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河口延伸与下游淤积关系研究中的问题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师长兴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3-189,共7页
阐明了黄河河口延伸与下游淤积关系问题的实质,指出了黄河河口延伸与下游淤积关系对时间尺度的依赖性,进而深入探讨了以前研究这一问题所用论据的合理性题。分析结果揭示,那种认为黄河下游淤积由河口延伸控制和河口延伸作用局限于近口... 阐明了黄河河口延伸与下游淤积关系问题的实质,指出了黄河河口延伸与下游淤积关系对时间尺度的依赖性,进而深入探讨了以前研究这一问题所用论据的合理性题。分析结果揭示,那种认为黄河下游淤积由河口延伸控制和河口延伸作用局限于近口河段的说法都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河口延伸 时间尺度 溯源淤积 沿程淤积 河床纵剖面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构造-地层格架及成因机制探讨 被引量:69
2
作者 钟志洪 施和生 +5 位作者 朱明 庞雄 何敏 赵中贤 刘思青 王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0-29,共10页
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东部,是新生代形成的被动陆缘伸展盆地。该盆地自下而上划分为中生代基底构造层、古新世—早渐新世裂谷构造层和晚渐新世以来的漂移构造层,各个构造层均代表了该盆地在被动大陆边缘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定... 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东部,是新生代形成的被动陆缘伸展盆地。该盆地自下而上划分为中生代基底构造层、古新世—早渐新世裂谷构造层和晚渐新世以来的漂移构造层,各个构造层均代表了该盆地在被动大陆边缘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定成因阶段。分析认为,该盆地裂谷阶段的构造格架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特征。两幕不同区域构造背景下的伸展作用是控制盆地东西分段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古新世—中始新世的伸展作用主要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发生,而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的伸展作用是在印支半岛旋转挤出及古南海向南俯冲的背景下发生。盆地南北分带的构造特点受岩石圈伸展机制差异的控制:古新世—中始新世裂陷幕在厚地壳和薄岩石圈背景下以宽裂谷方式伸展,形成盆-岭式结构;晚始新世—早渐新世裂陷幕在正常岩石圈背景下发生窄裂谷方式伸展,裂陷作用集中在现今的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物理模拟实验表明:北部裂谷带经历加厚型地壳-正常地壳-减薄型地壳的伸展过程,而南部裂谷带则主要经历减薄型地壳-超减薄型地壳的演化过程,由此导致南、北裂谷带构造-沉积格局的显著差异。盆地漂移阶段的沉降过程与南海海底扩张期间地幔上升流向南迁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构造-地层格架 成因机制 裂谷构造层 漂移构造层 被动大陆边缘 岩石圈伸展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公元1194年以来黄河河口延伸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许炯心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9,共9页
以近 50年来的观测资料和公元 1 1 94年以来苏北废黄河和现代黄河的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 ,在宏观时间尺度上 (1 0 2 ~ 1 0 3年 )研究了人类活动对黄河口延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废黄河口的延伸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 1 94~ 1 578年为... 以近 50年来的观测资料和公元 1 1 94年以来苏北废黄河和现代黄河的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 ,在宏观时间尺度上 (1 0 2 ~ 1 0 3年 )研究了人类活动对黄河口延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废黄河口的延伸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 1 94~ 1 578年为第一阶段 ,河口延伸速率较慢 ;1 579~ 1 855年为第二阶段 ,河口延伸速率大大加快。 1 855年以来现代黄河河口延伸速率的变化曲线可以分为 3个阶段 ,分别用 3条斜率不同的直线来拟合。 3条直线之间的两个转折点可以代表人类活动的方式和强度发生改变的临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延伸 人类活动 历史过程 黄河 延伸速率
下载PDF
南海共轭被动大陆边缘洋陆转换带构造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高金尉 吴时国 +4 位作者 彭学超 董冬冬 范建柯 贾连凯 周金扬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5-570,共16页
南海被动大陆边缘洋陆转换带与典型洋陆转换带相比有其特殊性,南海共轭被动陆缘的构造运动、火山活动以及海底地形的差异表明南、北洋陆转换带具有不同的构造特征。本文利用多条多道地震反射剖面和重力异常数据,研究南海共轭被动陆缘洋... 南海被动大陆边缘洋陆转换带与典型洋陆转换带相比有其特殊性,南海共轭被动陆缘的构造运动、火山活动以及海底地形的差异表明南、北洋陆转换带具有不同的构造特征。本文利用多条多道地震反射剖面和重力异常数据,研究南海共轭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构造特征差异性,探讨南海被动陆缘的类型和伸展模式。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以前缘铲状断块为界与洋壳区分,发育有裂陷期断陷、火山带(埋藏海山带)和不十分发育的向海倾的掀斜断块带;另一类则以海山为界,发育裂陷期断陷、宽缓的低凸起和火山或海山。深反射地震特征显示出了下地壳高速层的存在。南部以裂陷期断陷和明显的向海倾的掀斜断块为特征,以前缘铲式断层为界与洋壳区分。自由空间重力异常由陆向海从高异常值过渡为低异常值再到高异常值,预示着地壳由陆壳→过渡壳→洋壳的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共轭被动陆缘更可能属于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其洋陆转换带的构造差异主要受岩石圈差异伸展变形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洋陆转换带 珠江口盆地 西北巴拉望盆地-礼乐盆地 差异伸展
下载PDF
黄河下游持续淤积原因地质历史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师长兴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57-60,共4页
本文依据全新世以来影响黄河下游纵剖面发育的河口延伸、构造运动和来水来沙因素的变化事实,分析认为黄河下游持续淤积是由于地质历史时期华北平原不断的地壳下沉及河口延伸,在过去的来水来沙条件下塑造的黄河下游地势面不能适应现代... 本文依据全新世以来影响黄河下游纵剖面发育的河口延伸、构造运动和来水来沙因素的变化事实,分析认为黄河下游持续淤积是由于地质历史时期华北平原不断的地壳下沉及河口延伸,在过去的来水来沙条件下塑造的黄河下游地势面不能适应现代恶劣的来水来沙条件而产生的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平衡纵剖面 黄河下游 淤积 地质构造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潮汕坳陷中生代构造变形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江阳 孙珍 张素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1-49,共9页
潮汕坳陷位于南海东北部陆缘,具有较厚的中生代沉积层,地层发育全,是研究南海北部中生代构造演化的最佳场所。根据研究区丰富的地震勘探资料以及最新地层解释,利用平衡剖面方法和2DMove软件对过潮汕坳陷的地震剖面进行构造分析,定量计... 潮汕坳陷位于南海东北部陆缘,具有较厚的中生代沉积层,地层发育全,是研究南海北部中生代构造演化的最佳场所。根据研究区丰富的地震勘探资料以及最新地层解释,利用平衡剖面方法和2DMove软件对过潮汕坳陷的地震剖面进行构造分析,定量计算了潮汕坳陷及其围区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伸缩量和相对伸缩速率。主要结论有:1)潮汕坳陷经历中生代挤压到新生代拉伸的构造环境转变,其中中生代变形以地层挠曲为主。2)潮汕坳陷中生代的地层压缩量为11%左右,为弱挤压环境。新生代地层拉伸量仅为1.8%,而周围凹陷(如潮汕坳陷南侧的靖海凹陷)地层拉伸量可达14.3%以上。说明新生代潮汕坳陷相对于周围凹陷处于极弱拉伸环境。3)坳陷晚侏罗世—早白垩世(J3—K1)挤压速率达到最大值,推测与库拉-太平洋板块快速向北西俯冲至欧亚大陆之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潮汕坳陷 平衡剖面 中生代 伸缩速率
下载PDF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新生代伸展过程及其区域差异性定量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雪 吕宝凤 +2 位作者 梁捷尉 梁正鹏 吴琼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07-515,544,共10页
以珠江口盆地为研究对象,自西向东选取了能控制区域构造格局的5条区域性大剖面,运用2D Move软件分别对其进行平衡剖面恢复,并计算出各剖面不同时期的伸展量、伸展率和伸展速率,以此为基础对珠江口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区域性差异进行... 以珠江口盆地为研究对象,自西向东选取了能控制区域构造格局的5条区域性大剖面,运用2D Move软件分别对其进行平衡剖面恢复,并计算出各剖面不同时期的伸展量、伸展率和伸展速率,以此为基础对珠江口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区域性差异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珠江口盆地新生代以来一直处于一个持续伸展的过程,并于32-30 Ma期间出现一个伸展高峰期,但总体呈现伸展率和伸展速率逐渐降低的趋势;(2)珠江口盆地新生代主要伸展变形时期其伸展的过程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即自西向东伸展率和伸展速率明显逐步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构造演化 伸展率 伸展速率 含油气盆地
下载PDF
河口河道延伸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影响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师长兴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25,共6页
利用黄河下游大断面观测数据、水文站日水沙数据和近河口断面水位变化等资料,构建黄河下游5个河段河道断面平均冲淤量与水沙因子和河段比降之间的关系式,进而计算分析了黄河下游1976—1996年来水来沙条件下两种情景中河口延伸对下游的... 利用黄河下游大断面观测数据、水文站日水沙数据和近河口断面水位变化等资料,构建黄河下游5个河段河道断面平均冲淤量与水沙因子和河段比降之间的关系式,进而计算分析了黄河下游1976—1996年来水来沙条件下两种情景中河口延伸对下游的增淤作用。这两种情景中,一是对比了现状与1976年河口改道后河口河道未再延长情况下下游淤积量的差异;二是对比了黄河河口继续走刁口河情况下下游的淤积量与现状淤积量的差异。结果显示:此期间河口延伸增淤主要发生在泺口以下河段,并且在该河段淤积量中占较大的比例,其中第一种情景下20a累计增淤占比超过50%,但20a河口延伸累计增淤量低于整个下游总淤积量的5%。这一时段河口延伸增淤量占比较小与历史上黄河输沙量长期增加、下游冲积平原构造下沉和三角洲建造有关。分析认为2000年以来黄河下游经历来水来沙量显著减小后的持续冲刷过程,但是近年随着冲刷减缓,下游趋向输沙平衡发展,河口延伸增淤对下游冲淤过程的影响程度将相对加大,并且在长期缓慢但不断积累的河口延伸中使下游转向低强度淤积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河口延伸 河道冲淤 侵蚀基准面 溯源淤积
下载PDF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of the sedimentation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with its mouth channel extension
9
作者 Shi, CX Ye, QC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7年第8期681-684,共4页
THE effect of extension of the mouth channel on the sedimentation in the lower Yellow
关键词 the lower Yellow River mouth CHANNEL extension longitudinal profile in equilibrium DOWNWARD ACCUMULATION headward accumul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