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产阶级的新绅士理想与道德改良——论18、19世纪英国小说中绅士人物形象的嬗变及其成因 被引量:5
1
作者 王珏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08年第1期83-96,共14页
新兴中产阶级对绅士身份的渴慕使18、19世纪英国小说出现了旨在宣扬中产阶级价值观的新绅士人物具象。中产阶级作家试图以品德高尚的绅士人物形象僭越原先基于出身的贵族绅士标准,从而引发了两大阶级的意识形态论战和文化对话。最后中... 新兴中产阶级对绅士身份的渴慕使18、19世纪英国小说出现了旨在宣扬中产阶级价值观的新绅士人物具象。中产阶级作家试图以品德高尚的绅士人物形象僭越原先基于出身的贵族绅士标准,从而引发了两大阶级的意识形态论战和文化对话。最后中产阶级与土地贵族对道德改良达成共识,结成新的意识形态同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小说 绅士人物 中产阶级 身份 道德改良
下载PDF
中西法制文学艺术探索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韩春萌 孙亦平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9-12,共4页
中西法制文学在“劝善惩恶”和“追求社会平等”主题上,有着一致的人文精神。但由于它们根植于不同的社会文化土壤,受不同的法制精神和文学传统的影响,在理想寄托、艺术风格和表现范式等许多方面又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特色。深入探讨中西... 中西法制文学在“劝善惩恶”和“追求社会平等”主题上,有着一致的人文精神。但由于它们根植于不同的社会文化土壤,受不同的法制精神和文学传统的影响,在理想寄托、艺术风格和表现范式等许多方面又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特色。深入探讨中西法制文学的异同,有利于推进中西方文学的比较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制文学 共通性 道德感化 背反 趋雅倾向
下载PDF
因革损益:五四前后文化调和论的道德改革主张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代莉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51,168,共8页
道德是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对道德的态度往往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或一个流派文化观的重要考察层面。五四前后的文化调和论者提倡道德进化,主张斟酌新旧,调和中西,因革损益,熔铸新道德,维护社会稳定,其道德调和论以是否适用于现实需要为... 道德是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对道德的态度往往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或一个流派文化观的重要考察层面。五四前后的文化调和论者提倡道德进化,主张斟酌新旧,调和中西,因革损益,熔铸新道德,维护社会稳定,其道德调和论以是否适用于现实需要为取舍原则,不固守体用之别,观念较为开放,不能与传统守旧者等同视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前后 道德改革 调和 因革损益
下载PDF
辛亥时期女子道德改良探析——以上海“女子进德会”为中心的考察
4
作者 汤锐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34-40,共7页
辛亥革命时期,伴随着中国早期现代化各个层面的渐次展开,中国的女性知识分子群体亦逐渐意识到改良女子道德观的重要性。1912年3月1日,章兆彦等女性在上海发起以改良女子道德为宗旨的进德会。女子进德会的发起受到当时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辛亥革命时期,伴随着中国早期现代化各个层面的渐次展开,中国的女性知识分子群体亦逐渐意识到改良女子道德观的重要性。1912年3月1日,章兆彦等女性在上海发起以改良女子道德为宗旨的进德会。女子进德会的发起受到当时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囿于民国初年政治体制的不完善性,进德会在实践层面的运作,逐渐偏离了原本的预设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改良 女子进德会 上海
下载PDF
韩国、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特色与启示 被引量:9
5
作者 彭雨 管宁 《洛阳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119-122,共4页
韩国与美国在开展道德教育过程中,巧妙地利用道德教育方式的隐蔽性,注重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渗透,侧重于通过道德教育实践、大众传媒和社会公共环境强化道德教育的效果。吸收借鉴这些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 韩国与美国在开展道德教育过程中,巧妙地利用道德教育方式的隐蔽性,注重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渗透,侧重于通过道德教育实践、大众传媒和社会公共环境强化道德教育的效果。吸收借鉴这些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美国 道德教育 德育改革
下载PDF
韩国道德教育的战后演变及现行改革 被引量:3
6
作者 胡虹霞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51-55,共5页
韩国是一个以儒家伦理为主要道德理念的国家,历来重视道德教育。"二战"以后,韩国的道德教育走过了独特的发展历程。回眸这段历史,考察、分析韩国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以及目前韩国实施的道德教育改革,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韩国是一个以儒家伦理为主要道德理念的国家,历来重视道德教育。"二战"以后,韩国的道德教育走过了独特的发展历程。回眸这段历史,考察、分析韩国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以及目前韩国实施的道德教育改革,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道德教育工作,具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道德教育 改革
下载PDF
大众化与文化领导权建构——葛兰西和瞿秋白的理论同行
7
作者 杨静云 《北方论丛》 2020年第1期35-42,121,共9页
瞿秋白和葛兰西共同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他们的文化领导权思想都接受了列宁领导权理论的影响。这两位分属于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两位早期共产党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革命和思想启蒙在革命进程中的历史性作... 瞿秋白和葛兰西共同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他们的文化领导权思想都接受了列宁领导权理论的影响。这两位分属于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两位早期共产党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革命和思想启蒙在革命进程中的历史性作用。二人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因此二人尤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大众化”策略这一点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由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环境的差异,二人的文化理论在后来的历史中遭遇了迥然不同的命运。对二人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认识东、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的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领导权 文化革命 精神和道德改革 大众化
下载PDF
17世纪英国长老会道德改革运动
8
作者 申向洋 王磊 《大连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32-39,共8页
在斯图亚特王朝早期,长老会清教徒在英国民间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道德改革运动,试图以此赢得民众支持,重新获得统治者信任。在社会领域,这场运动以传教布道的形式展开,强调要以严肃的宗教态度对待社会娱乐生活,希望凭此净化社会风气。... 在斯图亚特王朝早期,长老会清教徒在英国民间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道德改革运动,试图以此赢得民众支持,重新获得统治者信任。在社会领域,这场运动以传教布道的形式展开,强调要以严肃的宗教态度对待社会娱乐生活,希望凭此净化社会风气。由于过度干预,引起了统治者的不满和打压。在政治领域,长老会清教徒与资产阶级联合,逐渐进入英国议会,共同反对封建王权统治,导致了封建王权与议会的冲突。道德改革运动这种自下而上的改革形式,同时激化了清教徒和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的矛盾,为英国内战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老会 道德改革运动 清教 斯图亚特王朝
下载PDF
转型时期的中国学校德育 被引量:22
9
作者 朱小蔓 刘次林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4-30,共7页
为了应对转型时期给学校德育的挑战,党和政府作出了一系列德育政策的应对;德育理论研究也形成了大量可喜的成果;在简述了新德育课程的基本结构以后,从德育管理体制、爱国教育、生命教育、网络德育、德育审美化、德育评价、民工子弟教育... 为了应对转型时期给学校德育的挑战,党和政府作出了一系列德育政策的应对;德育理论研究也形成了大量可喜的成果;在简述了新德育课程的基本结构以后,从德育管理体制、爱国教育、生命教育、网络德育、德育审美化、德育评价、民工子弟教育等方面,对我国德育实践的探索和创新作了回顾。论文提出,在德育经验的理论提升、理论的实践影响力、主导价值观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对我国德育发展之现实困境和乐观前景做了宏观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德育 转型时期 德育政策 德育课程 德育创新
下载PDF
从注重“规范”到注重“发展”——当代德育改革的基本特点与趋势 被引量:14
10
作者 蒋一之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7-40,共4页
“规范”人是德育的工具性本质,“发展”人是德育的目的性本质;当代社会转型,促进了德育从注重“规范”向注重“发展”的转变。其在德育观上表现为承认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道德认识与情感在道德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活动是道德形成的... “规范”人是德育的工具性本质,“发展”人是德育的目的性本质;当代社会转型,促进了德育从注重“规范”向注重“发展”的转变。其在德育观上表现为承认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道德认识与情感在道德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活动是道德形成的重要途径;在德育实践上导致了德育内容的“生活化”和德育方式的 “双向互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 发展 社会转型 德育改革
下载PDF
四十年德育改革的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 被引量:16
11
作者 冯建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8-124,共7页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德育在改革中也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经验,这就是,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德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以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德育在改革中也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经验,这就是,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德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以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为重点,重视德育课程的主渠道,发挥专职德育队伍的骨干作用,形成德育的合力,切实有效地加强了德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四十年 德育改革 中国道路 中国经验
下载PDF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长海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9-76,共8页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理论 杜威德育思想 中国德育变革 道德的教育 道德的人
下载PDF
教育变革语境中未成年人道德观念的错位与德育革新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海萍 《伦理学研究》 2006年第2期73-77,共5页
当下教育变革中德育革新的乏力,引发了现时德育的虚弱与苍白。这种虚弱与苍白的德育现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未成年人道德观念的错位。要矫正未成年人的错误道德观念,要使错位恢复到原位,德育必须向真正的德育回归。真正德育的达致,必须革... 当下教育变革中德育革新的乏力,引发了现时德育的虚弱与苍白。这种虚弱与苍白的德育现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未成年人道德观念的错位。要矫正未成年人的错误道德观念,要使错位恢复到原位,德育必须向真正的德育回归。真正德育的达致,必须革新德育。这种革新应沿着德育者形象、德育的内容、德育的方式三个维度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变革 未成年人 德育 错位 革新
下载PDF
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基础:逻辑前提、动力支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9
14
作者 唐爱民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31,共7页
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充分的社会支持,是学校德育变革成效不彰的根本原因。社会环境与社会生活是学生道德发展最真实的场域,是一切学校德育变革的逻辑前提。社会发展的道德需求与道德期待是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动力支撑。学校德育变革必... 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充分的社会支持,是学校德育变革成效不彰的根本原因。社会环境与社会生活是学生道德发展最真实的场域,是一切学校德育变革的逻辑前提。社会发展的道德需求与道德期待是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动力支撑。学校德育变革必须置身并充分考量社会发展、社会环境、社会资源之于学生道德发展及学校德育的深刻影响,深入理解并认真对待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变革的时代要求与动力支撑,积极拓展社会资源的德育价值及其支持路径,充分考虑并合理利用社会生活对学生道德成长的滋养,从其赖以依存的社会系统中寻找资源、方案、路径与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变革 社会基础 逻辑前提 动力支撑
原文传递
学校道德教育的范式重构:从规范本位到育人本位 被引量:7
15
作者 程红艳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35,74,共8页
规范本位道德深受理性主义的影响,至今仍是主导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规范本位德育寻求道德规范的普遍性,过于倚重道德理性,易陷入知行必然合一等认知陷阱,在认识与实践中存在“见物不见人”的弊病。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强制性与... 规范本位道德深受理性主义的影响,至今仍是主导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规范本位德育寻求道德规范的普遍性,过于倚重道德理性,易陷入知行必然合一等认知陷阱,在认识与实践中存在“见物不见人”的弊病。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强制性与个人道德发展的特殊性、自发性之间始终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综合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等多学科视野,德育范式的重构在方法论上应以生态系统思维代替理性崇拜,在道德发展观上应以社会生态建构观代替线性发展观,在道德教育的主旨上应以育人为本位,即专注于学生发展。“育人本位”的道德教育要求建设道德学校、聚焦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拥有实践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变革 理性主义 社会生态系统 道德学习 实践智慧
原文传递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推进德育改革与创新 被引量:5
16
作者 邓玉明 李国华 《中国德育》 2006年第9期58-62,共5页
我校以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为入口和龙头,全面推进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德育内容不断完善,适应学生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德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德育形式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使德育思路得到根本转变,实现了显性... 我校以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为入口和龙头,全面推进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德育内容不断完善,适应学生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德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德育形式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使德育思路得到根本转变,实现了显性与隐性,他育与自育,学校、家庭与社会,知与行的结合;改进德育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和谐健康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德育改革 德育创新 校本课程 德育评价 德育资源 中学
原文传递
学校德育变革的文化生态:内在逻辑、社会基础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6
17
作者 唐爱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61,共8页
游离于现实社会的道德文化生态,缺少社会文化资源的动力支撑,是学校德育变革难以取得成效的重要社会动因。富有活力与效力的学校德育变革,必须充分考虑自身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生态的深层次影响。社会文化是个体真切地感受道德、践行道... 游离于现实社会的道德文化生态,缺少社会文化资源的动力支撑,是学校德育变革难以取得成效的重要社会动因。富有活力与效力的学校德育变革,必须充分考虑自身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生态的深层次影响。社会文化是个体真切地感受道德、践行道德、形成优良道德人格的基础,是影响学校德育成效、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逻辑前提。任何有作为的学校德育变革都必须基于真实的社会文化生态及社会文化变革的进程。由此,学校德育变革应合理利用鲜活的社会文化资源充实德育课堂与道德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并感受多元文化境况及其道德影响,营造充满优良德性氛围的学校及周边社区德育文化环境。这是学校德育变革自觉地从社会文化的制约性、基础性立场出发,主动观照社会文化因素之于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进而优化学校德育变革之道的应然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德育 德育变革 社会文化 社会支持
下载PDF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进路 被引量:6
18
作者 韩丽颖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1-90,共10页
21世纪以来,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发展逐渐从"理论牵引"转向了"实践驱动",对新品格教育的质疑和批评日渐激烈,对道德发展的非理性因素更趋关注,更加注重道德教育的问题导向、项目拉动、分类施策,形成三条发展进路。第... 21世纪以来,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发展逐渐从"理论牵引"转向了"实践驱动",对新品格教育的质疑和批评日渐激烈,对道德发展的非理性因素更趋关注,更加注重道德教育的问题导向、项目拉动、分类施策,形成三条发展进路。第一条进路是从道德认知到情感能力培养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实践饱受质疑,道德教育立足点从道德认知转向情感培养,兴起了侧重学生情感发展的"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第二条进路是从消极惩罚到积极行为支持的发展,将道德教育的着力点从结果式消极惩罚转向预防式的积极行为支持,侧重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正向的行为习惯,兴起了"积极行为干预和支持项目"。第三条进路是从个体道德到社会关系修复的发展,将道德教育的落脚点从单纯的个体道德养成转向了社会关系修复,注重在司法范畴之外寻求教育干预之道,兴起了"恢复性司法项目"。这三条进路拓展了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空间和实践边界,助推解决现阶段美国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也面临着相应的不足和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学校道德教育 德育改革 发展进路
原文传递
高校电影德育初探 被引量:5
19
作者 电影德育课题组 林志卿 《衡水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4-6,共3页
电影德育是通过为德育对象提供优秀德育影片及其相关信息或活动来实施德育的方式和途径。电影德育具备独特的功能优势,是基于现代影视文化和信息技术,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有效途径的拓展。目前,电影德育在高校还处于自发研究和零散实... 电影德育是通过为德育对象提供优秀德育影片及其相关信息或活动来实施德育的方式和途径。电影德育具备独特的功能优势,是基于现代影视文化和信息技术,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有效途径的拓展。目前,电影德育在高校还处于自发研究和零散实践阶段。在高校实施好电影德育,应从5个方面着手:建立组织、领导与协调机构;建设德育影片资源库;办好周末电影会;发挥校园网的应有作用;建立导向和信息反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电影德育 德育改革
下载PDF
社会伦理转型与当代中国德育改革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彩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6-160,共5页
社会伦理转型的核心问题是道德主体的转变。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三种伦理主体虚幻的神、群体主体和个体主体。与之相应,道德教育的伦理范式也经历了三种变化。当前,中国的社会伦理正处于转变过程中。正是这一转变,使中国学校道德教... 社会伦理转型的核心问题是道德主体的转变。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三种伦理主体虚幻的神、群体主体和个体主体。与之相应,道德教育的伦理范式也经历了三种变化。当前,中国的社会伦理正处于转变过程中。正是这一转变,使中国学校道德教育不得不放弃灌输不可质疑的、外在既定道德观念的做法,转向尊重学生道德判断权利,引导学生自主生成道德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主体 道德教育的伦理范式 道德教育改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