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芪多糖对缺氧再复氧后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 VCAM-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朱海燕 陈立新 朱陵群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3-295,共3页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缺氧再复氧损伤的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体外缺氧缺糖模拟体内缺血,复氧复糖模拟再灌注复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细胞化...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缺氧再复氧损伤的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体外缺氧缺糖模拟体内缺血,复氧复糖模拟再灌注复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图象定量分析系统观察ICAM-1、VCAM-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复苏48-72h后呈铺路石样生长,在15个细胞倍增周期内,其形态、生物、生理学特性稳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氧再复氧可明显增加ICAM-1、VCAM-1蛋白在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P〈0.01)。黄芪多糖能降低两者的表达,其中100μg/mL抑制ICAM-1表达的作用显著(P〈0.05),100、50μg/mL减少VCAM-1表达的作用明显(P〈0.01)。结论:黄芪多糖通过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和VCAM-1的表达,抑制白细胞的浸润,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微血管内皮细胞 黏附分子 缺氧 复氧
下载PDF
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5
2
作者 冯兵 何作云 +2 位作者 王德文 罗惠兰 黄敏 《微循环学杂志》 2000年第3期19-21,共3页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 ,并初步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组织块干涸翻转法培养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 ,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织化学鉴定 ,细胞计数法测定其生长曲线 ,3 H TdR掺入法及放射免疫法观察牵张刺激...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 ,并初步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组织块干涸翻转法培养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 ,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织化学鉴定 ,细胞计数法测定其生长曲线 ,3 H TdR掺入法及放射免疫法观察牵张刺激对其增殖能力和内皮素释放的影响。结果 :Ⅷ因子相关抗原鉴定表明心肌组织块培养的微血管内皮细胞纯度达 96 % ,其生长特点是潜伏期较心肌成纤维细胞长 ,达 72h ,在不加内皮细胞生长支持物时 ,传代 3~ 5次后 ,其生长速度逐渐降低。牵张刺激可显著诱导其增殖和释放内皮素。结论 :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块培养法简便易行 ;其生长潜伏期较长 ,长期培养时需要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机械刺激可促进其生长和内分泌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 生物学特性 细胞培养
下载PDF
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被引量:15
3
作者 梁朝峰 郭英 +5 位作者 石德金 王辉 胡黎平 李文胜 叶卓鹏 李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38-1040,共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1种有效分离、培养和获取较高纯度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方法。方法:自12dSD大鼠脑分离出皮质,采用二次酶消化、BSA和Percoll非连续梯度离心获得较纯的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涂布有明胶的培养皿进行原代培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1种有效分离、培养和获取较高纯度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方法。方法:自12dSD大鼠脑分离出皮质,采用二次酶消化、BSA和Percoll非连续梯度离心获得较纯的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涂布有明胶的培养皿进行原代培养;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性,进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培养24h即可见细胞从贴壁的脑微血管段周围爬出,细胞呈短梭形,集落呈典型的"鹅卵石样",区域性单层生长,6-7d内皮细胞开始融合,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阳性,纯度达92.6%。结论:成功地自大鼠脑皮质分离并培养出纯度较高的BMECs,为进一步开展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微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下载PDF
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建立及功能测定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雪 王军 +2 位作者 王伟 骆翔 喻志源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4年第4期195-198,202,共5页
目的利用大鼠原代微血管内皮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并通过跨内皮细胞电阻(Trans-epithelium electrical resistant,TEER)方法对血脑屏障模型进行功能测定。方法原代分离纯化SD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用... 目的利用大鼠原代微血管内皮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并通过跨内皮细胞电阻(Trans-epithelium electrical resistant,TEER)方法对血脑屏障模型进行功能测定。方法原代分离纯化SD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用免疫荧光检测内皮细胞标志物VWF,紧密连接蛋白ZO-1,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用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Transwell小室上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观察TEER值的动态变化。结果原代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至融合后具有典型的梭形"铺路石"样外观,VWF鉴定细胞纯度达到95%以上,ZO-1免疫荧光鉴定证实细胞间形成紧密连接;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呈现具有多个突起的典型形态,GFAP鉴定细胞纯度达到95%以上;在第10 d,单独微血管内皮细胞血脑屏障模型的TEER值为(42±1.41)Ωcm2,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血脑屏障模型的TEER值为(65±1.42)Ωcm2。结论建立了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通过TEER值测定证明共培养使模型更加完整,更加接近在体血脑屏障模型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微血管内皮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跨内皮细胞电阻
原文传递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英文) 被引量:9
5
作者 智屹惠 黎杏群 +2 位作者 罗云 万赛英 唐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24-27,T002,共5页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可靠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 新生SD乳鼠脑皮质经匀浆、过滤、消化和差速贴壁等方法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 ,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 ,并用Ⅷ因子相关抗原进行免疫细胞化学...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可靠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 新生SD乳鼠脑皮质经匀浆、过滤、消化和差速贴壁等方法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 ,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 ,并用Ⅷ因子相关抗原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 培养的细胞呈单层贴壁生长 ,约 7~ 9d后呈典型的“铺路石”征象 ,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证实为内皮细胞。结论 此种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为体外研究脑血管疾病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大鼠
下载PDF
海带多糖对紫外线辐射小鼠皮肤胶原蛋白及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黎静 李冠虹 +6 位作者 石殿春 曹晓燕 吴婕 王焕芳 李美仪 吕霞 谢露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海带多糖对紫外线辐射小鼠皮肤胶原蛋白及微血管内皮细胞(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MVEC)的影响。方法昆明小鼠背部剃毛,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海带多糖低剂量组(1 mg/kg)、海带多糖高剂量组(5 mg/kg)、维生素E(Vit... 目的探讨海带多糖对紫外线辐射小鼠皮肤胶原蛋白及微血管内皮细胞(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MVEC)的影响。方法昆明小鼠背部剃毛,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海带多糖低剂量组(1 mg/kg)、海带多糖高剂量组(5 mg/kg)、维生素E(Vit E)组(100 mg/kg)。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每日予以紫外线照射1 h,每周5次,连续8周。造模后,各组小鼠取背部暴露皮肤,检测皮肤组织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羟脯氨酸(Hyp)的含量及皮肤组织Ⅰ型胶原蛋白mRNA的相对定量,同时检测血清NO水平,行透射电镜观察皮肤MVEC的超微结构。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海带多糖高剂量组及Vit E组皮肤组织MDA、H2O2水平降低(P<0.01),皮肤组织SO、GSH-Px、CAT、Hyp、Ⅰ型胶原蛋白mRNA及血清NO水平均升高(P<0.05)。超微电镜显示,模型组MVEC细胞膜模糊,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线粒体嵴模糊不清;海带多糖高剂量组MVEC细胞膜完整,线粒体嵴清晰。结论海带多糖可以增强受紫外线辐射皮肤的抗氧化能力,保护皮肤MVEC,调节皮肤胶原蛋白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多糖 紫外线辐射 胶原蛋白 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文传递
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 被引量:7
7
作者 吴文斌 胡常林 汤为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51-152,155,共3页
目的:培养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方法:取~乳鼠脑皮质经不同孔径的筛网过滤后,用胶原酶振荡消15d Wistar,化获得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用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鉴定。结果:培养的细胞呈单层贴壁生长,~呈典型的铺79d路卵石样征象... 目的:培养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方法:取~乳鼠脑皮质经不同孔径的筛网过滤后,用胶原酶振荡消15d Wistar,化获得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用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鉴定。结果:培养的细胞呈单层贴壁生长,~呈典型的铺79d路卵石样征象。结论:建立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培养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 同血管内皮细胞 WISTAR大鼠
下载PDF
TNF-α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β-受体及其相关GRKs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肖贞良 钱桂生 孙耕耘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59-862,共4页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PMVEC) β 受体 ( β AR)和 β AR相关的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 (GRKs)的影响及山莨菪碱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性配基结合法观察TNF α作用后大鼠PMVECβ AR最大结合容量Bmax的变...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PMVEC) β 受体 ( β AR)和 β AR相关的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 (GRKs)的影响及山莨菪碱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性配基结合法观察TNF α作用后大鼠PMVECβ AR最大结合容量Bmax的变化 ;采用Westernblot观察与 β AR相关的GRKs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及TNF α的影响。 结果 大鼠PMVECβ AR的最大结合容量Bmax为 ( 5 5 8± 0 3 1)fmol/10 5细胞 ;TNF α组 β AR的Bmax显著低于对照组 ,TNF α +山莨菪碱组 β AR的Bmax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大鼠PMVECGRK2蛋白表达为阳性 ,但GRK3、GRK5和GRK6表达为阴性 ;TNF α组和TNF α +山莨菪碱组GRK2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结论 大鼠PMVEC表达GRK2 ,但不表达GRK3、GRK5和GRK6;TNF α诱导的GRK2表达增高可促进 β AR的磷酸化 ,从而促进 β AR与G蛋白失偶联和 β AR的内化 ,这可能是TNF α致大鼠PMVECβ AR下调的主要机制 ;山莨菪碱不是通过抑制GRK2表达增加 ,而是通过其它机制抑制TNF α引起的 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Β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 微血管内皮细胞 大鼠
下载PDF
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被引量:7
9
作者 徐剑文 王玮 +2 位作者 康仲涵 张更 周琳瑛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3期215-217,共3页
目的 探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并进行细胞超微结构研究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测定。 方法 取新生小鼠脑组织 ,通过匀浆、过筛、胶原酶消化、差速粘附等技术对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 ,待细胞铺满瓶底... 目的 探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并进行细胞超微结构研究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测定。 方法 取新生小鼠脑组织 ,通过匀浆、过筛、胶原酶消化、差速粘附等技术对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 ,待细胞铺满瓶底时 ,用 0 .12 5 %胰酶 - 0 .0 2 % EDTA消化 ,离心收集内皮细胞 ,进行传代培养。原代、传代各取 8例 ,吸取培养液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试 TPA活性。 结果 经 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证明培养的是血管内皮细胞。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分泌 TPA。 结论 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为体外研究脑血管疾病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体外培养 TPA 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缺氧对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剑文 张更 +1 位作者 王玮 康仲涵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47-249,共3页
目的 探讨缺氧对体外培养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issue typeplas minogenactivator ,TPA)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新生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缺氧条件下培养 ,常规培养作为空白对照 ,每组各取 8例 ,... 目的 探讨缺氧对体外培养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issue typeplas minogenactivator ,TPA)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新生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缺氧条件下培养 ,常规培养作为空白对照 ,每组各取 8例 ,吸取培养液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试TPA活性。结果 原代培养内皮细胞空白对照组、缺氧组分泌TPA活性分别为 (19.4± 1.7)× 10 -2 IU/ml,(2 2 .5± 1.5 )× 10 -2 IU/ml,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传代培养内皮细胞缺氧组与空白对照组分泌TPA活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体外培养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分泌TPA ;缺氧状态下原代培养内皮细胞产生的TPA活性增高。内皮细胞分泌的TPA可能是脑缺氧缺血致不可逆神经元损伤的一个重要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微血管内皮细胞 体外培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小鼠
下载PDF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秀芹 梅晓云 +2 位作者 吴颢昕 李洋 李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7-189,共3页
目的:探索纯度较高、相对经济简便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和原代培养的方法。方法:取1~10 d SD大鼠脑皮质经胰蛋白酶消化后,通过不同孔径的筛网过滤,再用胶原酶2次消化获得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采用相差显微镜形态学观察及Ⅷ... 目的:探索纯度较高、相对经济简便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和原代培养的方法。方法:取1~10 d SD大鼠脑皮质经胰蛋白酶消化后,通过不同孔径的筛网过滤,再用胶原酶2次消化获得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采用相差显微镜形态学观察及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鉴定。结果:1~2 d细胞呈区域性单层贴壁生长,7~9 d呈典型的铺路卵石样征象,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内皮细胞表达阳性,可见细胞的胞浆及核周呈棕黄色,胞核呈阴性,阳性细胞占绝大部分。结论:采用2次消化、2次过滤技术可以成功分离培养出较理想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SD大鼠
原文传递
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培养 被引量:6
12
作者 姜笃银 胡大海 +1 位作者 汤朝武 陈璧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年第11期1359-1362,共4页
目的 微血管内皮细胞 (MEC)增殖和血管发生存在于很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 ,为体外重建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 (HSMEC)生长模型 .方法 正常人包皮和增生性瘢痕经 1.2 5 g· L- 1 dispase和 1.2 5 g· L- 1 胰蛋白酶依... 目的 微血管内皮细胞 (MEC)增殖和血管发生存在于很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 ,为体外重建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 (HSMEC)生长模型 .方法 正常人包皮和增生性瘢痕经 1.2 5 g· L- 1 dispase和 1.2 5 g· L- 1 胰蛋白酶依次消化 4℃ 2 4h后 ,机械挤压分离组织内 HSMEC和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 (HDMEC) ,经 5 0 0 0 U· L- 1 b FGF,2 0 0m L· L- 1胎牛血清的 DMEM内培养和 0 .1g· L- 1胰蛋白酶 ,0 .15 mmol· L- 1 EDTA的 TE分离、纯化 ,组织学 HE染色和 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 MEC的阳性细胞百分数 .结果  MEC在含 b FGF培养基中增殖旺盛 ,少量混生的成纤维细胞经 TE分离 MEC而被基本遗弃 ,3代 MEC能获得 97.0 %~ 98.0 %的纯度 ,明显高于原代培养 (P<0 .0 1) ,HSMEC形态学与 HDMEC无明显差异 .结论 低浓度b FGF和 TE细胞分离液分别对 MEC的培养和纯化有可靠作用 ,HSMEC的培养成功为烧伤创面愈合和瘢痕增生机制的研究扩展了空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微血管内皮细胞 培养 分离 纯化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基因谱和环加氧酶-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乐飞 张国平 金惠铭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4-128,共5页
本文研究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icrovascular endot- helial cell,MVEC)株bEnd.3中血管新生相关基因表达谱的改变,并重点从mRNA、蛋白质和细胞水平检测bFGF对血管新... 本文研究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icrovascular endot- helial cell,MVEC)株bEnd.3中血管新生相关基因表达谱的改变,并重点从mRNA、蛋白质和细胞水平检测bFGF对血管新生旁观分子环加氧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表达的影响。用特异性小鼠血管新生基因芯片高通量检测bEnd.3细胞基因谱表达的改变,分析促血管新生基因及抑制血管新生的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用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分别从mRNA、蛋白质和细胞水平检测COX-2表达变化及细胞内的定位。结果发现用10 ng/ml的bFGF刺激bEnd.3细胞2 h后多种促血管新生基因表达明显上调,如Adamts1、MMP-9、Ang-1、PDGF B、G-CSF、FGF16、IGF-1等分别上调3、 8、120、5.2、4.5、1.7、2.7倍。与此同时,多种抑制血管新生的基因表达相应下调,如TSP-3、TIMP-2、TGFβ1等表达分别下调3.4、1.5和3.5倍。RT-PCR和Western blot的结果证实,bFGF可以上调COX-2 mRNA的表达和蛋白质的合成。免疫组化的结果表明,COX-2主要分布在胞浆。以上结果提示:bFGF具有上调促血管新生基因表达,下调抑制血管新生基因表达的作用,两者协同作用,促进血管新生。同时bFGF还可以明显促进血管新生旁观分子COX-2 mRNA的表达和蛋白质的合成。本文讨论了bFGF引起MVEC内COX-2表达上调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微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新生 环加氧酶
下载PDF
VEGF高表达的胶质瘤细胞对体外共培养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新红 殷莲华 金惠铭 《中国微循环》 2002年第1期11-14,F003,共5页
目的以VEGF阴性表达的正常鼠肝细胞系BRL3A为对照 ,研究VEGF高表达的恶性胶质瘤细胞系C6对体外共培养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建立体外C6 ,BRL3A与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方法 ,观察不同培养体系中内皮细胞活体形态的改变、毛细血... 目的以VEGF阴性表达的正常鼠肝细胞系BRL3A为对照 ,研究VEGF高表达的恶性胶质瘤细胞系C6对体外共培养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建立体外C6 ,BRL3A与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方法 ,观察不同培养体系中内皮细胞活体形态的改变、毛细血管管腔样结构形成的数量、用生长曲线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内皮细胞的增殖状况 ;利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共培养后的内皮细胞上和血管新生有关的生长因子和受体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与胶质瘤细胞C6共培养时 ,可引起内皮细胞的增殖速度加快 ,细胞周期中S期和G2-M期百分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内皮细胞呈现大量的毛细血管管腔样结构 ;而与BRL3A共培养内皮细胞呈现相对静止的状态(P<0.01) ,未观察到形态学的明显变化。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与C6共培养的内皮细胞Flk_1、Flt_1蛋白表达增加(P<0.05) ,而与BRL3A共培养的内皮细胞Flk_1、Flt_1蛋白表达下降(P<0.01)。结论胶质瘤细胞C6可使共培养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转化为血管新生活跃的状态 ,其可能原因为C6合成分泌的VEGF上调Flk_1、Flt_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FLK-1 FLT-1 共培养 胶质瘤
下载PDF
大鼠缺血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戴国华 宋宪波 +2 位作者 马培泽 刘宁 姚静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278-282,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缺血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血管新生的生物学特征。[方法]采用结扎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植块法培养CMECs,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特征,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MECs特异性抗原。实验分组将大鼠缺血CMECs作为缺血... [目的]观察大鼠缺血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血管新生的生物学特征。[方法]采用结扎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植块法培养CMECs,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特征,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MECs特异性抗原。实验分组将大鼠缺血CMECs作为缺血组(I组),正常大鼠CMECs作为对照组(N组),采用噻唑蓝(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法测定细胞迁移能力,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管腔结构形成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eal-time PCR)检测细胞增殖相关蛋白激酶(ERK)和细胞死亡相关分子(p53)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CMECs具备典型微血管内皮细胞特征,Ⅷ因子、CD31相关抗原免疫染色鉴定均为阳性。N组和I组迁移窗口期均为第1天,成管窗口期均为第2天,N组和I组的增殖窗口期分别为第3天、第6天。两组比较,I组迁移率、增殖率和成管率均低于N组,以迁移率降低最为明显(P<0.01)。I组ERK、p53 mRNA表达均高于N组(P<0.05)。[结论]缺血CMECs的血管新生能力明显降低,血管新生增殖窗口期改变,可能与ERK和p53mRNA表达的变化有关,为进一步研究其基因组学及药物干预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心肌 微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新生 生物学特征
下载PDF
黄芪水煎液诱导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以及分泌IFN-γ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磊 孙静 +4 位作者 张涛 董虹 杨佐君 穆祥 胡格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53,共4页
为了探讨黄芪水煎液能否诱导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IMVECs)表达IFN-γ,采用MTT和双夹心ELISA分别检测了黄芪水煎液对体外培养的RIMMVECs增殖以及表达IFN-γ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芪水煎液在25mg/L^3 200mg/L时促进RIMVECs增殖。为更... 为了探讨黄芪水煎液能否诱导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IMVECs)表达IFN-γ,采用MTT和双夹心ELISA分别检测了黄芪水煎液对体外培养的RIMMVECs增殖以及表达IFN-γ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芪水煎液在25mg/L^3 200mg/L时促进RIMVECs增殖。为更好的研究黄芪水煎液诱导效果,将不同浓度的黄芪水煎液(0.1、1、6、30mg/mL)诱导RIMVECs 6、12、24h检测IFN-γ含量,结果显示,在各检测时间点0.1、1mg/mL组和空白组差异显著(P<0.05),6mg/mL组差异极显著(P<0.01),30mg/mL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黄芪水煎液的抗病毒作用可能与诱导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FN-γ有直接的关系,为黄芪"益气解毒"功效的现代阐释提供了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微血管内皮细胞 Γ干扰素 大鼠
下载PDF
苦杏仁苷对流感病毒FM1诱导的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17
作者 王祎 曲书焱 +1 位作者 姜琪琦 钟燕春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0-824,共5页
目的研究苦杏仁苷对甲型流感病毒FM1诱导的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通透性增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PMVEC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100 TCID_(50) FM1)、苦杏仁苷低剂量组(100 TCID_(50) FM1+4.0 mg·mL^(-1)苦杏仁苷)、苦杏仁... 目的研究苦杏仁苷对甲型流感病毒FM1诱导的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通透性增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PMVEC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100 TCID_(50) FM1)、苦杏仁苷低剂量组(100 TCID_(50) FM1+4.0 mg·mL^(-1)苦杏仁苷)、苦杏仁苷中剂量组(100 TCID_(50) FM1+8.0 mg·mL^(-1)苦杏仁苷)、苦杏仁苷高剂量组(100 TCID50 FM1+16.0 mg·mL^(-1)苦杏仁苷)及740Y-P组(100 TCID50 FM1+16.0 mg·mL^(-1)苦杏仁苷+50μmol·L^(-1)的PI3K激活药740Y-P)。以噻唑蓝(MTT)法、Transwell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细胞通透性、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模型组和苦杏仁苷低、中、高剂量组的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分别为(50.12±3.16)、(93.12±5.61)、(80.33±6.24)、(70.05±5.46)和(61.03±4.68)pg·m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为(101.31±9.24)、(167.05±10.31)、(142.02±10.13)、(125.34±9.87)和(112.44±8.05)pg·mL^(-1)。对照组、模型组、苦杏仁苷低剂量组、苦杏仁苷中剂量组、苦杏仁苷高剂量组、740Y-P组细胞跨上皮电阻(TER)分别为(53.01±4.17)、(24.98±2.66)、(30.01±3.49)、(36.84±3.25)、(46.23±4.31)和(30.21±3.16)Ω×cm^(2),磷酸化的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PI3K)蛋白水平分别为0.34±0.04、1.01±0.09、0.80±0.08、0.61±0.07、0.43±0.05和0.87±0.09,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水平分别为0.27±0.03、0.82±0.10、0.60±0.06、0.42±0.03、0.31±0.02和0.84±0.02。以上指标,模型组和对照组比较,苦杏仁苷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苦杏仁苷低、中、高剂量组之间比较,苦杏仁苷高剂量组与740Y-P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苦杏仁苷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mTOR通路降低流感病毒FM1诱导的PMVEC细胞通透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杏仁苷 甲型流感病毒 微血管内皮细胞 通透性 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蛋白质激酶B/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
原文传递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Weinaokang(维脑康) on Reperfusioninduced Vascular Injury to Cerebral Microvessels after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被引量:4
18
作者 郑咏秋 刘建勋 +1 位作者 李欣志 徐立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2010年第2期145-150,共6页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Weinaokang(维脑康,WNK),the active compounds extracted from Ginkgo,Ginseng,and saffron,on ischemia/reperfusion(I/R)-induced vascular injury to cerebral microvessels after glob...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Weinaokang(维脑康,WNK),the active compounds extracted from Ginkgo,Ginseng,and saffron,on ischemia/reperfusion(I/R)-induced vascular injury to cerebral microvessels after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Methods:Male C57BL/6J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5 groups(10 animals/group):the sham group(0.5%CMC-Na,20 mL/kg),the I/R model group(0.5%CMC-Na, 20 mL/kg),the I/R+Crocin control group(20 mg/kg),the I/R+high dose WNK group(20 mg/kg),and the I/R+low dose WNK group(10 mg/kg).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BCCAO,20 min) in mice, followed by 24 h reperfusion,was built.The generation of nitric oxide(NO),the activity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the phosphorylation of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ERK1/2),and the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 and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 2(GRK2) in cortical microvascular homogenates were evaluated.The ultrastructural morphology of cortic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CMEC) was observed.Results:The transient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20 min),followed by 24 h of reperfusion,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generation of NO and the activity of NOS.The reperfusion led to serious edema with mitochondrial injuries in the cortical CMEC,as well as enhanced membrane GRK2 expression and reduced cytosol GRK2 expression.Furthermore,enhanced phosphorylation of ERK1/2 and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MMP-9 were detected in cortical micovessels after l/R(20 min/24 h).As well as the positive control Crocin(20 mg/kg, 21 days),pre-treatment with WNK(20,10 mg/kg,21 days) markedly inhibited nitrative injury and modulated the ultrastructure of CMEC.Furthermore,WNK inhibited GRK2 translocation from cytosol to the membrane(at 20 mg/kg) and reduced ERK1/2 phosphorylation and MMP-9 expression in cortical microvessels.Conclusion:WNK and its active compounds(Crocin) are effective to suppress l/R-induced vascular injury to cerebral 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 nitric oxide synthase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1/2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原文传递
回阳生肌膏对人来源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敏 贾湘隆 徐旭英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5期784-790,共7页
目的研究回阳生肌膏对人来源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及其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细胞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空白组与模型组不予干预,实验组予回阳生肌膏,阳性对照组予龙珠软膏,均作用48小时。采用MTT... 目的研究回阳生肌膏对人来源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及其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细胞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空白组与模型组不予干预,实验组予回阳生肌膏,阳性对照组予龙珠软膏,均作用48小时。采用MTT法筛选药物无毒浓度;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eptidase 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 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s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细胞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 receptor 2,VEGFR2)蛋白的表达。结果确定了实验组予50μg/mL回阳生肌膏,对照组予25μg/mL龙珠软膏为后续试验浓度,作用48小时后,与模型组相比,回阳生肌膏可有效抑制内皮细胞的凋亡(P<0.05),而龙珠软膏能显著抑制内皮细胞凋亡(P<0.01);与模型组相比,回阳生肌膏、龙珠软膏在体外均能显著下调糖尿病足内皮细胞MMP9、TIMP1的分泌(P<0.01),显著提高VEGF的含量(P<0.01),对MMP1、TIMP2的表达也有下调趋势;细胞迁移试验结果显示,回阳生肌膏可增多人来源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数(P<0.05),龙珠软膏能显著增多细胞迁移数(P<0.01);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回阳生肌膏、龙珠软膏均促进了糖尿病足创面内皮细胞VEGFR2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回阳生肌膏可抑制糖尿病足创面内皮细胞凋亡,促进糖尿病足创面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其机制可能与其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类及抑制酶类,促进VEGF、VEGFR2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阳生肌膏 微血管内皮细胞 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
下载PDF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microRNA 差异表达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白浩波 路倩 张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29-1635,共7页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traumatic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NONFH)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组织血供中断,骨细胞坏死。因早期症状不典型、诊断困难,而患者晚期会面临因股骨头塌陷所引起的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只能行髋关节置换术...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traumatic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NONFH)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组织血供中断,骨细胞坏死。因早期症状不典型、诊断困难,而患者晚期会面临因股骨头塌陷所引起的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只能行髋关节置换术。故研究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对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是一种非编码的单链RNA分子,参与调控基因转录后的表达。随着miRNA研究技术的发展及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这一疾病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miRNA被发现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异常表达。本文通过整理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不同组织和细胞中的差异表达miRNA,发现了多次报道表达异常且趋势一致的miRNA,并对这些miRNA的功能和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 微小核糖核酸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微血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