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隙尺度对泡沫静态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邹积瑞 岳湘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5期172-176,共5页
针对目前泡沫稳定性用常规空间代替多孔介质进行评价,不能准确反映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稳定性问题。利用气相和液相电导率不同,提出了电导率法评价多孔介质中泡沫稳定性。采用电导率法研究了泡沫在不同孔隙半径的多孔介质中的静态稳定性... 针对目前泡沫稳定性用常规空间代替多孔介质进行评价,不能准确反映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稳定性问题。利用气相和液相电导率不同,提出了电导率法评价多孔介质中泡沫稳定性。采用电导率法研究了泡沫在不同孔隙半径的多孔介质中的静态稳定性;利用微孔模型模拟不同尺度的孔隙空间,运用显微放大技术,研究了泡沫在不同孔隙尺度空间中的泡沫结构、聚并过程及静态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多孔介质会增强泡沫在其中的静态稳定性;孔隙尺度的大小影响进入孔隙中的泡沫存在形态从而影响泡沫的静态稳定性,随着孔隙尺度的减小,泡沫的静态稳定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 多孔介质 微孔模型 稳定性 孔隙尺度
下载PDF
聚丙烯酰倍半硅氧烷(MPMS-SSO)有机/无机杂化气凝胶中的N_2等温吸脱附特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任洪波 秦元成 +2 位作者 尚承伟 毕于铁 张林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475-478,共4页
采用自制的甲基丙烯酰多羟基倍半硅氧烷(MPMS-SSO)制备了UV固化的有机/无机杂化湿凝胶。N2等温吸脱附实验表明,气凝胶样品具有典型低压吸附滞后现象。将POSS分子中的笼形结构抽象为不同形状的极微孔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数据计算,表... 采用自制的甲基丙烯酰多羟基倍半硅氧烷(MPMS-SSO)制备了UV固化的有机/无机杂化湿凝胶。N2等温吸脱附实验表明,气凝胶样品具有典型低压吸附滞后现象。将POSS分子中的笼形结构抽象为不同形状的极微孔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数据计算,表明低压区吸附滞后现象可能与笼形结构对N2分子的强吸附有关。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分析表明构成气凝胶三维珍珠链结构的骨架的颗粒尺寸为20~30nm,骨架上具有约5~10nm的孔洞结构,珍珠链之间的孔洞结构尺寸约20nm,HRTEM表明气凝胶骨架的基本颗粒有机、无机组分分布均一,没有明显的相界面,初级颗粒约为几个纳米大小,由不同数目的倍半硅氧烷分子聚合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化 气凝胶 低压区吸附滞后 微孔模型
原文传递
微孔模拟物Stber二氧化硅与有机质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李姗姗 万泉 +2 位作者 覃宗华 傅宇虹 谷渊涛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7年第3期374-382,共9页
地球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纳米孔与有机质的相互作用对资源和环境领域许多重要科学问题(如有机质的吸附与保存、油气的赋存与采收以及二氧化碳的地质封存等)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关于纳米孔特别是微孔(<2 nm)与有机质作用的系统研究... 地球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纳米孔与有机质的相互作用对资源和环境领域许多重要科学问题(如有机质的吸附与保存、油气的赋存与采收以及二氧化碳的地质封存等)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关于纳米孔特别是微孔(<2 nm)与有机质作用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选择实验室合成的Stber二氧化硅作为模拟矿物微孔,采用热红联用技术(TG/DSC-FTIR)来研究其与系列有机溶剂(乙醇、正丙醇、正丁醇、正庚醇)作用后的热化学性质。结果表明,乙醇和正丙醇较易进入Stber二氧化硅微孔(孔径0.8 nm)。在NH_3催化作用下,醇与孔内外硅羟基发生烷氧基化作用,孔外烷氧基的脱除温度随着溶剂碳链增加而降低,放热效应逐渐增强;相反,孔内烷氧基的脱除温度随碳链增加而增加,放热效应逐渐减弱。在无NH_3存在条件下,由于烷氧基化作用减弱,乙醇与正丙醇能在孔内游离存在,孔内烷氧基的脱除温度随溶剂碳链增加呈下降趋势。Stber二氧化硅的微孔结构直接影响了醇类有机质在不同气氛下的热解行为,甲烷、乙烯、丙醛等分子的逸出也为纳米孔隙结构束缚下的有机质的深部热行为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孔模拟物 Stober二氧化硅 热红联用 有机质 相互作用
下载PDF
基于PIV技术研究不连通孔隙中残余DNAPL的溶解速率影响因素
4
作者 阮博阳 杨盼瑞 +1 位作者 郭会荣 王哲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1-249,共9页
密度大于水的重非水相液体(dense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简称DNAPL)泄露进入地下环境成为长期的污染源。前人基于土柱、砂箱实验及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了冲洗液流速、助溶剂浓度及介质性质对DNAPL清除效率的影响,但是孔隙流速如何... 密度大于水的重非水相液体(dense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简称DNAPL)泄露进入地下环境成为长期的污染源。前人基于土柱、砂箱实验及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了冲洗液流速、助溶剂浓度及介质性质对DNAPL清除效率的影响,但是孔隙流速如何影响孔隙尺度残余DNAPL的溶解速率还不清楚。在微孔隙模型中注入乙醇冲洗液模拟孔隙中残余PCE的清除过程,利用微尺度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获取孔隙通道中的水相流速场分布,分析不同孔隙结构中的残余PCE溶解清除速率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影响不连通孔隙残余PCE溶解速率R的因素不仅仅是水相流速,还有孔隙断面通量q、孔隙开口方向和孔隙通道水相流速方向的夹角α以及通量梯度I等;基于实验数据拟合得出溶解速率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为R=3876.79 q(-0.016α+2.28/I)2;q越大,不连通孔隙附近的孔隙通道水相更新速率就越快;α越大(α>90°),有更多的冲洗液进入不连通孔隙内,从而增加残余PCE溶解速率;I越大,垂直进入不连通孔隙内部的水相通量的分量衰减越快,界面附近的流速就会越小,残余PCE的溶解速率减小。基于微孔隙PIV技术定量揭示了孔隙流速及介质孔隙结构等多因素共同影响孔隙中DNAPL的溶解速率,为深入理解孔隙中残余DNAPL的溶解机理、定量评估实际场地条件下残余DNAPL清除效率提供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流速 微孔隙 溶解速率 不连通孔隙
下载PDF
石英表面润湿性处理剂的研制及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曦 崔红彦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14年第1期8-12,共5页
室内微观物理模型实验大多是进行各种驱油体系驱油效果的对比评价,对微观孔隙结构模型润湿性的控制技术研究相对较少,而微观孔隙结构模型是研究不同化学驱油体系微观驱油机理的基础,所以研究微观孔隙结构模型的润湿性控制技术尤为重要... 室内微观物理模型实验大多是进行各种驱油体系驱油效果的对比评价,对微观孔隙结构模型润湿性的控制技术研究相对较少,而微观孔隙结构模型是研究不同化学驱油体系微观驱油机理的基础,所以研究微观孔隙结构模型的润湿性控制技术尤为重要。通过筛选合适的化学材料,成功研制了具有纳米级别并且能在平面石英玻璃模型上与水形成一定范围接触角的润湿性处理剂,并能够制作出不同润湿性要求的微观孔隙结构模型。对研制的材料进行了酸、碱、盐及蒸馏水的耐腐蚀性评价,结果表明,制备的润湿性处理剂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 二氧化硅 润湿性处理剂 微观孔隙结构模型
下载PDF
V2O5/AC催化剂脱除烟气中SO2的微观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建成 黄张根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65,共6页
利用热重分析仪对V2O5/AC脱除SO2的微观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催化剂V2O5的含量〔w(V2O5)〕、反应物SO2和H2O的浓度〔φ(SO2)和φ(H2O)〕及反应温度对催化剂增重分率的影响,并采用微孔填充模型描述V2O5/AC的脱硫行为.模型研究表明:V2O... 利用热重分析仪对V2O5/AC脱除SO2的微观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催化剂V2O5的含量〔w(V2O5)〕、反应物SO2和H2O的浓度〔φ(SO2)和φ(H2O)〕及反应温度对催化剂增重分率的影响,并采用微孔填充模型描述V2O5/AC的脱硫行为.模型研究表明:V2O5/AC脱除SO2反应速率由吸附-催化剂表面化学反应控制,SO2和H2O的吸附可用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分析.将活性组分表面分率和V2O5/AC的微孔孔容随反应的变化用参数n表示,n类似于反应级数,以表示二者对反应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脱硫 V2O5/AC 动力学 微孔填充模型
下载PDF
新型随机重构微孔隙介质模型与扩散特性 被引量:6
7
作者 高源 吴晓燕 孙严博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9-118,共10页
提出一种使用碳纸气体扩散层微孔隙结构的真实形态参数,构建三维微孔隙结构模型的算法.此方法通过扫描真实的扩散层结构获取结构的特性参数.通过确定三维微结构内纤维系统的中心坐标,循环构建N层纤维系统,达到需求的扩散层厚度,各层纤... 提出一种使用碳纸气体扩散层微孔隙结构的真实形态参数,构建三维微孔隙结构模型的算法.此方法通过扫描真实的扩散层结构获取结构的特性参数.通过确定三维微结构内纤维系统的中心坐标,循环构建N层纤维系统,达到需求的扩散层厚度,各层纤维系统由随机分布的重叠并相交的纤维结构构成;并将成功构建的模型转换为能够用于流体仿真的数据模型,对结构模型的渗透率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生成的模型符合真实扩散层的渗透特性.最后,利用该模型对扩散层各项特性参数的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可用于扩散层的结构优化设计,更大程度增强渗透传输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气体扩散层 三维微孔隙结构模型 碳纸 随机重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