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具身道德: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 被引量:48
1
作者 陈潇 江琦 +1 位作者 侯敏 朱梦音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64-672,共9页
具身道德是指身体及其活动方式与道德心理和行为的相互作用。迄今为止,具身道德研究主要采用道德Stroop范式、内隐联想测验范式、情境操纵范式和心境诱发范式。具身道德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身体解剖学结构、知觉经验及身体与环境的嵌入... 具身道德是指身体及其活动方式与道德心理和行为的相互作用。迄今为止,具身道德研究主要采用道德Stroop范式、内隐联想测验范式、情境操纵范式和心境诱发范式。具身道德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身体解剖学结构、知觉经验及身体与环境的嵌入作用与道德心理及行为的相互作用,且在广泛的知觉经验内容中包涵了身体厌恶与道德的关系、自我洁净—道德纯洁隐喻、道德—明度隐喻、道德—颜色隐喻、道德的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等多个内容。未来的研究需从研究内容的丰富性与全面性、隐喻效应的文化差异与一致性效应、研究方法技术的科学性与多样性等几个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道德 具身认知 道德心理 道德行为
原文传递
什么是有道德的人——当代心理学向科尔伯格提出的挑战 被引量:17
2
作者 杨韶刚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8-51,共4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观认为:道德理性的发展是成为道德人的关键,但是新的研究发现很多情境下道德认知发展阶段与道德行为无关。很多人认为自己是根据内心反应、本能或良心来做出道德决定的,并不是对道德情境做出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观认为:道德理性的发展是成为道德人的关键,但是新的研究发现很多情境下道德认知发展阶段与道德行为无关。很多人认为自己是根据内心反应、本能或良心来做出道德决定的,并不是对道德情境做出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是什么赋予内心“正义感”的?何时、什么方式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科尔伯格 道德认知发展 道德人 道德心理学
下载PDF
道德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被引量:8
3
作者 吴荣先 《长沙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64-66,共3页
道德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组成。道德心理学领域主要有四种理论,即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进化心理学理论。这些理论对道德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观点不同。这些问题包括:什么是道德,道德... 道德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组成。道德心理学领域主要有四种理论,即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进化心理学理论。这些理论对道德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观点不同。这些问题包括:什么是道德,道德具有怎样的结构,环境因素和个体特点对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道德发展具有连续性还是阶段性,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具有何种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道德心理学 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道德发展
下载PDF
道德心理学的哲学思考——论心理学与伦理学的会通与融合 被引量:9
4
作者 杨韶刚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4年第3期19-25,共7页
道德心理学把规范伦理学与实证心理学在哲学层面上结合起来,为理解人的道德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伦理学与心理学的这种融合具体体现为:个人同一性与道德行为必须在心理上保持一致,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同一性,因此,美德有其独特的气... 道德心理学把规范伦理学与实证心理学在哲学层面上结合起来,为理解人的道德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伦理学与心理学的这种融合具体体现为:个人同一性与道德行为必须在心理上保持一致,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同一性,因此,美德有其独特的气质和情绪心理学机制。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处理好道德的社会关系是培养良好美德的基础。道德既有理性的层面,也有非理性的层面,培养和确立人的内在理性是成为道德人的心理学基础。基于心理学对道德生活的重要性,一种以心理学为基础的美德伦理学正在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心理学 情绪心理学 实证心理学 规范伦理学
下载PDF
论道德教育在个体道德自觉形成中的建构、塑造与统合功能 被引量:10
5
作者 隋牧蓉 卢黎歌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9-188,共10页
个体道德自觉是构成道德图景的实质和基点。个体道德自觉是一种包含个体自主识善的道德认知、自发亲善的道德情感、自愿向善的道德追求和自觉为善的道德实践的个人品质,不仅指向认识层面的自觉意识,还强调实践层面的自觉行动力,最终表... 个体道德自觉是构成道德图景的实质和基点。个体道德自觉是一种包含个体自主识善的道德认知、自发亲善的道德情感、自愿向善的道德追求和自觉为善的道德实践的个人品质,不仅指向认识层面的自觉意识,还强调实践层面的自觉行动力,最终表现为个体道德上的知行合一。个体道德自觉何以可能,从根本上说是道德教育在个体道德自觉形成中发挥了建构、塑造和统合功能。基于已有研究,这个问题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在个体道德自觉意识的内在生成中,道德教育培育了个体内心道德的直觉、道德自觉的思维、道德的理性品格;在个体道德自觉行动力的外在养成中,道德教育培养了向善为善的能力、道德行为习惯与道德行动自治力;在个体内在德性与外在德行的有机合成中,道德教育促进了道德情感、道德需求与道德规范对内外的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自觉 道德教育 道德心理
下载PDF
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阐释 被引量:9
6
作者 管文娟 吴继霞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年第4期55-59,共5页
诚信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是道德之首。如今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不少诚信缺失行为。本文从品德心理学的角度,运用价值认知、观察学习和行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社会学习理论剖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的形成,由此得出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 诚信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是道德之首。如今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不少诚信缺失行为。本文从品德心理学的角度,运用价值认知、观察学习和行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社会学习理论剖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的形成,由此得出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树立诚信榜样来使其形成正确的诚信观,并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制约大学生的诚信缺失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诚信缺失 品德心理学 社会学习理论
下载PDF
论大学生道德心理形成机制与人文教育 被引量:7
7
作者 刘丽萍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76-78,共3页
文章以现代道德教育的缺失的根源作为切入点,阐述了道德教育与道德心理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教育形式和道德教育场,系统分析了大学生个体道德心理图式形成和完善的机制,试图从道德心理人格的视角找到其内在的规律性,最后指出高校人文教育... 文章以现代道德教育的缺失的根源作为切入点,阐述了道德教育与道德心理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教育形式和道德教育场,系统分析了大学生个体道德心理图式形成和完善的机制,试图从道德心理人格的视角找到其内在的规律性,最后指出高校人文教育对道德教育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道德心理 形成和完善机制 人文教育
下载PDF
真、假自体对“孔融让梨”的新诠释及其教育启示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礼军 《基础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2-27,共6页
"孔融让梨"的故事已成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宣扬谦让美德的范例。然而,该故事本身存在一定的虚伪性,如今也受到诸多质疑与批评。本文基于温尼科特的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的人格观对"孔融让梨"展开新的诠释,指出"... "孔融让梨"的故事已成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宣扬谦让美德的范例。然而,该故事本身存在一定的虚伪性,如今也受到诸多质疑与批评。本文基于温尼科特的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的人格观对"孔融让梨"展开新的诠释,指出"孔融让梨"的教育典范存在一定的道德虚假性,"让"梨与否应遵循儿童的真实自体。这对于儿童认识真实自体、解放真实自体,展开有效的道德教育,以及如何做一位"够好的母亲"和教师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道德心理 真实自体 虚假自体
下载PDF
道德人格: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 被引量:8
9
作者 郭本禹 王云强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共6页
道德人格研究是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主题。研究者深入分析了道德人格的含义、发展和神经生物基础,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今后应加强中国的道德人格研究,厘清道德人格的含义并注重道德人格的发展研究。
关键词 道德人格 道德心理学 人格研究
下载PDF
北美道德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我国德育实践的启示
10
作者 张添翼 《教育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9-96,共8页
近百年来,北美道德心理学重点研究了五个基本问题并提出了若干理论。随着多学科研究聚焦于此,个人道德的来源逐步从后天论向先天论转移,道德认知的发展在形式之外优先区分内容,道德判断的基础兼有理性与情感,道德行为的展现受制于心理... 近百年来,北美道德心理学重点研究了五个基本问题并提出了若干理论。随着多学科研究聚焦于此,个人道德的来源逐步从后天论向先天论转移,道德认知的发展在形式之外优先区分内容,道德判断的基础兼有理性与情感,道德行为的展现受制于心理与情境,道德的主题超越一元走向多维,道德的本质出现了普世与文化之争。这些研究的启示在于:我国德育实践应重构德育的人性基础,肯定儿童本性善良;建立德育的领域分类,引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范德育的“情理互证”,强化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创设德育的助推情境,支持、保护儿童道德的心理与行动;整合德育的多元主题,关照儿童道德的社会主义性质与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心理 道德心理理论 德育实践
原文传递
对品德心理研究中关爱主题的新思考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敏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36-38,共3页
品德心理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关注关爱主题,认为关爱和公正以及后来研究到的宽恕一并构成完整的德性。但当时的论域限于人与人之间,时代局限也使得不能把关爱和公正、宽恕结合起来探讨。文章尝试从多角度对关爱进行系统分析和再... 品德心理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关注关爱主题,认为关爱和公正以及后来研究到的宽恕一并构成完整的德性。但当时的论域限于人与人之间,时代局限也使得不能把关爱和公正、宽恕结合起来探讨。文章尝试从多角度对关爱进行系统分析和再思考:关爱是作为主体的个体对客体的关照和喜爱或关心和爱护,关爱具有许多特点,而且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不同层次水平之间具有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爱 公正 宽恕 品德心理 心理过程
下载PDF
从品德心理角度剖析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及其对策 被引量:6
12
作者 胡霞 邱莉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4期60-62,共3页
网络的迅猛发展,使青少年网民的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网络给青少年带来学习、生活、工作的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种种网络道德问题。从品德心理角度剖析,其本质是青少年网络道德认识紊乱、网络道德情感沦丧、网络道德意志瓦解、网络... 网络的迅猛发展,使青少年网民的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网络给青少年带来学习、生活、工作的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种种网络道德问题。从品德心理角度剖析,其本质是青少年网络道德认识紊乱、网络道德情感沦丧、网络道德意志瓦解、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 品德心理 网络品德心理教育
下载PDF
论幼儿道德教育的现代性及其理论基础 被引量:6
13
作者 田海洋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14,共3页
道德教育现代性的生成与转换是社会现代化和人自身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幼儿道德教育也应实现这一转变。当代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的发展成果是其实现现代性的基础。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理论基础 幼儿 社会现代化 教育现代性 道德心理学 必然要求 发展成果 道德哲学
下载PDF
论恻隐之心在都市文化中的落实--儒家社会情感主义的提案 被引量:6
14
作者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43,共8页
在都市文化的人际关系下培养助人行为具有可能性,其重点在于强调社会化对培养正确的个人道德情感之重要性。要重建一个不再冷漠的都市文化,单靠孤立个人的道德自觉是不够的,道德需要社会化。孟子的"四端说"提供了一个完整的... 在都市文化的人际关系下培养助人行为具有可能性,其重点在于强调社会化对培养正确的个人道德情感之重要性。要重建一个不再冷漠的都市文化,单靠孤立个人的道德自觉是不够的,道德需要社会化。孟子的"四端说"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道德心理学,除了强调人人固有的恻隐之心外,也以恭敬之心强调人的社会性,以及对社会规范的自然尊敬。社会的道德标准可以内化于个人的羞恶之心,进而激励都市文化需要加强的见义勇为行为。孟子所肯定的是非之心,可以视为个人的独立思考判断,是道德情感社会化不可或缺的理性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情感主义 道德心理学 道德动机论 判断内在论 判断外在论
原文传递
张载与王夫之的道德心理哲学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纪璐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6-133,共8页
就当代学者来说,如何从经验考察来验证人是否有先天或普遍的道德情感会是很有启发的道德心理学议题。从道德心理哲学的角度重新解析张载以及王夫之的道德理论。探讨他们对道德的可能性,善的根源的解释,以及他们对恶如何产生,如何对付的... 就当代学者来说,如何从经验考察来验证人是否有先天或普遍的道德情感会是很有启发的道德心理学议题。从道德心理哲学的角度重新解析张载以及王夫之的道德理论。探讨他们对道德的可能性,善的根源的解释,以及他们对恶如何产生,如何对付的主张,我们会发现,张载比较强调理性的重要性,而王夫之则从道德情感出发。两种理论的比较可以作为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王夫之 道德心理学 道德理性论 道德情感论
下载PDF
道德直觉主义的当代复兴
16
作者 王奇琦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年第4期15-25,共11页
道德直觉主义是英伦道德哲学中的重要学说。该学说起源于18世纪,曾经颇具影响力,然而在20世纪中叶以后由盛转衰,直至20世纪末又逐渐迎来一定程度的复兴。从学术思想史角度回顾和分析古典道德直觉主义由盛至衰的思想根源,辨明其遭遇的学... 道德直觉主义是英伦道德哲学中的重要学说。该学说起源于18世纪,曾经颇具影响力,然而在20世纪中叶以后由盛转衰,直至20世纪末又逐渐迎来一定程度的复兴。从学术思想史角度回顾和分析古典道德直觉主义由盛至衰的思想根源,辨明其遭遇的学理上的困境和挑战,探讨道德直觉主义在当代迎来复兴的缘由,总结其主要内容和特征,剖析可能面临的新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有助于为理解当代道德哲学的发展轨迹和走向提供独特且重要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直觉主义 道德知识论 道德本体论 元伦理学
下载PDF
关于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道德心理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秦峰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3年第1期15-21,共7页
上世纪60~70年代,Christie创造了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心理学构念,而Exline,Geis和Bogart开创了关于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道德心理研究,后继研究者继承并不断完善他们的实验方法,探讨了马基雅维利主义与不道德行为(尤其是欺骗和逢迎)、道德判断... 上世纪60~70年代,Christie创造了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心理学构念,而Exline,Geis和Bogart开创了关于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道德心理研究,后继研究者继承并不断完善他们的实验方法,探讨了马基雅维利主义与不道德行为(尤其是欺骗和逢迎)、道德判断(包括道德观和道德推理)、道德教育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尽管有证据证明马基雅维利主义与不道德行为存在密切关系,但两者是否是直接的因果关系仍存争议,不过多数学者一致认为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不道德行为缘于其道德判断和道德教育,他们决策时将传统道德标准排除在决策标准体系之外,因此描述他们道德判断应采用"非道德"而不是"不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基雅维利主义 道德心理 不道德行为 道德判断 道德观 道德推理 道德教育
下载PDF
人与自然的疏离——生态伦理的道德心理探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彭松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3-459,共7页
结合道德心理分析,从人疏离自然的历史观念出发,考察传统伦理文化内蕴人与自然同一性的精神资源。通过普遍理性主义对传统伦理文化进行价值颠覆的"现代性"道德,在彰显人的主体性及伦理价值的同时,却由于人与自然伦理价值观盲... 结合道德心理分析,从人疏离自然的历史观念出发,考察传统伦理文化内蕴人与自然同一性的精神资源。通过普遍理性主义对传统伦理文化进行价值颠覆的"现代性"道德,在彰显人的主体性及伦理价值的同时,却由于人与自然伦理价值观盲点,使现代人陷入孤独、空虚等道德心理困境。以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为核心的生态伦理诉诸人的情感,借鉴生态心理学观点,使自身的理论从表层走向深层,为治疗人疏离自然的道德心理困境,提供研究思路,探寻保护自然的主体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离 “现代性”道德 道德心理 生态伦理
下载PDF
儒家与弗洛伊德的道德心理之简略比较 被引量:6
19
作者 曾建平 肖三蓉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19,共4页
在道德心理上,儒家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间在道德心理的内涵,道德的心理动力作用机制,道德心理对人格的影响等方面均表现了很大差异。但是,它们也在道德自律、道德心理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等方面有相同之处。这些异同为当代道德心理教... 在道德心理上,儒家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间在道德心理的内涵,道德的心理动力作用机制,道德心理对人格的影响等方面均表现了很大差异。但是,它们也在道德自律、道德心理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等方面有相同之处。这些异同为当代道德心理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心理 儒家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下载PDF
伦理困境中的黄金法则何以可能
20
作者 马梁英 《探索与争鸣》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4-152,F0003,180,共11页
亲缘、国家、种族等将人类划分成了不同群体,使行动者往往只维护自身和群体成员的利益与道德形象,践行着有限度的道德准则。然而,作为理想社会的基石,“黄金法则”要求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强调突破边界的道德力量。以黄金法则求同存异... 亲缘、国家、种族等将人类划分成了不同群体,使行动者往往只维护自身和群体成员的利益与道德形象,践行着有限度的道德准则。然而,作为理想社会的基石,“黄金法则”要求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强调突破边界的道德力量。以黄金法则求同存异的一致性要求为起点,道德心理学提供了当下实现黄金法则的可能路径。但相关实验结果表明,有限的认知资源与情感直觉的驱动,对人们的道德判断与行为构成威胁,并与自我控制和理性推理的约束力量形成对抗,构成黄金法则的日常危机。而通过打破自我中心主义的道德教育,拓展社会群体边界的道德认同,塑造超越族群身份的认同方案,人们有望走出实验室,更为自主地构建广阔的道德关怀圈,推动公正而平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法则 伦理困境 日常危机 道德心理学 社会认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