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年春季湖南两次混合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唐佳 姚蓉 +2 位作者 王晓雷 唐明晖 周长青 《干旱气象》 2017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5年春季湖南2次混合对流天气的环流配置、环境条件、雷达回波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月3日强对流过程("4·3"过程)属于暖平流强迫类,4月19日强对...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5年春季湖南2次混合对流天气的环流配置、环境条件、雷达回波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月3日强对流过程("4·3"过程)属于暖平流强迫类,4月19日强对流过程("4·19"过程)属于斜压锋生类。"上干下湿"的温湿层结、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明显的下沉有效位能、中等以上热力不稳定层结及强的深层垂直风切变为2次混合对流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的热、动力不稳定条件。不同之处,"4·19"过程的热力不稳定条件比"4·3"过程强,但动力不稳定条件比"4·3"过程弱。雷达产品显示,"4·3"过程的冰雹主要由超级单体风暴所致,雷暴大风由线状对流风暴引起,积层混合性降水回波所产生的"列车效应"导致湘东北极端暴雨发生;"4·19"过程受超级单体风暴影响产生冰雹、雷暴大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对流 环流配置 热力不稳定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方腔内混合对流换热的数值研究与模型实验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云龙 任建勋 +1 位作者 梁新刚 过增元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60-63,共4页
为研究方腔内混合对流向受迫对流过渡的临界参数,通过数值模拟和模型实验,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的流场、温度场,并将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通过一系列的数值计算,取得了均匀通风方式时混合对流处于受迫对流占优状态、自然对流... 为研究方腔内混合对流向受迫对流过渡的临界参数,通过数值模拟和模型实验,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的流场、温度场,并将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通过一系列的数值计算,取得了均匀通风方式时混合对流处于受迫对流占优状态、自然对流受到抑制时的特征参数,指出描述方腔内混合对流的特征参数Gr/Ren中的n不等于2,并发现当自然对流引起的旋涡消失时,自然对流对换热仍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对流 对流辐射耦合 换热 方腔 数值方法
原文传递
地板辐射供冷系统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3
作者 金星 张小松 +1 位作者 曹熔泉 曹毅然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2-737,共6页
建立了复合介质地板辐射供冷的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容积法对地板层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地板总热流中对流热流所占比例较小,自然对流下,对流热流占总热流的8%~11%,而通风下占11%~15%;相比于自然对流,通风可以提高对流热... 建立了复合介质地板辐射供冷的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容积法对地板层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地板总热流中对流热流所占比例较小,自然对流下,对流热流占总热流的8%~11%,而通风下占11%~15%;相比于自然对流,通风可以提高对流热流35%以上,但由于室内舒适性对风速的限制,而且对流热流在总热流中所占比例也较小,同时由于通风引起地板表面温度升高,辐射热流减少,因此地板辐射供冷能力增加很小;由于舒适性及结露等条件的限制,地板辐射最大供冷能力约为50W/m^2,因此对于某些冷负荷较大的房间,还需采用其它的辅助供冷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板辐射供冷 供冷系统 数值模拟 辐射热流 自然对流 供冷能力 通风 舒适性 有限容积法 限制 温度升高 数学模型 模拟结果 供冷方式 复合介质 温度场 冷负荷 条件 室内 结露
下载PDF
管道倾斜角度对超临界CO_2管内换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传勇 徐进良 +1 位作者 王晓东 张伟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522-1528,共7页
在恒热流加热工况下,对超临界CO2在不同倾角的微细圆管内混合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FLUENT软件分析了不同倾角时管内截面温度、轴向速度、二次流、上母线传热系数、周向壁面温度和Nuw的变化规律,并引入相对二次流动能定量表示二... 在恒热流加热工况下,对超临界CO2在不同倾角的微细圆管内混合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FLUENT软件分析了不同倾角时管内截面温度、轴向速度、二次流、上母线传热系数、周向壁面温度和Nuw的变化规律,并引入相对二次流动能定量表示二次流强度。研究发现:倾斜管内顶部流体温度高于底部,周向Nuw在底部高于顶部,速度分布不是中心对称且其峰值出现在管中心轴线下侧;浮升力引发的二次流先增大后减小,且在靠近入口处达到峰值;倾斜管内上母线温度高于下母线,上母线传热系数在拟临界温度附近达到峰值。通过水平管中浮升力判据,得到了浮升力对对流换热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混合对流 超临界CO_2 浮升力
下载PDF
内插式太阳能真空管空气集热器性能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袁颖利 李勇 +1 位作者 代彦军 王如竹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3-708,共6页
建立了内插管式真空管空气集热器管内空气流动与换热的三维瞬态模型,该模型能够反映真空管吸热层表面辐射热流随时间和各微元位置不同而变化的特点。对不同工况下集热器的主要性能参数及内插管与真空管吸热体表面的温度分布进行预测。... 建立了内插管式真空管空气集热器管内空气流动与换热的三维瞬态模型,该模型能够反映真空管吸热层表面辐射热流随时间和各微元位置不同而变化的特点。对不同工况下集热器的主要性能参数及内插管与真空管吸热体表面的温度分布进行预测。同时对横双排内插管式真空管空气集热器进行实验研究,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分析了不同工况下集热器的集热温度、瞬时集热效率、热损系数等性能参数,该集热器春夏季在30~80℃的集热温度范围内,集热效率在50%~70%之间,热损系数集中在2~6W/(m^2·K)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插管 太阳能真空管 空气集热器 性能分析 AIR THERMAL PERFORMANCE 性能参数 热损系数 理论和实验相结合 集热效率 温度分布 插管式 流动与换热 吸热 温度范围 瞬态模型 实验研究 工况 辐射热流 体表面
下载PDF
管内超临界压力水的混和对流换热 被引量:11
6
作者 徐峰 郭烈锦 白博峰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6-79,共4页
本文利用FLUENT6.0软件,数值研究了超临界压力下水在光管内作层流流动和换热特性,着重考察了重力引 起的二次流的影响。研究发现垂直管中由于浮力作用,速度曲线不再是抛物线,而成M状,并在壁面附近出现峰值;重 力作用下,物性的剧烈变化... 本文利用FLUENT6.0软件,数值研究了超临界压力下水在光管内作层流流动和换热特性,着重考察了重力引 起的二次流的影响。研究发现垂直管中由于浮力作用,速度曲线不再是抛物线,而成M状,并在壁面附近出现峰值;重 力作用下,物性的剧烈变化在水平管垂直流动方向引起了很强的二次流,从而影响了阻力特性和换热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 拟临界 混和对流 二次流 换热
下载PDF
多孔介质方腔内混合对流格子Boltzmann模拟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婷婷 高强 +2 位作者 陈建 徐洪涛 杨茉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46,共8页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对多孔介质方腔内的混合对流现象进行研究.方腔内部中心有一发热圆,径宽比D/L=0.4,冷流体从方腔左下角入口流进,从方腔左上角出口流出,四周壁面绝热.在普朗特数Pr=0.71和格拉晓夫数Gr=1.4×10~4时,分析理查...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对多孔介质方腔内的混合对流现象进行研究.方腔内部中心有一发热圆,径宽比D/L=0.4,冷流体从方腔左下角入口流进,从方腔左上角出口流出,四周壁面绝热.在普朗特数Pr=0.71和格拉晓夫数Gr=1.4×10~4时,分析理查德森数Ri和达西数Da对发热圆表面平均努赛尔数Nu的影响.结果表明:Ri数位于10-3~10范围内,Nu随Ri的增大而减小.Da越大,Ri对Nu的影响越显著;Da数位于10-5~10-2范围内,强制对流占主导的情况下(Ri≤0.1),Nu随着多孔介质的Da的增大而增大.自然对流占主导的情况下(Ri=10),Nu对Da的变化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方腔 混合对流 格子BOLTZMANN模拟
下载PDF
方腔内自然对流与混合对流的有限差分格子Boltzmann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阳海成 杨帆 郭雪岩 《力学季刊》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3-44,共12页
基于有限差分法,建立了贴体坐标系下求解流体流动和传热的双分布格子Boltzmann模型.在密度分布函数和温度分布函数对应的离散速度方程中,时间项采用四阶Runge-Kutta法离散,空间离散采用二阶迎风和二阶中心差分的混合形式.采用此模型分... 基于有限差分法,建立了贴体坐标系下求解流体流动和传热的双分布格子Boltzmann模型.在密度分布函数和温度分布函数对应的离散速度方程中,时间项采用四阶Runge-Kutta法离散,空间离散采用二阶迎风和二阶中心差分的混合形式.采用此模型分别对瑞利数为10^3、10^4、10^5、10^6的方腔自然对流以及理查森数为0.1、1、10的方腔混合对流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流体速度与温度分布的典型特征,得到的努塞尔数也与基准解高度吻合.计算结果表明了本文采用的数值方法和计算程序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差分格子Boltzmann 双分布 自然对流 混合对流
下载PDF
荒煤气上升管余热回收装置的传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东伟 郁鸿凌 +2 位作者 惠建明 耿秋红 李瑞阳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8-61,74,共5页
2台不同导流角度的新型螺旋夹套式余热回收装置用于4.3m焦炉上升管进行传热特性实验研究,测试了荒煤气在一个结焦周期内的温度波动及总体传热效果.结果表明,荒煤气的温度随着结焦时间呈现周期性波动,最高可达825℃,荒煤气温度波动对传... 2台不同导流角度的新型螺旋夹套式余热回收装置用于4.3m焦炉上升管进行传热特性实验研究,测试了荒煤气在一个结焦周期内的温度波动及总体传热效果.结果表明,荒煤气的温度随着结焦时间呈现周期性波动,最高可达825℃,荒煤气温度波动对传热量的影响较大,但对总体传热系数影响不大.稳定氮气侧流量190m3/h,入口温度30℃,91#装置(导流角度4°)的havg为30.23 W/(m2·℃),92#装置(导流角度3°)的havg为25.2 W/(m2·℃).针对荒煤气的流动特性和本实验装置结构特点所提出的传热模型同实验数据匹配较好,最大相对误差控制在±2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煤气 螺旋夹套管 混合对流 焦炉
下载PDF
超临界压力RP-3在竖直细圆管内混合对流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贾洲侠 徐国强 +2 位作者 闻洁 龙晓东 王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157,共6页
研究了超临界压力下碳氢燃料航空煤油RP-3在竖直细圆管内混合对流,分析了浮升力及热物性对碳氢燃料在垂直管中对流换热的影响。实验中控制热流密度从200~500 k W/m2变化,进口压力变化范围为3~5 MPa,进口雷诺数从5000~10500范围内变... 研究了超临界压力下碳氢燃料航空煤油RP-3在竖直细圆管内混合对流,分析了浮升力及热物性对碳氢燃料在垂直管中对流换热的影响。实验中控制热流密度从200~500 k W/m2变化,进口压力变化范围为3~5 MPa,进口雷诺数从5000~10500范围内变化。研究表明:在向上流动情况中进口段存在较为明显的入口效应,换热出现恶化现象,而在向下流动中未出现;对于向上和向下流动,由于热物性的综合影响,换热系数沿流动方向增大;在较低进口雷诺数(Re=5 700)时,对于向下流动,随着浮升力影响的增大,浮升力改变了流体径向速度分布,出现了换热强化;在较高进口雷诺数(Re=10 500)时,浮升力对换热的影响依然显著;判别式Bo*数小于5.6×10-7未能预测浮升力对碳氢燃料换热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对流 热物性 超临界 RP-3 浮升力
下载PDF
耦合墙体扩散的室内双扩散混合对流输运过程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文 赵福云 +1 位作者 汤广发 刘娣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2-18,61,共8页
研究了建筑墙体传热传质与气流流动综合作用下室内双扩散混合对流过程,介绍了整体求解流体固体区域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污染物组分守恒方程及热函数和质函数方程的数值方法,分析了送风强度、热源强度、污染源强度及墙体热质扩... 研究了建筑墙体传热传质与气流流动综合作用下室内双扩散混合对流过程,介绍了整体求解流体固体区域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污染物组分守恒方程及热函数和质函数方程的数值方法,分析了送风强度、热源强度、污染源强度及墙体热质扩散性能对室内混合对流过程的影响,采用流线、热线与质线反映了热和污染物在墙体和建筑室内的输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对流 双扩散 墙体 耦合传热传质 热线 质线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水平管内层流混合对流换热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传勇 徐进良 +1 位作者 王晓东 张伟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4-29,共6页
为得到二次流对换热的强化作用,对恒壁温冷却工况下,超临界二氧化碳在水平微细圆管内的混合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重力水平、冷壁面温度、入口雷诺数Re等参数变化时管道壁面的传热系数,管内浮升力引发的二次流、范宁摩擦系数... 为得到二次流对换热的强化作用,对恒壁温冷却工况下,超临界二氧化碳在水平微细圆管内的混合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重力水平、冷壁面温度、入口雷诺数Re等参数变化时管道壁面的传热系数,管内浮升力引发的二次流、范宁摩擦系数沿管道的变化规律,引入相对二次流动能将二次流的强度定量表示出来。研究发现管内流体顶部温度高于底部,上母线传热系数远高于下母线且在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拟临界温度附近达到峰值,二次流及范宁摩擦系数在入口区域变化最剧烈,重力加速度对管内流场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层流 混合对流 浮升力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三维动态混合对流过程中的温度均匀性分析及实验验证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光 吴静怡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0-734,共5页
以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维动态混合对流过程中的温度场发展规律,并定量地分析了在Re=1×10~5,Cr=±3.36×10^(12),Pr=0.7,L/H=3/4条件下矩形腔体内温度均匀性的动态变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相同大小... 以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维动态混合对流过程中的温度场发展规律,并定量地分析了在Re=1×10~5,Cr=±3.36×10^(12),Pr=0.7,L/H=3/4条件下矩形腔体内温度均匀性的动态变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相同大小的Grashof数和Reynolds数,当Gr>0时,腔体内有着更高的升/降温速率,而其升/降温过程中的整体温度不均度则高于Gr<0时的换热过程。当Gr>0时,竖直方向的温度不均匀度是影响腔体内温度均匀性的主导因素(σ_(竖直)》σ_(水平));而当Gr<0时,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温度不均匀度共同影响腔体内的温度均匀性(σ_(竖直)≈σ_(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对流 浮升力 温度均匀性 动态模拟 实验验证
原文传递
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垂直光管内的传热特性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良 朱兵国 +1 位作者 吴新明 徐进良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4487-4496,共10页
通过实验和模拟方法,研究超临界CO2在恒定热流的垂直光管内的传热特性。实验段内径为10mm,全长2m;从实验数据中选取4个工况进行模拟研究,经过模型对比后选用SST k-w湍流模型模拟工质的传热传质过程;分别定义了正常传热和传热恶化现象,... 通过实验和模拟方法,研究超临界CO2在恒定热流的垂直光管内的传热特性。实验段内径为10mm,全长2m;从实验数据中选取4个工况进行模拟研究,经过模型对比后选用SST k-w湍流模型模拟工质的传热传质过程;分别定义了正常传热和传热恶化现象,并对超临界流体的物性变化进行分析。流动热加速对于传热的影响显著,流体大比热区在径向截面上的位置与流体的主流温度可以作为判定传热恶化是否发生的依据。正常传热工况,在主流温度到达拟临界温度前,大比热区集中在过渡区中;当传热恶化现象出现时,主流温度与拟临界温度之差较大,大比热区已从过渡区移向核心区,导致雷诺切应力降低和湍流强度削弱,直到雷诺切应力方向改变,传热效果开始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数值模拟 传热 传热恶化 混合对流
下载PDF
槽式太阳能集热器内耦合换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陶于兵 何雅玲 刘迎文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543-1545,共3页
对槽式太阳能集热器内的耦合换热过程建立了统一求解模型,推导了无量纲控制方程,并进行了耦合求解。结果表明:随Ra增加,管内自然对流形成的涡逐渐向右侧管壁方向移动,等温线中心向下偏移;环形空间内自然对流形成的涡向顶部移动,等温线... 对槽式太阳能集热器内的耦合换热过程建立了统一求解模型,推导了无量纲控制方程,并进行了耦合求解。结果表明:随Ra增加,管内自然对流形成的涡逐渐向右侧管壁方向移动,等温线中心向下偏移;环形空间内自然对流形成的涡向顶部移动,等温线向下偏转;随管径比增加,管内的混合对流换热系数增加,管外环形空间的换热系数减小。内管内外表面的温度梯度及局部换热系数均随着角度的增加而增加。在θ=π/4和θ=π/2的截面内,环形空间中间区域内温度沿半径方向不降反升,出现偏转;而在θ=3π/4和θ=π的截面内,圆管内部中间区域内的温度沿着径向不升反降,也出现偏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集热器 混合对流 耦合换热 数值模拟
下载PDF
Impact of Cattaneo-Christov Heat Flux in the Nanofluid Flow over an Inclined Permeable Surface with Irreversibility Analysis
16
作者 Muhammad Ramzan Hina Gul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4年第4期1582-1595,共14页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magnetohydrodynamic nanofluid flow over an inclined permeable surface influenced by mixed convection, and Cattaeo-Christov heat flux. The heat transfer analysis is performed in the presence of...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magnetohydrodynamic nanofluid flow over an inclined permeable surface influenced by mixed convection, and Cattaeo-Christov heat flux. The heat transfer analysis is performed in the presence of a heat source/sink and thermal stratification. To gauge the energy loss during the process, an irreversibility analysis is also performed. A numerical solution to the envisaged problem is obtained using the bvp4c package of MATLAB. Graphs are drawn to assess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arising parameters against the associated profi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n augmentation in the magnetic field and nanomaterial volume fraction results in an enhancement in the temperature profile. A strong magnetic field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fluid velocity. The behavior of the Skin friction coefficient against the different estimates of emerging parameters is discussed.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fluid Flow Cattaneo-Christov Heat Flux Permeable Surface mixed convection Heat Source/Sink Thermal Stratification
下载PDF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Nanofluid-Filled Porous Medium
17
作者 Dalel Helel Noureddine Boukadida 《Advances in Nanoparticles》 CAS 2024年第3期29-44,共16页
In this work, we numerically study the laminar mixed convection of fluid flow in a vertical channel filled with porous media during the drying process. The porous medium, modeled as a vertical wall, consists of solid ... In this work, we numerically study the laminar mixed convection of fluid flow in a vertical channel filled with porous media during the drying process. The porous medium, modeled as a vertical wall, consists of solid and nanofluid phase (Water-Al2O3 or Water-Cu), as well as a gas phase. The established model is developed based on Whitaker’s theory and resolved by our numerical code using Fortran. Results principally show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physical parameters, such as nanoparticle volume fraction,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saturation o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on the drying process. This study brings the effect of the presence of nanofluids in porous media. It contributes not only to our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drying processes but also provides practical insights that can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efficient and sustainable drying technologie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ed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NANOFLUID DRYING Porous Media
下载PDF
Hybrid Effects on MHD Mixed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Flow through a Sloped Plate in Existence of Nanofluid-Saturated Porous Medium
18
作者 Md. Nasir Uddin Abdul Halim Bhuiyan +1 位作者 Zahurul Islam Tahmina Tahrim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4年第9期3037-3052,共16页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heat, mass, and boundary layer assumptions-based nanoparticl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hybrid effects of using MHD in conjunction with mixed convective flow through a sloped vertical p...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heat, mass, and boundary layer assumptions-based nanoparticl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hybrid effects of using MHD in conjunction with mixed convective flow through a sloped vertical pore plate in the existence of medium of porous.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rmo-diffusion, injection-suction, and viscous dissipation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addition to an equally distributed magnetic force utilized as well in the completely opposite path of the flow. By means of several non-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the momentum, energy, concentration, and nanoparticle volume fraction equations under investigation are converted in terms of nonlinear boundary layer equations and computationally resolved by utilizing the sixth-order Runge-Kutta strategy in combination together with the iteration of Nachtsheim-Swigert shooting procedure. By contrasting the findings produced for a few particular examples with those found in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the correctness of the numerical result is verified, and a rather good agreement is found. Utilizing various ranges of pertinent factors, computing findings are determined not only regarding velocity, temperature, and concentration as well as nanoparticle fraction of volume but also concerning with local skin-friction coefficient, local Nusselt and general Sherwood numbers associated with nanoparticle Sherwood number.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demonstrate that increasing the fluid suction parameter decreases the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of the flow field in conjunction with concentration and has a variable impact on the nanoparticle fraction of volume, despite an increasing behavior in the local skin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local Nusselt as well as general Sherwood numbers and an increasing behavior in the local nanoparticle Sherwood number. Furthermore, enhancing a Schmidt number leads to a reduction in the local nanoparticle Sherwood number and a rise in the nanoparticle proportion of volume. Along with concentration, it also redu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brid Effects mixed convection MHD NANOFLUID Viscous Dissipation
下载PDF
混合对流作用下通风小室内流动换热的数值模拟
19
作者 周绍荣 楚惠东 陈汉平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0年第1期14-17,共4页
本文对一个侧壁受定热流作用的通风小室在两种气流组织型式下的混合对流换热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 ,计算得到了流场 ,温度场及混合对流条件下室内的换热情况等随雷诺数Re和瑞利数Ra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混合对流 通风小室 气流组织 节能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垂直矩形通道内混合对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种道彤 刘继平 +1 位作者 严俊杰 周志杰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4-816,共3页
通过实验研究了内置均匀加热板的垂直矩形通道入口段混合对流换热的温度场和阻力特性。实验分别针对同向流动和反向流动两种情况进行了研究,其中Re=329-5565,Gr=9.7×105-7.7×106。通过实验得到了矩形通道内混和对流换热的... 通过实验研究了内置均匀加热板的垂直矩形通道入口段混合对流换热的温度场和阻力特性。实验分别针对同向流动和反向流动两种情况进行了研究,其中Re=329-5565,Gr=9.7×105-7.7×106。通过实验得到了矩形通道内混和对流换热的总体平均Nusselt数和压力损失的变化规律。实验表明固体壁面的导热对总体换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平均Nusselt数随Re的增加而增加; Re<1000时反向流动的Nusselt数大于同向流动时Nusselt数,Re>1800时二者相差很小。压力损失与Re近似为乘幂关系,且随热流密度变化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对流 矩形通道 NUSSELT数 阻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