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肝泡球蚴病灶浸润增殖区微血管密度与超声造影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宋涛 李海涛 +2 位作者 杨凌菲 姚兰辉 温浩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0-204,共5页
目的研究大鼠肝泡球蚴病(HAE)模型超声造影特征性表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评价HAE周边浸润增殖区的造影增强的病理学依据。方法采用开腹直视下肝脏穿刺接种泡状棘球蚴组织混悬液的方法 (0.2 ml/只,约含原头节800个),建立泡球蚴Wi... 目的研究大鼠肝泡球蚴病(HAE)模型超声造影特征性表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评价HAE周边浸润增殖区的造影增强的病理学依据。方法采用开腹直视下肝脏穿刺接种泡状棘球蚴组织混悬液的方法 (0.2 ml/只,约含原头节800个),建立泡球蚴Wistar大鼠模型30只。接种后3个月B超检查大鼠,记录病灶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和血流情况等。超声造影分析病灶的增强模式和强度。处死大鼠,取病灶组织和周围肝组织制备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HAE病灶的组织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AE病灶周边浸润增殖区和周围肝组织的微血管中CD34的表达情况,显微镜下计数阳性细胞,并进行染色强度评分。分析MVD与肝泡球蚴病灶浸润增殖区超声增强的相关性。结果 B超结果显示,30只大鼠中共23只感染成功,获得HAE病灶27个;病灶最大直径为2.24 cm,平均为(0.97±0.48)cm;病灶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内部回声较复杂,周边以中高回声为主,中央多呈低回声,甚至呈无回声,病灶亦可呈蜂窝状;24个病灶周边出现点状血流信号,所有病灶内部均未见明显的血流信号。超声造影结果显示,HAE病灶于超声造影动脉相早期出现周边环状增强者25个,周边环状增强内部出现蜂窝状造影剂充盈缺损区者2个;病灶增强模式表现为快速增强而缓慢消退,即"快进慢退型"。病灶HE染色结果显示,泡球蚴结构基本正常,囊泡群周边形成假结节,大量淋巴细胞形成肉芽肿。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HAE病灶周边浸润区微血管呈棕褐色,其CD34阳性表达率为99.2%(118/119),其中强阳性者17.6%(21/119),中度阳性者73.1%(87/119),弱阳性者8.4%(10/119),阴性者0.8%(1/119);周围肝组织内CD34的阳性表达率为25.2%(30/119),无强阳性者,中度阳性者4.2%(5/119),弱阳性者21.0%(25/119),阴性者74.8%(89/119)。MVD与HAE病灶浸润增殖区造影增强超声图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声诺维 泡球蚴病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sFlt-1基因阻断VEGF抑制小鼠骨肉瘤生长的机制研究
2
作者 宋文真 杨福俊 +3 位作者 李宏达 王鹏 杨上游 殷德振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14-419,共6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Flt-1(sFlt-1)与小鼠骨肉瘤生长的关系及其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将sFlt-1和LacZ基因转导至人骨肉瘤G-292细胞,将其与未转导的G-292细胞分别移植到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 目的探讨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Flt-1(sFlt-1)与小鼠骨肉瘤生长的关系及其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将sFlt-1和LacZ基因转导至人骨肉瘤G-292细胞,将其与未转导的G-292细胞分别移植到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胫骨近端建立骨肉瘤模型,实验分为G-292组、LacZ转导组、sFlt-1转导组和假手术组。第2、4、6和8周使用microCT监测肿瘤的发展,并在8周时收集肿瘤标本检测VEGF、sFlt-1、CD34、Ki-67、c-myc、c-fos、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c-myc和c-fos mRNA表达。结果8周时sFlt-1转导组肿瘤大小为(7.56±2.00)mm^(3),小于LacZ转导组〔(28.28±6.85)mm^(3)〕和G-292组〔(32.76±10.06)mm^(3)〕,F=17.789,P<0.001。肿瘤组织中sFlt-1转导组CD34阳性微血管密度为13.60±3.27,低于LacZ转导组(24.50±6.88)和G-292组(22.50±4.74),F=12.532,P<0.001。sFlt-1转导组c-myc水平为399.35±72.14,低于LacZ转导组(672.35±108.74)及G-292组(640.11±91.43),F=115.623,P<0.001;sFlt-1转导组Ki-67水平为416.35±37.92,低于LacZ转导组(872.25±87.75)及G-292组(896.15±80.61),F=412.285,P<0.001;sFlt-1转导组CXCR4水平为400.57±13.38,低于LacZ转导组(1024.75±63.60)及G-292组(960.34±60.20),F=1033.337,P<0.001。sFlt-1转导组c-myc mRNA表达水平为5.42±0.74,低于LacZ转导组(7.60±1.14)及G-292组(8.06±1.26),F=17.380,P<0.001;c-fos mRNA表达水平为3.96±1.09,低于LacZ转导组(4.83±1.11)及G-292组(4.73±0.96),F=2.034,P=0.150。结论sFlt-1基因转导抑制了小鼠骨肉瘤的生长。sFlt-1过表达可能通过抑制肿瘤内微血管发育和下调c-myc、Ki-67和CXCR4表达抑制VEGF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原文传递
VEGF_(165)b重组蛋白与贝伐珠单抗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CD34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吴海荣 关云艳 +1 位作者 吴锡平 诸静芬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58-1063,共6页
目的:对比观察VEGF165b重组蛋白(recombinant human VEGF165b protein,rhVEGF165b)与贝伐珠单抗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用人胃癌细胞BGC-823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21只:rhVEGF165b... 目的:对比观察VEGF165b重组蛋白(recombinant human VEGF165b protein,rhVEGF165b)与贝伐珠单抗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用人胃癌细胞BGC-823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21只:rhVEGF165b组(腹腔注射rhVEGF165b 10?g/kg)、贝伐珠单抗组(腹腔注射贝伐珠单抗5 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分别于1、2、3 wk测量裸鼠移植瘤体积及瘤质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34表达(以阳性细胞数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TUNEL方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结果:贝伐珠单抗组移植瘤体积(cm3)及瘤质量(g)在第1、2、3周均小于对照组(1 wk:0.453±0.119 vs 0.637±0.084,0.32±0.097vs 0.46±0.093;2 wk:1.691±0.381 vs 2.238±0.29,1.168±0.524 vs 2.013±0.833;3 wk:1.709±0.474 vs 4.872±0.594,1.747±0.557 vs3.463±0.986,均P<0.05),而rhVEGF165b组仅在第1、2周较对照组小(1 wk:0.546±0.132 vs0.637±0.084,1.894±0.599 vs 0.46±0.093;2wk:1.894±0.599 vs 2.238±0.29,1.537±0.568vs 2.013±0.833,均P<0.05),第3周其体积及瘤质量大于贝伐珠单抗组(3 wk:3.843±1.339 vs1.709±0.474,3.066±1.281 vs 1.747±0.557,P<0.05),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rhVEGF165b组、贝伐珠单抗组CD34的表达水平在第1、2、3周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凋亡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与贝伐珠单抗组相比,第1周rhVEGF165b组CD34的表达水平更低(P<0.05),但第2、3周却高于贝伐珠单抗组(P<0.01);rhVEGF165b组的凋亡指数在第1周明显高于贝伐珠单抗组(P<0.01),而第2、3周却低于贝伐珠单抗组(P<0.05).结论:rhVEGF165b、贝伐珠单抗对人胃癌移植瘤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rhVEGF165b早期抑制血管生成、促进细胞凋亡表现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165b重组蛋白 贝伐珠单抗 胃癌 血管密度 凋亡
下载PDF
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毕蕙 李克敏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1年第6期328-330,共3页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米非司酮治疗组的子宫肌瘤组织及子宫内膜处于增殖期或分泌期的、未治疗的子宫肌瘤组织及其周围的正常肌层组织中Ⅷ因子相关抗原(vWF)进行检测,以观察子宫肌...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米非司酮治疗组的子宫肌瘤组织及子宫内膜处于增殖期或分泌期的、未治疗的子宫肌瘤组织及其周围的正常肌层组织中Ⅷ因子相关抗原(vWF)进行检测,以观察子宫肌瘤与其周围正常肌层间及米非司酮治疗后肌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结果子宫肌瘤组织中的MVD较其周围的正常肌层低(P<0.05),肌瘤与肌层的MVD随月经周期改变而变化,增殖期高于分泌期(P<0.05)。米非司酮治疗有效与无效患者间的MVD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治疗有效患者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治疗有效者可减少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子宫平滑肌瘤 血管生成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下载PDF
芩柏复方烫伤膏对大鼠实验性烫伤模型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海岩 李婷婷 +4 位作者 范慢利 吕心蕊 苏宇 张骏艳 周兰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99-403,共5页
目的:研究芩柏复方烫伤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烫伤创面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100只,建立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芩柏复方烫伤膏组(0.4,0.2,0.1 g浸膏/g生药),湿润烧伤膏组(0.32 g浸膏/g生药),创面外用药物,每天... 目的:研究芩柏复方烫伤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烫伤创面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100只,建立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芩柏复方烫伤膏组(0.4,0.2,0.1 g浸膏/g生药),湿润烧伤膏组(0.32 g浸膏/g生药),创面外用药物,每天一次,连续21 d。在伤后不同时间点取材,测定药物对烫伤创面的结痂面积和脱痂愈合时间、病理组织学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测定药物对烫伤大鼠血清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芩柏复方烫伤膏(0.4,0.2,0.1 g浸膏/g生药)在不同时相点可不同程度地减少大鼠烫伤创面结痂面积,明显缩短脱痂愈合时间;改善烫伤创面病理组织学变化;升高烫伤创面MVD含量;降低烫伤大鼠血清升高的MDA含量,升高SOD水平。结论:芩柏复方烫伤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能明显促进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改善创面病理组织学的变化,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创面微血管生成,降低烫伤大鼠血清MDA含量,提高SOD活力,抗脂质过氧化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芩柏复方烫伤膏 烫伤 微血管密度 脂质过氧化 病理组织学
下载PDF
浅表性骨肉瘤临床病理分析及其微血管密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军喜 梁粉花 +1 位作者 王刚平 田胜花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15期80-83,共4页
目的分析浅表性骨肉瘤(OS)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以CD105标记微血管密度(MVD)探讨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提高对浅表性OS诊断、鉴别诊断水平和生物学行为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浅表... 目的分析浅表性骨肉瘤(OS)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以CD105标记微血管密度(MVD)探讨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提高对浅表性OS诊断、鉴别诊断水平和生物学行为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浅表性OS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例浅表性OS中CD105的表达及MVD,并与18例正常骨组织、29例普通OS对照,分析CD105在浅表性OS中的表达及CD105-MVD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1)11例浅表性OS中,骨旁OS 7例(1例双肺胸膜下转移),骨膜OS 3例,高级别表面OS 1例;年龄16∽68岁,平均26岁;7例股骨远端后面,胫骨近端3例,肱骨远端1例。(2)影像学显示7例呈均一致密的骨性肿块,4例围绕骨表面生长,肿瘤与骨皮质间形成1∽2 mm透亮间隙;CT扫描7例示肿瘤呈高密度肿块,3例骨皮质不完整,肿块内可见低密度间隔,邻近骨皮质增厚,无骨质破坏,1例见骨膜反应,11例均无Codman三角,未侵犯骨髓腔;诊断准确率DR为81.8%(9/11),CT为54.5%(6/11),MRI为63.6%(7/11),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结合准确率为90.9%(10/11)。(3)CD105、CD105标记的MVD在浅表性OS中的阳性表达(81.8%、32.51±11.0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8.9%、22.51±9.53)(P〈0.05),与普通OS阳性表达率(82.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105标记的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05、CD105标记的MVD在浅表性OS及普通OS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性别、年龄无关(P〉0.05),在普通OS中与转移有关(P〈0.05)。(4)浅表性OS随访2∽7年,10例患者无瘤健在,1例存活74个月(高级别表面OS,49个月后复发为去分化OS)。结论浅表性OS诊断依靠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多学科结合,采用传统X线、DR和CT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浅表性OS中CD105-MVD明显增高,肿瘤性血管生成,参与浅表性OS的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骨肉瘤 近皮质 诊断 预后 微血管密度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2
7
作者 李菊兰 蔡华成 +3 位作者 黎志强 鲜昆仑 徐海 汪茂林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01-702,共2页
恶性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众多促进血管形成因子中功能最强、选择性最高的因子之一,本实验收集鼻咽癌患者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人群鼻咽部标... 恶性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众多促进血管形成因子中功能最强、选择性最高的因子之一,本实验收集鼻咽癌患者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人群鼻咽部标本,以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表达以Ⅷ因子抗原标记检测微血管密度(micro vascular density,MVD),探讨其是否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临床分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鼻咽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人胰腺癌组织Smad4与p16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的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夏青 于观贞 +1 位作者 张其胜 王慧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10年第20期1654-1657,共4页
目的:检测胰腺癌组织中Smad4、p16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MVD)计数,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以及组织芯片技术检测82例胰腺癌组织和8例慢性胰腺炎组织中Smad4、p16和CD34的表达,通过观察CD34来测定MVD。结果:Smad4和p16的... 目的:检测胰腺癌组织中Smad4、p16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MVD)计数,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以及组织芯片技术检测82例胰腺癌组织和8例慢性胰腺炎组织中Smad4、p16和CD34的表达,通过观察CD34来测定MVD。结果:Smad4和p16的阳性率以及MVD在胰腺癌组织中分别为34.1%(28/82)、53.7%(44/82)、19.0±8.9,在慢性胰腺炎组织中分别为100.0%(8/8)、100.0%(8/8)、9.9±4.7;三者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d4、p16的表达与胰腺癌的分化程度部分有关,MVD与分化程度无关;胰腺癌Smad4和p16的表达均与MVD呈负相关(P<0.05),Smad4与p16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Smad4和p16的表达缺失可能在胰腺癌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作用方式可能与血管形成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组织芯片 抑癌基因 SMAD4 P16 微血管密度
原文传递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Smad4与P16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刘学良 刘欣 姜丽娟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448-450,共3页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Smad4,P16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MVD)计数,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00例卵巢肿瘤患者组织样本,其中卵巢上皮性癌50例、交界性卵巢肿瘤30例、良性卵巢肿瘤20例。应用免疫组化以及组织芯片技术检测...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Smad4,P16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MVD)计数,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00例卵巢肿瘤患者组织样本,其中卵巢上皮性癌50例、交界性卵巢肿瘤30例、良性卵巢肿瘤20例。应用免疫组化以及组织芯片技术检测各组织样本Smad4,P16和CD34的表达,通过观察CD34来测定MVD。结果Smad4和P16的阳性率以及MVD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分别为34.0%(17/50),54%(27/50),19.0±8.9,在交界性卵巢肿瘤组织中分别为43.3%(13/30),76.7%(23/30),15.0±6.3,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分别为100%(20/20),100%(20/20),9.9±4.7;三者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上皮性癌Smad4和P16的表达均与MVD呈负相关(P<0.05),Smad4与P16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Smad4和P16的基因表达缺失可能与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有较大相关性,作用原理可能与血管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上皮性肿瘤 抑癌基因 SMAD4 P16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表达和肿瘤血管生成关系及意义
10
作者 陆晔 潘湘涛 +3 位作者 杨育生 严敏 顾凤华 顾国健 《临床医学工程》 2009年第5期4-5,共2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1例乳腺癌患者的Epo-R的表达,同时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并分析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①41例MVD平均计数为(27.14±...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1例乳腺癌患者的Epo-R的表达,同时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并分析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①41例MVD平均计数为(27.14±9.02),32例表达Epo-R(39.49±24.42%)。②MVD与Epo-R呈正相关(r=0.3657、t=2.5336、P<0.05),Epo-R阳性患者的MVD计数明显高于Epo-R阴性患者(t=3.4252,P<0.001)③MVD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与分期及肿块大小无关。④E-po-R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肿块大小均有密切的关系(均为P<0.05),而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确关系(均为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高表达Epo-R,并与MVD呈正相关关系。Epo-R表达和MVD均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 微血管密度(MVD)
下载PDF
大肠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新生血管的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明勇 郭其森 +1 位作者 王兴武 贾慧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2期14-15,共2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微血管密度 (MVD)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分别用 VEGF抗体和 CD34 因子抗体检测 97例大肠癌组织标本中 VEGF的表达水平和 MVD。结果...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微血管密度 (MVD)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分别用 VEGF抗体和 CD34 因子抗体检测 97例大肠癌组织标本中 VEGF的表达水平和 MVD。结果  97例大肠癌组织中 6 8例 VEGF阳性表达 ,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浆内 ,在低分化腺癌中的表达量最高 ;VEGF表达与性别、年龄和临床分期无相关性 ;VEGF阳性者和 VEGF阴性者的 MVD值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0 .0 1)。结论 大肠癌组织中 VEGF阳性表达不能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 VEGF在大肠癌的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大肠癌 微血管密度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