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7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与群落结构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78
1
作者 胡亚林 汪思龙 颜绍馗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0-176,共7页
土壤微生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推动者,与陆地生态系统地稳定性密切相关。本文就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与群落结构因素研究进展作了综述,主要内容有:土壤理化性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 土壤微生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推动者,与陆地生态系统地稳定性密切相关。本文就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与群落结构因素研究进展作了综述,主要内容有:土壤理化性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壤动物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不同的经营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了探讨,提出深入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其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关系,合理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维护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稳定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活性 群落结构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变化及细菌群落16S rDNA V3片段PCR产物的DGGE分析 被引量:88
2
作者 刘恩科 赵秉强 +2 位作者 李秀英 姜瑞波 Hwat Bing So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79-1085,共7页
应用化学分析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离PCR扩增的16S rDNA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变化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15a长期试验下,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微生物量氮(SMB-N)的含量大小均为长... 应用化学分析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离PCR扩增的16S rDNA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变化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15a长期试验下,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微生物量氮(SMB-N)的含量大小均为长期撂荒(CK0)土壤高于农田土壤,而在农田土壤中,长期施肥的处理(NPK、NPKM、NPKSt和NPKF)高于长期不施肥处理(CK),不同的种植制度中,长期复种轮作(NPKF)高于长期复种连作(NPK);各处理的SMB-C/SOC(土壤有机碳)和SMB-N/TN(全氮)的比值的变化趋势与SMB-C和SMB-N变化一致;从PCR-DGGE分析,长期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的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最高,微生物丰度最高,细菌物种最多,其次为长期撂荒(CK0),CK处理细菌物种最少。UPGMC聚类分析表明NPK和NPKF处理细菌的群落结构相似,CK和CK0处理细菌的群落结构相似,而NPKM和NPKSt处理细菌的群落结构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GGE 微生物多样性 不同施肥制度 微生物量
下载PDF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解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2
3
作者 车玉伶 王慧 +2 位作者 胡洪营 梁威 郭玉凤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7-133,共7页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是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内容,对于开发微生物资源,阐明微生物群落与其生境的关系,揭示群落结构与功能的联系,从而指导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定向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基本按照年代顺序概述了常用的微生物群...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是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内容,对于开发微生物资源,阐明微生物群落与其生境的关系,揭示群落结构与功能的联系,从而指导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定向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基本按照年代顺序概述了常用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解析技术,同时也体现了解析技术由片面向全面、由低分辨水平向高分辨水平的发展过程。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对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认识依赖传统的培养分离方法,方法的分辨水平低,认识是不全面的和有选择性的;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在微生物化学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生物标记物方法(醌指纹法、磷脂脂肪酸法等),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认识进入到较客观的层次上;在 80 和 90 年代,以 DNA 为目标物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rRNA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指纹图谱等)比较精确地揭示了微生物种类和遗传的多样性,并给出了关于群落结构的直观信息。指出了每种解析技术的功能特点和局限性,并展望了解析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原位、快速、灵敏、高通量和准确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结构 微生物多样性 解析技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磷脂脂肪酸谱图分析方法及其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70
4
作者 齐鸿雁 薛凯 张洪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576-1582,共7页
应用磷脂脂肪酸谱图分析技术对微生物群落进行定量分布 ,克服了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和显微技术的局限性。介绍了磷脂脂肪酸谱图分析方法及其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中的应用 ,包括对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量、群落结构、营养状况和新陈代谢活动... 应用磷脂脂肪酸谱图分析技术对微生物群落进行定量分布 ,克服了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和显微技术的局限性。介绍了磷脂脂肪酸谱图分析方法及其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中的应用 ,包括对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量、群落结构、营养状况和新陈代谢活动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生态 PLFA 微生物群落 营养状况 新陈代谢活动 磷脂脂肪酸谱图分析方法
下载PDF
长期无机有机肥配施对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9
5
作者 陆海飞 郑金伟 +7 位作者 余喜初 周惠民 郑聚锋 张旭辉 刘晓雨 程琨 李恋卿 潘根兴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32-643,共12页
【目的】长期有机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是促进农田生产力和土壤有机碳固定的重要技术途径。本文以江西省红壤研究所长期不同施肥试验田的表土(0—15 cm)为对象,探讨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水稻收获后... 【目的】长期有机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是促进农田生产力和土壤有机碳固定的重要技术途径。本文以江西省红壤研究所长期不同施肥试验田的表土(0—15 cm)为对象,探讨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水稻收获后,采集表土壤样品,提取土壤总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的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并结合克隆测序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的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的丰度。土壤细菌定量和群落结构分析的分子标靶基因分别为16S rRNA基因V3区和V6区片段,土壤真菌定量和群落结构分析的标靶基因均为18S rRNA基因。DGGE分析采用8%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分离细菌和真菌,所用变性梯度分别为35%65%和20%40%。同时采用荧光微孔板检测技术测定土壤几丁质酶、α-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酸性磷酸单脂酶和木聚糖酶活性;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PCR-DGGE分析表明,与不施肥对照(CK)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土壤细菌的香农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显著增大,而土壤真菌的香农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不同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DGGE图谱聚类分析显示,NPKM处理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显著区别于其他3个处理。后续的切胶测序得出,土壤细菌分属于Chloroflexi(绿弯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和Firmicutes(厚壁菌门);NPKM处理下隶属于Clostridum(梭菌属)和Anaerolineaceae(厌氧绳菌科)的两类细菌显著增加。土壤真菌主要分属于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和Ascomycota(子囊菌门),这些真菌条带在DGGE图谱上的分布不同处理间均无明显的规律性,因而不同处理间真菌的群落分布未出现较清晰的变化。q PCR的结果显示,土壤细菌和真菌拷贝数在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结构 多样性 酶活性 红壤水稻土 长期施肥
下载PDF
生物炭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1
6
作者 张又弛 李会丹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98-905,共8页
生物炭是由生物质在完全或部分缺氧的情况下经热解炭化产生的一类高度芳香化难熔性固态物质,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调控营养元素循环、防治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污染物迁移转化等功能,因此,在土壤改良与修复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是... 生物炭是由生物质在完全或部分缺氧的情况下经热解炭化产生的一类高度芳香化难熔性固态物质,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调控营养元素循环、防治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污染物迁移转化等功能,因此,在土壤改良与修复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生物炭的施用将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带来影响,从而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分布影响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生长代谢的作用机制,阐述了生物炭对于微生物主导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产生的影响作用。相关研究发现,土壤总微生物生物量在生物炭施用后或增加,或不变,或呈现下降趋势;不同种类微生物对于生物炭的响应非常复杂,从而呈现出各异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生物炭对微生物生长代谢的影响源于改变p H环境、影响水分分布、调节养分循环等多种机制的协同作用,而生物炭在对环境物质的吸附以及对微生物的直接吸附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生物炭对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生物炭对土壤中微生物分布的改变还会进一步影响微生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功能,对温室气体排放、碳氮循环和有机污染物降解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待开展更多关于生物炭对于土壤微生物分布及其生态功能的影响的深入研究,以期更全面地评价生物炭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作用,为生物炭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微生物群落结构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土壤
下载PD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Diverse Land Use Systems:A Comparative Study Using Biolog,DGGE,and PLFA Analyses 被引量:56
7
作者 XUE Dong YAO Huai-Ying +1 位作者 GE De-Yong HUANG Chang-Yo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5期653-663,共11页
Biolog, 16S rRNA gene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and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PLFA) analyses were used to assess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in a chronosequence of tea garden syst... Biolog, 16S rRNA gene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and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PLFA) analyses were used to assess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in a chronosequence of tea garden systems (8-, 50-, and 90- year-old tea gardens), an adjacent wasteland, and a 90-year-old forest. Biolog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 (AWCD) of all carbon sources and the functional diversity based on the Shannon index decreased (P 〈 0.05) in the following order: wasteland 〉 forest 〉 tea garden. For the DCCE analysis, the genetic diversity based on the Shannon index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tea garden soils than in the wasteland. However, compared to the 90-year-old forest, the tea garden soils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genetic diversity. PLFA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Gram positive bacteria to Cram negative bacteri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tea garden soils than in the wasteland, and the highest value was found in the 90-year-old forest. Both the fungal PLFA and the ratio of fungi to bacteri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three tea garden soils than in the wasteland and forest, indicating that fungal PLFA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land-use change. Based on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ll three analytical methods showed that land-use change had a greater effect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than tea garden 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 DCC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PLFA tea garden soil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8
作者 贺纪正 葛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571-5582,共12页
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包括种群、群落等不同层次)地理分布格局及成因的一门交叉学科。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的研究长期滞后于宏生物地理学。鉴于土壤微生物在调控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维持生态系统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及形... 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包括种群、群落等不同层次)地理分布格局及成因的一门交叉学科。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的研究长期滞后于宏生物地理学。鉴于土壤微生物在调控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维持生态系统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微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格局,从而对微生物全球性随机分布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对当前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中的一些概念性问题,如微生物物种的定义、微生物多样性的定量测度、对微生物全球性随机分布的争论等,进行了系统评述;以微生物种-面积关系和距离-衰减关系为例对当前最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初步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问题;在传统生物地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一个可用于验证土壤微生物空间分布格局形成和机制维持的简单研究框架。这些对今后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生物地理学 微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种-面积关系 距离-衰减关系 理论
下载PDF
若尔盖高寒湿地干湿土壤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54
9
作者 牛佳 周小奇 +1 位作者 蒋娜 王艳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74-482,共9页
土壤水分含量的空间异质性是引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空间变异的关键因素。目前有关低纬度高寒湿地土壤水分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较少。于2007年4月(冷季)和8月(暖季)采集若尔盖高寒湿地常年淹水和无淹水两种水分条件的土壤样... 土壤水分含量的空间异质性是引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空间变异的关键因素。目前有关低纬度高寒湿地土壤水分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较少。于2007年4月(冷季)和8月(暖季)采集若尔盖高寒湿地常年淹水和无淹水两种水分条件的土壤样品,利用磷脂脂肪酸方法分析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细菌生物量、革兰氏阳性细菌及革兰氏阴性细菌生物量均表现为常年淹水土壤高于无淹水土壤,且4月份高于8月份;与土壤通气量关系密切的真菌、放线菌,其生物量表现为无淹水土壤显著高于常年淹水土壤;反映群落组成的真菌:细菌磷脂脂肪酸比值也表现为无淹水土壤显著高于常年淹水土壤。磷脂脂肪酸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水分条件不同的两种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不同,季节变化并未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土壤水分条件 微生物群落结构 磷脂脂肪酸
下载PDF
设施番茄长期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1
10
作者 马宁宁 李天来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5-264,共10页
利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裸地及不同连作年限的设施番茄栽培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设施条件下种植番茄明显改变了土壤土著细菌的群落结构,但连作年限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影响较小,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不大... 利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裸地及不同连作年限的设施番茄栽培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设施条件下种植番茄明显改变了土壤土著细菌的群落结构,但连作年限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影响较小,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不大;土著真菌的群落结构稳定性优于土著细菌,但土壤真菌的优势种群在不同连作年限的土样中变化较大,连作显著降低了某些真菌的数量,同时显著增加了另一些真菌的数量,其中,连作20年番茄的土壤真菌新出现的优势种群最多,且与非优势种群的真菌数量差异较大,这种番茄连作后改变土壤真菌种群平衡的现象可能是导致番茄产生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电泳条带的回收、测序,可知所取土样中的细菌优势种群属于Clostridium butyricum、Uncultured bacterium、Bacillus和Arthrobacter,真菌优势种群属于Saccobolus dilutellus、Uncultured fungus、Lasiobolusciliatus、Spooneromyces laeticolor和Lasiobolidium orbiculo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长期连作 土壤微生物 PCR-DGGE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原文传递
低温下活性污泥膨胀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49
11
作者 端正花 潘留明 +3 位作者 陈晓欧 王秀朵 赵乐军 田乐琪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70-1074,共5页
采用水质参数指标测定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了郑州某污水处理厂冬季间歇性污泥膨胀机制.结果表明该厂活性污泥的污泥容积指数(SVI值)的变化与季节温度变化有显著的负相关性,1~4月及12月易发生污泥膨胀,但是不影响出水水质.高通量测... 采用水质参数指标测定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了郑州某污水处理厂冬季间歇性污泥膨胀机制.结果表明该厂活性污泥的污泥容积指数(SVI值)的变化与季节温度变化有显著的负相关性,1~4月及12月易发生污泥膨胀,但是不影响出水水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发现污泥膨胀月份泥样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要显著不同于未膨胀月份.该厂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的优势丝状菌为腐螺旋菌科Saprospiraceae和黄杆菌科Flavobacterium.因此,低温导致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是引起该厂活性污泥膨胀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污泥膨胀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群落 丝状菌
原文传递
控雨对荒漠草原植物、微生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9
12
作者 黄菊莹 余海龙 +2 位作者 刘吉利 马飞 韩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5362-5373,共12页
以宁夏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4—2015年设置了降雨量变化(减雨50%、减雨30%、自然降雨、增雨30%和增雨50%)的野外模拟试验,测定了植物、微生物和土壤C、N、P含量,同时调查了植物群落组成和土壤含水量等指标,研究了各组分C、N、P化学... 以宁夏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4—2015年设置了降雨量变化(减雨50%、减雨30%、自然降雨、增雨30%和增雨50%)的野外模拟试验,测定了植物、微生物和土壤C、N、P含量,同时调查了植物群落组成和土壤含水量等指标,研究了各组分C、N、P化学计量特征对连续两年降雨量变化的响应,分析了土壤C∶N∶P和含水量分别与植物生长、养分利用以及微生物量积累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控雨改变了植物叶片C∶N∶P,且其影响程度随物种不同而异:减雨50%提高了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mill)绿叶N和P以及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绿叶P摄取能力,增雨(30%和50%)降低了猪毛蒿绿叶N摄取能力。增雨提高了猪毛蒿绿叶C∶N,增雨30%提高了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绿叶C∶N。增雨降低了猪毛蒿绿叶N∶P,增雨30%降低了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绿叶N∶P。相比之下,控雨条件下枯叶C∶N∶P的变化幅度较小;随降雨量增加微生物量C、N以及C∶N逐渐增加,但增雨50%使微生物量C和C∶N降低;控雨对土壤C∶N∶P的影响较小,但增雨提高了土壤水分有效性,因此促进了植物和微生物生长;试验期内,相对稳定的土壤C∶N∶P不能很好地指示植物和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养分受限状况;干旱时提高叶片养分摄取、湿润时增强叶片养分回收,可能解释了牛枝子对降雨量变化的弹性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格局改变 生态化学计量学 微生物量 养分保持 植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不同耕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群落结构特性分析:基于PLFA和MicroResp^(TM)方法 被引量:46
13
作者 陈晓娟 吴小红 +6 位作者 刘守龙 袁红朝 李苗苗 朱捍华 葛体达 童成立 吴金水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375-2382,共8页
研究不同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对维持土壤稳定和提高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南省桃源县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和MicroRespTM方法,研究了稻田、水旱轮作地和旱地这3种不同耕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 研究不同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对维持土壤稳定和提高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南省桃源县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和MicroRespTM方法,研究了稻田、水旱轮作地和旱地这3种不同耕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特征及活性.PLFA结果表明,细菌、真菌及总PLFA量均表现为稻田>水旱轮作地>旱地,细菌PLFA/真菌PLFA比值则表现为水旱轮作>旱地>稻田.革氏阳性菌(G+)PLFA/革氏阴性菌(G-)PLFA为稻田显著高于水旱轮作地和旱地,但水旱轮作与旱地土壤的差异不显著.PLFA主成分分析和特征磷脂脂肪酸的平均摩尔分数表明,稻田中真菌及G-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水旱轮作地和旱地,而水旱轮作地中G+的相对含量高于旱地和稻田,3种不同耕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土壤PLFA与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与阳离子交换量(CEC)无显著相关性.MicroRespTM结果表明,3种不同耕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平均利用效率为稻田最高,其次是水旱轮作地,旱地最低.其结果也显示大部分碳源提高了微生物呼吸作用,但不同碳源的利用效率不相同.因此,耕地利用方式的不同明显导致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结构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方式 微生物活性 微生物群落结构 磷脂脂肪酸 MicroRespTM
原文传递
不同有机质含量农田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 被引量:45
14
作者 焦晓光 高崇升 +2 位作者 隋跃宇 张兴义 丁光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3759-3767,共9页
【目的】土壤微生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对土壤健康有重要的生物指示功能。比较东北不同有机质含量农田黑土间土壤微生物的生态特征,为维持或提高东北农田黑土的生态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利用Biolog... 【目的】土壤微生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对土壤健康有重要的生物指示功能。比较东北不同有机质含量农田黑土间土壤微生物的生态特征,为维持或提高东北农田黑土的生态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利用Biolog法与常规分析方法相结合测定空间移位(嫩江、北安、海伦、德惠、梨树)5年后5种不同有机质含量农田黑土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活性、群落结构及其代谢特性。【结果】土壤微生物量碳、基础呼吸、细菌数量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真菌数量则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且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北安土壤与其它土壤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平均色度变化表明,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北安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代谢能力高于有机质含量最低的梨树土壤;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有机质含量农田黑土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不同,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北安和嫩江黑土中的土壤微生物对a-丁酮酸、腐胺、D,L-a-甘油的利用能力较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北安农田黑土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最高。【结论】在外界环境一致的条件下,农田黑土有机质含量不同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功能及其代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黑土 群落结构 微生物区系 代谢特性 空间移位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多年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的响应 被引量:46
15
作者 傅敏 郝敏敏 +3 位作者 胡恒宇 丁文超 翟明振 张海依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183-3194,共12页
土壤有机碳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缓解土壤退化问题至关重要,土壤微生物参与土壤有机碳的循环过程,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本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耕作方式为主区,分别设深松(ST)和旋耕(RT)处理,副区为秸... 土壤有机碳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缓解土壤退化问题至关重要,土壤微生物参与土壤有机碳的循环过程,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本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耕作方式为主区,分别设深松(ST)和旋耕(RT)处理,副区为秸秆还田量,分别设秸秆全还田(F)和秸秆不还田(0)处理,采用Illumina测序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固碳功能基因,并测定了2012—2017试验年间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1)深松耕作和秸秆还田均显著提高了pH、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氮、粉粒含量、黏粒含量,而显著降低了砂粒含量;2)试验年间各处理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但与旋耕耕作和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深松耕作和秸秆还田处理的平均有机碳增量分别显著提高30.6%和33.2%;3)土壤中最丰富的细菌类型为变形菌门,其次为酸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4)深松秸秆还田处理(STF)具有较高的微生物多样性;5)除砂粒含量外,土壤pH、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氮、粉粒和黏粒含量均促使深松秸秆全还田处理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向着有利于有机碳积累的方向发生变异;6)除二糖和寡糖代谢途径外,CO2固定、发酵、主要碳水化合物代谢、一碳代谢、糖醇、有机酸、糖苷水解酶类的代谢功能基因丰度均表现为深松耕作显著高于旋耕,且均与土壤有机碳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深松结合秸秆还田能够改善土壤基本性质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利于增加土壤固碳能力和解决土壤退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Illumina测序 微生物群落结构 功能基因
原文传递
基于PCR-DGGE技术的红树林区微生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45
16
作者 刘慧杰 杨彩云 +2 位作者 田蕴 林光辉 郑天凌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23-930,共8页
【目的】为了解红树林沉积物中细菌的群落结构特征。【方法】应用PCR-DGGE技术对福建浮宫红树林的16个采样站位样品细菌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DGGE指纹图谱,对它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各站位样品细菌多样性指数(H)、... 【目的】为了解红树林沉积物中细菌的群落结构特征。【方法】应用PCR-DGGE技术对福建浮宫红树林的16个采样站位样品细菌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DGGE指纹图谱,对它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各站位样品细菌多样性指数(H)、丰度(S)和均匀度(EH)均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与它们所处站位的不同有关,红树林区细菌多样性高于非红树林区细菌多样性。对不同站位细菌群落相似性分析,它们的相似性系数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同一断面的细菌群落结构相近性较高。对DGGE的优势条带序列分析,同源性最高的微生物分别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菌门(Chlorobi),它们均为未培养微生物,分别来自于河口海岸沉积物。【结论】应用PCR-DGGE技术更能客观地反映红树林沉积物中真实的细菌群落结构信息。另外,研究也表明红树林区微生物多样性丰富,在红树林区研究开发未知微生物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DGGE 红树林 微生物群落结构 细菌多样性
原文传递
厌氧氨氧化启动过程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43
17
作者 汪瑶琪 张敏 +3 位作者 姜滢 徐乐中 陈重军 沈耀良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184-5191,共8页
采用UASB反应器以体积比1∶2接种实验室培养的具有厌氧氨氧化(ANAMMOX)功能的厌氧污泥和城市污水厂的好氧污泥,耗时17 d成功启动ANAMMOX反应,启动阶段分为菌体水解期、活性提高期和稳定运行期.稳定运行后,逐步提高反应器容积负荷富集厌... 采用UASB反应器以体积比1∶2接种实验室培养的具有厌氧氨氧化(ANAMMOX)功能的厌氧污泥和城市污水厂的好氧污泥,耗时17 d成功启动ANAMMOX反应,启动阶段分为菌体水解期、活性提高期和稳定运行期.稳定运行后,逐步提高反应器容积负荷富集厌氧氨氧化菌,当容积负荷由0.10 kg·(m^3·d)^(-1)增至0.44 kg·(m^3·d)^(-1)时,总氮(TN)去除负荷也随之由0.09 kg·(m^3·d)^(-1)提高到0.42 kg·(m^3·d)^(-1),反应器污泥逐渐由浅红色加深,粒径大于0.2 mm的污泥所占比例由10.90%增至38.37%.采用高通量测序对接种污泥和负荷提高期的污泥进行检测,其中绿曲挠菌门(Chloroflexi)、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WWE3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等占据主导.随着厌氧氨氧化菌富集程度的增大,脱氮功能菌中的变形菌门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从21.60%降至14.20%,而浮霉菌门随之增多,相对丰度由0.73%升至15.50%.当反应器的容积负荷增到0.44 kg·(m^3·d)^(-1)时,浮霉菌门中,Candidatus Brocadia属、Candidatus Jettenia属和Candidatus Kuenenia属是主要菌属,Candidatus Brocadia属占13.40%,是主要的厌氧氨氧化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UASB反应器 容积负荷 高通量测序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设施番茄连作障碍与土壤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及微生物群落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43
18
作者 葛晓颖 孙志刚 +1 位作者 李涛 欧阳竹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4-523,共10页
以山东寿光及禹城地区不同连作年限(1-21年)的54个设施番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及土壤微生物群落随连作年限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进而分析土壤中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 以山东寿光及禹城地区不同连作年限(1-21年)的54个设施番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及土壤微生物群落随连作年限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进而分析土壤中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与连作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细菌随着连作年限的持续增加而逐渐减少,连作年限少于6-10年时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的数量为增加趋势,连作6-10年后表现为减少趋势;PCR-DGGE(变性浓度梯度凝胶电泳)结果显示,作为土壤优势种群的芽孢杆菌及假单胞菌也在连作4-5年后减少,均与连作障碍发生(集中于5-10年)的时间基本吻合。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碳随着连作年限呈增加趋势,符合指数增长模型(R2分别为0.30及0.20,P〈0.001)。由于设施番茄土壤肥料投入量大,土壤有机碳、C/N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细菌数量与土壤C/N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通过对设施连作番茄土壤分析可知,连作番茄土壤中土壤细菌数量随连作年限呈减少趋势,芽孢杆菌及假单胞菌数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变化与土壤连作障碍出现的时间基本吻合,可能是导致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发生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番茄 连作障碍 微生物群落 芽孢杆菌 假单胞菌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9
作者 蓝江林 刘波 +2 位作者 宋泽琼 史怀 黄素芳 《生物技术进展》 2012年第6期411-416,共6页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低能耗、环保健康养殖方式。本文从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原理、垫料的组成与管理技术、垫料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挥发性物质以及用后垫料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微生物发...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低能耗、环保健康养殖方式。本文从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原理、垫料的组成与管理技术、垫料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挥发性物质以及用后垫料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进展,分析了该技术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建微生物发酵床垫料资源化利用体系作为今后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发酵床 微生物群落 挥发性物质 资源利用
下载PDF
施肥对中国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酶活性影响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42
20
作者 肖琼 王齐齐 +4 位作者 邬磊 蔡岸冬 王传杰 张文菊 徐明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98-1609,共12页
【目的】施肥能直接或间接改变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从而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探讨不同种植制度和土壤条件下施肥对农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程度,为合理施肥和土壤肥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收集近10... 【目的】施肥能直接或间接改变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从而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探讨不同种植制度和土壤条件下施肥对农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程度,为合理施肥和土壤肥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收集近10年(2008—2018年)来发表的文献,建立了包含185组微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等相关内容的数据库。采用整合分析方法 (Meta-analysis),定量分析了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群落结构以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不施肥相比,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28.5%、30.9%和41.6%。施用(单施或配施)有机物料对土壤微生物总PLFA含量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提高幅度分别为47.3%、50.4%和58.7%,相当于施用化肥的2.8、2.4和3.9倍。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均能增加各类微生物菌群PLFA含量,对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的提高幅度为23.8%~30.4%,对革兰氏阴性菌(G~–)和革兰氏阳性菌(G^+)的提高幅度为37.8%~43.2%,且施用有机物料处理对各类微生物菌群PLFA含量的提高幅度显著高于施化肥处理。施用化肥对土壤微生物总PLFA含量的提高幅度在一年两熟制区为17.9%,在水田和水旱轮作条件下为18.3%~27.6%,而在一年一熟制区及旱地条件下对土壤微生物总PLFA含量无显著影响。在不同pH的土壤中,施用有机物料对微生物总PLFA的提高幅度均显著高于施化肥处理。在pH <6与pH> 8的土壤上施用化肥对微生物总PLFA含量无明显影响。施肥显著提高了与土壤有机质分解相关的β-葡萄糖苷酶(42.4%)和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174.5%)的活性,对与氮循环相关的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统计分析还表明,施肥并未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真菌细菌比(F∶B)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比(G^+∶G~–)。【结论】在不同种植制度、土地利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田 施肥 Meta分析 土壤微生物量 群落结构 酶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