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 被引量:22
1
作者 谷延方 黄秋迪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3年第3期24-27,共4页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现代化内容组成部分 ,城市化水平标志着现代化发展程度。因此 ,农村人口城镇化、城市化是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 ,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化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城市化 工业化 人口流动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辽中南洼压力封存箱的破裂与油气运移 被引量:19
2
作者 彭靖淞 徐长贵 +5 位作者 韦阿娟 王粤川 王冰洁 郭永华 张江涛 王鑫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6-395,共10页
基于对泥岩和储集层异常压力的研究,分析了渤海湾盆地辽中南洼古近系超压封存箱结构及其对油气运移的影响。研究区压力封存箱呈"三明治"结构,古近系东营组超压泥岩为压力封存箱的盖层顶板;古近系沙河街组上部储集层/输导层为... 基于对泥岩和储集层异常压力的研究,分析了渤海湾盆地辽中南洼古近系超压封存箱结构及其对油气运移的影响。研究区压力封存箱呈"三明治"结构,古近系东营组超压泥岩为压力封存箱的盖层顶板;古近系沙河街组上部储集层/输导层为压力封存箱内的"夹心层";沙河街组下部泥岩为压力封存箱的烃源灶。基于储集层超压形成机制研究和盆地模拟方法,恢复了"夹心层"在新构造运动前后的压力分布,对新构造运动中郯庐断裂带活动导致的压力封存箱破裂和压力分异进行了研究,对新构造运动前后不同压力环境下的油气运移进行模拟,由此把郯庐断裂带新构造运动、异常压力和油气运移关联起来。模拟结果表明:新构造运动中,由于郯庐断裂差异活动,"夹心层"产生压力分异,流体势梯度大幅增加;走滑拉分区发生泵吸作用,形成低势区,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方向。综合辽中南洼晚期成藏特征,研究认为:静态上,存在压力封存箱箱内成藏体系和箱外常压成藏体系。动态上,箱内"夹心层"的油气聚集为箱外油气成藏的"中转站",决定了油气的平面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封存箱 压力分异 油气运移 新构造运动 郯庐断裂 辽中南洼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确定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研究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1
3
作者 燕烈灿 黄卫东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70-274,共5页
根据油气勘探实践揭示出常用成藏期研究结果与客观实际的矛盾,较全面地分析了诸如流体包裹体分析、自生伊利石同位素测年等新技术应用于成藏期确定时,在前提假设、方法原理和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失误或不足。从构造控矿角度,分析了地震... 根据油气勘探实践揭示出常用成藏期研究结果与客观实际的矛盾,较全面地分析了诸如流体包裹体分析、自生伊利石同位素测年等新技术应用于成藏期确定时,在前提假设、方法原理和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失误或不足。从构造控矿角度,分析了地震与含油气系统的必然联系,指出断褶构造运动是包含油气在内的地层流体运移的主要动因,指出发生在烃源岩供油气阶段的断褶构造活动期,才是烃源岩得以大规模排烃和油气运聚成藏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油时间 运移时间 构造运动 含油气系统 油气藏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斜坡构造运动强度与油气运移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朋岩 赵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10,共3页
在研究构造运动影响油气运移机理的基础上,采用分形理论以及地形斜率变化数值方法,定量分析了松辽盆地西斜坡区主力输导层断裂活动强度以及地层变形程度,找出了构造活动剧烈的地区。在此基础上应用“地震泵”理论,探讨了构造运动强度促... 在研究构造运动影响油气运移机理的基础上,采用分形理论以及地形斜率变化数值方法,定量分析了松辽盆地西斜坡区主力输导层断裂活动强度以及地层变形程度,找出了构造活动剧烈的地区。在此基础上应用“地震泵”理论,探讨了构造运动强度促进油气运移的部位,并对西斜坡地区的油气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平面上泰康隆起带上的构造运动相对强变形区控制了西斜坡区油气的分布;纵向上高台子油层比萨尔图油层经历了更为剧烈的构造变动,由此造成大量油气通过纵向穿层运移进入萨尔图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构造运动 地震泵作用 分形 松辽盆地 西斜坡
下载PDF
1996年3月19日新疆阿图什6.9级地震震源破裂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高国英 戈澍谟 +1 位作者 韩月鹏 缑兰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90-296,共7页
通过对1996年3月19日新疆阿图什6.9级地震余震分布特征的研究,分析了这次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并结合柯坪断裂带的构造运动、区域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以及1972年以来该带的另外3次6级地震的余震分布方向,探讨了柯坪断裂带附近地区不同构... 通过对1996年3月19日新疆阿图什6.9级地震余震分布特征的研究,分析了这次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并结合柯坪断裂带的构造运动、区域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以及1972年以来该带的另外3次6级地震的余震分布方向,探讨了柯坪断裂带附近地区不同构造部位震源破裂扩展方向与强震活动的迁移方向.结果表明,本次地震震源破裂为明显的单侧破裂.柯坪断裂带的阿图什震区和柯坪震区,余震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震源破裂基本都为单侧破裂;震源断错以逆断层为主.区内主要受NW向压应力。不同地段强震震源破裂扩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强余震分布方向是应力集中的体现,它标志着同一构造断裂带附近近期强震活动的迁移方向.在柯坪断裂带上这种规律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震源 破裂特征 震级 新疆
下载PDF
Laboratory-based flight performance of the fall armyworm,Spodoptera frugiperda 被引量:11
6
作者 GE Shi-shuai HE Li-mei +3 位作者 HE Wei YAN Ran Kris AGWYCKHUYS WU Kong-m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3期707-714,共8页
In late 2018,the fall armyworm(FAW)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Lepidoptera:Noctuidae)made its arrival in China and its populations have since proliferated across most of eastern Asia.While S.frugiperda exhibits a cons... In late 2018,the fall armyworm(FAW)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Lepidoptera:Noctuidae)made its arrival in China and its populations have since proliferated across most of eastern Asia.While S.frugiperda exhibits a considerable dispersal capacity and engages in long-distance migration,there’s only scant information on the species’flight capability.Here,we empirically assessed S.frugiperda flight activity under varying climatic conditions using a flight mill.More specifically,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FAW exhibited superior flight performance at 20-25℃ and 60-90%relative humidity(RH).When quantifying flight performance over five consecutive nights(i.e.,10 h/night),all flight parameters initially increased and then gradually dropped and FAW adults attained a total flight distance,duration and velocity equal to 63.73 km(48.42-94.12 km)(median,quartile range),24.12 h(20.87-27.73 h)and 2.73 km h^(-1)(2.13-3.33 km h^(-1)),respectively.Our work constitutes a first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S.frugiperda flight performance and provides baseline information for future efforts to forecast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movement patterns and invasion trajectories.Such can ultimately permit a timely and targeted deployment of area-wide pest management measures against this newly-invasive pest in China and across eastern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BIOLOGY flight mill flight capacity migration invasion biology movement ecology
下载PDF
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沙丘形态及其运移特征 被引量:9
7
作者 郭建英 董智 +4 位作者 李锦荣 珊丹 梁占岐 田世民 陈新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0-44,共5页
为更合理、精确地计算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的入黄沙量,探明其对黄河沿岸植被造成的影响程度,以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沙丘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貌调查、沙丘形态测量和遥感解译对其沙丘的形态特征及其运移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为更合理、精确地计算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的入黄沙量,探明其对黄河沿岸植被造成的影响程度,以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沙丘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貌调查、沙丘形态测量和遥感解译对其沙丘的形态特征及其运移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段沙丘以走向西南—东北的新月型沙丘和新月型沙丘链为主,沙丘剖面形态不对称,具有明显落沙坡;在发育过程中同时受到了西南风和西北风的显著影响,5年内以沙丘整体向河道推进为主,共移动19.45m,具有单向快速运移的特点,且沙丘不断向黄河侵袭,应采取措施予以遏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丘形态 运移特征 移动距离 输沙量 乌兰布和沙漠
下载PDF
吞噬细胞运动蛋白1在IL-8诱导的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张长杰 徐新伟 +2 位作者 李洪利 刘雨清 尹崇高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52-1457,共6页
目的探讨吞噬细胞运动蛋白1(engulfment and cell motility 1,ELMO1)在IL-8诱导的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趋化运动实验检测不同浓度IL-8刺激下乳腺癌细胞的趋化运动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癌细胞中ELMO1的... 目的探讨吞噬细胞运动蛋白1(engulfment and cell motility 1,ELMO1)在IL-8诱导的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趋化运动实验检测不同浓度IL-8刺激下乳腺癌细胞的趋化运动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癌细胞中ELMO1的表达情况;利用小RNA干扰技术,瞬时转染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用过表达质粒上调乳腺癌细胞MCF-7中ELMO1的表达;应用趋化运动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各组转染细胞的趋化和侵袭能力。结果趋化运动实验结果显示,在IL-8刺激下,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7的运动能力明显增强,具有剂量依赖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LMO1在si ELMO1/MDA-MB-231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降低,而在MCF-7/ELMO1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增高;趋化运动实验结果显示在IL-8刺激下,Si ELMO1/MDA-MB-231细胞组的趋化运动能力明显降低,MCF-7/ELMO1细胞组的趋化运动能力明显增强;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在IL-8刺激下,敲除ELMO1明显降低MDA-MB-231细胞的侵袭能力,过表达ELMO1明显增强MCF-7细胞的侵袭能力。结论 IL-8能促进MDA-MB-231和MCF-7细胞的趋化运动和侵袭能力,而ELMO1在IL-8诱导的乳腺癌细胞趋化和侵袭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IL-8 ELMO1 侵袭 转移 趋化运动
下载PDF
犁底层容重对微咸水膜下滴灌土壤水盐运移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胡文同 栗现文 江思珉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共8页
犁底层对土壤水盐运移分布有重要影响。为探究犁底层容重对微咸水膜下滴灌土壤水盐运移分布的影响,利用HYDRUS-2D软件构建不同犁底层容重情景,对剖面土壤水盐变化、统计特征值及排水排盐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犁底层容重越大,其饱和... 犁底层对土壤水盐运移分布有重要影响。为探究犁底层容重对微咸水膜下滴灌土壤水盐运移分布的影响,利用HYDRUS-2D软件构建不同犁底层容重情景,对剖面土壤水盐变化、统计特征值及排水排盐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犁底层容重越大,其饱和含水量越低,耕作层及犁底层保水能力越强,滴头下方土壤水矿化度越小,2滴头中间土壤水矿化度越大,且累积排水排盐量越大(p<0.05)。犁底层对湿润锋垂直推进距离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而水平方向一直为促进。灌水结束时,犁底层容重越大,耕作层土壤水矿化度均值越大,而底土层则越低;灌后重分布48 h,犁底层容重越大,耕作层和犁底层土壤相对饱和度越大(p<0.05);各层位土壤水矿化度变异系数较灌水结束时均降低,但犁底层容重越大,降低幅度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犁底层 微咸水 容重 膜下滴灌 HYDRUS-2D 空间变异 土壤水盐运移 水分运移 盐分运移 溶质运移
下载PDF
Flight activity promotes reproductive processes in the fall armyworm,Spodoptera frugiperda 被引量:6
10
作者 GE Shi-shuai HE Wei +3 位作者 HE Li-mei YAN Ran ZHANG Hao-wen WU Kong-m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3期727-735,共9页
The fall armyworm(FAW),Spodoptera frugiperda(Lepidoptera:Noctuidae),has invaded many countries in Africa and Asia since 2016,posing a major threat to world food security.Long-distance migration and strong reproductive... The fall armyworm(FAW),Spodoptera frugiperda(Lepidoptera:Noctuidae),has invaded many countries in Africa and Asia since 2016,posing a major threat to world food security.Long-distance migration and strong reproductive ability form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its rapid population expansion,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light and reproduction of FAW has not been studied in depth.Here,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his relationship in an invasive FAW population in China found that 1-3-day-old adults which had undergone 10-h tethered flights had a significantly shorter pre-oviposition period and greater oviposition synchronization,but did not show any differences in fecundity,oviposition period,mating percentage or other reproductive variables.Further studies on moths after 1.25-15-h tethered flights indicated that the reproductive process of adults could be fully triggered by flight activity longer than 2.5 h.Dissection of the reproductive organs also showed that tethered flight promoted ovarian and testicular development of FAW.These results show that appropriate moth flight activity significantly speeds up the reproductive process of FAW,which increases our knowledge on its migratory biology in relation to regional outbrea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IGHT REPRODUCTION migration invasion biology movement ecology
下载PDF
小断层影响下的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学博 王攀 王豪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4-230,共17页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小断层会导致采空区瓦斯聚集形成瓦斯富集区,对生产安全具有很大威胁,因此有必要研究小断层影响下的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通过UDEC数值模拟采空区上覆岩层破坏过程,从而计算小断层影响下采空区上覆岩层的空隙率,并利用...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小断层会导致采空区瓦斯聚集形成瓦斯富集区,对生产安全具有很大威胁,因此有必要研究小断层影响下的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通过UDEC数值模拟采空区上覆岩层破坏过程,从而计算小断层影响下采空区上覆岩层的空隙率,并利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开采过程中考虑小断层影响的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研究表明:①工作面距离小断层20 m远处,小断层从顶部首先出现滑移现象,采空区上覆岩层的位移开始受到断层的影响;工作面到达断层时,由于断层滑移,上盘岩体在断层面滑移产生回转现象,支撑着采空区岩层,覆岩垮落位移量出现大幅度减小,并且岩层垮落出现滞后现象;小断层的影响范围有限,工作面过小断层60 m之后,采空区上覆岩层位移规律逐渐恢复正常。②通过分析含小断层采空区上覆岩层位移特征,得到了采空区上覆岩层位移及其拟合公式,计算得到了三维空隙率分布规律:垮落带范围内,覆岩空隙率在4个隅角位置最大,并且断层靠近进回风巷的位置也出现了空隙率增高;裂隙带范围内,除断层靠近进回风巷的位置空隙率较大,其他位置空隙率相对较低且变化不明显。③获得了小断层影响下的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在工作面距离断层50 m远处,采空区瓦斯运移几乎不受断层的影响;在工作面推进至断层时,瓦斯沿着断层及其附近的高空隙率覆岩产生的优势逃逸通道向采空区深部运移,同时上盘的瓦斯也向深部转移导致大量瓦斯积聚在断层下盘,可能导致瓦斯随漏风流入工作面及回风巷;在工作面过断层50 m时,采空区瓦斯继续向上隅角附近转移;工作面过断层100 m时,采空区上覆岩层瓦斯运移出现回转现象,上隅角和下盘垮落带瓦斯体积分数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断层 瓦斯运移 覆岩移动 采空区
下载PDF
血清应答因子通过诱导肝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增强其迁移能力 被引量:5
12
作者 冯岚 曹鹏博 周钢桥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10-816,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应答因子(SRF)对肝癌细胞系Bel-7402和SMMC-7721增殖与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在Bel-7402和SMMC-7721中瞬时转染SRF重组质粒过表达SRF;通过慢病毒包装将特异敲低SRF的短发夹RNA(shRNA)重组质粒转染Bel-7402和SMMC... 目的探讨血清应答因子(SRF)对肝癌细胞系Bel-7402和SMMC-7721增殖与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在Bel-7402和SMMC-7721中瞬时转染SRF重组质粒过表达SRF;通过慢病毒包装将特异敲低SRF的短发夹RNA(shRNA)重组质粒转染Bel-7402和SMMC-7721细胞系,筛选稳定敲低SRF的细胞系;蛋白质免疫印迹(WB)法检测细胞中SRF蛋白的表达水平,验证SRF的过表达或敲低效果; 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SRF对肝癌细胞系增殖能力的影响; Transwell法检测SRF对肝癌细胞系迁移能力的影响;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受SRF调控的下游靶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SRF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差异。结果过表达或敲低SRF对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过表达SRF可显著促进Bel-7402和SMMC-7721的迁移能力,而敲低SRF则显著抑制其迁移能力;过表达SRF可显著促进肝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过程,而敲低SRF则显著抑制其EMT过程;临床相关性分析显示,SRF在肝癌组织中上调表达,且与肝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结论 SRF可通过促进细胞EMT而增加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从而发挥促癌基因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血清应答因子 细胞迁移 细胞运动 上皮间充质转化 印迹法 蛋白质
原文传递
数值分析法确定露转坑岩层移动范围 被引量:4
13
作者 付玉华 董陇军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4-79,共6页
随着浅部矿产资源的枯竭,中国许多露天开采已经或即将转入地下开采,或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合理确定岩层及地表的移动,为露转坑设计和安全生产提供依据是露转坑联合开采首先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验证永平铜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工程... 随着浅部矿产资源的枯竭,中国许多露天开采已经或即将转入地下开采,或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合理确定岩层及地表的移动,为露转坑设计和安全生产提供依据是露转坑联合开采首先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验证永平铜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工程设计的合理性,为后续安全生产提供参考,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系统地分析永平铜矿II、IV号矿体在不同开采水平的岩体移动变形、地表位移变化及露采边坡稳定状态,给出了相应开采水平的岩体及地表移动变形特征、最大垂直和水平位移,以及岩体移动角。结果表明,II号矿体对岩层移动的影响远大于IV号矿体;最大垂直和水平位移均在II号矿体上部东部边坡岩体中;合理的开采顺序应是先采Ⅳ号矿体,后采II号矿体;模型局部地段处于破坏或极限稳定状态,但随开采深入,露采边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因此矿山采用的矿房回采嗣后充填采矿方法合理可行。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露转坑联合开采的岩层移动规律,反映了岩体应力、变形的客观过程,为露转坑矿体开采岩层移动范围确定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岩移参数 数值分析 岩层移动
原文传递
直流电压下油纸绝缘纤维杂质迁移运动特性及动力分析模型
14
作者 杨森鸿 李原 +3 位作者 林思衍 袁豪 周凯 伍亚萍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14-1722,共9页
换流变压器阀侧绕组运行过程中长期承受直流电场分量,其内部纤维杂质易积聚成桥,严重影响复合绝缘性能。为此,探究了直流电压下油纸绝缘纤维杂质迁移运动特性,对其轨迹、速度、偏移距离等特征参数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直... 换流变压器阀侧绕组运行过程中长期承受直流电场分量,其内部纤维杂质易积聚成桥,严重影响复合绝缘性能。为此,探究了直流电压下油纸绝缘纤维杂质迁移运动特性,对其轨迹、速度、偏移距离等特征参数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直流电压下纤维杂质动力分析模型,还原了纤维杂质的整个运动轨迹,并定量解释了其运动过程中速度及偏移距离变化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球板电极下,单个纤维杂质在电极间往复运动,同时向强场区域水平迁移。其单次运动周期分为“抬升”、“上升”、“下降”3个阶段,最大运动速度可达10^(2)mm/s量级。随加压时间增加,油中纤维杂质在强场区域积聚为杂质小桥,小桥间因同号电荷相斥最终呈现中间密集而边缘稀疏的形态特征。仿真研究纤维杂质迁移运动特性,发现其“上升”阶段运动速度先急速增大再缓慢增加,“下降”阶段速度则先急剧增大至极大值而后逐渐减小,最大加速度可达10^(2)m/s^(2)量级。进一步地,纤维杂质运动过程中水平方向偏移距离随碰撞次数增加逐渐减小,其关系服从指数函数。以上研究可明确直流电压下纤维杂质全运动过程,实现杂质动力学特征定量计算,为后续纤维杂质绝缘危害性评估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纸绝缘 纤维杂质 迁移运动 有限元 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喜马拉雅运动对江陵凹陷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长清 陈孔全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76-179,共4页
江陵凹陷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强烈,主要表现为3期,对油气运移和聚集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喜山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力为新沟咀组油气初次运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3期强烈的喜山构造运动时期分别对应于3次排烃期;2)晚期运动改变油气... 江陵凹陷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强烈,主要表现为3期,对油气运移和聚集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喜山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力为新沟咀组油气初次运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3期强烈的喜山构造运动时期分别对应于3次排烃期;2)晚期运动改变油气二次运移的流体动力条件,从而影响二次运移的方向、方式及油气聚集场所;3)导致构造高位油气充满度下降,而低部位的升高;4)早期、中期运动为油气聚集提供重要的构造条件,而晚期运动对早期油藏进行调整和改造,使其遭受破坏而形成次生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油气充满度 次生油气藏 喜马拉雅运动 江陵凹陷
下载PDF
Migratory flight of insect pests within a year-round distribution: European corn borer as a case study 被引量:2
16
作者 Thomas W.Sappingto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7期1485-1505,共21页
Insect migratory flight differs fundamentally from most other kinds of flight behavior, in that it is non-appetitive. The adult is not searching for anything, and migratory flight is not terminated by encounters with ... Insect migratory flight differs fundamentally from most other kinds of flight behavior, in that it is non-appetitive. The adult is not searching for anything, and migratory flight is not terminated by encounters with potential resources. Many insect pests of agricultural crops are long-distance migrants, moving from lower latitudes where they overwinter to higher latitudes in the spring to exploit superabundant, but seasonally ephemeral, host crops. The migratory nature of these pests is somewhat easy to recognize because of their sudden appearance in areas where they had been absent only a day or two earlier. Many other serious pests survive hostile winter conditions by diapausing, and therefore do not require migration to move between overwintering and breeding ranges. Yet there is evidence of migratory behavior engaged in by several pest species that inhabit high latitudes year-round. In these cases, the consequences of migratory flight are not immediately noticeable at the population level, because migration takes place for the most part within their larger year-round distribution. Nevertheless, the potential population-level consequences can be quite important in the contexts of pest management and insect resistance management. As a case study, I review the evidence for migratory flight behavior by individual European corn borer adults, and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it. The kind of migratory behavior posited for pest species inhabiting a permanent distribution may be more common than we reali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gration dispersal FLIGHT movement ecology European corn borer Ostrinia nubilalis
下载PDF
世界近现代史视阈下的移民概念与含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梁茂信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4-114,共21页
移民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含义并未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充分体现。有鉴于此,笔者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在世界近现代史视阈下,强调语境对解读移民概念的重要性。日常住址、迁移距离、居住时间和生活方式的... 移民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含义并未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充分体现。有鉴于此,笔者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在世界近现代史视阈下,强调语境对解读移民概念的重要性。日常住址、迁移距离、居住时间和生活方式的质变等要素的解释不能脱离历史语境而一概而论。同时,移民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它与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之间有着无法割裂的逻辑关联,是世界近现代史上市场经济流动性中固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移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它不单纯局限于个体移民自身的区位转移,而且在纵向上还是一种代际行为,在横向上还涉及到移民家庭、社区、民族群体及其文化的迁移与离散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近现代史 移民 历史语境 社会过程 区位转移 代际关系
原文传递
断层影响下采动覆岩与地表移动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文兵 刘玄 +2 位作者 杨伟强 吴鹏飞 张伊辉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8-46,共9页
为了研究开采扰动下含有断层工作面的覆岩及地表响应情况,首先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等方法,研究临近断层工作面采动影响下覆岩及地表运移和应力响应特征;其次建立数值模拟模型,结合“裂断拱”和“应力拱”分析临近断层工作... 为了研究开采扰动下含有断层工作面的覆岩及地表响应情况,首先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等方法,研究临近断层工作面采动影响下覆岩及地表运移和应力响应特征;其次建立数值模拟模型,结合“裂断拱”和“应力拱”分析临近断层工作面开采覆岩破坏和采场应力响应特征;然后建立断层面滑移力学模型,并结合断层滑移倾向性指标Qs定量分析断层上盘开采断层面活化倾向性;最后采用现场实测方法,分析郑州矿区大平煤矿采动影响下断层上盘地表移动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开采扰动下“裂断拱”的发育最大宽度达到2215 m,最大发育高度达到110 m,宽高比约为1∶2;含有断层工作面“应力拱”特征,呈现非对称结构;随着断层面埋深的增加,断层面滑移倾向性呈现出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在弯曲下沉带同等埋深滑移倾向性缓增、在裂隙带同等埋深区域呈现出先减后增、在垮落带同等埋深区域呈现出快速增加;断层上盘开采保护煤柱留设30 m断层未活化,大平煤矿的基岩移动角和边界角较郑州矿区一般地质条件下工作面上的分别偏小88和46°,较同煤矿无断层工作面基岩移动角偏小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影响 覆岩运移 地表移动 采场应力 滑移倾向性
下载PDF
Pressure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Accumulation in the Moliqing Fault Depression,Yitong Basin,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强 叶加仁 +3 位作者 Qing Hairuo 陆俊泽 黄胜兵 唐大卿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351-362,共12页
The Yitong(伊通) basin is a Late Mesozoic and Cenozoic continental sedimentary basin in Northeast China.On the basis of well tests and seismic data,we use the 2D modeling technique to rebuild the pressure evolution ... The Yitong(伊通) basin is a Late Mesozoic and Cenozoic continental sedimentary basin in Northeast China.On the basis of well tests and seismic data,we use the 2D modeling technique to rebuild the pressure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in the Moliqing(莫里青) fault depression of the Yitong basin.Based on the modeling results,four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1) The Eocene Shuangyang(双阳) Formation within the Moliqing fault depression had entirely undergone three epi-sodic cycles of pressure accumulation and release in geological history,and the three tectonic move-ments since the Middle Eocene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episodic changes of excess pressure.(2) The present formation pressure distribu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normal pressure in almost the entire fault depression with some residual overpressure.The differential distribution of pressure results mainly from the difference in rock facies,sedimentation rate,hydrocarbon generation,and fault activi-ties.(3) 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is more active during the release of pressure in the Moliqing fault depression,which happened mainly in the Middle-Late Oligocene and provided the driving force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4) 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was mostly directed to the Shuangyang For-mation within the Jianshan(尖山) uplift and the Kaoshan(靠山) sag.With the superior condition of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the higher de-gree of hydrocarbon concentration,the north-west part of Kaoshan sag is considered a favor-able area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Moliqing fault de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tong basin basin modeling tectonic movement pressure evolution hydro-carbon migration.
原文传递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与集镇化建设 被引量:2
20
作者 《库区移民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课题组 傅显捷 +1 位作者 莫远明 马传松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19-23,共5页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集镇化是较为可行的农村移民搬迁安置方式。从总体上说 ,当前库区农村移民集镇化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且发展后劲不足。加快集镇化建设 ,要结合库区实际 ,大力发展库区经济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集镇化是较为可行的农村移民搬迁安置方式。从总体上说 ,当前库区农村移民集镇化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且发展后劲不足。加快集镇化建设 ,要结合库区实际 ,大力发展库区经济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市化进程 ,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农村移民 搬迁 集镇化建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