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改良跗骨窦入路与传统跗骨窦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8月符合选择标准的53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1例,采用从腓骨长短肌腱下方...目的探讨改良跗骨窦入路与传统跗骨窦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8月符合选择标准的53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1例,采用从腓骨长短肌腱下方暴露距下关节后对骨折复位的改良跗骨窦入路)和对照组(32例,采用传统跗骨窦入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前B?hler角、Gissane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B?hler角、Gissane角及术后角度改善值;并使用VAS评分、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评价疗效。结果 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围手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未发生骨折移位、内固定失败、骨折畸形愈合等;所有患者均未行二期关节融合手术。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P=0.77)。两组术后2 d B?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术后2 d B?hler角、Gissane角及改善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及1年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24 h及1年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P=0.15);但观察组术后1年SF-36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08,P=0.04)。末次随访时,观察组2例、对照组8例患者出现距下关节僵硬或疼痛,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8,P=0.16)。结论采用改良跗骨窦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改良跗骨窦入路与传统跗骨窦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8月符合选择标准的53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1例,采用从腓骨长短肌腱下方暴露距下关节后对骨折复位的改良跗骨窦入路)和对照组(32例,采用传统跗骨窦入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前B?hler角、Gissane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B?hler角、Gissane角及术后角度改善值;并使用VAS评分、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评价疗效。结果 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围手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未发生骨折移位、内固定失败、骨折畸形愈合等;所有患者均未行二期关节融合手术。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P=0.77)。两组术后2 d B?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术后2 d B?hler角、Gissane角及改善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及1年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24 h及1年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P=0.15);但观察组术后1年SF-36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08,P=0.04)。末次随访时,观察组2例、对照组8例患者出现距下关节僵硬或疼痛,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8,P=0.16)。结论采用改良跗骨窦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