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8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酸盐岩中烃源的识别——以西藏措勤盆地碳酸盐岩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许怀先 蒲秀刚 韩德馨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95-399,共5页
碳酸盐岩既可作为烃源岩,也可作为储集岩存在.因此,除直接发现液态石油和气苗外,在野外和室内碳酸盐岩含油的识别都较困难.确定碳酸盐岩中含有的烃类是原生的,还是它处运移充填而来的,这在勘探实践中具有不同的指导意义.本文阐述了用岩... 碳酸盐岩既可作为烃源岩,也可作为储集岩存在.因此,除直接发现液态石油和气苗外,在野外和室内碳酸盐岩含油的识别都较困难.确定碳酸盐岩中含有的烃类是原生的,还是它处运移充填而来的,这在勘探实践中具有不同的指导意义.本文阐述了用岩石热解分析技术判别碳酸盐岩中烃源的方法.提出了碳酸盐岩含油判别指数P、岩石热解烃最高温度Tmax和岩石中游离烃S1含量等判别碳酸盐岩是否含运移烃的指标.用此方法研究了西藏措勤盆地碳酸盐岩含油显示,发现强龙松纳背斜在1805剖面下白垩统郎山组1段(K1l1)碳酸盐岩曾有油气运移过程存在.同时用其他方法证明了岩石热解技术对碳酸盐岩含运移烃的识别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运移烃 岩石热解 含油判别指数 游离烃S1 烃源岩 西藏 措勤盆地
下载PDF
石油和天然气运聚效率的主控因素及定量评价 被引量:22
2
作者 周海燕 庞雄奇 +1 位作者 姜振学 周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18,共5页
烃源岩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大部分在运聚成藏过程中损失了 ,因此石油和天然气运聚效率主要取决于油气运聚过程中的损耗量的大小。损耗量包括烃源岩残留烃量、储集层滞留烃量、运移流散烃量和构造破坏烃量。天然气的运聚效率远小于石油 ,... 烃源岩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大部分在运聚成藏过程中损失了 ,因此石油和天然气运聚效率主要取决于油气运聚过程中的损耗量的大小。损耗量包括烃源岩残留烃量、储集层滞留烃量、运移流散烃量和构造破坏烃量。天然气的运聚效率远小于石油 ,是由于天然气在溶解性、扩散性、吸附性等物理性质方面与石油有差异。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下奥陶统及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模拟计算 ,认为影响石油运聚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构造破坏作用和储集层滞留作用 ,而影响天然气运聚效率的主控因素是运移过程中的扩散、溶解及构造破坏作用。构造作用同时控制塔里木盆地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聚效率 ,对正确评价油气资源量有重大意义。图 3表 5参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聚效率 烃源岩 残留烃量 储集层滞留烃量 运移流散烃量 定量评价
下载PDF
油源断裂转换带裂缝发育及其对油气控制作用——以冀中坳陷文安斜坡议论堡地区沙二段为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博为 付广 +3 位作者 张居和 胡明 刘峻桥 王浩然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0-381,共12页
在伸展盆地中,油源断裂转换带往往对油气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是油气的有利聚集部位。为了明确油源断裂转换带裂缝发育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本文利用垂直累积断距-距离曲线法厘定了文安斜坡议论堡构造3条油源断裂的转换带并明确了... 在伸展盆地中,油源断裂转换带往往对油气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是油气的有利聚集部位。为了明确油源断裂转换带裂缝发育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本文利用垂直累积断距-距离曲线法厘定了文安斜坡议论堡构造3条油源断裂的转换带并明确了其分布特征;依据岩心、露头资料、实钻资料和叠前三维地震资料对油源断裂转换带伴生裂缝分布进行了预测模拟;总结了油源断裂转换带对裂缝发育的控制作用,以及二者与油气成藏关系。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区油源断裂转换带部位富含砂岩的输导层较发育,应力相对油源断裂其他部位较集中,是裂缝密度高值的发育区,为油气聚集提供优势的运移通道和指向,使油气向低势区汇聚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转换带 油源断裂 裂缝 油气 议论堡构造 文安斜坡
下载PDF
四川盆地侏罗系—震旦系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97
4
作者 王世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1-5,共5页
文章通过对四川盆地震旦系—侏罗系含气层系中天然气的烃类组成、非烃组成及碳氢同位素组成资料的分析,探讨了天然气的成因类型、成熟度、运移和混合作用等。四川盆地天然气的组成特征不仅受母质类型的影响,而且受成熟度的影响。根据... 文章通过对四川盆地震旦系—侏罗系含气层系中天然气的烃类组成、非烃组成及碳氢同位素组成资料的分析,探讨了天然气的成因类型、成熟度、运移和混合作用等。四川盆地天然气的组成特征不仅受母质类型的影响,而且受成熟度的影响。根据碳氢同位素组成,可以将四川盆地的天然气划分为侏罗系“浅层”油伴生腐泥型气、上三叠统热成因腐殖型气及中三叠统—震旦系“深层”油裂解腐泥型气等三大类型。根据分析资料推断,川西侏罗系、川东卧龙河上三叠统及石炭系的天然气为运移次生成因。三叠系嘉陵江组、二叠系和石炭系的天然气普遍具有同位素倒转现象,认为这是由于天然气混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天然气 地球化学特征 震旦纪 侏罗纪
下载PDF
层间非均质砂层石油运移和聚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55
5
作者 曾溅辉 王洪玉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108-111,共4页
层间非均质砂层石油运移和聚集二维模拟实验证实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各砂层的油水分布范围和油水界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层间非均质性对砂层的油水分布和含油饱和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层间非均质性的存在 ,可以使高渗透率的砂... 层间非均质砂层石油运移和聚集二维模拟实验证实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各砂层的油水分布范围和油水界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层间非均质性对砂层的油水分布和含油饱和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层间非均质性的存在 ,可以使高渗透率的砂层为好油层 ,而渗透率相对较低的砂层为差油层 ,甚至为水层。当砂层上倾方向不存在封堵条件时 ,存在着使某些砂层含油范围和含油饱和度发生变化的注油速率临界值。若注油速率小于该临界值 ,无论注油量多大 ,该砂层也不能成为含油层 ,只能成为油水同层或水层 ;反之 ,可以成为含油层。当油气沿高渗透砂体和开启性断层从下部进入上部并充注其侧面的储层时 ,由于浮力的作用 ,油气并不一定进入下部渗透率最大的砂层 ,而是优先进入上部渗透率较高的砂层 ,从而出现渗透率较高的砂层含油饱和度最高 (为含油层 ) ,而渗透率最高的砂层含油饱和度反而较低 (为油水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层 层间非均质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模拟
下载PDF
西湖凹陷断裂系统特征及其控藏机制 被引量:68
6
作者 蔡华 张建培 唐贤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26,共9页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断裂系统复杂,断裂组合样式多样,前人较少涉及凹陷整体断裂系统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研究。为此,基于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系统研究了该区断裂的展布特征和活动特征,探讨了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断裂系统复杂,断裂组合样式多样,前人较少涉及凹陷整体断裂系统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研究。为此,基于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系统研究了该区断裂的展布特征和活动特征,探讨了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以渐新统花港组底界和上中新统柳浪组底界为界,可将断裂系统垂向上分为下部(张性)、中部(压性)和上部(张剪性)3套断裂系统;2下部张性断裂系统主要有断阶型、多米诺型、地堑、地垒等多种断裂组合样式,主要形成于凹陷裂陷发育阶段,断裂对沉积地层的控制(或改造)作用显著;3中部压性断裂系统主要有正"Y"、反"Y"字形和简单后冲型断裂组合样式,形成于凹陷反转期,上盘地层存在不同程度的剥蚀;4上部张剪性断裂系统剖面上为悬挂断裂,平面上呈带状和雁行状组合,形成于凹陷区域沉降阶段,对地层控制作用微弱。结论认为:断裂系统中不同性质的断裂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存在显著差异,深大断裂宏观上控制油气田的分布,裂陷期断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而反转期断裂形成有效圈闭,区域沉降期断裂则改造原生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西湖凹陷 断裂系统 控藏机制 垂向运聚 晚期断裂 断裂组合样式 油气运移
下载PDF
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 被引量:53
7
作者 汤良杰 金之钧 庞雄奇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2000年第4期67-70,共4页
多期叠合盆地的主要特征是盆地经历了多个演化阶段 ,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盆地类型和性质。对中国西北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进行了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研究。这两个盆地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 多期叠合盆地的主要特征是盆地经历了多个演化阶段 ,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盆地类型和性质。对中国西北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进行了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研究。这两个盆地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等 3个开合旋回 ,在演化过程中出现由海向陆的转化和拉张 -挤压的交替转化 ,形成了油气来自多源、油气形成多期、油气运移多方向、油气聚集多场所的油气运聚特征。多期叠合盆地有 3种基本油气运聚模式 :①放射状运移、环状聚集模式 ,以柴达木盆地西部环英雄岭构造带为代表 ,油气运移方向垂直于构造等高线的方向 ;②前陆油气运聚模式 ,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为代表 ,油气运移方向平行于造山带挤压应力方向 ;③古生代海相克拉通盆地油气运聚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断裂 不整合 模式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被引量:57
8
作者 吴晓智 王立宏 宋志理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2期97-100,共4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构造与地应力场分析,认为构造复杂、目的层深、地应力作用强烈是制约勘探进程 的主要因素。在地应力集中的安集海河组泥岩段,表现出高压欠压实的特点,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向。水平两向应 力的差值较大,...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构造与地应力场分析,认为构造复杂、目的层深、地应力作用强烈是制约勘探进程 的主要因素。在地应力集中的安集海河组泥岩段,表现出高压欠压实的特点,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向。水平两向应 力的差值较大,是导致钻井事故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盆地南缘区域地应力分布规律表现为纵向上压应力随深度增加 而增大,并与构造层配伍,可分为深层挤压带、中层剪切带、浅层张裂带。油气从高压应力分布区(生烃凹陷)向低压应力 分布区(隆起区)运移。山前为挤压地应力作用区,油气成藏多以构造成藏为主。盆地南缘断裂下盘深层的异常高压封闭 区(流体封存箱)、与断裂密切相关的隆起段是今后主要勘探方向与领域,断裂遮挡、背斜等构造型圈闭——主断裂下盘 原生油气藏是主要的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地质构造 油气运移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油气成藏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49
9
作者 段毅 吴保祥 +1 位作者 郑朝阳 王传远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33,共5页
应用油气成藏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了西峰油田的地质背景、油气成藏动力学条件和成藏过程,探讨了油气成藏动力学机制。从纵向上划分出自源高压封闭、混源低压半封闭和他源常压开放3个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自源高压封闭系统中浊积砂层... 应用油气成藏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了西峰油田的地质背景、油气成藏动力学条件和成藏过程,探讨了油气成藏动力学机制。从纵向上划分出自源高压封闭、混源低压半封闭和他源常压开放3个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自源高压封闭系统中浊积砂层系和混源低压半封闭系统中近源岩的三角洲前缘砂层系,是今后进一步勘探的主要目标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三角洲前缘砂层 西峰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东营断陷盆地地层流体超压系统与油气运聚成藏 被引量:48
10
作者 隋风贵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7-21,共5页
东营断陷盆地古近系发育的地层流体超压系统对油气运聚、成藏至关重要。以实测数据和用测井资料预测的地层流体压力数据为依据 ,分析了区内的地层流体压力系统特征 ,并将其分为上部常压、中部超压、下部常压 3个压力系统。超压系统具有... 东营断陷盆地古近系发育的地层流体超压系统对油气运聚、成藏至关重要。以实测数据和用测井资料预测的地层流体压力数据为依据 ,分析了区内的地层流体压力系统特征 ,并将其分为上部常压、中部超压、下部常压 3个压力系统。超压系统具有纵向分带、平面分区且复杂多变的特点 ,但在宏观上属于盆地级的“超压流体封存系统”。超压系统对油气运聚成藏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油源、产生运移动力和通道 ,并决定油气充注成藏方式。研究结果表明 ,与盆内超压系统有关的油气成藏模式分为系统内、系统外和封隔层 3种形式 ;超压系统内部的相对低压区及其上、下或侧向的泄压区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断陷盆地 地层 流体 超压系统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断层幕式活动期和间歇期流体运移与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43
11
作者 于翠玲 曾溅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9-133,共5页
断层的周期性幕式活动导致沿断层带流体运移具有周期性幕式运动的特点。断层的一次周期性幕式活动分为活动期和间歇期两个阶段。断层幕式活动期,深部流体在超压作用或地震泵作用下以在断层带内的垂向运移和进入储层后的侧向运移为主,流... 断层的周期性幕式活动导致沿断层带流体运移具有周期性幕式运动的特点。断层的一次周期性幕式活动分为活动期和间歇期两个阶段。断层幕式活动期,深部流体在超压作用或地震泵作用下以在断层带内的垂向运移和进入储层后的侧向运移为主,流体运移的相态为油、气、水的混合相态。断层幕式活动间歇期,当断层带尚未完全封闭、输导系统内压力尚未平衡时,流体在断层带及其两侧储层之间流动,直至达到压力平衡。断层完全封闭后,流体运移则不再发生。断层幕式活动期对油气的输导能力强,而断层幕式活动间歇期对油气的输导能力相对较弱。断层幕式活动期导致断层带附近形成同层混源或异层同源的多层系(或多构造层)含油气复式油气聚集带;而断层幕式活动间歇期使已经形成的油气藏发生再分配,导致断层带垂向上形成欠饱和油藏—高饱和油气藏—油气藏及纯气藏的完整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幕式活动期和间歇期 流体运移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塔河油田油气运移与聚集规律 被引量:48
12
作者 顾忆 邵志兵 +5 位作者 陈强路 黄继文 丁勇 陈正辅 陈江汉 徐思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4-230,237,共8页
通过对塔河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储层沥青、储层自生粘土矿物、今古水动力场和今古流体势的分析以及油气输导条件等与油气运移与聚集关系的研究,认为塔河油田油气总体存在着“三期五次”油气充注期,即海西晚期(第一次... 通过对塔河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储层沥青、储层自生粘土矿物、今古水动力场和今古流体势的分析以及油气输导条件等与油气运移与聚集关系的研究,认为塔河油田油气总体存在着“三期五次”油气充注期,即海西晚期(第一次)、印支—燕山期(第二次)和喜马拉雅期(第三、四、五次),其主成藏期为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晚期。海西晚期油气运移方向总体为由南向北,喜马拉雅期油气运移方向总体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研究认为,规模巨大的寒武—奥陶系主力烃源岩,为多期供烃、多期成藏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处于古隆起、古斜坡有利区域构造位置,是油气长期运移的指向区;大型不整合面、岩溶输导网络、断裂带是塔河油田油气成藏的重要输导条件;多套储层、多套储盖组合、多种圈闭类型以及大型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集体发育是形成塔河大型复式油气田的重要条件;“早期成藏改造、晚期充注调整”是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重要的成藏机制,成藏封闭条件的形成与演化是塔河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球化学 古流体场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不整合类型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4
13
作者 尹微 陈昭年 +1 位作者 许浩 司玉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9-241,共3页
不整合类型多种多样,针对不整合的形态及形成机制将其分成7种类型:平行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褶皱不整合、断褶不整合、伸展不整合和生长不整合。不整合附近的岩层在纵向上呈层分布:从下至上依次为半风化岩石、风化粘土层和... 不整合类型多种多样,针对不整合的形态及形成机制将其分成7种类型:平行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褶皱不整合、断褶不整合、伸展不整合和生长不整合。不整合附近的岩层在纵向上呈层分布:从下至上依次为半风化岩石、风化粘土层和底砾岩。不整合在油气的运聚成藏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不整合面可以作为油气长距离运移的通道,古风化壳或古岩溶带能够改善岩层的储集性能,形成不整合油气藏。不整合的负面作用为:对盖层的破坏和烃源岩成熟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类型 结构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下载PDF
神狐海域气源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38
14
作者 苏丕波 雷怀彦 +3 位作者 梁金强 沙志彬 付少英 龚跃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3-108,共6页
为了了解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气体来源及聚集特征,根据过SH2井区高分辨率地震剖面构建了该区地质模型,并进行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拟。在恢复SH2井区地史和热演化史的基础上,利用EASY%Ro模型计算了SH2井区烃源岩的成熟度演化史,... 为了了解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气体来源及聚集特征,根据过SH2井区高分辨率地震剖面构建了该区地质模型,并进行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拟。在恢复SH2井区地史和热演化史的基础上,利用EASY%Ro模型计算了SH2井区烃源岩的成熟度演化史,结合探区采样成果对水合物的气源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深部发育的2套烃源岩(古近系文昌组和恩平组)演化程度均较高(Ro>2%),处于产干气阶段,热解生气潜力巨大;浅部新近系珠江组、韩江组、粤海组和万山组基本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Ro<0.7%),有机质丰度较高,是生物气的烃源岩,具有生物生气的巨大潜力。同时,神狐海域地质构造复杂,断层与底辟发育,这些断裂和底劈构造成为连接浅部水合物稳定域和气源的桥梁,为生物成因气和深部热解气的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当气源和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的时空匹配得当,在适当的地质条件下便可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初步预测该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巨大,是勘探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气源对比 有机质成熟度 生物气 运移通道 油气藏形成 烃源岩 神狐海域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北部洼陷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33
15
作者 刘志峰 吴克强 +3 位作者 柯岭 王升兰 于开平 朱文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61-569,共9页
珠一坳陷北部洼陷带已钻井失利原因分析表明,因"烃源"和"运移"问题而失利的井所占比例最大,这两个关键因素即为该区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从烃源条件来看,根据地震相和地球化学分析,北部洼陷带的8个洼陷中,有5个洼... 珠一坳陷北部洼陷带已钻井失利原因分析表明,因"烃源"和"运移"问题而失利的井所占比例最大,这两个关键因素即为该区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从烃源条件来看,根据地震相和地球化学分析,北部洼陷带的8个洼陷中,有5个洼陷发育文昌组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是今后进行油气勘探较为有利的富生烃洼陷。从运移条件来看,平面上根据油气富集构造带类型分析,北部洼陷带内的5个富生烃洼陷均属于"缓坡富集型",各洼陷的缓坡带是有利勘探区带;而纵向上根据通源断裂及恩平组泥岩封盖条件分析,北部洼陷带内的5个富生烃洼陷中,有3个属于"浅层富集型",有2个属于"深层富集型",其有利勘探层系应分别在浅层和深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运移 北部洼陷带 珠一坳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古油层识别技术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16
作者 王飞宇 庞雄奇 +3 位作者 曾花森 师玉雷 胡剑峰 刘可禹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5-569,共5页
古油层识别技术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高孔隙度和渗透率层段识别,二是残留烃数量分析,三是盆地流体历史模拟技术。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和荧光颗粒定量技术分别采用显微岩石学和激光扫描分析方法,确定储集层中油包裹体的丰度,而储集层中油... 古油层识别技术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高孔隙度和渗透率层段识别,二是残留烃数量分析,三是盆地流体历史模拟技术。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和荧光颗粒定量技术分别采用显微岩石学和激光扫描分析方法,确定储集层中油包裹体的丰度,而储集层中油包裹体丰度反映它在地质历史中古含油饱和度。油层的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值大于5%,并至少有一部分样品大于10%,水层的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值小于1%。一些油层中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高值缺乏指示了快速成藏或浅部成藏。在石油运移通道层段,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值主体值为1%~5%,但这些层段在垂向上仅局部分布。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和荧光颗粒定量技术可用于识别古油层,判识古油水界面,寻找再运移石油,确定天然气或凝析气藏早期是否存在早期石油充注事件,识别次生油藏,寻找下伏油藏,限定油气充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气藏 石油运移途径 成藏化石记录 流体包裹体 烃类流体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超压系统与油气运移 被引量:27
17
作者 胡忠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73-80,共8页
利用地震层速度、声波测井及各种录井资料研究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超压系统及油气运移 ,用以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研究发现主要生烃层段流沙港组二段泥岩的欠压实是形成异常高压的主要原因 ,异常压力主要分布于凹陷中心地区。最大压力... 利用地震层速度、声波测井及各种录井资料研究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超压系统及油气运移 ,用以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研究发现主要生烃层段流沙港组二段泥岩的欠压实是形成异常高压的主要原因 ,异常压力主要分布于凹陷中心地区。最大压力封闭点及油的成熟门限深度可以区分异常高压层的作用 ,在生油门限以下的异常压力带中的快速压实段 ,是油气初次运移最有利的层段。研究发现本区存在两种油气运移方式 ,即向泥岩下方运移和侧向运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系统 油气运移 异常高压 油气聚集
下载PDF
苏北盆地第三系烃源岩排烃范围及油气运移边界 被引量:26
18
作者 陈安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0-636,共7页
根据指标相关性分析,从不同级别的油气显示中筛选出排烃下限指标,最终以R_o≥0.6%,SM≥0.10,C_(29)Mor/C_(29)Hop≤0.45,CPI≤1.3作为苏北盆地下第三系、泰州组源岩排烃“门槛值”圈定各套源岩的排烃范围。金湖凹陷中,阜四段可排烃... 根据指标相关性分析,从不同级别的油气显示中筛选出排烃下限指标,最终以R_o≥0.6%,SM≥0.10,C_(29)Mor/C_(29)Hop≤0.45,CPI≤1.3作为苏北盆地下第三系、泰州组源岩排烃“门槛值”圈定各套源岩的排烃范围。金湖凹陷中,阜四段可排烃生油层主要分布在三河、龙岗、汊西次凹,阜二段可排烃源岩主要分布在以上次凹及其内斜坡。高邮凹陷中,阜四段可排烃生油层范围主要局限在高邮深凹、刘陆舍次凹及内斜坡地带,阜二段可排烃源岩广泛分布于除柘垛凸起以外的地区。以荧光薄片、烃类包裹体法和油-岩成熟度对比追踪法探索油气运移边界。研究表明,来自高邮、临泽凹陷的远距离运移油气已经到达柘垛凸起。经分析,XC1井泰州组油可能来自临泽凹陷,这种“上生下储”现象大部分来自顺向(正)断层调整:而XG1井阜一段油来自高邮凹陷东部的泰州组成熟源岩,经长距离运移和反向(正)断层调整(“下生上储”)到达柘垛凸起的阜一段储集层,估算运移距离在20 k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烃 油气运移 荧光薄片 包裹体 苏北盆地
下载PDF
南堡凹陷断层对中、上部含油组合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6
19
作者 吕延防 韦丹宁 +5 位作者 孙永河 胡明 刘哲 孙同文 王海学 许辰璐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71-982,共12页
南堡凹陷断层极其发育,依据断层形成时期、变形特征及形成演化机制,可将南堡凹陷断裂系统划分6种类型(Ⅰ—Ⅵ)。其中,Ⅲ型、Ⅴ型和Ⅵ型断裂系统是中、上部含油组合的主要断层类型,也是重要的控藏断层类型;Ⅲ型断裂系统为晚期形成的断层... 南堡凹陷断层极其发育,依据断层形成时期、变形特征及形成演化机制,可将南堡凹陷断裂系统划分6种类型(Ⅰ—Ⅵ)。其中,Ⅲ型、Ⅴ型和Ⅵ型断裂系统是中、上部含油组合的主要断层类型,也是重要的控藏断层类型;Ⅲ型断裂系统为晚期形成的断层,主要对中—上部含油组合的油气起封闭或调节作用;Ⅴ型和Ⅵ型断裂系统为长期发育的断层,是油气从源岩层向中浅层储层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晚期活动断层形成的断层相关圈闭是形成油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晚期形成的断裂密集带控制油气藏的分布;断层分段生长形成的古转换带控制了沉积体系及砂体的展布,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断层对盖层的破坏程度控制了油气聚集的层位;断层封闭性演化控制了断层圈闭中油气的富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断裂系统 油气运移 断层封闭性 盖层 油气聚集 黄骅坳陷
下载PDF
改造型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发育特点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震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4-27,37,共5页
流体本身的运移性与含油气盆地后期的改造作用 ,导致了油气流体在地质历史上可具有多期运移、聚集、成藏和破坏的过程。在对准噶尔、鄂尔多斯等盆地进行流体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出改造型盆地流体动力学的三个主要的发育特点 :平面... 流体本身的运移性与含油气盆地后期的改造作用 ,导致了油气流体在地质历史上可具有多期运移、聚集、成藏和破坏的过程。在对准噶尔、鄂尔多斯等盆地进行流体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出改造型盆地流体动力学的三个主要的发育特点 :平面上流体动力场往往被分隔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流体动力体系 ;地质历史上流体动力的分布与演化具有阶段性 ;空间上 ,不同地层的流体动力分布格局并不完全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型 流体动力学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