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微细通道流动沸腾换热干涸特性 被引量:9
1
作者 吴昊 柳建华 +3 位作者 张良 姜林林 丁杨 梁亚英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76-1682,共7页
针对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在微细通道内两相流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采用红外成像观测与传热系数实验研究,定量与定性地分析了热通量2~35 k W·m-2,饱和温度-10~10℃工况时,内径为1、2、3 mm圆管内的传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 针对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在微细通道内两相流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采用红外成像观测与传热系数实验研究,定量与定性地分析了热通量2~35 k W·m-2,饱和温度-10~10℃工况时,内径为1、2、3 mm圆管内的传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当质量流率增加时干涸起始干度逐渐降低,当质量流率小于临界值时,干涸现象结束之后,传热系数随着质量流率增加基本维持不变,而当质量流率大于临界值时,干涸现象结束之后,随着质量流率增加传热系数相应增加;随着管径增加,干涸发生的质量流率越小,临界热通量越大,同时管径越小传热系数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微细通道 两相流 成像 干涸
下载PDF
进出口方式对槽道流体分配和换热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刘东 蒋斌 刘明侯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54-59,共6页
针对平行小槽道的流量分配问题,设计了不同的进出口方式,并采用数值方法研究其对槽道散热器内流量分配和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出口方式对槽道散热器内流量分配特性影响很大;提出流量和换热不均匀系数来评价进出口方式的影响,发... 针对平行小槽道的流量分配问题,设计了不同的进出口方式,并采用数值方法研究其对槽道散热器内流量分配和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出口方式对槽道散热器内流量分配特性影响很大;提出流量和换热不均匀系数来评价进出口方式的影响,发现相同进出口方式下,流量不均匀系数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当槽道散热器流量相同时,顶部中间(UC)进出口形式的散热器内流量不均匀系数最小;当槽道面积一定时,流量不均匀系数随槽道个数增加而减小;流量一定时,槽道的表面温度不平均系数随加热功率的上升而增加;加热功率一定时,热阻随着流量的增加逐渐减小并趋于定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器 流量分配 不均匀系数 小槽道 压降 换热
原文传递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Pouch Lithium-ion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with Mini-Channels Cooling Plate Based on Heat 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 被引量:5
3
作者 REN Honglei JIA Li +3 位作者 DANG Chao YANG Chengliang JIA Hongyang LIU Junjie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3期816-829,共14页
An electrochemical thermal coupling model of lithium battery was established to study the heat 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 in this study.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at generation density of the battery incr... An electrochemical thermal coupling model of lithium battery was established to study the heat 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 in this study.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at generation density of the battery increased with the discharge rate.With the discharge process,the heat generation density of the battery increased continuously.With 2.5C discharge rate,the heat generation density at the end of discharge was 1.82 times of that at the beginning of discharge.The heat generation density at different areas of the battery was not uniform and 46%of the total ohmic heat was generated near the electrode tabs.A cooling plate with variable mini-channels was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temperature non-uniformity caused by the heat 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A cooling plate with uniform mini-channels was designed for compared experiment.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deionized water and refrigerant R141b and carried out with 1.5C,2C and 2.5C discharge rates.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oling plate with variable mini-channels had a better cooling performance in both single-phase and two-phase cooling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ion battery mini-channels cooling plate heat 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 thermal management
原文传递
多孔肋细小通道热沉内流动的孔隙尺度模拟 被引量:2
4
作者 高武焕 徐向华 梁新刚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87-1496,共10页
泡沫金属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有望进一步提高细小通道热沉的流动换热性能.本文研究了多孔肋细小通道热沉中的充分发展流动.模拟基于拉盖尔-沃罗诺伊镶嵌方法构造多孔肋几何结构,使用直接模拟方法避免宏观方法中选择参数对结果的影响.本... 泡沫金属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有望进一步提高细小通道热沉的流动换热性能.本文研究了多孔肋细小通道热沉中的充分发展流动.模拟基于拉盖尔-沃罗诺伊镶嵌方法构造多孔肋几何结构,使用直接模拟方法避免宏观方法中选择参数对结果的影响.本研究得到孔隙率、填充率和雷诺数对速度分布和压降的影响规律,基于速度分布分析了填充率影响泊肃叶数的一般规律,并将模拟结果整理为经验关联式.本文还对比了宏观方法的模拟结果,讨论了宏观方法中等效黏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肋 细小通道 孔隙尺度模拟
原文传递
某数字T/R组件液冷冷板的改进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晓红 江建 《电子机械工程》 2016年第4期23-26,46,共5页
文中针对某数字T/R组件出现的局部过热问题,对原有液冷冷板进行改进设计。组件加工工艺由传统的铣削加工改为一体压铸成型,冷板流道改为铜管嵌装结构,并引入微通道散热技术,分别设计直齿微通道散热模块和菱形柱微通道散热模块。测试结... 文中针对某数字T/R组件出现的局部过热问题,对原有液冷冷板进行改进设计。组件加工工艺由传统的铣削加工改为一体压铸成型,冷板流道改为铜管嵌装结构,并引入微通道散热技术,分别设计直齿微通道散热模块和菱形柱微通道散热模块。测试结果表明:微通道散热模块对散热效果改善明显,可解决局部过热问题;引入微通道散热模块后冷板流阻有所增加,但在允许范围内;菱形柱微通道散热模块由于边界层重新发展和二次流的产生,散热效果比直齿微通道散热模块好,热流密度越高,改善效果越明显。文中数字T/R组件最终选用直齿微通道散热模块的流道结构。菱形柱微通道散热技术可在更高热流密度的情况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组件 液冷冷板 微通道 菱形柱
下载PDF
微小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的预测新模型
6
作者 付兴 李敏霞 +1 位作者 马一太 胡灿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91-995,1121,共6页
为了得到适用于微小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的预测方法,本文以近些年发表的9篇文献中的2924个实验数据点组成数据库,考虑到随着通道直径减小,表面张力对微小通道内两相流动和换热的影响起到主要作用,将Chen形式的换热模型中的核态沸腾和对... 为了得到适用于微小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的预测方法,本文以近些年发表的9篇文献中的2924个实验数据点组成数据库,考虑到随着通道直径减小,表面张力对微小通道内两相流动和换热的影响起到主要作用,将Chen形式的换热模型中的核态沸腾和对流换热两部分的修正系数进行了优化。沸腾抑制系数和对流增强系数由气相韦伯数、两相雷诺数、沸腾数、气泡抑制数等量纲为1数组成,反映出了表面张力、水力直径、流动条件、热力条件对于换热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拟合出的微小通道中沸腾换热的新模型,适于预测水力直径3 mm以下的细管道中CHF(临界热流密度)点以前的换热系数。与实验数据比较,新模型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通道 沸腾换热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微小通道内气体突扩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王玲 郭航 +2 位作者 俞坚 叶芳 马重芳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41-644,共4页
采用缝隙测压方法,测量了内径从0.245 mm到0.850 mm的三种不同面积比的微通道内氮气和氦气突扩时的局部阻力损失。结果表明,两种气体的局部阻力系数不同。在层流阶段,微通道内的两种气体突扩阻力系数都要高于常规管的值,氦气的突扩阻力... 采用缝隙测压方法,测量了内径从0.245 mm到0.850 mm的三种不同面积比的微通道内氮气和氦气突扩时的局部阻力损失。结果表明,两种气体的局部阻力系数不同。在层流阶段,微通道内的两种气体突扩阻力系数都要高于常规管的值,氦气的突扩阻力系数还高于氮气的阻力系数。而在湍流阶段,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突扩阻力系数随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而且通道面积比越小,突扩阻力系数增加的幅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突扩 局部阻力系数
下载PDF
细通道内气液段塞流的流体力学数值模拟
8
作者 李仁龙 吴艳阳 《低温与超导》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3-67,共5页
为研究细通道内气液段塞流的流体力学性质,对细通道内空气和水两相段塞流进行了数值模拟。以直径为1.6 mm的错流T型管为模型,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研究了气液流速、液相粘度和表面张力以及入口结构对段塞形成的影响,确定了气塞长度与... 为研究细通道内气液段塞流的流体力学性质,对细通道内空气和水两相段塞流进行了数值模拟。以直径为1.6 mm的错流T型管为模型,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研究了气液流速、液相粘度和表面张力以及入口结构对段塞形成的影响,确定了气塞长度与两相流率、液相粘度和表面张力有关。气塞长度随分散相流率和表面张力的增大而增大,随连续相流率增大而减小;液相粘度在低液速时对段塞长度有较大的影响;确定了段塞形成的挤压和剪切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D模拟 段塞流 多相流 细通道
原文传递
基于Taguchi方法的微小通道性能分析与参数优化
9
作者 刘少斌 齐宏 +2 位作者 余智强 何明键 于喜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409-6422,共14页
以高效、紧凑、轻质的航空燃油换热器为研究背景,对影响微小通道换热和压力性能的多种工况条件和结构参数进行探究和优化。应用Taguchi方法的正交实验设计和损失函数分析,得到不同因子对性能指标的贡献度和影响规律,并通过可加性检验证... 以高效、紧凑、轻质的航空燃油换热器为研究背景,对影响微小通道换热和压力性能的多种工况条件和结构参数进行探究和优化。应用Taguchi方法的正交实验设计和损失函数分析,得到不同因子对性能指标的贡献度和影响规律,并通过可加性检验证明结论具有统计显著性。结果显示,入口流速和通道流型对微小通道传热和压力性能的贡献度最大,通道流型选择圆柱旋涡发生器通道能获得最佳综合性能。此外发现,换热过程中工质的物性变化会影响普朗特数计算,导致多种传热压力性能和综合性能的评价指标有不同影响规律和不同优化参数组合,因此研究时需要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通道 Taguchi方法 正交实验 评价指标 优化设计 计算流体力学 数值分析
下载PDF
复合多孔介质流动特性的模型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志军 程惠尔 汤宇浩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85-389,共5页
本文针对壁面开槽复合多孔介质强化传热的实验条件 ,将整个流动区域划分为多孔介质填充区和纵向微槽区两个区域 ,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这种复合多孔介质结构的流动特性 ,考察了微槽宽度、深度等有关因素的影响 ,得到了与实验相一致的结果。
关键词 开槽板面 复合多孔介质 流动特性 模型分析
下载PDF
工字型散热器流阻-热阻的多目标优化设计
11
作者 刘松 钱自富 +3 位作者 李鹏 陈俊 冯帅 邓俊 《低温与超导》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72,共8页
针对一种工字型热沉结构,对比分析了传统微小流道和分形微小流道的传热与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分形流道相对于传统流道表现出更好的温度性能和流动特性;分形流道的底面最高温度和最高温差分别降低了7.8℃和7.9℃,流阻降低了91.7%。质量... 针对一种工字型热沉结构,对比分析了传统微小流道和分形微小流道的传热与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分形流道相对于传统流道表现出更好的温度性能和流动特性;分形流道的底面最高温度和最高温差分别降低了7.8℃和7.9℃,流阻降低了91.7%。质量流量对各PCB板最高温度和最高温差影响显著,敏感性超过90%,流道直径对压降影响达到89%,选取合理的参数配合区间有利于提升热沉的温控性能并降低系统的泵功耗。与传统微小流道和分形微小流道相比,优化后方案的总热阻分别降低了11.4%和6.7%,平均传热系数分别增加了66.3%和3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器件 热管理 工字型热沉 分形流道 多目标优化 传热强化
原文传递
微细通道气液两相流动换热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新奎 汪洋 +2 位作者 王小军 杨祺 张文瑞 《真空与低温》 2016年第5期249-253,共5页
随着微电子系统、航空、航天及军工领域仪器设备的高度集成化,高热流密度下的高效散热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微细通道沸腾换热装置以体积小、重量轻、散热量大等特点,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然而,对于微细通道内传热传质的机理待深... 随着微电子系统、航空、航天及军工领域仪器设备的高度集成化,高热流密度下的高效散热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微细通道沸腾换热装置以体积小、重量轻、散热量大等特点,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然而,对于微细通道内传热传质的机理待深入研究。介绍了微细通道内气液两相流流动与换热的最新研究进展,从两相流流型、制冷剂及通道截面形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梳理与归纳,提出未来发展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通道 气液两相流 沸腾换热
下载PDF
流体变物性对细矩形通道流动和传热的影响
13
作者 云和明 程林 王立秋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15-1917,共3页
以细矩形通道为研究对象,基于CFD的二次开发技术,采用流体固体共轭传热技术数值研究了流体变物性和入口平均物性对细矩形通道平均流动和平均传热特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流体变物性对细通道转捩雷诺数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微细通道的流动... 以细矩形通道为研究对象,基于CFD的二次开发技术,采用流体固体共轭传热技术数值研究了流体变物性和入口平均物性对细矩形通道平均流动和平均传热特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流体变物性对细通道转捩雷诺数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微细通道的流动和传热机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物性 细矩形通道 CFD 共轭传热
下载PDF
涡发生器对矩形截面螺旋细通道内液体传热与熵产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佩霖 林清宇 +2 位作者 艾鑫 冯振飞 李欢 《轻工机械》 CAS 2020年第1期28-34,共7页
为探究湍流状态下涡发生器对矩形截面螺旋细通道传热与熵产的影响,课题组采用RNGκ-ε湍流模型对内置5种不同涡发生器的螺旋细通道的传热和熵产进行了数值研究。选取的涡发生器结构为具有相同长宽高的矩形、棱形、椭圆形及2种放置方式... 为探究湍流状态下涡发生器对矩形截面螺旋细通道传热与熵产的影响,课题组采用RNGκ-ε湍流模型对内置5种不同涡发生器的螺旋细通道的传热和熵产进行了数值研究。选取的涡发生器结构为具有相同长宽高的矩形、棱形、椭圆形及2种放置方式不同的三角形。在热流密度300 k W/m^2和雷诺数Re 4500~12000的条件下,对内置不同涡发生器的螺旋细通道与光滑螺旋细通道的摩阻系数、努塞尔数、热阻和总熵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的雷诺数范围内,5种加入涡发生器结构的通道内流体努塞尔数、摩阻系数均大于光滑通道,热阻均低于光滑通道;当Re<7500时总熵产率均低于光滑通道,而7500<Re<12000时反之。几种涡发生器结构中矩形涡发生器结构能源利用率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涡发生器 螺旋细通道 矩形截面 RNGκ-ε湍流模型 熵产
下载PDF
小通道内两相流摩擦压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建龙 梁兴露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1-46,共6页
以氮气作为气相流体,分别采用纯水和乙醇为液相流体,对水平矩形小通道(d_(h)=1.2 mm)内的两相流压力降开展实验研究,同时采集了两相流压降数据,采用高速摄影仪对两相流流型进行了拍摄。根据流型解释了表面张力对摩擦压降的影响,并将均... 以氮气作为气相流体,分别采用纯水和乙醇为液相流体,对水平矩形小通道(d_(h)=1.2 mm)内的两相流压力降开展实验研究,同时采集了两相流压降数据,采用高速摄影仪对两相流流型进行了拍摄。根据流型解释了表面张力对摩擦压降的影响,并将均相流模型和分相流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验值进行了对比。得出如下结论:在较低折算流速下,均相流模型对实验结果的预测效果较好;分相流模型对于实验结果预测的整体性较好,其中预测效果最好的是Zhang计算模型。基于实验得到的Chisholm系数C和X之间的变化关系,同时考虑了流体物性对摩擦压降的影响,对Chisholm计算式进行了修正,新公式对实验压降有很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小通道 摩擦压降 气液两相流 实验研究 计算式
下载PDF
微细通道内液氮流动沸腾的流型特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付鑫 黄禹 +2 位作者 张鹏 齐守良 王如竹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01-306,共6页
采用高速摄像,得到内径为1.931mm、1.042mm、0.531mm的竖直上升圆管内液氮流动沸腾的主要流型为泡状流、弹状流、搅拌流和环状流;并且在1.042mm、0.531mm管内发现受限气泡流。并绘制流型图,分析表面张力,压力和管径对流型转变的影响。... 采用高速摄像,得到内径为1.931mm、1.042mm、0.531mm的竖直上升圆管内液氮流动沸腾的主要流型为泡状流、弹状流、搅拌流和环状流;并且在1.042mm、0.531mm管内发现受限气泡流。并绘制流型图,分析表面张力,压力和管径对流型转变的影响。表面张力是影响流型转变的重要物性参数,相对于空气—水的流型图,对应的弹状流/搅拌流,搅拌流/环状流流型转变线向较低的气体表观速度方向移动;而泡状流/弹状流的转变线向较高的气体表观速度方向移动。压力越高,相应的流型转变曲线向较低的气体表观速度方向移动。管径对流型转变有重要影响,随着管径的减小,相应的流型转变线向较低的气体表观速度方向移动。试验结果与通用的流型转变理论模型作比较,发现理论模型的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通道 液氮 流型 流动沸腾 高速摄像
下载PDF
微小通道换热器内流动沸腾换热与压降特性
17
作者 刘芳 杨志鹏 +1 位作者 袁卫星 任柯先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240-2249,共10页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微通道(1.91 mm×2.55 mm)换热器内R141b的流动沸腾换热与压降特性,分析了质量流量(9.8~16.3 kg·m^(-2)·s^(-1))、饱和压力(138 kPa、164 kPa、236 kPa)和热流密度(2.2~20 W·cm^(-2))影响换热系...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微通道(1.91 mm×2.55 mm)换热器内R141b的流动沸腾换热与压降特性,分析了质量流量(9.8~16.3 kg·m^(-2)·s^(-1))、饱和压力(138 kPa、164 kPa、236 kPa)和热流密度(2.2~20 W·cm^(-2))影响换热系数和摩擦压降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热流密度的增加,摩擦压降增大而换热系数先增加后减小;随饱和温度升高,摩擦压降降低但换热系数增大;随质量流量增大,摩擦压降增大,而且在高干度区换热系数随质量流量变化显著。实验结果与已有的沸腾换热关联式和均相压降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通道换热器R141b 流动沸腾 换热特性 压降特性
原文传递
多孔细径微肋管内CO_2流动蒸发换热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晓敏 汤英杰 +1 位作者 李辉 王维城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2期9-12,共4页
对亚临界二氧化碳在带有微肋的微细通道内的蒸发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段为长0.6 m,内径1.7 mm的八孔带0.16 mm高微肋的铝制扁管。实验中参数的变化为:蒸发温度1~15℃,质量流速100~300 kg/m^2s,热流密度1.67~8.33 kW/m^2,干度... 对亚临界二氧化碳在带有微肋的微细通道内的蒸发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段为长0.6 m,内径1.7 mm的八孔带0.16 mm高微肋的铝制扁管。实验中参数的变化为:蒸发温度1~15℃,质量流速100~300 kg/m^2s,热流密度1.67~8.33 kW/m^2,干度0.1~0.9.实验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在带有微肋的微细通道中的蒸发换热系数高于其在光滑微细通道内的换热。二氧化碳的流动蒸发换热系数主要受热流密度和蒸发温度的影响,基本上是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及蒸发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同时临界干度前移及滞后,而质量流速对换热系数的影响较弱;压力损失随质量流速和热流密度的增加以及蒸发温度的降低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流动蒸发 多孔细径微肋管 强化传热
下载PDF
平行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的重力无关性研究
19
作者 陈彬彬 董丽宁 +3 位作者 徐涛 王江 赵小翔 曹建光 《上海航天》 2016年第3期118-123,共6页
为验证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散热技术在空间的适用性,用实验方法研究了平行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的重力无关性。搭建了两相流体回路系统,设计了水力直径0.91mm、倒梯形截面的平行微细通道铜基热沉,通过电火花腐蚀技术在铜基加热器表面... 为验证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散热技术在空间的适用性,用实验方法研究了平行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的重力无关性。搭建了两相流体回路系统,设计了水力直径0.91mm、倒梯形截面的平行微细通道铜基热沉,通过电火花腐蚀技术在铜基加热器表面刻蚀制作微细通道,两者集成一体。由实验分析了-90°~90°不同重力倾角下微通道内的流动沸腾特性。结果发现:不同流量下不同重力倾角的微细通道的沸腾曲线基本吻合,临界热流值基本一致,表明微通道不仅强化换热能力,而且削弱了重力对沸腾换热的影响。实验结果处于文献中Bo准则和Fr准则的重力无关性区域内,验证了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具一定程度的重力无关特性,地面上测得的微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系数和临界热流等实验数据能安全有效用于空间环境的热控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通道 两相流体回路 流动沸腾 换热 重力无关 热沉 临界热流 Bo准则 Fr准则
下载PDF
小尺度流道换热器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20
作者 陈宝明 徐绍琨 +2 位作者 汲水 王晓会 赵仕琦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132-136,共5页
在单相强迫对流情况下,以当量直径为0.55mm、0.91mm、1.38mm,槽道截面形状为矩形和三角形的小尺度流道换热器为实验段,以水和乙二醇溶液为换热介质,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的威数范围为300~2500,结果表明:雷诺数相同的情况下,对... 在单相强迫对流情况下,以当量直径为0.55mm、0.91mm、1.38mm,槽道截面形状为矩形和三角形的小尺度流道换热器为实验段,以水和乙二醇溶液为换热介质,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的威数范围为300~2500,结果表明:雷诺数相同的情况下,对流换热舰数随当量直径de的增大而增大,Pr数大的乙二醇水溶液的Nu数大于水的舰数,槽道形状对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有显著影响,三角形槽道的Nu数大于矩形槽道的Nu数,小尺度流道内流体流动的临界雷诺数胁。在700~120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尺度流道换热器 换热特性 实验研究 临界雷诺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