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爱伦·坡《安娜贝尔·李》与苏轼《江城子》比较 被引量:8
1
作者 柳士军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4期55-58,共4页
爱伦.坡《安娜贝尔.李》与苏轼《江城子》比较,两者都属于表现诗学。有相同的主题———对亡妻的追思,以相同的表达方式选择相同的词汇来描写相同的意象。但《安娜贝尔.李》多有宗教神秘色彩,而《江城子》却含蓄写实、平易真诚。他们的... 爱伦.坡《安娜贝尔.李》与苏轼《江城子》比较,两者都属于表现诗学。有相同的主题———对亡妻的追思,以相同的表达方式选择相同的词汇来描写相同的意象。但《安娜贝尔.李》多有宗教神秘色彩,而《江城子》却含蓄写实、平易真诚。他们的审美风格不同,诗歌的境界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伦·坡 苏轼 悼亡诗 意境
下载PDF
袁宏道哀悼诗研究
2
作者 胡玉占 《运城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45-51,共7页
哀悼诗有悠久的历史及稳定的写作传统,发展至明代已经严重模式化。袁宏道哀悼诗约三十三题六十七首,从哀悼对象、诗型、内容来看皆为追悼亲朋的真情之作。袁宏道哀悼诗在继承传统模式与意象的基础上,自有标新之处,具体表现为:通过吸收... 哀悼诗有悠久的历史及稳定的写作传统,发展至明代已经严重模式化。袁宏道哀悼诗约三十三题六十七首,从哀悼对象、诗型、内容来看皆为追悼亲朋的真情之作。袁宏道哀悼诗在继承传统模式与意象的基础上,自有标新之处,具体表现为:通过吸收民间佛、道、冥界观念,为逝者设计了不同的死后彼岸世界,开拓了哀悼诗写作的时间与空间,显示了士人与市井生活的融入;将底层人士作为主人公进行哀悼,扩大了传统哀悼诗书写对象的范畴,反映了袁宏道对儒家主流价值观的反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宏道 哀悼诗 民间观念 底层文人
下载PDF
“感通”的悲悯与达观——论陈卓仙的悼亡诗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刘昆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1期37-44,共8页
陈卓仙与丈夫唐迪风在思想、情感和生活上构建了一种基于“感通”的共同文化场域,实现了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人与万物的“交感”。陈卓仙在她的悼亡诗中或表悲痛,或颂亡夫,或念旧情,或责自己,均深情款款,但她又绝不囿于伤感低沉、悲天悯人... 陈卓仙与丈夫唐迪风在思想、情感和生活上构建了一种基于“感通”的共同文化场域,实现了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人与万物的“交感”。陈卓仙在她的悼亡诗中或表悲痛,或颂亡夫,或念旧情,或责自己,均深情款款,但她又绝不囿于伤感低沉、悲天悯人、自怨自艾的情绪表达,而往往将视野和格局上升到宇宙万物的高度,将人生的悲喜融于儒家的文化视野内加以考察,从更为广阔的世界中体察亡夫之悲,因而其悼亡之作情虽悲慨,却不低迷,往往能从宇宙、自然、历史、文化中寻找到现实生活与过去、未来的连接点,从而实现现实和精神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卓仙 悼亡诗 感通 情感
下载PDF
论韦应物的悼亡诗 被引量:3
4
作者 谢卫平 张笑笑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40-43,共4页
中唐诗人韦应物,以田园诗著称,诗风自然淡雅。所存十九首悼亡诗,上接潘岳、下启苏轼,延演于后世,诗人对亡妻的那份率真、至爱之情倾吐于诗中,凸显了悼亡诗"抚存悼亡"的共同主题,彰显了妻子勤劳、贤惠、与诗人心灵默契的美德,... 中唐诗人韦应物,以田园诗著称,诗风自然淡雅。所存十九首悼亡诗,上接潘岳、下启苏轼,延演于后世,诗人对亡妻的那份率真、至爱之情倾吐于诗中,凸显了悼亡诗"抚存悼亡"的共同主题,彰显了妻子勤劳、贤惠、与诗人心灵默契的美德,构建了悼亡诗的时空体系,丰富了我国古代悼亡诗创作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应物 悼亡诗 时空体系
下载PDF
《诗经》悼亡诗与纳兰性德悼亡词之比较
5
作者 朱龙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8-11,共4页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较为真实地记录与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先民的生活面貌与思想情感,其中的很多诗篇更成为后世诗词中各类情感主题的滥觞。作为《诗经》中最为人称道的爱情诗的范畴之一,悼亡诗所占比例虽不大,却...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较为真实地记录与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先民的生活面貌与思想情感,其中的很多诗篇更成为后世诗词中各类情感主题的滥觞。作为《诗经》中最为人称道的爱情诗的范畴之一,悼亡诗所占比例虽不大,却以其真挚深沉的力量撼动人心。清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后人同样给予至高评价。《诗经》中的悼亡诗与纳兰悼亡词,有其共通之处,亦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悼亡诗 纳兰悼亡词 同异
下载PDF
王维哀悼诗浅论 被引量:2
6
作者 相文 韩震军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王维的哀悼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所反映的王维生死观的变化,可作为观照其思想信仰变化的补充材料。青年时重生轻死,中年时重死轻生,晚年时的看淡生、死,与之相对应的是王维一生由儒到庄、禅,再由庄、禅最终归向佛的复杂思想信仰变化历... 王维的哀悼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所反映的王维生死观的变化,可作为观照其思想信仰变化的补充材料。青年时重生轻死,中年时重死轻生,晚年时的看淡生、死,与之相对应的是王维一生由儒到庄、禅,再由庄、禅最终归向佛的复杂思想信仰变化历程。此外,王维的哀悼诗还具有独到的文学价值。这些哀悼诗具有情感真挚感人和语言典雅、蕴藉的艺术特点,这与其平淡、空灵的山水诗相异趣,是王维审美观中容易为人所忽视的异质部分,故而具有补充和扩展王维诗歌全体艺术风貌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哀悼诗 思想观照 文学价值
下载PDF
杜甫为何没有当即哭悼严武之诗作 被引量:2
7
作者 韩成武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34-37,51,共5页
杜甫与严武关系密切,但于严武之死却无即时哭悼之作。对此,学界有三说:一是"失传"说,认为哭悼诗作失传;二是"为郎离蜀"说,认为杜甫在严武死前就离开了成都;三是"隔阂"说,认为杜甫对严武执政的某些做法不... 杜甫与严武关系密切,但于严武之死却无即时哭悼之作。对此,学界有三说:一是"失传"说,认为哭悼诗作失传;二是"为郎离蜀"说,认为杜甫在严武死前就离开了成都;三是"隔阂"说,认为杜甫对严武执政的某些做法不满。以上三说均存有疑点,应该从文学创作心理的角度去做解释,文学创作时应该具有相对平和的心态,感情太过强烈的时候,人的审美活动会受到影响,而难于正常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严武 悼亡诗
下载PDF
潘岳悼亡诗初探 被引量:2
8
作者 肖立生 周小喜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9-92,共4页
潘岳悼亡诗开"悼亡"诗题先河,对前代悼亡类诗有继承,有发展,对后代悼亡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潘岳悼亡诗感情真挚饱满,情景水乳交融,注重辞藻雕饰,擅长运用时空意象表达细腻情感,创造特定艺术效果。
关键词 潘岳 悼亡诗 时空意象 艺术特色
下载PDF
纳兰性德悼亡词意象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成满 《民族艺林》 2017年第1期156-160,共5页
文章以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为研究对象,通过"风"和"雨"这两个意象,探析其在纳兰性德悼亡词中所起的作用和对纳兰悼亡情感表达的影响。我们发现,这两个意象加深了纳兰性德的凄凉、孤独、飘摇之感,使他的悼亡词笼罩了一... 文章以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为研究对象,通过"风"和"雨"这两个意象,探析其在纳兰性德悼亡词中所起的作用和对纳兰悼亡情感表达的影响。我们发现,这两个意象加深了纳兰性德的凄凉、孤独、飘摇之感,使他的悼亡词笼罩了一股浓烈的哀伤、愁苦情绪;奠定了纳兰性德悼亡词凄凉哀伤的情感基调,为他凄凉苦闷心境的表达、孤独落寞处境的展现、对妻子思念不舍情感的抒发作了很好的注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 清词 纳兰性德 悼亡词 意象分析
下载PDF
迥异的笔调,同样的哀曲——《悼亡妻》和《江城子——记梦》之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启琴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63-65,共3页
苏轼的《江城子——记梦》与弥尔顿的《悼亡妻》分别为中西悼亡诗中的经典之作。这两首诗作虽题材相同,但在诗的风格、艺术表现手法、意象等诸多方面却大相径庭。试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比分析这两首作品,并找到其差异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 悼亡诗 宗教特征 怀人 意象 比较
下载PDF
芳魂、坟墓与遗痕——韦应物悼亡诗的抒情场景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燕仪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72-77,共6页
抒情场景,指蕴含有抒情经验的内容与价值意涵的空间场景。传统悼亡诗积累塑造的典型场景,诗人常常藉由灵堂、墓地、居处及梦境来怀想亡者。韦应物悼亡诗中所呈现建构的抒情场景,可以总结出三个典型的抒情场景:一是芳魂杳冥的居丧场景;... 抒情场景,指蕴含有抒情经验的内容与价值意涵的空间场景。传统悼亡诗积累塑造的典型场景,诗人常常藉由灵堂、墓地、居处及梦境来怀想亡者。韦应物悼亡诗中所呈现建构的抒情场景,可以总结出三个典型的抒情场景:一是芳魂杳冥的居丧场景;二是终归山冈的殡葬场景;三是寻觅遗痕的故居场景。韦应物悼亡诗的抒情场景,继承自魏晋六朝悼亡诗,又有所创新,具有"澹缓凄楚,真切动人"的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悼亡诗 抒情场景 韦应物
下载PDF
论尤侗的悼亡诗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燕飞 马燕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51-58,共8页
尤侗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其创作丰富,涉及诗、词、曲、赋、文、骚等各种体裁。尤侗一生只娶了曹令一位妻子,夫妻之间感情很深。在妻子死后,尤侗写了138首悼亡诗词来悼念亡妻。这些悼亡诗,不仅数量众多,内容广泛,而且情真意切,感人至... 尤侗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其创作丰富,涉及诗、词、曲、赋、文、骚等各种体裁。尤侗一生只娶了曹令一位妻子,夫妻之间感情很深。在妻子死后,尤侗写了138首悼亡诗词来悼念亡妻。这些悼亡诗,不仅数量众多,内容广泛,而且情真意切,感人至极,在悼亡诗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侗 曹令 悼亡诗 内容 艺术特色
下载PDF
《诗经·唐风·葛生》对元稹悼亡诗创作手法的影响
13
作者 刘健榕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85-90,共6页
《诗经·唐风·葛生》是较早的悼亡题材诗歌,被誉为“悼亡诗之祖”,是妻子伤悼亡夫之作。狭义的悼亡诗虽始于潘岳,但后世诸多同题材作品,包括潘岳的《悼亡诗》都受其影响。而在诸多悼亡之作中,元稹的悼亡诗语挚情痴,最是为人称... 《诗经·唐风·葛生》是较早的悼亡题材诗歌,被誉为“悼亡诗之祖”,是妻子伤悼亡夫之作。狭义的悼亡诗虽始于潘岳,但后世诸多同题材作品,包括潘岳的《悼亡诗》都受其影响。而在诸多悼亡之作中,元稹的悼亡诗语挚情痴,最是为人称道。其创作手法亦受到了《葛生》一诗的影响。探讨《葛生》与元稹悼亡诗的关系有助于更清晰地看到此题材诗作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唐风·葛生》 元稹 悼亡诗
下载PDF
论先秦至唐五代四言体哀悼诗的语言风格
14
作者 温瑜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8期72-80,共9页
先秦至唐五代,四言体哀悼诗在语调手段运用上由多到少,语气词由多到少,句式从参差松散变为整齐严谨,重复句式从有到无,多化用《诗经》的语言句式,雅颂体句式出现,章法从重章叠唱和靠句式重复构建到单篇多种章法演变,赋比兴手法由多到无... 先秦至唐五代,四言体哀悼诗在语调手段运用上由多到少,语气词由多到少,句式从参差松散变为整齐严谨,重复句式从有到无,多化用《诗经》的语言句式,雅颂体句式出现,章法从重章叠唱和靠句式重复构建到单篇多种章法演变,赋比兴手法由多到无,表明了先秦至唐五代四言体哀悼诗的语言从民歌口语化痕迹向书面语庄重典雅化的转变。其原因主要是语言演变对诗歌的影响和哀悼诗表达内容对诗歌语言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至唐五代 四言体 哀悼诗 语言风格 雅化
下载PDF
先秦至唐五代楚辞体哀悼诗
15
作者 温瑜 《邯郸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92-98,共7页
先秦至唐五代楚辞体哀悼诗在内涵上呈现出哀怨的心理特征,在形式上体现为:多用位置不固定的语气词和想象类词汇、芳草美树美景类词汇,以哀悼对象定齐言、杂言句式,语气词构联连贯、绵长的句子链条,游仙境界的长篇结构逐渐过渡为中短篇... 先秦至唐五代楚辞体哀悼诗在内涵上呈现出哀怨的心理特征,在形式上体现为:多用位置不固定的语气词和想象类词汇、芳草美树美景类词汇,以哀悼对象定齐言、杂言句式,语气词构联连贯、绵长的句子链条,游仙境界的长篇结构逐渐过渡为中短篇现实多样性结构,赋法并置强化哀情,呈现出藻丽、哀怨的语言风格。其原因有二:一是人文地理因素铸就了楚人崇尚自由、不重礼法的人文精神。二是哀怨情感为失去理性的情感,其深度和广度因人、因事而异,而不拘定格的先秦至唐五代楚辞体哀悼诗体形式则适用于这种情感的抒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至唐五代 楚辞体 哀悼诗 风格 成因
下载PDF
论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意象
16
作者 温瑜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70-77,共8页
从历时、系统及组合规律的角度看,先秦哀悼诗的意象大多比较单一、表现比较疏松,以动植物意象为主,以想象之象为辅,大多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方法连接。汉代哀悼诗的意象大多比较单一,有些纯粹是人物形象,表现也比较疏松,以并置法、比... 从历时、系统及组合规律的角度看,先秦哀悼诗的意象大多比较单一、表现比较疏松,以动植物意象为主,以想象之象为辅,大多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方法连接。汉代哀悼诗的意象大多比较单一,有些纯粹是人物形象,表现也比较疏松,以并置法、比兴法、赋法组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哀悼诗坟墓、遗物、四时季节变幻中的物侯、天气意象增加,南朝始出历史人文意象,北齐始出送葬类意象,通过叠加复指式、对偶列举式、比兴式、跳跃式组合。唐五代哀悼诗的意象安排得比较密集:涌现了大量历史、神话、传说类典故意象,送葬类、遗屋类、遗作类、遗子女、坟墓意象有所增加,在组合方式上,较多用对仗或对偶句意象并举法,其次是跳跃式、叠加复指式、赋法并置、比喻式。其变化大体与语言的发展变化、诗歌体式的演变更替、作者从以感性思维为主到以理性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的演变更新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至唐五代 哀悼诗 意象 演变 组合规律
下载PDF
汉至唐五代哀悼诗与道教
17
作者 温瑜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第5期104-114,共11页
在汉至唐五代的漫长历史阶段,道教给哀悼诗带来积极的影响:以其贵生恶死的生命观和超越局限、改造自然的精神吸引了众多包括哀悼诗作家在内的芸芸众生,以其修道成仙、长生不死的信念淡化了存者对死亡的恐惧和增强对生命的乐观,以其清静... 在汉至唐五代的漫长历史阶段,道教给哀悼诗带来积极的影响:以其贵生恶死的生命观和超越局限、改造自然的精神吸引了众多包括哀悼诗作家在内的芸芸众生,以其修道成仙、长生不死的信念淡化了存者对死亡的恐惧和增强对生命的乐观,以其清静无为、放任自然的生活态度让人远离纠纷、排除烦恼,以其古奥的语汇、离奇的典故丰富了哀悼诗的语言表达和审美想象。道教对哀悼诗的巨大影响与封建政权对道教的大力扶持和道教乐生、成仙的精神内涵有关。总之,道教通过哀悼诗给人们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和不朽的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汉至唐五代 哀悼诗 影响 成因
下载PDF
王十朋及其悼亡诗
18
作者 程晓晴 《新余高专学报》 2007年第6期39-40,共2页
历史人物王十朋与妻子贾氏之间的感情婚姻生活虽不如他的著名戏文《荆钗记》(又称《王十朋荆钗记》)中那样跌宕起伏、曲折动人,但通过对王十朋及其悼亡诗的解读,可以一窥王十朋真实的婚姻情感生活,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王十朋。
关键词 王十朋 悼亡诗 婚姻情感
下载PDF
“淫靡说”辨正与元稹的女性观
19
作者 刘天禾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48-53,共6页
元稹诗歌中的女性书写往往从其深情天性出发,展现出对女性作为人类个体而非性别符号的平等尊重。其先进性主要体现于艳诗对女性之美的展现及悼亡诗对女性之真的彰显:在艳诗中,通过对女子具体姓名的书写、对独立个体之外形与性情的描摹... 元稹诗歌中的女性书写往往从其深情天性出发,展现出对女性作为人类个体而非性别符号的平等尊重。其先进性主要体现于艳诗对女性之美的展现及悼亡诗对女性之真的彰显:在艳诗中,通过对女子具体姓名的书写、对独立个体之外形与性情的描摹以及对女性主体精神的发扬来彰显作者的女性观;在悼亡诗中,通过塑造厚情重谊、真率亲切和闲淡自持的女性形象来展现女性独特的个性色彩。通过索物托情、触物起情、虚实相生等手法及第二人称叙事方式的运用,元稹在诗歌中寄寓了对妻子的无尽怀念。元稹诗歌展现的女性观既出于诗人众生平等的观念,也与他天性中对美的敏锐感知有关。这些特质使其诗歌中的女性艳而不淫,因此后人指摘元稹的“淫靡说”当属形式论范畴,而非题材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稹 “淫靡说” 女性书写 艳诗 悼亡诗
下载PDF
潘岳《悼亡诗》论略
20
作者 林海 《河套学院论坛》 2015年第4期20-25,共6页
潘岳的悼亡诗具有真情美、范式美和文化美。它表现出了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并体现了人类自身的本性美和对人的尊重及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与悲剧意识。
关键词 潘岳 悼亡诗 真情美 范式美 文化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