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SiO_2对含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微污染原水的助凝特性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冬梅 任毅 +2 位作者 刘春柳 李绍秀 黄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66-970,共5页
以含微污染有机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高岭土悬浊液为研究对象,投加聚合氯化铝(PAC)与纳米SiO2,借助在线显微摄像技术与分形理论,探讨了纳米SiO2作为水处理剂的絮凝作用、助凝效果以及形态学特性.结果表明:①PAC与纳... 以含微污染有机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高岭土悬浊液为研究对象,投加聚合氯化铝(PAC)与纳米SiO2,借助在线显微摄像技术与分形理论,探讨了纳米SiO2作为水处理剂的絮凝作用、助凝效果以及形态学特性.结果表明:①PAC与纳米Si02单独使用时,PAC对无机高岭土颗粒去除效果好;而纳米SiO2对去除SDBS有利.②仅投加PAC,当pH为10时,SDBS去除率低于4%;当pH为5-6时,SDBS去除率可达50%.③不同pH下将纳米SiO:与PAC联用,SDBS去除率显著提高;以纳米SiO2为助凝剂,偏酸性环境有利于SDBS的去除,当pH为5时,SDBS去除率可达75%.④中性条件下,在PAC与纳米SiO2投加量比值为3时,纳米SiO2的助凝效果最优;纳米SiO2宜在投加PAC后40s时加入,絮体粒径大、结构强大、沉降性能好、分形维数值大、剩余浊度低,SDBS去除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 强化絮凝 微污染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 助凝 形态学特性
下载PDF
纳米纤维素的形貌及快速表征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王钱钱 朱倩倩 +2 位作者 孙建中 刘玉 詹怀宇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9-55,共7页
以商品南方松溶解浆、漂白桉木浆为原料,采用硫酸水解法、纤维素酶预处理法、2,2,6,6-四甲基哌啶氧自由基( TEMPO )氧化法以及机械法分别制备了纳米纤维素,利用透射电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详细表征了不同方法制备的纳米微... 以商品南方松溶解浆、漂白桉木浆为原料,采用硫酸水解法、纤维素酶预处理法、2,2,6,6-四甲基哌啶氧自由基( TEMPO )氧化法以及机械法分别制备了纳米纤维素,利用透射电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详细表征了不同方法制备的纳米微晶纤维素(CNC)和纳米纤丝纤维素(CNF)。采用了多种商品粒度仪快速定性表征了纳米纤维素的大小,CNC为棒状纳米晶须结构,直径约为20 nm,长度为10^-200 nm;CNF一般为网状结构,尺寸较大且分布较宽,单根CNF直径从几纳米到几百纳米不等。依据离心分离以及布朗运动制备的2种仪器非常适合半定量快速表征非网状结构的纳米微晶纤维素,实验重复性也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微晶纤维素 纳米纤丝纤维素 形貌特征 快速表征
下载PDF
纳米SiO2与聚氯化铝对含表面活性剂原水的絮凝效果研究
3
作者 施周 王巧 +3 位作者 李冬梅 陈世洋 杨柳 张丽娟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3-28,共6页
借助图像分析技术与分形理论,对含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高岭土颗粒的动态絮凝过程、絮体分形结构的形态学特征、纳米SiO2与聚氯化铝(PAC)对剩余浊度与SDS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①SDS存在时,高岭土颗粒表面ζ电位绝对值增加... 借助图像分析技术与分形理论,对含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高岭土颗粒的动态絮凝过程、絮体分形结构的形态学特征、纳米SiO2与聚氯化铝(PAC)对剩余浊度与SDS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①SDS存在时,高岭土颗粒表面ζ电位绝对值增加,且高岭土原始粒径略有增大;②投加PAC,剩余浊度降低明显,但SDS的表观去除率较低;③升高水温对浊度与SDS去除效果有改善;④纳米SiO2能显著提高PAC对浊度与SDS的去除效果,悬浊液中絮体粒径增大,絮团内部孔隙率较高,沉速加快,分维值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 聚氯化铝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分维 絮凝效果 形态学特性
下载PDF
纳米SiO_2对微污染物HA、SDS及NH_3-N的助凝特性研究
4
作者 刘春柳 李冬梅 +3 位作者 叶挺进 任毅 黄辉 何娜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503-2507,共5页
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纳米SiO2为助凝剂,对含有下列微污染物: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氨氮(NH3-N)或腐植酸(HA)的高岭土悬浊液进行混凝沉降实验。借助形态学理论、电镜观察与图像分析技术,研究纳米SiO2对微污染物的助凝作用效果、吸... 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纳米SiO2为助凝剂,对含有下列微污染物: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氨氮(NH3-N)或腐植酸(HA)的高岭土悬浊液进行混凝沉降实验。借助形态学理论、电镜观察与图像分析技术,研究纳米SiO2对微污染物的助凝作用效果、吸附特性与絮体结构的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1)在含有HA、SDS、NH3-N的模拟原水中,污染物去除率与浊度去除率的相关性随污染物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强;(2)纳米SiO2对HA、SDS及NH3-N的助凝吸附效果,随分子量的降低而减弱。纳米SiO2能促使PAC对HA、SDS与NH3-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40%~50%、20%~30%和10%~15%;(3)纳米SiO2能促使PAC作用下的絮体粒径增大、密实度和分维值增加、沉速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氯化铝 纳米SIO2 助凝作用效果 十二烷基硫酸钠 氨氮 腐植酸 形态学特性
原文传递
纳米SiO_2用于含表面活性剂原水的处理
5
作者 阮彩群 李冬梅 +3 位作者 任毅 李绍秀 李斌 李志生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95-98,共4页
在含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低浊(6NTU)高岭土原水中,投加纳米SiO2进行动态混凝与静沉试验,借助图像分析技术与定量控制参数,探讨了纳米SiO2的作用效果与形态学特性。结果表明:絮体的形成与生长具有分形特征,分形结构是影响颗... 在含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低浊(6NTU)高岭土原水中,投加纳米SiO2进行动态混凝与静沉试验,借助图像分析技术与定量控制参数,探讨了纳米SiO2的作用效果与形态学特性。结果表明:絮体的形成与生长具有分形特征,分形结构是影响颗粒混凝、絮团密实度与沉降特性的主要因素;SDS的存在对絮凝初期絮体的形成起阻碍作用,随后SDS与混凝剂的混合体共同对粒子作用,促进絮凝,絮体变大且密实,沉降性能改善;SDS和SiO2对高岭土粒子存在竞争吸附;单独投加纳米SiO2时形成的絮体小而脆弱,而以纳米SiO2为助凝剂能促使PAC絮体结构向更密实的构型转变,对浊度和SDS的去除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絮凝效果 形态学特性 分形结构
下载PDF
不同微污染物作用下纳米SiO_2和粉末活性炭的助凝效果对比研究
6
作者 李冬梅 刘春柳 +4 位作者 黄明珠 叶挺进 任毅 黄辉 何娜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0,34,共5页
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分别以纳米SiO2和粉末活性炭P-AC为助凝剂,对含有不同微污染物SDS、NH3-N或HA)的6 NTU高岭土低浊水进行混凝沉降试验,借助形态学理论和电镜观察与图像分析技术,研究纳米SiO2与P-AC对PAC于微污染物去除的助凝... 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分别以纳米SiO2和粉末活性炭P-AC为助凝剂,对含有不同微污染物SDS、NH3-N或HA)的6 NTU高岭土低浊水进行混凝沉降试验,借助形态学理论和电镜观察与图像分析技术,研究纳米SiO2与P-AC对PAC于微污染物去除的助凝特性和絮凝形态学特性。结果表明,纳米SiO2对微污染物HA、SDS及NH3-N的助凝效果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HA和SDS的作用效果明显,但对NH3-N几乎没有去除作用;纳米SiO2能促使PAC对微污染物HA、SDS的去除率分别提高40%~50%、30%~40%;P-AC能使PAC于HA的去除率提高约10%,但对小分子微污染物SDS、NH3-N的去除效果改善不明显;助凝剂纳米SiO2能提高PAC絮体结构的密实度和分维值,显著提高PAC对微污染物的去除率,而P-AC对絮体形态学特性改善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氯化铝 纳米SIO2 粉末活性炭 十二烷基硫酸钠 氨氮 腐植酸 絮凝形态学
下载PDF
混凝法处理表面活性剂废水的水力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阮彩群 李冬梅 任毅 《工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13,共3页
以含1 mg/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20 NTU高岭土悬浊液为研究对象,投加聚合铝PAC进行强化混凝实验,探讨了水力条件对含SDBS废水处理效果及其混凝形态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偏碱性条件有利于浊度去除,而偏酸性条件下SDBS去除率较高;... 以含1 mg/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20 NTU高岭土悬浊液为研究对象,投加聚合铝PAC进行强化混凝实验,探讨了水力条件对含SDBS废水处理效果及其混凝形态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偏碱性条件有利于浊度去除,而偏酸性条件下SDBS去除率较高;在试验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处理后废水余浊低,表面活性剂去除率较高,絮体大而密实,不易破碎,分维值较高;助凝剂纳米SiO2能进一步改善最优水力条件下PAC的强化混凝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废水 混凝 水力条件 纳米SIO2 形态学特性
下载PDF
高分子絮凝剂对水厂排泥水的调质效果与絮凝形态学特性 被引量:2
8
作者 黄辉 李冬梅 +3 位作者 阮彩群 何娜 任毅 刘春柳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2-16,21,共6页
以广州大学城杂用水厂排泥水污泥为研究对象,投加阴离子高分子聚合物(简称AP)进行架桥絮凝沉降实验,结合在线显微摄像与图像分析技术,改变AP投加量和pH值,研究AP对排泥水污泥的调质效果和絮凝形态学特性.结果表明:(1)投加0.3 mg/L... 以广州大学城杂用水厂排泥水污泥为研究对象,投加阴离子高分子聚合物(简称AP)进行架桥絮凝沉降实验,结合在线显微摄像与图像分析技术,改变AP投加量和pH值,研究AP对排泥水污泥的调质效果和絮凝形态学特性.结果表明:(1)投加0.3 mg/L的AP时,污泥比阻r下降约2~3倍,沉降速度v增加约2倍;投加量大于0.3mg/L时,调质作用不明显;(2)排泥水含固率为0.395%时,最佳投药量为0.1~0.3 mg/L;(3)质量分维DV〉2时,分维值随投药量增大而增加,絮体结构更加趋于密实,流体阻力较低,絮体沉速增加;DV〈2时,分维值随投药量增大而减小,絮体孔隙率增加,沉速增快;(4)pH呈酸性或碱性的调质效果明显优于pH呈中性时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厂排泥水 污泥调质 沉降性能 高分子絮凝剂 絮凝形态学特性
下载PDF
水力条件对混凝处理含表面活性剂原水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阮彩群 李冬梅 任毅 《净水技术》 CAS 2010年第2期10-14,共5页
以含1mg/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浊度为20NTU的高岭土悬浊液为研究对象,投加聚合铝(PAC)进行强化混凝实验,结果表明:PAC的最佳投药量为30~40mg/L,偏碱性条件有利于浊度去除,而偏酸性条件SDBS去除率较高;混合阶段搅拌速度对SDBS去除... 以含1mg/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浊度为20NTU的高岭土悬浊液为研究对象,投加聚合铝(PAC)进行强化混凝实验,结果表明:PAC的最佳投药量为30~40mg/L,偏碱性条件有利于浊度去除,而偏酸性条件SDBS去除率较高;混合阶段搅拌速度对SDBS去除率影响显著,G=265 s^(-1),T=30 s,而絮凝阶段搅拌时间是影响浊度去除的主要因素,G=23 s^(-1),T=25 min。这时余浊低于0.5 NTU,SDBS去除率达56%,絮体大而密实,不易破碎,分维值较高。纳米SiO_2能进一步改善最优水力条件下PAC的强化混凝效果,SDBS去除率可高于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铝(PAC) 强化混凝 微污染 水力条件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 纳米SiO2 形态学特性
下载PDF
乙醇分级沉淀提取黄芪多糖及其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49
10
作者 李红法 郭松波 +4 位作者 满淑丽 范亚亚 王婷婷 李霞 高文远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112-2116,共5页
该文采用乙醇分级沉淀法提取不同浓度乙醇层的黄芪多糖,并探讨黄芪多糖相对分子质量、构效及活性之间的关系。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30%,50%,70%,75%,80%,90%)沉淀,以获得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黄芪多糖;采用红外及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各层多... 该文采用乙醇分级沉淀法提取不同浓度乙醇层的黄芪多糖,并探讨黄芪多糖相对分子质量、构效及活性之间的关系。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30%,50%,70%,75%,80%,90%)沉淀,以获得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黄芪多糖;采用红外及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各层多糖的形态特征;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和β-胡萝卜素/亚油酸体系检测各层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该法所得黄芪多糖随乙醇浓度增加,相对分子质量降低,抗氧化活性增强,90%乙醇沉淀层多糖表面光滑,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三股螺旋链构象特异,抗氧化活性最强(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多糖-刚果红络合物 形态学特征 活性成分关系
原文传递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颗粒特性、热特性及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11
作者 张晶 张美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114-121,共8页
淀粉的性质直接影响淀粉原料食品的品质。为探究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性质的影响,将燕麦淀粉在100~600 MPa的压力下处理30 min,研究燕麦淀粉颗粒特性、质构特性、热特性及流变学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00~300 MPa处理后,淀粉颗粒表面变... 淀粉的性质直接影响淀粉原料食品的品质。为探究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性质的影响,将燕麦淀粉在100~600 MPa的压力下处理30 min,研究燕麦淀粉颗粒特性、质构特性、热特性及流变学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00~300 MPa处理后,淀粉颗粒表面变化不明显,颗粒粒径减小,400~600 MPa处理后,淀粉颗粒表面变粗糙,并发生坍塌、黏结,颗粒粒径增加;超高压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淀粉凝胶的硬度、胶着度和咀嚼度,并增加淀粉凝胶的回复性、弹性和黏聚性;热力学参数表明燕麦淀粉在500 MPa和600 MPa处理后发生糊化;动态流变实验表明超高压处理使淀粉糊G’、G’’、tanδ值明显提高,且100 MPa处理后,淀粉黏弹性最好;静态流变实验表明原淀粉和超高压处理淀粉均为假塑性流体,500~600 MPa处理后,触变环面积减少,体系的剪切稳定性提高。本研究为超高压对燕麦淀粉特性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 燕麦淀粉 颗粒特性 热特性 流变特性
下载PDF
Mechanical and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of Highly Dispersed Carbon Nanotubes Reinforced Cement Based Materials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宝民 HAN Yu +1 位作者 PAN Baofeng ZHANG Tingting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3年第1期82-87,共6页
Stable homogeneous suspensions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CNTs) were prepared using gum arabic (GA) as dispersant and were incorporated to Portland cement paste. The dispersion was examined by ultraviolet... Stable homogeneous suspensions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CNTs) were prepared using gum arabic (GA) as dispersant and were incorporated to Portland cement paste. The dispersion was examined by ultraviolet visible spectroscopy (UV-vis), and the concentration measurement shows that the optimum concentration of GA is 0.45 g · L^-1. The dispersibility of the surface-modified MWCNTs in aqueous solution and cement matrix were investigat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d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 (EDS),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dition of the treated nanotubes can improve both the flexural strength and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Portland cement composite significantly. The flexural strength of the composite increases up to 43.38% with the MWCNT concentration of 0.08% (by weight of cement). The porosity and pore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composites were measured by 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 (MIP),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ement paste doped with MWCNTs obtained lower porosity and concentrated pore size distribution.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was analyzed by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FESEM) and EDS. It is shown that MWCNTs act as bridges and networks across cracks and voids, which transfer the load in case of tension, and the interface bond strength between the nanotubes and matrix is very stro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nanotubes Portland cement DISPERSIBILITY REINFORCEMENT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下载PDF
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及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军 《新型建筑材料》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6-28,32,共4页
研究了颗粒岩性及形貌对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和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颗粒岩性对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影响与原岩的表观结构、石粉含量、MB值等因素相关,石灰岩和石英岩为原岩的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明显优于花岗岩和片麻... 研究了颗粒岩性及形貌对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和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颗粒岩性对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影响与原岩的表观结构、石粉含量、MB值等因素相关,石灰岩和石英岩为原岩的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明显优于花岗岩和片麻岩为原岩的机制砂混凝土。不同岩性种类对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原岩的表观结构、原岩的压碎指标,以石灰岩为原岩的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最优。采用冲击式破碎和反击式破碎的机制砂颗粒形貌最接近球形,机制砂比表面积相对较小,拌合物的工作性能良好。经辊式破碎的机制砂颗粒粗糙度较大,这提高了骨料与浆体间的机械咬合作用,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砂混凝土 颗粒岩性 颗粒形貌 工作性能 抗压强度
下载PDF
Effect of Stewing in Cooking Step on Textural and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of Cooked Rice 被引量:9
14
作者 E.GHASEMI M.T.Hamed MOSAVIAN M.H.Haddad KHODAPARAST 《Rice science》 SCIE 2009年第3期243-246,共4页
Stewing of rice grains by steam after boiling in excess water can be used for cooking rice perfectly. The effects of this procedure in cooking of three varieties of Iranian rice (Sang Tarom, Domsiyah and Fair) on te... Stewing of rice grains by steam after boiling in excess water can be used for cooking rice perfectly. The effects of this procedure in cooking of three varieties of Iranian rice (Sang Tarom, Domsiyah and Fair) on textural and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of cooked rice grain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step in rice cooking reduced the hardness and increased the adhesiveness of rice grains significantly. By the use of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it was shown that the outer surface of cooked rice stewed by steam had less porosity and closer pores due to the modification during cooking, and better gelatinization and more expansion of starch granules compared to non-stewed samples. The use of this procedure in rice cooking to provide a fully cooked and gelatinized, softer and stickier final product is recomme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COOKING stewing GELATINIZATION TEXTURE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下载PDF
粉煤灰对水泥基材料流动性能影响及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徐海源 沙建芳 +2 位作者 刘建忠 陆加越 郭飞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8,共4页
从需水量比、细度、烧失量、颗粒形貌及吸附性能等方面分析了粉煤灰对水泥基材料流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粉煤灰需水量比与水泥净浆流动性能相关性较差,目前采用需水量比来评价其在水泥基材料中流动性能的方法可靠性较低;粉煤灰... 从需水量比、细度、烧失量、颗粒形貌及吸附性能等方面分析了粉煤灰对水泥基材料流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粉煤灰需水量比与水泥净浆流动性能相关性较差,目前采用需水量比来评价其在水泥基材料中流动性能的方法可靠性较低;粉煤灰颗粒形貌对其水泥净浆流动性能影响显著,当疏松多孔、层状结构颗粒较多时,其对减水剂吸附量较高且对水泥净浆流动性能降低明显;在分析初始流动度、减水剂种类等实验参数对水泥基材料流动性能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粉煤灰性能检测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流动性能 需水量比 颗粒形貌 吸附
下载PDF
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研究8——中国部分地区拂子茅属植物Neotyphodium属内生真菌分布及形态学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詹漓晖 纪燕玲 +3 位作者 于汉寿 亢燕 孙相辉 王志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8,共6页
调查了中国西北和东部地区不同生境的拂子茅属Calamagrostis植物中Neotyphodium属内生真菌的分布。采样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江苏、安徽、浙江、上海7省(市、区),共采集拂子茅属植物样品426株。调查发现西北3省(区)所有276个拂子... 调查了中国西北和东部地区不同生境的拂子茅属Calamagrostis植物中Neotyphodium属内生真菌的分布。采样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江苏、安徽、浙江、上海7省(市、区),共采集拂子茅属植物样品426株。调查发现西北3省(区)所有276个拂子茅属植物样品中都不含有内生真菌;而采集自东部的样品中,南京的无性系拂子茅属植物和黄山的拂子茅C.epigeios含菌率为100%。但是,采自南京抽穗的拂子茅却完全不含内生菌。通过研究分离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发现南京与黄山的菌株都具有Neotyphodium属内生真菌的典型特征,而它们之间在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孢子大小等方面又存在较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说明我国拂子茅属植物及其中的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具有一定的生物多样性,拂子茅属植物中的内生真菌含量受地理环境以及宿主植物种类的影响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拂子茅属 地理分布 形态学特征 多样性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INTO MORPHOLOGY,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SBR/EPDM/ORGANO MONTMORILLONITE NANOCOMPOSITES 被引量:5
17
作者 Massud Durandish Abdolmajid Alipour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660-669,共10页
Rubber compounds based on styrene-butadiene rubber/ethylene propylene diene monomer blends of different compositions (60/40, 70/30, 80/20, 90/10, 100/0) reinforced with 1 wt%, 3 wt%, 5 wt% and 7 wt% organoclay (Clo... Rubber compounds based on styrene-butadiene rubber/ethylene propylene diene monomer blends of different compositions (60/40, 70/30, 80/20, 90/10, 100/0) reinforced with 1 wt%, 3 wt%, 5 wt% and 7 wt% organoclay (Cloisite 20A) were prepared on a two roll mill via a vulcanization process and characterized by several techniques. Results of X-ray diffraction showed expansion of the inter-gallery distance,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micrographs confirmed that the prepared nanocomposite samples have intercalated and partially exfoliated structures. Cure characteristics showed that, organoclay not only accelerates the vulcanization reaction, but also gives rise to a marked increase of the torque, indicating crosslink density of the prepared compounds increases at the presence of organoclay.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amples received markedly increase by clay loading due to the good interaction established between nanoclay particles and polymer matrix as it was evidenced by SEM photomicrographs. At the same tim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showed that addition of nanoclay could improve storage modulus as well as complex viscosity of SBR/EPDM samples. The results of ozone test revealed that the ozone resistance of sampl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as nanoclay or EPDM content in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CLAY SBR/EPDM nanocomposite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Mechanical and rheological measurements TEM and SEM Photomicrographs.
原文传递
Design and criteria of electrospun fibrous scaffolds for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 被引量:5
18
作者 Barbara Vigani Silvia Rossi +2 位作者 Giuseppina Sandri Maria Cristina Bonferoni Franca Ferrar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1786-1790,共5页
The complex pathophysiology of spinal cord injury may explain the current lack of an effective therapeutic approach for the regeneration of damaged neuronal cells and the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s. Many efforts have... The complex pathophysiology of spinal cord injury may explain the current lack of an effective therapeutic approach for the regeneration of damaged neuronal cells and the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s. Many effort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design and develop suitable scaffolds for spinal cord regeneration, keeping in mind that the reconstruction of a pro-regenerative environment is the key challenge for an effective neurogenesis.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outline the main features of an ideal scaffold, based on biomaterials, produced by the electrospinning technique and intended for the spinal cord regeneration. An overview of the poly- mers more investigated in the production of neural fibrous scaffolds is also prov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al cord injury BIOMATERIALS electrospun fibers conductive scaffolds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BIODEGRADABILITY
下载PDF
絮凝调理对消化污泥的脱水性能及絮体理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冯晶 王毅力 杨梦龙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21-1430,共10页
通过研究厌氧消化污泥(ADS)的絮凝调理过程,分析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投药量对ADS的脱水性能与絮体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絮凝调理极大地改善了ADS的脱水性能,毛细吸水时间(CST)从原始污泥的(193.6±0.00)s下降到了最佳投药... 通过研究厌氧消化污泥(ADS)的絮凝调理过程,分析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投药量对ADS的脱水性能与絮体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絮凝调理极大地改善了ADS的脱水性能,毛细吸水时间(CST)从原始污泥的(193.6±0.00)s下降到了最佳投药量下的(5.75±0.21)s,离心上清液粘度从原始污泥的(1.47±0.00)mPa·s下降到最佳投药量下的(1.14±0.00)mPa·s.污泥离心上清液中胶体的Zeta电位与表面电荷密度在最佳投药量下均上升到零值附近.污泥絮体粒径大部分随着投药量的增加呈增大趋势,中位直径和体积平均粒径分别从原始污泥的0.13mm和0.25mm上升到了最佳投药量下的1.17mm和1.99mm,其一维分形维数(D1)与二维分形维数(D2)随着投药量的上升而上下波动,在最佳投药量时均达到最大值(D1=1.19,D2=1.41),表明污泥絮体表面更加粗糙,结构更加密实,相应的污泥絮体呈现出了较好的强度和耐剥离效果.此外,不同投药量下污泥内的束缚水主要在30~150℃范围内吸热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污泥(ADS) 絮凝调理 CPAM 脱水性能 电学特征 形态学特征 稳定性 热重-差热分析
原文传递
氧化铁改性石英砂过滤性能及反冲洗效果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冬梅 何娜 +3 位作者 黄辉 蒋树贤 刘贝 庞治星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3-106,110,共5页
对自制涂铁砂进行过滤和反冲洗试验,研究不同滤层(每层为12 cm)的截污性能,并与原始石英砂和活性炭-涂铁砂组合滤料的性能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涂铁砂对浊度和有机物的过滤效果及其再生能力。结果表明,(1)涂铁砂存在一个使用成熟期,约3个... 对自制涂铁砂进行过滤和反冲洗试验,研究不同滤层(每层为12 cm)的截污性能,并与原始石英砂和活性炭-涂铁砂组合滤料的性能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涂铁砂对浊度和有机物的过滤效果及其再生能力。结果表明,(1)涂铁砂存在一个使用成熟期,约3个工作周期。成熟期后,其对浊度和有机物的去除率最高,为96.5%、75.4%。(2)涂铁砂对浊度的有效截污滤层集中在前2层,总去除率为88.73%。(3)经相同强度气水反冲洗后,涂铁砂滤层厚增加幅度最大(为5 cm),过滤周期为石英砂的1.5倍。(4)改进后的气水反冲洗强度为:气冲4 min,q气=12L.m-.2s-1;气水同时冲5 min,q气=12 L.m-.2s-1,qNaOH=10 L.m-2.s-1,NaOH=0.1 mol.L-1;清水漂洗3 min,q水=10 L.m-2.s-1。(5)反冲洗后,活性炭-涂铁砂组合滤料中涂铁砂表面的块状及针状形态学特征不变,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保持不变,为7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铁砂 活性炭-涂铁砂 有机物 使用成熟期 过滤性能 反冲洗 去除率 形态学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