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9-2012年河北鼠型斑疹伤寒流行概况及实验室调查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孙印旗 董妥 +4 位作者 姜霞 王勇 钱振宇 刘晓丽 张丽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2-555,共4页
目的对2009-2012年河北省斑疹伤寒高发地区临床报告病例进行实验室调查分析。方法按我国卫生部《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标准》(WS 215-2008)在临床可疑病例高发地区设立哨点监测医院并收集病例。临床病例进行个案登记并进行发病急... 目的对2009-2012年河北省斑疹伤寒高发地区临床报告病例进行实验室调查分析。方法按我国卫生部《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标准》(WS 215-2008)在临床可疑病例高发地区设立哨点监测医院并收集病例。临床病例进行个案登记并进行发病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液标本的收集。实验室检测按WHO推荐的立克次体血清学诊断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人血清IgM和IgG特异抗体。以急性期血液DNA为模板,采用巢氏PCR扩增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热休克蛋白基因groEL基因并测序。通过NCBI Blast平台同源比较序列并使用DNASTAR软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在辛集市、定州市和迁安市共收集877例临床报告病例,2009年报告病例数最多(441例),迁安市病例数最多(510例)。急性期血清莫氏立克次体IgM抗体阳性率为72.8%(73/101),IgG阳性率为78.2%(79/101)。12人通过血清IgG抗体4倍升高或降低明确诊断。PCR扩增阳性率为21.7%(22/101),成功测序的17人groEL(209bp)基因100%同源,与其他地区序列存在较大变异,与标准株R.typhi Wilmington(AY191590)核苷酸97.0%,氨基酸只有93.9%同源,进化分析与其他菌株遗传关系较远。结论河北省辛集、定州和迁安地区存在鼠型斑疹伤寒流行。进一步调查传播媒介及宿主对该病的预防控制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加强该病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型斑疹伤寒 莫氏立克次体 groEL基因 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下载PDF
“沪农灵芝1号”品种子实体多糖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艳芳 唐庆九 +7 位作者 张劲松 Steve W.Cui 杨焱 吴迪 周帅 唐传红 张忠 颜梦秋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78-1082,共5页
以水提醇沉法获得"沪农灵芝1号"子实体中的灵芝多糖,并对其结构特征和含量进行分析。高效凝胶尺寸排阻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仪-示差折光检测仪联用分析结果表明,该多糖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28×106,均方根半径为150.1 nm... 以水提醇沉法获得"沪农灵芝1号"子实体中的灵芝多糖,并对其结构特征和含量进行分析。高效凝胶尺寸排阻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仪-示差折光检测仪联用分析结果表明,该多糖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28×106,均方根半径为150.1 nm,多分散系数(Mw/Mn)为1.14,在水溶液中呈棒状结构。单糖组成及甲基化分析结合酶解试验结果表明,该多糖为β-1,3/1,6-葡聚糖。经液相色谱法定量检测,段木栽培所得灵芝子实体中,该多糖质量分数为0.52 mg/g,显著高于袋料栽培所得子实体中相应组分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多糖 多角度激光光散射 分子特征
下载PDF
中国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分离株中优势株的基因特征及形成原因浅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勇 严冬梅 +7 位作者 赵蓉 刘桂艳 祝双利 李杰 王东艳 朱晖 安洪秋 许文波 《中国计划免疫》 2006年第3期173-179,共7页
目的研究从中国1996~200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病毒中优势株的基因特征,以及分析优势株形成的原因,从而为中国维持无脊灰状态、疫苗免疫策略的转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6-2002... 目的研究从中国1996~200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病毒中优势株的基因特征,以及分析优势株形成的原因,从而为中国维持无脊灰状态、疫苗免疫策略的转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6-2002年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脊灰实验室送检的所有脊灰病毒分离株,通过统计学方法确定优势株,然后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方法对优势株进行型内鉴定。型内鉴定显示与疫苗病毒有差异者,进行VP1区基因核苷酸序列的测定和分析。结果中国1996~2002年从AFP病例中分离的脊灰疫苗病毒Ⅱ型比Ⅰ型和Ⅲ型多,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是优势病毒株。在Ⅱ型脊灰病毒中,PCR.RFLP型内鉴定方法检测出Ⅱ型疫苗变异脊灰病毒70株,ELISA型内鉴定方法检测出Ⅱ型双反应(DRV)株13株,全部排除脊灰野病毒。在总计82株Ⅱ型变异脊灰病毒中(1株病毒既是疫苗变异株、也是DRV株),nt2909位点是个突变热点(69/83,83.1%),其中14株变化形式为T2909A,54株变化形式为T2909C,1株变化形式为T2909G;4株Ⅱ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被鉴定出来,其在VP1区的抗原性与Sabin株相比并无大的差别。结论中国1996~2002年从AFP病例中分离的脊灰病毒中,Ⅱ型脊灰病毒一直是优势株,但Ⅱ型病毒在VP1区抗原性以及核苷酸序列上与Ⅱ型疫苗病毒相比,并无很大改变。因此,Ⅱ型病毒成为优势株的原因应该在于Ⅱ型病毒本身的一些特性,例如在Ⅱ型疫苗病毒基因组中决定减毒的位点比Ⅰ型疫苗病毒少,以及Ⅱ型脊灰疫苗病毒在人体肠道内复制的时间比Ⅰ型疫苗病毒长等。这是中国Ⅰ型脊灰疫苗病毒比Ⅱ型脊灰疫苗病毒少的两个重要原因。但Ⅱ型脊灰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优势株 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 基因特征 形成原因
原文传递
防御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涛 杨银凤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1-324,共4页
防御素(defensins)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和精氨酸的阳离子低分子内源性抗微生物短肽,具有特殊的抗性机理和广谱、高效的抗微生物活性,所以防御素在医药、食品、和转基因工程上将发挥重要作用。防御素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和昆虫体... 防御素(defensins)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和精氨酸的阳离子低分子内源性抗微生物短肽,具有特殊的抗性机理和广谱、高效的抗微生物活性,所以防御素在医药、食品、和转基因工程上将发挥重要作用。防御素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和昆虫体内,是构成生物体先天免疫的重要成分。根据防御素分子内半胱氨酸和精氨酸的位置和连接方式、前体性质及表达位置的差异可分为5种类型:α-防御素、β-防御素、θ-防御素、昆虫防御素和植物防御素。文章对不同来源的防御素的分布、分子结构特征、抗微生物活性和作用机制以及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御素 分子结构特征 作用机制 应用
下载PDF
广东省布鲁氏菌分离株的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邓小玲 陈经雕 +6 位作者 柯碧霞 黎薇 谭海玲 刘美真 李柏生 柯昌文 梁文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51-854,共4页
目的了解广东省布鲁氏菌分离株的分子特征。方法应用传统分型鉴定方法和PCR扩增布鲁氏菌属特异性基因BCSP31,对广东省历年布鲁氏菌分离株作鉴定分型,进一步采用脉冲场电泳技术(PFGE)进行分子分型,分析比较菌株分子指纹图谱的相似性,以... 目的了解广东省布鲁氏菌分离株的分子特征。方法应用传统分型鉴定方法和PCR扩增布鲁氏菌属特异性基因BCSP31,对广东省历年布鲁氏菌分离株作鉴定分型,进一步采用脉冲场电泳技术(PFGE)进行分子分型,分析比较菌株分子指纹图谱的相似性,以探讨不同年份和地域菌株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965年广东省布鲁氏菌分离株以羊种和猪种为主,1985年的分离株均为猪种3型,2006和2007年的分离株均为羊种3型;PFGE电泳图谱经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历年布鲁氏菌分离株分成三大簇(Clusters):1965年羊种、1965年猪种与1985年猪种3型、2006年和2007年羊种3型。近两年珠三角地区布鲁氏菌病的流行优势菌型为羊种3型,且同源性达100%,但与1965年羊种分离株的同源性只有77.7%。结论近两年我省布鲁氏菌的优势菌型为羊种3型,各地区分离株之间的遗传关系高度相关,与20年前的分离株同源性差。PFGE可作为传统生物分型的补充手段,可在种的水平对布鲁氏菌分离株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分子特征 PFGE
下载PDF
厦门港纤小裸甲藻(Takayama pulchellum)的形态、生长及分子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顾海峰 孙军 +2 位作者 邹迎麟 方琦 蓝东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21-1027,共7页
在2003年厦门港发生的一次裸甲藻赤潮中分离得到了纤小裸甲藻(Takayamapulchellum),并对其形态学进行了光镜和电镜的观察,该株藻细胞个体较小,长约20~23μm,宽约14~20μm。藻细胞外表卵圆形,细胞上壳有一条明显的S形顶沟,顶沟是特异... 在2003年厦门港发生的一次裸甲藻赤潮中分离得到了纤小裸甲藻(Takayamapulchellum),并对其形态学进行了光镜和电镜的观察,该株藻细胞个体较小,长约20~23μm,宽约14~20μm。藻细胞外表卵圆形,细胞上壳有一条明显的S形顶沟,顶沟是特异性的反S形。与模式种相比,这一株裸甲藻细胞核更靠上部,大部分细胞横沟都没有偏移。纤小裸甲藻在盐度为28时比生长率最大,达到0.42,随着盐度下降,比生长率也跟着下降,当盐度下降到16时,生长率为0。盐度范围在8~16时,超过80%的藻类能存活48h;当盐度低于4时,生长率和存活率都为0。24~27℃是纤小裸甲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比生长率超过0.50,当温度升到30℃时,生长率急剧下降到约0.35。毒素测定结果显示该株裸甲藻不含麻痹性贝毒和神经性贝毒。本株纤小裸甲藻大亚基D1~D2区序列长度为721bp,与基因库中该种的一株相似种同源性超过99%。对18株裸甲藻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建立的系统进化树显示,纤小裸甲藻和Karlodiniummicrum的距离最近,通过ITS序列建立的系统发育树大致能够把Akashiwo属、Karenia属、Karlodinium属和Takayama属与Gymnodinium属区分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港 纤小裸甲藻 形态 生长 分子特征
下载PDF
加权Herz型Hardy空间的分子刻画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凯 周淑娟 马丽敏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Research and Exposition》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9-148,共10页
首先定义了加权Herz型Hardy空间上的分子并证明了其分子刻画。作为应用,给出了强奇异积分算子T_b在加权Herz和Hardy空间上有界性的证明。
关键词 分子刻画 加权HERZ型HARDY空间 强奇异积分算子
下载PDF
中国基因3型乙型脑炎病毒E基因分子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环宇 梁国栋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87-391,共5页
目的 以减毒活疫苗(SA14-14-2株)为对照,分析我国分离的基因3型乙脑病毒E基因区段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分子特征.方法 从GenBank中获取相应乙脑病毒株E基因区段核苷酸序列,通过Clustal X(1.81)、DNAStar、GENEDOC(3.2)等生物学软件... 目的 以减毒活疫苗(SA14-14-2株)为对照,分析我国分离的基因3型乙脑病毒E基因区段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分子特征.方法 从GenBank中获取相应乙脑病毒株E基因区段核苷酸序列,通过Clustal X(1.81)、DNAStar、GENEDOC(3.2)等生物学软件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位点差异分析.以蜱传脑炎病毒可溶性蛋白晶体结构为模板进行乙脑病毒E蛋白氨基酸位点分析.结果 我国不同地域、不同宿主分离的基因3型乙脑病毒与SA14-14-2株核苷酸同源性分别在96%和95%以上,氨基酸同源性在95%和94%以上.在同一地域、同一宿主类型分离的毒株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非常高.在E基因区段存在10处共同的氨基酸位点差异,在结构域Ⅰ(E160)、结构域Ⅱ(E123和E227)和两个未在结构域中的氨基酸位点(E441和E487)等5个位点在部分基因3型乙脑病毒中存在差异.结论 我国分离的基因3型乙脑病毒与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株)E基因区段同源性高,存在5处基因3型乙脑病毒特异的氨基酸位点差异,但现行减毒活疫苗株理论上可以保护我国分离的基因3型乙脑病毒野毒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脑炎病毒 同源性 分子特征
原文传递
马铃薯S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与株系分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吴兴泉 裴杨 陈士华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2,共4页
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具有明显的株系分化现象,依据病毒是否可系统侵染昆诺藜及基因序列特征可将PVS分为PVSO株系、PVSA株系、PVSO-CS株系和PVSA-CL株系。对PVS的基因组结构、株系种类、分子特征及鉴定方法等进行了综述,以... 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具有明显的株系分化现象,依据病毒是否可系统侵染昆诺藜及基因序列特征可将PVS分为PVSO株系、PVSA株系、PVSO-CS株系和PVSA-CL株系。对PVS的基因组结构、株系种类、分子特征及鉴定方法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我国PVS株系分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S病毒 株系 分子特征 鉴定方法
下载PDF
广东省历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体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邓小玲 管大伟 +5 位作者 刘美真 李灵辉 柯碧霞 黎薇 梁剑 柯昌文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28-532,共5页
目的了解广东省历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原体的外膜蛋白编码基因poM和porB基因特征,并确定病原体的优势克隆型。方法对1967-2007年从流脑患者分离的18株脑膜炎奈瑟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进行复苏培养和生化鉴定;通过... 目的了解广东省历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原体的外膜蛋白编码基因poM和porB基因特征,并确定病原体的优势克隆型。方法对1967-2007年从流脑患者分离的18株脑膜炎奈瑟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进行复苏培养和生化鉴定;通过DNA序列测定分析外膜蛋白编码基因poM、porB特征;对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采用PHYLIP软件制作进化树,并与脑膜炎奈瑟球菌MLST全球数据库(PubMLST)中的菌株比较,确定优势克隆型菌株,探讨广东省历年流脑疫情分离株的看家基因序列多态性。结果porA可变区(VR)1的型别以20型为主,VR2的型别在2004年前主要为9型,以后呈现多态性;porB可变区Ⅰ、Ⅳ、Ⅴ、Ⅵ主要分别为4、7、11、10型,2004年后可变区Ⅴ、Ⅵ型别增多;除2007年分离的1株W135菌株外,其余菌株的porB基因均无Ⅶ、Ⅷ可变区。在7个看家基因中,abcZ等位基因多态性最低,pgm最高。广东省历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分离株2004年前的优势克隆为ST-5克隆系,自2004年开始出现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系,2007年首次出现高致病性ST-11克隆系。结论广东省历年脑膜炎奈瑟球菌分离株的外膜蛋白编码基因呈现多态性特征,分离株为多克隆系并存,近期以高致病性克隆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奈瑟球菌 分子特征 多位点序列分型 外膜蛋白编码基因
原文传递
马铃薯Y病毒的株系种类、分子特征及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兴泉 李月 +2 位作者 孙强 李萌萌 王梦科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8,共4页
马铃薯Y病毒(PVY)株系分化现象明显,具有多个株系类型。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学技术逐渐被引入PVY的株系鉴定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株系鉴定方法。为此,对PVY的主要株系、亚株系的种类及分类依据、分子特征以及近年来应用于PVY株系鉴定... 马铃薯Y病毒(PVY)株系分化现象明显,具有多个株系类型。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学技术逐渐被引入PVY的株系鉴定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株系鉴定方法。为此,对PVY的主要株系、亚株系的种类及分类依据、分子特征以及近年来应用于PVY株系鉴定的传统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免疫学方法等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Y病毒 株系 分子特征 鉴定
下载PDF
北沙参多糖的分子表征和稀溶液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史美丽 袁月莲 +2 位作者 姜瑞敏 曲宝涵 李桂花 《莱阳农学院学报》 1997年第3期188-190,共3页
以水为溶剂,乙醇为沉淀剂,获得了3个级分的北沙参多糖。并运用动态膜渗透压法,Schulz-Dinlinger习惯法,使用分光光度计,以浊度滴定法及修正的Elias公式对北沙参多糖的分子进行了表征,获得了分子量分布曲线... 以水为溶剂,乙醇为沉淀剂,获得了3个级分的北沙参多糖。并运用动态膜渗透压法,Schulz-Dinlinger习惯法,使用分光光度计,以浊度滴定法及修正的Elias公式对北沙参多糖的分子进行了表征,获得了分子量分布曲线,研究了其稀溶液性质,Θ条件为:温度20±0.02℃,溶剂VH2O:V丙酮=76.92:23.08,Mark-Houwink方程为[η]=3.8×10-1M0.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沙参多糖 分子表征 稀溶液性质
下载PDF
尖头旋蜗牛的检疫鉴定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沛 黄蓬英 +1 位作者 周卫川 张游育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8-61,共4页
尖头旋蜗牛(Cochlicella acuta(Müller,1774))是一种严重危害禾谷类农作物、柑橘类水果和牧草的危险性有害生物,近年来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其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分子特征、地理分布、生物学、危害性、传播途径和检疫措... 尖头旋蜗牛(Cochlicella acuta(Müller,1774))是一种严重危害禾谷类农作物、柑橘类水果和牧草的危险性有害生物,近年来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其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分子特征、地理分布、生物学、危害性、传播途径和检疫措施做了简要介绍。目前该螺在中国尚无分布,故建议加强检疫措施,防止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头旋蜗牛 形态特征 分子特征 生物学 危害性 生物入侵 植物检疫
原文传递
一株自然基因重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霖 何秀苗 +1 位作者 禤金彩 韦平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2-287,共6页
研究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接种SPF鸡胚的方法从可疑鸡群的法氏囊样品中分离获得了1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V),命名为YY1213。基于IBDV基因组A节段的VP2基因高变区(vVP2)和B节段的VP1-b区的序列测定和... 研究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接种SPF鸡胚的方法从可疑鸡群的法氏囊样品中分离获得了1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V),命名为YY1213。基于IBDV基因组A节段的VP2基因高变区(vVP2)和B节段的VP1-b区的序列测定和分析表明,分离株YY1213在vVP2上的关键氨基酸特征与vvIBDV类似,并与vvIBDV参考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但在VP1-b上的特征性氨基酸位点则既有弱毒株的特征,又具有vvIBDV的特征,与中国内地分离株重组毒株HLJ-0504的同源性较高,氨基酸同源性达到了99.6%;此外,在遗传进化分析上,基于vVP2,YY1213与vvIBDV高度同源,而基于VP1-b,则介于vvIBDV和弱毒株之间,形成独特分支。结果表明,分离株YY1213的vVP2和VP1-b具有不同的来源,属于基因重排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基因重排 分子特征 RT-PCR
原文传递
HBsAg-/HBV DNA+献血者生物学分布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宏 郑欣 +3 位作者 吴桂丹 程曦 王立林 曾劲峰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38-842,共5页
目的探讨深圳地区HBsAg-/HBV DNA+无偿献血者生物学分布特征。方法 141 967份乙肝快速试纸条检测合格的无偿献血者,经酶免与核酸方法筛查后,检出79/141 967(0.056%)例HBsAg-/HBV DNA+样品(OBI),通过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nested-PCR)... 目的探讨深圳地区HBsAg-/HBV DNA+无偿献血者生物学分布特征。方法 141 967份乙肝快速试纸条检测合格的无偿献血者,经酶免与核酸方法筛查后,检出79/141 967(0.056%)例HBsAg-/HBV DNA+样品(OBI),通过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nested-PCR)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QPCR)方法确认HBV DNA以及进行基因分型,并把S区序列与对应基因型野毒株比对,统计核苷酸变异率。对79例HBsAg-/HBV DNA+样品分别从性别、年龄、重复献血、籍贯地区、病毒载量、抗体标志物、基因型和S蛋白序列置换率方面的生物学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79例HBsAg-/HBV DNA+献血者男女构成比为58∶21,在年龄方面,随年龄递增检出率增高(P<0.05),重复献血者检出率更高(P<0.05);79例样品病毒载量在4类抗-HBs/抗-HBc组合差异没统计意义(P>0.05);79例HBsAg-/HBV DNA+样品获得47例S区序列阳性,根据S序列进行基因分型,发现34/47例为B型、13/47例为C型。47例B/C型HBsAg-/HBV DNA+毒株在S蛋白的氨基酸置换率均明显高于相同基因型的野毒株HBsAg+组(P<0.05),基因B型HBsAg-/HBV DNA+样品在MHR区的氨基酸变异率显著高于HBsAg+组(P>0.05);而在α决定簇区,B/C基因型HBsAg-/HBV DNA+样品的置换率则没有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HBsAg-/HBV DNA+献血者(OBI)具有特殊生物学分布特征,S区变异是OBI发生原因的一个重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SAG HBV DNA 献血者 病毒载量 重复献血者 基因型 置换率 生物学特征分布
下载PDF
马流产沙门氏菌新疆分离株FliC基因的克隆及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阳 杨康 +1 位作者 张宝江 苏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24,共5页
为了解马流产沙门氏菌新疆分离株的分子特征及其鞭毛蛋白FliC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本试验运用PCR技术扩增了分离鉴定的2株马流产沙门氏菌新疆株FliC基因,克隆测序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成功获得了626bp的FliC基因(Gen... 为了解马流产沙门氏菌新疆分离株的分子特征及其鞭毛蛋白FliC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本试验运用PCR技术扩增了分离鉴定的2株马流产沙门氏菌新疆株FliC基因,克隆测序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成功获得了626bp的FliC基因(GenBank登录号:KJ486797、KJ486798)。对分离的2株马流产沙门氏菌FliC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FliC基因新疆分离株与GenBank登录的其他沙门氏菌分离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49.6%~100.0%。该结果表明马流产沙门氏菌的FliC基因在该菌进化和流行的过程中是保守的,本研究将为分析该病的分子流行和进一步利用FliC基因防制该菌引起的感染提供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流产沙门氏菌 FliC基因 克隆 分子特征分析
下载PDF
陕西省猪瘟流行毒株E0和E2全基因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旭锦 朱小甫 +6 位作者 徐德乾 杨萍 程养善 文耀武 鲁万民 乔志博 熊忙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5-31,共7页
【目的】分析目前陕西省猪瘟病毒(CSFV)流行毒株的E0、E2全基因分子特征,为猪瘟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根据CSFV Shimen株及HCLV株全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4对引物,采用RT-PCR方法,从采自陕西不同地区的猪瘟病料中扩增E0、E2全基因并进... 【目的】分析目前陕西省猪瘟病毒(CSFV)流行毒株的E0、E2全基因分子特征,为猪瘟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根据CSFV Shimen株及HCLV株全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4对引物,采用RT-PCR方法,从采自陕西不同地区的猪瘟病料中扩增E0、E2全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分析。【结果】从采集的病料中成功扩增了5株猪瘟流行毒株的E0、E2全基因,这5株流行毒株E0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在94.4%~99.8%,与参考毒株ALD、Alfort187、Bres-cia、CAP、Glentorf、GPE、GXWZ02、HCLV、Paderborn、Rimes和Shimen的核苷酸同源性在80.4%~96.3%,氨基酸同源性在86.5%~99.3%。5株流行毒株E2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在91.1%~98.0%,与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在77.7%~94.6%,氨基酸同源性在85.2%~95.9%。5株流行毒株E0Rnase活性区域氨基酸基序位点没有变异,但导致流行毒株发生免疫逃逸的E2蛋白关键位点中有3个发生了变异。【结论】测定的陕西省猪瘟流行毒株E0、E2基因序列变异明显,其中E2蛋白关键位点变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瘟 流行毒株 E0基因 E2基因 分子特征
下载PDF
A novel vector of topological and structural information for amino acids and its QSAR applications for peptides and analogues 被引量:2
18
作者 LI ZhiLiang LI GenRong +9 位作者 SHU Mao SUN JiaYing YANG ShanBin MEI Hu ZHANG MengJun ZHOU Ping WU ShiRong CHEN GuoHua LU FengLin LU TingTing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08年第10期946-957,1021-1056,共48页
A new descriptor, called vector of topological and structural information for coded and noncoded amino acids (VTSA), was deriv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from a matrix of 66 topological and structural var... A new descriptor, called vector of topological and structural information for coded and noncoded amino acids (VTSA), was deriv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from a matrix of 66 topological and structural variables of 134 amino acids. The VTSA vector was then applied into two sets of peptide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r quantitative sequence-activity modelings (QSARs/QSAMs). Molded by genetic partial least squares (GPLS),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and immune neural network (INN), good results were obtained. For the datasets of 58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 and 89 elastase substrate catalyzed kinetics (ESCK), the R 2, cross-validation R 2, and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estimation (RMSEE) were as follows: ACEI, R cu 2 ?0.82, Q cu 2 ?0.77, E rmse?0.44 (GPLS+SVM); ESCK, R cu 2 ?0.84, Q cu 2 ?0.82, E rmse?0.20 (GPLS+INN),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CTOR of TOPOLOGICAL and STRUCTURAL information for coded and noncoded amino acids (VTSA) peptide QUANTITATIVE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pQSAR) molecular STRUCTURAL characterizing descriptors (MSCD) QUANTITATIVE sequence ACTIVITY modelings (QSAMs)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 ELASTASE substrate catalyzed kinetics (ESCK)
原文传递
位于CD36基因剪切位点的2个新突变及其导致CD36缺失的分子基础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丽兰 陈洁润 +5 位作者 蒋丽红 钟周琳 黎海燕 周燕 卢芳 吴国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56-2065,共10页
目的:对在广西人群中发现的2个位于CD36剪切位点的新基因突变,以及它们导致CD36缺失的分子基础和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进行研究。方法:对在广西人群中发现的2例CD36缺失个体(HHC和WGM)使用DNA测序和cDNA克隆测序,检测他们的CD36外显子序列及... 目的:对在广西人群中发现的2个位于CD36剪切位点的新基因突变,以及它们导致CD36缺失的分子基础和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进行研究。方法:对在广西人群中发现的2例CD36缺失个体(HHC和WGM)使用DNA测序和cDNA克隆测序,检测他们的CD36外显子序列及mRNA蛋白编码区序列,对所发现的CD36 mRNA异常转录本建立真核表达细胞株并用Western blot实验验证异常转录本对CD36表达的影响。对所发现的新突变基因建立DNA PCR-SSP基因分型方法,在广西地区的110名CD36缺失个体群和广西地区随机的296名人群间展开人群分布调查。结果:在HHC和WGM个体中,发现了CD36剪切位点新突变CD36 c.430-1G>C,且在WGM个体中还发现了CD36 c.1006+2T>G的剪切位点新突变。cDNA克隆测序显示,CD36 c.430-1G>C可导致c.429_430ins[430-17_430-2;C](p.Ala144fsTer1)和c.430_609del(p.Ala144_Pro203del,GenBank注册号:HM217023.1)2种CD36 mRNA异常转录本的产生,而CD36 c.1006+2T>G可导致c.819_1006del(p.Ser274GlufsTer16)(GenBank注册号:HM217025.1)CD36 mRNA异常转录本的产生。通过建立的真核表达细胞株及Western blot实验验证了以上3种异常转录本均可导致CD36表达缺失。对所发现的2个剪切位点突变基因展开的人群发生率的研究显示,在110名CD36缺失个体群和随机的296名人群中,CD36 c.430-1G>C突变发生率分别为10.91%(12/110)和1.35%(4/296),而CD36 c.1006+2T>G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2.73%(3/110)和0(0/296)。结论:本研究发现了2个位于CD36基因剪切位点的新突变,初步阐明了它们导致CD36缺失的分子基础及在广西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为中国人群CD36缺失的分子机制及特征研究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6缺失 剪切位点突变 分子机制及特征 人群分布
下载PDF
Morphological and Genetical Variability among Rhizoctonia solani Isolates Causing Sheath Blight Disease of Rice 被引量:2
20
作者 Zakiah Rahman MONI Md Ansar ALI +6 位作者 Md Shahidul ALAM Md Asif RAHMAN Md Rejwan BHUIYAN Md Salim MIAN Khandakar Md IFTEKHARUDDAULA Md Abdul LATIF Mohammad Ashik Iqbal KHAN 《Rice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1期42-50,共9页
Eighteen isolates of Rhizoctonia solani collected from infected rice plants in four different locations of Bangladesh were studied by using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molecular markers. Anastomosis study with a refe... Eighteen isolates of Rhizoctonia solani collected from infected rice plants in four different locations of Bangladesh were studied by using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molecular markers. Anastomosis study with a reference isolate confirmed that all the isolates belonged to R. solani. Significant variation was observed in sclerotial size, shape and distribution. 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 dendrogram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Gower's general similarity coefficient showed that these isolates were grouped into four clusters at the 0.68 similarity coefficent according to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Cluster I was a major cluster consisting of 13 isolates, while clusters Ⅱ to Ⅳ consisted of 1 or 2 isolates. Analyses by 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 and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markers showed that the isolates were grouped into five and three clusters at a similarity coefficient of 0.64 and 0.69, respectively. Although most of the variability was found between isolate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as expected, significant variation was observed within the isolates collected from similar agro-ecological regions. Our results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races of R. solani within the same local geographic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Rhizoctonia solani fungal variability molecular marke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