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munomodulatory properties of dental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mplication in disease and tissue regeneration 被引量:25
1
作者 Oleh Andrukhov Christian Behm +1 位作者 Alice Blufstein Xiaohui Rausch-Fan 《World Journal of Stem Cells》 SCIE 2019年第9期604-617,共14页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are considered as an attractive tool for tissue regeneration and possess a strong immunomodulatory ability.Dental tissuederived MSCs can be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sources,such as the denta...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are considered as an attractive tool for tissue regeneration and possess a strong immunomodulatory ability.Dental tissuederived MSCs can be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sources,such as the dental pulp,periodontal ligament,deciduous teeth,apical papilla,dental follicles and gingiva.According to numerous in vitro studies,the effect of dental MSCs on immune cells might depend on several factors,such as the experimental setting,MSC tissue source and type of immune cell preparation.Mos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 of dental MSCs is strongly upregulated by activated immune cells.MSCs exert mostly immunosuppressive effects,leading to the dampening of immune cell activation.Thus,the reciprocal interaction between dental MSCs and immune cells represents an elegant mechanism that potentially contributes to tissue homeostasis and inflammatory disease progression.Although the immunomodulatory potential of dental MSCs has been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in vitro,its role in vivo remains obscure.A few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at the MSCs isolated from inflamed dental tissues have a compromised immunomodulatory ability.Moreover,the expression of some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s is enhanced in periodontal disease and even shows some correlation with disease severity.MSC-based immunomodulation may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regeneration of different dental tissues.Therefore,immunomodulation-based strategies may be a very promising tool in regenerative denti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NTAL TISSUE IMMUNOMODULATIO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Oral diseases TISSUE regeneration
下载PDF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干细胞:分离介质的筛选 被引量:7
2
作者 郭继强 刘爱兵 +1 位作者 王东平 王黎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3期4189-4195,共7页
背景:应用脐血分离干细胞的目的是获得以干细胞为主要群体的单个核细胞群,密度梯度离心法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密度梯度离心法使用的分离介质以聚蔗糖泛影葡胺最为常用,但哪种浓度获得干细胞最多,目前尚未深入研究。目的:探讨密度... 背景:应用脐血分离干细胞的目的是获得以干细胞为主要群体的单个核细胞群,密度梯度离心法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密度梯度离心法使用的分离介质以聚蔗糖泛影葡胺最为常用,但哪种浓度获得干细胞最多,目前尚未深入研究。目的:探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血干细胞分离介质的最佳浓度,建立临床级干细胞分离应用方案。方法:采用两步法分离脐血流程,先用羟乙基淀粉沉淀脐血红细胞,再使用质量浓度分别为(1.0730±0.0001),(1.0750±0.0001),(1.0770±0.0001)g/mL的分离液,分离沉淀脐血红细胞后的上清液,得到单个核细胞,分别计数细胞获得率及细胞存活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单个核细胞表面标志物,将各亚组分绘制成直方图或散点图,分析所得脐血单个核细胞中所含单个核细胞亚组分的比例和绝对数量。结果与结论:应用质量浓度(1.0730±0.0001)g/mL的分离液可得到最大比例间充质干细胞群,是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质量浓度。使用质量浓度(1.0750±0.0001)g/mL的分离液可得到较高比例的造血干细胞群,是分离造血干细胞的最佳质量浓度。使用质量浓度(1.0770±0.0001)g/mL的分离液得到细胞总数最高,但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比例最低。采用两步法分离干细胞流程,建立严格的实验室条件和标准,可获得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血干细胞的最佳分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脐带脐血干细胞 人脐血 密度梯度 离心法 单个核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离液 密度 流式细胞术 操作流程
下载PDF
不同细胞疗法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的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
3
作者 蔺莉 徐旭英 洪雨欣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634-1642,共9页
目的 系统评价纯化的CD34^(+)细胞(PCCs)、骨髓单核细胞(BMMN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NCs)4种常见的细胞疗法在治疗严重肢体缺血(CLI)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Scopus、Embase、Cochrane... 目的 系统评价纯化的CD34^(+)细胞(PCCs)、骨髓单核细胞(BMMN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NCs)4种常见的细胞疗法在治疗严重肢体缺血(CLI)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Scopus、Embase、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中心、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23年6月,收集PCCs、BMMNCs、BMMSCs和PBMNCs 4种不同细胞疗法对比其他细胞疗法或标准疗法(ST)治疗CLI的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局指标包括截肢率、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PO_(2))、溃疡愈合率、无痛步行距离(PFWD)和血管生成情况。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资料,采用RoB 2.0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估,使用Stata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eta分析共纳入22项研究,涉及1 318名患者,治疗组涉及4种细胞疗法,分别是PCCs、BMMNCs、BMMSCs、PBMNCs。网状Meta分析显示,4种细胞疗法组截肢率均低于ST组,仅PBMNC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细胞干预措施在提高ABI方面均优于ST组(P<0.05),且BMMNCs对ABI的提高效果最显著;PBMNCs、BMMNCs组提高TCPO_(2)方面与ST、BMMSC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细胞干预措施在提高溃疡愈合率方面均优于ST,但BMMNCs组与S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3组溃疡愈合率均显著高于ST组(P<0.05),且PBMNCs组、BMMSCs组的溃疡愈合率显著高于BMMNCs组(P<0.05);BMMSCs移植后对患者PFWD的提高显著优于ST(P<0.05),PBMNCs、BMMNCs组与S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MSCs、BMMNCs、PBMNCs这3种细胞疗法改善血管生成的效果均优于ST,且BMMSCs疗效显著优于BMMNCs和PBMNC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种细胞疗法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改善CLI患者的预后。PBMNCs移植后截肢率最低,且改善TCPO_(2)和提高溃疡愈合率的效果最显著;BMMNCs改善ABI的效果最显著;在PFWD和血管生成方面,BMMSCs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疗法 严重肢体缺血 外周动脉疾病 单核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CD34^(+)细胞 网状Meta分析
下载PDF
关节内注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治疗膝骨关节炎
4
作者 靳文舒 王哲 +2 位作者 岳耀辉 李树锋 闫新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55-558,共4页
[目的]探讨脐带血单个核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UCB-MNCs)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21年2月—2022年9月,30例早、中期KOA患者接受膝关节腔内注射2×10^(8... [目的]探讨脐带血单个核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UCB-MNCs)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21年2月—2022年9月,30例早、中期KOA患者接受膝关节腔内注射2×10^(8)(3 ml) UCB-MNCs治疗2次,间隔1个月。评估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注射,主要不良反应为注射数天内关节肿胀和疼痛,但不影响关节功能活动。治疗前后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以及肝功能、肾功能均无显著变化。随访6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患者疼痛和肿胀的VAS评分,以及WOMAC的疼痛、僵硬、功能、总体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而KOOS各子项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影像方面,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个月后X线片显示内侧、外侧和髌股室的K-L评级均无显著变化(P>0.05);内侧室MOAKS无显著变化(P>0.05),而外侧室和髌股室MOAKS显著下降(P<0.05)。[结论]KOA患者膝关节腔内注射UCB-MNCs治疗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血 单个核细胞 膝关节骨关节炎 软骨 干细胞
原文传递
关节腔内注射细胞制剂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文博 赵东宝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1期39-44,共6页
关节腔内注射细胞制剂是治疗骨关节炎(OA)的新趋势,且展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及可行性。细胞制剂有多种类型,包括血小板、干细胞和单个核细胞(MNCs)。血小板制剂倾向于基层医疗机构应用和早期OA患者的治疗;MNCs较适用于不具备干... 关节腔内注射细胞制剂是治疗骨关节炎(OA)的新趋势,且展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及可行性。细胞制剂有多种类型,包括血小板、干细胞和单个核细胞(MNCs)。血小板制剂倾向于基层医疗机构应用和早期OA患者的治疗;MNCs较适用于不具备干细胞培养条件的医疗机构和中期OA患者应用;而干细胞制剂较适合高级别医疗机构和晚期OA患者应用。虽然腔内注射细胞产品治疗OA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但亦有不足;因此制定腔内注射治疗OA不同细胞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临床应用标准和进行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势在必行。探索外泌体、外周血MNCs治疗OA的临床研究及其分子机制,是研究的新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腔内注射 血小板 单个核细胞 干细胞
原文传递
Involvement of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in the infertility, age-associated diseases and cancer treatment
6
作者 Antonin Bukovsky 《World Journal of Stem Cells》 SCIE CAS 2016年第12期399-427,共29页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consist of T cells and monocyte derived cells. Beside immunity, the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belong to the complex tissue control system(TCS), where they exhibit morphostatic function by stimula...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consist of T cells and monocyte derived cells. Beside immunity, the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belong to the complex tissue control system(TCS), where they exhibit morphostatic function by stimulatingproliferation of tissue stem cells followed by cellular differentiation, that is stopped after attaining the proper functional stage, which differs among various tissue types. Therefore, the term immune and morphostatic system(IMS) should be implied. The TCS-mediated morphostasis also consists of vascular pericytes controlled by autonomic innervation, which is regulating the quantity of distinct tissues in vivo. Lack of proper differentiation of tissue cells by TCS causes either tissue underdevelopment, e.g., muscular dystrophy, or degenerative functional failures, e.g., type 1 diabetes and age-associated diseases. With the gradual IMS regression after 35 years of age the gonadal infertility develops, followed by a growing incidence of age-associated diseases and cancers. Without restoring an altered TCS function in a degenerative disease, the implantation of tissue-specific stem cells alone by regenerative medicine can not be successful. Transfused young blood could temporarily restore fertility to enable parenthood. The young blood could also temporarily alleviate aging diseases, and this can be extended by substances inducing IMS regeneration, like the honey bee propolis. The local and/or systemic use of honey bee propolis stopped hair and teeth loss, regressed varicose veins, improved altered hearing, and lowered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sugar levels. Complete regression of stage Ⅳ ovarian cancer with liver metastases after a simple elaborated immunotherapy is also repor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Age-associated diseases INFERTILITY TREATMENT Regenerative medicine Transfusion morphostatic TREATMENT stem cells TISSUE control SYstem Immune SYstem TISSUE morphostasis Cancer immunotherapy
下载PDF
化学致癌剂3’-甲基-4-DAB影响SD大鼠肝干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7
作者 陈小艳 张丽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2074-2076,共3页
目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标记SD大鼠肝干细胞中OV6、CD34的表达,探讨肝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化学致癌剂3’-甲基-4-二甲基氨偶氮苯(3’-methy-4-dimethylaminoazobenzen,3’-me-DAB)喂养SD大鼠4周,取大鼠肝脏,用免疫... 目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标记SD大鼠肝干细胞中OV6、CD34的表达,探讨肝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化学致癌剂3’-甲基-4-二甲基氨偶氮苯(3’-methy-4-dimethylaminoazobenzen,3’-me-DAB)喂养SD大鼠4周,取大鼠肝脏,用免疫组化法标记卵圆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OV6与造血干细胞标记物CD34在大鼠肝干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汇管区靠近界板处卵圆细胞同时表达OV6与CD34,阳性细胞成簇状分布,主要集中在赫令氏管周围,并见OV6和CD34阳性细胞向肝小叶内迁移,散在分布于肝细胞索;在肝实质内还分布着大量的表达OV6与CD34阳性的单核样干细胞;在肝实质内还可见多个CD34阳性小集落,集落内或周围也可见少许单核样干细胞。结论3’-me-DAB刺激大鼠肝内卵圆细胞大量增生的同时,还可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增生并向肝内迁移与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干细胞 卵圆细胞 单核样干细胞 Or6 CD34 造血干细胞
下载PDF
动员后外周血中CD34^+细胞去除前后对改善肢体缺血疗效的研究
8
作者 周斌 李抒 +3 位作者 顾东生 武开宏 刘鹏霞 韩忠朝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4-198,共5页
目的对动员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和动员的去除CD34^+细胞的PBMNC移植治疗裸鼠下肢缺血的疗效进行比较,以探讨PBMNC的治疗机制。方法经过单采获得G-CSF动员的PBMNC后,一部分通过CD34磁珠抗体分选得到去除CD34^+细胞的PBMNC。... 目的对动员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和动员的去除CD34^+细胞的PBMNC移植治疗裸鼠下肢缺血的疗效进行比较,以探讨PBMNC的治疗机制。方法经过单采获得G-CSF动员的PBMNC后,一部分通过CD34磁珠抗体分选得到去除CD34^+细胞的PBMNC。动员的PBMNC和动员的去除CD34^+细胞的PBMNC荧光标记后按1×10^6细胞或相应体积的PBS分别局部肌肉注射移植到裸鼠缺血下肢。观察下肢血流灌注以及毛细血管密度。用ELISA法检测下肢肌肉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并进一步观察表达的VEGF是否由移植细胞分泌。结果PBMNC移植后缺血下肢血流明显恢复,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加,但去除CD34^+细胞的PBMNC移植组疗效有所下降。细胞移植后4周,PBMNC组的血流灌注由(20.3±4.2)%恢复为(96.4±5.6)%,对照组仅恢复为(71.3±4.4)%(P〈0.01),去除CD34^+细胞组恢复为(83.8±5.2)%(P〈0.05)。PBMNC组血管密度为(521±47)/mm^2,去除CD34^+细胞组为(3964-21)/mm^2(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276±43)/mm^2](P〈0.05)。在PBMNC组可以观察到移植的细胞整合到缺血的毛细血管壁。缺血肌肉VEGF的表达明显升高,其共表达VEGF和移植的单个核细胞。结论移植G-CSF动员的PBMNC不但可以通过干细胞整合到血管壁的机制促进血管生长,还可以通过提供细胞因子的机制促进血管生长。去除CD34^+细胞削弱了动员的PBMNC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血管新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 单个核细胞 缺血 造血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 被引量:11
9
作者 虞桂平 刘长建 +3 位作者 陈国强 王忠 刘昭 王晓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1773-1779,共7页
背景: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血管再生技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肢体缺血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胸心血管外科及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鼓楼医院血管外科于... 背景: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血管再生技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肢体缺血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胸心血管外科及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鼓楼医院血管外科于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采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35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抽取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沿下肢动脉走行路径进行多点注射,测定患肢疼痛程度、冷感缓解程度、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及皮肤溃疡或坏疽面积的改变,动脉造影观察血管新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疼痛评分: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2个月和1年的疼痛评分均较移植前有下降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2个月与移植后1年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冷感缓解程度:移植后2个月缓解率为51%,移植后1年缓解率为60%,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踝肱指数的变化:移植2个月踝肱指数均较移植前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年踝肱指数较移植前有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经皮氧分压的变化:对经皮氧分压增加值进行比较,移植后2个月及移植后1年均较移植前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年与移植后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行走距离:移植后2个月和移植后1年的行走距离明显增加,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年与移植后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溃疡创面的变化:移植后2个月和1年的溃疡面积均较移植前有缩小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⑦新生血管评价:移植后股动脉造影显示缺血下肢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的部位毛细血管增生明显,且与已有的毛细血管相互连接形成侧支循环,促进了缺血下肢的血液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 骨髓单个核细胞 骨髓干细胞 下肢缺血性疾病 动脉闭塞 自体 踝肱指数 经皮氧分压 行走距离 血管新生 细胞移植 其他基金 干细胞图片文章
下载PDF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用于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窦慧慧 于丽 郭文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影响,寻找一种更适合治疗脊髓损伤的细胞源。方法:采集新鲜人脐带血和脐带,分离培养单个核细胞和MSCs。将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单个核细胞移植组、MSCs...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影响,寻找一种更适合治疗脊髓损伤的细胞源。方法:采集新鲜人脐带血和脐带,分离培养单个核细胞和MSCs。将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单个核细胞移植组、MSCs移植组和低糖必需培养基(L-DMEM)培养组。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细胞移植后1—4周细胞在脊髓内的存活情况和迁移情况,使用BBB行为学评分评估大鼠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L-DMEM培养液组在术后各时间点观察评分无明显差异,而细胞移植组脊髓功能处于逐渐恢复过程,与L-DMEM培养液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单个核细胞移植组对损伤脊髓功能的修复作用较MSCs移植组显著,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与MSCs相比较,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更适合作为治疗脊髓损伤的细胞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s 移植 脊髓损伤
下载PDF
干细胞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洋泽 邓嘉欣 +2 位作者 侯千暠 李语玲 廖丽君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202-207,共6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疼痛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目前无根治疗法,许多患者遗留顽固性NP,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干细胞是一种具有高度分化、增殖和自我更新潜能的未分化细胞,可以分化为特定类型的细...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疼痛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目前无根治疗法,许多患者遗留顽固性NP,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干细胞是一种具有高度分化、增殖和自我更新潜能的未分化细胞,可以分化为特定类型的细胞和组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干细胞在NP治疗中的潜力,干细胞移植有望成为更安全高效的疗法。本文对多种干细胞在NP治疗方面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单核细胞 干细胞治疗
下载PDF
hUCB-MNCs联合hUC-MSCs静脉输注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斌 赵宇亮 闫国贝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262-265,共4页
目的 研究应用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hUCB-MNCs)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输注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其外周血CD4+、CD8+、CD34+和CD38-细胞的变化。方法 2018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16例... 目的 研究应用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hUCB-MNCs)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输注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其外周血CD4+、CD8+、CD34+和CD38-细胞的变化。方法 2018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16例,被分为两组,每组58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肝、降酶、恩替卡韦抗病毒、降低门静脉压等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的基础上给予hUCB-MNCs和hUC-MSCs联合静脉输注,各每周1次,连续治疗2~8次。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8+、CD34+和CD38-细胞百分比,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0水平,使用FibroScan行肝硬度检测(LSM)。结果 在治疗8 w末,观察组血清Alb水平为(30.9±3.2)g/L,显著高于对照组【(28.4±2.7)g/L,P<0.05】,而血清TBIL水平为(23.5±5.9)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28.4±6.8)μmol/L,P<0.05】;观察组CD4+、CD34+和CD38-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9.8±3.1)%、(7.3±1.9)%和(5.7±1.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6.1±3.9)%、(4.2±1.5)%和(4.6±1.2)%,P<0.05】,而CD8+细胞百分比为(22.2±2.1)%,显著低于对照组【(28.5±2.5)%,P<0.05】;观察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189.3±58.4)ng/L和(102.5±28.6)n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37.9±62.5)ng/L和(135.8±36.2)ng/L,P<0.05】,而血清TGF-β和IL-10水平分别为(47.3±7.9)pg/L和(48.6±14.9)p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5.6±5.8)pg/L和(36.9±11.7)pg/L,P<0.05】;观察组Child-Pugh评分和LSM分别为(7.6±1.8)分和(8.0±0.2)kP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5±1.7)分和(8.8±0.3)kPa,P<0.05】。结论 采用hUCB-MNCs联合hUC-MSCs输注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利于改善肝功能,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可能与其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淋巴细胞亚群紊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治疗
下载PDF
用非整合重编程技术构建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 被引量:4
13
作者 梁栋 胡焕然 +7 位作者 李雅红 刘安 林颖 马定远 张菁菁 王艳 胡平 许争峰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740-743,共4页
目的用非整合重编程技术构建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诱导多能干细胞(i PSC)。方法收集健康人外周血标本,分离PBMC,用含4个重编程转录因子(OCT3/4、SOX2、KLF4和c-MYC)的仙台病毒感染PBMC,并用无饲养层细胞的培养体系培育获得i PS... 目的用非整合重编程技术构建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诱导多能干细胞(i PSC)。方法收集健康人外周血标本,分离PBMC,用含4个重编程转录因子(OCT3/4、SOX2、KLF4和c-MYC)的仙台病毒感染PBMC,并用无饲养层细胞的培养体系培育获得i PSC。通过细胞形态学、碱性磷酸酶(AP)染色、免疫荧光染色、拟胚体形成和分化实验对i PSC细胞进行多能性验证;用核型分析和仙台病毒基因组RNA检测对其进行安全性验证。结果在仙台病毒感染后16 d后,PBMC出现i PSC样克隆。i PSC可进行传代培养,且经多能性验证实验证明其具有多能性;安全性验证结果表明,i PSC核型正常,外源性病毒基因组RNA可被完全清除。结论建立了对PBMC进行非整合重编程的诱导体系,并获得了具有多能性、核型正常且不含外源基因的i P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重编程 诱导多能干细胞 非整合 仙台病毒
下载PDF
经冠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改善左室重构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树仁 齐晓勇 +10 位作者 张建清 胡福莉 孟寸良 刘会良 王天红 党懿 李英肖 郜利会 靳福昌 吴迪 董洁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2057-2062,共6页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和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探讨不同干细胞移植对心室重构影响的机理。方法以小型猪为研究对象,通过球囊导管压迫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小型猪AMI动物模型。...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和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探讨不同干细胞移植对心室重构影响的机理。方法以小型猪为研究对象,通过球囊导管压迫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小型猪AMI动物模型。在AMI 90 min时,经冠状动脉腔内进行自体BM-MNC和MSCs移植。于术前及干细胞移植后28 d,观察心功能、心肌微血管计数、心肌核因子_KB、心肌细胞凋亡、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mRNA表达。与心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术后28 d,BM-MNC组、MSCs组EDD均明显低于AMI模型组(P=0.005),EF明显高于模型组(P=0.0001;P=0.0017)。(2)BM-MNC移植组血管数比梗死组及MSCs组增加(梗死区P=0.000 1,边缘区P=0.000 1)。(3)BM-MNC组及MSCs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比梗死模型组减少(梗死区P=0.000 1,梗死边缘区P= 0.000 1,正常区P=0.005 2)。(4)BM-MNC组及MSCs组NF-_KB阳性率比单纯AMI模型组显著降低(P=0.001)。(5)梗死模型组、BM-MNC组以及MSCs组的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的VEGF基因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的相比增加(梗死区P=0.0001;梗死边缘区P=0.000 1)。BM-MNC及MSCs移植组,心肌梗死区的bFGF基因表达量比梗死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00 1)。LVEF与心肌细胞凋亡呈负相关(r=-0.441 1,P= 0.027 3),与心肌NF-_KB负相关(r=-0.579 6,P=0.000 6);与梗死区、边缘区血管数正相关(r=0.775 0,P=0.000 3);与VEGF表达正相关(r= 0.565 1,P=0.018 1);与bFGF表达正相关(r=0.573 5,P=0.016 1)。结论经冠脉自体BM-MNC及MSCs移植均可减轻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增加心肌血管数量,增加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VEGF及bFGF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心功能的改善与干细胞移植后增加心肌血管数量、增加心肌VEGF及bFGF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以及减少心肌组织NF-_KB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单个核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
下载PDF
心肌梗死大鼠单个核细胞分泌TNF-α对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廖礼强 张晓刚 +2 位作者 史若飞 王丁琼 戴树人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07-810,共4页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大鼠循环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的TNF-α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迁移的影响。方法 14只SD大鼠中8只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MI模型,其余6只行假手术处理(只穿线不结扎),于第7天时分离大鼠循环血单个核细胞。自制体外三室...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大鼠循环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的TNF-α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迁移的影响。方法 14只SD大鼠中8只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MI模型,其余6只行假手术处理(只穿线不结扎),于第7天时分离大鼠循环血单个核细胞。自制体外三室共培养模型,将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MSCs、心肌细胞和单个核细胞分别培养于三室模型的上、中、下室内。按下室所加成分的不同,设立MI组(只加入2×106个MI大鼠单个核细胞)、TNF-α中和抗体组(TNF-α-NA组,加入2×106个MI大鼠单个核细胞及终浓度为50ng/L的TNF-α中和抗体)、假手术组(只加入2×106个假手术大鼠单个核细胞)和空白对照组(只加入培养液)。共培养48h后,对MSCs迁移细胞进行CD44及CD34免疫组化鉴定和荧光显微镜下计数,ELISA法检测上清液TNF-α含量,Westernblotting检测MSCs表面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情况,并分析TNF-α含量与MSCs迁移数目的相关性。结果迁移细胞CD44呈阳性表达,而CD34呈阴性表达,符合MSCs的特点。与假手术组比较,MI组迁移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中和TNF-α后,TNF-α-NA组迁移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MSCs迁移数目与TNF-α含量呈明显正相关(r=0.969,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MI组MSCs表面VCAM-1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而中和TNF-α后,TNF-α-NA组VCAM-1的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 MI大鼠单个核细胞可促进MSCs迁移,其机制可能与单个核细胞分泌的TNF-α增强MSCs黏附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单个核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间质干细胞
下载PDF
hucMSCs源性外泌体对单核巨噬细胞生长及炎性因子IL-8、IL-12分泌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丁娟 徐正阳 +3 位作者 柴烁 王珏 张强 李玉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22,28,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对单核巨噬细胞生长及炎性因子IL-8、IL-12分泌的影响。方法将hucMSCs来源的exosome与单核巨噬细胞(THP-1细胞株)共培养,利用MTT法和Annexin V-FIFC/PI双染法检测共培养后... 目的初步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对单核巨噬细胞生长及炎性因子IL-8、IL-12分泌的影响。方法将hucMSCs来源的exosome与单核巨噬细胞(THP-1细胞株)共培养,利用MTT法和Annexin V-FIFC/PI双染法检测共培养后THP-1细胞的增殖及凋亡情况;PCR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THP-1细胞炎性因子IL-8、IL-12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MTT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hucMSCs来源的exosome对THP-1细胞具有促进增殖和抑制凋亡的作用,PCR及ELISA方法结果显示,exosome能够降低THP-1细胞IL-8、IL-1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 hucMSCs源性exosome能够影响单核巨噬细胞的生长,并降低炎性因子IL-8、IL-12的分泌水平,而这可能是微环境中间充质干细胞调控单核巨噬细胞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微环境 单核巨噬细胞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诱导多能干细胞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然 贾倩倩 +2 位作者 沈明 鲍礼智 郑兴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共6页
目的拟构建肥厚型心肌病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模型。方法通过收集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外周血液标本,分离培养其中的单核细胞;然后,将编码Oct4、Sox2、KIf4、L-Myc、Lin28、mp53DD和EBNAl的附加型质粒组合电转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重编程;最后... 目的拟构建肥厚型心肌病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模型。方法通过收集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外周血液标本,分离培养其中的单核细胞;然后,将编码Oct4、Sox2、KIf4、L-Myc、Lin28、mp53DD和EBNAl的附加型质粒组合电转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重编程;最后,通过形态学、AP染色、干细胞多能表面标志物免疫荧光、RT-PCR及EB自发三胚层分化潜能实验对获得的诱导多能干细胞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诱导获得的多能干细胞显现出明显的干细胞样形态,AP染色、多能标志物检测均符合干细胞特征与人胚胎干细胞H9相似。此外,EB自发分化实验也证实具有完全的三胚层分化发育潜力。结论成功获得肥厚型心肌病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系,为后续疾病特异性心肌分化模型的建立、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及药物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外周血单核细胞 诱导多能干细胞 疾病模型
下载PDF
骨髓单个核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大鼠皮瓣存活率的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许鹏 唐郑雅 +4 位作者 陆阳 周广东 刘伟 曹谊林 张文杰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5年第2期90-94,共5页
目的比较来源于等量骨髓的单个核细胞与经扩增的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大鼠随意皮瓣成活率的效果。方法取等质等量的大鼠骨髓,一半直接离心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一半经体外培养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相等数量(n=6)的大鼠随意皮瓣。术后... 目的比较来源于等量骨髓的单个核细胞与经扩增的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大鼠随意皮瓣成活率的效果。方法取等质等量的大鼠骨髓,一半直接离心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一半经体外培养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相等数量(n=6)的大鼠随意皮瓣。术后测量并计算皮瓣成活面积,取材,行组织学检测,计数CD31阳性血管数量。结果未经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皮瓣的平均存活率为(71.6±8.4)%,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平均存活率为(66.2±3.1)%,这两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注射平衡液的对照组(55.9±3.4)%;注射细胞组之间平均存活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组织学血管密度计数显示,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的微血管数量分别是(58.2±6.8)和(42.7±5.1),都显著高于PBS对照组(22.8±3.1),而骨髓单个核细胞组也显著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结论与不经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相比,通过体外扩增的骨髓间充质细胞,未能显著提高大鼠随意皮瓣的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意皮瓣 细胞治疗 骨髓单个核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MSCs与CD34^+单核细胞共培养联合脱细胞支架植入体内构建兔阴茎海绵体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瑞庭 刘志瀚 +3 位作者 冀晨阳 肖小莲 梁伟强 张金明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7年第2期177-182,共6页
目的研究将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CD34^+单核细胞(MNCs)共培养体系种植于脱细胞海绵体支架上在兔体内构建阴茎海绵体组织的可行性。方法分别从兔骨髓与兔外周血中提取并鉴定MSCs与CD34^+MNCs,将两种细胞组分以107/mL的密度种植... 目的研究将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CD34^+单核细胞(MNCs)共培养体系种植于脱细胞海绵体支架上在兔体内构建阴茎海绵体组织的可行性。方法分别从兔骨髓与兔外周血中提取并鉴定MSCs与CD34^+MNCs,将两种细胞组分以107/mL的密度种植于制备好的兔阴茎海绵体脱细胞胶原支架上,同时将相同密度的MSCs、CD34^+MNCs分别种植于支架上,培养4天后植入一种兔阴茎海绵体缺损模型中。3个月后对工程化组织进行取材,行H&E及Masson三色染色等组织学检测。结果 MSCs和CD34^+MNCs共培养组近白膜处的海绵体保留了正常海绵体结构,而MSCs组、CD34+单核细胞组及空白支架组以疤痕增生为主,尽管较之CD34^+单核细胞组及空白支架组,间充质干细胞组疤痕组织中的血管数目较多(P<0.05)。结论我们的研究证明了将MSCs和CD34^+MNCs的共培养体系种植于脱细胞支架上植入兔体内可以构建出一段组织学上与原生海绵体相似的组织;CD34^+MNCs在体内主要通过协同MSCs而非单独发挥其促血管化的生物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4+单核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脱细胞海绵体支架 组织工程 组织工程化阴茎海绵体 阴茎再造
下载PDF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可行性研究
20
作者 尹荣 李忠东 +3 位作者 董国华 钱建军 许飚 景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8期9-11,共3页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心肌内移植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实用性。方法选取以左室扩大为主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5例,瓣膜置换手术当日采取髂骨骨髓20ml,同上法获得自体BMMNCs悬液备用。瓣膜置换完...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心肌内移植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实用性。方法选取以左室扩大为主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5例,瓣膜置换手术当日采取髂骨骨髓20ml,同上法获得自体BMMNCs悬液备用。瓣膜置换完毕,于特定局部心肌内注入上述细胞悬液,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行门控核素心血池显像(MGBP)检查,评价患者心功能及局部心肌舒缩能力,同时监测围手术期心电图及各项实验室指标。结果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术后3+71反映左室收缩功能的各项指标显著升高,左室8个分区局部射血分数(rEF)亦明显升高,尤以S3~S6为著。结论自体BMMNCs心肌内移植方法简便、可靠,进一步的严格对照、多中心、随机双盲的大样本临床实验可以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单个核细胞 自体干细胞移植 心肌修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