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藏非均质性对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8
1
作者 徐洪玲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9-102,共4页
聚合物驱是水驱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术,在不同类型油藏中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聚合物驱开发过程中,油藏非均质性对聚合物驱的驱替效果有较大影响。基于油藏沉积微相展布形态,归纳出储层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厚度平... 聚合物驱是水驱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术,在不同类型油藏中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聚合物驱开发过程中,油藏非均质性对聚合物驱的驱替效果有较大影响。基于油藏沉积微相展布形态,归纳出储层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厚度平面非均质性和几何形态非均质性等3类油藏非均质性。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3类多个理论地质油藏模型,并且在每一类模型具有相同的生产约束条件下,研究了油藏非均质性对聚合物驱不同注采井网驱替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模型在相同工作制度和不同注采方式下,初期产油量和累积产油量存在较大差别。对于储层厚度平面非均质性油藏,厚注薄采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优于厚采薄注;对于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油藏,高注低采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优于高采低注;对于几何形态的非均质性油藏,宽采窄注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优于宽注窄采。因此,合理地部署注采井网能有效地提高油藏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非均质性 聚合物驱沉积微相 油藏数值模拟 注采井网
下载PDF
南梁油田华64区沉积微相分析技术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军龙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4-276,283,共4页
根据油田资料,利用多种沉积相识别标志,确定了华64区沉积相划分方案。依照沉积微相研究内容和要求,确定了合理的技术路线,应用小波分析技术、灰色关联分析技术、交会图技术和测井相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沉积微相模式。该研究成果为油田今... 根据油田资料,利用多种沉积相识别标志,确定了华64区沉积相划分方案。依照沉积微相研究内容和要求,确定了合理的技术路线,应用小波分析技术、灰色关联分析技术、交会图技术和测井相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沉积微相模式。该研究成果为油田今后开发调整方案的制定提出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识别技术 小波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 取心井 沉积微相模式 测井相分析
下载PDF
微地震相自动化解释及其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季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54-361,324,共9页
微地震相分析着眼于地震反射波形,目的是确定地下储层的横向岩性变化。该方法基于这样的假设,当沉积单元发生变化时.其地震反射波的振幅、频率和相位必定有所变化,即不同成因的地质体,必定有相应的地震反射波形特征。据此.本文应用模糊... 微地震相分析着眼于地震反射波形,目的是确定地下储层的横向岩性变化。该方法基于这样的假设,当沉积单元发生变化时.其地震反射波的振幅、频率和相位必定有所变化,即不同成因的地质体,必定有相应的地震反射波形特征。据此.本文应用模糊动态聚类和模式识别相结合的方法,在人机交互解释系统上自动实现微地震相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相 地震反射波形 解释
下载PDF
杜家台扇三角洲微相模式开发应用研究
4
作者 罗玲玲 张建龙 +1 位作者 赵东升 廖家彬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2期44-47,共4页
为了研究欢58块沉积微相的差异性,在区域特征及岩性、电性、沉积构造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绘制各砂岩组的沉积相平面图。研究表明,欢58块杜家台Ⅰ油组为浅湖时期河流入湖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物源来自东北方向,砂体向西南方向展开,沉积... 为了研究欢58块沉积微相的差异性,在区域特征及岩性、电性、沉积构造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绘制各砂岩组的沉积相平面图。研究表明,欢58块杜家台Ⅰ油组为浅湖时期河流入湖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物源来自东北方向,砂体向西南方向展开,沉积微相发育形成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以及河口坝。通过杜家台扇三角洲沉积微相模式研究,认为水下分流河道为研究区有利储集区域,也是井位部署的有利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家台 扇三角洲 沉积微相模式 沉积特征 井位部署
下载PDF
南苏丹Melut盆地Palogue油田古近系Yabus组河型演化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晋剑利 黄奇志 +4 位作者 赵国良 李胜利 张瑾琳 李贤兵 张玉攀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51-962,共12页
针对南苏丹Melut盆地Palogue油田Yabus组独特的辫状河—曲流河沉积体系,利用定量统计和成因动态分析方法,通过引入"微相砂体密度"变量,深入总结了辫状河和曲流河不同的垂向岩相序列,从空间演化角度详细阐述了辫状河和曲流河... 针对南苏丹Melut盆地Palogue油田Yabus组独特的辫状河—曲流河沉积体系,利用定量统计和成因动态分析方法,通过引入"微相砂体密度"变量,深入总结了辫状河和曲流河不同的垂向岩相序列,从空间演化角度详细阐述了辫状河和曲流河的差异沉积过程及其河型转化规律,建立了同一物源体系下不同阶段河型转化的沉积模式,并明确了河型转化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Yabus组河流沉积体系先后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早期辫状河形成阶段,沉积物顺流加积形成垂向沙坝;中期辫—曲交汇沉积阶段,河流下切作用明显减弱,河流沉积作用转变为侧向加积,在辫状河道中形成斜列砂坝,且辫流坝开始向河道边部迁移形成曲流河点坝;晚期曲流河发育阶段,河道弯度大且砂体沉积规模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苏丹Melut盆地 PALOGUE油田 古近系 Yabus组 微相砂体密度 河型转化 沉积模式
下载PDF
文中油田文15块沙三段上亚段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7
6
作者 宋子齐 魏吉凯 +3 位作者 王桂成 孙颖 杨红刚 常蕾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9-91,共3页
针对文中油田文15块沙三段上亚段特高含水期油藏精细描述及调整挖潜工作,分析了该区油藏剩余油的分布特点,指出了主力油层剩余油储量丰度较高。阐明了剩余油主要在断层遮挡、构造高部位或断鼻上倾方向富集;受沉积微相影响,平面上剩余油... 针对文中油田文15块沙三段上亚段特高含水期油藏精细描述及调整挖潜工作,分析了该区油藏剩余油的分布特点,指出了主力油层剩余油储量丰度较高。阐明了剩余油主要在断层遮挡、构造高部位或断鼻上倾方向富集;受沉积微相影响,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河道边缘、侧翼及前缘的Ⅱ类和Ⅲ类储层中;纵向上正韵律层水淹模式水下分流河道中上部剩余油富集程度高;油层注水开发中高渗透层的层间干扰导致相对低渗透层剩余油分布更为突出;注采井网不完善及水驱损失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剩余油滞留。研究区剩余油分布总体比较零散,平面上主要以豆粒状、团块状和条带状分布富集;纵向上集中分布在部分动用相对较低的主力油层中,油层动用不充分,呈现严重的非均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储量丰度 构造断裂带 沉积微相 层间干扰 注采不完善 挖潜方向 文15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