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养殖梭子蟹血卵涡鞭虫感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许文军 施慧 +1 位作者 徐汉祥 Hamish Small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7-642,共6页
2004年7—9月,浙江舟山人工养殖梭子蟹相继发生一种被当地渔民称为"牛奶病"的流行性疾病,并引起大量死亡。病蟹蟹体消瘦,肌肉白浊,蟹盖内可见大量乳白色液体。对带有典型病症的濒死病蟹进行细菌分离,未分离到细菌。组织病理... 2004年7—9月,浙江舟山人工养殖梭子蟹相继发生一种被当地渔民称为"牛奶病"的流行性疾病,并引起大量死亡。病蟹蟹体消瘦,肌肉白浊,蟹盖内可见大量乳白色液体。对带有典型病症的濒死病蟹进行细菌分离,未分离到细菌。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病蟹血淋巴急剧下降,代之以大量的寄生原虫,该寄生虫在病蟹的肝胰腺、鳃、心脏、肌肉等部位大量侵袭,并引起这些组织发生以坏死为主的变质性病变,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细胞肿胀、变性、坏死,某些细胞的细胞核固缩、碎裂或崩解。电镜观察乳白色体液及病变组织,可见大量寄生原虫,该寄生虫大小约5—7μm,多数呈卵圆形,单核或多核,具有2根鞭毛。进一步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该寄生虫为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初步认定其是引起养殖梭子蟹"牛奶病"的一种重要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子蟹 牛奶病 病原 血卵涡鞭虫
下载PDF
津冀地区养殖三疣梭子蟹大量死亡的病原和病理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印庚 杨洋 +4 位作者 张正 李彬 廖梅杰 邓威 孟繁林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6-605,共10页
2014年7月,津冀沿海地区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暴发疾病,导致大量死亡。患病梭子蟹有两种不同表现症状:一种症状为停止摄食,空胃、空肠,行动迟缓;肌肉白浊、不透明,最后乳化呈牙膏状;该病死亡率达60%~70%,称之为... 2014年7月,津冀沿海地区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暴发疾病,导致大量死亡。患病梭子蟹有两种不同表现症状:一种症状为停止摄食,空胃、空肠,行动迟缓;肌肉白浊、不透明,最后乳化呈牙膏状;该病死亡率达60%~70%,称之为"肌肉白浊病"。另一种症状为壳软,停止摄食,行动迟缓;肌肉变白浊、水样变化、萎缩;体腔液及组织坏死液化后从组织中大量渗出,不凝固;死亡率可达90%以上,称之为"牛奶病"。通过疾病流行特征、组织病理、病原超微结构等分析,初步判断肌肉白浊病由一种微孢子虫感染而致,虫体大小(1544±250)nm,呈椭球形,极丝圈数8~9圈,具孢壁[厚(130±22)nm],纤毛(长120~500 nm)、极体[(726±200)nm]、极管、固定盘、质膜、核等结构;牛奶病则是由一种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感染而致,虫体大小8~10μm,卵圆形,体表多皱褶、凸起,由细胞壁、多核、纤毛等组成。两种患病蟹的肌肉组织病变明显不同:患肌肉白浊病的蟹肌纤维断裂、溃散、浆质化,肌束减少并被团状集聚的寄生虫充斥、占据。电镜观察显示肌纤维细胞破碎、融合,出现大量空泡结构;肌纤维细胞的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解体、消失。患牛奶病的蟹肌束间隙变大,大量血卵涡鞭虫或充斥在间隙中或附着在肌纤维上,导致肌纤维断裂、离散解体,甚至溶解性坏死,组织呈水样变化。电镜观察也证实这两种寄生虫可同时感染三疣梭子蟹个体的同一组织;当肌纤维细胞破碎融合后,两种寄生虫均能寄生在融合后的胞浆中。从发病史来看,肌肉白浊病和牛奶病的发生有蔓延趋势,死亡率趋向更高,已逐步成为三疣梭子蟹养殖的重要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肌肉白浊病 牛奶病 微孢子虫 血卵涡鞭虫 溶解性坏死
下载PDF
辽宁地区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9
3
作者 马红丽 孙娜 +4 位作者 陆晓岑 刘建男 郭思聪 赵小然 叶仕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14-718,共5页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牛奶病”的病原,从病蟹(体质量25~35 g)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记为2EJM001,该菌可生长在YPD和NA培养基上,形成1~3 mm白色不透明隆起的圆形菌落,并对菌株进行了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及1...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牛奶病”的病原,从病蟹(体质量25~35 g)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记为2EJM001,该菌可生长在YPD和NA培养基上,形成1~3 mm白色不透明隆起的圆形菌落,并对菌株进行了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及18S rDNA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可以使明胶液化,可发酵葡萄糖,不可发酵乳糖、棉子糖、密二糖、半乳糖、麦芽糖和水解淀粉,硝酸盐还原为阴性;对酮康唑、氟康唑、益康唑等药物高度敏感;18S rDNA分子序列与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a的一致性为99.53%且二者自然聚为一支,亲缘关系较近,将其鉴定为二尖梅奇酵母;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病蟹肌纤维结构松散、横纹消失,部分区域溶解液化;人工感染试验发现,该菌株对健康中华绒螯蟹具有致病性,并出现与自然病蟹相同的症状。研究表明,二尖梅奇酵母是辽宁地区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鳌蟹 二尖梅奇酵母 牛奶病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病原及其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徐晓丽 罗璋 +4 位作者 钟文慧 郝俊 王彦怀 张振奎 耿绪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3-32,共10页
针对2020年4月—5月天津地区暂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大规模暴发的“牛奶病”,开展了病原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从发病扣蟹体内分离到1株优势菌JMB-1,注射感染试验证实该菌株对中华绒螯蟹具有较强致病性,死亡率100%... 针对2020年4月—5月天津地区暂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大规模暴发的“牛奶病”,开展了病原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从发病扣蟹体内分离到1株优势菌JMB-1,注射感染试验证实该菌株对中华绒螯蟹具有较强致病性,死亡率100%,病症与自然发病蟹相同;采用浸浴方式也可感染健康中华绒螯蟹,感染率相对较低,从濒死蟹体内可分离到形态与JMB-1一致的菌株。采用细菌分离、显微镜观察、PCR等技术排除细菌、中华绒螯蟹螺原体、血卵涡鞭虫、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等病原的原发感染,确定菌株JMB-1为本次“牛奶病”的唯一确定病原。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8S rRNA、26S rRNA、ITS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JMB-1鉴定为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a)。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病蟹肝胰腺、肌间隙及结缔组织中存在大量出芽生殖的病原菌。2020年5月—10月,对天津地区稻田中养殖的中华绒螯蟹扣蟹及成蟹进行检测,未发现二尖梅奇酵母,推测“牛奶病”的暴发与养殖环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二尖梅奇酵母 牛奶病 致病性
下载PDF
天津地区中华绒螯蟹及养殖环境中二尖梅奇酵母流行情况调查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晓丽 郝爽 +4 位作者 李媛媛 郝俊 贾磊 耿绪云 张鹏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27-1134,共8页
为探究近年天津地区中华绒螯蟹(河蟹)“牛奶病”病原二尖梅奇酵母的感染情况及传播特点,本研究于2020年~2022年间,从天津地区稻蟹综合种养殖企业和育苗场采集各生长阶段河蟹样品(包括溞状幼体、大眼幼体、种蟹等)236批共8163只,环境样... 为探究近年天津地区中华绒螯蟹(河蟹)“牛奶病”病原二尖梅奇酵母的感染情况及传播特点,本研究于2020年~2022年间,从天津地区稻蟹综合种养殖企业和育苗场采集各生长阶段河蟹样品(包括溞状幼体、大眼幼体、种蟹等)236批共8163只,环境样品51批共116份(包括养殖水体、底泥、稻田野杂鱼虾等)。将处理过的上述样品涂布孟加拉红固体平板,28℃培养48 h后观察菌落形态。采用PCR检测上述样品及疑似菌落中的二尖梅奇酵母并测序比对。结果显示,部分样品在固体平板上长出乳白色、边缘光滑、不透明的圆形菌落,镜检观察可见菌体长约3μm~7μm,呈大量多边出芽生殖的圆形或卵圆形。PCR结果显示部分样品出现339 bp的目的条带,测序后于NCBI数据库中比对结果显示,测序片段与二尖梅奇酵母相应基因序列高度一致。统计结果显示,河蟹样品总阳性率14.71%(1201/8163)、批次阳性率34.32%(81/236),养殖环境样品总阳性率12.07%(14/116)、批次阳性率13.73%(7/51)。根据PCR检测结果按月份统计2020年~2022年间河蟹二尖梅奇酵母的阳性率,分析该病原感染的季节流行规律;在该病原流行季节,按年份统计该病原的阳性率以分析该病原的流行趋势。对河蟹养殖环境经PCR检测该病原,并结合不同生长阶段河蟹及其环境样品的PCR检测结果,分析二尖梅奇酵母的传播途径,并分析该病原感染对河蟹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3、4、5、6月份养殖河蟹的个体阳性率分别为26.22%(392/1495)、52.7%(293/556)、58.37%(408/699)和10.24%(43/420),批次阳性率分别为55.56%(25/45)、80.95%(17/21)、83.33%(25/30)和26.32%(5/19),其中4、5月份个体阳性率和批次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5),7月~11月未检到该病原;对2020年~2022年每年3月~6月该病原感染河蟹的统计结果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越冬后河蟹个体阳性率分别为37.17%(139/374)、43.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二尖梅奇酵母 牛奶病 流行情况调查
下载PDF
池塘养殖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感染血卵涡鞭虫的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许文军 谢建军 +2 位作者 施慧 张静 张家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6-402,共7页
通过现场取样、显微镜检、细菌培养、组织病理、电镜观察以及PCR检测等研究手段,对2008年9月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某梭子蟹养殖塘混养的脊尾白虾"白浊病"进行了系统的病原学研究。结果表明,病虾体色发白,反应迟钝,血淋巴液呈浊... 通过现场取样、显微镜检、细菌培养、组织病理、电镜观察以及PCR检测等研究手段,对2008年9月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某梭子蟹养殖塘混养的脊尾白虾"白浊病"进行了系统的病原学研究。结果表明,病虾体色发白,反应迟钝,血淋巴液呈浊白色,严重患病白虾血淋巴中的血细胞几乎没有或者极少,代之以大量与血细胞形似的寄生虫;组织病理切片及电镜观察发现,病虾心脏、肝胰腺、肌肉、鳃部等组织寄生有大量单细胞寄生虫,该寄生虫虫体形态特征、显微结构及宿主临床症状与本实验室之前研究报道的感染三疣梭子蟹和锯缘青蟹的血卵涡鞭虫类似;采用已建立的针对血卵涡鞭虫ITS1基因的引物对"白浊病"病虾的血淋巴样品进行PCR检测,可扩增出585bp左右的特异条带。综合以上研究结果,确定该寄生虫为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有关脊尾白虾感染该寄生虫的报道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尾白虾 白浊病 病原 血卵涡鞭虫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