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4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40
1
作者 杨振宁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共3页
著名学者杨振宁先生在北京作了有关《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演讲,在文化界、科技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为了让广大读者能读到杨先生演讲的全文,本刊特致函杨先生,蒙先生厚爱将讲稿审定后,同意我刊发表,现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关键词 先生 读者 中华文化 科技界 讲稿 中国文化 杨振宁 北京 影响 《易经》
下载PDF
论不确定性 被引量:19
2
作者 丁祖豪 陈广国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5-128,共4页
长期以来,确定性思维一直占居西方哲学的主流地位。随着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和人们对现代社会的反省和反叛,特别是后现代哲学对确定性思维的解构,人们逐渐认识到,世界并非是完全确定的,不确定性是世界的另一本真面目。在现代社会,应当克服... 长期以来,确定性思维一直占居西方哲学的主流地位。随着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和人们对现代社会的反省和反叛,特别是后现代哲学对确定性思维的解构,人们逐渐认识到,世界并非是完全确定的,不确定性是世界的另一本真面目。在现代社会,应当克服确定性思维过分强调科学的工具理性和强调知识万能等方面的片面性,肯定不确定性思维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确定性 不确定性 现代科学 后现代哲学 科学哲学
下载PDF
从机械论到整体论:科学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 被引量:16
3
作者 肖显静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16,共7页
近现代科学是以机械自然观作为基础的,由此形成相应的方法论原则。实际上,自然存在整体性的方面,由此将近现代科学方法论原则应用于认识自然时就存在欠缺,很大程度上不能体现自然的整体性,造成环境破坏。鉴于此,科学研究需要从机械论走... 近现代科学是以机械自然观作为基础的,由此形成相应的方法论原则。实际上,自然存在整体性的方面,由此将近现代科学方法论原则应用于认识自然时就存在欠缺,很大程度上不能体现自然的整体性,造成环境破坏。鉴于此,科学研究需要从机械论走向整体论,探寻新的方法论原则,以获得对整体性自然的更加正确、全面、系统的认识,以有利于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科学 自然 机械论 整体论 环境保护
原文传递
试论运动训练科学范式 被引量:17
4
作者 诸葛伟民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1-77,共7页
当代国际体育竞技的特征是运动员水平越来越接近、比赛越来越激烈,而如何得到科学技术的最大"帮助"是当代运动训练的惟一选择。近代运动训练科学范式是建立在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简单性范式基础上的,它对加深人类对运动训练本... 当代国际体育竞技的特征是运动员水平越来越接近、比赛越来越激烈,而如何得到科学技术的最大"帮助"是当代运动训练的惟一选择。近代运动训练科学范式是建立在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简单性范式基础上的,它对加深人类对运动训练本质的认识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兴起,传统运动训练科学范式日益显示出其自身难以逾越的局限性。通过对近代运动训练科学范式形成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对其所面临的困境进行论述,提出实现运动训练科学范式从简单性向复杂性转化的迫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训练学 科学理论 简单性 复杂性 范式
下载PDF
试论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形态——从哲学和文化的观点看 被引量:13
5
作者 周昌忠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4-79,共6页
本文以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发展事实为依据,提出区分古代技术、近代科学、现代技术、现代科学和当代技术五种历史形态。详细阐明了各个历史形态的史实及其分期、特征和发展模式。着重探讨了各个历史形态的哲学和文化的本质和规定。从哲学... 本文以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发展事实为依据,提出区分古代技术、近代科学、现代技术、现代科学和当代技术五种历史形态。详细阐明了各个历史形态的史实及其分期、特征和发展模式。着重探讨了各个历史形态的哲学和文化的本质和规定。从哲学和文化层面区分开科学和技术,区分科学和技术的不同历史形态,对于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和现状,尤其对于认识技术创新和知识文明的时代精神,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技术 近代科学 现代技术 现代科学 技术创新 知识文明 时代精神 现象学哲学 西方文化 后现代性
下载PDF
发现理论还是验证理论——现代科学视域下历史研究的困境及出路 被引量:10
6
作者 邓曦泽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0-147,共8页
人类最重要的活动是知识生产,越能生产有效知识的学科越重要、越繁荣。在古代,历史学的主要方法有二:一是大量记录事件,这些事件构成丰富样本;二是使用归纳法对样本进行归纳,发现一些规律。这意味着,历史学作为一种经验归纳的知识生产方... 人类最重要的活动是知识生产,越能生产有效知识的学科越重要、越繁荣。在古代,历史学的主要方法有二:一是大量记录事件,这些事件构成丰富样本;二是使用归纳法对样本进行归纳,发现一些规律。这意味着,历史学作为一种经验归纳的知识生产方式,具有进行有效理论建构的功能,并成为古代最重要的知识生产方式,由此导致历史学颇为繁荣。但是,现代科学诞生以来,它以更强大的知识生产功能使历史学、哲学等传统学科相形见绌,历史学也因此沦为验证现成理论的案例和注脚,价值日益降低。而未来的历史学要想在一定程度上重新焕发生产知识、发现理论的生命力,除了要把历史学改进为问题式历史研究,把文献史改进为问题史之外,还需引入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使之接近现代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研究 发现 验证 理论现代科学
原文传递
《化学卫生论》的解读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9
7
作者 季鸿崑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6年第1期18-25,共8页
《化学卫生论》是关于生化和近代营养学的科学普及读物,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生化和营养科学的启蒙读物,其内容涉及人类生命活动各方面,对当时中国学术界产生过显著影响,它不仅引导了中国生物化学和近代营养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而且影响了... 《化学卫生论》是关于生化和近代营养学的科学普及读物,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生化和营养科学的启蒙读物,其内容涉及人类生命活动各方面,对当时中国学术界产生过显著影响,它不仅引导了中国生物化学和近代营养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而且影响了一大批民族精英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无论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论、中外学术文化交流,以及在生化和营养科学中的地位、作用等方面,该书在当时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卫生论 营养学 近代科学
下载PDF
试谈“气”与“象”范畴的深刻内涵与中医学发展的广阔前景 被引量:8
8
作者 刘长林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4-6,共3页
“气”范畴为中国古代学术的伟大发现 ,古希腊的原子论仅具有哲学意义 ,而“气”则从一开始就既具有哲学意义 ,又具有科学的应用价值。“气”是中医学的立足之根 ,但对气的认识目前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阶段 ,终有一天 ,中国古代的“气”... “气”范畴为中国古代学术的伟大发现 ,古希腊的原子论仅具有哲学意义 ,而“气”则从一开始就既具有哲学意义 ,又具有科学的应用价值。“气”是中医学的立足之根 ,但对气的认识目前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阶段 ,终有一天 ,中国古代的“气”概念得到挖掘和阐发 ,将可以跃升为具有现代或后现代意义的科学理论。“象”的实质是气 ,是气的流动。中医学以“象”为依据 ,来理解人体构造和生命机理 ,这与西医学以形体为本质不同 ,在整体层面上又高于以形体为本质对人的研究 ,使中医学比长于把握事物的静态类别的西医学 ,在把握动态的个别方面 ,具有优势 ,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能够因人制宜并使药物的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原因 ,这种治疗上的成功在科学方法论层次上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说 ,中医学因为有自己深刻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论 ,从而它的发展根本上不是对西医式的物理化学模型的还原 ,而是有着特殊的广阔远景 ,甚至对现代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 发展 辨证论治 科学方法论 《易传》 阴阳五行思想
下载PDF
走向“第三种科学”:地方性科学 被引量:8
9
作者 肖显静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8-156,共9页
"古代科学传统"(第一种科学)虽然可能暂时有利于环境保护,但是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最终也不能保护环境。近现代科学("第二种科学")的"建构"(包括实验室"事实建构"和数学抽象的"... "古代科学传统"(第一种科学)虽然可能暂时有利于环境保护,但是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最终也不能保护环境。近现代科学("第二种科学")的"建构"(包括实验室"事实建构"和数学抽象的"理论建构")与"规训"(包括实验室认识过程中的"规训"和科学应用过程中的"规训"),是近现代科学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鉴于此,试图通过发展"第二种科学"来解决环境问题是行不通的。要解决科学应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就必须变革近现代科学的"建构"和"规训"性质,让科学"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大力发展直接"面向"自然、对自然自身展开研究的"地方性科学"("第三种科学")。"地方性科学"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改近现代科学"人类中心主义"的旨归,既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也能够保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科学 古代科学 地方性科学 经济 环保
原文传递
儒家文化与中国科学:现代新儒家的见解 被引量:6
10
作者 郝海燕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9-73,共5页
儒家文化对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 ?这是很有意义也常引起争议的话题。当代新儒家以其独特的视角 ,对这一问题做过许多阐述。本文对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关于儒家文化中是否缺乏科学 ,儒家的价值观念是否有碍于... 儒家文化对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 ?这是很有意义也常引起争议的话题。当代新儒家以其独特的视角 ,对这一问题做过许多阐述。本文对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关于儒家文化中是否缺乏科学 ,儒家的价值观念是否有碍于科学发展以及儒家研究学问的方式能否成就科学等问题的回答作了简要概括和评析 ,并就如何估价儒学对科学发展的利与弊 ,如何分析儒家文化作用于科学发展的方式与机制以及如何预测儒家文化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作用等问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儒家 儒家文化 近代科学 现代科学 中国科学
下载PDF
符号动力学、易经、太玄和思维空间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一方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72-75,共4页
在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中,易经应用的是类比型的高维空间。它是一种完全符合现代科学的古老的符号动力学。结合作为现代重要数学工具的符号动力学,可以方便地揭示易经中的各种规律,并开拓对传统文化,如太玄、五行等的研究。古今中外方法的... 在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中,易经应用的是类比型的高维空间。它是一种完全符合现代科学的古老的符号动力学。结合作为现代重要数学工具的符号动力学,可以方便地揭示易经中的各种规律,并开拓对传统文化,如太玄、五行等的研究。古今中外方法的比较、结合,不仅可以极大扩展我们的思维领域,而且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也可能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动力学 易经 思维空间 太玄 现代科学
下载PDF
海德格尔论现代性纪元中科学与技术逆转的关系 被引量:8
12
作者 马琳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2-50,共9页
近年来出版的《海德格尔全集》等一手资料,展现了海德格尔从1938年至1976年去世之间近四十年对现代性纪元中科学与技术逆转的关系的思考。他多次表示,现代科学奠基于技术之本质,现代科学是技术之应用。我们应当通过追溯技术与科学在存... 近年来出版的《海德格尔全集》等一手资料,展现了海德格尔从1938年至1976年去世之间近四十年对现代性纪元中科学与技术逆转的关系的思考。他多次表示,现代科学奠基于技术之本质,现代科学是技术之应用。我们应当通过追溯技术与科学在存在史意义上的共同本质,来理解为何从海德格尔的视域来说科学与技术为"同一",而此论题则是海德格尔论现代性纪元中科学与技术逆转的关系的最终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此外,对于海德格尔而言,不存在从"客观性的时代/纪元"向"规置性的时代/纪元"的存在论层面的转化,两者应视为处于同样的"现代性纪元"之内存在者层面上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纪元现代科学 技术 同一 存在史
原文传递
试论还原论与整体论的互补与共存 被引量:4
13
作者 董立河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42-45,共4页
从 17世纪到 2 0世纪晚期 ,在伽利略、培根、笛卡尔和牛顿等所创建理论的基础上 ,出现了一种以机械论、决定论和还原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科学范式。这种科学范式的局限性日趋明显 ,在 2 0世纪受到一大批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批判和质疑。与此同... 从 17世纪到 2 0世纪晚期 ,在伽利略、培根、笛卡尔和牛顿等所创建理论的基础上 ,出现了一种以机械论、决定论和还原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科学范式。这种科学范式的局限性日趋明显 ,在 2 0世纪受到一大批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批判和质疑。与此同时 ,一种以有机论、非决定论、混沌、复杂性和熵等理论原则为基础的后现代科学范式日渐成型。现代科学和后现代科学分别体现的是还原论和整体论的思维方式。由于二者都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科学 后现代科学 机械论 决定论 还原主义 整体论
下载PDF
传统人文主义与现代科学主义──论中国教育现代发展中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复兴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年第2期16-22,共7页
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是在科学主义价值取向指导下传统人文教育向现代科学教育的转变,这一变迁启动了中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科学化的进程。当代学校教育改革应植根于民族文化的背景中,追求科学人文主义价值取向。
关键词 传统人文主义 现代科学主义 价值取向
下载PDF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近代科学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国盛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5年第1期279-301,共23页
近代科学是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相融合的产物。希腊科学在天主教统治的欧洲,被大规模地翻译引进,并形成欧洲中世纪后半叶的第一次学术复兴。欧洲的这场学术复兴,稳扎稳打、缓慢推进,成功地实现了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之间的融合,为三... 近代科学是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相融合的产物。希腊科学在天主教统治的欧洲,被大规模地翻译引进,并形成欧洲中世纪后半叶的第一次学术复兴。欧洲的这场学术复兴,稳扎稳打、缓慢推进,成功地实现了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之间的融合,为三百年后的下一次文艺复兴以及近代科学的最终诞生,奠定了制度基础和观念基础。制度基础就是大学,观念基础就是经院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近代科学 大学 经院哲学 唯名论革命
原文传递
试论现代科学对教育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坤庆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年第2期10-15,共6页
现代科学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科学对教育学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是科学尺度和人文尺度的内在统一,科学尺度的标准之一就是人文精神的寻求,人文精神的内涵包括着科学信念的坚定。教育研究者所具备的这种素养,是... 现代科学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科学对教育学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是科学尺度和人文尺度的内在统一,科学尺度的标准之一就是人文精神的寻求,人文精神的内涵包括着科学信念的坚定。教育研究者所具备的这种素养,是教育学在新世纪获得发展的精神动力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科学 教育学 发展 教育研究者
下载PDF
后现代科学观之审视与反思 被引量:4
17
作者 陶林 赵凌云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50-53,共4页
战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弊端随科技呈指数性增大而爆发 ,以及现代科学发展新趋势的出现 ,这两大因素促进了后现代科学观的形成。相对于现代科学观来说 ,后现代科学观是对科技与社会现实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表述 ,是对科学内涵认识的... 战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弊端随科技呈指数性增大而爆发 ,以及现代科学发展新趋势的出现 ,这两大因素促进了后现代科学观的形成。相对于现代科学观来说 ,后现代科学观是对科技与社会现实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表述 ,是对科学内涵认识的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科学 后现代科学 整体观方法 泛经验论
下载PDF
关于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的几种观点 被引量:5
18
作者 胡化凯 《大自然探索》 1998年第3期110-116,共7页
中国为何未产生近代科学?这是科学史界长期探讨但又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外一部分著名学者关于这一问题所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作了系统考察和简要分析,由此可深化我们对这类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 中国 近代科学 落后原因 科学史
下载PDF
现代科学视域下针灸基础科学问题凝练和解析
19
作者 景向红 朱兵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4-460,共7页
支撑针灸学科的基础科学问题包括经络、穴位、刺灸法和针灸治病的机制。一个世纪以来,多学科专家采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对这些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明确了经络学说所揭示的人体体表与关联内部器官的特... 支撑针灸学科的基础科学问题包括经络、穴位、刺灸法和针灸治病的机制。一个世纪以来,多学科专家采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对这些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明确了经络学说所揭示的人体体表与关联内部器官的特定联系及调控效应,穴位对相应器官的靶向性调控和系统的广泛性调控是从不同的刺灸法激活不同的感受器和神经传入始动,通过激活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发挥其局部、靶器官和系统性的稳态调节,这是现代生命科学对针灸基础科学问题的凝练和升华,也为针灸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未来,针灸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要基于临床积累的大量有价值的经验事实,结合穴位部位、刺激方式、机体状态和效应开展研究,探索其调控途径和规律。同时,针灸学所涉及的人体机体稳态的调控,也为未来生命科学和健康医学提供借鉴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科学 针灸学 经络与穴位 基础科学问题
原文传递
数字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中国科学技术馆为例
20
作者 孙光 李宇莎 《工业设计》 2024年第4期113-116,共4页
传统的博物馆展示空间通常是在博物馆内向人们展示历史的发展和城市的文化。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展示空间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并逐渐开始融入建筑空间设计中。运用数字媒体光影技术,不但可以体现出各个展区... 传统的博物馆展示空间通常是在博物馆内向人们展示历史的发展和城市的文化。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展示空间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并逐渐开始融入建筑空间设计中。运用数字媒体光影技术,不但可以体现出各个展区独特的文化属性,还可以塑造博物馆的整体空间感。文章分析了数字媒体技术在中国科学技术馆设计中的应用思路,探求充分发挥数字媒体技术的表现效果与体验性的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手法。以期为今后的博物馆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并补充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展示空间设计 数字媒体技术 现代科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