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造力”与教育的大众化——对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社会学考察 被引量:3
1
作者 刘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170-175,共6页
以陶行知为个案,分析现代创造观念兴起与社会变动之间的关联。陶行知的创造观念认为创造力是一种个人能力,具有普遍性、潜伏性、行动性这三种特点。这种内涵与其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平等的主张是一致的,依据创造能力的特点,陶行知致力于重... 以陶行知为个案,分析现代创造观念兴起与社会变动之间的关联。陶行知的创造观念认为创造力是一种个人能力,具有普遍性、潜伏性、行动性这三种特点。这种内涵与其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平等的主张是一致的,依据创造能力的特点,陶行知致力于重新设定教育资源分配模式,调整文化资本的内容构成,转变教育场域的权力关系模式。陶行知的创造观念是在教育救国的宗旨下,知识分子发动和联合民众力量的一种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行知 创造教育 创造观念 现代知识分子 民众
下载PDF
从“士”到知识分子——略论现代知识分子的形成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占彪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4期20-23,30,共5页
“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士大夫’”,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度的废止和不可避免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促成了传统知识分子“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而这都归根于近现代中国势如危卵的内外形势。为了自强自救,传统知识分子不得不放弃“无... “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士大夫’”,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度的废止和不可避免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促成了传统知识分子“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而这都归根于近现代中国势如危卵的内外形势。为了自强自救,传统知识分子不得不放弃“无用之学”,不得不致力西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知识分子 科举 西学
下载PDF
《在酒楼上》寓意解读 被引量:3
3
作者 鲍晓红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48-52,共5页
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讲述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 ,但小说文本深层却体现了鲁迅对现代知识分子生存境况、心灵矛盾、精神历程的思索。这使得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意象等都染上了某种“寓意”
关键词 《在酒楼上》 寓言 寓意 现代知识分子 精神历程
下载PDF
士的精神的现代传承——论宗璞的小说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彩萍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5-78,共4页
宗璞小说中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人格精神,继承了儒家士的精神,同时又吸收了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是中国传统士的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对于今天的知识分子精神建构依然不失为一种可汲取的精神资源。
关键词 士的精神 现代知识分子 现代传承
下载PDF
工农兵文学的“五四”魂——重释赵树理
5
作者 甘浩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75-78,共4页
长期以来 ,赵树理被视为工农兵文学中“农民作家”的优秀代表 ,赵树理这种身份定位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背景。真实的赵树理秉承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性与独立精神 ,专注于国民性批判和现实批判。在文学形式上 ,赵树理继续了“五四”作... 长期以来 ,赵树理被视为工农兵文学中“农民作家”的优秀代表 ,赵树理这种身份定位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背景。真实的赵树理秉承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性与独立精神 ,专注于国民性批判和现实批判。在文学形式上 ,赵树理继续了“五四”作家未竟之事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意识形态 现代知识分子 "五四"文学
下载PDF
传续与突围: 近代知识分子身份重构的双重理路——基于定县实验的个案考察
6
作者 夏志远 李佩鑫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61-68,共8页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之势日盛,加之科举制废除,传统士绅的职业继替遭遇“现代性危机”,“到民间去”成为重塑自我角色和身份秩序的新出路,一个身兼“过渡性身份”的社会知识团体渐成雏形。基于此背景,定县实验开创了知识分子与民间相结合...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之势日盛,加之科举制废除,传统士绅的职业继替遭遇“现代性危机”,“到民间去”成为重塑自我角色和身份秩序的新出路,一个身兼“过渡性身份”的社会知识团体渐成雏形。基于此背景,定县实验开创了知识分子与民间相结合的探索进路。他们一方面与传统士绅在“学而优则仕”的政治依附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上有着无法割断的“历史延续性”,另一方面又通过知识结构、身份地位,以及实践方法等路径进行创造性突围,最终形成集“介入旁观者、致用知识担当者及民族再造者”等角色为一身的新精英群体。通过传续与突围双重理路的共同作用,促发了传统士绅的退场,促成了现代知识分子的成型和登场,显现出明显的时代性、实践性和过渡性等特征,“在民间”成为重构这一群体身份的重要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县实验 传统士绅 过渡身份 现代知识分子
下载PDF
后生霑被定谁贤——论陈寅恪对严复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被引量:1
7
作者 林怡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0-83,107,共15页
严复思想直接并深刻影响了陈寅恪。"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是严复和陈寅恪共同推崇和努力践履的现代理念与人格操守。他们是中国传统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共同陶冶造就出的知识分子,他们"旧学"淹贯,却... 严复思想直接并深刻影响了陈寅恪。"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是严复和陈寅恪共同推崇和努力践履的现代理念与人格操守。他们是中国传统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共同陶冶造就出的知识分子,他们"旧学"淹贯,却不弃"新知"。严复认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文化建设应"斟酌新旧间";陈寅恪认为"旧"与"新"、"中"与"西"虽"相反"而适"相成"。在他们看来,"相反"的中西文明能够互相成全。如果说严复和他的同道们尚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性学人,陈寅恪则以他一生的实践,继承并超越了严复,将自己成全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陈寅恪 中西文明 现代学人 文化价值
下载PDF
从“多余的人”到“知识是赃物”——论瞿秋白的原罪意识与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8
作者 谢慧英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3-141,共9页
作为革命文艺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领袖,瞿秋白的身份、形象与其临终遗文《多余的话》中的自我剖白及其所呈露的精神样貌之间存在巨大的错位和分裂。这源于俄国文学的深刻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阶级论的训诫,不断深化着瞿秋白独有的“... 作为革命文艺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领袖,瞿秋白的身份、形象与其临终遗文《多余的话》中的自我剖白及其所呈露的精神样貌之间存在巨大的错位和分裂。这源于俄国文学的深刻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阶级论的训诫,不断深化着瞿秋白独有的“三重原罪意识”。瞿秋白的精神轨迹和心理根源,充分呈现了一个致力于革命事业的知识分子在个体生命吁求与革命意志所指向的民族国家建构之间的冲突和紧张关系,其悲剧性结局预示了革命文学发展逻辑中潜在的危险和挑战,对于观照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和精神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三重原罪意识 现代知识分子 精神困境
下载PDF
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左玉河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2-124,59,共14页
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依据研究重心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78年到80年代末,研究重点集中于思想家个案及政治思想史方面;二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研究重心逐渐转变为以社会思潮史及思想家个案为主;三是90年代末以来,研究... 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依据研究重心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78年到80年代末,研究重点集中于思想家个案及政治思想史方面;二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研究重心逐渐转变为以社会思潮史及思想家个案为主;三是90年代末以来,研究重心集中于社会思潮史和学术思想史领域。正是在研究重心的逐渐转移过程之中,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广度不断拓宽,研究深度亦渐次深化。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学术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复兴;9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史发展的新趋势,是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勃然兴起。长期无人问津或受人冷落的研究领域,如近代科技文化、民间宗教、民间意识与观念、文化心态、公共空间领域、新词语与观念变迁等,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近代社会文化史正在成为史学新观念和新方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近代思想史 近代文化史 社会文化史
下载PDF
近代知识女性话语的媒介表述:基于女性报刊的考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姜卫玲 《新闻春秋》 2018年第2期68-75,共8页
在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下,部分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女性积极从事报刊活动,力图通过女性话语的自我表达改变由一直以来由男性掌控报刊、把持言论的传统格局。这就使得女性报刊不仅描绘了女性生活的多种世相图景,而且承担了... 在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下,部分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女性积极从事报刊活动,力图通过女性话语的自我表达改变由一直以来由男性掌控报刊、把持言论的传统格局。这就使得女性报刊不仅描绘了女性生活的多种世相图景,而且承担了启蒙中国女性、引导她们思想解放的重任,成为建构近代社会文化全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女性报刊为考察中心,全面梳理近代时期的知识女性透过女性报刊所表达的文化、身份、职业以及参政等方面的女性话语,旨在考察女性报刊参与女性主体建构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话语 女性报刊 近代知识女性 媒介表述
原文传递
突破现代性二元叙事模式:论严复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汝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25,共15页
现代性叙事是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中的支配性话语,在此话语影响下,人们惯于用诸如传统—现代、保守—进步、启蒙—救亡之类机械教条的二元论架构来研究复杂的思想和人物,遮蔽甚至抹杀了思想和人物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严复研... 现代性叙事是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中的支配性话语,在此话语影响下,人们惯于用诸如传统—现代、保守—进步、启蒙—救亡之类机械教条的二元论架构来研究复杂的思想和人物,遮蔽甚至抹杀了思想和人物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严复研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无论认为严复思想分为进步与保守两个截然相反的时期,还是认为他的思想一以贯之,许多研究都没有能令人信服地处理他留下来的大量思想文本,都没能把握他思想的真正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现代思想史 现代性叙事 二元论框架 自由主义 现代化
原文传递
尼采在中国(1902-2000)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立安·高利克(斯洛伐克) 林振华(译) 刘燕(校) 《江汉学术》 2016年第2期5-12,共8页
1902—2000年间,尼采及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情况值得回顾。中国人对尼采人格与著作产生浓厚兴趣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个是1918—1925年,当时关注尼采的中国文人与哲学家中,有几位成了五四时期和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现代中国思想的... 1902—2000年间,尼采及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情况值得回顾。中国人对尼采人格与著作产生浓厚兴趣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个是1918—1925年,当时关注尼采的中国文人与哲学家中,有几位成了五四时期和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现代中国思想的奠基人。1925年后,中国第一波"尼采热"退潮,中国知识分子失望地发现,尼采"重估一切价值"之说在中国行不通。第二波"尼采热"始于1937年抗日战争伊始,在1940—1941年达到顶点。第三波"尼采热"于1978年被点燃,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尼采研究盛况空前,各类文章、书籍、译本不断涌现。如果说第一波"尼采热"有助于对中国古代传统的"重估一切价值",第二波的特点是复兴或唤醒中国民族主义精神,那么第三波则涉及到存在主义价值与台湾国民党所代表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与中国大陆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也有些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尼采热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接受 李石岑
下载PDF
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分子的转型——以出版家张元济的公共交往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国功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20-124,共5页
依靠文化机构开展公共交往,是近代知识分子区别于传统士大夫的突出特点。出版家张元济以现代出版重镇商务印书馆为平台、通过文化活动开展的公共交往,呈现出人员众多、关系多元、中介化、充满思想分歧与新旧冲突等特征。张元济的公共交... 依靠文化机构开展公共交往,是近代知识分子区别于传统士大夫的突出特点。出版家张元济以现代出版重镇商务印书馆为平台、通过文化活动开展的公共交往,呈现出人员众多、关系多元、中介化、充满思想分歧与新旧冲突等特征。张元济的公共交往推动了商务出版事业的发展,同时拓展了促进知识分子转型的公共领域。从社会公共交往网络的角度,可以推进、深化当下的张元济和商务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务印书馆 张元济 公共交往 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
下载PDF
传统孝文化在20世纪被解构的原因 被引量:1
14
作者 杜靖 《孝感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32-35,共4页
20世纪的中国所要建立并已经建立的是一种新型国家社会,这种社会要求建构一种新型人际关系。显然,居传统社会文化中心的孝在现代化叙事逻辑中成为被改造的对象。正是强大的国家现代化力量、现代知识精英和民间社会自身三方共谋解构了传... 20世纪的中国所要建立并已经建立的是一种新型国家社会,这种社会要求建构一种新型人际关系。显然,居传统社会文化中心的孝在现代化叙事逻辑中成为被改造的对象。正是强大的国家现代化力量、现代知识精英和民间社会自身三方共谋解构了传统的孝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文化变迁 国家现代化力量 现代知识精英 民间社会
下载PDF
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在佛教中的角色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春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3-97,共5页
中国近代百余年间,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中西文化的撞击与交汇,传统儒学发生崩溃而佛教乘间复兴并在知识精英层中流行。知识精英在佛教中扮演了三种角色:寺僧是职业宗教家,他们重在卫教,为近代佛教变革转型、回应西方文化挑战做出了一定... 中国近代百余年间,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中西文化的撞击与交汇,传统儒学发生崩溃而佛教乘间复兴并在知识精英层中流行。知识精英在佛教中扮演了三种角色:寺僧是职业宗教家,他们重在卫教,为近代佛教变革转型、回应西方文化挑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居士即世俗信仰者,他们注重出世与入世的折衷与调和以及崇尚净土,禅净双修,以释、儒兼取或扬释抑儒的形式解放思想,完成从传统士大夫向近代知识分子的过渡;学者佛学发源于龚自珍晚年对天台宗的研究,其贡献在于加深了近代佛学与西学的比较,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知识精英 佛教 寺僧 居士 学者
下载PDF
新晋本科院校教师情绪劳动工作机制研究——基于情绪ABC理论视角
16
作者 邓云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73-79,共7页
高校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四新”建设、培育新时代人才的实施者,在高等教育转型中,新晋本科院校教师所面临的教学、科研考核压力陡增。从教师劳动价值的角度出发研究新晋本科院校教师的情绪劳动内涵及影响因素,基于情绪ABC理论视角设计... 高校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四新”建设、培育新时代人才的实施者,在高等教育转型中,新晋本科院校教师所面临的教学、科研考核压力陡增。从教师劳动价值的角度出发研究新晋本科院校教师的情绪劳动内涵及影响因素,基于情绪ABC理论视角设计情绪劳动工作机制和流程示意图,提出持续、长期的不合理信念下情绪劳动对身心伤害极大。教师可多获取组织和家庭的支持,促进良性绿色生态的情绪劳动,实现正向、积极、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 现代科学劳动理论 情绪ABC理论 情绪劳动
下载PDF
探幽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生存境遇——解读从《海滨故人》到《无处告别》
17
作者 杨荣荣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246-248,共3页
中国的现代知识女性的生存境遇从现代文学发生以来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女性作家们,以她们细腻柔婉的笔力倾注了对知识女性命运浮沉的描述。通过对"五四"时期代表作《海滨故人》到当代作品《无处告别》的分析与比... 中国的现代知识女性的生存境遇从现代文学发生以来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女性作家们,以她们细腻柔婉的笔力倾注了对知识女性命运浮沉的描述。通过对"五四"时期代表作《海滨故人》到当代作品《无处告别》的分析与比较,从中可以看到知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境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知识女性 生存境遇 男权文化 孤独
下载PDF
岛田虔次中国近世思想史诠释考
18
作者 朱捷 《国际汉学》 CSSCI 2022年第2期62-68,203,共8页
日本学士院院士岛田虔次是日本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最早提出“中国的近代”问题的学者,他在战后日本学术界最早对战前历史观进行反省,且最早对克服所谓“亚洲停滞论”这一重要历史课题展开研究,他在儒学史的叙述脉络中成功发现了中国近... 日本学士院院士岛田虔次是日本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最早提出“中国的近代”问题的学者,他在战后日本学术界最早对战前历史观进行反省,且最早对克服所谓“亚洲停滞论”这一重要历史课题展开研究,他在儒学史的叙述脉络中成功发现了中国近代思维的萌芽,构建了中国近代思维发展论。本文以泰州学派为线索,爬梳岛田中国近世思想史叙事形成的历史脉络,分析隐藏在文本背后特定时代的历史境况,揭示岛田中国近世思想史叙事建构的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田虔次 中国近世思想史 日本中国学 泰州学派 李贽
下载PDF
传者与传媒——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大众传媒话语权的争取 被引量:7
19
作者 蒋晓丽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5期146-151,共6页
大众传媒既是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也是促使大众传播者与受众得以交流的中介和纽带。大众传媒在一个社会中具有一种话语的权力,大众传播者就是大众传播话语权的掌握者。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随着欧风美雨逐渐兴盛起来的大众传媒的最早... 大众传媒既是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也是促使大众传播者与受众得以交流的中介和纽带。大众传媒在一个社会中具有一种话语的权力,大众传播者就是大众传播话语权的掌握者。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随着欧风美雨逐渐兴盛起来的大众传媒的最早形式———报刊成为新兴知识分子争夺和战斗的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知识分子 大众传媒 话语权
下载PDF
“将科学置于地方”:近代都市空间视野下的大众科学传播--读张邦彦《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
20
作者 刘伊琳 范继忠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5-59,共5页
从新文化运动启蒙知识分子高举“赛先生”旗帜到“科学救国”思潮的兴起,“科学”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关键词之一。本文从都市空间结构的视野重新梳理《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一著相关内容,探讨近代中国都市空间、知识分子与大众... 从新文化运动启蒙知识分子高举“赛先生”旗帜到“科学救国”思潮的兴起,“科学”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关键词之一。本文从都市空间结构的视野重新梳理《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一著相关内容,探讨近代中国都市空间、知识分子与大众科学的相互关系,并借以剖析近代中国科学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与话语差异性,从而为当下科学传播媒介建设提供历史认识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知识分子 大众科学 权力的文化网络 催眠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