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中物理量的天气学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彭春华 李新民 熊秋芬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2期229-235,共7页
本文选取1980年来湖北省发生的五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做了关于水汽、垂直上升运动和降水生命期的有关物理量合成分析,归纳出水汽水平分布模式、中间尺度急流特征及作用、高低空急流中心的配置与上升运动区的关系、潜在不稳定区的形成对... 本文选取1980年来湖北省发生的五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做了关于水汽、垂直上升运动和降水生命期的有关物理量合成分析,归纳出水汽水平分布模式、中间尺度急流特征及作用、高低空急流中心的配置与上升运动区的关系、潜在不稳定区的形成对大暴雨发生的指示意义等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区域性 物理量 湖北
下载PDF
渤海海峡至黄海北部低压顶部型海雾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梁寒 聂安祺 +3 位作者 吴曼丽 乔小湜 贺慧 肖光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8-163,182,共7页
选取2001年2月21-22日和2011年8月15-16日2次海雾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低压气旋顶部型海雾的高低空环流配置及物理量分布特征。利用地面观测实况和探空资料,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物理量场,对低压气旋顶部型海雾的形成、持续和消散... 选取2001年2月21-22日和2011年8月15-16日2次海雾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低压气旋顶部型海雾的高低空环流配置及物理量分布特征。利用地面观测实况和探空资料,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物理量场,对低压气旋顶部型海雾的形成、持续和消散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低压气旋顶部型海雾持续时间长,强度大。低压气旋的顶部或右前方盛行偏南风或西南风,偏南风或西南风带来的暖湿气流:(1)为海雾的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2)容易在对流层低层形成逆温或等温的稳定层结;(3)在低层形成暖平流。稳定的大气层结,较好的水汽条件,配合较弱的垂直运动,有利于海雾的形成和持续。当低压气旋顶部的偏南风不断增大到一定程度(风速>10 m/s),容易破坏海雾发生区上空的稳定层结,温度平流增大,加速湿空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输送和扩散,不利于海雾的维持。当低压气旋过境后,低压气旋后部的偏北风带来的冷空气容易形成冷平流,有利于海雾的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低空环流配置 大气稳定度 风场条件 水汽条件 温度平流 垂直运动
下载PDF
含水条件下柴油在包气带运移特征研究
3
作者 任明浩 李洪良 +4 位作者 刘宇 程家乐 张宏利 张赫鹏 赵贵章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89,共8页
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使其成为地下水和土壤环境中重要的有机污染物之一。特别是轻质石油产品(如柴油、汽油等),由于其较低的黏度使其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因此轻质石油的泄漏对地下水和土壤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潜力。为分析柴油在场地污... 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使其成为地下水和土壤环境中重要的有机污染物之一。特别是轻质石油产品(如柴油、汽油等),由于其较低的黏度使其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因此轻质石油的泄漏对地下水和土壤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潜力。为分析柴油在场地污染后的分布及迁移,以一维土柱为物理模型、选择0号柴油为研究对象,基于达西定律原理,通过细砂、粉砂、石英砂3种不同粒径开展室内多孔介质油驱水的一维土柱试验,研究柴油在非饱和状态下,不同介质粒径、不同流体、不同含水率等因素影响下运动速率的变化特征,探究不同饱和度与两相流入渗时系数之间的变化关系。研究发现:柴油的入渗速率与介质粒径成正比例关系,在介质中的入渗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石英砂>细砂>粉砂;同种介质中,油相的运动速率小于水相的运动速率,石英砂、细砂、粉砂3种介质中v油比v水分别小44.6%、65.3%、64.3%;对于3种研究介质,柴油的运动速率会随着介质水相饱和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通过对较优含水率下运动速率比较分析发现,粒径对运动速率的影响程度较含水率对运动速率的影响程度小,介质只有在含水率为最优时,运动速率才会达到最大,此时粒径对运动速率的影响非常小。此外,柴油与水相互作用也对入渗系数产生重要影响,随着介质饱和度的降低,柴油与水的相互作用逐渐减弱,柴油入渗系数逐渐趋于其在水饱和状态下的入渗系数。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文还开展了对油水运动速率、渗透速率、残余水相增渗机理的讨论,进一步探讨柴油在包气带中的运移特征。研究通过深入研究柴油泄漏的分布和迁移规律,可以为制定更有效的污染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了解柴油泄漏后在不同土壤介质中的运动特性,有助于优化污染治理技术,提高治理效率,降低环境风险。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土柱试验 含水率 运动速率 多相流
下载PDF
99.8.11山东特大暴雨能量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经珍 盖世民 +1 位作者 郝家学 马丽娟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7-12,共6页
本文用能量天气学方法分析了 1999年8月 11日-12日发生在鲁东南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发现:能量锋区产生在高低空干冷空气与暖湿空气的交汇处。特大暴雨产生在能量锋区的右侧高能舌附近,此处是位势不稳定能量的大值区,... 本文用能量天气学方法分析了 1999年8月 11日-12日发生在鲁东南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发现:能量锋区产生在高低空干冷空气与暖湿空气的交汇处。特大暴雨产生在能量锋区的右侧高能舌附近,此处是位势不稳定能量的大值区,由云图和雷达回波可以看出也是水汽聚集和上升运动最强烈的地区,且位势不稳定能量中心的移动对未来12小时暴雨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锋区 水汽聚集 上升运动 特大暴雨 能量分析
下载PDF
真空负压对土体结构中水分运动影响试验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斌 董增川 谭英 《东北水利水电》 2003年第8期14-16,共3页
本文通过模型试验,讨论了真空负压对土体结构中水分运动影响及快速排出水分的条件。针对本试验,把Darcy定律应用于非饱和带内水的运动,对非饱和渗流规律进行了初步讨论。
关键词 真空负压 快速排水 Darcy定律 水分运动
下载PDF
保定市2020年8月12日一次暴雨诊断分析
6
作者 张丹璐 马鸿青 徐义国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第9期83-85,共3页
根据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8月12日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本次强对流天气主要受西南急流与高空槽共同作用、低层冷暖2个切变共同影响;西南急流带来充足水汽,冷暖空气结合有利于暴雨形成;强... 根据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8月12日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本次强对流天气主要受西南急流与高空槽共同作用、低层冷暖2个切变共同影响;西南急流带来充足水汽,冷暖空气结合有利于暴雨形成;强对流出现前期的能量较大,为暴雨提供良好的能量条件;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垂直上升运动较强对暴雨的作用也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切变 水汽 能量 上升运动
下载PDF
2009年初春黑龙江省大雪成因浅析
7
作者 任丽 矫玲玲 +1 位作者 庞博 杨娃娃 《黑龙江气象》 2009年第4期3-5,共3页
2009年3月黑龙江省频繁出现雨雪天气,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本次过程发生在大气环流异常的背景下:极涡面积大、强度强;欧亚中高纬地区呈两脊一槽;蒙古气旋较为活跃。低空急流输送水汽和低层上升运... 2009年3月黑龙江省频繁出现雨雪天气,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本次过程发生在大气环流异常的背景下:极涡面积大、强度强;欧亚中高纬地区呈两脊一槽;蒙古气旋较为活跃。低空急流输送水汽和低层上升运动是增强降雪强度的有利条件,这一分析结果对预报暴雪天气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异常 水汽 上升运动
下载PDF
一次深秋东南沿海暴雨的形成原因分析
8
作者 胡兵 陈艺芳 《福建气象》 2008年第3期11-15,共5页
通过对2006年11月21日08时-22日08时东南沿海发生的一次秋季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及水汽、热力、动力等物理量特征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在北方有冷空气南侵,中低层切变和南支槽配合下,深厚的水汽辐合、强大的能量锋区以及... 通过对2006年11月21日08时-22日08时东南沿海发生的一次秋季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及水汽、热力、动力等物理量特征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在北方有冷空气南侵,中低层切变和南支槽配合下,深厚的水汽辐合、强大的能量锋区以及强大的上升动力等条件下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暴雨 水汽条件 能量锋 上升运动
下载PDF
玉米穴播穴灌机水分传感器驱动机构设计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术明 李茂强 +1 位作者 杨树川 马伏龙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61-566,共6页
针对玉米穴播穴灌机水分传感器在工作过程中的土壤测量深度要求和零速要求,设计开发了一种水分传感器驱动机构,通过水分传感器驱动机构数学模型的建立,借助Solidworks motion运动分析模块和Matlab软件对水分传感器驱动机构进行了优化设... 针对玉米穴播穴灌机水分传感器在工作过程中的土壤测量深度要求和零速要求,设计开发了一种水分传感器驱动机构,通过水分传感器驱动机构数学模型的建立,借助Solidworks motion运动分析模块和Matlab软件对水分传感器驱动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分析结果表明,该机构可实现水分传感器周期性测量土壤水分含量的功能,为玉米穴播穴灌机水分传感器驱动机构结构及运动参数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穴播穴灌机 水分传感器驱动机构 运动分析 优化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