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PK及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在小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建明 郑德义 +4 位作者 贾一韬 付晋凤 吕开阳 郑兴锋 夏照帆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7,共2页
目的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及PI3K-AKT信号通路在小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再灌注0.5、1、2、4、6、12 h组,夹闭小鼠腹腔动脉30 min后松开动脉夹再灌注建立模型。分析计算胃黏膜出血面积百分... 目的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及PI3K-AKT信号通路在小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再灌注0.5、1、2、4、6、12 h组,夹闭小鼠腹腔动脉30 min后松开动脉夹再灌注建立模型。分析计算胃黏膜出血面积百分比,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组织中磷酸化p38、JNK、ERK、AKT以及总AKT蛋白。结果再灌注组再灌注后各时间点胃黏膜出血面积明显大于假手术组(P均<0.01)。与假手术组相比,再灌注组再灌注后30 min^2 h,胃组织p38、JNK、ERK明显活化(P<0.01);12 h及24 h再灌注组ERK活化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再灌注组再灌注后各时间点AKT的磷酸化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结论MAPK信号通路活化可能参与了小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促修复的PI3K-AKT通路持续活化,可能参与了缺血再灌注后胃黏膜损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胃黏膜出血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PI3K-AKT信号通路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伴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徐永红 程黎杰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26期139-140,共2页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4例急性心肌梗死伴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2例。常规组予以埃索美拉唑...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4例急性心肌梗死伴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2例。常规组予以埃索美拉唑肠溶胶囊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联合口服治疗,实验组予以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联合口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和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伴消化道出血患者予以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联合治疗,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胃黏膜 急性心肌梗死 消化道出血 临床疗效
下载PDF
56例老年人口腔出血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鸿玉 王婧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7年第3期142-144,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口腔出血的病因病机。方法:依据56例老年人口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展开病因病机分析。结果:通过56例老年人口腔出血病例统计出血部位:牙龈42例,颊粘膜5例,唇部5例,舌部4例;出血原因:牙周疾病15例,不良修复体27例,... 目的:探讨老年人口腔出血的病因病机。方法:依据56例老年人口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展开病因病机分析。结果:通过56例老年人口腔出血病例统计出血部位:牙龈42例,颊粘膜5例,唇部5例,舌部4例;出血原因:牙周疾病15例,不良修复体27例,静脉畸形6例,牙合创伤5例,其他原因3例;经查56例患者中,有心脑血管病史者43例,需长期服抗凝药物治疗者;8例糖尿病史,仅5例患者否认有相关病史。结论:老年人口腔出血原因复杂,既有全身因素也有局部因素。大力加强老年人口腔保健意识,有效防治老年人口腔疾病,是预防老年人口腔出血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口腔黏膜 出血 病因
下载PDF
酪酸梭菌活菌片在电切肠息肉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殷建红 高峰玉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5年第2期102-104,共3页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活菌片在电切肠息肉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肠息肉择期手术患者61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1例)。2组患者均给予围手术期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手术前2d给予酪酸梭菌活菌片口...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活菌片在电切肠息肉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肠息肉择期手术患者61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1例)。2组患者均给予围手术期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手术前2d给予酪酸梭菌活菌片口服(与抗菌药同时应用时,先用抗菌药,2h后再服用酪酸梭菌活菌片),3片/次,3次/d,服用至手术后第7天。观察2组患者手术后肠黏膜修复、伤口愈合及术后出血等情况。[结果]术后出血率:观察组(9.7%)明显低于对照组(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黏膜修复率:观察组(96.8%)明显高于对照组(66.7%),2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片可以加速肠黏膜修复,促进手术后创面愈合及预防术后出血,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息肉 酪酸梭菌活菌片 电切 肠黏膜 出血
原文传递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胃黏膜影响的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克祥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第13期28-28,30,共2页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观察胃黏膜的损伤情况。结果:1分7例(8.75%),2分3例(3.75%),3分1例(1.25%),4分1例(1.25%)。结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损伤胃黏膜。
关键词 阿司匹林 胃黏膜 消化道出血
下载PDF
溃疡周围黏膜炎症状态与胃溃疡出血治疗成功后再出血的关系及预警模型建立
6
作者 周泽平 朱书渊 任玲玲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23年第23期965-972,共8页
背景消化性溃疡是由消化道黏膜损伤和黏膜屏障功能减弱等多种因素引起,溃疡周围黏膜炎症严重程度是反映消化性溃疡表面损伤和恢复状态的重要指标,可能为溃疡再出血的预测因素.目的分析溃疡周围黏膜炎症状态与胃溃疡出血治疗成功后再出... 背景消化性溃疡是由消化道黏膜损伤和黏膜屏障功能减弱等多种因素引起,溃疡周围黏膜炎症严重程度是反映消化性溃疡表面损伤和恢复状态的重要指标,可能为溃疡再出血的预测因素.目的分析溃疡周围黏膜炎症状态与胃溃疡出血治疗成功后再出血的关系,并基于此建立预警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01/2022-12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胃溃疡出血患者150例,记录初次止血成功后胃溃疡再出血情况及再出血时间,比较再出血组与非再出血组包含溃疡周围黏膜炎症状态在内各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一步筛选影响再出血的因素,并绘制列线图.结果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溃疡周围黏膜炎症状态组随访期间出现胃溃疡再出血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周围黏膜炎症状态、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饮酒、溃疡大小、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以及Forrest分级是影响胃溃疡出血治疗成功后再出血的因素(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发现,溃疡周围黏膜炎症状态、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饮酒、H.pylori感染以及Forrest分级是胃溃疡出血治疗成功后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基于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建立预测再出血风险列线图的区分度及校准度均较好.结论溃疡周围黏膜炎症状态越严重再出血的风险也越高,基于溃疡周围黏膜炎症状态建立胃溃疡出血治疗成功后再出血预测模型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识别高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周围黏膜 炎症 胃溃疡 出血 预警模型
下载PDF
不同pH值对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沙卫红 李瑜元 +2 位作者 贾林 戴寿军 余伟雄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1998年第3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pH值对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疗效的影响,方法和结果:1临床和动物实验富血小板血浆(PRP)中加入不同剂量的HCl以改变其pH环境并测定其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显示,随着HCl量的增加,pH下降,血小板聚集率也... 目的:探讨不同pH值对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疗效的影响,方法和结果:1临床和动物实验富血小板血浆(PRP)中加入不同剂量的HCl以改变其pH环境并测定其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显示,随着HCl量的增加,pH下降,血小板聚集率也降低,当pH<68时,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下降,用不同pH值的缓冲液冲洗大白鼠胃内活检伤口,测定其胃粘膜出血时间(GMBT),结果显示,当pH≥60时,GMBT明显减少,约576±186秒。2胃内pH值监测连续48小时监测胃内pH值,结果显示,甲氰米胍1600mg静脉注射与奥美拉唑40mg静脉注射,胃内pH值相仿,分别为54±13和58±13,逐步降低甲氰米胍用量,其pH值亦逐步下降,至800mg时,胃内pH值为15,基本无作用。3临床疗效观察回顾性分析303例应用雷尼替丁与326例应用奥美拉唑的溃疡出血病人,前者手术率与死亡率为728%和199%,后者为491%和184%。结论:pH值与血小板聚集率及GMBT密切相关,药物治疗溃疡出血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效提高胃内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血小板聚集率 出血 胃内PH值
下载PDF
泮托拉唑和吉法酯治疗双联抗血小板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莹 尤嘉璐 石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4-297,共4页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泮托拉唑和胃黏膜保护剂吉法酯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 1263例PCI术后服用肠溶阿司...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泮托拉唑和胃黏膜保护剂吉法酯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 1263例PCI术后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合并氯吡格雷纳入本研究,按治疗小组分为4组:常规治疗组(n=332)、PPI组(n=318)、胃黏膜保护剂组(n=299)、PPI+胃黏膜保护剂组(n=314)。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的消化道症状、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不良反应等。结果 52例6个月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其中常规治疗组21例,PPI组9例,胃黏膜保护剂组15例,PPI+胃黏膜保护剂组7例,4组6个月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χ~2=8.883,P=0.031),其中常规治疗组显著高于PPI组和PPI+胃黏膜保护剂组(P<0.05),其他各组间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34例,占全部上消化道出血65.4%(34/52),4组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时间无统计学差异(χ2=4.212,P=0.648)。结论泮托拉唑或泮托拉唑联合吉法酯口服可降低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性治疗应从PCI术后第1天开始,至少维持3~6个月,甚至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泵抑制剂 胃黏膜保护剂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抗血小板 上消化道出血
下载PDF
陈氏胰肠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周万邦 陈艺阳 +3 位作者 林齐睿 黄东 刘吉奎 欧希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205-212,共8页
目的探讨陈氏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共63例行PD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陈氏胰肠吻合29例,传统胰管空肠黏膜对... 目的探讨陈氏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共63例行PD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陈氏胰肠吻合29例,传统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34例。共有3名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参与手术,围手术期按常规胰腺术后流程执行。对比分析术前、围手术期及短期随访资料,比较两种吻合方式的优缺点,并根据收集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胰瘘的危险因素。结果陈氏组糖尿病患者较多(37.9% vs14.7%,P=0.035),两组患者其他基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陈氏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黏膜对黏膜组[(368.1±108.8)min vs (427.4±121.1)min,P=0.047]。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2级(41.4% vs 67.6%,P=0.037)、胰周引流管拔管时间[(15.3±8.7)d vs (20.6±9.5)d,P=0.026)]、B/C级胰瘘发生率(10.3% vs 32.3%,P=0.036)以及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率(10.3% vs 32.3%,P=0.036)均有统计学差异。术后胰瘘(POPF)的单因素分析表明,体质指数(BMI) (P=0.013)、胰腺质地(P=0.025)及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P=0.022)与POPF高度相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证明BMI>21 kg/m~2(OR 7.979,P=0.022)、胰腺质地软(OR 5.249,P=0.025)、术中出血>750 mL(OR 10.722,P=0.006)是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陈氏胰肠吻合贯穿胰腺纵向U形缝合法相较传统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法在小胰管的PD术中有着更好的适用性,且PD术后严重胰瘘发生率更低,是一种可靠的胰肠吻合选择。BMI>21 kg/m~2、胰腺质地软、术中出血>750 mL是POPF的独立预后因素,术者应根据患者术前术中情况个体化选择吻合方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陈氏胰肠吻合 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 术后胰瘘 体质指数 胰腺质地 术中出血
下载PDF
内镜胃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患者复发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程畅 汪祺 +2 位作者 叶乐平 李敏 张焰平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450-452,457,共4页
目的:探究内镜胃黏膜下剥离术对于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74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42)。观察组采用内镜胃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外科胃癌根... 目的:探究内镜胃黏膜下剥离术对于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74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42)。观察组采用内镜胃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外科胃癌根治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术后恢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01),且术后并发出血、感染、流出道梗阻的情况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年生存率及术后复发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胃黏膜下剥离术可降低早期胃癌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缓解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康复,远期疗效与外科胃癌根治术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胃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胃癌 术中出血量 生存率
下载PDF
痔上黏膜套叠缝合在痔吻合器上黏膜环切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齐保聚 杨进山 梁艳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8年第8期565-568,共4页
目的探讨痔上黏膜套叠缝合在痔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96例重度痔患者,其中47例患者选用痔上黏膜套叠缝合法(黏膜套叠缝合组),49例患者选用单荷包... 目的探讨痔上黏膜套叠缝合在痔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96例重度痔患者,其中47例患者选用痔上黏膜套叠缝合法(黏膜套叠缝合组),49例患者选用单荷包缝合线法(单荷包缝合组)。比较2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切除直肠黏膜宽度、黏膜环完整性及均匀度、痔核回缩率、术中出血、术后肛门疼痛及住院时间。结果黏膜套叠缝合组术后切除直肠黏膜宽度、痔核回缩率均优于单荷包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中出血、术后肛门疼痛、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套叠缝合组的手术时间要大于单荷包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H治疗重度痔结合痔上黏膜套叠缝合法在不增加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下,能够增加切除直肠黏膜的宽度及痔核回缩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重度痔 套叠缝合 痔回缩率 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
下载PDF
雷贝拉唑和替普瑞酮治疗双联抗血小板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尹春梅 孙瑶 +7 位作者 苏亚荣 康璇 王雅靖 李瑛 苏敏娜 贾子玉 常佩 柴婵娟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1年第2期189-192,共4页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雷贝拉唑和胃黏膜保护剂替普瑞酮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400例PCI术后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合并氯吡格雷纳入本研究,按治疗小组分为4组:常规治疗组100...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雷贝拉唑和胃黏膜保护剂替普瑞酮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400例PCI术后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合并氯吡格雷纳入本研究,按治疗小组分为4组:常规治疗组100例、PPI组100例、胃黏膜保护剂组100例、PPI+胃黏膜保护剂组100例。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不良反应等。结果4组中6个月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28例,其中常规治疗组15例(大出血2例,小出血4例,轻微出血9例),PPI组3例(轻微出血),胃黏膜保护剂组9例(小出血3例,轻微出血6例),PPI+胃黏膜保护剂组1例(轻微出血),4组6个月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3,P<0.01),其中常规治疗组明显高于PPI组和PPI+胃黏膜保护剂组(P<0.05),其他各组间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27例,占全部上消化道出血96%。4组MACE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5,P=0.262)。结论雷贝拉唑或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口服可降低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性治疗应从PCI术后第1天开始,至少维持3~6个月,甚至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泵抑制剂 胃黏膜保护剂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出血 上消化道
下载PDF
Rare presentation of primary (AL) amyloidosis as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without systemic involvement 被引量:2
13
作者 Mohammad F Ali Anik Patel +1 位作者 Stephanie Muller David Friedel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CAS 2014年第4期144-147,共4页
We are reporting a rare case of a patient with primary(AL) amyloidosis presenting with an acute non-variceal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in the absence ofother systemic involvement. The case report involves a58-y... We are reporting a rare case of a patient with primary(AL) amyloidosis presenting with an acute non-variceal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in the absence ofother systemic involvement. The case report involves a58-year-old woman with significant cardiac history andhereditary blood disorder who came in complaining ofabdominal pain and coffee-ground emesis for two days.Computed tomography(CT) scan of the abdomen andpelvis with contrast revealed segmental wall thickeningof the proximal jejunum with hyperdense, heterog-enous luminal content. Similar findings were evident inthe left lower small bowel region, suspicious for smallbowel hematoma and the possibility of intraluminalclots. 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 performed postresuscitation showed punctate, erythematous lesionsthroughout the stomach as well as regions of smallbowel mucosa that appeared scalloped, ulcerated, andhemorrhaged on contact. Despite initial treatment for immunostain-positive focal cytomegalovirus gastritis, follow-up 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 after two months continued to demonstrate friable and irregular duodenal mucosa hinting at a different underlying etiol-ogy. Pathology reports from analyses of biopsy samples highlighted infiltr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lamina pro-pria and submucosa. Subsequent staining with congo red/crystal violet and appropriate subtyping established the diagnosis of AL(kappa)-type amyloidos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case lies in the fact that our patient did not have the typically seen diagnostic systemic involvements-namely of heart and kidneys-usually seen in primary(AL) amyloidosis patients. It was the persis-tent endoscopic findings and biopsy results which gave clues to the physicians regarding the possibility of an abnormal protein-deposition ent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MARY AMYLOIDOSIS AL AMYLOIDOSIS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Endoscopic finding Endo-scopic biopsy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myloid deposition Gastric/intestinal mucosa mucosal inflammation
下载PDF
异位胃黏膜核素显像诊断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金亮 滕心瑞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2期96-97,共2页
目的探究与分析异位胃黏膜核素显像诊断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小儿下消化道出血80例临床资料,观察该组患儿经过99Tcm-高得酸盐多时相显像的结果。结果 55例异位黏膜显像为阳性... 目的探究与分析异位胃黏膜核素显像诊断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小儿下消化道出血80例临床资料,观察该组患儿经过99Tcm-高得酸盐多时相显像的结果。结果 55例异位黏膜显像为阳性,阳性率为68.75%(55/80),其中包含2例可疑病例,经过第2次显像检查提示为阳性,占2.50%。其中60例患儿进行了手术治疗,占75.00%,包含了55例异位黏膜显像为阳性以及5例异位黏膜显像阴性患儿,占6.25%(5/80)。结论通过利用放射性核素的特征性影像可为异位胃黏膜核素显像诊断小儿下消化道出血提供有力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胃黏膜 显像诊断 小儿下消化道出血
下载PDF
阿司匹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分泌功能血清学检测及出血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于梅 唐尚军 张艳芳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第24期4192-4195,共4页
目的评估阿司匹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黏膜分泌功能、出血、萎缩及癌变风险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该院胃镜明确诊断为CAG的97例患者分为2组,血清幽门螺杆菌(HP)抗体阳性者予以根除HP。治疗组48例予口服阿司匹林肠... 目的评估阿司匹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黏膜分泌功能、出血、萎缩及癌变风险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该院胃镜明确诊断为CAG的97例患者分为2组,血清幽门螺杆菌(HP)抗体阳性者予以根除HP。治疗组48例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每天100 mg,服用1年;对照组49例未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随访患者第3、9个月血清胃功能检测指标,包括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血清HP抗体等。按新的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对高危人群行内镜精查。采用SPSS20.0分析阿司匹林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同时评估其出血、癌变风险。结果97例CAG患者中,闭合型(C型)74例,其中C-1型占48.6%,C-2型占33.8%,C-3型占17.6%;开放型(O型)23例,其中O-1型占65.2%,O-2型占21.7%,O-3型占13.0%。HP根治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6.12%(3/49)和8.33%(4/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PGⅠ水平及PGⅠ/PGⅡ(PGR)值呈明显上升趋势,血清G-17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根治后,2组患者新型胃癌筛查分值均有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降低了CAG患者消化道癌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黏膜分泌功能 血清学检测 出血
下载PDF
胃粘膜出血时间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丁一娟 罗和生 于皆平 《内镜》 1994年第1期20-21,共2页
42例胃病患者胃粘膜出血时间与皮肤出血时间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且两者无相关性。而溃疡病与胃炎两组患者胃粘膜出血时间及皮肤出血时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提示胃酸对胃粘膜出血时间的影响与胃内p... 42例胃病患者胃粘膜出血时间与皮肤出血时间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且两者无相关性。而溃疡病与胃炎两组患者胃粘膜出血时间及皮肤出血时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提示胃酸对胃粘膜出血时间的影响与胃内pH值的升高并非直线相关,且皮肤出血时间测定不能代表胃粘膜出血时间测定,只能通过胃粘膜出血时间测定来了解胃粘膜自行止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粘膜 出血 时间 内窥镜 活检
原文传递
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65例临床观察
17
作者 蒋守龙 吴佳 +3 位作者 谢俊 曹俊 朱俊飞 唐怡心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7年第7期23-25,共3页
为观察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将65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采用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治疗。结果显示,患者满意度评分为(89.25±7.91)分。出现远期并发症20例(30.77%),其中出血5例(7.69%),肛门疼痛或坠胀6... 为观察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将65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采用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治疗。结果显示,患者满意度评分为(89.25±7.91)分。出现远期并发症20例(30.77%),其中出血5例(7.69%),肛门疼痛或坠胀6例(9.23%),残留皮赘9例(13.85%);复发2例(3.08%),术中加做切扎术7例(10.77%),再次手术2例(3.08%);改善便秘症状15例(术前便秘共15例)。结果表明,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有一定的并发症,但在改善便秘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且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混合痔 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口腔种植修复中附着龈重建的疗效探究
18
作者 何坤 林凯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16期125-126,共2页
目的探讨口腔种植修复中附着龈重建的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2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74例口腔种植修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病例,对患者进行附着龈重建治疗,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冠修复后6个月的临床效果、分析其种植体牙周... 目的探讨口腔种植修复中附着龈重建的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2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74例口腔种植修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病例,对患者进行附着龈重建治疗,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冠修复后6个月的临床效果、分析其种植体牙周指标以及角化黏膜宽度、附着龈宽度。结果治疗后4周和冠修复后6个月的角化黏膜宽度均高于治疗,冠修复6个月后,患者的出血指数、改良菌斑、探诊深度均得到了改善,且口腔卫生情况良好,无炎症发生,附着龈宽度:Ⅰ级2例,Ⅱ级10例,Ⅲ级62例,总协调率为97.30%。结论将附着龈重建技术应用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出血指数以及探诊深度,临床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着龈重建 角化黏膜宽度 出血指数 探诊深度 口腔种植修复 冠修复
下载PDF
结扎胃供血动脉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大出血
19
作者 胡敬昌 苏鸣 《云南医药》 CAS 1999年第4期271-272,共2页
patients with bleeding due to acute gastric mucosa lesion were treated by ligating gastric atreries.The operation method and hemostatic effect were discussed.We believe that the operation has some advantages:easiness ... patients with bleeding due to acute gastric mucosa lesion were treated by ligating gastric atreries.The operation method and hemostatic effect were discussed.We believe that the operation has some advantages:easiness to do,good effect of hemostasis,less trauma and complications,and especial suitability to critical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粘膜病变 上消化道出血 结扎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