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湿位涡和倾斜涡度发展 被引量:638
1
作者 吴国雄 蔡雅萍 唐晓菁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87-405,共19页
从完整的原始方程出发,在导出精确形式的湿位涡方程的基础上,证得绝热无摩擦的饱和湿空气具有湿位涡守恒的特性。并由此去研究湿斜压过程中涡旋垂直涡度的发展。结果表明,在湿等熵坐标中,涡旋的发展与对流稳定度的减少,等熵面上的... 从完整的原始方程出发,在导出精确形式的湿位涡方程的基础上,证得绝热无摩擦的饱和湿空气具有湿位涡守恒的特性。并由此去研究湿斜压过程中涡旋垂直涡度的发展。结果表明,在湿等熵坐标中,涡旋的发展与对流稳定度的减少,等熵面上的辐合和潜热的释放有关。由于等熵位涡分析的应用受等熵面倾斜的限制,又进而发展了Z坐标及P坐标中的倾斜涡度发展理论。指出无论是湿对称不稳定或对流不稳定大气,还是湿对称稳定或对流稳定大气,除对流稳定度的影响外,风的垂直切变的增加或水平湿斜压的增加均能因湿等熵面的倾斜而引起垂直涡度的增长。湿等熵面的倾斜越大,这种由干湿斜压性加强所引起的涡旋发展更激烈。在梅雨锋附近及其南侧暖湿区的北端,湿等熵面十分陡立,是涡旋发展及暴雨发生的重要地区。对1991年6月12—15日江淮流域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分析表明,湿位涡分析,尤其是等压面上湿位涡量MPV1和MPV2的分析不仅在中高纬有效,在低纬度及低对流层也十分有效,是暴雨诊断和预报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位涡 倾斜涡度 大气 对流层
下载PDF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被引量:262
2
作者 孙继松 陶祖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4-173,共10页
大量的预报业务人员对强对流天气中的大多数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即熟悉、又陌生",这是造成强对流分析、预报过程中许多概念和理论被滥用,预报思路不清晰的重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预报实践的角度讨论了与强对流有关的... 大量的预报业务人员对强对流天气中的大多数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即熟悉、又陌生",这是造成强对流分析、预报过程中许多概念和理论被滥用,预报思路不清晰的重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预报实践的角度讨论了与强对流有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它们在实际强对流预报中的应用问题。内容包括:湿度与水汽质量的关系,冷空气在降水过程中的作用,与静力不稳定、动力不稳定有关的基本理论,探空分析与不稳定参数,螺旋度、湿位涡理论与不稳定的关系,抬升速度、辐合线与对流垂直运动的关系,天气系统空间结构与强对流现象之间的内在关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不稳定 探空 螺旋度 湿位涡 垂直运动 天气型
下载PDF
暴雨中尺度气旋发展的等熵面位涡分析 被引量:107
3
作者 寿绍文 李耀辉 范可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60-568,共9页
利用中尺度模式MM4对1991年7月5~6日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用模式输 出资料,根据湿位涡理论分析了这次暴雨过程中对流层低层的中尺度低涡及地面气旋发生发 展的原因。结果表明,在有利的等熵面形态下,具有... 利用中尺度模式MM4对1991年7月5~6日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用模式输 出资料,根据湿位涡理论分析了这次暴雨过程中对流层低层的中尺度低涡及地面气旋发生发 展的原因。结果表明,在有利的等熵面形态下,具有较高湿位涡值的高层冷空气沿等熵面快 速向南下降的过程中绝对涡度增加,导致了气旋性涡旋的发展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位涡 等熵面 中尺度气旋 暴雨 低空环流 梅雨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湿位涡与锋面强降水天气的三维结构 被引量:107
4
作者 刘还珠 张绍晴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75-284,共10页
湿位涡(MPV)给出了大气短期行为的热力状态和涡旋运动之间的约束关系,这种关系导致了强降水这样的天气现象中涡旋爆发性增长的重要机制,它的大小与大气层结的状态、斜压性以及风的垂直切变有关,其正负符号取决这三者的配置.文... 湿位涡(MPV)给出了大气短期行为的热力状态和涡旋运动之间的约束关系,这种关系导致了强降水这样的天气现象中涡旋爆发性增长的重要机制,它的大小与大气层结的状态、斜压性以及风的垂直切变有关,其正负符号取决这三者的配置.文章分析指出500hPa上MPV1零线或0~20(0.1PVU)的区域可作为强降水区的后界(西北界).锋面南侧暖湿对流不稳定层结大气中,在对流层700hPa及以下的中低层(低空急流之上),存在着向东的正涡度环流对应MPV2的正值中心,该中心北部对应强降水区.而锋面北侧的对流稳定层结大气中,对流层中低层(高空急流之下),存在一支负涡度环流,对应MPV2的负值中心,该中心南部对应强降水区.研究了强降水的锋面两侧冷暖区的垂直环流,给出了锋面的三维热力流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位涡 锋面 三维结构 强降水
下载PDF
华南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及湿位涡分析 被引量:112
5
作者 蒙伟光 王安宇 +2 位作者 李江南 冯瑞权 侯尔滨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0-341,共12页
利用MM5模式对发生在 1 998年 5月 2 3~ 2 4日华南暴雨和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ConvectiveSystem ,简称MCS)模拟的模式输出资料 ,根据湿位涡守恒原理和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分析了暴雨和MCS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 ,暴雨和MCS发生... 利用MM5模式对发生在 1 998年 5月 2 3~ 2 4日华南暴雨和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ConvectiveSystem ,简称MCS)模拟的模式输出资料 ,根据湿位涡守恒原理和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分析了暴雨和MCS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 ,暴雨和MCS发生在倾斜湿等熵面具有弱对流稳定性的下陷区 ,沿湿等熵面下滑的冷空气与倾斜上升并具有较强对流有效位能的暖湿空气在下陷区会合的过程中经历了对流稳定性减小的过程 ,导致暴雨和MCS发生发展区域有气旋性的涡旋发展。对流发展区域的上空满足条件对称不稳定发生的条件 ,MCS中上升气流呈倾斜状态。由于湿等熵面倾斜 ,在暴雨和MCS的发展过程中 ,水平风垂直切变和湿斜压度的增大也有利于涡旋的发展 ,使暴雨和MCS得以维持。最后 ,给出了华南地区湿等熵面上暴雨和MCS发生发展的一个物理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过程分析 湿位涡 对称不稳定 中尺度对流系统 华南暴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西北区东部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诊断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61
6
作者 任余龙 寿绍文 李耀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44-352,共9页
利用绝热、无摩擦大气湿位涡守衡理论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我国西北区东部2005年7月1~2日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00hPa上副热带高压西侧强西南气流北上,在西北区东部与东移南压的西北冷空气形成... 利用绝热、无摩擦大气湿位涡守衡理论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我国西北区东部2005年7月1~2日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00hPa上副热带高压西侧强西南气流北上,在西北区东部与东移南压的西北冷空气形成强辐合,是造成西北区东部这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在700hPa等压面上湿位涡与辐合区域相对应的是,在西北区东部存在一个湿位涡正压项MPV1的正值区和湿位涡斜压项MPV2的负值区域,它们准确地指示了辐合区的范围及变化,暴雨出现在辐合区中或MPV1和MPV2的等值线密集区边缘上;对流层高低层正值MPV1可以指示对流稳定的冷空气的变化,而对流稳定度小的暖湿气流表现为小的正值(高层)或负值(低层),等值线密集带指示了降水的后界。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诊断暴雨发生期间各个暴雨中心的等熵面结构,表明用湿位涡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次暴雨发生的局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区东部 湿位涡 中尺度数值模拟 等熵面分析
下载PDF
一次高原低涡东移引发四川盆地暴雨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48
7
作者 黄楚惠 顾清源 +1 位作者 李国平 谌贵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32-839,共8页
利用T213L19资料以及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对2008年7月20~25日一次高原低涡东移引发四川盆地暴雨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的发生、发展与湿位涡的时空演变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湿位涡高低层正负区叠加的配置是低涡暴雨发展的有利形... 利用T213L19资料以及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对2008年7月20~25日一次高原低涡东移引发四川盆地暴雨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的发生、发展与湿位涡的时空演变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湿位涡高低层正负区叠加的配置是低涡暴雨发展的有利形势,MPV1负值中心和MPV2正值中心及其包围的密集区是暴雨产生的警戒区。中低层z-螺旋度水平分布对降水落区和强降水中心的分布有较好的指示性,z-螺旋度垂直分布能反映暴雨发生时大气的动力特征,雨区上空高层负涡度、辐散与低层正涡度、辐合相配合,是触发暴雨的动力机制;相对螺旋度与降水落区及降水中心亦配合较好,并与未来6h的降水落区和强度分布存在较好的正相关,这对降水落区及强度分布的预报有一定参考价值,强降水中心通常出现在相对螺旋度梯度的高值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高原低涡 暴雨 湿位涡 螺旋度
下载PDF
孟湾风暴影响高原暴雪的个例分析:基于倾斜涡度发展的研究 被引量:44
8
作者 王子谦 朱伟军 段安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03-711,共9页
基于湿位涡(MPV)诊断分析和倾斜涡度发展(SVD)理论,研究了2007年11月一次孟加拉湾热带风暴北上造成青藏高原暴雪的天气事件。结果表明:热带风暴螺旋云系移动至高原东南部受陡峭地形抬升与高层北侧下滑的干冷空气(MPV1正值带)相交汇是导... 基于湿位涡(MPV)诊断分析和倾斜涡度发展(SVD)理论,研究了2007年11月一次孟加拉湾热带风暴北上造成青藏高原暴雪的天气事件。结果表明:热带风暴螺旋云系移动至高原东南部受陡峭地形抬升与高层北侧下滑的干冷空气(MPV1正值带)相交汇是导致这次天气过程的重要原因。由于等熵面密集且明显倾斜,在降雪区上空附近大气弱稳定区,负的MPV2对总湿位涡MPV的贡献超过了MPV1,SVD得到较大增长,同时使得MPV<0,导致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的产生,有利于倾斜涡度的发展。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机制是这次暴雪发生、发展的一种可能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暴雪 湿位涡 倾斜涡度发展
下载PDF
一次爆发性气旋的发展与湿位涡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0
9
作者 牛宝山 丁治英 王劲松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16,共9页
通过对一次陆地爆发性气旋的数值模拟与湿位涡的诊断分析发现 ,气旋的爆发与湿位涡的平流关系密切 ,气旋的发展并不是在湿位涡中心位于气旋上空时才开始 ,而是当湿位涡中心位于气旋的后部 ,并在 2 0 0 h Pa以下有明显的倒圆锥形下伸区... 通过对一次陆地爆发性气旋的数值模拟与湿位涡的诊断分析发现 ,气旋的爆发与湿位涡的平流关系密切 ,气旋的发展并不是在湿位涡中心位于气旋上空时才开始 ,而是当湿位涡中心位于气旋的后部 ,并在 2 0 0 h Pa以下有明显的倒圆锥形下伸区时 ,才有利于气旋的发展。当湿位涡中心位于气旋上空时 ,气旋发展开始减慢。湿位涡局地变化的大小与水平方向位涡梯度的大小有关。湿斜压位涡负值区的上下贯通与气旋发展也有明显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发性气旋 湿位涡平流 湿位涡梯度 湿斜压位涡
下载PDF
“03.7”梅雨锋暴雨的中尺度模拟和诊断分析 被引量:40
10
作者 张冰 胡隐樵 傅培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8-386,共9页
利用中尺度模式MM5研究了2003年7月4~5日(简称“03.7”)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该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有很好的模拟能力。应用假相当位温密集区定义锋面,梅雨锋锋生比暴雨早12h出现。此次暴雨过程中,急流发展比暴雨要早2h左右。低空急流的增... 利用中尺度模式MM5研究了2003年7月4~5日(简称“03.7”)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该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有很好的模拟能力。应用假相当位温密集区定义锋面,梅雨锋锋生比暴雨早12h出现。此次暴雨过程中,急流发展比暴雨要早2h左右。低空急流的增强,负散度绝对值加大,促使低层强烈辐合,是本次暴雨的触发机制,而涡度的增强则是系统发展的结果。暴雨期间,对流层低层是平均湿位涡负值区,湿对称不稳定。然而,850hPa上湿位涡的弱正值区随暴雨中心(雨量>20mm·h-1)同步东移,说明其中心为湿对称弱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数值模拟 梅雨锋 湿位涡
下载PDF
暴雨中尺度涡旋系统发生发展的诊断 被引量:41
11
作者 陈忠明 闵文彬 崔春光 《暴雨灾害》 2007年第1期29-34,共6页
从位涡方程出发,导出描述三维涡度强度变化方程,分析大气层结及其变化等对三维涡度强度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垂直涡度变化的分析,揭示了大气层结变化、水平能量锋演化、垂直风切变等有利于涡旋系统发展的动力机制。针对湿中性... 从位涡方程出发,导出描述三维涡度强度变化方程,分析大气层结及其变化等对三维涡度强度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垂直涡度变化的分析,揭示了大气层结变化、水平能量锋演化、垂直风切变等有利于涡旋系统发展的动力机制。针对湿中性层结特征(θse/p≈0),讨论了降水反馈对中尺度系统发展的影响,并揭示湿中性层结下凝结潜热的垂直非均匀分布与垂直涡度的耦合强迫作用可能是暴雨中尺度系统发展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系统 湿位涡 垂直涡度
下载PDF
一次局地暴雨过程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被引量:38
12
作者 王宏 寿绍文 +1 位作者 王万筠 马凤莲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9-134,共6页
利用绝热、无摩擦大气湿位涡守恒理论和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对河北省东北部2008年6月25日的局地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场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表明,MPV1"正负值区垂直叠加"的... 利用绝热、无摩擦大气湿位涡守恒理论和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对河北省东北部2008年6月25日的局地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场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表明,MPV1"正负值区垂直叠加"的配置提供了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形势;湿位涡在这次暴雨过程前期850hPa上MPV1<0及MPV2>0的演变,综合反映了暴雨区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的增强;暴雨区位于对流层低层MPV1零线附近、MPV2过渡带的等值线密集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湿位涡 诊断分析
下载PDF
中国东部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 被引量:37
13
作者 王苗 郭品文 邬昀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7-56,共10页
利用100°E以东地区通过5%质量控制的392个站逐日降水资料,对近50 a我国东部极端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以1948—1976年和1977—2008年为研究子时段,讨论前后两阶段东部地区的大气湿位涡差异及大气稳定度状况。结果表明:我国东部... 利用100°E以东地区通过5%质量控制的392个站逐日降水资料,对近50 a我国东部极端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以1948—1976年和1977—2008年为研究子时段,讨论前后两阶段东部地区的大气湿位涡差异及大气稳定度状况。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表现出显著的南北差异;北方尤其是华北东部,极端降水量及其所占降水量比例均有下降趋势,而南方尤其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二者均呈增加趋势。湿位涡呈"南减北增"的趋势,对流稳定度和斜压稳定度在南方均出现变弱趋势,在北方则增强。大气性质的南北显著变化是我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呈"南增北减"分布型的一个重要原因。进一步研究表明,高纬度地区300 hPa层在1976年之后表现为温度负距平场中心,使东部地区高空热力性质产生差异,进而影响了对流稳定度的变化;同时冷中心北侧高层西风分量减小,南侧高层西风风量增大,斜压稳定度相应出现减弱和增强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大气稳定度 湿位涡
下载PDF
湿位涡诊断分析在东南亚强降水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14
作者 范可 琚建华 范学峰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3-28,共6页
文章应用湿位涡理论 ,分析了发生在东南亚夏季的两个强降水个例 ,讨论了湿位涡与东南亚强降水形成的关系。东南亚夏季具有利于强降水发生的湿位涡场分布特征 ;强降水的发展与湿位涡的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当对流层低层MPV1<0、同时... 文章应用湿位涡理论 ,分析了发生在东南亚夏季的两个强降水个例 ,讨论了湿位涡与东南亚强降水形成的关系。东南亚夏季具有利于强降水发生的湿位涡场分布特征 ;强降水的发展与湿位涡的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当对流层低层MPV1<0、同时MPV2 ≥ 0时 ,易产生强降水 ;当对流层高层MPV1正值区与低层MPV1负值区相互作用 ,即高层下滑的干冷空气与低层上升的高温高湿空气交汇 ,容易贮存和释放湿对流不稳定能量 ,有利于强降水产生。湿位涡理论在东南亚强降水诊断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位涡 东南亚 强降水 夏季降水 天气过程分析 诊断分析 天气系统 对流不稳定能量 暴雨
下载PDF
一次华北暴雨过程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被引量:35
15
作者 李静楠 潘晓滨 +2 位作者 臧增亮 赵定池 闵升 《暴雨灾害》 2016年第2期158-165,共8页
为了探讨暴雨与湿位涡场分布特征之间的关系,利用NCEP 1°×1°间隔6 h的再分析资料,通过计算湿位涡(MPV)的垂直分量(MPV1)和水平分量(MPV2),对华北一次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对流层... 为了探讨暴雨与湿位涡场分布特征之间的关系,利用NCEP 1°×1°间隔6 h的再分析资料,通过计算湿位涡(MPV)的垂直分量(MPV1)和水平分量(MPV2),对华北一次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对流层低层等θse线密集带内,降水前对流层低层MPV1<0、MPV2>0,暴雨区存在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暴雨区位于对流层低层MPV1、MPV2正负过渡带的等值线密集带内,有利于水汽辐合和垂直涡度的加强;主要降水期间,850 h Pa层MPV1起主导作用,MPV1负值增大、MPV2正值减小,降水后期,MPV1>0、MPV2几乎为0,大气层结接近对流稳定。低层湿位涡中心的时空分布与暴雨的发生和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湿位涡 诊断分析
下载PDF
河北东北部暴雪天气过程的湿位涡分析 被引量:33
16
作者 王宏 王万筠 +2 位作者 余锦华 王丛梅 王新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02-1308,共7页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发生在河北东北部的两场罕见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雪产生在θse陡立密集区附近,θse面的陡立易导致湿斜压涡度的发展,有利于上升运动的显著增强,使降水加剧;降雪天气过程中的MPV1基本为正值,且纯降雪...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发生在河北东北部的两场罕见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雪产生在θse陡立密集区附近,θse面的陡立易导致湿斜压涡度的发展,有利于上升运动的显著增强,使降水加剧;降雪天气过程中的MPV1基本为正值,且纯降雪过程的MPV1值大于雨夹雪的MPV1值;MPV2全为负值,密集的极值带状分布与降水带吻合。暴雪天气过程中MPV1明显比MPV2大;对流层高层高值湿位涡下传,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储存和释放,使降水增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位涡 暴雪 河北东北部
下载PDF
台风布拉万(1215)深入内陆所致的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32
17
作者 任丽 王承伟 +2 位作者 张桂华 杨艳敏 金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61-1569,共9页
本文使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121 5号台风布拉万北上深入内陆在黑龙江中部地区引发大暴雨过程进行追踪和诊断分析,探究此次大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学、热力学和不稳定机制以及卫星云图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的发生... 本文使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121 5号台风布拉万北上深入内陆在黑龙江中部地区引发大暴雨过程进行追踪和诊断分析,探究此次大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学、热力学和不稳定机制以及卫星云图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的发生是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冷空气向东南方向移动增强了大气的斜压性,有利于斜压扰动的发展;对流层低层的对流不稳定和对流层中层的湿对称不稳定的共同存在,说明大气层结不稳定,为大暴雨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对流层中低层形成了一个自下向上的正涡管,促使对流发展,散度场上表现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配置结构以及中尺度次级环流的出现均为暴雨的维持和加强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机制;台风中心东侧的偏南和东南急流为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和热力条件。分析还表明地形对暴雨有增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冷空气 湿位涡 急流
下载PDF
2006年6月6—7日福建特大暴雨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被引量:32
18
作者 沈桐立 曾瑾瑜 +1 位作者 朱伟军 丁治英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24,共11页
采用PSU/NCAR等共同研制的新一代细网格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6年6月6—7日福建地区出现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动力协调资料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PSU/NCAR等共同研制的新一代细网格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6年6月6—7日福建地区出现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动力协调资料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尺度低涡是本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之一,低涡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暴雨中心的移动和雨强的变化相一致。暴雨中心的强上升运动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高低空急流耦合是此次强降雨爆发的重要机制。暴雨区域850hPaθse场呈现典型的"Ω"型,高湿能条件的维持,保证了强降雨过程的能量供给,是强降雨持续的重要条件。暴雨中心位于最大垂直速度中心附近,暴雨区两侧存在垂直的次级环流,对流层中低层负湿位涡区、高层正湿位涡区的配置有利于造成较强烈的中尺度上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WRF模式 特大暴雨 数值模拟 诊断分析 中尺度低涡 急流 湿位涡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侧一次暴雪过程的湿位涡分析 被引量:31
19
作者 马新荣 任余龙 丁治英 《干旱气象》 2008年第1期57-63,共7页
利用NCEP(1°×1°)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北侧2002年10月18日一次暴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北上的西南暖湿气流与东移南压的西北冷空气在36°N附近交汇形成的高原切变线是造成这次强降水的主... 利用NCEP(1°×1°)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北侧2002年10月18日一次暴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北上的西南暖湿气流与东移南压的西北冷空气在36°N附近交汇形成的高原切变线是造成这次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暴雪发生在700 hPa湿位涡正压项MPV1正值密集带和湿位涡斜压项MPV2负值区中。由于等eθ线变得陡立密集,大气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MPV2绝对值增大,大气湿斜压性增强导致下滑倾斜涡度发展是形成此次暴雪的重要原因,它对暴雪预报有着很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湿位涡 倾斜涡度
下载PDF
“莫拉克”台风暴雨过程中湿位涡场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31
20
作者 刘峰 丁治英 +2 位作者 梁艳 郑海棠 黄新晴 《暴雨灾害》 2011年第2期161-166,共6页
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计算了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引发浙江沿海地区强降水过程的湿位涡(MPV)和假相当位温(θse),重点分析了正压项(MPV1)和斜压项(MPV2)的正负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通过判断大... 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计算了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引发浙江沿海地区强降水过程的湿位涡(MPV)和假相当位温(θse),重点分析了正压项(MPV1)和斜压项(MPV2)的正负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通过判断大气对流不稳定处,θse陡立面密集区,能量锋较强区域,同时结合上升运动,可以作为判断强降水发生的判据。MPV1和MPV2与强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MPV1负值越小即其绝对值越大,降水强度越大,并且负值区分布变化与台风路径变化较为一致。MPV2的负值区出现,大气的斜压性增强,有利于降水增幅,同时此负值区影响范围及其所在高度层的变化也与降水增强与减弱有一定关系。当降水区完全由MPV2负值区所控制时,该区域降水即告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假相当位温 湿位涡 倾斜涡度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