成藏地质单元与规模富集区带将是持续取得油气大发现的重点方向,勘探前景广阔。超深层油气地质条件和富集区带预测为油气地质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超深层油气 多旋回叠合盆地 勘探进展 勘探技术 轻质油 天然气
下载PDF
多旋回叠合盆地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8
作者 王继超 白远 《辽宁化工》 CAS 2016年第6期820-822,826,共4页
多旋回叠合盆地为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其储层致密且多为隐蔽性的岩性油气藏,尤其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较为复杂,备受地质学家关注。本次研究依据陕北地区探井取心物性分析、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及铸体薄片等资料,系统分析研究区... 多旋回叠合盆地为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其储层致密且多为隐蔽性的岩性油气藏,尤其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较为复杂,备受地质学家关注。本次研究依据陕北地区探井取心物性分析、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及铸体薄片等资料,系统分析研究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孔隙定量演化。结果表明区内长8油层组砂岩为分选中-好、次棱角状为主的细粒长石砂岩或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孔隙度平均值为8.5%。渗透率平均值为0.42×10^-3μm^2,为特低孔-超低渗储层,长8储层原始孔隙度平均值为38.03%,压实后的孔隙度平均为21.58%,胶结作用下砂岩孔隙度平均接近6.89%,后期溶蚀作用增加孔隙度在2.04%~6.56%,平均孔隙度接近10.77%,孔隙演化的定量计算与岩心的物性分析结果较为一致,同时本区长8储层致密时期主要发生在早期的压实和胶结作用,而后期的溶蚀作用极大的改善了储层的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旋回叠合盆地 陕北地区 长8油层组 成岩作用 孔隙定量演化
下载PDF
华北东部盆地油气勘探潜力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22
9
作者 王毓俊 田在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12,共6页
华北东部盆地是典型的多旋回叠加改造型盆地 ,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普遍具有生烃潜力和储盖组合条件。漫长的地质演化和新生代构造断裂活动形成了上第三系至太古界多层系多类型的油气藏 ,在凹陷、凸起的各部... 华北东部盆地是典型的多旋回叠加改造型盆地 ,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普遍具有生烃潜力和储盖组合条件。漫长的地质演化和新生代构造断裂活动形成了上第三系至太古界多层系多类型的油气藏 ,在凹陷、凸起的各部位 ,分布着大型油气聚集带。根据盆地历史演化、勘探程度差异性及油气发现的特点 ,对华北东部盆地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分析。在该地区应着重研究多勘探层系、勘探程度的差异性和地质理论的新进展 ,充分挖掘各探区内各单元的油气资源潜力 ,第三系深层、前第三系、滩海和浅海应是华北东部盆地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东部 多旋回叠加盆地 多层系 油气藏 第三系深层 前第三系 滩海 浅海 勘探潜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