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悬浮法制备有机颜料微胶囊中的粒径调控 被引量:15
1
作者 戚栋明 陈智杰 +3 位作者 赵晓丽 徐杰 申兴丛 杨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8-1123,共6页
为调控有机颜料微胶囊的粒径及其分布,在分析微悬浮聚合过程粒径变化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微悬浮聚合工艺(均质化剪切速率、搅拌速率)和配方(有机颜料、分散剂含量)对颜料微胶囊粒径的影响。发现当搅拌速率为250r.min-1时,单体液滴的融... 为调控有机颜料微胶囊的粒径及其分布,在分析微悬浮聚合过程粒径变化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微悬浮聚合工艺(均质化剪切速率、搅拌速率)和配方(有机颜料、分散剂含量)对颜料微胶囊粒径的影响。发现当搅拌速率为250r.min-1时,单体液滴的融合和乳胶粒的粘并现象均较少,聚合体系可较稳定地保持均质化单体液滴的尺寸。分散剂磷酸三钙TCP用量对体系稳定性影响明显,但其粒径调控能力有限。均质化强度对微胶囊粒径影响明显,具有较好的调控能力,而颜料含量对微胶囊粒径的影响较少。因而通过聚合工艺和配方的综合调节,可制得一系列颜料含量高、粒径分布窄、粒径可调范围较大的'石榴状'有机颜料微胶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料微胶囊 微悬浮聚合 粒径调控
下载PDF
超声均质微悬浮聚合制备亚微米级聚苯乙烯胶粒 被引量:9
2
作者 戚栋明 赵晓丽 +1 位作者 陈智杰 吴明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44-751,共8页
以苯乙烯St为代表性单体,以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以十六烷HD为助稳定剂,以亚硝酸钠NaNO2为水相阻聚剂,通过基于超声均质化的微悬浮聚合制得了一系列亚微米级聚苯乙烯胶粒。对亚微米级单体液滴的均质化产生及后续聚合过程中分散相尺... 以苯乙烯St为代表性单体,以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以十六烷HD为助稳定剂,以亚硝酸钠NaNO2为水相阻聚剂,通过基于超声均质化的微悬浮聚合制得了一系列亚微米级聚苯乙烯胶粒。对亚微米级单体液滴的均质化产生及后续聚合过程中分散相尺寸的变化进行了考察。发现超声均质化和高分子分散剂的结合有利于制备粒径小、分布窄的稳定微悬浮液滴,而吸附于液滴表面的高分子分散剂、油相内的助稳定剂及水相中的阻聚剂的协同作用能使聚合过程较好地保持分散相原有的粒径大小及分布。因而通过改变超声均质强度,可较容易地在0.5~3.5μm范围内自由调节胶粒的平均粒径。相对于常规的剪切均质微悬浮聚合,超声均质微悬浮聚合可更好地填补(细)乳液聚合与悬浮聚合在粒径分布范围上的间隙,有望高效、高容量地微胶囊化包裹亚微米级目标内容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悬浮聚合 超声均质化 聚乙烯醇 粒径
下载PDF
引发剂对氯乙烯微悬浮聚合转化率和聚氯乙烯粒径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贾瑞 蒋岳芳 包永忠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3-187,共5页
分别采用水溶性过硫酸铵(APS)和油溶性偶氮二异庚腈(ABVN)引发剂进行氯乙烯(VC)微悬浮聚合,并与APS引发的VC乳液聚合以及ABVN引发的VC悬浮聚合情况进行比较,考察了引发剂类型对聚氯乙烯(PVC)乳胶粒子粒径分布和增塑糊流变特性的影响。... 分别采用水溶性过硫酸铵(APS)和油溶性偶氮二异庚腈(ABVN)引发剂进行氯乙烯(VC)微悬浮聚合,并与APS引发的VC乳液聚合以及ABVN引发的VC悬浮聚合情况进行比较,考察了引发剂类型对聚氯乙烯(PVC)乳胶粒子粒径分布和增塑糊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浓度相同时,VC微悬浮聚合转化率大于悬浮聚合,而小于VC乳液聚合;APS引发微悬浮聚合得到的PVC乳胶粒子存在数目较多的纳米级粒子,而ABVN引发微悬浮聚合得到的PVC基本不存在纳米级粒子;引发剂和分解产生的初级自由基在水相/油相/胶束中的分配和成核机理不同是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ABVN引发微悬浮聚合得到的PVC树脂成糊后呈剪切增稠特性,而APS引发微悬浮聚合得到的PVC树脂成糊后呈剪切变稀特性,且糊黏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微悬浮聚合 引发剂 动力学 粒径分布
下载PDF
微悬浮法CaCO_3表面接枝PMMA及其在PVC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丁凤祥 袁金凤 +1 位作者 潘明旺 张留成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92-196,共5页
在水介质中,超声作用下用油酸对纳米碳酸钙进行表面修饰,再以微悬浮原位聚合法用PMM A进行接枝包覆,成功制备了PMM A/C aCO3复合粒子。借助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TG)等分析手段对复合粒子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 在水介质中,超声作用下用油酸对纳米碳酸钙进行表面修饰,再以微悬浮原位聚合法用PMM A进行接枝包覆,成功制备了PMM A/C aCO3复合粒子。借助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TG)等分析手段对复合粒子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油酸可通过羧酸盐的形式吸附于碳酸钙粒子表面,一定量PMM A通过油酸分子的不饱和双键接枝于碳酸钙粒子表面。将所得PMM A/C aCO3复合粒子与PVC共混制得PVC/PMM A/C aCO3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TEM照片表明,C aCO3粒子非常均匀地分散在PVC基体中,两相界面模糊。随着PMM A/C aCO3纳米复合粒子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同时提高。当复合粒子用量高于12%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可提高3倍,而拉伸强度下降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悬浮聚合 接枝 表面改性 复合材料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agnetic polymer microspheres with a core-shell structure 被引量:2
5
作者 Ming Lu Shu Bai Kun Yang Yan Sun 《China Particu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80-185,共6页
Non-porous magnetic polymer microspheres with a core-shell structure were prepared by a novel micro-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technique. A stable iron oxide ferrofluid was used to supply the magnetic core, and the pol... Non-porous magnetic polymer microspheres with a core-shell structure were prepared by a novel micro-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technique. A stable iron oxide ferrofluid was used to supply the magnetic core, and the polymeric shell was made of glycidyl methacrylate (GMA monomer) and ethylene dimethacrylate (cross-linker). In the preparation, polyvinyl alcohol was used as the stabilizer, and a lauryl alcohol mixture as the dispersant.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conditions such as aqueous phase volume, GMA and initiator amounts, reaction time and stirring speed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microspheres was investigated. The magnetic microspheres were then characterized brief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icrospheres with active epoxy groups had a narrow size distribution range from 1 to 10 μm with a volume-weighted mean diameter of 4.5 μm. The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 reached 19.9 emu/g with little coercivity and reman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ROFLUID micro-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Magnetic microspheres Particle size MAGNETIZATION
原文传递
微悬浮法PVC糊树脂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包永忠 贾瑞 黄志明 《聚氯乙烯》 CAS 2015年第1期15-19,共5页
采用三氯乙烯作为氯乙烯模拟液,研究主/助乳化剂结构、用量和比例等对分散液滴粒径及粒度分布的影响。采用5 L高压夹套釜进行氯乙烯微悬浮聚合,研究主/助乳化剂结构、用量、比例和水油比对PVC初级粒子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的影响。发现以... 采用三氯乙烯作为氯乙烯模拟液,研究主/助乳化剂结构、用量和比例等对分散液滴粒径及粒度分布的影响。采用5 L高压夹套釜进行氯乙烯微悬浮聚合,研究主/助乳化剂结构、用量、比例和水油比对PVC初级粒子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的影响。发现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主乳化剂时分散液滴的尺寸最小,PVC胶乳稳定,粒度分布窄;随着脂肪醇助乳化剂链长的增加,分散液滴尺寸明显减小,十六醇、十八醇或两者的混合醇是氯乙烯微悬浮聚合适宜的助乳化剂;随着十六醇或十六-十八混合醇与SDS用量比的增加,分散液滴和PVC胶乳粒子的尺寸逐渐减小,粒度分布趋窄。微悬浮聚合PVC糊树脂包含粒径范围较宽但呈连续分布的初级粒子,通过主/助乳化剂用量比的改变,可调节PVC初级粒子的平均粒径及粒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微悬浮聚合 粒径 乳化剂
下载PDF
壳聚糖大分子链的形态调控及其在微悬浮聚合中的分散稳定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智杰 吴明华 +3 位作者 史鹤鹤 孙阳艺 曹志海 戚栋明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02-810,共9页
以易去除可回用的壳聚糖(CS)为分散剂,通过微悬浮聚合制备微米级的软硬质聚合物胶粒.考察不同酸碱度下水相介质中CS大分子链的质子化程度、亲疏水性和形态结构,及其对油水界面处CS存在形态的影响,进而评估其对剪切均质化所制单体液滴的... 以易去除可回用的壳聚糖(CS)为分散剂,通过微悬浮聚合制备微米级的软硬质聚合物胶粒.考察不同酸碱度下水相介质中CS大分子链的质子化程度、亲疏水性和形态结构,及其对油水界面处CS存在形态的影响,进而评估其对剪切均质化所制单体液滴的分散稳定作用.发现通过调节体系pH值可较容易地控制CS大分子链的质子化程度、亲疏水性以及在单体液滴表面的吸附效率和铺展程度,进而可在弱酸性环境下调控微悬浮聚合体系中CS的分散能力和稳定效果.特别是当pH值在6.0左右时,CS大分子链质子化程度和亲疏水性适中,链内易形成具有一定内聚密度的高分子链收缩构象、链间易形成由多根CS链缠结而成的疏松聚集状态.在此状态下的CS链对苯丙单体液滴具有较强的分散能力和稳定作用,因而通过微悬浮聚合可制得形态结构规整、分散状态良好的聚合物粒子.进一步与微悬浮聚合常用的无机粉末类和高分子类分散剂进行应用效果比较,发现CS具有形态调控性好、分散稳定效率高、易去除能回用、特别适合制备软质微米胶粒等优点,是一种有别于无机粉末类和高分子类分散剂的新型微悬浮聚合分散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微悬浮聚合 分散剂 分散稳定作用
原文传递
聚氯乙烯糊树脂生产中发生破乳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被引量:2
8
作者 樊宝明 《聚氯乙烯》 CAS 2022年第5期1-2,共2页
分析了种子微悬浮法聚氯乙烯糊树脂生产过程中发生破乳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聚氯乙烯糊树脂 乳液聚合 微悬浮聚合 破乳 乳化剂 温度 压力
下载PDF
乳液和微悬浮聚合聚氯乙烯胶乳粒子粒径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3
9
作者 包永忠 贾瑞 《聚氯乙烯》 CAS 2018年第2期12-16,共5页
对有关乳液聚合和微悬浮聚合PVC胶乳粒子粒径和粒径分布的控制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认为二次成核主要受到种子数目和粒径、乳化剂和引发剂用量及加入速度的影响,这是工业上合成粒径呈双峰分布的PVC糊树脂的控制关键。
关键词 PVC糊树脂 乳液聚合 微悬浮聚合 胶乳粒子 粒径
下载PDF
微悬浮聚合法制备的PA/MPS-SiO_2接枝复合胶粒的溶胀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振 雷中秋 +2 位作者 潘忆乐 曹志海 戚栋明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4期480-484,共5页
以原位微悬浮聚合法所制的微米级聚丙烯酸酯PA/MPS偶联改性SiO_2(PA/MPS-SiO_2)接枝复合胶粒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带热台的3D视频显微系统在线观察复合胶粒在良溶剂中的尺寸变化情况,并结合索氏抽提实验所测复合胶粒凝胶率的结果,评估复合... 以原位微悬浮聚合法所制的微米级聚丙烯酸酯PA/MPS偶联改性SiO_2(PA/MPS-SiO_2)接枝复合胶粒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带热台的3D视频显微系统在线观察复合胶粒在良溶剂中的尺寸变化情况,并结合索氏抽提实验所测复合胶粒凝胶率的结果,评估复合胶粒的溶胀性能。考察复合胶粒的SiO_2粒子含量、SiO_2表面MPS偶联密度等因素对其溶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接枝复合胶粒中存在以接枝SiO_2粒子为交联点的立体网络结构,这是决定接枝复合胶粒溶胀性能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悬浮聚合 复合胶粒 溶胀行为 交联结构
下载PDF
微悬浮聚合法PVC糊树脂糊黏度的影响因素
11
作者 杨友信 汪海位 韩忠良 《聚氯乙烯》 CAS 2022年第11期22-24,共3页
探讨了微悬浮法PVC糊树脂糊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了反应体系pH值乳化剂配比、分散设备和喷雾干燥工艺对糊黏度的影响规律。
关键词 微悬浮聚合 PVC糊树脂 糊黏度 乳化剂 均化 干燥
下载PDF
氯乙烯微悬浮聚合成粒机制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贾瑞 黄健 +3 位作者 包永忠 宋义虎 刘明杰 周爱存 《聚氯乙烯》 CAS 2016年第11期7-12,共6页
以不同均化方式得到微悬浮分散液,再经微悬浮聚合制备了PVC糊树脂。首先以三氯乙烯为氯乙烯单体的模拟液,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乳化剂/十六、十八混合醇助稳定剂复合胶束和单体亚微液滴的形成过程,发现复合胶束的形成过程和三氯乙烯溶... 以不同均化方式得到微悬浮分散液,再经微悬浮聚合制备了PVC糊树脂。首先以三氯乙烯为氯乙烯单体的模拟液,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乳化剂/十六、十八混合醇助稳定剂复合胶束和单体亚微液滴的形成过程,发现复合胶束的形成过程和三氯乙烯溶胀进入复合胶束形成亚微液滴的过程均受扩散动力学控制,延长溶胀时间及施加高速剪切分散可以强化溶胀过程,复合胶束对单体具有"超级溶胀"能力。然后采用搅拌溶胀和高速剪切微悬浮聚合得到PVC乳胶粒子,发现两者形貌相同,而前者粒径略大、分布略宽;延长搅拌溶胀时间,可使粒度分布更接近高速剪切均化微悬浮聚合得到的PVC乳胶粒子的粒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微悬浮聚合 成粒 溶胀 粒度分布
下载PDF
微悬浮法聚氯乙烯糊树脂干燥工艺改进
13
作者 陆俊 《聚氯乙烯》 CAS 2022年第12期4-5,共2页
针对微悬浮法PVC糊树脂干燥系统中雾化器流量低、胶乳起泡沫等问题,增设了液体振动筛和中间槽,改进了中间槽进料管和排气料斗结构,有效降低了雾化器堵塞频率,减少了胶乳产生的泡沫,并实现了全自动操作。
关键词 微悬浮聚合法 聚氯乙烯糊树脂 干燥 振动筛 消泡剂
下载PDF
乳化剂用量对PVC糊树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晓静 马欣 《聚氯乙烯》 CAS 2019年第7期5-7,共3页
采用国产乳化剂,使用微悬浮小试装置制备PVC糊树脂,测试了乳化剂用量对PVC糊树脂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PVC糊树脂 微悬浮聚合 乳化剂 流变性能 挥发性有机物
下载PDF
水溶液中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及其分子识别特性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赖家平 曹现峰 +1 位作者 何锡文 李园园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22-327,共6页
采用聚乙烯醇 40 0作为分散剂 ,利用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 /聚合物残基之间的离子键 (静电 )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 ,用水溶液微悬浮聚合法制备了 4 氨基吡啶 (4 AP)和甲氧苄氨嘧啶 (TMP)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并通过色谱行为表征 ,比较了它... 采用聚乙烯醇 40 0作为分散剂 ,利用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 /聚合物残基之间的离子键 (静电 )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 ,用水溶液微悬浮聚合法制备了 4 氨基吡啶 (4 AP)和甲氧苄氨嘧啶 (TMP)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并通过色谱行为表征 ,比较了它们对各自的模板分子作用的强弱 .结果表明 ,采用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MIMs) ,对带有氨基的模板分子主要靠离子键 (静电 )相互作用 ,且作用力的大小与氨基的个数有关 .色谱研究表明 ,模板分子中氨基数目越多 ,这种作用越强 .而且这种作用不是简单的加合 ,而是协同增强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分子识别机理 水溶液 微悬浮聚合 色谱固定相 甲氧苄氨嘧啶 4-氨基吡啶 色谱分离
下载PDF
悬浮聚合法制备咖啡因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陈移姣 周兴国 李桂玲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2-695,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分析测定中草药的方法,并对生物碱有效成分进行分离。方法以咖啡因为模板分子,采用水溶液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用于色谱分离(作HPLC的固定相)的微米级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 IPM s)。结果当以茶叶碱为竞争分子时,M IPM s对咖啡... 目的建立一种分析测定中草药的方法,并对生物碱有效成分进行分离。方法以咖啡因为模板分子,采用水溶液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用于色谱分离(作HPLC的固定相)的微米级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 IPM s)。结果当以茶叶碱为竞争分子时,M IPM s对咖啡因有强的吸附和特异性选择识别能力。结论该M IPM s能对茶叶中的咖啡因进行分离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因 悬浮聚合 色谱固定相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下载PDF
有机颜料酞菁蓝微胶囊的原位微悬浮法制备及其表征 被引量:19
17
作者 戚栋明 张睿 +2 位作者 许玲玉 袁艳 雷琳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5-150,共6页
通过简单的超声分散及强力剪切将滤饼中的有机颜料颗粒以初级粒子形式均匀稳定地分散到单体分散液和微悬浮液中的单体小液滴内,经有机颜料单体分散液的预聚处理和原位微悬浮聚合制备得到一系列具有高颜料包裹率和窄粒径分布特点的微米... 通过简单的超声分散及强力剪切将滤饼中的有机颜料颗粒以初级粒子形式均匀稳定地分散到单体分散液和微悬浮液中的单体小液滴内,经有机颜料单体分散液的预聚处理和原位微悬浮聚合制备得到一系列具有高颜料包裹率和窄粒径分布特点的微米级聚合物胶粒.实验观察和粒径分析DLS证明,预聚处理可明显提高微悬浮体系中单体液滴相的黏度,因而可有效改善微悬浮体系的聚合稳定性,并降低聚合物胶粒的粒径及其分布;通过协同调节体系分散剂磷酸三钙(TCP)用量和搅拌速率可在保持聚合胶粒较窄分布的同时,在较大范围内实现对胶粒大小的有效调控.光学显微镜(O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证明,大量铜酞菁小颗粒已完全被均匀稳定地包裹在具有规整球状特征的聚合物胶粒内,聚合胶粒均具有典型的"石榴状"微胶囊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颜料 微胶囊 原位微悬浮聚合 结构形态
原文传递
种子微悬浮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相变材料 被引量:7
18
作者 郭军红 张鹏中 +4 位作者 李淑慧 幕波 包雪梅 杨保平 崔锦峰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71-976,983,共7页
以苯乙烯(St)和二乙烯基苯(DVB)为壁材聚合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羟丙基纤维素(HPC)和碳酸钙(Ca CO3)为复合分散剂,用种子微悬浮聚合法制备交联聚苯乙烯(PS)包覆硬脂酸丁酯微胶囊。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热量仪(D... 以苯乙烯(St)和二乙烯基苯(DVB)为壁材聚合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羟丙基纤维素(HPC)和碳酸钙(Ca CO3)为复合分散剂,用种子微悬浮聚合法制备交联聚苯乙烯(PS)包覆硬脂酸丁酯微胶囊。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热量仪(DSC)、粒度分析仪和热重分析仪(TG)表征了微胶囊的形貌和性能,考察了聚合方法、交联剂和分散剂对微胶囊形貌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微悬浮聚合法制备的微胶囊呈粒径分布均匀、规整的球形结构,与常规悬浮聚合法制备的微胶囊相比,相变潜热提高了41.6%,包覆率提高15.1%;随着DVB用量的增加,壁材的交联度增大,微胶囊密封性和热稳定性提高;采用复合分散剂且m(HPC)∶m(CaCO_3)=2.2∶1时,微胶囊相变潜热提高了2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微悬浮聚合 微胶囊 包覆 相变材料 功能材料
下载PDF
原位微悬浮聚合法制备姜黄色素微胶囊 被引量:5
19
作者 郑瑾 王杨柳 +4 位作者 王帅 Huw Owens 杨凯 焦明立 张艳丽 《上海纺织科技》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27,共4页
以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物为壁材、油性姜黄色素为芯材,在氮气氛围下,制备出天然色素微胶囊,系统研究了搅拌速率、芯壁比、苯乙烯(St)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比例、引发剂含量对其粒径和形态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芯壁比为1:4、搅... 以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物为壁材、油性姜黄色素为芯材,在氮气氛围下,制备出天然色素微胶囊,系统研究了搅拌速率、芯壁比、苯乙烯(St)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比例、引发剂含量对其粒径和形态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芯壁比为1:4、搅拌速率为800 r/min、引发剂占单体质量分数为1.56%、St:MMA比值为7:1时,所合成的天然色素微胶囊均匀度较好、分散稳定性较高,姜黄色素经包裹后其耐酸碱性、耐光性有很大的改善,且对姜黄色素的色光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色素 苯乙烯 微胶囊 粒径 原位微悬浮聚合
原文传递
水相微悬浮聚合法氯醚树脂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建军 吕国斌 +3 位作者 吴明元 吴庆云 张建安 王申生 《合成橡胶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1-105,共5页
以氯乙烯(VC)和乙烯基异丁基醚(VIBE)为单体,过氧化十二酰为引发剂,羟丙基纤维素、聚乙烯醇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微悬浮分散剂,通过水相微悬浮聚合法合成了氯醚树脂,研究了反应参数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 以氯乙烯(VC)和乙烯基异丁基醚(VIBE)为单体,过氧化十二酰为引发剂,羟丙基纤维素、聚乙烯醇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微悬浮分散剂,通过水相微悬浮聚合法合成了氯醚树脂,研究了反应参数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热重分析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VC∶VIBE(质量比)为1.5∶1.0、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75%、聚合温度为70~75℃的最佳合成条件下,可制得含氯质量分数为43.63%的氯醚树脂;产物中的VC∶VIBE(摩尔比)为5.68∶1,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8℃,熔点为53℃,熔融热为5.34 J/g;氯醚树脂的最佳干燥温度为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醚树脂 水相微悬浮聚合 氯乙烯 乙烯基异丁基醚 过氧化十二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