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油与天然气运移研究综述 被引量:161
1
作者 李明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10,共8页
石油与天然气都是流体矿产,在岩石中的运移主要是一种地球物理作用。油气运移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动力学和运动学机制,也就是运移的动力、相态、通道和数量。初次运移的动力主要是异常高压,二次运移的动力主要是浮力和流体势差。石油运... 石油与天然气都是流体矿产,在岩石中的运移主要是一种地球物理作用。油气运移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动力学和运动学机制,也就是运移的动力、相态、通道和数量。初次运移的动力主要是异常高压,二次运移的动力主要是浮力和流体势差。石油运移的相态主要是油相,天然气可以是水溶相、油溶相、气相和扩散相。石油以油相运移、天然气以气相运移最为有效,无需相态转变就能直接成藏。初次运移的通道主要是微裂隙。并不是所有可渗透岩石都是二次运移通道,有效运移通道和主流向是二次运移的特征。断层在活动时具通道性,活动期后的封闭与成岩作用有关,长期活动的断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油气运移动力的积蓄与释放和通道的开启与封闭交替出现,决定了排烃和二次运移都是幕式的,从而决定了充注圈闭和成藏的幕式性,这已得到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的证实。油气幕式运移与地流体的幕式流动都与地壳的幕式构造活动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油气运移是发生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事件,因此其研究方法应当是动态分析和综合研究。目前油气运移研究仍存在很多理论和方法上的问题,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总结各类盆地的运聚规律、提高计算机模拟和实验室模拟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天然气 运移研究 综述
下载PDF
MT法中静态效应及阻抗张量静态校正法 被引量:33
2
作者 杨生 鲍光淑 李爱勇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3,共6页
大地电磁测深法 (MT)中的静态效应使实测的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出现畸变 ,导致反演解释得出错误的结果 .基于大地电磁测深响应在高频时具有一维响应特征 ,作者提出了对阻抗张量或实测的电场分量实施静态校正的方法 ,由高频的实测数据求... 大地电磁测深法 (MT)中的静态效应使实测的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出现畸变 ,导致反演解释得出错误的结果 .基于大地电磁测深响应在高频时具有一维响应特征 ,作者提出了对阻抗张量或实测的电场分量实施静态校正的方法 ,由高频的实测数据求取电场畸变张量和静态校正张量 ,而后对全频域的实测阻抗张量进行校正 ,以获得无静态干扰的张量 .实践结果表明 ,通过校正静态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效应 张量 电场畸形 静态校正 超相位 各向异性
下载PDF
饱和冻土水热力耦合模型解析及验证 被引量:23
3
作者 何敏 李宁 刘乃飞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58-1865,共8页
在饱和冻土多孔多相介质理论构架的基础上,通过引入Clapeyron方程描述温度梯度对冻结区水分迁移影响,并结合寒区工程的实际特点,对数学耦合模型中的应力平衡方程、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进行了适当的简化,从而建立了实用化的饱和冻土温... 在饱和冻土多孔多相介质理论构架的基础上,通过引入Clapeyron方程描述温度梯度对冻结区水分迁移影响,并结合寒区工程的实际特点,对数学耦合模型中的应力平衡方程、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进行了适当的简化,从而建立了实用化的饱和冻土温度场、水分场、变形场耦合分析的数值模型。据此开发了能够反应各种外因(外载、温度)作用下土体多场耦合机制的有限元分析程序,利用研发的程序对经典试验进行了分析,初步验证了模型及分析程序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为模型的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 水热力耦合模型 水分迁移 相变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腰英台地区青山口组油气运移、成藏机理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震亮 刘林玉 +3 位作者 于轶星 周荔青 吴聿元 朱桂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9-427,共9页
致密砂岩中的油气成藏是油气地质学领域内的前沿问题。如何将影响油气运移成藏的流体动力、成岩事件与油气成藏期次研究相结合,以准确确定油气的成藏机理,仍是目前研究中的薄弱环节。首先论证了青山口组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和生烃潜力... 致密砂岩中的油气成藏是油气地质学领域内的前沿问题。如何将影响油气运移成藏的流体动力、成岩事件与油气成藏期次研究相结合,以准确确定油气的成藏机理,仍是目前研究中的薄弱环节。首先论证了青山口组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和生烃潜力;恢复了最大埋深时期(古近纪末)泥岩的过剩压力,探讨了流体动力作用下的油气运移、成藏特点;立足成岩作用与成藏事件的紧密联系,根据次生包裹体均一温度、自生碳酸盐矿物的碳、氧同位素资料分析了成藏期次;最后综合石油地质概念模式和储层内流体活动的记录,建立了油气运移、成藏的模式。研究认为,青山口组烃源岩经历了较高的热演化程度(R0达1.0%~1.2%),古近纪时其中的过剩压力可达6~11MPa,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充足动力,砂岩储层内曾于明水期(K2m)内发生过含烃流体的两期注入。提出了古近纪前、后的“跷跷板”式成藏模式,即明水期一古近纪油气主要由源区向西南方向运移,而新近纪后的油气运移主要靠浮力驱动,但因储层已致密化,难以形成较高的连续油柱,油、水的分异程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英台地区 青山口组 流体动力 油气运移和成藏 成藏期次 成藏机理
下载PDF
川西拗陷中段天然气轻烃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9
5
作者 沈忠民 王鹏 +2 位作者 刘四兵 吕正祥 朱宏权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00-506,共7页
在对川西拗陷中段天然气轻烃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基础上,探讨了轻烃在该区天然气研究中的应用。C6轻烃和C7轻烃特征表明天然气为煤型气;利用庚烷值、异庚烷值定性判别成熟度和Mango稳态催化动力学轻烃成因理论方法计算成熟度(Ro为0.83%~1.... 在对川西拗陷中段天然气轻烃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基础上,探讨了轻烃在该区天然气研究中的应用。C6轻烃和C7轻烃特征表明天然气为煤型气;利用庚烷值、异庚烷值定性判别成熟度和Mango稳态催化动力学轻烃成因理论方法计算成熟度(Ro为0.83%~1.59%),结果都表明天然气处于成熟和高成熟阶段。天然气苯/正己烷和苯/环己烷值分析表明,从T3x2到J2,天然气存在水溶相和游离相2种运移相态,随深度变浅水溶相运移加强;浅层的J3和K层位天然气以游离相运移为主。轻烃配对参数对比表明:须二段天然气以自生自储为主;须四段天然气主要来自须四段烃源岩,须五段烃源岩有一定贡献,须三段烃源岩贡献较小;侏罗系和白垩系天然气主要来自须五段烃源岩,须四段烃源岩有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拗陷 轻烃 运移相态 天然气成因 气源对比
下载PDF
污染地块中高密度非水相液体(DNAPLs)迁移特征及判定调查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6
作者 高尚 王磊 +2 位作者 龙涛 曹少华 陈樯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89-299,共11页
该文综述了高密度非水相液体(dense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DNAPLs)的主要成分、种类、形成及迁移特征。通过分析DNAPLs空间分布、相分配特征和污染地块生命周期特点,总结了DNAPLs在地下的常见迁移行为。其次,综述了针对DNAPLs污染... 该文综述了高密度非水相液体(dense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DNAPLs)的主要成分、种类、形成及迁移特征。通过分析DNAPLs空间分布、相分配特征和污染地块生命周期特点,总结了DNAPLs在地下的常见迁移行为。其次,综述了针对DNAPLs污染物的最新判定调查技术及其进展,介绍了判定DNAPLs存在的方法原理和用于探测DNAPLs分布范围的最新技术手段,有助于在DNAPLs污染场地选择适宜的调查方法,并对后续准确确定DNAPLs分布范围、制定经济高效的修复技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PLs 迁移特征 相分配 判定调查技术
下载PDF
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综述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丽艳 刘洋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34-1139,共6页
本文对各向同性介质和VTI介质中的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分析了每种方法优缺点和适用条件.认为应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实际资料选择不同的方法,才能得到较好的成像效果.在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中,速度模型的建立及各... 本文对各向同性介质和VTI介质中的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分析了每种方法优缺点和适用条件.认为应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实际资料选择不同的方法,才能得到较好的成像效果.在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中,速度模型的建立及各种方法对更复杂构造的适应性仍需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波 叠加 时间偏移 Kirchhoff积分 相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陆相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比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鹏 沈忠民 +3 位作者 刘四兵 吕正祥 冯杰瑞 王君泽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86-1195,共10页
为了系统认识四川盆地陆相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差异,利用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与轻烃等地球化学资料,对四川盆地不同地区不同层位陆相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及对比,探讨其差异成因。结果表明,四川盆地陆相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在横... 为了系统认识四川盆地陆相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差异,利用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与轻烃等地球化学资料,对四川盆地不同地区不同层位陆相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及对比,探讨其差异成因。结果表明,四川盆地陆相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在横向与纵向均存在较大差异。横向上,川西地区天然气甲烷含量与干燥系数均高于川中地区,川西地区天然气以干气为主,川中地区天然气以湿气为主,地层厚度、埋深及气源岩的不同是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同地区的天然气组分特征参数纵向变化规律也明显不同,川西地区该变化规律主要受烃源岩成熟度与天然气运移分馏影响,而川中地区则主要受烃源岩成熟度及类型的影响。四川盆地陆相天然气以成熟气与高成熟气为主,仅川中地区侏罗系天然气以成熟气为主,川西地区天然气成熟度最高,川中地区与川南地区上三叠统次之,川中地区侏罗系最低,烃源岩埋深与厚度的差异造就了上述成熟度差异。四川盆地陆相天然气以煤型气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的油型气,不同地区油型气的含量、分布、成因与来源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川西地区仅须二段存在少量油型气,来自马鞍塘组—小塘子组生成的石油裂解;川中地区侏罗系以油型气为主,来自侏罗系干酪根裂解;川南地区须家河组有一定的石油裂解成因油型气,主要来自下伏气藏。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天然气以水溶相与游离相运移,而侏罗系天然气则主要以游离相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成因 运移相态 气源 陆相天然气 四川盆地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克拉2气藏流体包裹体与油气充注运移期次 被引量:13
9
作者 陶士振 秦胜飞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37-440,445,共5页
在薄片观察和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最大的气藏克拉2气藏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测试分析,得出了与有机包裹体伴生的盐水溶液包裹体的捕获温度、盐度等参数以及有机包裹体的物理参数和成分数据,从而确定流体包裹体形成的先后... 在薄片观察和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最大的气藏克拉2气藏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测试分析,得出了与有机包裹体伴生的盐水溶液包裹体的捕获温度、盐度等参数以及有机包裹体的物理参数和成分数据,从而确定流体包裹体形成的先后序次,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出上白垩统不同成岩期次的古地温梯度,分析了克拉2气藏油气的充注期次、演化运移特征和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克拉2气藏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 运移期次
下载PDF
离散相粒径对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勇 邢雷 +1 位作者 蒋明虎 张艳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9-116,共8页
应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双锥型液—液分离旋流器的不同粒径的油滴运移轨迹及分离性能进行数值模拟,采用高速摄像技术记录旋流场不同粒径的离散相分离过程。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离散相粒径的逐渐增大,旋流器分离效率逐渐升高。... 应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双锥型液—液分离旋流器的不同粒径的油滴运移轨迹及分离性能进行数值模拟,采用高速摄像技术记录旋流场不同粒径的离散相分离过程。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离散相粒径的逐渐增大,旋流器分离效率逐渐升高。对粒径小于50μm的油滴,分离效率较低,随粒径的逐渐增大,分离效率变化较小。对粒径为100μm的油滴,在旋流场内完成分离时间为2.30s,随粒径的逐渐增大,分离时间逐渐减小。当油滴粒径为100~900μm时,随粒径的逐渐增大,旋流器分离性能逐渐升高。数值模拟结果与高速摄像实验所得规律一致,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径 运移轨迹 分离性能 高速摄像技术 离散相 旋流器
下载PDF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油气二次运移动力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宪和 刘启东 杨小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76-79,共4页
金湖凹陷是苏北盆地第二大产油凹陷,但各区带油气富集程度分布不均。分析表明,油气二次运移对油气富集程度有较大影响。基于油气二次运移的驱动力为水动力和浮力两类认识,通过对凹陷油田水性质、地下古水流形式和地层流体压力系统特... 金湖凹陷是苏北盆地第二大产油凹陷,但各区带油气富集程度分布不均。分析表明,油气二次运移对油气富集程度有较大影响。基于油气二次运移的驱动力为水动力和浮力两类认识,通过对凹陷油田水性质、地下古水流形式和地层流体压力系统特征分析,排除了水动力是油气二次运移的主动力;依据油水界面张力、孔喉半径和润湿角等参数,计算了阜宁组输导层在关键时刻的毛细管阻力并与浮力相比较,得出二级构造带油气侧向二次运移的驱动临界条件,发现油相连续长度远小于含油带宽度,且临界油相长度小的地区油气较富集(反之,则较贫)。因此认为油相静浮力为本区油气二次运移的主动力,并由此指出凹陷油气二次运移方向与有利聚集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金湖凹陷 油气运移 动力分析 二次运移
下载PDF
川西坳陷天然气C4~C7烃类“指纹”特征及在成藏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鲍典 沈忠民 +2 位作者 罗小平 吕正祥 张天杰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13-116,80-81,共4页
在对川西坳陷天然气的系统采样及C4~C7指纹烃类分析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川西坳陷C4~C7指纹烃类的分布特征。研究区天然气气源具有较大相似性,母质主要为Ⅱ2-Ⅲ型干酪根。通过分析纵向上芳烃分布特征,认识到研究区C4~C7指纹烃垂向... 在对川西坳陷天然气的系统采样及C4~C7指纹烃类分析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川西坳陷C4~C7指纹烃类的分布特征。研究区天然气气源具有较大相似性,母质主要为Ⅱ2-Ⅲ型干酪根。通过分析纵向上芳烃分布特征,认识到研究区C4~C7指纹烃垂向上分带性明显。研究认为,上休罗统蓬莱镇组天然气为长距离,并呈游离相运移聚集,中休罗统天然气具有混相涌流的运移特征,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四段天然气,主要为后期经短距离运移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C4~C7指纹烃 干酪根 运移相态
下载PDF
火驱过程中稠油组分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蒋海岩 李天月 +2 位作者 杜坤 袁士宝 张喻鹏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6-101,共6页
针对火驱过程中稠油组分变化复杂的问题,基于CMG-WinProp模块,研究火驱过程中不同区带间的稠油组分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燃烧带主要发生高温氧化反应,重质组分裂解为轻质组分;结焦带轻质组分聚合生焦转变为重质组分;油墙区主要富集... 针对火驱过程中稠油组分变化复杂的问题,基于CMG-WinProp模块,研究火驱过程中不同区带间的稠油组分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燃烧带主要发生高温氧化反应,重质组分裂解为轻质组分;结焦带轻质组分聚合生焦转变为重质组分;油墙区主要富集燃烧反应后的轻质油。相图变化表现为随着火驱燃烧反应的进行,油藏温度逐渐升高,气液两相区面积逐渐增大,随轻质组分含量的增多相图临界点向左上方移动。研究结果对进一步认识稠油热采过程中的组分变化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油层 稠油热采 组分迁移 相态变化
下载PDF
Tracing of natural gas migration by light hydrocarbons:A case study of the Dongsheng gas field in the Ordos Basin,NW China
14
作者 WU Xiaoqi NI Chunhua +3 位作者 MA Liangbang WANG Fubin JIA Huichong WANG P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2期307-319,共13页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ight hydrocarbon compositions of natural gas and regional comparis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methane,the indication of geochemical cha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ight hydrocarbon compositions of natural gas and regional comparis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methane,the indication of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 hydrocarbons on the migration features,dissolution and escape of natural gas from the Dongsheng gas field in the Ordos Basin is revealed,and the effect of migration on specific light hydrocarbon indexes is further discussed.The study indicates that,natural gas from the Lower Shihezi Formation(Pix)in the Dongsheng gas field displays higher iso-C5-7contents than n-C5-7contents,and the C6-7light hydrocarbons are composed of paraffins with extremely low aromatic contents(<0.4%),whereas the C7light hydrocarbons are dominated by methylcyclohexane,sugges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derived gas with the influence by secondary alterations such as dissolution.The natural gas from the Dongsheng gas field has experienced free-phase migration from south to north and different degrees of dissolution after charging,and the gas in the Shiguhao area to the north of the Borjianghaizi fault has experienced apparent diffusion loss after accumulation.Long-distance migration in free phase results in the decrease of the relative contents of the methylcyclohexane in C7 light hydrocarbons and the toluene/n-heptane ratio,as well as the increase of the n-heptane/methylcyclohexane ratio and heptane values.The dissolution causes the increase of isoheptane values of the light hydrocarbons,whereas the diffusion loss of natural gas in the Shiguhao area results in the increase of n-C5-7contents compared to the iso-C5-7cont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dos Basin Dongsheng gas field Permian Lower Shihezi Formation light hydrocarbon compounds MATURITY natural gas origin migration phase state diffusion loss
下载PDF
碳酸盐烃源岩排烃的若干特点 被引量:5
15
作者 汪本善 张丽洁 +1 位作者 麦碧娴 邢福建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17-323,共7页
通过典型碳酸盐型油气田的野外调查研究和对未成熟碳酸盐生油岩在外加温、外加压条件下所作的生烃一排烃模拟实验结果,获得下列新的认识:(1)碳酸盐烃源岩排烃的驱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地层的压实作用,而是由于生烃过程中分子体积膨胀... 通过典型碳酸盐型油气田的野外调查研究和对未成熟碳酸盐生油岩在外加温、外加压条件下所作的生烃一排烃模拟实验结果,获得下列新的认识:(1)碳酸盐烃源岩排烃的驱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地层的压实作用,而是由于生烃过程中分子体积膨胀所产生的内应力(即生烃增压)。该应力与周围环境形成潜在的压力梯度,这是排驱动力的内在因素。但是单凭此因素尚不足以造成排烃,只有当后来烃源层受到外力作用(如导致微裂隙产生的区域性构造活动、造成溶蚀交代出现缝缝洞洞的地下水活动等)生成裂隙空间,并在源岩与裂隙间出现真正的压差时,才引发烃源层中积蓄的应力释放,从而造成排烃。因此、区域性的外力作用是排烃的控制因素。(2)碳酸盐烃源岩中生烃时间甚早,一般在R_0为0.45%左右时就开始生成低熟原油。但由于碳酸岩岩石粒间孔径甚小,虽有低熟油生成,却不能象泥质烃源岩那样在其烃浓度超过最低石油运移饱和度时就可排烃。事实证明,无论生烃量多大,只要碳酸盐烃源岩中不出现有效的通道,排烃作用可能永远不会进行。因此,当碳酸盐烃源岩中油气生成之后,裂隙发生的时间就成为决定碳酸盐烃源岩排烃时间的基本因素。(3)碳酸盐烃源岩中烃类初次运移基本上是以全烃相进行的,这与碳酸盐岩在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 烃源岩 排烃 油矿床 天然气矿床
下载PDF
Element migration and phas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during crystallization of rare earth phase in rare earth slag
16
作者 Wanli Yi Xuefeng She +3 位作者 Huai Zhang Zhenlong An Jingsong Wang Qingguo Xue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5期780-788,I0006,共10页
The crystallization experiment of molten rare earth(RE)slag under different cooling rates was carried out.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ment migration and phase distribution during RE phase crystallization were studied by... The crystallization experiment of molten rare earth(RE)slag under different cooling rates was carried out.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ment migration and phase distribution during RE phase crystallization were studied by using different equipment.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wo RE phases in the RE slag,namely(Ca,Ce,La)_(5)(SiO_(4))6F and(Ca,Ce,La,Mg)_(3)(Ti,Al,Nb)_(2)O_(7).During the cooling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of molten RE slag,Ca and P elements in the RE phase of(Ca,Ce,La)_(5)(SiO_(4))_(6)F migrate from inside to outside,and finally gather at the outer edge of the phase to form phase Ca_(3)(PO4)2.The RE phase(Ca,Ce,La)_(5)(SiO_(4))_(6)F is distributed inside the furnace-cooled slag,and the RE phase(Ca,Ce,-La,Mg)_(3)(Ti,AI,Nb)_(2)O_(7)is distributed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the furnace-cooled slag.And based on the phas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the central hollowing method is proposed to realize the preliminary enrichment of valuable elements Ti,Nb and RE in RE sl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re earth slag Element migration phase distribution Element enrichment
原文传递
石棉筛分车间粉尘质量浓度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7
作者 蒋仲安 邓权龙 +1 位作者 时训先 陈举师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5-141,共7页
为了掌握石棉选矿厂筛分车间内部粉尘随时间和空间运移的规律,获取通风除尘优化的参数,以茫崖石棉矿第一选矿厂筛分车间为研究背景,依据气固两相流理论,采用计算机流体力学的离散相(DPM)模型对筛分车间粉尘浓度分布规律数值模拟,并与现... 为了掌握石棉选矿厂筛分车间内部粉尘随时间和空间运移的规律,获取通风除尘优化的参数,以茫崖石棉矿第一选矿厂筛分车间为研究背景,依据气固两相流理论,采用计算机流体力学的离散相(DPM)模型对筛分车间粉尘浓度分布规律数值模拟,并与现场粉尘浓度实测数据比较分析,模拟结果和实测数据相吻合.研究结果表明:筛分设备附近粉尘浓度较高,以筛分设备为中心随着距离增加粉尘浓度降低;捕集边界下粉尘浓度比反弹边界较低,粉尘捕集效果更好;筛分车间进风风速控制在0.6m/s左右时,粉尘沉降效果较好;安装抽风集尘罩后,主抽风管风速为14 m/s时,平均控尘效率达到90%,石棉纤维浓度控制在2.52f/mL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棉筛分车间 粉尘浓度 运移规律 离散相 数值模拟
下载PDF
Directional migration behavior of cerium during sintering process of mischmetal doped cemented carbide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立 陈述 +2 位作者 熊湘君 余贤旺 王元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1期6-10,共5页
Three observation method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xisting form and the behavior of rare earth during the sintering process of high activity mischmetal (RE, with lanthanum and cerium) doped WC-8%Co-0.048%RE(ma... Three observation method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xisting form and the behavior of rare earth during the sintering process of high activity mischmetal (RE, with lanthanum and cerium) doped WC-8%Co-0.048%RE(mass fraction) alloy with low carbon-containing level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EDXS),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the addition amount of rare earth in the alloy is very minute. The directional migration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cerium were discussed. First, the sinter skin (surface) is observed. oxide on the sinter skin, and lanthanum in these cerium observed, and lanthanum containing phase/micro-zone in It is shown that there exists a dispersedly distributed cerium containing enrichment positions is very minute. Secondly, the polished section is the alloy is identified. Finally,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fracture of cemented carbide is resulted from the heterogeneous phase or other defects within the microstructure, the fracture surface is observed and cerium containing phase/micro-zone in the fracture source approximately 260 μm from the surface is identified. These combined observations reveal adequately the fact that lanthanum and cerium get separated and cerium predominantly migrates towards the surface during the sintering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mented carbide rare earth surface segregation directional migration liquid phase sintering
下载PDF
考虑随机裂隙的寒区隧道温度场研究
19
作者 蔡李斌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23年第5期26-30,共5页
为进一步探究寒区隧道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和保温层敷设厚度问题,以金家庄特长螺旋隧道为依托,通过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隧道围岩区的随机裂隙模型,研究水分迁移和相变对温度场和保温层设计厚度的影响。研究结果... 为进一步探究寒区隧道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和保温层敷设厚度问题,以金家庄特长螺旋隧道为依托,通过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隧道围岩区的随机裂隙模型,研究水分迁移和相变对温度场和保温层设计厚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水分迁移和相变作用使得拱顶二维截线A的负温区和衬砌与围岩接触面处的温度增大,并减小围岩的冻结深度和保温层的设计厚度;②随机裂隙和渗流作用导致围岩与衬砌结构接触面的温度分布不具对称性,但总体表现为由拱顶至仰拱逐渐增大的趋势;③保温层设计厚度与孔隙率之间的关系可用ExpDec1模型表现,解析解的保温层厚度较数值模拟大,但均小于实际工程的设计厚度。研究结果可为寒区隧道的温度场和保温层设计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寒区 温度场 随机裂隙 水分迁移 相变 保温层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pathway patterns of secondary oil migration 被引量:1
20
作者 HOU Ping ZHOU Bo LUO Xiaor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4年第z2期190-198,共9页
The oil migration patterns in porous medium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diphasic expulsing experiments. In the experiments, dyed kerosene was used as expulsing phase to expulse water saturated in a glass cyl... The oil migration patterns in porous medium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diphasic expulsing experiments. In the experiments, dyed kerosene was used as expulsing phase to expulse water saturated in a glass cylinder filled with sorted glass beads. Two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re done: one with different initial oil column heights and the other with variable oil injection rates. Three secondary migration patterns, including stable displacement pattern, fin-gering pattern and stringing pattern may be recognized in each series of experiments. Two clas-sic dimensionless parameters, the modified Bond number and the Capillary number, were used to construct a phase diagram that may characterize the patterns. A new method was proposed to calculate the Darcian velocity of moving kerosene in the cylinder when only buoyancy force acts. It is found that when Darcian velocity is used to get the two dimensionless parameters, the data from both series of experiments, as well as those obtained from literatures, may be reasonably drawn in a phase diagram to identify the three migration patter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ARY migration migration patterns phase diagram simulation experiments Darcian veloc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