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外侧皮神经的形态特点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37
1
作者 唐举玉 李康华 +3 位作者 任家伍 刘俊 谢松林 宋达疆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55-1259,共5页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感觉恢复不良的原因,改进股前外侧皮瓣的设计和感觉重建方法。方法:选择21个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股外侧皮神经,观察其走行、分布、形态及变异情况;分别测量股外侧皮神经发出后支、前支平面至髂前上棘的距离,...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感觉恢复不良的原因,改进股前外侧皮瓣的设计和感觉重建方法。方法:选择21个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股外侧皮神经,观察其走行、分布、形态及变异情况;分别测量股外侧皮神经发出后支、前支平面至髂前上棘的距离,以及股外侧皮神经主干在腹股沟韧带下缘穿出点及其发出后支、前支后各平面的外径。结果:股外侧皮神经于髂前上棘下4.8(0~16.9)cm和14.2(6.7~24.1)cm发出后支和前支。股外侧皮神经存在6种分支类型,即普通三支型(9/21)、高位后支型(5/21)、后支缺如型(3/21)、前支缺如型(1/21)、纤细型(2/21)和缺如型(1/21)。股外侧皮神经截面多呈扁圆形,其主干在腹股沟韧带下缘穿出点横径为2.68(1.18~4.52)mm,发出后支后为2.18(0.80~4.10)mm,发出前支后为1.63(0.44~2.60)mm。结论:股外侧皮神经后支的变异是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感觉恢复不良的主要原因,于股前外侧中下2/3区域设计皮瓣,选择其主干或发出前支以近节段吻合,可望改善股前外侧皮瓣的感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外侧皮神经 显微解剖 感觉重建
下载PDF
穿支皮瓣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2
作者 徐达传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235-240,共6页
皮瓣外科在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是供区损伤最小化、受区功能最大化。由于穿支皮瓣能最大限度满足上述条件,因此发展迅速。本文重点总结穿支皮瓣近年在基础与临床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基础研究方面包括:穿支皮瓣3D可视化研究、穿支体间cho... 皮瓣外科在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是供区损伤最小化、受区功能最大化。由于穿支皮瓣能最大限度满足上述条件,因此发展迅速。本文重点总结穿支皮瓣近年在基础与临床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基础研究方面包括:穿支皮瓣3D可视化研究、穿支体间choke vessels在体动态研究;临床应用方面包括:穿支血管的术前影像导航技术、带蒂穿支皮瓣、游离穿支皮瓣、自由穿支皮瓣、穿支微型皮瓣和特殊形式穿支皮瓣以及影响穿支皮瓣成活的血管因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血管 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解剖 显微外科
下载PDF
小腿部穿支螺旋桨皮瓣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20
3
作者 沈立锋 刘亦杨 +6 位作者 饶利兵 郭峭峰 黄凯 张展 向长河 黄文华 张春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9-275,共7页
目的观察腓动脉和胫后动脉穿支显微解剖特点,应用腓动脉或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探讨其并发症防治措施。方法2011年3月至2011年4月,对5具新鲜尸体共10侧小腿标本,用红色乳胶灌注胭动脉、蓝... 目的观察腓动脉和胫后动脉穿支显微解剖特点,应用腓动脉或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探讨其并发症防治措施。方法2011年3月至2011年4月,对5具新鲜尸体共10侧小腿标本,用红色乳胶灌注胭动脉、蓝色乳胶灌注静脉,解剖并观察统计腓动脉和胫后动脉穿支数量、长度、走行角度、血管直径和动静脉伴行情况等指标;从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对47例小腿远端以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病例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观察临床疗效并统计并发症发生率,探讨并发症防治的方法。结果腓动脉和胫后动脉共发出穿支92支,其中有2条伴行静脉的有52支,有1条伴行静脉的有37支,伴行静脉缺如的1支,还有2支腓动脉穿支穿深筋膜后共用1条伴行静脉进入皮肤。腓侧在距外踝(3.0±1.0)cm和(8.0±2.O)cm处、胫侧在距内踝(5.0±1.0)cm和(8.0±1.0)cm处有较为恒定的穿支血管穿出深筋膜进入皮肤。36例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其穿支穿出深筋膜距离外踝距离6—18cm,平均10.1cm。其中24例穿支位置在距外踝(8.0±2.0)cm范围内;11例胫后动脉穿支穿出深筋膜距离内踝6—18cm,平均9.5cm,其中有6例穿支位置在距内踝(8.0±1.0)cm范围内;并发症包括1例皮瓣下积血,1例感染,1例供区植皮坏死.13例静脉回流障碍,其中4例出现远端部分坏死。结论以腓动脉穿支和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螺旋桨皮瓣外表美观,操作简单,是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创面的首选方案之一;腓动脉在距外踝(8.0±2.0)cm范围内穿出深筋膜的穿支恒定,长度以及血管口径适合,是设计螺旋桨皮瓣血管蒂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桨皮瓣 小腿 显微外科解剖 修复 并发症 静脉回流障碍
原文传递
视神经管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赵恒珂 李光宗 +2 位作者 鞠学红 王新明 朱世杰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2年第3期205-208,共4页
目的 为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解剖学方法对 10 0个颅骨和 6 7个尸头视神经管口及四壁的结构与毗邻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 视神经管由蝶骨小翼两根与喋骨体构成 ,管自后内向前外斜行 ,分内、外、上、下四壁和颅... 目的 为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解剖学方法对 10 0个颅骨和 6 7个尸头视神经管口及四壁的结构与毗邻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 视神经管由蝶骨小翼两根与喋骨体构成 ,管自后内向前外斜行 ,分内、外、上、下四壁和颅、眶两口。其上壁、下壁、内侧壁、外侧壁的长度分别为 10 70±0 2 3mm ,6 2 5± 0 18mm ,9 6 7± 0 18mm ,7 91± 0 17mm。内侧壁向筛窦、蝶窦内突入形成视神经管隆凸。视神经在颅口处有硬脑膜压迹 ,视神经腹侧有眼动脉形成的压迹。结论 视神经管隆凸可作为确定视神经管位置的解剖标志。视神经管下壁和内侧壁与视神经、眼动脉、颈内动脉等结构毗邻 ,切除管壁时应注意保护邻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管 显微外科解剖 视神经管减压术
下载PDF
前床突及床突间隙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杨军 于春江 +3 位作者 王忠诚 贾旺 高秀来 吕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25-328,共4页
目的 对前床突及床突间隙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利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共20侧,15例头颅干标本共30侧,对前床突及床突间隙相关解剖标志进行了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摄、测量和统计... 目的 对前床突及床突间隙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利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共20侧,15例头颅干标本共30侧,对前床突及床突间隙相关解剖标志进行了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摄、测量和统计。结果 床突间隙是磨除前床突后人为形成的锥形腔隙,其容积与前床突及周围组织结构的构成、范围和边缘的大小有关,并影响经该处的显微手术操作。通过它可显露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前升部、前曲部和眼动脉的起点。术中磨除前床突及视柱,应注意其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构成。颈内动脉出海绵窦处的远、近环均存在颈内动脉穴。远环硬膜囊内是蛛网膜,而近环内是海绵窦静脉丛。结论 通过床突间隙拓展海绵窦-眶尖区手术入路,为利用颅底间隙进行入路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床突 床突间隙 显微解剖学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颞下经岩骨嵴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宫剑 于春江 +2 位作者 关树森 王凤梅 陈菲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27-330,共4页
目的提出颞下经岩骨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使手术更加简便、安全、微创,以替代各型联合入路,降低手术致残、致死率。方法10%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漂白的颅骨干标本10例,模拟手术操作并对手术涉及的重要结构测量... 目的提出颞下经岩骨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使手术更加简便、安全、微创,以替代各型联合入路,降低手术致残、致死率。方法10%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漂白的颅骨干标本10例,模拟手术操作并对手术涉及的重要结构测量、拍照;手术前后共10例20侧标本进行CT岩骨薄扫,并对重要结构进行测量、拍照。结果颞下经岩骨嵴入路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包括Labbe静脉、岩骨内部结构、脑干腹侧间隙等。重要参数包括岩骨嵴磨除范围。结论颞下经岩骨嵴入路通过对岩骨嵴的磨除,增加对岩骨背侧肿瘤基底的暴露,适合切除骑跨中后颅窝的岩斜脑膜瘤。该入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骨 入路 标本 切除 应用解剖学 肿瘤 手术 致死率 拍照 解剖结构
原文传递
鞍结节脑膜瘤的相关手术解剖和手术技巧 被引量:14
7
作者 赵甲山 李金星 +1 位作者 朱贤立 李玉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4年第4期244-247,共4页
目的 加深对鞍结节脑膜瘤的相关手术解剖的了解,探讨本型肿瘤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57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的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术中充分利用鞍区脑池及肿瘤与周围结构之间... 目的 加深对鞍结节脑膜瘤的相关手术解剖的了解,探讨本型肿瘤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57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的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术中充分利用鞍区脑池及肿瘤与周围结构之间的蛛网膜界面,在保护好重要结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率(SimpsonⅠ、Ⅱ级)为91.2%(52/57),视力改善率为71.9%(41/57),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熟悉鞍区的局部解剖和熟练掌握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能够提高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结节脑膜瘤 显微解剖 显微外科技术
下载PDF
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杨有雄 廖建春 +8 位作者 陆勤康 张建耀 党瑞山 纪荣明 刘环海 王惠云 江涛 严皎娜 曹澄 《解剖与临床》 2007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研究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解剖,为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5例共30侧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视神经管标本,观测下列参数。(1)视神经管的长度和视神经管各壁及硬膜鞘的厚度;(2)视神经管中轴与颅正中矢状... 目的:研究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解剖,为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5例共30侧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视神经管标本,观测下列参数。(1)视神经管的长度和视神经管各壁及硬膜鞘的厚度;(2)视神经管中轴与颅正中矢状面、颅冠状面的夹角;(3)视神经管及视神经在眶口、管中部、颅口的垂直径、横径,并计算其横截面积;(4)视神经管内侧壁的毗邻结构及视神经与颈内动脉、眼动脉的关系。结果: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长,平均长度(11.61±1.58)mm;视神经管横截面积在眶口处最大,为(22.05±3.47)mm2;视神经横截面积在颅口处最大,为(10.62±2.34)mm2。结论:(1)视神经管眶口处对视神经的膜性束缚力最大;(2)当打开视神经管骨壁后,鞘膜切开应选择内侧壁内缘稍上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管 视神经 视神经管减压术 显微外科解剖学
下载PDF
远外侧经枕髁手术入路防止椎动脉损伤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洪正 刘窗溪 +2 位作者 刘健 杨华 韩国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为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手术保护椎动提供较详细的解剖资料。方法:应用20具(40侧)成人尸头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寰椎横突、第2颈神经前支、肩胛提肌、椎动脉周围静脉丛、头外侧直肌为确认第2、3段椎动脉的重要标志。寰、枢椎... 目的:为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手术保护椎动提供较详细的解剖资料。方法:应用20具(40侧)成人尸头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寰椎横突、第2颈神经前支、肩胛提肌、椎动脉周围静脉丛、头外侧直肌为确认第2、3段椎动脉的重要标志。寰、枢椎横突孔间距左侧为(15.3±1.6)mm,右侧(15.8±2.2)mm;枕骨大孔后缘中点距椎动脉入硬脑膜口处左侧(21.6±2.0)mm,右侧(21.5±2.0)mm;椎动脉于寰椎后弓上方向后呈弓形弯曲,其外侧跨度左侧(17.9±3.2)mm,右侧(17.7±3.2)mm;内侧跨度左侧(9.8±2.5)mm,右侧(9.8±2.2)mm;向后距椎板高左侧(7.4±2.3)mm,右侧(6.3±3.3)mm。结论:熟悉椎动脉第2、3、4段的毗邻关系及解剖标志,对保护椎动脉、安全地施行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手术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枕髁手术入路 椎动脉 显微解剖
下载PDF
大脑深部静脉的显微外科解剖与松果体区手术入路的关系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凡 姚国刚 +3 位作者 杨顺生 韩卉 李汉杰 董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84-286,共3页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分析大脑深部的静脉与松果体区手术入路的关系。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7例成人脑标本的大脑深部静脉进行观察。结果:大脑内静脉位于松果体外上方占61.7%,其间距为3.0±1.3mm;基底静脉位于松...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分析大脑深部的静脉与松果体区手术入路的关系。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7例成人脑标本的大脑深部静脉进行观察。结果:大脑内静脉位于松果体外上方占61.7%,其间距为3.0±1.3mm;基底静脉位于松果体外下方占58.8%,其间距为4.4±1.3mn1;所有大脑大静脉均位于松果体后上方,其起点位于松果体后上方占47.5%、后方占21.0%。大脑大静脉的起点与松果体之间的距离为6.6±3.2mm。结论:经幕下小腋上入路途径对大脑深部静脉损伤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深静脉 大脑内静脉 基底静脉 显微解剖学
下载PDF
上颌窦-翼腭窝-海绵窦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军 于春江 +4 位作者 石祥恩 王忠诚 董浩 张鹏飞 高秀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对上颌窦-翼腭窝-海绵窦手术入路相关结构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共20侧,完全模拟该手术入路,对入路相关解剖标志进行了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摄、测量和... 目的对上颌窦-翼腭窝-海绵窦手术入路相关结构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共20侧,完全模拟该手术入路,对入路相关解剖标志进行了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摄、测量和统计。结果上颌窦后壁与翼腭窝区结构复杂,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经过,是颅前、中窝与鼻腔、窦肿瘤互相蔓延的通道。该入路可较好地显露海绵窦前外侧相关的结构。结论该手术入路是海绵窦入路的一个特殊方法,拓展海绵窦手术入路的路径,为利用颅底硬膜外间隙进行入路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入路 解剖学研究 海绵窦 翼腭窝 上颌窦 福尔马林固定 解剖学基础 硬膜外间隙 显微外科 相关结构 成人尸头 显微解剖 解剖标志
原文传递
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朱卫 崔尧元 徐启武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92-95,共4页
目的对手术中涉及的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研究。方法20例脑标本,应用显微镜对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大脑内静脉通常由丘纹静脉、透明膈静脉和脉络膜上静脉在室间孔后缘汇合形成,存在解剖变异。双... 目的对手术中涉及的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研究。方法20例脑标本,应用显微镜对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大脑内静脉通常由丘纹静脉、透明膈静脉和脉络膜上静脉在室间孔后缘汇合形成,存在解剖变异。双侧大脑内静脉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但非所有如此。根据大脑内静脉与松果体的方位,可将大脑内静脉分为4型。静脉角与室间孔的距离变异较大。丘纹静脉可分为正常型和异常型6种。脉络膜后内侧动脉与大脑内静脉密切联系。结论大脑内静脉的主要属支之间有解剖的互补性。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可作为解剖标志。侧脑室手术中应注意双侧大脑内静脉不平行的可能,保护好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以及伴行的动脉。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的解剖关系和变异,对选择扩大Monro孔的手术方法具有决定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内静脉 侧脑室 第三脑室 显微解剖
下载PDF
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金保哲 张新中 +1 位作者 周文科 周国胜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41-444,共4页
目的为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的临床应用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以利于术中重要血管、神经结构的辨认和保护。方法模拟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对15例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详细观察与本入路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并进行测量和拍照。结... 目的为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的临床应用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以利于术中重要血管、神经结构的辨认和保护。方法模拟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对15例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详细观察与本入路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并进行测量和拍照。结果在胼胝体中部两侧纵纹之间的沟槽内有一标志中线的细小动脉;以分别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中央沟上端之前5cm和7cm的两点(P5/P7)为参照,得到的相关测量值的均数如下:(1)P5/P7至扣带沟的距离分别为29.26mm、30.43mm;(2)胼胝体下缘和穹隆间的距离分别为7.53mm、9.88mm;(3)胼胝体的高度分别为7.18mm、7.78mm;(4)前连合和室间孔的距离为5.04mm。结论经胼胝体入路应限定在P5-室间孔和P7-室间孔两连线之间的范围内;胼胝体中部两侧纵纹之间沟槽内的小动脉可作为切开胼胝体的标记;熟悉上述数据资料有助于术中保护运动区、胼胝体膝、穹隆连合、前连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胼胝体.穹隆问入路 显微解剖 第三脑室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及定位标志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庆 袁贤瑞 +2 位作者 潘亚文 姜维喜 罗端午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0-243,共4页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区的显微外科解剖,探讨寰椎横突(TPA)、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在颈静脉孔区病变手术中的定位意义。方法:成人头颈标本15例,男13例,女2例,红色乳胶灌注颈总动脉和椎动脉。手术显微镜下(×3~×...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区的显微外科解剖,探讨寰椎横突(TPA)、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在颈静脉孔区病变手术中的定位意义。方法:成人头颈标本15例,男13例,女2例,红色乳胶灌注颈总动脉和椎动脉。手术显微镜下(×3~×30)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明确该区显微解剖特征、相关的解剖标志及其定位意义。结果:颈静脉孔区多数重要的解剖结构均可以TPA为参照标志予以明确。二腹肌后腹位于其浅层。TPA的后方为枕下三角,三角内有椎动脉、椎静脉丛和颈1神经通过。头侧直肌起始于TPA的外表面,止于枕骨颈静脉突的下表面,可作为确定颅外颈静脉孔的解剖标志。茎突位于TPA的前方,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穿行于茎突与TPA之间,颈内动脉位于颈内静脉的前内侧。二腹肌、颈静脉突、颈动脉嵴对定位面神经、颈静脉孔及舌咽神经等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结论: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复杂,利用寰椎横突、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有助于明确此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 显微外科解剖 寰椎横突(TPA) 颈静脉突
下载PDF
侧脑室经脉络裂手术入路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宫剑 于春江 王忠诚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7-9,T002,共4页
目的 :为神经外科医师如何利用脑室的自然裂隙到达第三脑室、基底池等脑组织深部结构又几乎不损伤正常脑组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10例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 ,在放大 10倍的显微镜下对侧脑室脉络裂体部、三角部、颞部依照手术入路逐层进... 目的 :为神经外科医师如何利用脑室的自然裂隙到达第三脑室、基底池等脑组织深部结构又几乎不损伤正常脑组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10例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 ,在放大 10倍的显微镜下对侧脑室脉络裂体部、三角部、颞部依照手术入路逐层进行解剖 ,观察。结果 :脉络裂介于丘脑与穹隆之间呈倒“C”形。经脉络裂体部可到达第三脑室顶部 ;经脉络裂三角部可到达四叠体池 ;经脉络裂颞部可到达环池。本研究对经脉络裂到达上述部位的手术入路进行了显微解剖和观察。结论 :经脉络裂入路处理第三脑室、颞叶内侧、环池的病变具有手术损伤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解剖学 侧脑室脉络裂 手术入路
下载PDF
人脑Willis动脉环后循环变异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徐涛 薛绛宇 +5 位作者 陈炯 比诺德 崔宇辉 高文伟 王韧 曹合利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了解人脑Willis动脉环后循环的变异特点,为血管和颅底外科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6例经福尔马林处理的人脑完整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测算,并作摄影。结果46例(92侧)中,两侧后交通动脉(PCoA)管径不等超过60%,长度相差2mm以上... 目的了解人脑Willis动脉环后循环的变异特点,为血管和颅底外科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6例经福尔马林处理的人脑完整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测算,并作摄影。结果46例(92侧)中,两侧后交通动脉(PCoA)管径不等超过60%,长度相差2mm以上者约占50%;PCoA与大脑后动脉(PCA)的解剖关系中,约50%发育正常;基底动脉(BA)与两侧PCA组成的分叉角为45°~150°,平均105°,PCA交通前段内穿支出现率98%。结论人脑Willis动脉环后循环中,约50%以上存在血管的管径、长度和解剖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LIS动脉环 显微解剖 后循环 内穿支
下载PDF
一侧翼点入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孙庆喜 刘晓谦 +4 位作者 董白晶 赵天书 张伟光 王大鹏 李利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533-537,共5页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可行性,为临床一期开颅夹闭多发动脉瘤奠定解剖学基础。方法14例经颈内动脉灌注的成人尸头模拟翼点入路,研究前循环常见位置动脉瘤:眼动脉(OA)、后交通动脉(PCoA)、颈内动脉(ICA)分叉部和大脑...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可行性,为临床一期开颅夹闭多发动脉瘤奠定解剖学基础。方法14例经颈内动脉灌注的成人尸头模拟翼点入路,研究前循环常见位置动脉瘤:眼动脉(OA)、后交通动脉(PCoA)、颈内动脉(ICA)分叉部和大脑中动脉(MCA)分歧部动脉瘤通过对侧翼点入路显露的可能性,及相关解剖结构的测量,结合临床手术治疗多发动脉瘤患者资料,探讨一期夹闭多发动脉瘤的可行性。结果通过对侧翼点入路,模拟各部位动脉瘤显露成功率分别为:眼动脉64%;后交通动脉42%;颈内动脉分叉部100%;大脑中动脉分歧部57%。眼动脉和部分后交通动脉暴露需要切开大脑镰和松解对侧视神经。大脑中动脉分歧部能否暴露取决于M1段长度,M1<14mm时可成功暴露。结论翼点入路可以完成对侧特定指向、特定位置的动脉瘤的夹闭,视神经的长度、动脉瘤的指向等解剖学参数对于评估多发动脉瘤一期夹闭的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点入路 多发动脉瘤 显微外科解剖
下载PDF
臂丛根部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8
作者 徐建光 顾玉东 +2 位作者 沈燕国 左焕琛 苏兆绛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534-537,共4页
为进一步认识臂丛神经诸根间根部损伤后其病理特点差异的形态学基础,用显微外科解剖及HE,Masson's染色组织病理检查方法对椎管内臂丛神经诸根的显微结构进行观测.结果提示:臂丛神经诸根之间在解剖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这种差... 为进一步认识臂丛神经诸根间根部损伤后其病理特点差异的形态学基础,用显微外科解剖及HE,Masson's染色组织病理检查方法对椎管内臂丛神经诸根的显微结构进行观测.结果提示:臂丛神经诸根之间在解剖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造成颈5.6神经根在受到同等暴力作用下较颈7.8及胸1神经根不易形成根性撕脱.即使颈5.6神经根根性撕脱,亦往往伴有节后损伤.作者认为对于臂丛上干近椎间孔的节后损伤,神经移植修复疗效较差,应主张神经移位术.本研究结果对于臂丛神经根部损伤的诊断及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根部 显微外科解剖 根性 撕脱
下载PDF
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军 于春江 +3 位作者 王忠诚 贾旺 吕明 高秀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32-735,共4页
目的对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入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共20侧,15例头颅干标本共30侧,对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人路相关解剖标志进行了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摄... 目的对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入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共20侧,15例头颅干标本共30侧,对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人路相关解剖标志进行了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摄、测量和统计。结果面神经额支与颧支存在变异的可能,离断颧弓的断端间距约30mm,颅板外缘至颧骨前后根夹角处距离约25mm,前后根交点与中颅窝底的夹角为-0.03±2.83(-5.0-4.0)°。与保留颧弓相比,离断颧弓后的骨窗下缘至颞底可缩短15mm左右的距离,与干标本测量颧弓宽度的数据14.76mm相当。海绵窦中段的截面、视神经管和眶上裂的解剖关系相对固定。结论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入路适用于海绵窦-眶尖区病变,其手术空间和视角非常理想,应根据手术需要酌情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颞经颧弓-颞下 手术入路 颅底 显微解剖
原文传递
颞下窝咽旁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庆 袁贤瑞 +2 位作者 罗端午 姜维喜 潘亚文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1-283,i005,共4页
目的 研究颞下窝、咽旁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 ,探讨该区域的解剖境界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颈标本 10具 ,显微镜下模拟耳前颞底 颞下窝入路的手术操作 ,逐层显露颞下窝和咽旁间隙 ,研究该区域肌肉、神经血... 目的 研究颞下窝、咽旁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 ,探讨该区域的解剖境界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颈标本 10具 ,显微镜下模拟耳前颞底 颞下窝入路的手术操作 ,逐层显露颞下窝和咽旁间隙 ,研究该区域肌肉、神经血管和骨性结构的相互及定位标志。 结果 颞下窝内的主要结构有翼内肌、翼外肌、上颌动脉、翼静脉丛、下颌神经及其分支等。茎突隔膜将咽旁间隙分为茎突前区和茎突后区 ,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Ⅸ、Ⅹ、Ⅺ、Ⅻ脑神经等重点结构位于茎突后区内。茎突隔膜由二腹肌后腹、茎突肌群、茎突舌骨韧带和茎突下颌韧带、茎突咽筋膜和由二腹肌延至胸锁乳突肌的筋膜构成。 结论 颞下窝为下颌骨和翼内侧板之间的区域 ,咽旁间隙系颞下窝后方、鼻咽外侧及颈椎腹侧的区域 ;茎突隔膜包绕颈内动脉 ,为颞下窝咽旁间隙区域的重要解剖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窝 咽旁间隙 茎突 显微外科解剖 颈内动脉 二腹肌 舌骨 隔膜 研究 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