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海南省平原、丘陵、山地地区白纹伊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海南省不同地形区白纹伊蚊种群遗传结构。方法于海南省三亚和海口的平原地区,儋州和屯昌的丘陵,白沙的山区采集白纹伊蚊,单只蚊子提取DNA,储存于-80℃冰箱中备用,用聚合酶...目的研究海南省平原、丘陵、山地地区白纹伊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海南省不同地形区白纹伊蚊种群遗传结构。方法于海南省三亚和海口的平原地区,儋州和屯昌的丘陵,白沙的山区采集白纹伊蚊,单只蚊子提取DNA,储存于-80℃冰箱中备用,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gene,mtDNA-COⅠ)并测序,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上进行比对,DnaSP v6计算遗传多样性参数、PopART 1.7绘制单倍型网络图,Arlequin 3.5计算分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值,分析种群间的差异。结果5个地区白纹伊蚊种群mtDNA-COⅠ测序共获得414条序列,长度均为663 bp,全部序列有5个突变位点,G+C含量为32.86%,A+T含量为67.14%,符合线粒体DNA的特征,与其他种群相比,平原地区的三亚和丘陵地区的儋州、屯昌种群核苷酸多样性较高,平均核苷酸差异数较高,单倍型分析共获得6个单倍型,单倍型H02为优势单倍型,三亚和屯昌种群单倍型数量最多,平原地区海口和三亚种群有独享的单倍型,丘陵和山地白纹伊蚊种群单倍型数量较少,中性结果和错配分布图显示所有地区白纹伊蚊种群近期均有种群扩张。AMOVA值显示种群间差异大于种群内差异。结论mtDNA-COⅠ基因可以作为研究白纹伊蚊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志,平原地区的三亚种群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丘陵地区的2个种群遗传多样性也较高,但单倍型数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三亚和丘陵地区的儋州种群较高。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贵州省茶棍蓟马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为掌握贵州省茶棍蓟马的遗传动态和扩散规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区域的茶棍蓟马种群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序列为靶标,利用MEGA 6....【目的】研究贵州省茶棍蓟马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为掌握贵州省茶棍蓟马的遗传动态和扩散规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区域的茶棍蓟马种群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序列为靶标,利用MEGA 6.0、DnaSP 5.10、Arlequin 3.5.2.2和Network 2.0等软件对种群遗传分化、基因流水平、分子变异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等进行分析。【结果】基于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分析时,分别检测到11种和9种单倍型,各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多样度(Hd)较高,分别为0.609和0.633;总体遗传固定指数(FST)分别为0.11902和0.09052,基因流(Nm)分别为2.00和2.51,表明贵州省茶棍蓟马各地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水平较高,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小。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序列的单倍型网状树分析均无明显分支;种群间的分子变异(AMOVA)分析结果表明,茶棍蓟马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总群体的中性检验Fu’s Fs不显著(P>0.05),且错配分布曲线呈现多峰,说明贵州省茶棍蓟马种群在较近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未经历明显的种群扩张,或处于临界状态。【结论】贵州省茶棍蓟马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虽然尚未形成明显的种群扩张,但可能已处于临界状态,应积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力争将茶棍蓟马种群数量控制在危害水平以下,以保证贵州省茶产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海南省平原、丘陵、山地地区白纹伊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海南省不同地形区白纹伊蚊种群遗传结构。方法于海南省三亚和海口的平原地区,儋州和屯昌的丘陵,白沙的山区采集白纹伊蚊,单只蚊子提取DNA,储存于-80℃冰箱中备用,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gene,mtDNA-COⅠ)并测序,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上进行比对,DnaSP v6计算遗传多样性参数、PopART 1.7绘制单倍型网络图,Arlequin 3.5计算分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值,分析种群间的差异。结果5个地区白纹伊蚊种群mtDNA-COⅠ测序共获得414条序列,长度均为663 bp,全部序列有5个突变位点,G+C含量为32.86%,A+T含量为67.14%,符合线粒体DNA的特征,与其他种群相比,平原地区的三亚和丘陵地区的儋州、屯昌种群核苷酸多样性较高,平均核苷酸差异数较高,单倍型分析共获得6个单倍型,单倍型H02为优势单倍型,三亚和屯昌种群单倍型数量最多,平原地区海口和三亚种群有独享的单倍型,丘陵和山地白纹伊蚊种群单倍型数量较少,中性结果和错配分布图显示所有地区白纹伊蚊种群近期均有种群扩张。AMOVA值显示种群间差异大于种群内差异。结论mtDNA-COⅠ基因可以作为研究白纹伊蚊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志,平原地区的三亚种群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丘陵地区的2个种群遗传多样性也较高,但单倍型数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三亚和丘陵地区的儋州种群较高。
文摘【目的】研究贵州省茶棍蓟马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为掌握贵州省茶棍蓟马的遗传动态和扩散规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区域的茶棍蓟马种群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序列为靶标,利用MEGA 6.0、DnaSP 5.10、Arlequin 3.5.2.2和Network 2.0等软件对种群遗传分化、基因流水平、分子变异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等进行分析。【结果】基于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分析时,分别检测到11种和9种单倍型,各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多样度(Hd)较高,分别为0.609和0.633;总体遗传固定指数(FST)分别为0.11902和0.09052,基因流(Nm)分别为2.00和2.51,表明贵州省茶棍蓟马各地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水平较高,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小。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序列的单倍型网状树分析均无明显分支;种群间的分子变异(AMOVA)分析结果表明,茶棍蓟马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总群体的中性检验Fu’s Fs不显著(P>0.05),且错配分布曲线呈现多峰,说明贵州省茶棍蓟马种群在较近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未经历明显的种群扩张,或处于临界状态。【结论】贵州省茶棍蓟马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虽然尚未形成明显的种群扩张,但可能已处于临界状态,应积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力争将茶棍蓟马种群数量控制在危害水平以下,以保证贵州省茶产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