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组分苯胺类混合物对发光菌的抑制毒性 被引量:31
1
作者 葛会林 刘树深 刘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95-302,共8页
以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为指示生物,96微孔板为实验反应载体,微板光度计为发光强度测试设备,测定了苯胺、邻甲基苯胺、对甲基苯胺、邻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及其混合物对发光菌的发光抑制毒性,应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技术与剂量加... 以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为指示生物,96微孔板为实验反应载体,微板光度计为发光强度测试设备,测定了苯胺、邻甲基苯胺、对甲基苯胺、邻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及其混合物对发光菌的发光抑制毒性,应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技术与剂量加和(DA)及独立作用(IA)原理研究了混合物的毒性规律.1)分别测定每种化合物的剂量-效应数据并进行非线性拟合.结果表明,5种苯胺类化合物的剂量-效应曲线(DRC)均可用Logit与Weibull函数有效表征,从这些模型估算的半数效应浓度负对数值(-logEC50)分别为2.11、2.35、2.49、3.60和3.88(EC50单位:mol·L-1),可知其对发光菌的毒性大小顺序为:苯胺<邻甲基苯胺<对甲基苯胺<邻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2)根据组分EC50、EC10和EC1设计3个等效应浓度比混合物进行混合物毒性实验,并对混合物剂量-效应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混合物DRC.结果表明,混合物DRC可用Box-Cox-Logit与Box-Cox-Weibull函数有效表征.3)根据单一化合物DRC模型,分别应用剂量加和(DA)与独立作用(IA)模型对混合物DRC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无论考察混合浓度比例还是效应水平,剂量加和模型都能准确预测苯胺类混合物的毒性,而独立作用模型倾向于高估混合物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胺衍生物 青海弧菌 混合物毒性 剂量加和 独立作用
下载PDF
部分重金属化合物对淡水发光菌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邓辅财 刘树深 +1 位作者 刘海玲 莫凌云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02-408,共7页
应用微板毒性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CdCl2·2.5H2O、CoSO4·5H2O、Cr(NO3)3·3H2O、Cu(NO3)2·3H2O、Fe(NO3)3·3H2O、MnCl2·9H2O、Na2SeO3、ZnSO4·7H2O、Ni(NO3)2·6H2O9种重金属离子化合物及其混合... 应用微板毒性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CdCl2·2.5H2O、CoSO4·5H2O、Cr(NO3)3·3H2O、Cu(NO3)2·3H2O、Fe(NO3)3·3H2O、MnCl2·9H2O、Na2SeO3、ZnSO4·7H2O、Ni(NO3)2·6H2O9种重金属离子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对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ensissp.—Q67)的发光抑制毒性.结果表明,9种重金属离子化合物对Q67的剂量-效应关系均可用Weibull或Logit模型有效描述.由拟合剂量-效应曲线得到这9种重金属离子化合物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的负对数值(-logEC50)分别为4.35、3.08、2.39、3.83、3.34、2.39、3.32、3.93和2.76,说明其毒性顺序为:CdCl2·2.5H2O>ZnSO4·7H2O>Cu(NO3)2·3H2O>Fe(NO3)3·3H2O>Na2SeO3>CoSO4·5H2O>Ni(NO3)2·6H2O>Cr(NO3)3·3H2O≈MnCl2·9H2O.为了研究重金属混合物的毒性规律,设计了4组等效应浓度(EC50、EC15、EC10和EC5)比混合物,测试了其混合物毒性,并应用剂量加和(DA)、独立作用(IA)原理及经典联合毒性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DA与IA分析表明,所研究的4种混合物的毒性具有拮抗特征,而毒性单位法(TU)和混合指数法(MTI)的评价结果均为部分相加作用,相加指数法(AI)的评价结果则为拮抗作用.所选评价方法不同,混合物毒性评价结果可能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弧菌Q67 重金属 剂量-效应曲线 混合物毒性
下载PDF
抗生素对微生物的联合与低剂量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3
作者 方淑霞 王大力 +3 位作者 朱丽华 石恬恬 秦孟楠 林志芬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9-75,共7页
目前抗生素已成为一类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物,它在环境中呈"混合-持久-低剂量"的暴露特征。因此,研究抗生素毒性效应,特别是它的联合毒性以及低剂量下毒性兴奋效应,对抗生素污染物生态风险的评价极其重要。以抗生素联合毒性的... 目前抗生素已成为一类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物,它在环境中呈"混合-持久-低剂量"的暴露特征。因此,研究抗生素毒性效应,特别是它的联合毒性以及低剂量下毒性兴奋效应,对抗生素污染物生态风险的评价极其重要。以抗生素联合毒性的研究进展为主线,重点概述了抗生素二元混合物的急性和慢性联合毒性研究,指出了抗生素混合物间存在相互作用,它们的联合毒性并非表现为简单的加和或独立效应,且抗生素急性-慢性联合表现出的毒性效应也存在差异;发现了不仅单一抗生素具有Hormesis效应,低剂量抗生素二元混合物也具有Hormesis作用。但目前低剂量抗生素二元混合物对微生物的毒性兴奋效应研究较少,其毒性兴奋效应的预测和评价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期为环境中抗生素的联合生态研究和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微生物 联合毒性 兴奋效应
下载PDF
部分除草剂与重金属混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 被引量:19
4
作者 宋晓青 刘树深 +1 位作者 刘海玲 葛会林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37-243,共7页
以5种不同类型除草剂和4种重金属为混合物组分,探索混合物毒性变化规律.应用微板毒性分析方法,测定了百草敌、磺草灵、西草净、除草定、环嗪酮、CdCl2·2.5H2O、Ni(NO3)2·6H2O、CoSO4·7H2O和ZnSO4·7H2O对淡水发光菌... 以5种不同类型除草剂和4种重金属为混合物组分,探索混合物毒性变化规律.应用微板毒性分析方法,测定了百草敌、磺草灵、西草净、除草定、环嗪酮、CdCl2·2.5H2O、Ni(NO3)2·6H2O、CoSO4·7H2O和ZnSO4·7H2O对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的发光抑制毒性.应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技术模拟实验剂量-效应数据.结果表明,5种除草剂与4种重金属化合物的剂量-效应曲线(DRC)均可用Weibull函数有效表征.为了全面考察各种不同浓度组成的混合物对Q67的毒性,设计了9个组分同时存在的3个等效应浓度比(EECR)混合物和10个均匀设计浓度比(UDCR)混合物.同样应用微板毒性分析方法测定了各个混合物对Q67的抑制毒性,并应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技术模拟了其剂量-效应曲线.通过剂量加和(DA)与独立作用(IA)模型综合分析了各个混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除草剂与多种重金属的各种浓度组合的混合物毒性均可用DA模型进行预测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弧菌 除草剂 重金属 混合物毒性 剂量加和 独立作用
下载PDF
部分离子液体及其混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芳 刘树深 刘海玲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64-171,共8页
离子液体(ILs)因其环境安全和良好的非挥发性而得以广泛应用,尽管其理化性质与工程数据一直在不断扩充,但其可用的毒性及生态毒性数据很少.以青海弧菌Q67为指示生物,应用微板发光毒性测试方法,测定了C6H11BF4N(2S1)、C8H15ClN2(S2)、C8H... 离子液体(ILs)因其环境安全和良好的非挥发性而得以广泛应用,尽管其理化性质与工程数据一直在不断扩充,但其可用的毒性及生态毒性数据很少.以青海弧菌Q67为指示生物,应用微板发光毒性测试方法,测定了C6H11BF4N(2S1)、C8H15ClN2(S2)、C8H15BF4N2(S3)、C9H14BF4N(S4)、C9H17BF4N2(S5)、C9H17BrN2(S6)、C11H13BF4N2(S7)、C11H13ClN2(S8)、C12H23BrN2(S9)、C14H27BF4N(2S10)、C14H27ClN(2S11)和C16H31ClN(2S12)等12种ILs对发光菌的发光抑制毒性.结果表明,4种ILs(S9、S10、S11、S12)具有高抑制毒性(pEC50>4.5),而另外8种毒性相对较小(pEC50<3.5).为研究混合ILs的联合毒性,根据单个ILs的剂量-效应关系,构建了两组混合物,即由S9、S10、S11和S12构成的高毒性组(简称H组)以及由S2、S3、S4、S5、S6和S8构成的低毒性组(简称L组)混合物.应用非线性模拟技术与剂量加和(DA)及独立作用(IA)模型对混合物毒性数据进行拟合与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以等效应浓度比法设计的混合物,无论是对于H组的4个混合物还是L组的4个混合物,其联合毒性大小均可用DA模型准确预测.对于均匀试验设计浓度比法设计的混合物,H组的6个混合物的毒性可用DA模型有效预测,而L组的6个混合物由于剂量-效应曲线在低浓度区翘起,其混合物毒性用DA或用IA模型预测均有一定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发光菌 青海弧菌 剂量加和 独立作用 混合物毒性
下载PDF
均匀设计用于研究硝基苯衍生物对青海弧菌Q67的联合毒性 被引量:10
6
作者 肖菊 刘树深 +1 位作者 高音旋 张亚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0-124,共5页
实验设计在混合物毒性评估与预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用微板毒性测试方法测定了7种硝基苯衍生物对青海弧菌Q67的发光抑制毒性,硝基苯、邻氯硝基苯、间氯硝基苯、对氯硝基苯、间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和对硝基甲苯的-lgEC50值(EC50的... 实验设计在混合物毒性评估与预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用微板毒性测试方法测定了7种硝基苯衍生物对青海弧菌Q67的发光抑制毒性,硝基苯、邻氯硝基苯、间氯硝基苯、对氯硝基苯、间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和对硝基甲苯的-lgEC50值(EC50的单位为mol/L)分别为2.66,3.22,3.30,3.29,2.94,4.22和3.39;引入均匀实验设计方法,在单个硝基苯衍生物剂量-效应关系基础上构建不同效应浓度下的10个混合物,同样应用微板毒性测试方法测定其对Q67的毒性,应用剂量加和(DA)与独立作用(IA)原理建立了混合物毒性的评估与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与等效应浓度比法相比,均匀实验设计构建的混合物浓度配比,具有三维浓度分布特征,可在更大范围内考察各种可能的混合物类型,更加接近于实际环境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弧菌 硝基苯 联合毒性 均匀设计
下载PDF
辽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与综合毒性表征 被引量:9
7
作者 布吉红 陈辉辉 +2 位作者 许宜平 查金苗 王子健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34,共11页
采用ICP-MS测定了辽河26个支流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7种重金属(Pb、Cu、Cr、Zn、Ni、As、Cd)的含量,并应用间隙水毒性基准单位(IWCTU)和Nemeraw指数(NI)对间隙水重金属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同时利用摇蚊幼虫活体生物毒性测试方法评估了辽... 采用ICP-MS测定了辽河26个支流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7种重金属(Pb、Cu、Cr、Zn、Ni、As、Cd)的含量,并应用间隙水毒性基准单位(IWCTU)和Nemeraw指数(NI)对间隙水重金属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同时利用摇蚊幼虫活体生物毒性测试方法评估了辽河流域26个支流表层沉积物的综合毒性。研究结果显示,辽河支流表层沉积物间隙水7种重金属平均含量为:Pb 3.92μg·L-1,Cu 5.73μg·L-1,Cr 7.21μg·L-1,Zn 4.33μg·L-1,Ni 4.48μg·L-1,As 5.89μg·L-1,Cd 0.29μg·L-1,根据IWCTU值和NI值,柴河、养息牧、亮子河、凡河、付家窝堡、接官厅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综合毒性表征结果表明,柴河、长沟子河、付家窝堡、柳河、一统河、潮沟河表层沉积物对摇蚊幼虫具有较高毒性。结合重金属毒性和综合毒性分析,认为辽河流域支流表层沉积物毒性应该是由复合污染形成,而不仅仅是重金属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复合污染 综合毒性
下载PDF
有机污染物的混合毒性QSAR模型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婷 林志芬 +3 位作者 田大勇 王大力 孔令云 仇雁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1771-1780,共10页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联合暴露是一条普遍规律.化合物定量结构与活性相关研究(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模型是研究有机污染物毒性的重要方法.本文以有机污染物的混合毒性及其机制研究为主线,将化合物按照毒性作...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联合暴露是一条普遍规律.化合物定量结构与活性相关研究(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模型是研究有机污染物毒性的重要方法.本文以有机污染物的混合毒性及其机制研究为主线,将化合物按照毒性作用方式分为3类:非极性麻醉型、极性麻醉型和反应性化合物,并概述了3类化合物基于毒性作用机制的混合毒性QSAR模型.简单综述了非极性麻醉型化合物混合毒性的定量预测方法,发现非极性麻醉型化合物的毒性预测方法最为简单,仅由混合体系的总疏水性决定,可通过统一的QSAR模型预测;概述了极性麻醉型化合物混合毒性的定量预测方法,指出极性麻醉型化合物的混合毒性由混合体系总疏水性和氢键效应共同决定;重点解析了反应性化合物的混合毒性QSAR模型,发现由于反应性化合物作用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仍缺乏统一的混合毒性定量预测方法.进一步从混合物组分、化合物之间相互作用和化合物与靶蛋白的相互作用3方面入手,综述了反应性化合物混合毒性QSAR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指出,采用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更为先进的实验手段进一步揭示化合物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而建立更为通用的有机污染物混合毒性预测方法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毒性 毒性作用方式 毒性机制 疏水性 氢键
原文传递
9种酚及其混合物对淡水发光菌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5
9
作者 黄伟英 刘树深 +1 位作者 莫凌云 刘保奇 《桂林工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2-85,共4页
应用微板发光毒性测试方法,测定了9种取代酚及其混合物对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的发光抑制百分率(即毒性指标),进而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测定的剂量-效应曲线进行模拟,以等效应浓度比法设计混合物,借剂量加和(DA)与独立作用(IA... 应用微板发光毒性测试方法,测定了9种取代酚及其混合物对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的发光抑制百分率(即毒性指标),进而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测定的剂量-效应曲线进行模拟,以等效应浓度比法设计混合物,借剂量加和(DA)与独立作用(IA)模型评估混合物的混合毒性。试验发现:9种取代酚对Q67的毒性大小(以pEC50表示)依次为:苯酚<间甲苯酚<邻氯苯酚<对甲苯酚<间硝基苯酚<邻硝基苯酚<对氯苯酚<对硝基苯酚<2,4-二氯苯酚;按等效应浓度比,如EC50、EC20、EC10、EC4和EC1构成的5种酚混合物的混合毒性,既可以用DA模型、也可用IA模型进行评估与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类化合物 混合毒性 淡水发光菌 剂量-效应关系
下载PDF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and prediction of mixture toxicity of alkanols 被引量:5
10
作者 WANG Bin YU Gang +2 位作者 ZHANG Zulin HU Hongying WANG Liansh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22期2717-2723,共7页
Alkanols,是麻醉混合物,被学习。到 Photobacteriumphosphoreum 的 15 alkanols 的尖锐毒性(15min-EC50 ) 有 hydrophobicity 的大跨度,被测量。alkanols 的单个毒性的量的结构活动关系(QSAR ) 分析被使用 octanol 水分配系数(Iog/Co... Alkanols,是麻醉混合物,被学习。到 Photobacteriumphosphoreum 的 15 alkanols 的尖锐毒性(15min-EC50 ) 有 hydrophobicity 的大跨度,被测量。alkanols 的单个毒性的量的结构活动关系(QSAR ) 分析被使用 octanol 水分配系数(Iog/Cow ) 进行。Thepolynomial 表示被使用而不是线性方程开发 QSAR 模型,并且有一个好预兆的潜力的一个 QSAR 模型被完成。而且, alkanols 的混合毒性被学习。为了预言,连接包含很恐水病的 alkanols 的混合物的毒性, octanol 水分配系数的调整被执行,就体积效果的影响而言。并且相等的 octanol 水分配系数被介绍。混合毒性的 QSAR 模型被使用相等的混合 octanol 水分配系数开发。Theresult 证明甚至一个线性模型能由使用相等的混合 octanol 水分配系数预言混合毒性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醇 QSAR 混合毒性 等效辛醇-水划分系数 疏水性
原文传递
秋茄对镉-甲胺磷混合物的吸收积累及致毒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林志芬 钟萍 +1 位作者 殷克东 杜建伟 《生态科学》 CSCD 2003年第4期346-348,共3页
本文采用砂培实验,测定了红树植物秋茄幼苗对镉和镉-甲胺磷的吸收积累和净化作用,探讨了镉-甲胺磷混合物对秋茄的毒性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虽然100 mg·L^(-1)甲胺磷并不影响秋茄对镉的净化作用,但100 mg·L^(-1)甲胺磷的存在却... 本文采用砂培实验,测定了红树植物秋茄幼苗对镉和镉-甲胺磷的吸收积累和净化作用,探讨了镉-甲胺磷混合物对秋茄的毒性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虽然100 mg·L^(-1)甲胺磷并不影响秋茄对镉的净化作用,但100 mg·L^(-1)甲胺磷的存在却加强了镉对秋茄的毒性作用。这可能是由于镉对秋茄幼苗的膜脂过氧化作用,改变秋茄幼苗细胞膜的通透性和流动性,使甲胺磷易于从水体向秋茄幼苗的转移,从而加强了镉对秋茄的毒性效应。因此,在确定红树植物对镉“耐受临界浓度”时,建议考虑其它化合物与镉对红树植物的联合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茄 镉-甲胺磷混合物 吸收 积累 致毒 净化作用
下载PDF
Further Exploring Linear Concentration Addition and Independent Action for Predicting Non-interactive Mixture Toxicity 被引量:3
12
作者 覃礼堂 张鑫 +2 位作者 莫凌云 梁延鹏 曾鸿鹄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886-896,共11页
Since it is unrealistic to do an experimental mixture assessment on every possible combination, mathematical mode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dicting the mixture toxicity. The present study is devoted to the furthe... Since it is unrealistic to do an experimental mixture assessment on every possible combination, mathematical mode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dicting the mixture toxicity. The present study is devoted to the further application of linear concentration addition(CA)-based model(LCA) and independent action(IA)-based model(LIA) to predict the non-interactive mixture toxicity. The 26 mixtures including 312 data point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redictive powers of LCA and LIA models. The models were internally validated using the leave-one-out cross-validation and y-randomization test, and the external validations were evaluated by the test tests. Both LCA and LIA models agree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for all mixture toxicity, and present high internally(R2 and Q2 〉 0.98) and externally(Q2F1, Q2F2, and Q2F3 〉 0.99) predictive power. The use of LCA and LIA led to improved predictions compared to the estimates based on the CA and IA models. Both LCA and LIA were found to be appropriate methods for modeling toxicity of non-interactive chemical mix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ture toxicity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concentration addition independent action PESTICIDE
下载PDF
Interactive Effect of Copper and Its Mineral Collectors on Soil Microbial Activity—A Microcalorimetric Analysis 被引量:1
13
作者 Prudence Bararunyeretse Howard O. Beckford Hongbing Ji 《Ope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19年第3期47-64,共18页
Discharge of metals and their mineral flotation collectors into the soil environment causes severe ecological and health impacts, which is still not fully understood. This is of great concern, particularly with regard... Discharge of metals and their mineral flotation collectors into the soil environment causes severe ecological and health impacts, which is still not fully understood. This is of great concern, particularly with regards to their effect on the soil microorganisms whose functions determine not only the soil quality and function but also influence the air and water quality.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and compare, microcalorimetrically, the single chemical toxic effect with the combined effect of copper (Cu) and two of its main flotation collectors, potassium amyl xanthate (PAX) and sodium isoamyl xanthate (SIAX),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All chemicals, individually and as a binary mixture of copper and each of its flotation collectors,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and the highest and lowest microbial activity inhibition being associated with SIAX and Cu, respectively (e.g. IC 50 of 447.5, 158.3 and 83.9 μg·g?1 soil for copper, PAX and SIAX, respectively). For all cases, the microbial activity was more affected by the mixture than by the individual mixture components. Increasing the xanthates dose (from 25 to 100 μg·g?1 soil) in the mixture with a copper dose of 200 μg·g?1 soil led to the increase of the microbial activity inhibition rate, from 23.08 % to 53.85% in case of PAX and from 26.92% to 57.69% in case of SIAX). Similarly, the toxicity level of the mixture of equitoxic components dose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d mixture doses. Since the observed activity level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surviving microbes, capable of adapting to both chemical and their mixture, a genetically based analysis should be conducted to allow identifying and characterizing the potentially resistant strains that can be useful for the remediation of the pollution by copper and xanthates and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copper mining and flotation, and for all soil, water, and air quality and function inter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 MINERAL Collectors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Single toxicity mixture toxicity MICROCALORIMETRY
下载PDF
利用藻红外测试技术研究多种重金属溶液对滇池铜绿微囊藻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林艳 杨鹏飞 +2 位作者 郭蔚华 罗菲尔 李星广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0-128,共9页
为考察多种重金属同时存在的混合溶液对藻类的生物毒性,选择Cr(Ⅲ)、Pb(Ⅱ)、Hg(Ⅱ)、Cd(Ⅱ)、Mn(Ⅱ)5种重金属,以按照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浓度配制的单一重金属溶液和多种重金属混合溶液为受试样品,并利用本实验室开发的藻红外测试... 为考察多种重金属同时存在的混合溶液对藻类的生物毒性,选择Cr(Ⅲ)、Pb(Ⅱ)、Hg(Ⅱ)、Cd(Ⅱ)、Mn(Ⅱ)5种重金属,以按照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浓度配制的单一重金属溶液和多种重金属混合溶液为受试样品,并利用本实验室开发的藻红外测试技术,评价了低浓度下单一重金属溶液和多种重金属共存溶液对藻的生物毒性。实验结果显示:按照饮用水标准限值配制的5种单一重金属溶液均未观察到对藻有生物毒性,但在多种重金属共存的27个不同组合的混合溶液中,有73.1%的样品表现出明显的生物毒性;藻响应出现率与混合溶液中重金属的总浓度呈正相关关系(r=0.8942)。当多种重金属以二元至五元混合时,藻响应出现率分别为50%、80%、100%、100%,表明随着重金属组分的增加,混合溶液的毒性作用越来越显著。当不同混合溶液的重金属总浓度大于0.11 mg·L-1时,平均累积藻响应占比显著上升到93%,表明重金属混合溶液中藻的毒性与总浓度之间存在剂量响应关系。采用平均藻响应出现率分析,结果显示混合溶液中不同重金属的相对影响顺序为:Cr(Ⅲ)87.5%>Pb(Ⅱ)和Hg(Ⅱ)58.3%>Cd(Ⅱ)和Mn(Ⅱ)54.3%,表明Cr(Ⅲ)表现出的藻毒性远高出其他重金属。现行的水质标准通常采用单一指标和限值,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单一指标不能有效规避多种污染物共存体系的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藻类 生物毒性 混合物毒性 藻红外测试
下载PDF
基于咪唑离子液体与萤火虫荧光素酶的结合模式预测混合物毒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浮 刘树深 +1 位作者 余沫 李恺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1810-1819,共10页
混合物毒性的评估与预测一直是毒理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浓度加和模型(CA)和独立作用模型(IA)是目前应用最多的2个加和参考模型.但是,由于作用模式的相似性或相异性难以确定,难以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合适的参考模型.为了探索分子... 混合物毒性的评估与预测一直是毒理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浓度加和模型(CA)和独立作用模型(IA)是目前应用最多的2个加和参考模型.但是,由于作用模式的相似性或相异性难以确定,难以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合适的参考模型.为了探索分子水平上的结合模式与加和模型的关系,本研究以4种1-烷基-3-甲基咪唑氯离子液体([Cnmim]Cl,n=2,6,8,12)和萤火虫荧光素酶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确定离子液体与萤火虫荧光素酶的结合模式,结果表明[C2mim]Cl和[C6mim]Cl与荧光素酶具有相似的结合模式(BP1和BP2),[C8mim]Cl和[C12mim]Cl具有相同的结合模式(BP3).通过荧光素酶微板毒性分析法测定4个离子液体及两两组合构成的6个二元混合物体系共18条混合物射线的发光抑制毒性,应用CA和IA模型评估混合物毒性.结果表明,具有不同结合模式的[C2mim]Cl-[C8mim]Cl和[C2mim]Cl-[C12mim]Cl混合物体系,其毒性可用IA预测;具有相同结合模式的[C2mim]Cl-[C6mim]Cl和[C8mim]Cl-[C12mim]Cl体系,其毒性可用CA预测;而[C6mim]Cl-[C8mim]Cl和[C6mim]Cl-[C12mim]Cl体系,其部分混合物毒性可用CA描述,因其组分的结合模式既有相似性又有相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物毒性 结合模式 预测模型 浓度加和模型 独立作用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斑马鱼毒理基因组学的化学品测试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志浩 彭颖 +2 位作者 王萍萍 夏普 张效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共10页
大量缺乏毒性信息的化学品最终进入环境水体,对人类及生态生物产生潜在的危害与风险。提高化学品生物毒性测试与评估技术的通量和效率,是实现毒害化学物质环境与生态健康风险防控的关键。作为一种可以实现高通量测试的脊椎动物模型,斑... 大量缺乏毒性信息的化学品最终进入环境水体,对人类及生态生物产生潜在的危害与风险。提高化学品生物毒性测试与评估技术的通量和效率,是实现毒害化学物质环境与生态健康风险防控的关键。作为一种可以实现高通量测试的脊椎动物模型,斑马鱼胚胎测试在化学品的毒性评估中应用广泛。随着组学技术的发展,毒理基因组学可有效提取毒害化学品致毒过程中干扰生物学通路的信息。这些机制信息可用于对单物质或复合污染物生物毒性的筛选和预测。本文综述了不同斑马鱼胚胎测试技术在化学品毒性筛选评估管理与水环境复合污染毒性监测中的发展和应用,详细介绍了一种新型斑马鱼胚胎简化转录组学技术的方法流程和优势,并探讨了综合斑马鱼胚胎毒性测试、行为分析和组学等不同测试技术在化学品毒性测试、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污染 斑马鱼 毒性测试 毒性预测 转录组学 生物学通路
下载PDF
番茄、芦苇、水杉、皂荚粗提液与辛硫磷、氯氰菊酯混用对赤拟谷盗杀灭作用的初步试验
17
作者 杨从军 张新刚 +3 位作者 史冠莹 杨凌云 陶科 侯太平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6-619,共4页
赤拟谷盗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储粮害虫,防治困难。本文采用浸渍法测定了番茄茎叶、芦苇全株、水杉叶、皂荚果实等4种植物材料水提液与两种杀虫剂混用对赤拟谷盗的毒力效应。结果表明,各提取液与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5%氯氰菊酯乳油50... 赤拟谷盗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储粮害虫,防治困难。本文采用浸渍法测定了番茄茎叶、芦苇全株、水杉叶、皂荚果实等4种植物材料水提液与两种杀虫剂混用对赤拟谷盗的毒力效应。结果表明,各提取液与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5%氯氰菊酯乳油500倍液以不同比例混配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药液与植物提取液以4∶1、1∶1体积比混配时,增效作用显著,是赤拟谷盗防治措施的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拟谷盗 番茄 芦苇 水杉 皂荚 辛硫磷 氯氰菊酯 混用毒力
下载PDF
均分等效面设计法的建立及其用于三组分混合物等效面的构建
18
作者 葛会林 陶珊珊 +2 位作者 朱祥伟 袁宏球 吕岱竹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8-139,共12页
等效线与等效面在化学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评价方面具有综合、直观、有效等特点。但目前等效面尚无有效的绘制方法,主要原因是三元混合物组分浓度配比缺乏有效、直观的试验设计方法。根据三组分混合物等效面的三角形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 等效线与等效面在化学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评价方面具有综合、直观、有效等特点。但目前等效面尚无有效的绘制方法,主要原因是三元混合物组分浓度配比缺乏有效、直观的试验设计方法。根据三组分混合物等效面的三角形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均分等效面设计(EESD)方法用于三元组分浓度配比试验设计。最终,得到了组分的9个毒性单位(EC50)比,分别是1:1:7、4:1:4、2:2:5、1:4:4、7:1:1、5:2:2、4:4:1、2:5:2、1:7:1。按照惯例还增加一个毒性单位比1:1:1的等毒性浓度比混合物射线。组分两两混合按照直接均分射线法进行毒性单位比1:5、2:4、3:3、4:2、5:1设计15个二元混合物射线。单个组分在浓度轴上的3个ECx点构成了等效面的3个顶点。这28个等效点采用基于三角形的3次插值得到混合物x%效应的观测等效面。基于EESD构建了[BMIM]BF4、灭多威、敌敌畏的混合物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效应为80%、50%、20%的等效面。等效面分析表明,除了1:1:7混合物射线在80%与50%效应时为拮抗作用外,三元混合物体系总体上为加和作用。同时给出了三元混合物EESD方法设计的一般规则。EESD方法可有效用于三元组分的浓度配比优化设计与三维等效面的绘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分等效面设计 混合物毒性 浓度加和 协同/拮抗 等效面 等效线 乙酰胆碱酯酶
下载PDF
剂量-效应关系两种置信区间的比较 被引量:26
19
作者 朱祥伟 刘树深 +1 位作者 葛会林 刘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3-117,共5页
毒性实验存在随机误差,同时剂量-效应曲线(DRC)拟合也会产生误差.因此,合理表征剂量-效应关系及其置信区间非常重要.本研究在剂量-效应曲线非线性拟合基础上,阐述了构建拟合函数置信区间(FCI)与实验观测置信区间(OCI)的基本原理.并以对... 毒性实验存在随机误差,同时剂量-效应曲线(DRC)拟合也会产生误差.因此,合理表征剂量-效应关系及其置信区间非常重要.本研究在剂量-效应曲线非线性拟合基础上,阐述了构建拟合函数置信区间(FCI)与实验观测置信区间(OCI)的基本原理.并以对氯苯酚及等效应浓度比混合物为例,说明目前多数文献使用的FCI不能有效地描述真实毒性实验的不确定度,提出以OCI表征DRC,以求真实反映观测毒性效应的不确定度.利用剂量加和与独立作用模型预测了混合物毒性,并与OCI比较,得到混合物毒性作用类型.建议在分析混合物协同、拮抗、独立与加和作用时,应充分考虑O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剂量-效应曲线(DRC) 函数置信区间(FCI) 观测置信区间(OCI) 混合物毒性评价
下载PDF
4种环境雌激素对淡水鱼卵黄蛋白原诱导的混合物效应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晖 孔繁翔 +5 位作者 王世和 于洋 张民 陈美军 谭啸 钱善勤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005-2011,共7页
在个体水平上阐明环境雌激素类化合物对易受影响生物的联合毒性作用,探讨混合污染物联合作用和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鲫鱼血清卵黄蛋白原含量的相对变化和暴露浓度的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出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17β-雌二醇... 在个体水平上阐明环境雌激素类化合物对易受影响生物的联合毒性作用,探讨混合污染物联合作用和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鲫鱼血清卵黄蛋白原含量的相对变化和暴露浓度的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出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17β-雌二醇(E2)、双酚A(BPA)、辛基苯酚(OP)及其等毒性混合物产生雌激素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应用联合作用指数和相加作用模型研究4种环境雌激素的联合作用.各化合物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均以Weibull函数拟合效果最好,决定系数R2≥0.92;效应浓度值及其95%置信限通过自举抽样法得出,其中半效应浓度值EC50及其95%置信区间分别为0.007 9(0.006 8-0.010 0)、0.098 7(0.090 0-0.111 0)、63.50(56.58-70.62)和250.59(228.46-271.99)μg·L^-1.4种环境雌激素混合物效应通过相加作用模型预测在全剂量范围内与实验结果相一致,呈现相似联合作用.相加作用模型是在各个浓度反应水平上展示化合物联合作用的性质,是切实可行的联合作用研究方法,而混合物效应通过联合作用指数评价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雌激素 卵黄蛋白原 联合作用 混合物毒性指数 浓度相加 独立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