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雄性不育基因Zmms1的同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吕庆雪 高嵩 +5 位作者 孙蕾 张志军 张建新 王敏 宋广树 刘文国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4-52,共9页
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相关基因Osms1同源克隆玉米中的同源基因Zmms1,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水稻Osms1及玉米Zmms1基因核苷酸序列以及蛋白质结构、亲水性和疏水性及进化树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雄性不育相关基因Osms1编码区长度为2 232 bp,... 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相关基因Osms1同源克隆玉米中的同源基因Zmms1,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水稻Osms1及玉米Zmms1基因核苷酸序列以及蛋白质结构、亲水性和疏水性及进化树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雄性不育相关基因Osms1编码区长度为2 232 bp,编码679个氨基酸,Zmms1编码区长度为2 461 bp,编码670个氨基酸。通过对ms1蛋白功能结构域进行分析发现,Zmms1和Osms1同为PHD-ZF超家族成员,二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结构域和近似的三级结构,因此推测,Zmms1可能与Osms1具有相似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ms1基因 雄性不育
原文传递
芸薹属作物花粉发育相关基因MS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唐文武 吴秀兰 李桂花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122-2128,共7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芸薹属作物MS1基因的结构功能,为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拟南芥花粉发育关键基因AtMS1为参考序列,通过BLAST比对获得同源基因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编码氨基酸序列进行预测分析。【...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芸薹属作物MS1基因的结构功能,为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拟南芥花粉发育关键基因AtMS1为参考序列,通过BLAST比对获得同源基因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编码氨基酸序列进行预测分析。【结果】从甘蓝型油菜、白菜、甘蓝等芸薹属作物基因组中获得4条同源序列,与AtMS1基因的相似性在88.0%以上,均含有3个外显子,其CDS序列长度均为2004 bp,编码667个氨基酸。4个芸薹属作物MS1蛋白均含有1个植物同源结构域(Plant homeodomain,PHD),属于亲水性不稳定蛋白,定位于细胞核,磷酸化以丝氨酸(Ser)为主,以苏氨酸(Thr)和酪氨酸(Tyr)为辅;二级结构均由α-螺旋、β-转角、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组成,其中α-螺旋所占比例最高,在40.00%以上,β-转角所占比例最低,仅为10.00%左右;其三级结构大致相同,均为球状的功能结构域。4个芸薹属作物MS1蛋白和AtMS1蛋白序列的相似性为95.69%。4个芸薹属作物MS1蛋白的PHD结构域序列高度保守,仅有3个位点氨基酸残基存在差异。19个不同植物的MS1同源蛋白聚为两大类,其中琴叶拟南芥、亚麻荠、萝卜的MS1蛋白与4个芸薹属作物MS1蛋白及拟南芥AtMS1蛋白聚为一类,均属于十字花科植物,即MS1蛋白的聚类结果与植物系统分类结果相吻合。【结论】芸薹属作物MS1基因属于PHD-finger基因家族,其序列高度保守,参与调控花粉发育成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薹属 ms1基因 生物信息学 花粉发育 同源序列
下载PDF
大豆ms1轮回群体应用于转EPSPS基因大豆育种改良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赵青松 杨春燕 +7 位作者 赵双进 闫龙 史晓蕾 刘丽娟 赵聪聪 冯燕 赵鑫 张孟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12-116,共5页
针对抗草甘膦转EPSPS基因大豆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利用ms1轮回群体拓宽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遗传基础。利用遗传基础丰富的ms1基础群体,与现有的抗草甘膦转EPSPS基因大豆新品系冀K32、冀K331、冀K69、冀K964建立抗草甘膦C0群体,C0群体... 针对抗草甘膦转EPSPS基因大豆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利用ms1轮回群体拓宽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遗传基础。利用遗传基础丰富的ms1基础群体,与现有的抗草甘膦转EPSPS基因大豆新品系冀K32、冀K331、冀K69、冀K964建立抗草甘膦C0群体,C0群体改良后形成C1群体。分析基础、C0、C1 3个群体的品质、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C1群体蛋白变化为35.66%~48.02%;脂肪变化为16.34%~22.92%;株高变化为46.00~158.00 cm;分枝数变化为0~8个;百粒质量变化为10.30~25.30 g;单株重变化为1.60~59.60 g。C1群体中不育株所占比例为19.20%,抗草甘膦性株所占比例为70.54%。利用大豆ms1基因构建了一个含EPSPS基因的转基因大豆轮回群体,该群体性状分离广泛,遗传多样性丰富,适合转基因大豆育种材料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轮回群体选择 ms1 转基因 EPSPS 草甘膦
下载PDF
Study on Quality Improvement Effect and Separate Character of Soybean Male Sterile (MS1) Recurrent Selection Population 被引量:2
4
作者 ZHAO Shuang-jin ZHANG Meng-chen JIANG Chun-zhi YANG Chun-yan LIU Bing-qiang CUI Jue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45-551,共7页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soybean has narrow genetic base, we constructed a series of male sterile recurrent selection populations, and studied the effects of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practical value. An LD-base popula...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soybean has narrow genetic base, we constructed a series of male sterile recurrent selection populations, and studied the effects of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practical value. An LD-base population, which fits to our ecology type was constructed by 6 years' gene enrichmen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genes from 23 local varieties and recurrent selection. The LD-base populations were then improved by making crosses with high protein and high oil genotypes. As a result we obtained a high protein sub-population (db) and a high oil sub-population (gy), For the db sub-population, the protein content is 1.18% higher than the base population, 22.38% of the individuals contain 45% or more of protein, which is 10.99% higher than the base population. For the gy sub-population, oil content is 0.24% higher than the base population. Individuals with oil content of 20% or more are 11.05% higher than the base population.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s such as flowering date, mature date, pod habit, and hilum color, etc., all showed wide range of separation, and the segregation ratio approached balance. The c.v. of branch number of ms1 recurrent population (72.8%) is higher than general cross-population (57.3%), and the c.v. of 100 seed weight of ms1 (18.1%) is higher than general cross population (16.5%),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plant height, pods per plant, and seeds per pod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t was demonstrated in this paper that the quality character of ms 1 male sterile recurrent selection population was improved by adding new genes. And the segregation of other characters widened, making the populations suitable for the objective of soybean breeding. In this paper, we also discussed the breeding method, key technology, and selection effect of soybean ms 1 po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recurrent selection population ms 1 gene quality improvement segregating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Cams1基因在烟草上的同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赵婷婷 陈倩 +6 位作者 夏志林 王军 喻奇伟 王磊 聂琼 刘洋 刘仁祥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2-78,共7页
为拓宽烟草不育基因的来源,依据辣椒雄性不育基因Cams1序列,在烟草品种K326中同源克隆获得基因Ntms1,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辣椒Cams1基因和烟草Ntms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蛋白质结构、亲疏水性及结构域等进行分析,并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 为拓宽烟草不育基因的来源,依据辣椒雄性不育基因Cams1序列,在烟草品种K326中同源克隆获得基因Ntms1,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辣椒Cams1基因和烟草Ntms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蛋白质结构、亲疏水性及结构域等进行分析,并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Ntms1基因功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Cams1基因和Ntms1基因的蛋白质序列相似度为85.25%,基因编码产物具有相同的PHD功能结构域,都具有磷酸化识别位点,有相似的二级和三级蛋白质结构,且两个基因都没有信号肽和跨膜区的结构,推测烟草Ntms1基因与辣椒不育基因Cams1具有相似的控制育性功能。遗传转化结果表明,突变株的Ntms1基因表达量和有活力花粉量极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证明了烟草Ntms1基因具有控制烟草花粉育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雄性不育 ms1基因 生物信息学 遗传转化
下载PDF
大豆ms1轮回群体品质改良效应与分离特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赵双进 张孟臣 +3 位作者 蒋春志 杨春燕 刘兵强 崔珏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422-2427,共6页
目的针对大豆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研究ms1轮回群体品质改良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3个适应当地生态类型品种材料,通过对引进的ms1轮回群体进行6年的基因导入与轮回选择,形成了适宜当地生态类型区选择的LD基础群体。利用高蛋白、高油... 目的针对大豆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研究ms1轮回群体品质改良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3个适应当地生态类型品种材料,通过对引进的ms1轮回群体进行6年的基因导入与轮回选择,形成了适宜当地生态类型区选择的LD基础群体。利用高蛋白、高油亲本对LD基础群体进行品质改良,进而形成高蛋白(db)和高油(gy)两个亚群体。结果改良后的高蛋白(db)亚群体蛋白质含量比基础群体增加1.18%,达到t0.2的显著水平,≥45%的个体占22.38%,高于基础群体10.99%;高油(gy)亚群体平均脂肪含量高于基础群体0.24%,达到t0.4的显著水平,≥20%的个体比基础群体增加11.05%。ms1亚群体的开花期、成熟期、结荚习性、脐色等质量性状的分离范围广,分离比例趋于均衡。分枝数ms1群体变异系数为72.8%,大于常规杂交群体(57.3%),百粒重变异系数为18.1%,大于常规群体(16.5%),其它株高、单株荚数、荚粒数的变异系数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利用大豆ms1轮回群体进行品质改良的同时,保存了其它性状的分离变异范围与丰富的选择类型,更符合多目标育种的要求。本文还结合ms1亚群体研究实践,讨论了大豆ms1群体育种的方法、关键技术及选择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轮回群体选择 ms1不育基因 品质改良 分离特性
下载PDF
一个玉米ZmMs7复等位基因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分子鉴定
7
作者 曹枭雄 刘伊凡 +9 位作者 周玉强 王婧 吴宇锦 王红武 李坤 刘小刚 黄长玲 刘志芳 郭晋杰 胡小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913-2922,共10页
我们在自然群体中发现了一个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male sterile mutant),命名为ms20s1。该突变体雄花育性彻底丧失,花药干瘪皱缩,没有花粉形成。细胞学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相比,ms20s1突变体花药在S11期表现出明显的药室收缩,绒毡层细胞肿... 我们在自然群体中发现了一个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male sterile mutant),命名为ms20s1。该突变体雄花育性彻底丧失,花药干瘪皱缩,没有花粉形成。细胞学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相比,ms20s1突变体花药在S11期表现出明显的药室收缩,绒毡层细胞肿胀,小孢子破裂的表型,表明ms20s1突变体绒毡层细胞程序性死亡出现异常,且花粉败育。遗传分析表明该不育性状受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为克隆目标基因,以ms20s1为母本分别与不同自交系杂交构建F_(2)定位群体,利用靶向测序技术(GBTS)分析群体基因型,将基因定位于7号染色体124.95-128.47 Mb之间,进一步精细定位将该区间缩小到0.68 Mb。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区间存在一个已知基因ZmMs7。ZmMs7基因编码PHD-finger转录因子,在绒毡层发育和花粉外壁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等位测验分析发现ms20s1为ZmMs7基因的等位突变体。基因测序结果表明ms20s1突变体在外显子区存在多处序列变异,与所报道的ZmMs7基因已知突变体ms7-6007和ms7gl的突变方式不同,证明ms20s1是一个新的ZmMs7基因等位突变体。突变体ms20s1的发现与鉴定为探讨玉米核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以及育种应用提供了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雄性不育 ms20s1 基因定位 等位突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