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yclonic Separation Technology:Researches and Developments 被引量:5
1
作者 汪华林 张艳红 +1 位作者 王剑刚 刘洪来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12-219,共8页
Centered on thetechnique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f the reinforced cyclonic separation process, its principles and mechanism for separation ot ions, molecules and their aggregates using polyalsperse aroplets are ... Centered on thetechnique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f the reinforced cyclonic separation process, its principles and mechanism for separation ot ions, molecules and their aggregates using polyalsperse aroplets are discussed gener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fish-hook phenomenon of the grade efficiency curve in cyclonic separation for both gas and liquid are analyzed; and the influence of shear force on particle be- havior (or that of particle swarm) is also summarized. A novel idea for cyclonic separation is presented here: enhancing the cyclonic seoaration process of ions, molecules and their aggregates with monodisperse microspheres and their surface grafting, rearranging the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s by size using centrifugal field, reinforcing the cyclonic separation performance with orderly arranged particle swarm. Also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hortcut flow, recirculation flow, the asymmetric structure and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yclonic flow field with a com-bined method of Volumetric 3-component Velocimetry (V3V) and Phase-Doppler Particle Anemometer (PDPA) are elaborated. It is recommended to develop new systems for the separation of heterogeneous phases with cyclonic technolog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apture and reuse of CO2, methanol to olefins (MTO) process, coal transfer, andthe exploitation of oil sh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INTERFACE COLLOID micro-separation mono-disperse HYDROCYCLONE CYCLONE particulate array wastewater exhaust gas
下载PDF
对称长链和近对称短链两嵌段聚合物混合体系相行为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志强 李宝会 +2 位作者 金庆华 丁大同 史安昌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35-1039,共5页
利用自洽平均场理论(SCMFT)系统地研究了对称长链和近对称短链两嵌段聚合物混合体系在纳米尺度下的自组装行为.体系中具有较高聚合度的对称长链熔体处于层状相,聚合度较低的近对称短链熔体处于无序相,而其混合体系却随着两种成分的不同... 利用自洽平均场理论(SCMFT)系统地研究了对称长链和近对称短链两嵌段聚合物混合体系在纳米尺度下的自组装行为.体系中具有较高聚合度的对称长链熔体处于层状相,聚合度较低的近对称短链熔体处于无序相,而其混合体系却随着两种成分的不同比例呈现出有序-无序相转变、有序-有序相转变及有序-无序两相共存等复杂的相行为,计算结果与近期类似体系的实验有着较好的吻合.同时与两种对称的两嵌段聚合物混合体系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出这两种体系的异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嵌段聚合物 混合体系 自组装 微观相分离 相行为
下载PDF
植物单染色体微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英 李国丽 +2 位作者 汪激扬 庄南生 李维国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15期122-125,共4页
首先介绍了单染色体微分离技术的意义,然后综述了微细玻璃针分离法、显微激光分离法、流式细胞分类仪法、显微激光切割与微细玻璃针结合等4种染色体微分离方法在植物目标染色体分离、文库构建、特异性探针筛选、高密度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首先介绍了单染色体微分离技术的意义,然后综述了微细玻璃针分离法、显微激光分离法、流式细胞分类仪法、显微激光切割与微细玻璃针结合等4种染色体微分离方法在植物目标染色体分离、文库构建、特异性探针筛选、高密度分子标记连锁图谱构建等方面的研究情况,最后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单染色体 微分离
下载PDF
现代微分离新技术及在环境与生物医药分析中的应用
4
作者 颜流水 丁军军 +2 位作者 汪月华 黄智敏 万益群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6,共6页
分离科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复杂体系中痕量组分的分离分析。为适应复杂体系分析,现代微分离技术成为化学化工和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近五年来现代微分离分析中新技术,包括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色谱、微流控芯片和质谱联用技术... 分离科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复杂体系中痕量组分的分离分析。为适应复杂体系分析,现代微分离技术成为化学化工和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近五年来现代微分离分析中新技术,包括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色谱、微流控芯片和质谱联用技术;重点综述了这些新技术在环境与生物医药分析中的应用;最后概述了微分离分析技术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分离 微流控芯片 质谱联用 环境分析
下载PDF
水性聚氨酯结构与微相分离的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陈维涛 李树材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5年第6期13-15,62,共4页
合成了一系列水性聚氨酯,并用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对乳液胶膜进行表征,考察了软段组成、DMPA含量及n(—NCO)∶n(—OH)比值对产物微相分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醚型产物的微相分离程度高于聚酯型产物。提高DMPA用量,软段Tg移向... 合成了一系列水性聚氨酯,并用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对乳液胶膜进行表征,考察了软段组成、DMPA含量及n(—NCO)∶n(—OH)比值对产物微相分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醚型产物的微相分离程度高于聚酯型产物。提高DMPA用量,软段Tg移向低温区,说明体系的微相分离程度加大。随着n(—NCO)∶n(—OH)比值的增大,软段Tg也移向低温区,软硬段的微相分离程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相分离 水性聚氨酯 差示扫描量热仪 结构 分离程度 DMPA 红外光谱 低温区 聚氯酯 软段 产物 聚酯型 聚醚型 比值 移向 Tg 增大 胶膜
下载PDF
软段结构对水性聚氨酯微相分离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刘娜 赵雨花 +3 位作者 冯月兰 亢茂青 殷宁 王军威 《聚氨酯工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19,共5页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1,6-己二异氰酸酯(HDI)和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聚碳酸-1,6-己二醇酯二醇(PCDL)、聚己二酸-1,6-己二醇酯二醇(PHA)为原料,采用预聚体法合成了一系列水性聚氨酯(WPU)乳液。通过红外光谱(IR)、热重(TGA)...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1,6-己二异氰酸酯(HDI)和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聚碳酸-1,6-己二醇酯二醇(PCDL)、聚己二酸-1,6-己二醇酯二醇(PHA)为原料,采用预聚体法合成了一系列水性聚氨酯(WPU)乳液。通过红外光谱(IR)、热重(TGA)、X-射线衍射(XRD)、动态机械性能(DMA)和拉伸测试等方法研究不同多元醇对所合成的WPU薄膜软、硬段微相分离及其热性能、结晶性和机械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氢键作用对WPU的微相分离有明显影响;微相分离程度大的聚醚型WPU热稳定性、结晶性、柔韧性、低温塑性比微相分离程度小的聚碳酸酯型WPU好;聚碳酸酯型WPU膜的拉伸强度和模量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聚醚多元醇 聚碳酸酯二醇 聚酯多元醇 微相分离
下载PDF
水轮机叶片表面聚氨酯弹性涂层的抗磨蚀性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瑞珠 卢伟 +2 位作者 严大考 黄荣浩 刘晓东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分析聚氨酯弹性涂层的抗磨蚀性机理,并研究其在水利工程表面防护中的应用。方法对水轮机叶片的气蚀磨损机理进行分析,采用Pu喷涂技术在水轮机叶片钢材(0Crl3NiSMo)上做一层聚氨酯弹性耐磨涂层,并对涂层的性能进行检测与分析。... 目的分析聚氨酯弹性涂层的抗磨蚀性机理,并研究其在水利工程表面防护中的应用。方法对水轮机叶片的气蚀磨损机理进行分析,采用Pu喷涂技术在水轮机叶片钢材(0Crl3NiSMo)上做一层聚氨酯弹性耐磨涂层,并对涂层的性能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当聚氨酯组分的官能度为2.4时,聚氨酯弹性涂层表现出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涂层与水轮机叶片间的物理结合力达到12.6MPa.涂层磨耗值保持在较低范围内(2~3mg/1000r)。结论聚氨酯弹性涂层能减缓含沙水流对水利工程中高速运转机械设备的冲刷磨损、空蚀破坏。延长水轮机叶片、水泵叶轮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涂层 水轮机叶片 抗磨蚀 微相分离
下载PDF
新型嵌段聚氨酯脲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汤嘉陵 张崇照 +2 位作者 张蓉 刘玲俐 朱贻凤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7-150,共4页
以尿素为扩链剂,合成了一系列聚氨酯脲热塑性弹性体及其硬段模型化合物。通过对聚氨酯脲及其硬段模型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发现这种体系有高相分离程度、高氢键密度的特点,并暗示了三维氢键网络结构的存在。这些结构特征使这种... 以尿素为扩链剂,合成了一系列聚氨酯脲热塑性弹性体及其硬段模型化合物。通过对聚氨酯脲及其硬段模型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发现这种体系有高相分离程度、高氢键密度的特点,并暗示了三维氢键网络结构的存在。这些结构特征使这种新型结构的聚氨酯具有高强度、高弹性、高断裂延伸率等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脲 尿素 结构 性能 扩链剂 弹性体
下载PDF
热处理对热塑性聚氨酯性能及微相分离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立民 李文刚 黄象安 《聚氨酯工业》 2004年第1期9-11,共3页
用一步法在密炼机中合成了热塑性聚氨酯 (TPU) ,并对其热处理前后的性能作了比较。实验发现 ,经过热处理的TPU样品 ,其结晶性能、热性能和机械性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研究认为热处理提高了TPU的微相分离程度 ,完善了TPU中的软硬段... 用一步法在密炼机中合成了热塑性聚氨酯 (TPU) ,并对其热处理前后的性能作了比较。实验发现 ,经过热处理的TPU样品 ,其结晶性能、热性能和机械性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研究认为热处理提高了TPU的微相分离程度 ,完善了TPU中的软硬段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聚氨酯 热处理 微相分离 TPU 结晶性能 热性能 机械性能
下载PDF
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的结构原理及分选理论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徐宏祥 曹亦俊 +1 位作者 孔令同 黄根 《矿山机械》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76-79,共4页
介绍了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的结构、分选及工作原理。阐述了旋流静态浮选柱的旋流、射流微泡、管流矿化以及梯级优化4种分选作用方式。最后介绍了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的创新点及其微细粒浮选的优势。
关键词 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 旋流分选 射流微泡分选 管流矿化 梯级优化分选
原文传递
聚醚/聚酯型亲水性聚氨酯防水透湿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权衡 倪丽杰 +2 位作者 姜会钰 黎谦 涂超 《聚氨酯工业》 2013年第4期32-36,共5页
以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1,4-丁二醇(BDO)为硬单体,制备了6组聚醚与聚酯或不同聚醚混合单体为软链段的嵌段型亲水性聚氨酯防水透湿涂层剂。研究了聚氨酯材料的微结构和软段结构对其防水、透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亲水... 以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1,4-丁二醇(BDO)为硬单体,制备了6组聚醚与聚酯或不同聚醚混合单体为软链段的嵌段型亲水性聚氨酯防水透湿涂层剂。研究了聚氨酯材料的微结构和软段结构对其防水、透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亲水性聚氨酯软链段的结构、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和含量及软、硬段相区间的微相分离程度对材料防水透湿性能的影响较大,亲水性聚氨酯的防水透湿性能主要取决于其中亲水性软链段的亲水性及其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聚醚 聚酯 防水透湿 微相分离
下载PDF
液-固微旋流分离技术脱除水中催化剂颗粒 被引量:7
12
作者 孙保全 夏季 +1 位作者 吕文杰 杨强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173-2177,共5页
回顾了某化工装置中急冷水夹带催化剂颗粒的危害及现阶段国内对含微细固体颗粒废水的分离方法,通过对急冷水特点的分析以及各种分离方法的比较,提出采用一级澄清二级浓缩的两级微旋流分离技术脱除急冷水中的催化剂的方法;阐述了微旋流... 回顾了某化工装置中急冷水夹带催化剂颗粒的危害及现阶段国内对含微细固体颗粒废水的分离方法,通过对急冷水特点的分析以及各种分离方法的比较,提出采用一级澄清二级浓缩的两级微旋流分离技术脱除急冷水中的催化剂的方法;阐述了微旋流分离器的工作原理及设备结构;介绍了整个分离系统的运行情况。根据装置的操作特点,通过对操作方法的优化,使分离效率达到72%,有效地脱除了急冷水中的催化剂,成功实现了液-固微旋流分离技术在工业化煤化工装置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冷水 催化剂 液-固微旋流分离 煤化工
下载PDF
基于网络结构设计制备宽温域高阻尼聚氨酯弹性体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翰模 杨一林 +1 位作者 李志鹏 卢王旬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6-151,共6页
从网络结构角度出发,设计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与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反应所制得预聚体为悬挂链,聚酯二元醇和TDI反应制得预聚体为弹性链,超支化H201作为交联扩链剂制备无规网络结构的聚氨酯弹性体。采用动态力学分析仪、原子力... 从网络结构角度出发,设计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与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反应所制得预聚体为悬挂链,聚酯二元醇和TDI反应制得预聚体为弹性链,超支化H201作为交联扩链剂制备无规网络结构的聚氨酯弹性体。采用动态力学分析仪、原子力显微镜以及正电子湮没寿命谱等表征其结构与性能,从自由体积、微相分离、氢键作用等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聚氨酯宽温域高阻尼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悬挂链含量增加,R值(n(-NCO)/n(-OH))减小,聚氨酯的微相分离程度降低,相容性增加,氢键作用增强,自由体积增大,聚氨酯的有效阻尼(tanδ≥0.3)温域可达175℃(-60~115℃),为一种基于网络结构设计的新型聚氨酯阻尼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体积 微相分离 悬挂链 聚氨酯 阻尼
下载PDF
聚脲弹性体在高端领域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金书含 高晓宇 +2 位作者 梁薇 孙凤一 任鹤 《弹性体》 CAS 2024年第1期86-92,共7页
总结了聚脲弹性体的发展,详细介绍了聚脲弹性体在航空航天、军事、可穿戴设备及医疗等高端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情况,指出了目前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聚脲弹性体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聚脲弹性体 发展 微相分离结构 高端领域
下载PDF
高透明聚氨酯弹性体制备策略与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雯丽 李斌 +4 位作者 周栋梁 张泽良 马晓峰 罗艳龙 罗振扬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6-110,共5页
针对传统的聚氨酯在高透明要求的应用中受到限制的缺点,高透明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和性能成为研究热点。文章介绍聚氨酯弹性体材料软段、硬段结构和分子设计及热历程等因素对透明性的影响,指出透明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实质是保证力学性能... 针对传统的聚氨酯在高透明要求的应用中受到限制的缺点,高透明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和性能成为研究热点。文章介绍聚氨酯弹性体材料软段、硬段结构和分子设计及热历程等因素对透明性的影响,指出透明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实质是保证力学性能优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控制微相分离程度。文章综述了透明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研究的进展,展望高透明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微相分离 透明性 分子设计 热历程
原文传递
含能增塑剂对PBT弹性体微相分离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李士刚 马文秀 +5 位作者 朱辛育 温彦威 吴晨颖 左海丽 詹国柱 翟杰明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4-832,共9页
采用红外光谱(IR)、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含能增塑剂丁基硝氧乙基硝胺(Bu-NENA)和双(2,2-二硝基丙基)缩甲醛/双(2,2-二硝基丙基)缩乙醛混合物(BDNPF/A,两者质量比为1∶1)对3,3-二叠氮甲基氧丁环/四氢呋喃共聚醚(PBT)弹性体微相分离... 采用红外光谱(IR)、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含能增塑剂丁基硝氧乙基硝胺(Bu-NENA)和双(2,2-二硝基丙基)缩甲醛/双(2,2-二硝基丙基)缩乙醛混合物(BDNPF/A,两者质量比为1∶1)对3,3-二叠氮甲基氧丁环/四氢呋喃共聚醚(PBT)弹性体微相分离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u-NENA对PBT弹性体的微相分离影响较大,随增塑比的增大,游离羰基比例提高,同时有序氢键化羰基比例显著减小,增塑比为1.0时有序氢键化羰基比例几乎为0,导致弹性体抗拉强度显著降低;BDNPF/A对PBT弹性体的微相分离特性则没有明显影响。两种含能增塑剂复配时,随着复配增塑剂中BD-NPF/A比例的增加,弹性体的抗拉强度随之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T弹性体 Bu-NENA BDNPF/A 微相分离 力学性能
下载PDF
聚苯乙烯-聚氧乙烯-聚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的结晶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程时远 徐祖顺 袁建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0-113,共4页
采用偏光显微镜和 DSC技术研究了聚苯乙烯 -聚氧乙烯 -聚苯乙烯 (PS- b- PEO- b- PS)三嵌段共聚物的结晶行为。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共聚物中聚氧乙烯含量的降低 ,形成清晰球晶的能力减弱 ,结晶度(Xc)、结晶熔融温度 (Tm)、结晶温度 (Tc)... 采用偏光显微镜和 DSC技术研究了聚苯乙烯 -聚氧乙烯 -聚苯乙烯 (PS- b- PEO- b- PS)三嵌段共聚物的结晶行为。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共聚物中聚氧乙烯含量的降低 ,形成清晰球晶的能力减弱 ,结晶度(Xc)、结晶熔融温度 (Tm)、结晶温度 (Tc)降低 ;先微相分离再结晶和微相分离与结晶同时进行两种热历史 ,前者会损失体系的 Xc、Tm;当共聚物中聚氧乙烯的数均分子量为 2 0 0 0、质量分子数为 18%和 34%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 聚氧乙烯 三嵌段共聚物 结晶行为 微相分离
下载PDF
电动微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长功 薛芸 +2 位作者 祝文君 王彦 闫超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05-1512,共8页
电动微分离技术是一门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技术,主要包括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和毛细管电色谱(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CEC)。该技术凭借高效、快速、环境友好等特点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早期电动微分离技术存... 电动微分离技术是一门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技术,主要包括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和毛细管电色谱(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CEC)。该技术凭借高效、快速、环境友好等特点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早期电动微分离技术存在重现性差、定量受限及联用检测器类型有限等缺点,发展缓慢。针对这些问题,多种形式的仪器结构改造及新型检测器的研发成为电动微分离技术的研究趋势。本文主要就近年来电动微分离技术在仪器结构改造及检测器研发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希望能够为电动微分离技术的使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微分离技术 定量毛细管电泳 加压毛细管电色谱 综述
下载PDF
氢键相互作用对MWNTs——COOH/PU复合导电材料的微观结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新建 牛莉 +1 位作者 罗延龄 段贤勇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1期45-48,共4页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MWNTs—COOH/PU复合导电薄膜.FT-IR分析证明MWNTs—COOH与聚氨酯间形成了氢键;POM和XRD分析表明,实验制备的聚氨酯样品中存在着由软、硬段微区形成的微相分离结构,并且因氢键作用使固化薄膜中硬段微区形成有序结构...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MWNTs—COOH/PU复合导电薄膜.FT-IR分析证明MWNTs—COOH与聚氨酯间形成了氢键;POM和XRD分析表明,实验制备的聚氨酯样品中存在着由软、硬段微区形成的微相分离结构,并且因氢键作用使固化薄膜中硬段微区形成有序结构而产生一定的结晶.紫外光谱分析证明,MWNTs—COOH与聚合物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对聚合物的电子结构也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基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MWNTs—COOH) 聚氨酯 氢键 微相分离 结晶
下载PDF
甲醇制烯烃(MTO)催化剂再生烟气除尘技术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伟 《神华科技》 2016年第5期77-81,共5页
文章介绍了甲醇制烯烃(MTO)装置再生烟气除尘的必要性,并对现行的除尘技术进行了对比,得出湿法除尘适用于MTO装置的结论。对于湿法除尘技术与微旋流分离技术的耦合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MTO FCC EDV5000 WGS 微旋流分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