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4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先赋”到“后致”: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融合 被引量:118
1
作者 悦中山 李树茁 +1 位作者 靳小怡 费尔德曼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0-152,共23页
社会网络对移民的社会融合具有重要影响。基于2009年X市农民工调查数据,本研究将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分为市民亲属关系、市民非亲属关系和非市民关系,将农民工的社会融合辨析为文化融合、社会经济融合和心理融合等三个维度,并分析农民工—... 社会网络对移民的社会融合具有重要影响。基于2009年X市农民工调查数据,本研究将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分为市民亲属关系、市民非亲属关系和非市民关系,将农民工的社会融合辨析为文化融合、社会经济融合和心理融合等三个维度,并分析农民工—市民网络与社会融合的关系。研究发现,市民非亲属关系对农民工的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均有显著的、不可替代的正向影响,但对社会经济融合的影响有限。农民工—市民网络对社会融合各维度的不均衡作用有可能导致农民工长期陷入城市社会底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网络 社会融合 移民—居民网络
下载PDF
幸福感、社会融合对户籍迁入城市意愿的影响——基于2011年四省市外来人口微观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73
2
作者 张鹏 郝宇彪 陈卫民 《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8-69,共12页
利用国家人口计生委在广东、浙江、江苏和上海的微观调查数据,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了外来人口幸福感和社会融合状况对其城市落户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受访者年龄、性别、在本地居留时间、婚姻、收入等因素情况下,幸福... 利用国家人口计生委在广东、浙江、江苏和上海的微观调查数据,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了外来人口幸福感和社会融合状况对其城市落户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受访者年龄、性别、在本地居留时间、婚姻、收入等因素情况下,幸福感和社会融合对于提高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落户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分行业、职业和收入水平考察,发现好行业、高端职业和高收入的外来人口幸福感提升和社会融合程度的增加对落户意愿的影响要大于差行业、低端职业和低收入的外来人口。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从提升外来人口幸福感入手增强外来人口户籍迁入城市意愿、促进外来人口在城市稳定下来并进而解决我国城市化问题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人口 幸福感 社会融合 城市落户意愿
原文传递
制度要素与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 被引量:59
3
作者 杨菊华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0-75,共16页
文章分析近十年流动人口住房来源的变动趋势、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重点关注更能体现"安居"的住房拥有和保障性住房情况。分析结果表明,约七成流动人口租住私房,拥有住房的比例很低,租住公屋的比例极低;尽管流动人口群体内... 文章分析近十年流动人口住房来源的变动趋势、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重点关注更能体现"安居"的住房拥有和保障性住房情况。分析结果表明,约七成流动人口租住私房,拥有住房的比例很低,租住公屋的比例极低;尽管流动人口群体内存在明显分层,但作为"外来人",住房方面的共性大于差异性;流入地经济越发达、流动跨越的行政区域越大,拥有住房或租住公屋的概率越低。可见,将流动人口全面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之路依旧举步维艰、任重道远。在"住有所居"、"共享"发展等理念的引领下,未来需要真正从制度上消减流动人口安居之路上的障碍,扩大公租房对流动人口的覆盖率,减弱流动人口的"过客"感受,让流入地成为他们的心安之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农民工 住房 住房保障 居住 居住融合
原文传递
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决定因素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6
4
作者 褚荣伟 熊易寒 邹怡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48,共24页
本文首次从国际移民的涵化理论视角对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方式及决定因素进行探讨,通过对上海市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农民工作为国家内部城乡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认同存在以户籍为基础的制度性约束和以资源匮乏为特征... 本文首次从国际移民的涵化理论视角对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方式及决定因素进行探讨,通过对上海市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农民工作为国家内部城乡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认同存在以户籍为基础的制度性约束和以资源匮乏为特征的能动性限制。农民工社会认同主要受文化态度、社会交往、经济成功和社会环境四类变量的影响,农民工的个体人口统计特征也会影响城市认同的意愿。当地语言的熟练程度、与当地人交朋友的意愿(而非与外省市的农民工交朋友)、类似群体的收入地位水平、感知到的社会歧视程度和参与保险的程度都成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应该要有助于农民工的心理层面的社会认同的转变,尤其是从"外地人"向"本地人"的认知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认同 涵化 身份 社会融合
下载PDF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以50个主要人口流入地城市为对象 被引量:40
5
作者 肖子华 徐水源 刘金伟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6-112,共17页
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公共服务和心理文化4个维度构建了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对全国50个主要人口流入地城市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被评估的50个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公共服务和心理文化4个维度构建了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对全国50个主要人口流入地城市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被评估的50个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总体水平不高,不同维度之间差异明显,呈现出公共服务融合>政治融合>经济融合>心理文化融合的特点;不同区域、类型的城市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表现各异。建议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制度性障碍;加强教育和就业培训,提升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能力;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减少其对土地和传统社会关系的依赖;按照人口流动的规律和意愿对城镇化战略进行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流入地城市
原文传递
农业转移人口空间流动与城市融入 被引量:39
6
作者 田明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55,共13页
农业转移人口空间流动速度快,城市更换频率高,频繁的空间流动不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基于东部6城市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后空间流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决定农业转移人口空间流动速度和在城市居留时间长短的因素... 农业转移人口空间流动速度快,城市更换频率高,频繁的空间流动不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基于东部6城市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后空间流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决定农业转移人口空间流动速度和在城市居留时间长短的因素。研究显示:从个人因素来看,外出年限、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农业转移人口空间流动速度的决定因子。从个人与环境的关系来看家属随迁状况、收入、就业行业、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状况与否、与当地的社会关系等会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在某一城市居留时间的长短。农业转移人口个人特征及个人与流入城市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的能力。城市融入能力越高,空间流动速度越慢,在城市居留的时间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空间流动 城市融入
原文传递
居住证制度、生命历程与新生代流动人口心理融入——基于2017年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监测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5
7
作者 梁土坤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6-109,172,173,共16页
心理融入是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高级阶段,也是其市民化的必由之路,而目前心理融入影响机制的研究甚少涉及居住证制度。本文基于2017年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监测数据,运用Ordinal Logistics Regression和PSM方法,分析居住证制度对新... 心理融入是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高级阶段,也是其市民化的必由之路,而目前心理融入影响机制的研究甚少涉及居住证制度。本文基于2017年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监测数据,运用Ordinal Logistics Regression和PSM方法,分析居住证制度对新生代流动人口心理融入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居住证制度不但能够直接显著提高新生代流动人口的融入意愿、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心理融入,而且也会通过健康档案和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的中介作用而间接影响新生代流动人口心理融入,凸显了居住证制度影响的显著性。但居住证制度的影响依城市关注、融入意愿、身份认同等心理融入层次的提升而降低,凸显了居住证制度影响的层次性。同时,其影响的层次性并不会因生命历程阶段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凸显了居住证制度影响的稳定性。居住证制度对处于不同生命历程阶段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心理融入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影响效应依未婚未育、已婚未育、已婚已育等生命历程阶段的演进而显著降低,凸显居住证制度影响的阶段性。因此,必须依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对策以进一步增进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心理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居住证制度 心理融入 生命历程 基本公共服务
原文传递
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与社会融合分析 被引量:34
8
作者 石智雷 朱明宝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58,159,共10页
文章利用2013年武汉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其对社会融合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就业区域稳定性对农民工增强自身"城市人"的身份认同感和务工城市长居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就业职业稳定率不具有... 文章利用2013年武汉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其对社会融合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就业区域稳定性对农民工增强自身"城市人"的身份认同感和务工城市长居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就业职业稳定率不具有此效应;同时,就业区域稳定性和就业职业稳定率能有效帮助农民工了解和掌握当地语言,但在增进与城里人的关系上则失去了作用;签订劳动合同对增强农民工长居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不管是人力资本存量高还是存量低的农民工,就业区域稳定性对他们的社会融合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人力资本存量低的农民工影响程度更大;而就业职业稳定性对人力资本存量较低的农民工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农民工影响效应则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 就业稳定性 农民工 社会融合
下载PDF
流动儿童认同整合与歧视知觉的关系: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作用 被引量:34
9
作者 倪士光 李虹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38,共8页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来自北京市、山东省的1307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流动儿童感受到的歧视对其认同整合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歧视,认同整合水平良好;(2)流动...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来自北京市、山东省的1307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流动儿童感受到的歧视对其认同整合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歧视,认同整合水平良好;(2)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会对其认同整合产生消极影响,歧视知觉越高,认同整合水平越低;歧视知觉也通过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认同整合产生显著的影响;(3)社会支持不仅在歧视知觉对认同整合的关系中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社会支持还又在应对方式和认同整合之中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认同整合 歧视知觉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社会融合
原文传递
外来人群社会融合进程中的八大问题探讨——基于对宁波市1053位居民社会调查的分析 被引量:33
10
作者 杨黎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年第6期65-70,共6页
以2005年4月至2006年初对宁波市十几个城镇的调查材料为基础,从邻里关系、工友关系、困难互助、社区管理、风俗习惯、婚姻关系、安全感及定居选择等八个方面对外来人群与本地居民的相互关系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试图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当... 以2005年4月至2006年初对宁波市十几个城镇的调查材料为基础,从邻里关系、工友关系、困难互助、社区管理、风俗习惯、婚姻关系、安全感及定居选择等八个方面对外来人群与本地居民的相互关系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试图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当前社会关系状态,揭示建立人与人之间友好关系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人群 本地居民 相互关系 社会融合
下载PDF
农民工城市融合概念及对城市感知关系的影响——基于上海农民工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32
11
作者 褚荣伟 肖志国 张晓冬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4-51,124,共8页
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是当前以及未来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了研究文化融合、经济融合、政治融合和社会融合等诸方面的因素是如何影响农民工对城市的感知关系水平的,基于2010年在沪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民工城... 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是当前以及未来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了研究文化融合、经济融合、政治融合和社会融合等诸方面的因素是如何影响农民工对城市的感知关系水平的,基于2010年在沪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民工城市融合诸因素对城市感知关系(生活满意度、认同度、未来发展意愿)的影响。发现:文化融合程度越高,农民工对上海的认同程度就越高,也会更愿意留在上海发展,但其生活满意度未必越高;经济融合程度越高,城市生活满意度、城市认同度和未来留在上海发展的意愿都越高;政治融合只对未来发展意愿有影响;社会融合越高,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度越高,对生活也越满意。研究为政府引导和促进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感知关系水平 城市融合
下载PDF
农民工城市融合路径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三阶段Ordinal Logit模型的实证 被引量:27
12
作者 叶俊焘 钱文荣 米松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6-97,158,共12页
本文依据浙江省农民工城市融合的调查数据,构建三阶段Ordinal 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工城市融合路径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民工城市融合经历经济生存融合、社会交往融合和心理认同三阶段发展路径,经济生存融合由强到弱受职业资格、... 本文依据浙江省农民工城市融合的调查数据,构建三阶段Ordinal 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工城市融合路径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民工城市融合经历经济生存融合、社会交往融合和心理认同三阶段发展路径,经济生存融合由强到弱受职业资格、就业公平、婚姻状况、初始社会资本和居住条件的影响;社会交往融合由强到弱受居住格局、经济生存融合、经济生存状态的未来期许和上网时间的影响;心理认同由强到弱受社会交往融合、长期居留意愿和乡土记忆的影响。整合分析表明,经济生存融合极大制约了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纵向提升,当前农民工城市融合仍停留在经济生存融合阶段。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合的政策建议应着重考虑以上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城市融合 路径 影响因素 ORDINAL LOGIT模型
下载PDF
论社会融合 被引量:27
13
作者 杨菊华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4-72,共9页
近百年国际社会有关移民和族群之间的融合理论,在经历了归化、熔炉和多元文化主张后,面对频发的族群冲突,回归融入主流文化的呼声再度成为社会主流思潮;虽然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尚缺乏有力度的解释框架,但先贤们"天下大同"... 近百年国际社会有关移民和族群之间的融合理论,在经历了归化、熔炉和多元文化主张后,面对频发的族群冲突,回归融入主流文化的呼声再度成为社会主流思潮;虽然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尚缺乏有力度的解释框架,但先贤们"天下大同"和"社会统合"思想道出了融合的本源意涵。从经济整合、社会参与、心理认同到文化交融,融合不仅要实现人群之间的地域边界重构,更要突破人为设置的各类社会边界,实现人群之间和文化之间的彼此嵌入。尽管存在族群差别和诸多分叉,但融合之旅往往经历五个阶段:完全隔离、初步的结构性融合、较深层次的结构性融合和初步的社会参与、深层次的文化交融和心理认同。群体关系从隔离到相互嵌入的转化,是社会融合的本源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户籍制度 “双二元属性” 马赛克模式 嵌入模式
原文传递
受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影响:中介机制及自尊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4
14
作者 郝振 崔丽娟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7-144,共8页
研究以上海市437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通过量表法分析了流动儿童从受歧视知觉到社会融入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受歧视知觉作为危险性因素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产生了显著负面影响;(2)群体可渗透性在流动儿童的受歧视知... 研究以上海市437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通过量表法分析了流动儿童从受歧视知觉到社会融入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受歧视知觉作为危险性因素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产生了显著负面影响;(2)群体可渗透性在流动儿童的受歧视知觉和社会融入过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受歧视知觉既对社会融入产生直接负面影响,也通过群体可渗透性对社会融入产生间接影响;(3)个体自尊水平对群体可渗透性中介作用的发挥起到调节作用,群体可渗透性对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随个体自尊水平的提升而增加。群体可渗透性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起着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受歧视知觉 自尊 群体可渗透性 社会融入
原文传递
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 被引量:24
15
作者 王慧娟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2年第6期61-67,共7页
通过文献回顾,对影响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作了简要的述评,并得出5个方面的结论:第一,户籍制度是决定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最为关键的结构性因素,从根本上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第二,教育安置方式不仅影响流动儿童人力资本的... 通过文献回顾,对影响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作了简要的述评,并得出5个方面的结论:第一,户籍制度是决定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最为关键的结构性因素,从根本上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第二,教育安置方式不仅影响流动儿童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且影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文化适应,并最终影响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第三,家庭的经济能力、父母的教育能力等都会影响到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第四,社区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促进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合不仅要依托城市社区,还要重新发现社区;第五,流动儿童是可塑性非常强的群体,我们需要挖掘流动儿童的积极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社会排斥 社会融合
下载PDF
内地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沿海地区外力推动:一个机制框架 被引量:23
16
作者 赵浩兴 张巧文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68,共9页
促进和扶持内地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加快我国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步伐,促使城乡、地区之间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对我国16个省份的实地调研表明,针对我国内地农民工返乡创业特点及影响因素,沿海地区应主动扶持内地农民工返乡... 促进和扶持内地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加快我国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步伐,促使城乡、地区之间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对我国16个省份的实地调研表明,针对我国内地农民工返乡创业特点及影响因素,沿海地区应主动扶持内地农民工返乡创业,构建一个基于创业资源整合及创业环境互动的沿海地区"反哺"内地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整合-互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创业 资源整合 机制
下载PDF
城乡医保统筹有助于农业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吗? 被引量:23
17
作者 马超 顾海 孙徐辉 《中国农村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53,共13页
本文利用2014年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定量角度考察了城乡医保统筹制度是否能有效促进农业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医保统筹能有效提高农业流动人口长期居住本地的概率,能提高他们对自己属于... 本文利用2014年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定量角度考察了城乡医保统筹制度是否能有效促进农业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医保统筹能有效提高农业流动人口长期居住本地的概率,能提高他们对自己属于本地人的心理认同感。该结论在增加了一系列控制变量以及采用截面倍差法后依旧稳健。其可能的机制在于,城乡医保统筹提高了农业流动人口的医疗服务利用水平,使医疗费报销更方便,从而促进了他们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城乡医保统筹 社会融入
原文传递
基于ESDA的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水平空间差异研究——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23
18
作者 余运江 孙斌栋 孙旭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3-128,共6页
基于上海的调查分析,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将ESDA方法应用于社会融合水平研究。运用全局Moran's I指数、热点分析、空间回归等指标和模型,从全局和局部两个层面研究了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水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总体上... 基于上海的调查分析,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将ESDA方法应用于社会融合水平研究。运用全局Moran's I指数、热点分析、空间回归等指标和模型,从全局和局部两个层面研究了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水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上海外来人口社会融合水平较高,但各个区县差异较大;从局部上看,中心城边缘区社会融合水平较高且内部存在关联性,形成了显著的"热点"区域;空间地理因素和制度因素对外来人口社会融合水平空间差异有显著影响,其中公共服务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两个因素作用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人口 ESDA 社会融合 空间差异
下载PDF
歧视知觉与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23
19
作者 张岩 杜岸政 +2 位作者 谭顶良 雷婷婷 周炎根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19-726,共8页
采用问卷法对1101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考察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影响,同时考察认同整合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学校性质、转学次数之后,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 采用问卷法对1101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考察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影响,同时考察认同整合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学校性质、转学次数之后,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认同整合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和社会疏离感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认同整合的中介作用受到社会支持的正向调节,相对于社会支持水平低的流动儿童,中介作用对社会支持水平高的流动儿童更显著。因此,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这些结果对于综合解释城市适应过程中环境与个体因素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作用路径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歧视知觉 认同整合 社会支持 社会疏离感
原文传递
代际差异视角下的农民工社会融入研究——基于大连市的调查 被引量:22
20
作者 卢小君 孟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36-40,46,共6页
中国农民工群体内部已经出现明显的代际差异。利用对大连市1 011名农民工的调查数据,比较了第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的社会融入状况。研究发现,两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程度整体偏低,他们的社会融入过程呈现... 中国农民工群体内部已经出现明显的代际差异。利用对大连市1 011名农民工的调查数据,比较了第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的社会融入状况。研究发现,两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程度整体偏低,他们的社会融入过程呈现出一定的代际差异。第一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以经济融入为重点,而由于自身定位问题,经济融入未必能带动其他层面的融入;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和心理层面的融入程度要好于第一代农民工,然而相当比例的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着身份认同模糊、未来发展不明的边缘化倾向。针对这些研究发现,提出了促进农民工向上流动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融入 代际差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