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孔填充——煤中甲烷的主要赋存形式 被引量:26
1
作者 程远平 胡彪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933-2948,共16页
煤中甲烷赋存形式是其吸附能力的表征,也是其扩散和渗透特性研究的基础,厘清煤中甲烷赋存形式对煤矿瓦斯抽采和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低压氮气和低压二氧化碳吸附法对不同变质程度的6个煤样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基于微孔填充... 煤中甲烷赋存形式是其吸附能力的表征,也是其扩散和渗透特性研究的基础,厘清煤中甲烷赋存形式对煤矿瓦斯抽采和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低压氮气和低压二氧化碳吸附法对不同变质程度的6个煤样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基于微孔填充和单层吸附理论研究煤中甲烷极限吸附平衡状态,建立表征煤样甲烷吸附能力的量化方法,最后通过甲烷极限吸附实验结果验证理论结果的可靠性,获得甲烷在煤储层不同尺度孔隙结构中的赋存特征及其吸附能力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煤中0.38~1.50 nm孔隙结构的甲烷吸附能力受限于微孔孔容,而大于1.50 nm孔隙结构的甲烷吸附能力受孔隙表面积控制;6个煤样的孔隙结构中微孔孔容为0.028~0.065 cm^(3)/g、占66.1%~96.6%,微孔比表面积为75.4~197.3 m^(2)/g、占82.8%~98.2%;微孔填充计算的甲烷吸附量为14.50~32.27 cm^(3)/g,孔隙外表面积计算的甲烷吸附量为0.10~7.31 cm^(3)/g,计算的甲烷极限吸附量为14.60~33.35 cm^(3)/g;通过实验获得的甲烷极限吸附量为13.30~35.75 cm^(3)/g,与理论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煤中甲烷主要以微孔填充形式吸附在微孔孔隙中,5个煤样以微孔填充形式吸附的甲烷量超过极限吸附量的91%以上,0.38~0.76 nm微孔结构提供的甲烷吸附能力占总吸附能力的41.27%~55.32%;仅XQ煤样由于外比表面积的吸附作用,使其微孔填充形式吸附的甲烷量为极限吸附量的73.74%,0.38~0.76 nm微孔结构提供的甲烷吸附能力占总吸附能力的37.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特征 甲烷 吸附 微孔填充 单层吸附
下载PDF
页岩气超临界吸附机理及模型 被引量:17
2
作者 周尚文 王红岩 +2 位作者 薛华庆 郭伟 李晓波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5期4189-4200,共12页
页岩气吸附机理和模型的研究对于页岩气地质储量计算和开发方案编制等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和高压甲烷等温吸附实验,对龙马溪组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和超临界吸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孔隙体积和比表面积主要受中孔(2~20... 页岩气吸附机理和模型的研究对于页岩气地质储量计算和开发方案编制等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和高压甲烷等温吸附实验,对龙马溪组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和超临界吸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孔隙体积和比表面积主要受中孔(2~200 nm)控制;在压力较大时(>10 MPa),页岩过剩吸附量随着压力增大而降低.4种常用吸附模型的对比分析表明:对于微孔充填方式,D-A模型的拟合效果要优于D-R模型;对于单层吸附方式,L-F模型的拟合效果要优于Langmuir模型.结合孔隙体积分析结果,通过两种假设,证明了甲烷不是以单一的微孔充填或者单分子层吸附方式在页岩中进行吸附的,推测其吸附机理为微孔充填和单分子层吸附并存.并基于该吸附机理,建立了页岩气超临界吸附新模型——DA-LF模型.新模型比4种常用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并可以分别计算出微孔和中孔的吸附量.计算表明微孔充填吸附量比单层吸附量大,占总吸附量的76%左右.这表明页岩气超临界吸附机理可以进一步深化为:微孔充填为主、单分子层吸附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超临界 吸附机理 吸附模型 微孔充填 单分子层吸附
原文传递
基于Ono-Kondo格子模型的页岩气超临界吸附机理探讨 被引量:10
3
作者 周尚文 王红岩 +2 位作者 薛华庆 郭伟 李晓波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21-1430,共10页
页岩气吸附机理的研究对于页岩气成藏和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甲烷在地层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处于超临界状态,页岩气的吸附实际上为超临界吸附,但其机理目前尚不明确.在建立Ono-Kondo格子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低温氮气吸附和高压甲烷等温吸附... 页岩气吸附机理的研究对于页岩气成藏和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甲烷在地层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处于超临界状态,页岩气的吸附实际上为超临界吸附,但其机理目前尚不明确.在建立Ono-Kondo格子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低温氮气吸附和高压甲烷等温吸附实验,对龙马溪组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和超临界吸附曲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页岩中发育的孔隙尺度较小,比表面积较大,吸附气主要赋存于微孔和中孔中;页岩的等温吸附曲线在压力较大时,必然存在下降的趋势,这并非异常现象,而是超临界甲烷过剩吸附量的本质特征.Ono-Kondo格子模型对页岩高压等温吸附曲线的拟合效果很好,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说明该模型可以表征页岩纳米孔隙中超临界甲烷的吸附特征.基于拟合得到的吸附相密度可将过剩吸附量转换为绝对吸附量,并直接计算地层温度和压力下甲烷的吸附分子层数,计算层数均小于1,表明甲烷分子并没有铺满整个孔隙壁面.因此受流体性质、吸附剂吸附能力和孔隙结构3个方面的影响,页岩气的吸附机理为单层吸附,不可能为双层甚至多层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Ono-Kondo模型 超临界 吸附机理 过剩吸附量 单层吸附
原文传递
页岩孔隙中气—水赋存特征研究——以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俞凌杰 刘可禹 +1 位作者 范明 刘友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89-1096,共8页
以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借助重量法水蒸气吸附仪、重量法甲烷等温吸附仪以及页岩组成和孔隙结构等分析手段,开展束缚水、吸附气赋存定量研究,并探讨了微纳米孔隙中气—水赋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不同类... 以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借助重量法水蒸气吸附仪、重量法甲烷等温吸附仪以及页岩组成和孔隙结构等分析手段,开展束缚水、吸附气赋存定量研究,并探讨了微纳米孔隙中气—水赋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不同类型页岩束缚水赋存能力差异较明显,可以利用水蒸气吸附—脱附和GAB模型比较准确地定量描述束缚水特征。页岩最大单层水分子吸附量与黏土矿物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黏土矿物为水分子提供了主要的活性吸附位。页岩对水分子的吸附能力要整体高于甲烷分子,而甲烷分子则主要以单层吸附形式在孔隙中赋存。不同页岩中束缚水、吸附气和游离气赋存的孔隙空间存在差异。2 nm以下孔隙均被吸附气和孔隙水所占据;有机碳(TOC)含量小于2.5%的页岩中游离气主体赋存空间约为5 nm以上孔隙,而TOC含量大于2.5%的页岩中游离气赋存空间主体约为3 nm以上孔隙;有机碳含量越高,游离气赋存的空间占比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缚水 水蒸气吸附 单层吸附 赋存特征 页岩 龙马溪组 下志留统 川东南地区
下载PDF
甲烷吸附量与活性炭孔隙结构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冀有俊 杨钊 +1 位作者 贺彬艳 李静伟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12,共3页
以太西无烟煤为原料,制取不同活化程度的活性炭。利用甲烷吸附量、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对其吸附性能及孔隙结构进行表征。研究发现,制备的活性炭拥有发达的微孔结构,线性拟合表明0.60nm^1.15nm范围内的微孔结构为甲烷吸附有效区间,大于... 以太西无烟煤为原料,制取不同活化程度的活性炭。利用甲烷吸附量、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对其吸附性能及孔隙结构进行表征。研究发现,制备的活性炭拥有发达的微孔结构,线性拟合表明0.60nm^1.15nm范围内的微孔结构为甲烷吸附有效区间,大于此范围的孔结构在甲烷吸附过程中起通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烟煤 活性炭 孔径结构 甲烷吸附量 单层吸附
下载PDF
3种方法制备NiCoCr-LDHs对MO的吸附性能研究
6
作者 蒋以晨 田慧媛 +2 位作者 夏梦岩 李阳 崔节虎 《化学试剂》 CAS 2024年第1期59-68,共10页
使用尿素水解法(Urea)、恒定pH共沉淀法(CC-H)、超声共沉淀法(U-H)制备了新型NiCoCr-LDHs吸附剂,研究其在各种因素条件下对甲基橙染料废水的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3种NiCoCr-LDHs吸附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制备3种N... 使用尿素水解法(Urea)、恒定pH共沉淀法(CC-H)、超声共沉淀法(U-H)制备了新型NiCoCr-LDHs吸附剂,研究其在各种因素条件下对甲基橙染料废水的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3种NiCoCr-LDHs吸附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制备3种NiCoCr-LDHs吸附行为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3种材料是以单层吸附和层间离子交换为主。Urea、CC-H、U-H制备材料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355、390和278 mg/g,不同制备技术使3种吸附剂在表面结构、比表面积等方面有较大区别,最终导致在吸附过程中最大吸附量有显著差别,并简要分析了其吸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oCr-LDHs 甲基橙(MO) 吸附 单层吸附 化学吸附
下载PDF
改性赤泥处理酸性矿井废水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卢仪思 王明明 +1 位作者 黄耕 董晓强 《非金属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18,共4页
为了得到赤泥(RM)经济高效处理酸性矿井废水(AMD)的最佳改性温度和反应条件,利用不同温度下改性的拜耳法赤泥处理含Cu^(2+)和Fe^(2+)的酸性矿井废水。探索赤泥的改性温度、固液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酸性矿井废水的pH值及Cu^(... 为了得到赤泥(RM)经济高效处理酸性矿井废水(AMD)的最佳改性温度和反应条件,利用不同温度下改性的拜耳法赤泥处理含Cu^(2+)和Fe^(2+)的酸性矿井废水。探索赤泥的改性温度、固液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酸性矿井废水的pH值及Cu^(2+)和Fe^(2+)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赤泥改性温度为450℃、固液比为10 g/L、反应时间为6 h、反应温度为25℃时,改性赤泥将酸性矿井废水的pH值提高至7.52,对Cu^(2+)和Fe^(2+)的去除率分别为99.23%和99.93%。此外,采用吸附等温线方程对吸附结果进行拟合,得出改性赤泥对Cu^(2+)和Fe^(2+)的吸附类型为单分子层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耳法赤泥 高温改性 酸性矿井废水 单分子层吸附
下载PDF
煤对超临界CO_(2)的吸附实验及不同表征模型对比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延河 李喜员 +4 位作者 孙矩正 仝艳军 薛俊华 杨泉林 陈志恒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26,共9页
煤对超临界CO_(2)的吸附特征决定了煤层的CO_(2)地质封存能力。通过体积法高压CO_(2)吸附实验研究了3种吸附模型对不同变质程度煤样及活性炭吸附数据的表征效果。结果表明:压力在8 MPa附近时的CO_(2)密度变化率最大,引入k值可有效提高... 煤对超临界CO_(2)的吸附特征决定了煤层的CO_(2)地质封存能力。通过体积法高压CO_(2)吸附实验研究了3种吸附模型对不同变质程度煤样及活性炭吸附数据的表征效果。结果表明:压力在8 MPa附近时的CO_(2)密度变化率最大,引入k值可有效提高拟合效果并“圈住”实验中的各种误差,铁法和卧龙湖煤样对CO_(2)的吸附机理更大程度上是微孔填充;由于窑街煤样天然赋存于CO_(2)气藏,受实验室超临界CO_(2)作用改造效果微弱,其微孔较为发育,最大绝对吸附量高于其他煤样;气体密度逐渐增大时,过剩吸附量和绝对吸附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绝对吸附量决定了煤样的最大吸附能力;OK格子模型拟合出活性炭中CO_(2)吸附相密度为1.004 g/c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吸附模型 微孔填充 单分子层吸附 过剩吸附量 绝对吸附量
下载PDF
改性蔗髓重金属吸附剂去除水中Cr(Ⅵ)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秋华 《广州化学》 CAS 2015年第4期1-6,33,共7页
对甘蔗渣预处理后以Na OH和二硫化碳改性转型合成重金属吸附剂。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蔗髓纤维(MSCB)投加量为4 g/L,对50 mg/L Cr(Ⅵ)的最大吸附量为9.8 mg/g,平衡时间为30~60 min,去除率达98.05%,出水浓度0.78 mg/L,比改性前蔗髓纤... 对甘蔗渣预处理后以Na OH和二硫化碳改性转型合成重金属吸附剂。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蔗髓纤维(MSCB)投加量为4 g/L,对50 mg/L Cr(Ⅵ)的最大吸附量为9.8 mg/g,平衡时间为30~60 min,去除率达98.05%,出水浓度0.78 mg/L,比改性前蔗髓纤维对Cr(Ⅵ)的吸附率(23.7%)提高了74.35%。MSCB对Cr(Ⅵ)的吸附进行Langmuir与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拟合,更符合Langmuir单分子化学吸附;对吸附动力学拟合模型分析,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速率方程;吸附热力学模型显示该吸附为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且是熵增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 重金属吸附剂 Cr(Ⅵ)离子 单分子层吸附 吸附热力学
下载PDF
以Hailwood-Horrobin平衡水分模型分析聚葡萄糖吸潮机理
10
作者 刘畅 王梦雅 +4 位作者 宋洪东 曹子怡 颉宇 李兴军 宁国庆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0-147,共8页
为解释聚葡萄糖的吸潮性能,改进包装材料,在20~35℃和平衡相对湿度(ERH)10%~90%范围内,测定了初始含水率(IMC)1.01%~4.89%的5个国产样品(a1~a5)的水分吸附与解吸等温线。吸附和解吸等温线均是S型曲线,在ERH小于80%时,解吸等温线与吸附... 为解释聚葡萄糖的吸潮性能,改进包装材料,在20~35℃和平衡相对湿度(ERH)10%~90%范围内,测定了初始含水率(IMC)1.01%~4.89%的5个国产样品(a1~a5)的水分吸附与解吸等温线。吸附和解吸等温线均是S型曲线,在ERH小于80%时,解吸等温线与吸附等温线之间存在滞后现象,样品初始含水率越低,滞后现象越显著。由于聚葡萄糖是无定形相态的粉末,我们假定聚葡萄糖水分吸附过程是蒸汽相态、液体相态(多分子层吸附)及固体溶液(单分子层吸附)之间存在的平衡,按照Hailwood-Horrobin(HH)模型把S型吸附等温线去卷积为单分子层(Mh)和多分子层成分(Md),吸附和解吸多分子层水含量随ERH增加呈现S型曲线增加,解吸单分子层含水率随ERH增加保持不变,而吸附单分子层含水率随ERH增加对a1~a4样品(IMC4.87%~2.35%)缓慢增加,对a5样品(IMC 1.01%)几乎线性减少。随着样品初始含水率降低,吸附位点聚合物分子量对a1样品最大,对a5样品最小。尽管红外光谱扫描显示a5样品羟基(3416cm^(–1))和无定形结构官能团(1027cm^(–1))的强度最小,但是a5样品的吸潮率最大。说明不同工艺加工的聚葡萄糖样品含水率越低,吸附单分子层水含量随ERH增加几乎线性减少,但是吸附多分子层含水量随ERH增加是S型增加,吸潮率和吸湿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葡萄糖 水分吸着等温线 吸潮率 单分子层吸附 滞后环
下载PDF
细菌纤维素的硫酸酯化改性及对重金属吸附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瞿同庆 王彪 《合成纤维工业》 CAS 2020年第6期33-38,共6页
利用硫酸对细菌纤维素(BC)进行改性,得到硫酸酯化细菌纤维素(SBC),研究了SBC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SBC孔结构和晶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面带有硫酸酯基的阳离子吸附位点;BC对Ca 2+、Li+和Pb 2+金属离子均具有一定的吸附... 利用硫酸对细菌纤维素(BC)进行改性,得到硫酸酯化细菌纤维素(SBC),研究了SBC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SBC孔结构和晶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面带有硫酸酯基的阳离子吸附位点;BC对Ca 2+、Li+和Pb 2+金属离子均具有一定的吸附,而SBC则大大提高了对Pb 2+的吸附容量,其吸附容量由BC的12.68 mg/g提高到39.72 mg/g,即SBC对Pb 2+具有吸附选择性;在pH值为5、Pb 2+初始浓度为50 mg/L、SBC浓度为1 g/L的条件下,于120 min时SBC对Pb 2+的吸附容量达到48.33 mg/g;SBC对Pb 2+的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和单分子层吸附为主;SBC可以重复利用,循环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 酯化改性细菌纤维素 重金属 铅离子 选择性吸附 吸附行为 动力学 化学吸附 单分子层吸附
下载PDF
ZIF-8负载海藻酸钠/氧化石墨烯基底用于吸附盐酸四环素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少婷 强涛涛 +1 位作者 王志宏 任龙芳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122-2131,共10页
为了解决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IF-8在水溶液中难以回收的问题,采用直接滴加法将海藻酸钠(SA)和氧化石墨烯(GO)混合液滴入Ca溶液中,交联形成SA/GO凝胶基底,再将ZIF-8原位生长在SA/GO基底上,制得了SA/GO/ZIF-8复合吸附剂,并用于去除环境废... 为了解决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IF-8在水溶液中难以回收的问题,采用直接滴加法将海藻酸钠(SA)和氧化石墨烯(GO)混合液滴入Ca溶液中,交联形成SA/GO凝胶基底,再将ZIF-8原位生长在SA/GO基底上,制得了SA/GO/ZIF-8复合吸附剂,并用于去除环境废水中盐酸四环素(TC)。采用XRD、TEM和SEM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ZIF-8在SA/GO凝胶基底上均匀生长,且ZIF-8的负载率高达34.21%。当温度为25℃、pH=7、TC质量浓度为50 mg/L时,30 mg SA/GO/ZIF-8复合吸附剂对TC的平衡吸附量可达125.37 mg/g。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结果表明,SA/GO/ZIF-8对TC的吸附过程受化学活性位点控制,属于活性位点均匀的单层吸附。在循环吸附5次后,SA/GO/ZIF-8复合吸附剂对TC的去除率仍在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氧化石墨烯 盐酸四环素 单层吸附 ZIF-8 高负载量 水处理技术
下载PDF
多头基季铵盐在土壤表面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宏阳 赖璐 +1 位作者 程立 梅平 《油气田环境保护》 CAS 2015年第6期9-11,18,共4页
以二乙胺盐酸盐、环氧氯丙烷和十八烷基二甲基叔胺为原料,合成十八烷基多头基季铵盐表面活性剂。采用电导率的方法,测定了合成产物的临界胶束浓度;并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多头基季铵盐在土壤表面的静态吸附行为,探讨了吸附时间、液固... 以二乙胺盐酸盐、环氧氯丙烷和十八烷基二甲基叔胺为原料,合成十八烷基多头基季铵盐表面活性剂。采用电导率的方法,测定了合成产物的临界胶束浓度;并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多头基季铵盐在土壤表面的静态吸附行为,探讨了吸附时间、液固比、多头基季铵盐浓度对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产物为目标产物,合成产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1.2×10^(-4)mol/L,多头基季铵盐在土壤表面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为6 h,最佳液固比为400:1,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饱和吸附量为4.17×10^(-4)mo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头基季铵盐 土壤吸附 分光光度法 单分子层吸附
下载PDF
新生态MnO_(2)的制备及其对2,4-二硝基苯酚吸附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赵莉 席晓晶 +6 位作者 高杰 李扬 马晓梦 张慧盈 魏敏洁 陈华军 田文杰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5-301,309,共8页
以KMnO_(4)和MnSO_(4)·H_(2)O为原料,在常温常压和水热条件下制备新生态MnO_(2),借助XRD、TEM、低温N 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比较不同制备方法对产物结构和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压力对新生态MnO_(2)的形... 以KMnO_(4)和MnSO_(4)·H_(2)O为原料,在常温常压和水热条件下制备新生态MnO_(2),借助XRD、TEM、低温N 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比较不同制备方法对产物结构和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压力对新生态MnO_(2)的形貌和吸附性能有较大影响,常温常压下合成产物均为短棒状,水热合成产物为介孔纤维,对2,4-二硝基苯酚的吸附效果优于常温常压合成产物。新生态MnO_(2)对2,4-二硝基苯酚的等温吸附和吸附动力学分别符合Langmuir等温式(R 2>0.99)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R 2>0.99),说明2,4-二硝基苯酚在新生态MnO_(2)上为单分子层吸附和化学吸附。溶液pH值能显著影响2,4-二硝基苯酚在新生态MnO_(2)上的吸附,在pH=7时最大吸附量为2.539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态MnO_(2) 2 4-二硝基苯酚 单分子吸附 化学吸附 水热条件 形貌 动力学
下载PDF
荧光桃红B在CTMAB上Langmuir吸附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测定新技术 被引量:2
15
作者 郜洪文 徐文卿 叶明良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25-328,336,共5页
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中 ,电荷均匀分布在分子长链并形成点静电场 ,容易吸附带异性电荷的探针色体。研究了利用微相吸附 光谱修正 (MPASC)技术分析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CTMAB)与荧光桃红B(PB)的结合反应 ,并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在微量分... 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中 ,电荷均匀分布在分子长链并形成点静电场 ,容易吸附带异性电荷的探针色体。研究了利用微相吸附 光谱修正 (MPASC)技术分析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CTMAB)与荧光桃红B(PB)的结合反应 ,并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在微量分析中的增效机理。结果表明 ,PB CTMAB作用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 ,产物结合比为 2∶1,结合常数为 3.4 6× 10 5(15°) ,摩尔吸光系数 (5 6 5nm)ε =1.14× 10 5L·mol- 1·cm- 1,胶束聚集态 (PB2 CTMAB) 78,定量测定了样品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定 微相吸附-光谱修正 荧光桃红B 微静电场 LANGMUIR吸附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生态友好型缓蚀剂蚕沙提取物的缓蚀性能
16
作者 柳鑫华 付占达 +10 位作者 赵红丽 高永光 王瀛 胡海凤 张源 张青 王磊 古林艳 郑福庆 张国炜 杨天资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8-90,共13页
目的为拓展绿色缓蚀剂的范围,研究了盐酸介质中蚕沙提取物(SSE)对Q235钢的缓蚀性能。方法通过乙醇-丙酮回流法从蚕沙中提取获得SSE,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光谱(UV-vis)分析,确定了SSE的主要结构和在盐酸介质中的稳定性。其次,分别采... 目的为拓展绿色缓蚀剂的范围,研究了盐酸介质中蚕沙提取物(SSE)对Q235钢的缓蚀性能。方法通过乙醇-丙酮回流法从蚕沙中提取获得SSE,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光谱(UV-vis)分析,确定了SSE的主要结构和在盐酸介质中的稳定性。其次,分别采用失重、动态电位极化(PDP)、阻抗谱(EI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光谱仪(EDS)、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接触角测量等方法,研究了SSE对0.5 mol/L盐酸体系中Q235钢的缓蚀性能。通过拟合计算研究温度对动力学性能参数(活化能Ea、活化熵ΔSa0和活化焓ΔHa0)和吸附性能参数(吸附焓ΔH0ads、吸附熵ΔSads0和吸附自由能ΔGads0)的影响。结果SSE通过抑制本盐酸体系中的阴极和阳极反应,延缓了Q235钢的腐蚀,保护了试片,属于以抑制阳极反应为主的混合型绿色缓蚀剂。随着SSE浓度的提高,活性腐蚀部位被阻断,腐蚀速率降低,缓蚀效率提高。在293 K和SSE质量浓度为0.252 g/L的条件下,失重法测试SSE对试片的缓蚀率为94.84%。通过表面分析手段研究了SSE对Q235钢的缓蚀机理。结论SSE是一种在酸洗领域中具有较好缓蚀性能的环保型缓蚀剂,可以为蚕沙的综合利用提供更强的科技支持和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沙提取物 叶绿素 缓蚀剂 朗缪尔单层吸附 表面分析
下载PDF
DNA-夜蓝结合光谱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红艳 张胜义 郜洪文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77-81,共5页
:在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中,磷酸苷脱质子和碱基的质子化使双螺旋链构成双静电膜,带电荷的染料分子被双静电膜吸附,吸收光谱发生位移。本实验用微表面吸附-光谱修正技术(MSASC)研究了DNA与夜蓝(NB)染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NB在DN... :在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中,磷酸苷脱质子和碱基的质子化使双螺旋链构成双静电膜,带电荷的染料分子被双静电膜吸附,吸收光谱发生位移。本实验用微表面吸附-光谱修正技术(MSASC)研究了DNA与夜蓝(NB)染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NB在DNA上的吸附聚集满足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核糖核酸 DNA 夜蓝 吸收光谱 微表面吸附-光谱修正技术 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规律 结合机理
下载PDF
水葫芦根系对硝基苯吸附过程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啸 林逢凯 胥峥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907-910,共4页
研究了2种温度下水葫芦根系吸附硝基苯的过程。结果表明,在15.25℃时吸附平衡时间约为12h。运用Fleundlich、Langmuir和BET吸附等温式对其根系吸附硝基苯的过程进行模拟,结果为,吸附过程可用Langmuir公式表示的单分子层吸附模型描述;吸... 研究了2种温度下水葫芦根系吸附硝基苯的过程。结果表明,在15.25℃时吸附平衡时间约为12h。运用Fleundlich、Langmuir和BET吸附等温式对其根系吸附硝基苯的过程进行模拟,结果为,吸附过程可用Langmuir公式表示的单分子层吸附模型描述;吸附热值-7.6kJ/moL,水葫芦根系吸附硝基苯的主要作用力是范德华力。探讨了水葫芦根系吸附硝基苯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葫芦根系 硝基苯 单分子层吸附 水体污染
下载PDF
茴三硫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缓蚀剂对铜在0.5 mol/L硫酸溶液中的缓蚀性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金亮 梁会军 +2 位作者 金向红 刘新文 洪晓波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92-300,共9页
目的探究茴三硫对铜在硫酸溶液中的缓蚀性能。方法使用电化学阻抗谱和动电位极化曲线,探究在不同温度下茴三硫对铜在硫酸溶液中的缓蚀性能,凭借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铜样品在不同条件下的表面形貌,利用极化曲线数据对多种... 目的探究茴三硫对铜在硫酸溶液中的缓蚀性能。方法使用电化学阻抗谱和动电位极化曲线,探究在不同温度下茴三硫对铜在硫酸溶液中的缓蚀性能,凭借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铜样品在不同条件下的表面形貌,利用极化曲线数据对多种吸附等温方程进行拟合,探究茴三硫在铜表面的吸附类型。结果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茴三硫浓度为5 mmol/L,温度为25℃时,缓蚀效率高达97.8%,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缓蚀效率增强;在温度为40℃,浓度为5 mmol/L时,利用极化曲线和阻抗谱得到的缓蚀效率分别为98.9%和99.8%。另外,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的测试结果有力地佐证了茴三硫能够有效地减缓铜在硫酸介质中的腐蚀。观察吸附等温模型发现,茴三硫在铜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单层吸附,在25、30、35、40℃时的DG0 ads值分别为–31.36、–33.80、–36.87、–37.13 kJ/mol。结论茴三硫对铜在硫酸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并且随着温度的增大,缓蚀性能增强。DG0 ads值表明,茴三硫在铜表面的吸附属于物理和化学吸附的共同作用,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吸附的作用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茴三硫 缓蚀剂 电化学阻抗谱 动电位极化曲线 Langmuir单层吸附
下载PDF
高温热处理木材吸湿特性 被引量:15
20
作者 高鑫 周凡 周永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9-127,共9页
【目的】研究高温热处理对人工林樟子松、杉木、美洲黑杨木材平衡含水率和吸湿特性的影响,为科学评价热处理木材吸湿特性提供理论基础,为人工林木材高附加值利用和实际高温热处理木材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水蒸气为保护介质,设定180... 【目的】研究高温热处理对人工林樟子松、杉木、美洲黑杨木材平衡含水率和吸湿特性的影响,为科学评价热处理木材吸湿特性提供理论基础,为人工林木材高附加值利用和实际高温热处理木材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水蒸气为保护介质,设定180、200和220 ℃3个温度进行高温热处理,采用双室温、湿度控制法,在25 ℃环境中以8种不同类型饱和盐溶液精确控制水蒸气相对湿度进行等温吸附试验,运用Hailwood-Horrobin模型拟合等温吸附曲线,分析高温热处理对木材水蒸气等温吸附曲线线形、平衡含水率、单层分子吸附水和多层分子吸附水的影响。【结果】 180、200和220 ℃处理后,试样吸湿平衡含水率均值相当于素材含水率均值的80%、70%和50%左右;3个树种素材试样和高温热处理材试样均表现为第2类等温吸附曲线形态特征,Hailwood-Horrobin模型能够较好拟合不同树种素材和高温热处理材等温吸附曲线,不同热处理条件试样等温吸附曲线的拟合度均高于0.980 0,处理温度越高,等温吸附曲线越接近直线;高温热处理后代表含有单位摩尔数吸附位的绝干木材质量参数( W )显著增加,不同相对湿度下高温热处理材的单层分子吸附水和多层分子吸附水含量也随之降低;180、200和 220 ℃处理后,木材试样单层分子吸附水含量相较于素材下降20%、30%和50%左右,高温热处理对多层分子吸附水含量影响规律与之相近;高温热处理后单层分子吸附水、多层分子吸附水和吸附水总量的最大值相较于素材明显下降,且处理温度越高,下降幅度越大。【结论】高温热处理可明显降低3个树种试样的吸湿平衡含水率,且处理温度越高,平衡含水率下降幅度越大;高温热处理会一定程度影响木材等温吸附曲线线形,Hailwood-Horrobin模型可用于描述高温热处理材等温吸附曲线,且拟合度较高;高温热处理可明显降低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吸附特性 高温热处理 Hailwood-Horrobin模型 单层分子吸附 多层分子吸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