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赤道行星波对西赤道太平洋暖池热传播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石强 许建平 朱伯康 《东海海洋》 2003年第3期1-13,共13页
利用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试验(TOGA)期间(1980~1996年)热带大气海洋观测阵(TAO)的长期浮标资料,分析了赤道行星波对西赤道太平洋暖池热传播的作用。结果表明,西赤道太平洋暖池纬向热传播主要出现在次表层水体中,并沿温跃层向东传播;而... 利用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试验(TOGA)期间(1980~1996年)热带大气海洋观测阵(TAO)的长期浮标资料,分析了赤道行星波对西赤道太平洋暖池热传播的作用。结果表明,西赤道太平洋暖池纬向热传播主要出现在次表层水体中,并沿温跃层向东传播;而向西传播的季节热结构变化主要出现在中、西赤道太平洋的混合层中;驻波型传播在西赤道太平洋主要出现于温跃层,在中赤道太平洋主要出现于混合层和温跃层,在东赤道太平洋主要出现于混合层。在平均条件下,赤道太平洋上层水温纬向热传播信号以驻波型和东传型较强,西传型较弱。赤道Kelvin波压力分量贯穿西、东赤道太平洋并向东输送暖池热能,纬向流分量的热输送主要出现在西赤道太平洋;Rossby波压力分量的热输送主要出现在东、中赤道太平洋;混合Rossby重力波激发纬向流的热输送作用比相应温跃层扰动强。在平均条件下,赤道太平洋上层水温的驻波型变化制约了西赤道太平洋暖池热量的持续向东输送,因此形成了赤道太平洋水温的正常季节变化形态。当水温的驻波型变化减弱而东传型变化加强时,随后将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行星波 赤道Kelvin波 rossby 混合rossby重力波 热量 西赤道太平洋暖池
下载PDF
冬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生成与热带东风扰动的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何洁琳 管兆勇 +1 位作者 万齐林 王黎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3-174,共12页
利用合成技术对1995—2006年冬季(11月—次年2月)生成在西北太平洋上的34个热带气旋(tropicalcyclone,TC)个例进行分析,研究冬季西北太平洋TC生成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结果表明:冬季TC生成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型为东风波西传型;... 利用合成技术对1995—2006年冬季(11月—次年2月)生成在西北太平洋上的34个热带气旋(tropicalcyclone,TC)个例进行分析,研究冬季西北太平洋TC生成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结果表明:冬季TC生成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型为东风波西传型;北半球冬季对流层低层出现的跨赤道气旋对是冬季北半球TC形成的重要特征;太平洋中部赤道混合Rossby重力波西北传,与强对流中心重合,性质转为"热带低压型扰动",为冬季热带气旋生成提供扰动源。对合成TC初始场的涡动扰动动能的收支分析表明,涡动有效位能和正压不稳定转换为TC形成提供了能量,这两种能量分别与积云对流加热和水平不均匀气流有关。正压不稳定能量转换为动能主要位于对流层中下层,而扰动有效位能的转换主要位于对流层中上层。低层热带东风波动从平均气流中获得正压不稳定能量,并与强积云对流耦合,热力和动力共同作用下形成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东风波 赤道混合rossby重力波 大尺度环流 冬季
下载PDF
切变基流对赤道大气波动稳定性的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沈新勇 赵南 +1 位作者 何金海 宇婧婧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2-469,共8页
在赤道β平面近似条件下,使用纬向切变基流下线性化Boussinesq方程组,分析了在纬向切变基流下几种赤道大气波动的稳定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本气流的水平切变对赤道大气波动起到不稳定的作用,但是对赤道大气Kelvin波的频率、稳定性以... 在赤道β平面近似条件下,使用纬向切变基流下线性化Boussinesq方程组,分析了在纬向切变基流下几种赤道大气波动的稳定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本气流的水平切变对赤道大气波动起到不稳定的作用,但是对赤道大气Kelvin波的频率、稳定性以及传播的相速度并不起作用。基本气流的水平切变使得相对于基本气流向东传播的重力惯性内波相速度减慢,而使得相对于基本气流向西传播的重力惯性内波的相速度加快,却造成相对于基本气流向西传播的Rossby波相速度减慢。基本气流的水平切变对于对赤道混合Rossby-重力惯性内波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纬向波数k值的范围大小。当纬向波数k值较小时,基流的水平切变使得相对于基本气流向西传播的混合Rossby-重力惯性内波相速度加快;而当纬向波数k值较大时,则使得相对于基本气流向西传播的混合Rossby-重力惯性内波相速度减慢。在半地转近似下,风速水平切变的存在,会使得波长较大(纬向波数k→0)的赤道Rossby波相对于基本气流向西传播的相速度减慢;而风速垂直切变的存在,必然会引起这种波长较大(k→0)的Rossby波出现不稳定增长,同样也会造成赤道Rossby波相对于基本气流向西传播的相速度减慢。最后通过扰动发展能量方程,说明了基本气流的水平切变和垂直切变可以为扰动的发展提供能量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基流 赤道rossby 混合rossby-重力惯性内波 稳定性
下载PDF
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流速20d振荡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凡 吴德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33-341,共9页
通过对1985年1月1日—1986年12月31日沿赤道5个锚定浮标站表层流速资料的分析,发现在140°W与108°W之间表层流速v存在一周期约为20d的显著振荡。该振荡是由波长约2000km、以1.15-1.23m/s的波速向西传播的波动引起的。该波动... 通过对1985年1月1日—1986年12月31日沿赤道5个锚定浮标站表层流速资料的分析,发现在140°W与108°W之间表层流速v存在一周期约为20d的显著振荡。该振荡是由波长约2000km、以1.15-1.23m/s的波速向西传播的波动引起的。该波动被推断为第二斜压模态混合Rossby惯性重力波。带通滤波和低通滤波结果表明,以110°W测站为例,20d振荡流速构方根为21.8cm/s(纬向)和22.1cm/s(经向);单一流速振幅的特征值为30-50cm/s,最大振幅可达70cm/s;u季节变化的均方根小于17cm/s,v无明显季节变化。年平均流速通常小于5cm/s。以上各统计量表明,20d周期波动引起的v振荡在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流速变化中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d振荡 表层流速 赤道 太平洋 海流 罗斯欠波
下载PDF
基本气流对赤道Rossby波和重力波的影响
5
作者 周小刚 钟中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21-427,共7页
应用考虑基本气流作用的赤道β平面线性模式,分析了基本气流对赤道Rossby波和重力波的影响.分析表明,基本西风气流中西传的赤道Rossby波和西传重力波仍有混合现象,基本西风气流将使Rossby波出现不稳定增长,而基... 应用考虑基本气流作用的赤道β平面线性模式,分析了基本气流对赤道Rossby波和重力波的影响.分析表明,基本西风气流中西传的赤道Rossby波和西传重力波仍有混合现象,基本西风气流将使Rossby波出现不稳定增长,而基本东风气流中的Rossby波和重力波是完全可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气流 重力波 波动不稳定 罗斯贝波
下载PDF
混合Rossby惯性重力波致Lagrange余流
6
作者 王凡 吴德星 +1 位作者 冯士筰 侍茂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8-177,共10页
基于在一个连续层化条件下热带海洋波动的弱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中建立的最低阶 Lagrange余流动力学模型及由此导出的赤道波致Lagrange余流的一般解,导出了混合Rossby 惯性重力波第一斜压模态导致的最低阶Lagr... 基于在一个连续层化条件下热带海洋波动的弱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中建立的最低阶 Lagrange余流动力学模型及由此导出的赤道波致Lagrange余流的一般解,导出了混合Rossby 惯性重力波第一斜压模态导致的最低阶Lagrange余流的表达式。从中发现,该波可产生纬 向、经向和铅垂方向的Lagrange余流,其中水平分量与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流速的年平均值 (约5cm/s)同量级;纬向和铅垂向余流关于赤道正对称,经向余流关于赤道反对称,在赤道上 为零,因而不会造成跨赤道的质量净输运;余流量值不但与零阶波的振幅平方成正比,与零阶 波的频率也有关系5有振幅变化的混合波所导致的Lagrang e余流的经向结构与无振幅变化波 致余流不同。定性分析了该波致余流对赤道中、东太平洋环流与SST的影响,初步揭示该余流 的年际变化有利于赤道中、东太平洋 E1 Nino事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斯贝波 惯性重力波 余流 Laguange余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