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变革的轨迹 被引量:33
1
作者 阎云翔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3-105,共13页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道德变迁的轨迹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归纳:首先是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从过去强调责任和自我牺牲的集体主义伦理,向一种强调权利和自我发展的个体主义伦理转变;其次是道德判断的标准发生了多样化的变革;第三是公德变...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道德变迁的轨迹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归纳:首先是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从过去强调责任和自我牺牲的集体主义伦理,向一种强调权利和自我发展的个体主义伦理转变;其次是道德判断的标准发生了多样化的变革;第三是公德变得越来越重要。40年来道德变迁轨迹的标尺包含4个刻度,由低向高排序分别是:底线道德,个体主体性和尊严,同理心和社会信任以及社会公德。用这个标尺去衡量,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经历的是一场深刻复杂的道德转型,而不是道德危机。这一轨迹和标尺也为构建良善社会提供了方向和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主体 个体化 多元化 公德 道德变革
下载PDF
传统道德教育研究的范式转换 被引量:18
2
作者 易连云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33,共4页
范式作为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者研究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范式本身应是不定的、动态的,其自身随着新的时代变化而发展变化。但长期以来,人们常常以西方的研究范式作为方法论对东西方文化传... 范式作为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者研究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范式本身应是不定的、动态的,其自身随着新的时代变化而发展变化。但长期以来,人们常常以西方的研究范式作为方法论对东西方文化传统进行整体性的认识,其结果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道德价值的否定性评价,这既非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也不利于中国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展。应突破单一的西方化的思维模式,彰显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独特性与研究的自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道德 道德教育 范式转换 现代诠释
原文传递
道德推脱与身份转化:社交网络欺凌中的旁观者效应 被引量:9
3
作者 莫梅锋 宋飞颐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社交网络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作用非常关键,其身份正向或负向转化,决定着事件的走向。本文基于旁观者的道德推脱心理,分析其负向身份转化现象。通过剖析身份负向转化背后的原因及产生的负面影响,探索解决社交网络欺凌问题的旁观者路径。
关键词 社交网络欺凌 旁观者 道德推脱 身份转化
下载PDF
论公共行政时代行政道德的创造转化与制度塑造 被引量:1
4
作者 廖晓明 刘海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共5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行政已经进入了公共行政时代,传统行政道德也向公共行政道德转型。在这个长期博弈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我们对传统行政道德资源的进一步挖掘,而且更需要我们对所挖掘的道德资源进行创造转化,从而树立市场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行政已经进入了公共行政时代,传统行政道德也向公共行政道德转型。在这个长期博弈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我们对传统行政道德资源的进一步挖掘,而且更需要我们对所挖掘的道德资源进行创造转化,从而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行政行政道德的新理念。而要做到这一切,还必须辅之以可行的制度塑造与制度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行政 行政道德 创造转化 制度塑造
下载PDF
论网络环境下德育观念的转变 被引量:6
5
作者 阎明宇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73-175,共3页
网络世界对青少年的思想影响是巨大的。作为德育工作者应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及时转变观念,才能在网络环境下更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
关键词 网络 德育 观念转变
下载PDF
论美国德育理念的变迁 被引量:4
6
作者 张铁勇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22,46,共7页
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美国的德育观念也在众多学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争论中,逐步向着合乎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前进。了解这一曲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德育典型形态的得失,可以为我国当前德育... 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美国的德育观念也在众多学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争论中,逐步向着合乎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前进。了解这一曲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德育典型形态的得失,可以为我国当前德育改革提供许多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理念 变迁
下载PDF
“道德危机”的实质及其社会文化根源 被引量:5
7
作者 杜早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14-17,共4页
在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危机,其实质是传统道德范式向现代道德范式转换过程中的断层所导致的道德信念危机。一方面,基于现代主体理性自律的现代道德在中国还缺乏相应的社会根基和文化根基,并受到各种社会不公正现... 在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危机,其实质是传统道德范式向现代道德范式转换过程中的断层所导致的道德信念危机。一方面,基于现代主体理性自律的现代道德在中国还缺乏相应的社会根基和文化根基,并受到各种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扭曲与消解;另一方面,依赖于各种他律形式的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求不相适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冲击着现代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确立。厘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危机的实质并分析其社会和文化根源,有助于从根本上认识和应对当前的道德危机,为长期的道德建设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危机 信念危机 社会文化根源 社会转型 道德建设
下载PDF
道德“滑坡”了吗——对当代中国国民道德素质的一个理论视点 被引量:5
8
作者 阿艳芳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9年第3期57-61,共5页
"道德滑坡"已经成为人们对当今中国国民道德素质的一种普遍认识,中国老百姓真的"道德滑坡"了吗?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道德的内涵以及什么是"道德滑坡"。事实上,国民的道德素质并没"滑坡"... "道德滑坡"已经成为人们对当今中国国民道德素质的一种普遍认识,中国老百姓真的"道德滑坡"了吗?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道德的内涵以及什么是"道德滑坡"。事实上,国民的道德素质并没"滑坡",而是道德失范。造成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而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范是导致国民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道德滑坡” 道德失范 社会转型
下载PDF
中国式道德现代化:实践特质、构成样态与功能指向
9
作者 邹贵波 《前沿》 2024年第4期13-23,共11页
中国式道德现代化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新样态,建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伦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华文明发展历史逻辑有机结合的产物,呈现出整体擘画、价值引领与思维创新相协同,继承传统、空间转向与党风沁润... 中国式道德现代化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新样态,建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伦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华文明发展历史逻辑有机结合的产物,呈现出整体擘画、价值引领与思维创新相协同,继承传统、空间转向与党风沁润相贯通,模范引导、实践养成与法治保障相融汇的实践特质。中国式道德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摆脱现代化普遍主义幻境和独断伦理困局的自主实践道路,形成了顺应时代、围绕中心、系统思维相配合的战略视野;根基牢固、内涵充盈、深化治理相协调的话语体系;扎根民族、人民至上、敢于斗争相统一的时代特色;回应了精神生活萎靡之迷思、解答了核心价值离散之困境、破解了现代文明转换之难题。中国式道德现代化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层面具有“激活-动力”功能,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层面具有“凝智-聚力”功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层面具有“整合-升华”功能,彰显了符合“真正人的道德”的道德进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表达与文化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道德现代化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 道德转型 道德进步
原文传递
情性与道德转化——荀子论“化性起伪”如何可能 被引量:6
10
作者 东方朔 徐凯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1-129,共9页
荀子主性恶,情、性、欲在荀子那里有着大体相同的含义,都表现为好利欲得。若顺此好利欲得的情性,一个人并无法内在地喜好道德。然而,荀子的情性(欲望)是可以被塑造、被转化的,通过转化情性,可以使人产生追求道德礼义的动机,而"化... 荀子主性恶,情、性、欲在荀子那里有着大体相同的含义,都表现为好利欲得。若顺此好利欲得的情性,一个人并无法内在地喜好道德。然而,荀子的情性(欲望)是可以被塑造、被转化的,通过转化情性,可以使人产生追求道德礼义的动机,而"化性起伪"正是实现这种道德转化的方法。"化性"可以改变人的情性欲望的表现方式,"起伪"则是"化性"的进一步推进,其所包含的认知、思虑、评价和信念等对人的影响,会对一个人的欲望和欲望对象产生"为何去求"、"如何去求"、"是否可求"的疑问,进而为新动机的产生和道德转化的实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情性 化性起伪 道德转化 道德动机
下载PDF
德育为何? 德育何为——社会变迁视野下的德育危机及其走向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0-64,70,共6页
德育的合法性在当前社会中遭到普遍质疑,其原因则是由于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一方面是公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规范尚未确立,另一方面则是教育的工具价值过于彰显。德育想要摆脱困境,首先应该力图实现社会和解,同时人们还要在... 德育的合法性在当前社会中遭到普遍质疑,其原因则是由于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一方面是公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规范尚未确立,另一方面则是教育的工具价值过于彰显。德育想要摆脱困境,首先应该力图实现社会和解,同时人们还要在个体观念和社会制度两方面进行切实理性的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社会转型 失范 工具理性
下载PDF
社会转型期德育价值的解读及实现路径探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傅新禾 李菩菩 《当代教育论坛》 2013年第3期13-17,共5页
德育价值是德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也是德育存在的根本前提。社会转型期既给以"育人"为目标的德育带来巨大挑战,亦给德育价值带来困惑与迷茫。通过对社会转型期德育价值的问题分析、向度分析以及实现路径分析,以明晰德育价值... 德育价值是德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也是德育存在的根本前提。社会转型期既给以"育人"为目标的德育带来巨大挑战,亦给德育价值带来困惑与迷茫。通过对社会转型期德育价值的问题分析、向度分析以及实现路径分析,以明晰德育价值,还原其真实面目,为其真正实现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德育价值 向度
下载PDF
公民教育促进传统德育的转型研究
13
作者 杨尧焜 吕进 史仁民 《科学咨询》 2024年第6期13-16,共4页
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是教育实践中重要的社会化教育形式。研究发现,我国公民教育研究经历了“低位—高峰—回落”的时间脉络;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公民教育的基本理论、学校公民教育实践以及公民教育相关领域等研究,尤其与道德教育联系紧密... 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是教育实践中重要的社会化教育形式。研究发现,我国公民教育研究经历了“低位—高峰—回落”的时间脉络;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公民教育的基本理论、学校公民教育实践以及公民教育相关领域等研究,尤其与道德教育联系紧密。通过分析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生成、发展演化及异同,发现公民教育对我国传统德育有深刻影响,可促进传统德育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教育 道德教育 关系 转型
下载PDF
多元社会条件下的道德应答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怀光 陈亚敏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25-28,共4页
转型期利益格局多元化、个人主体性凸显,中国社会呈现出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走向多元化的态势,而我们的道德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在传统的一元社会的层面上,处处以过去的道德标准衡量今天的事物。正是这种道德脱节现象导致了道德... 转型期利益格局多元化、个人主体性凸显,中国社会呈现出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走向多元化的态势,而我们的道德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在传统的一元社会的层面上,处处以过去的道德标准衡量今天的事物。正是这种道德脱节现象导致了道德社会内聚力和社会动员力的减弱,出现了社会成员行为缺乏明确的规范约束力,甚至呈现出某种混乱与无序的局面。站在社会发展的视角,面对关乎社会文明进步的道德向心力减弱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在许多方面更新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使道德建设能够满足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上来,针对多元社会做出道德应答,重塑道德的社会内聚力和动员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社会 道德应答 社会转型 一元化道德
下载PDF
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3
15
作者 水淑燕 《职业技术教育》 2006年第17期125-127,共3页
面对社会转型和网络文化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日益混乱,迫切需要通过德育工作加以正确引导,提高他们分析、处理各种有关道德问题的能力。然而我国高校德育模式却存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脱离生活、缺少互动方法等问题,难以承... 面对社会转型和网络文化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日益混乱,迫切需要通过德育工作加以正确引导,提高他们分析、处理各种有关道德问题的能力。然而我国高校德育模式却存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脱离生活、缺少互动方法等问题,难以承担此任务。分析和借鉴西方崇尚民主的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研究美国的价值澄清理论,深化高校德育改革,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德育 社会转型 网络化
下载PDF
道德、运气与“道德运气”——论马基雅维利的Virtù转型
16
作者 徐艳东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5期19-32,共14页
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和文化的大幅变革重塑了人们对于命运和美德的认识。马基雅维利重新定义了virtù和fortuna,将virtù的涵义从传统的美德德行转化为一种能力德行,突显其使人能够主动面对不确定的命运的作用。他通过突出virt... 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和文化的大幅变革重塑了人们对于命运和美德的认识。马基雅维利重新定义了virtù和fortuna,将virtù的涵义从传统的美德德行转化为一种能力德行,突显其使人能够主动面对不确定的命运的作用。他通过突出virtù的动态和不稳定性,揭示了在新的历史阶段下道德的适应性和开放性。这种被重新解释的virtù作为对抗社会波动的关键力量,融合了道德和能力的复合属性,挑战了传统德性论。这一观点不仅为个体在面对命运的不确定性时提供了方向,也为政治实践和道德行为的理论基础带来了革新,深刻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道德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复兴 命运 virtù 马基雅维利 道德转型
下载PDF
先秦百家典籍中德育基因的类型与现代转化
17
作者 任立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74-82,共9页
现代德育应当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资源,以促进德育的中国化。先秦百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在其典籍中都存在可为当代德育所借鉴的思想精神。先秦百家典籍中的德育思想内容可以根据个人与社会关系划分... 现代德育应当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资源,以促进德育的中国化。先秦百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在其典籍中都存在可为当代德育所借鉴的思想精神。先秦百家典籍中的德育思想内容可以根据个人与社会关系划分为公德和私德,其中也蕴含了职业道德的内容。先秦典籍中蕴含的诸子德育思想受制于时代发展的局限,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内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下,利用“抽象继承法”可以对先秦典籍中蕴含的诸子德育思想进行“取精去粕”。先秦典籍中蕴含的诸子德育思想多以零碎和具象的方式存在,缺乏抽象层面的系统整合,应加强利用类型化的方法推动其体系性建构,实现先秦百家典籍中德育思想的现代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先秦百家典籍 类型 现代性转化
下载PDF
社会转型与观念变迁——以“道德缺失”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巍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5年第3期107-111,共5页
尽管"道德缺失"是转型期中国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但当代的"道德缺失"现象并非严重到了危机阶段,中国古代也不是"道德天堂"。今天的道德困境可以归因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这种问题的解决,需依靠有... 尽管"道德缺失"是转型期中国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但当代的"道德缺失"现象并非严重到了危机阶段,中国古代也不是"道德天堂"。今天的道德困境可以归因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这种问题的解决,需依靠有效的维护机制作为保障。落实到根本,还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市民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缺失 社会转型 农业文明 维护机制 经济建设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俄罗斯道德教育面临的风险挑战及其应对
19
作者 阿卡扬·安德烈维奇 叶甫盖尼娅·伯拉日尼克 +1 位作者 埃琳娜·皮斯克诺娃 唐晓彤(译)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4,共7页
道德教育作为俄罗斯优先发展领域,承载着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与传承的重要作用。数字化时代,面对俄罗斯儿童与青少年群体中高比例网络用户和潜在用户群体、个体识别结构转变的现实挑战,加之数字化带来的儿童与青少年群体语言能力、思... 道德教育作为俄罗斯优先发展领域,承载着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与传承的重要作用。数字化时代,面对俄罗斯儿童与青少年群体中高比例网络用户和潜在用户群体、个体识别结构转变的现实挑战,加之数字化带来的儿童与青少年群体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智力降低、主体性地位丧失、沉溺网络等多重风险,均要求重构道德教育空间与模式。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基于数字技术所具备的丰富教学方法和形式,着眼于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拓展学生的教育空间,俄罗斯学校进行了诸多道德教育创新实践。鉴于数字化教育模式缺乏“情感性”支持,而集体性交往活动和理解“你-我”关系的精神沟通是道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可知对学生精神和道德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仍是教师自身人格特质。由此,在明确数字化转型之于道德教育向度的同时,也需澄明其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道德教育 传统价值观 数字化转型
下载PDF
基于西方社会控制理论的思想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征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2-96,共5页
道德由一定的社会文化所决定,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以及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决定了道德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但道德作为调节人际关系、利益关系等以进行社会控制的基础性手段,却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 道德由一定的社会文化所决定,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以及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决定了道德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但道德作为调节人际关系、利益关系等以进行社会控制的基础性手段,却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性。社会控制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能动的行为,是一种自我约束和平衡机制的建构。西方社会控制理论所蕴含的道德因素对于我国转型社会背景下的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一定借鉴和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控制 道德 社会转型 和谐社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