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江泽民对邓小平德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符惠明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2-16,共5页
邓小平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形成了完备的德育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江泽民同志站在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 ,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德育理论 ,构建了既具有时代... 邓小平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形成了完备的德育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江泽民同志站在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 ,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德育理论 ,构建了既具有时代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泽民 邓小平 德育理论 继承与发展
下载PDF
试析蔡邕的道德论
2
作者 张娟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30-33,共4页
历代对蔡邕的才性特征尤其是道德的评价褒贬不一,这种模棱昭示蔡邕的行为对道德的体现包含向两种方向解释的可能。本文试图揭示蔡邕时才性问题中政治人物的道德素质的真实看法。
关键词 蔡邕 道德论 才性 矛盾性 政治人物
下载PDF
成中英对儒学知识论的现代诠释
3
作者 奚刘琴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751-754,共4页
成中英用知识与道德的统一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通过对孔子之"知"与朱子之"理"的分析,成中英认为,儒家认知之学是儒家道德哲学的基础,儒家道德哲学又反过来促进了认知之学的开拓,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德性与知识... 成中英用知识与道德的统一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通过对孔子之"知"与朱子之"理"的分析,成中英认为,儒家认知之学是儒家道德哲学的基础,儒家道德哲学又反过来促进了认知之学的开拓,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德性与知识的互存、知识与道德的互用,以及两者相互贯通发展的可能。通过强调知识与道德的互基互用,成中英把儒学知识论上升到了与儒家道德哲学同等重要的本体论的高度,赋予了儒家认知之学新的思想内涵,也代表了儒学在现时代发展的"道问学"趋向,体现了人文理想与知识理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知识论 道德知识论 现代诠释
下载PDF
“论中”与“求中”——儒家“中”说与其相关工夫进路之梳理
4
作者 沈麟 《国际儒学论丛》 2017年第1期21-28,225,共9页
本文从吕大临与程颐关于“中”的讨论说起,详细疏解了“中”这一概念的含义。笔者认为,“中”并非指过度与不足之间的平衡,这种从程度层面的理解以西方亚里士多德为典型。“中”应当从本心层面来理解,本文将对吕大临、李侗、刘宗周等人... 本文从吕大临与程颐关于“中”的讨论说起,详细疏解了“中”这一概念的含义。笔者认为,“中”并非指过度与不足之间的平衡,这种从程度层面的理解以西方亚里士多德为典型。“中”应当从本心层面来理解,本文将对吕大临、李侗、刘宗周等人就此有关的思想加以参照比对,从而梳理出儒家一条本质的但尚未突出的“求中”之工夫进路。在今日儒学复兴之际,澄清“中”这个被中国人普遍使用的概念的真正含义,对去除人们的误解和偏见有紧迫而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中 慎独 吕大临 刘宗周 工夫论
下载PDF
审美道德论与自由秩序探索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咏吟 《东疆学刊》 2005年第3期18-27,共10页
社会自由秩序由心态自由秩序与法律自由秩序共同构成,审美道德论构建的是心态自由秩序,政治正义构建的是法律自由秩序,两者缺一不可。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过于重视心态自由秩序的建立,并将审美道德论的作用进行了不适当的夸大;在现代化进... 社会自由秩序由心态自由秩序与法律自由秩序共同构成,审美道德论构建的是心态自由秩序,政治正义构建的是法律自由秩序,两者缺一不可。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过于重视心态自由秩序的建立,并将审美道德论的作用进行了不适当的夸大;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必须重视法律自由秩序的建立,或者说,法律自由秩序必须优先于心态自由秩序的建立。基于此,才能构建社会的真正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道德论 自由秩序 权力欲望 法律
下载PDF
谁更忠于法律——我看哈特与富勒论战 被引量:2
6
作者 姚峰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50-53,共4页
哈特与富勒为了同一个忠于法律的目标,提出了完全相反的主张。从表面上看,哈特坚持的"分离说"与富勒所辩护的"结合说"是两种水火不容、完全对立的理论主张,但如果仔细分析哈特所坚持的"分离"与富勒所坚持... 哈特与富勒为了同一个忠于法律的目标,提出了完全相反的主张。从表面上看,哈特坚持的"分离说"与富勒所辩护的"结合说"是两种水火不容、完全对立的理论主张,但如果仔细分析哈特所坚持的"分离"与富勒所坚持的"结合"究竟意味着什么,就会发现他们不仅有共同的目标,而且在"如何实现目标"的具体认识上存在着基本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与道德给合说 法与道德分离说 忠于法律 正义与道德
下载PDF
开放性建构教学法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被引量:3
7
作者 李雅兴 肖丽华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8年第2期115-118,共4页
开放性建构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法的突破,其主要的教学途径有:案例分析或行为分析、把讲台还给学生、情景模拟等,这是一种具有主体性、创新性、民主性的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
关键词 开放性建构教学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用 途径
下载PDF
《文心雕龙》“心物交融”说中的同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郭鹏飞 《阴山学刊》 2020年第3期50-55,共6页
“心物交融”是《文心雕龙》重要的美学命题。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来看,在“随物宛转”“与心徘徊”的交融中,“心”与“物”之间存在着异质同构的关系。“郁然有采”“其无文欤”是物我表现性的同构。“物色相召,人谁获安”则是物我内... “心物交融”是《文心雕龙》重要的美学命题。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来看,在“随物宛转”“与心徘徊”的交融中,“心”与“物”之间存在着异质同构的关系。“郁然有采”“其无文欤”是物我表现性的同构。“物色相召,人谁获安”则是物我内在生命力的共鸣。“心物同构”融通了“比象”“比德”的传统。“拟容取心”的“比兴”手法,既保留了心与物在政治、道德层面的联系,又在美感心理层面找到了两者的连接点,将审美与道德相统一,带有“唯务折衷”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心物交融” 心物同构 审美道德论
下载PDF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典智慧——基于《反杜林论》中的“永恒道德论”批判
9
作者 李丹丹 刘珂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21-26,共6页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永恒道德论作出科学批判,蕴含着公民道德建设的必然逻辑和原则导向,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捍卫、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在公民道德建设思想发展史上具有理论与方法论的重要意义。为此,中华...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永恒道德论作出科学批判,蕴含着公民道德建设的必然逻辑和原则导向,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捍卫、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在公民道德建设思想发展史上具有理论与方法论的重要意义。为此,中华民族在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应当认真传承道德传统的理念与精髓,科学认知与把握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国情,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与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研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之中,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道德建设 永恒道德论 《反杜林论》 新时代
下载PDF
儒家修身理论的历史局限及其现代转换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姣姣 王海艳 《煤炭高等教育》 2012年第1期111-114,共4页
儒家传统的修身理论,是十分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对人们人格的塑造以及良好修养的养成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由于其自身的理论缺陷和狭隘的阶级立场致其诸多不足之处,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主体价值的觉醒,... 儒家传统的修身理论,是十分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对人们人格的塑造以及良好修养的养成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由于其自身的理论缺陷和狭隘的阶级立场致其诸多不足之处,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主体价值的觉醒,儒家传统的修身理论要得以延续并不断发展必须实现现代转换。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在目标转向上,从圣贤之人到全面发展的人;在方法转向上,从内求诸己到生活实践;在价值转向上,从重义轻利到社会主义义利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身理论 理想人格 生活实践
原文传递
传统思想的现代重构——明治哲学现代性的一个侧面
11
作者 卞崇道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6-22,共7页
在明治时代中期,传统思想的现代重构为考察重点,西村茂树、井上圆了、井上哲次郎曾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现代重构,从中可以看出明治哲学现代性的不彻底性和脆弱性,这也反映了明治哲学思想中现代性与前现代性同在的整体特征。
关键词 明治哲学 传统思想 日本道德论 纯正哲学 实在论 现代重构
下载PDF
从公民成长的梯次性看公民教育的深层逻辑 被引量:3
12
作者 龙宝新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5-131,共7页
教育学始终在用复合、融合的视角来关注公民的形成,其学科使命就是对各种"公民"素质期待做出"积极响应"。公民的成长符合梯次性规律,做人、处世与做公民是公民形成的三个基本阶段,深度公民教育理应基于"德性... 教育学始终在用复合、融合的视角来关注公民的形成,其学科使命就是对各种"公民"素质期待做出"积极响应"。公民的成长符合梯次性规律,做人、处世与做公民是公民形成的三个基本阶段,深度公民教育理应基于"德性起点论"的逻辑。公民教育的一般线路是:始于以"做人教育"为内核的公民价值底座教育,途经以"处世教育"为主体的公民生活教育,终于以"做好公民教育"为主题的公民使命教育。学校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一种专业化形态,其当代使命是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教育资源,全力助推好公民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起点论 深度公民教育 学校公民教育 好公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