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母语写作危机 被引量:3
1
作者 杨经建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6-111,共6页
母语是承载特定文明形态的符号意义体系。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是母语中最富于生气和变革意识的话语成分。20世纪中国文学在被进行"现代化"置换时其母语思维创造力乃至母语形象被历史性地贬损或遮蔽,处于所谓的&qu... 母语是承载特定文明形态的符号意义体系。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是母语中最富于生气和变革意识的话语成分。20世纪中国文学在被进行"现代化"置换时其母语思维创造力乃至母语形象被历史性地贬损或遮蔽,处于所谓的"百年中文,内忧外患"的情境。由此得到的启示和反思是:文学创作如要在"世界性"中坚守"汉语性"或"母语化",必须破除局限于认识论意义上的"进化论"的思维方式;秉承和葆有汉语言母语"有容乃大"、"求同存异"以及"变则通"的文化品质;发扬光大汉语言母语文学的诗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语 汉语言母语 母语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
下载PDF
从“白话文学”到“国语的文学”:胡适对母语文学现代性复兴的“尝试” 被引量:3
2
作者 杨经建 伍丹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5-143,共9页
"白话文"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话语表征,只有置放于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进程中,才能领会其价值意义。胡适对新文学的"建设性"贡献经历了一个从"白话文学"到"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白话文"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话语表征,只有置放于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进程中,才能领会其价值意义。胡适对新文学的"建设性"贡献经历了一个从"白话文学"到"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探索、修订、演化和发展的历程。正是在这个过程或历程中,胡适的(文学)语言观乃至文学思想无形中指向以母语文学为底蕴的"文统",其本质是对(现代)母语文学的想象性构设。诚然,这种想象性构设仅停留在"尝试"阶段,体现在其话语阐发中则表现为一种"片面"的"真识",但却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开启了一扇门。各种语言资源得以拥入,其中所昭示的正是文学母语融合与母语文学重构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文学革命” 白话文学 母语文学
下载PDF
周作人的“言志”文学观与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被引量:2
3
作者 杨经建 《长江学术》 CSSCI 2020年第2期50-56,共7页
"言志"文学是五四后周作人针对"载道"文学而倡导的文学理念,也是其早期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的文学"的发展与演化。中国文学具有悠久的抒情传统,周作人的"言志"文学延接、创化了抒情... "言志"文学是五四后周作人针对"载道"文学而倡导的文学理念,也是其早期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的文学"的发展与演化。中国文学具有悠久的抒情传统,周作人的"言志"文学延接、创化了抒情传统,建构了一种在汉语言母语人文底蕴和审美神韵上的语言诗学。"言志"(抒情)文学虽然处于主流文学之外,但周作人对此的理论构设与创作实践,以及之后逐渐形成的抒情文学思潮,勘正了新文学建设的失误和偏颇,并为抒情传统的复兴和母语文学的现代性重构,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和创作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抒情传统 言志观 母语文学
下载PDF
京派文学的散文化与母语文学传统的新创化 被引量:1
4
作者 伍丹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9-124,共6页
京派同人拥有共同的文学理念,将汉语言母语文学的诗性本色视为己任,对母语文学进行了现代性创化或“新传统化”。散文是母语文学的正宗,也是现代文体中发展得最为从容和完备的一种。京派文学对母语文学现代性创化的重要表征是创作的“... 京派同人拥有共同的文学理念,将汉语言母语文学的诗性本色视为己任,对母语文学进行了现代性创化或“新传统化”。散文是母语文学的正宗,也是现代文体中发展得最为从容和完备的一种。京派文学对母语文学现代性创化的重要表征是创作的“散文化”。京派文学“散文化”症候之一是小说,作家运用并发展了母语文学叙述语言的精练、含蓄和抒情功能。其中对情绪和炼句的考究、结构的片段性与叙述的空白化,都展示出其小说创作散文化的文本基色。症候之二是在理论性或批评性话语层面也呈现出散文化思维态势。京派批评家追求“寻美的批评”,以及文学批评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创造,在传承和开发母语文学资源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近似“美文”的、由感悟化思维所凝聚成的批评(理论)文体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派文学 母语文学 散文化
下载PDF
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与传播——以彝族作家阿库乌雾为例
5
作者 柳改玲 赵亭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9期10-15,共6页
少数民族母语文学是我国多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当下,其发展面临着创作水准、语言沟通、传播推广方面的困境。阿库乌雾作为新时期以来彝语作家代表进行双语创作,其作品取材于彝族传统文化,创作主... 少数民族母语文学是我国多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当下,其发展面临着创作水准、语言沟通、传播推广方面的困境。阿库乌雾作为新时期以来彝语作家代表进行双语创作,其作品取材于彝族传统文化,创作主题具有深刻性和复杂性,诗歌创作意象鲜明,成为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的标杆。他在民族化写作、创作主题的挖掘与开拓、文化视野的拓展和文学传播等方面为少数民族母语作家提供了经验和理论指导,为推动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阿库乌雾彝语文学创作与传播的成功案例,为母语文学打破创作与传播困境、取得长足发展提供了有效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母语文学 彝语文学 阿库乌雾 民族性 现代性 双语写作
下载PDF
从语言工具论到语言目的论——胡适对现代母语文学的想象性构设 被引量:3
6
作者 杨经建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3-138,共6页
中国新文学起源于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以白话文运动为特征的语言变革,是中国新文学倡导者胡适进入并推进'文学革命'的起点与基础。胡适的文学语言观表现在两个层面上:其一是承担着社会文化变革与文学变革双重工具效能的白话文;... 中国新文学起源于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以白话文运动为特征的语言变革,是中国新文学倡导者胡适进入并推进'文学革命'的起点与基础。胡适的文学语言观表现在两个层面上:其一是承担着社会文化变革与文学变革双重工具效能的白话文;其二是文学和语言双向对应、互为目的的'文学的国语'或文学母语。从最初的语言工具论到后来的语言目的论,是胡适文学语言观调整和演进的过程。当其'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共识时,新文学便成为人们领受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语言的艺术'。尽管胡适关于新文学语言的话语建构,涉及的仅仅是对中国现代母语文学的想象性构设,却为'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开启了一扇门,它所彰显的正是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愿景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语言工具论 语言目的论 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
下载PDF
蒙古族现当代母语文学创作及发展综述
7
作者 李彩花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20-22,共3页
蒙古族现当代母语文学创作继承并发扬了蒙古族悠久的文学传统,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发展,出现了很多文坛"大家"。这一时期,蒙古族母语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和表现空间不断拓展,主题思想、文化意蕴... 蒙古族现当代母语文学创作继承并发扬了蒙古族悠久的文学传统,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发展,出现了很多文坛"大家"。这一时期,蒙古族母语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和表现空间不断拓展,主题思想、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日臻丰富,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日趋多样,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更加浓郁,成为蒙古族文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现当代文学 母语创作
下载PDF
“文学大众化”:瞿秋白对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红色”设想
8
作者 杨经建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4-182,共9页
瞿秋白倡导的"文学大众化",以"文字革命"引发"文学革命",既是一次语言变革(大众语取代"新式文言"),也是一次话语颠覆(阶级论话语对启蒙论话语),从而自觉而不自觉地疏通了曾被"革命文学&qu... 瞿秋白倡导的"文学大众化",以"文字革命"引发"文学革命",既是一次语言变革(大众语取代"新式文言"),也是一次话语颠覆(阶级论话语对启蒙论话语),从而自觉而不自觉地疏通了曾被"革命文学"断裂的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进程。"文学大众化"表面上看来是通过"口语化"来实现文学语言的"言文一致",其实质却是在承认言、文分离而又主张言、文重合的前提下,借助"大众化"祛除五四后新文学的欧化和精英化趋势,并以大众化书面语(文字)为语言本体,为文学母语的重建提供了另一种探索方式。虽然"文学大众化"具有其特定的政治实用理性,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文学本身的价值,但它对语言(文学)乌托邦的祈望,在客观上成为对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红色"设想;正是在这样的设想或规划中,重构中的母语文学得到调整、校正、优化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文学大众化 母语文学重构
下载PDF
通俗化:延安文学对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革命化”启示
9
作者 辛捷璐 杨经建 《怀化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86-89,共4页
通俗化是延安文学的重要表征,它以语言的大众化来实现文学创作和接受的"工农兵化",从民间文学形式中吸纳通俗化创作的资源,通过政治意识形态的整合,最终完成"工农兵文学"的体制性构建。延安文学的通俗化不仅具有特... 通俗化是延安文学的重要表征,它以语言的大众化来实现文学创作和接受的"工农兵化",从民间文学形式中吸纳通俗化创作的资源,通过政治意识形态的整合,最终完成"工农兵文学"的体制性构建。延安文学的通俗化不仅具有特定的文学史意义,而且在一个较长的时段内影响着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格局和面貌。同时也要看到,延安文学对通俗化的意识形态追求,也会导致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偏至与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学 通俗化 母语文学重构
下载PDF
“不在场的在场”:中国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的处境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晓峰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83-89,共7页
在中国,蒙、藏、维、朝、哈等少数民族有着极其发达的母语写作,许多民族的母语文学早已产生了跨国影响,但是,在文学史书写、文学研究、文学传播共同构成的中国文学公共知识话语空间中,各民族母语文学处于"不在场的在场"的尴... 在中国,蒙、藏、维、朝、哈等少数民族有着极其发达的母语写作,许多民族的母语文学早已产生了跨国影响,但是,在文学史书写、文学研究、文学传播共同构成的中国文学公共知识话语空间中,各民族母语文学处于"不在场的在场"的尴尬处境。各民族母语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母语写作对中国文化(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民族母语写作与汉语写作共同创造了世界文化(文学)中的中国意义与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在场的在场” 母语文学 中国文学 公共话语空间
下载PDF
多民族母语文学跨语际传播的困境与新路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晓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132,共4页
当代多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实际在场与在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不在场,使各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文学公共空间中呈现出"不在场的在场"的情形,从而指涉了整体意义的多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不在场。中... 当代多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实际在场与在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不在场,使各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文学公共空间中呈现出"不在场的在场"的情形,从而指涉了整体意义的多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不在场。中外文学的单边译入与各民族母语文学译出的艰难也不对称。穿越汉语直接进入世界文学语境与更多的作家作品更自觉地通过汉译进入中国文学公共空间的两种跨语际、跨文化、跨国际传播行为的出现,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母语文学证明自己的价值与在场的自觉行为,这种行为对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真实面貌并使多民族母语文学进入其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语文学 不在场的在场 单边译入 文化洼地效应 跨语际跨文化
下载PDF
废名小说的语言诗学与文学母语的现代表述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经建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4-100,共7页
废名之所以被称为"文体家",盖因其在小说"文体的自觉"上形成了卓越不凡的创作样式,绝句式的转喻化叙述和辞章化的文本构成是其显要表征,就此而言,文体"形式"是进入废名母语写作世界的必经途径。修辞艺术也是废名小说语言诗学形成... 废名之所以被称为"文体家",盖因其在小说"文体的自觉"上形成了卓越不凡的创作样式,绝句式的转喻化叙述和辞章化的文本构成是其显要表征,就此而言,文体"形式"是进入废名母语写作世界的必经途径。修辞艺术也是废名小说语言诗学形成的一个要素,废名小说的语言叙述充溢着禅机和禅趣,具有一种"文字禅"的意味。废名小说语言的修辞艺术既"含有美学上的创造意义"和"叙事学的核心功能",又符合汉语言母语的表意本质和东方民族文化的审美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小说 语言诗学 文学母语 现代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